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 Law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s Under Water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 Integrated Mode in Dike Paddy Field 被引量:2
1
作者 GUO Longsheng ZHOU Guangtao GUO Zhongyua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9年第4期31-37,共7页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farm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e integrated site specific nitrogen management precise irrigation, controlled drainage, and wetland eco-repair system in dike area of Taihu basin. 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farm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e integrated site specific nitrogen management precise irrigation, controlled drainage, and wetland eco-repair system in dike area of Taihu basin. During investigation, it had given prominence for the water and fertilizer coupling effects of precise irrigation and site specific nutrient manage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ion on controlled irrigation, controlled drainage and wetland ecosystem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Then the water and fertilizer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 of paddy field was put forward in Taihu basin where the water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creased to 1.64 kg. m-3, water saved 37.8%,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raised 15,4%, yield raised 10%, and N, P load decreased 26%-72%.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and farmland ecosystems that control and cut down the farm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ame into being, which can be a reference by Taihu basin to control its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eutrophicated water bo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ddy field the integrated mode of water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强度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太湖地区典型菜地氮磷动态流失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程明琨 闵炬 +3 位作者 张艳颖 王雨荷 郝雅琼 施卫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5-277,共13页
以往研究多关注菜地氮磷径流流失系数、流失量的研究,对菜地氮磷径流流失动态过程研究尚缺乏。为此,本文选择在降雨频繁、径流发生量高的太湖地区,开展降雨强度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菜地氮磷流失过程影响的研究,以此为太湖地区菜地氮磷面... 以往研究多关注菜地氮磷径流流失系数、流失量的研究,对菜地氮磷径流流失动态过程研究尚缺乏。为此,本文选择在降雨频繁、径流发生量高的太湖地区,开展降雨强度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菜地氮磷流失过程影响的研究,以此为太湖地区菜地氮磷面源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采用田间模拟降雨的方法,设置55和110 mm·h^(-1)两个降雨强度,不施氮(-N)、不施磷(-P)、施纯化肥(N+P)、有机无机肥配施(1/4MN+1/3MP)和施纯有机肥(MN+MP)5个处理,观测不同降雨强度及施肥处理下径流氮磷各组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和对氮磷径流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P处理相比,在55和110 mm·h^(-1)降雨强度下,1/4MN+1/3MP处理可使径流初损历时分别延后7.0和5.3 min。在产流0~25 min,各处理径流总氮浓度在5.5~25.1 mg·L^(-1)间波动;产流25~60 min,各处理径流总氮浓度在5.3~14.0 mg·L^(-1)间波动。在55和110 mm·h^(-1)降雨强度下,N+P和MN+MP处理的总氮流失量分别最高,与其相比,1/4MN+1/3MP能减少21.9%~44.7%的总氮流失。产流0~35 min,各处理径流总磷浓度在0.31~3.20 mg·L^(-1)间波动;产流35~60 min,各处理总磷浓度在0.35~1.60 mg·L^(-1)间波动。在55和110 mm·h^(-1)降雨强度下,MN+MP处理总磷流失量最高,与MN+MP处理相比,1/4MN+1/3MP可减少65.4%~69.0%的总磷流失。综上,1/4MN+1/3MP处理可延长初损历时;在产流0~25和0~35 min分别是控制径流氮和磷流失的关键时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有效减少氮磷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地 模拟降雨 降雨强度 有机无机配施 氮磷流失 地表径流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田-沟-塘系统优化的稻作流域氮素面源污染减排潜力评估
3
作者 刘连华 欧阳威 +1 位作者 白艳 郝芳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93-2699,共7页
为全面评估稻作流域田-沟-塘系统优化条件下氮素面源污染的减排潜力,利用流域水文模型对典型稻作流域开展田面水位、沟渠和水塘多环节的情景优化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环节优化对氮素面源污染流失的截留效果不同,且不同水文年的截留效果存... 为全面评估稻作流域田-沟-塘系统优化条件下氮素面源污染的减排潜力,利用流域水文模型对典型稻作流域开展田面水位、沟渠和水塘多环节的情景优化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环节优化对氮素面源污染流失的截留效果不同,且不同水文年的截留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在田面水位优化环节,提高排水水位后的稻田总氮流失量比常规水位管理可减少7.9%93.9%,枯水年的氮截留效果优于丰水年.在沟渠优化环节,提高沟渠植草密度后的流域氮流失削减率从0.8%提高到26.7%,丰水年的氮截留效果优于枯水年.在水塘优化环节,提高汇水面积后的流域氮流失削减率从10.5%提高到18.1%,枯水年的氮截留效果优于丰水年.在田-沟-塘系统多环节优化下,田面水位优化对流域氮流失的截留效果优于水塘优化和沟渠优化.稻作流域田-沟-塘系统多环节优化可以有效控制流域氮素面源污染流失,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流域 面源污染 沟渠 水塘 氮削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水系统各单元功能协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新策略
4
作者 罗华溢 金泽凡 +2 位作者 唐次来 孙朋飞 吴永红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5-165,共11页
综述稻田水系统各单元功能及协同作用,为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参考。稻田兼具农产品供应与污染净化功能;沟渠可排水、灌溉、减轻洪水风险,还能消纳污染;水塘具有蓄水、灌溉、养殖、净化水质等作用。各单元协同可实现源头减排、过程削减、... 综述稻田水系统各单元功能及协同作用,为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参考。稻田兼具农产品供应与污染净化功能;沟渠可排水、灌溉、减轻洪水风险,还能消纳污染;水塘具有蓄水、灌溉、养殖、净化水质等作用。各单元协同可实现源头减排、过程削减、末端治理。通过联合调控,稻田水系统能有效吸纳污染物,净化尾水回用,周丛生物在其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应深入研究系统对氮磷的吸收容量、优化植物配置与管理、因地制宜选择基质和植物、建立野外监测系统,以提升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效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水系统 沟塘湿地 面源污染 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氮素的气态损失与大气氮湿沉降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60
5
作者 苏成国 尹斌 +1 位作者 朱兆良 沈其荣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3-120,共8页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农田N素气态损失与湿沉降研究的成果,讨论了农田N素气态损失的主要途径、排放量、影响因素及其环境危害。同时结合对太湖地区农田N素气态损失与大气N湿沉降的试验结果,阐述了化肥N的气态损失对大气和水体环境的影响...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农田N素气态损失与湿沉降研究的成果,讨论了农田N素气态损失的主要途径、排放量、影响因素及其环境危害。同时结合对太湖地区农田N素气态损失与大气N湿沉降的试验结果,阐述了化肥N的气态损失对大气和水体环境的影响,以及酸雨由硫酸型向硫酸和硝酸混合型变化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化肥氮 湿沉降 环境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田氮面源污染研究:Ⅰ污染类型区划和分省污染现状分析 被引量:33
6
作者 侯彦林 周永娟 +1 位作者 李红英 赵慧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71-1276,共6页
在总结国内有关农田氮面源污染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农田氮面源污染类型进行了区划,将全国划分为12个一级农田氮面源污染类型区,并进一步合并为3大类区域;定义了肥料氮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近年各省氮肥施用的统计资料... 在总结国内有关农田氮面源污染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农田氮面源污染类型进行了区划,将全国划分为12个一级农田氮面源污染类型区,并进一步合并为3大类区域;定义了肥料氮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近年各省氮肥施用的统计资料,对各省农田氮面源污染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田氮面源污染 污染类型区划 污染现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田氮面源污染研究:Ⅱ污染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制定 被引量:29
7
作者 侯彦林 李红英 +1 位作者 周永娟 赵慧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77-1282,共6页
以国内现有研究成果为重要参考,初步制定了农田氮面源污染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建立了使用统计资料评价区域性氮面源污染的指数及其污染等级划分,制定了微观或小区域氮面源污染评价的若干方法,并建立了评价标准使用的优先顺序,目的在于可... 以国内现有研究成果为重要参考,初步制定了农田氮面源污染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建立了使用统计资料评价区域性氮面源污染的指数及其污染等级划分,制定了微观或小区域氮面源污染评价的若干方法,并建立了评价标准使用的优先顺序,目的在于可以使用相对统一的指标体系来比较不同的研究结果。其中,区域性氮素面源污染的指数分为五个污染等级。微观或小区域氮肥污染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根据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划分为四类,根据土壤硝态氮绝对淋失量划分为四类,根据硝态氮淋失浓度相对数量划分为四类,根据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划分为四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田氮面源污染 污染程度评价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尺度稻田氮磷排放规律试验 被引量:37
8
作者 何军 崔远来 +1 位作者 王建鹏 史伟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6-62,共7页
为研究不同尺度稻田氮磷负荷排放规律及其原因,在湖北省漳河灌区选取封闭性较好且逐级嵌套的6个尺度,于2009年5-9月水稻生育期监测各尺度试区进出口水量,并采集排水水样进行氮磷浓度化验。结果表明,稻田氮磷排放负荷随着尺度的增大而降... 为研究不同尺度稻田氮磷负荷排放规律及其原因,在湖北省漳河灌区选取封闭性较好且逐级嵌套的6个尺度,于2009年5-9月水稻生育期监测各尺度试区进出口水量,并采集排水水样进行氮磷浓度化验。结果表明,稻田氮磷排放负荷随着尺度的增大而降低,即存在尺度效应。总氮、铵态氮、硝态氮、总磷、颗粒态磷、可溶磷的排放负荷从田间尺度到小流域尺度分别下降80.5%、73.4%、39.7%、73.8%、75.0%、50.0%。氮磷排放负荷产生尺度效应的原因是:塘堰、沟渠对氮磷的去除和排水的重复利用。因此,对于农田氮磷排放对下游水体污染的评价应考虑其尺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失 非点源污染 稻田 尺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田氮肥面源污染估算方法及其实证:Ⅳ各类型区污染程度和趋势 被引量:17
9
作者 侯彦林 李红英 赵慧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41-1345,共5页
对3个污染类型区域农田氮肥污染典型研究案例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讨论各类型区污染特点。结论如下:东北区、北东区、青藏区、北西区、西南区和四川盆地区,总体上都不属于肥料污染区;西北区属潜在污染区,如不能制定合理的灌溉定额和控制大... 对3个污染类型区域农田氮肥污染典型研究案例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讨论各类型区污染特点。结论如下:东北区、北东区、青藏区、北西区、西南区和四川盆地区,总体上都不属于肥料污染区;西北区属潜在污染区,如不能制定合理的灌溉定额和控制大水漫灌,养分淋失将很严重;黄淮海区和江淮区,由于肥料的使用量超标比较普遍,因而已经发生轻度或中度污染;长江三角洲区、东南丘陵区和华南丘陵区,均属于高肥高水区,为重度污染区。文章最后对氮素污染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田氮肥面源污染 类型区 污染程度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配施生物炭对稻田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影响 被引量:28
10
作者 冯轲 田晓燕 +3 位作者 王莉霞 欧洋 阎百兴 符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9-335,共7页
在控制外源氮输入相同的前提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生物炭部分替代化肥作为底肥,不同生物炭施用量(5、10、20 t·hm^(-2))对水稻生长期内稻田田面水氮磷迁移转化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的田面水总氮、硝氮、铵氮浓度在施肥后... 在控制外源氮输入相同的前提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生物炭部分替代化肥作为底肥,不同生物炭施用量(5、10、20 t·hm^(-2))对水稻生长期内稻田田面水氮磷迁移转化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的田面水总氮、硝氮、铵氮浓度在施肥后第3 d达到最高,然后迅速下降,并逐渐稳定;田面水总磷浓度在施肥后2~4 d内增幅较小,而后迅速下降至稳定,施加生物炭对田面水总磷的影响不大;可溶性磷浓度在施肥后2~4 d内处于平稳下降的状态,之后迅速下降至稳定。稻田施肥后10 d内是控制氮磷流失的最佳时段。采用生物炭代替部分化肥的施肥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能降低稻田田面水的氮磷浓度,稻田退水氮、磷的输出负荷分别减少了39%~50%和38%~50%,显著提高了水稻生态效益。通过综合效益评估可知,施加5 t生物炭代替化肥是综合效益最高的施肥方法,该施肥方式下氮、磷的年输出负荷分别为16.83、1.89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生物炭 稻田水 氮磷流失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土壤氮素损失及环境污染的控制对策 被引量:9
11
作者 俞巧钢 马军伟 +3 位作者 姜丽娜 叶静 王强 符建荣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5期333-338,共6页
文章从管理实践角度综述了氨挥发、反硝化及渗漏损失控制对策的研究进展:应用含钙镁钾的氯化物或硝酸盐、脲酶和藻类抑制剂、改性尿素与缓释肥及深施氮肥可降低氨挥发损失;使用硝化抑制剂、缓释肥、含高多酚高蛋白的植物残体及深施氮肥... 文章从管理实践角度综述了氨挥发、反硝化及渗漏损失控制对策的研究进展:应用含钙镁钾的氯化物或硝酸盐、脲酶和藻类抑制剂、改性尿素与缓释肥及深施氮肥可降低氨挥发损失;使用硝化抑制剂、缓释肥、含高多酚高蛋白的植物残体及深施氮肥可以降低反硝化损失;增加水分利用率、使用缓释肥和硝化抑制剂、粘闭土壤层、种植捕获和地表覆盖作物、利用作物原地截流可以降低渗漏损失。另外在水稻种植上使用促进植物生长的微生物,通过促进水稻的吸收减少施氮量,是降低氮素对环境污染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损失 稻田土壤 环境污染 控制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油菜地土壤氮素径流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俞巧钢 叶静 +5 位作者 马军伟 孙万春 王强 姜丽娜 符建荣 陈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25,30,共5页
采用野外田间试验,研究了浙北平原不同施氮水平对油菜地土壤氮素流失形态与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的时间与降雨间隔对氮素的流失形态和浓度有明显影响,硝态氮是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占流失无机氮的比例为0.56~0.95;但若施肥后短期... 采用野外田间试验,研究了浙北平原不同施氮水平对油菜地土壤氮素流失形态与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的时间与降雨间隔对氮素的流失形态和浓度有明显影响,硝态氮是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占流失无机氮的比例为0.56~0.95;但若施肥后短期内降雨,铵态氮流失占有量增加,占流失无机氮的比例为0.37~0.42;氮素的流失量与施肥水平明显相关,每1hm2土壤增加氮素用量60kgN时,流失负荷增加2.5%~16.1%;采用有机无机配施的模式可使油菜地土壤氮素流失减少8.6%~16.3%,有效降低径流水中氮素浓度,油菜产量增加8.2%~13.7%,有机无机配施的施肥模式有助于减少氮素流失和提高油菜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地 径流损失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消解沼液工程措施的水环境风险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子臣 梁永红 +4 位作者 盛婧 管永祥 吴昊 陈留根 郑建初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13-220,共8页
为研究稻田消解沼液的能力及消解沼液过程中潜在的水体环境污染风险,该文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取工程措施,监测并分析了稻田主要生育期消解沼液过程中田面水及不同深度下渗水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稻田消... 为研究稻田消解沼液的能力及消解沼液过程中潜在的水体环境污染风险,该文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取工程措施,监测并分析了稻田主要生育期消解沼液过程中田面水及不同深度下渗水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稻田消解沼液的关键时期是施灌后的前3 d,总氮降解幅度达46.67%~78.36%,铵态氮降解幅度达47.52%~85.27%,且穗肥期消解速率大于基蘖期。施灌后3 d内若产生径流造成周边水体富营养化的环境风险较大,可采取封闭大田排水口或增加小区田埂高度5~10 cm等田间工程措施,控制地表径流产生量和产生时间,确保安全消解,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源头减量减排。2)沼液消解量在200%BS处理(沼液氮量为常规施肥氮量的2倍,即沼液量705.88 t/hm2)以上,基蘖期和穂肥期对周边水体潜在的污染风险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100%BS处理(沼液氮量为常规施肥氮量的1倍,即沼液量352.94 t/hm2)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稍低。因此,稻田工程措施消解沼液应采取少量多次的消解方式。3)稻田工程措施消解沼液对下渗水的污染风险主要集中在基蘖期,以铵态氮污染风险为主,硝态氮污染风险较小,污染程度因下渗水深度不同而有所差异。研究表明基蘖期稻田每次沼液消解量应控制在211.76 t/hm2以内,穗肥期稻田消解沼液能力较强,污染风险较小,单次消解量低于423.53 t/hm2在该试验的一个稻米生长周期内可视为安全的。该研究结果可为稻田沼液安全消解技术及农业面源污染源头减量减排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控制 污染 稻田 水环境风险 沼液 安全消解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水源区不同利用类型坡地径流氮和磷的输出特征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瑞国 王克勤 +1 位作者 陈奇伯 冉江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7-611,共5页
采用径流小区法对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牧羊河中游5种不同利用类型坡地2007年雨季地表径流氮和磷的输出情况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雨季降雨次数的增加,径流小区产生的水样中,输出的ρ(TN)和ρ(TP)逐渐下降,在7月3日—9月17日的7次采... 采用径流小区法对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牧羊河中游5种不同利用类型坡地2007年雨季地表径流氮和磷的输出情况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雨季降雨次数的增加,径流小区产生的水样中,输出的ρ(TN)和ρ(TP)逐渐下降,在7月3日—9月17日的7次采样中,裸地、黄豆地、林地、土豆地和草地径流输出的ρ(TN)分别下降83.2%,79.8%,78.4%,75.9%和75.3%;输出的ρ(TP)分别下降74.6%,62.2%,54.2%,75.3%和72.1%,由此说明氮和磷的输出与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具有一致性.在氮和磷的输出过程中,强降雨对输出影响较大,施肥对输出影响明显.输出的可溶态氮素主要以NO3--N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区 坡地 径流 氮和磷的输出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典型稻作农业小流域氮素平衡及其污染潜势 被引量:37
15
作者 杜伟 遆超普 +1 位作者 姜小三 陈国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4,共6页
江苏省句容市陈武镇水库流域是以稻作为主的农业小流域,在长三角地区颇具典型性。于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在该流域进行定位观测与现场调查,通过估算氮素平衡来分析预测流域农田氮污染潜势。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流域氮素输入量为1 589.1... 江苏省句容市陈武镇水库流域是以稻作为主的农业小流域,在长三角地区颇具典型性。于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在该流域进行定位观测与现场调查,通过估算氮素平衡来分析预测流域农田氮污染潜势。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流域氮素输入量为1 589.1 t,输出量为1 168.4 t。化肥氮输入是农田氮素的最主要来源,占氮输入总量的67.2%;而作物收获是农田氮输出的主要方式,占氮输出总量的46.7%。水田和旱地氮平衡均处于盈余状态,盈亏率分别为20.5%和52.4%,氮素利用率分别为33.6%和34.9%,利用率较低。水田47.8%的氮素以气态形式损失,气态氮和储存在土壤中的氮素极易导致大气和水体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小流域 氮素平衡 水田 非点源污染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埂宽度对水田无机氮磷侧渗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周根娣 梁新强 +3 位作者 田光明 陈其峰 俞周杰 陈静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68-70,共3页
对杭嘉湖地区稻田土壤氮磷侧渗流失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侧渗流失是氮磷流失的一个重要途径。田埂对水田的无机氮磷的侧渗有明显的截留作用,且截留效果与田埂宽度及其土壤紧实度密切相关,截留效果在氮磷的不同形态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 对杭嘉湖地区稻田土壤氮磷侧渗流失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侧渗流失是氮磷流失的一个重要途径。田埂对水田的无机氮磷的侧渗有明显的截留作用,且截留效果与田埂宽度及其土壤紧实度密切相关,截留效果在氮磷的不同形态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对氨氮和磷酸盐的侧渗截流作用比较明显,对硝氮的作用则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渗 稻田 农业非点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不同利用类型坡地氮素输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瑞国 王克勤 +1 位作者 陈奇伯 冉江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50,共4页
采用径流小区法对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牧羊河中游5种不同利用类型坡地地表径流及流失土壤的N(氮)素输移情况,在2007年雨季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利用类型坡地N素流失量和水土流失量具有一致性,径流泥沙中,N素流失量分别是裸地>... 采用径流小区法对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牧羊河中游5种不同利用类型坡地地表径流及流失土壤的N(氮)素输移情况,在2007年雨季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利用类型坡地N素流失量和水土流失量具有一致性,径流泥沙中,N素流失量分别是裸地>豆地>马铃薯地>林地>草地;径流中,N素流失量依次为裸地>豆地>马铃薯地>林地>草地;5种不同利用坡地截流能力依次为草地>林地>马铃薯地>豆地>裸地。随着截流能力的提高,其径流流失量和土壤侵蚀呈递减趋势,因而N素流失量也逐渐减少;其次,坡度、施肥及土壤自身N素含量也是影响土壤N素流失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水源区水土流失是控制由于N素流失而引起的面源污染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区 坡地 径流 氮素输出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自然降雨条件下太湖地区水稻田氮磷输出特点 被引量:12
18
作者 高超 李阳 +2 位作者 于海明 涂佳敏 孙井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45-852,共8页
为了探究典型自然降雨径流过程中氮、磷的水稻田输出特点,了解各形态污染物之间径流输出关系,在2013 年对太湖何家浜流域两次典型降雨全过程中产生的径流污染物进行了系统的原位监测分析.通过绘制田块混合出水及独立单田块出水的污染物... 为了探究典型自然降雨径流过程中氮、磷的水稻田输出特点,了解各形态污染物之间径流输出关系,在2013 年对太湖何家浜流域两次典型降雨全过程中产生的径流污染物进行了系统的原位监测分析.通过绘制田块混合出水及独立单田块出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曲线、M(V)曲线以及计算径流事件平均浓度(EMC)、降雨径流过程中PN/TN(颗粒态氮/总氮)、PP/TP(颗粒态磷/总磷)质量输出百分比,发现:在中雨条件下,强降雨使水稻田中的SS(悬浮态颗粒物)、PN、PP 输出浓度激增,最大变幅分别为628.77、4.43、0.46 mg·L^-1,对AN(氨氮)、NN(硝酸盐氮)、PO(磷酸盐)无明显影响;降雨前期氮素磷素污染物输出以颗粒态为主,且颗粒态土壤对磷素的富集作用强于氮素,在径流量输出前35%时,颗粒态污染物(PN、PP)占据总污染物(TN、TP)输出量的60%左右;整场降雨PN/TN、PP/TP 输出EMC 比重在40%-60%之间波动;在氮肥进入低水平稳定期后,降雨中氮素输出峰值稳定;独立田块出水中颗粒态污染物(SS、PN、PP)初期效应明显,而在混合田块出水中初期效应被弱化;污染物EMC 指标输出特点为SS〉TN〉PN〉AN〉NN〉TP〉PP〉P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水稻田 自然降雨 氮磷输出 污染物迁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氮素在水稻田中迁移与淋失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忠翰 彭江燕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2000年第2期9-13,共5页
为了研究氮化肥施入农田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 ,在一种特殊的大型人工模拟土层和地下水装置中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即使尿素和生物矿质复混肥以中、低施肥量施入水田 ,也会造成地表淹水、耕层土壤和不同深度土层溶液有较高含量的... 为了研究氮化肥施入农田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 ,在一种特殊的大型人工模拟土层和地下水装置中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即使尿素和生物矿质复混肥以中、低施肥量施入水田 ,也会造成地表淹水、耕层土壤和不同深度土层溶液有较高含量的有机 N和 N H3- N,并对地下水补给状况极差的地下水有明显的污染 ;水田中 N O- 3 - N很难长期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水稻田 氮污染 氮迁移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稻田中氮磷的变化特征及其降污潜力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冯国禄 杨仁斌 +1 位作者 丁孟 蔡可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36-1641,共6页
为研究稻田中氮磷的变化特征和降污潜力,采用室外微区模拟稻田春耕施肥耕整试验,在3、6cm和9cm等3个不同蓄水深度处理(分别表示为t-3、t-6、t-9)条件下,对稻田氮磷含量变化的动态特征及降污潜力进行了探讨。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变化与... 为研究稻田中氮磷的变化特征和降污潜力,采用室外微区模拟稻田春耕施肥耕整试验,在3、6cm和9cm等3个不同蓄水深度处理(分别表示为t-3、t-6、t-9)条件下,对稻田氮磷含量变化的动态特征及降污潜力进行了探讨。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变化与土壤中氮磷的流失密切相关。土壤扰动、基肥(缓释肥)的释放、硝化-反硝化作用、悬浮颗粒物(SS)的物理沉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是导致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在蓄水处理后1周内,各处理的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大小顺序为:Ct-3〉Ct-6〉Ct-9,总氮(TN)、总磷(TP)质量浓度与蓄水深度呈显著的负相关(Y=-33.97x+133.4,R2=0.999和y=-0.115x+0.61,R2=0.994)。春耕插秧时,因水分管理要求,需要立即排水,相对于蓄水3cm的常规水分管理,若能蓄水9cm后再排放,可减少排放总氮45.57%~86.88%、总磷33.02%~62.79%;若蓄水6cm再排放,可减少排放总氮35.76%~72.13%、总磷9.88%~50%。但考虑到"浅水活苗"之实际,以人工蓄水5~6cm较为适宜。另外,在蓄水5~6cm的前提下,于第5d或第7d排水,减排降污效果显著;第5d排水,相比第3d排水,可减少排放总氮21.22%~55.41%、总磷67.67%~83.70%。从稻田春耕生产实际要求和降污效能综合考虑,选择6cm的蓄水深度并在第5d排水,是提高稻田减排降污潜力的农艺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耕施肥 人工蓄水 稻田中氮磷 降污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