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Transgenic DREB Toybean Dongnong50 on Diversity of Soil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1
作者 Zhang Chun-miao Dong Lei +1 位作者 Jin Yu Qu Juan-jua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5年第1期1-11,共11页
Drought is a bottleneck for worldwide soybean production which is getting more serious as the climate continues to worsen. Dehydration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DREB) is a kind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that regulate... Drought is a bottleneck for worldwide soybean production which is getting more serious as the climate continues to worsen. Dehydration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DREB) is a kind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that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stress tolerance-related genes in response to drought, high salinity and cold stress in plant. Soybean with DREB gene possesses the drought resisting capability which is helpful to increase the yield. However, the potential risk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GMPs)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s still in debat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transgenic DREB soybean on the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the diversity of nif H gene in pot experiments planted transgenic soybean and near-isogenic nontransgenic soybean under normal water condition and drought stress condition was analyzed by PCR-DGGE and sequenc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ransgenic soybean under normal water condition decrease the diversity of the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in the seeding stage and flowering stage, but had no notable effect in other stages. Under drought stress, transgenic soybean reduced the diversity of the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in the flowering stage, but had no notable effects on other stages. Phylogen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g7, g13, g15 and g19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lphaproteobacteria, g12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zonexus, others were related to Betaproteobacteria and Burkhold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genic soybean DREB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NIFH PCR-DG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淀粉芽孢杆菌SQ-2对水稻的促生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雪 李容欧 +1 位作者 孔美懿 黄磊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目的】对实验室分离筛选得到的一株解淀粉芽孢杆菌SQ-2进行促生特性研究,确定该菌株对水稻促生的浓度范围与作用机制,并分析接种菌株前后的土壤菌群结构。【方法】利用钼蓝比色法与固氮酶试剂盒对菌株SQ-2的溶磷能力及固氮酶活性进行... 【目的】对实验室分离筛选得到的一株解淀粉芽孢杆菌SQ-2进行促生特性研究,确定该菌株对水稻促生的浓度范围与作用机制,并分析接种菌株前后的土壤菌群结构。【方法】利用钼蓝比色法与固氮酶试剂盒对菌株SQ-2的溶磷能力及固氮酶活性进行检测。将10^(2)、10^(4)、10^(6)、10^(8)和3×10^(8)CFU/mL的菌悬液接种至水培与土培水稻中,分别培养14 d和20 d后测定其水培、土培水稻的根茎干鲜重、茎长与茎粗。采用苯酚-次氯酸钠比色法、茚三酮检测法与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土培水稻土壤中脲酶、蛋白酶与蔗糖酶的活性。利用pH计电位法检测土壤pH值,用对应试剂盒检测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并对接种3×10^(8)CFU/mL组的土培水稻土壤进行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菌株SQ-2对磷酸三钙的溶解量为229.63 mg/L,固氮酶活性为55.07 U/L。与对照相比,接种菌悬液浓度在10^(4)CFU/mL时,水培水稻根的干、鲜重增长最为显著;在接种浓度为3×10^(8)CFU/mL时,土培水稻根茎的干、鲜重增长最为显著。随着接种菌悬液浓度的升高,上述土壤酶活性与速效氮磷钾浓度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接种菌株3×10^(8)CFU/mL的土壤pH值则由原来的7.83降至7.26。接种菌株SQ-2改变了水稻根际土壤中的菌落构成,显著提高了土壤α多样性的Ace、Chao、Sobs与Shannon指数。【结论】解淀粉芽孢杆菌SQ-2对土培、水培水稻均有不同程度的促生效果。在土培实验中,能够通过提高土壤酶活性、速效氮磷钾水平及改变土壤菌群结构来起到促生作用,为细菌菌肥的研发提供了新的菌株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促生 溶磷固氮 土壤酶活性 根际细菌 水稻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条件下植被混凝土中自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
3
作者 刘大翔 徐志海 +5 位作者 高贤 许博阳 郑蔚 夏栋 许文年 杨悦舒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9-591,共13页
分离鉴定冻融条件下植被混凝土中的自生固氮菌,探究其对植被混凝土理化性质和黑麦草生长的影响。采用选择性固氮培养基从经历多次冻融循环的植被混凝土中分离得到自生固氮菌GDJ-1与GDJ-2,从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以及系统... 分离鉴定冻融条件下植被混凝土中的自生固氮菌,探究其对植被混凝土理化性质和黑麦草生长的影响。采用选择性固氮培养基从经历多次冻融循环的植被混凝土中分离得到自生固氮菌GDJ-1与GDJ-2,从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以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面对菌株进行种类鉴定,探究目标菌株对植被混凝土理化指标以及黑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GDJ-1为蛋白水解微杆菌(Microbacterium proteolyticum),革兰氏阳性菌,菌落呈圆形黄色。经GDJ-1菌液处理后,黑麦草的地上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29.09%、5.05%,地下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分别增加13.40%、16.40%。植被混凝土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得到提高,其中碱解氮的提升高达62.95%。菌株GDJ-2为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革兰氏阴性菌,菌落呈圆形米色。经GDJ-2菌液处理后,黑麦草的地上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35.71%、4.93%,地下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分别增加46.38%、13.79%。植被混凝土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得到提高,其中有效磷的提升达到35.73%。两菌株在形态学、产酶代谢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可改善植被混凝土的养分状况,促进黑麦草生长。在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中,自生固氮菌GDJ-1与GDJ-2具备应用潜力。其中,GDJ-1具有较强的固氮作用,能够有效转化土壤中的养分,更适用于土壤贫瘠或养分缺乏的地区。GDJ-2的环境适应性较好,尤其对碱性环境有更高的耐受性,更适用于盐碱地等环境较为苛刻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混凝土 自生固氮菌 分离与鉴定 冻融条件 黑麦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氮与秸秆降解复合菌剂构建及其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旭屹 彭仕乐 +4 位作者 谢慧 毛国涛 宋安东 张宏森 王风芹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6-315,共10页
【目的】筛选高效固氮微生物,构建固氮与秸秆降解双功能复合菌剂,探究复合菌剂对秸秆还田小麦栽培农区秸秆降解、土壤氮素含量、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乙炔还原法筛选具有高固氮酶活性的微生物,测定其促生长能力。利用高... 【目的】筛选高效固氮微生物,构建固氮与秸秆降解双功能复合菌剂,探究复合菌剂对秸秆还田小麦栽培农区秸秆降解、土壤氮素含量、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乙炔还原法筛选具有高固氮酶活性的微生物,测定其促生长能力。利用高效固氮微生物制备固氮菌剂,通过秸秆固态发酵考察固氮菌剂对秸秆降解菌剂降解秸秆及对发酵物料中氮素含量的影响。将固氮菌剂(N)与秸秆降解菌剂(ND5)复配,构建固氮与秸秆降解双功能复合菌剂(N+ND5),应用于玉米秸秆原位还田的小麦栽培试验小区,对比复合菌剂(N+ND5)和单独秸秆降解菌剂(ND5)对还田秸秆降解、土壤氮素含量、小麦产量、小麦植株和籽粒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根据固氮酶活性测定结果,筛选获得2株具有高效固氮能力的巴西固氮螺菌CGMCC 1.5807(N1)和CGMCC 1.10379(N2),均可产生长素吲哚乙酸和铁载体。固态发酵结果表明,施加N1+ND5和N2+ND5处理组玉米秸秆降解率较ND5处理组分别提高54.9%和68.5%,物料中氮素增加量分别提高29.2%和43.1%,因此,选择N2+ND5处理组进行小区试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与施加ND5相比,施加N2+ND5的处理组显著提高了还田玉米秸秆半纤维素降解速率和0~20 cm土层中全氮含量;小麦产量未有明显变化,小麦植株和籽粒全氮含量分别提高9.8%和6.9%。【结论】固氮与秸秆降解复合菌剂应用于秸秆还田小麦栽培农区,能够提高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和还田秸秆中半纤维素的降解速率,以及小麦植株和籽粒中的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氮菌 秸秆降解菌 复合菌剂 秸秆还田 小麦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固氮细菌分离物的PCR-DGGE及其序列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宋兵 李友发 +2 位作者 林智敏 陈彬 郑伟文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46-349,共4页
采用PCR-DGGE法对从福建稻田取得的8个固氮细菌分离物进行分子鉴定,通过测序比对,发现它们与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sp.)、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sp.)、根瘤菌(Rhizobiumsp.)、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sp.)、克雷伯氏杆菌(Kle... 采用PCR-DGGE法对从福建稻田取得的8个固氮细菌分离物进行分子鉴定,通过测序比对,发现它们与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sp.)、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sp.)、根瘤菌(Rhizobiumsp.)、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sp.)、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sp.)、伯克霍德尔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诺卡氏菌(Nocardioides)和红球菌(Rhodococcussp.)9个属的固氮细菌具有高度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DGGE 水稻土 固氮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体系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被引量:58
6
作者 陈文新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2,共2页
对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豆科植物 根瘤菌 固氮 西部大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株红砂根际固氮菌分离鉴定及对幼苗促生作用的研究
7
作者 张峰 种培芳 +1 位作者 包新光 王雪莹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4-153,共10页
为了获得荒漠植物根际土壤中的优良固氮菌,探究其对红砂幼苗氮代谢的影响,验证固氮菌的促生效果。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利用Ashby固体培养基从红砂根际土中分离得到4株固氮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 为了获得荒漠植物根际土壤中的优良固氮菌,探究其对红砂幼苗氮代谢的影响,验证固氮菌的促生效果。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利用Ashby固体培养基从红砂根际土中分离得到4株固氮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的分类地位及促生特性。结果表明,菌株Y3与Y2为芽孢杆菌,菌株P4为桑树肠杆菌,菌株N12为阴沟肠杆菌;4株固氮菌均能提高红砂幼苗叶和根中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接种菌株后红砂幼苗根长、叶片相对含水量、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间均有差异(P<0.05);其中,固氮菌P4促生效果最为显著,接种P4菌株后叶和根中NR活性分别提高了31.99%、34.63%(P<0.05),GOGAT活性分别提高了25.63%、25.08%(P<0.05),GS活性分别提高了23.31%、24.30%(P<0.05),且根长、叶片相对含水量、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分别增加27.99%、20.75%、33.34%、33.25%(P<0.05)。综上,4株固氮菌可促进红砂幼苗的生长发育,提高其成活率,同时也为研发微生物菌剂提供了优质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氮菌 分离鉴定 促生作用 氮代谢 红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生型硬叶兜兰内生固氮细菌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
8
作者 阮月红 李宗艳 +3 位作者 李银 胡家雪 伍倩 窦国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970,共10页
【目的】内生固氮细菌在提高宿主植物吸收利用氮素及适应性进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究岩生型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内生固氮细菌的多样性,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为微生物菌剂的开发提供资源。【方法】以岩生型硬叶兜兰为试... 【目的】内生固氮细菌在提高宿主植物吸收利用氮素及适应性进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究岩生型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内生固氮细菌的多样性,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为微生物菌剂的开发提供资源。【方法】以岩生型硬叶兜兰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匀浆法分离叶和根中的内生细菌,结合形态学和16S r RNA分子生物学进行分类鉴定,运用无氮培养法筛选固氮细菌,根据固氮能力及其生长量挑选5株固氮细菌,使用Salkowski比色法及平板法分别检测这5株固氮细菌分泌IAA和产铁载体的能力,并采用单因素法对碳源、氮源及无机盐进行培养条件优化。【结果】分离和鉴定结果显示,共从硬叶兜兰的叶和根中分离获得102株内生细菌,分属于4科15属32种,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占总分离菌株数的66.67%;固氮细菌初步筛选结果表明,有90株20种内生细菌具有生物固氮能力,占总分离菌株数的88.24%,其中NY-6(Fictibacillus enclensis)、NY-21(Priestia megaterium)、NY-47(Peribacillus frigoritolerans)、NG-6(Priestia aryabhattai)和NG-44(Bacillus mycoides)菌株的固氮能力及生长量较高,初步判定这5种菌为固氮细菌,并以其中5株为后续试验的供试菌株;促生特性结果显示,5株固氮细菌均具有分泌IAA和产铁载体的能力。其中,NY-6、NG-6和NG-44号菌株的IAA分泌量较多,在不添加色氨酸的情况下分泌量为(6.07±0.01)μg/m L、(9.29±0.03)μg/m L、(10.76±0.04)μg/m L,在添加色氨酸的情况下IAA分泌量达(19.08±0.01)μg/m L、(20.69±0.05)μg/m L、(20.83±0.04)μg/m L,分别是不添加色氨酸时的3.14倍、2.23倍、1.94倍,而产铁载体能力最强的是NY-6号菌株,可溶性指数达6.37±0.40,显著高于其他固氮细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5株固氮细菌的最适无机盐均为CaCO3,而最适碳源和氮源不同,NY-6和NG-44号菌株的最适碳源、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NY-21和NG-6号菌株分别为蔗糖和牛肉膏,NY-47号菌株为蔗糖和蛋白胨。【结论】分离鉴定的内生细菌共有4科15属32种,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其中,Calidifontibacillus erzurumensis、Heyndrickxia ginsengihumi、Niallia taxi、Neobacillus cucumis和Metabacillus idriensis是首次从兰科植物中分离获得。有20种90株内生细菌具有生物固氮能力,其中,NY-6、NY-21、NY-47、NG-6及NG-44号菌株被初步判定为固氮细菌。5株固氮细菌均具有分泌IAA和产铁载体的能力,对牛肉膏和蛋白胨的利用率较高。NY-6、NG-6和NG-44号菌株的离体促生能力较突出,可用于研究其对兰科植物氮吸收、同化利用的促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生型硬叶兜兰 内生固氮细菌 分泌IAA能力 产铁载体能力 培养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参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分离筛选和特性研究
9
作者 施静 陈瑞岭 +4 位作者 李建宏 姜明 陈光丽 赵小霞 余锐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7期94-99,共6页
为探索党参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特征特性,本研究以采集的党参根和其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分离筛选PGPR,对其菌株的固氮、解钾等特性进行研究;并从中挑选出菌群明显、生长较快的菌株,分析其对党参出苗率、株高和冠幅等生长指标的影响,... 为探索党参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特征特性,本研究以采集的党参根和其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分离筛选PGPR,对其菌株的固氮、解钾等特性进行研究;并从中挑选出菌群明显、生长较快的菌株,分析其对党参出苗率、株高和冠幅等生长指标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从党参根际分离出解钾菌8株,固氮菌7株,溶无机磷菌6株,溶有机磷菌2株,共计23株PGPR;分布主要集中在根系表面,根际次之,根内最少。特性方面,分离出生长较佳的菌株为Arp-2,Arp-3,Arp-7,Arp-16和Arp-22,Arp-2的溶有机磷能力最强,为69.23μg/mL;Arp-3溶无机磷能力最强,为329.62μg/mL;Arp-16的固氮酶活性和解钾指数最高,分别为841.77 nmol(C2H4)/(h·mL)和3.66 mg/L;5株菌株均对镰刀菌、丝核菌病原菌表现出抑制性,其中Arp-7菌株对镰刀菌抑制率最高,为90.54%。生长指标方面,以灭菌的LB培养液为对照,与对照相比,用促生菌处理后,党参的出苗率提高了4.96~17.70个百分点;株高和冠幅分别增加了2.57~9.95 cm和4.30~12.01 cm。经鉴定,5株优良菌株中,Arp-2为赛维瓦尔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hivervalensis),Arp-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Arp-7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Arp-16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Arp-22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本研究为进一步分析促生菌机理和开发功能微生物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 植物根际促生菌 溶磷菌 固氮菌 解钾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旱稻联合固氮菌株的分离鉴定及促生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胡应平 林冬梅 +4 位作者 胡弘正 吴颖 林佳丽 林占熺 刘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0-788,共9页
[目的]旱稻是一种重要的种质资源,对成熟期旱稻根系内生固氮菌进行筛选与鉴定,以获得对旱稻有较好促生作用的菌株。[方法]采用联合固氮固体培养基培养方法,从成熟期旱稻根系中分离出内生固氮菌,通过扩增固氮酶nifH基因和16S rRNA基因进... [目的]旱稻是一种重要的种质资源,对成熟期旱稻根系内生固氮菌进行筛选与鉴定,以获得对旱稻有较好促生作用的菌株。[方法]采用联合固氮固体培养基培养方法,从成熟期旱稻根系中分离出内生固氮菌,通过扩增固氮酶nifH基因和16S rRNA基因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生化指标测定和形态学鉴定;采用透明圈法进行溶磷、产铁载体能力验证;以褐球固氮菌为阳性对照,利用ELISA测定试剂盒测定菌株分泌固氮酶活性、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采用Salkowski比色法测定生长素(IAA)含量,并研究其生长特征。将分离的固氮菌株以1%浓度(约8×10~7CFU/mL)浸泡旱稻谷种进行催芽,研究其促生效果。[结果]分离的菌株URR45为固氮菌,属于嗜温型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为32~50℃,最适pH为6.0~6.5,不耐盐。其分泌的固氮酶含量为220.15 U/L,ACC含量为898.69 ng/mL,生长素含量为14.91 mg/L,固氮酶含量和AC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褐球固氮菌。该菌株能够利用葡萄糖、麦芽糖等碳源,属于发酵型细菌,具有水解明胶、溶磷和产铁载体特性。该菌株经16S rRNA基因测序后通过NCBI BLAST比对,鉴定为Herbaspirillum seropedicae,隶属于Pseudomonadota门、Betaproteobacteria纲、Burkholderiale目、Oxalobacteraceae科、Herbaspirillum属,革兰氏染色呈阴性。促生试验结果表明,在主根长度、侧根长度以及测根数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该菌株对旱稻幼苗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在农业上产上可作为功能性内生固氮菌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联合固氮菌 菌株鉴定 固氮能力 促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根际固氮菌NX-2的分离鉴定及其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杜宇 李来梅 +4 位作者 雷潇 杜东霞 尹红梅 刘标 许隽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第7期1-3,共3页
筛选高效固氮能力的植物根际促生菌是研发微生物肥料的关键。研究从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固氮菌NX-2,利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其固氮酶活可达16.18μmol/(m L·h)(以C2H4浓度计)。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DNA序列分... 筛选高效固氮能力的植物根际促生菌是研发微生物肥料的关键。研究从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固氮菌NX-2,利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其固氮酶活可达16.18μmol/(m L·h)(以C2H4浓度计)。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DNA序列分析,菌株NX-2被鉴定为褐球固氮菌。进一步研究其生长特性,结果显示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8℃、初始p H值6.5、接种量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根际 固氮微生物 分离 鉴定 培养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本科作物联合固氮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艾超 赵远征 +4 位作者 张俪予 张美玲 黄抒语 王诗雨 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07-1321,共15页
生物固氮是唯一能将空气中“免费”的氮气转化为化合态氮的生物学过程。一般认为豆科作物具有共生固氮能力,间套种豆科作物已成为补充农田氮素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禾本科作物也具有较高的联合固氮潜力,大量联合固氮菌不仅定... 生物固氮是唯一能将空气中“免费”的氮气转化为化合态氮的生物学过程。一般认为豆科作物具有共生固氮能力,间套种豆科作物已成为补充农田氮素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禾本科作物也具有较高的联合固氮潜力,大量联合固氮菌不仅定殖在根际、根内,还可以定殖在植株地上部如茎维管束、叶际中,表明禾本科作物固氮微生物可能为避免复杂的土壤环境,开辟了一条“体内高效固氮”的新途径。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玉米、小麦、水稻、甘蔗等禾本科作物在联合固氮部位、调控途径、菌群构建等方向取得的创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固氮菌除了与宿主植物存在互作关系外,还与其他功能细菌、真菌和病毒之间存在潜在的相互作用。基于生物固氮多功能合成菌群在植物营养和促生等领域表现出的巨大应用前景和潜力,提出了当前禾本科作物联合固氮研究的前沿热点和难点,即如何综合利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策略,筛选关键功能类群并结合基因组尺度代谢模型,构建群落稳定、功能多样、效果显著的合成菌剂,为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作物 生物固氮 固氮菌 秸秆分解 合成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PR调控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0
13
作者 伍国强 于祖隆 魏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218,共16页
盐碱、干旱等非生物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环境因子。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是一类定殖于植物根系的有益微生物,利用其生物学功能制成的生物菌剂具有低成本、高效和环保等优点,不仅可促进植物生长与作物产量,还能提高植物对非... 盐碱、干旱等非生物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环境因子。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是一类定殖于植物根系的有益微生物,利用其生物学功能制成的生物菌剂具有低成本、高效和环保等优点,不仅可促进植物生长与作物产量,还能提高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本研究对PGPR定义和种类、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植物响应盐碱、干旱、高低温及重金属等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加以综述,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PGPR介导植物抗逆性的研究与生物菌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根际促生菌 固氮菌 溶磷菌 植物激素 非生物胁迫 抗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菌肥对瘠薄稻田土壤养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许立阳 王亚男 +4 位作者 曾希柏 文炯 晏云华 郑重 阿合古丽·努尔布拉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50-2362,共13页
为探究施用不同微生物菌肥对长江中下游瘠薄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胶冻样类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CM)、褐球固氮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解淀... 为探究施用不同微生物菌肥对长江中下游瘠薄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胶冻样类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CM)、褐球固氮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ABP)和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SAT)3种不同微生物组合,并设微生物菌肥推荐用量和1.2倍用量处理,再将其分别与化肥常规用量、减氮15%和减氮磷15%搭配施用,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和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肥可以有效降低土壤pH值,提高全氮含量,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铵态氮含量随生长时期延长总体呈现降低趋势,硝态氮反之。菌种组合与其用量对土壤速效养分影响显著,其中ABP组合可提高全生育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铵态氮含量,常规化肥用量下,1.2倍微生物菌肥用量处理(1.2ABP+NPK)土壤养分含量低于推荐用量处理(ABP+NPK),当化肥用量减少后土壤养分含量也降低,CM组合各处理在灌浆期和收获期对碱解氮和有效磷的提升效果较小,SAT组合未表现出显著的解磷优势。添加ABP使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6.79%~46.27%和7.85%~15.81%,效果优于CM和SAT组合。SAT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茎叶生长,但对根系的促生作用和增产效果不佳,添加CM的水稻株高和根干质量较单施化肥处理(NPK)无显著变化,而ABP组合在促进根系伸长和植株生长、提高产量方面有明显优势,其中ABP+NPK处理水稻产量是对照处理的1.25倍。研究表明,针对瘠薄稻田土壤,施用固氮解磷微生物菌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改善土壤酶活性,促进水稻生长和产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固氮菌 解磷菌 土壤养分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氮转化关键功能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婷 雷志刚 +3 位作者 陈述 吴小红 欧阳子都 闫文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36-3647,共12页
近年来,由于林地开发和商品林建设等原因,我国亚热带地区大量天然林和次生林经皆伐改造为林分结构简单、树种单一的人工林。氮(N)素是维持森林植被生长和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土壤微生物驱动了森林土壤N转化的关键过程。然而,目前... 近年来,由于林地开发和商品林建设等原因,我国亚热带地区大量天然林和次生林经皆伐改造为林分结构简单、树种单一的人工林。氮(N)素是维持森林植被生长和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土壤微生物驱动了森林土壤N转化的关键过程。然而,目前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N转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仍不清晰。以湖南芦头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内典型次生林(CS)及由其转换而成的油茶(YC)、黄桃(HT)、杨梅(YM)和杉木(SM)四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研究了各林分土壤性质、固N菌和氨氧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群落特征及相互关系,旨在探讨亚热带森林转换后土壤N转化关键过程(固N和氨氧化作用)的功能微生物群落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森林转换显著改变了土壤碳(C)、N含量,降低了土壤nifH基因丰度、固N菌和氨氧化细菌的群落α多样性,但提高了氨氧化微生物amoA基因丰度和氨氧化古菌的群落α多样性;并且,森林转换通过改变各功能微生物优势菌群(如变形菌、蓝细菌、泉古菌和奇古菌等)的相对丰度,显著影响了土壤固N菌和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含量和pH是驱动土壤固N菌和氨氧化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关键因素。森林转换后,合理的施肥方式有利于人工林土壤固N菌和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恢复。研究结果为转换后单一人工林土壤养分恢复、生产力的提高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换 土壤氮转化 固氮菌 氨氧化古菌 氨氧化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株青贮玉米根际固氮菌的筛选鉴定及促生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孟超楠 赵玉洁 +5 位作者 陈佳欣 张旖璐 王彦佳 冯丽荣 孙玉刚 郭长虹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4-185,共12页
为了获得优良的固氮菌,并评价其对青贮玉米的促生效果,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利用阿须贝氏固体培养基从青贮玉米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0株固氮菌,对其固氮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ZL-2和ZL^(-1)3的固氮能力较强,菌株ZL-2的固氮量... 为了获得优良的固氮菌,并评价其对青贮玉米的促生效果,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利用阿须贝氏固体培养基从青贮玉米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0株固氮菌,对其固氮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ZL-2和ZL^(-1)3的固氮能力较强,菌株ZL-2的固氮量为1.07μg·mL^(-1),ZL^(-1)3的固氮量为0.95μg·mL^(-1)。通过细菌形态学、16S rD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特征,确定菌株ZL-2为生癌肠杆菌和ZL^(-1)3为成团泛菌。对2株固氮菌的促生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菌株具有泌铵能力、溶磷能力、产嗜铁素能力和合成吲哚-3-乙酸(IAA)的能力。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固氮菌ZL-2和ZL^(-1)3能够显著提高青贮玉米的株高、根长、地上和地下干、鲜重(P<0.05)。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株固氮菌单接种和双接种均能提高青贮玉米的株高、茎粗、产量、粗蛋白含量和全磷含量(P<0.05)。接种2株固氮菌的青贮玉米,其氮代谢和氨同化相关基因(ZmAMT-4、ZmAMTB、ZmGOGAT2和ZmGS1-3)的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因此,2株固氮菌具有较好的促生特性,在提高青贮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开发微生物菌剂的优质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固氮菌 泌铵 促生作用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稻联合固氮菌的分离、鉴定及功能特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应平 林冬梅 +4 位作者 胡弘正 吴颖 谭兆玲 刘斌 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7-807,共11页
【目的】通过研究旱稻内生固氮菌的生理特性,筛选出具有较强固氮和促生特性的菌株,为生物菌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联合固氮固体培养基培养方法,从成熟期旱稻的根、茎、叶、谷粒中分离内生固氮菌,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形态学鉴... 【目的】通过研究旱稻内生固氮菌的生理特性,筛选出具有较强固氮和促生特性的菌株,为生物菌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联合固氮固体培养基培养方法,从成熟期旱稻的根、茎、叶、谷粒中分离内生固氮菌,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以及促生作用和拮抗禾谷镰刀菌等特性的研究。【结果】获得27株内生固氮菌,涵盖3个门,分别为芽孢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其中,芽孢杆菌门的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从根中分离的URR05和URR37菌株经革兰氏染色呈紫红色,其余菌株呈紫色。所有菌株均能够利用葡萄糖,属于发酵型细菌,且为嗜温型微生物,最适温度为30~45℃,具有固氮、分泌生长素和1-氨基环丙烷羧酸脱氨酶、产铁载体、溶磷等特性。枯草芽孢杆菌URR64的固氮酶活性和吲哚-3-乙酸的质量浓度最高,分别为253.82 U·L^(-1)和19.19 mg·L^(-1);斯特氏杆菌URS02分泌的1-氨基环丙烷羧酸的质量浓度最高(1031.43 ng·mL^(-1)),且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褐球固氮菌)。1.03×10^(8)CFU·mL^(-1)的混合联合固氮菌对旱稻幼苗具有显著促生效果,芽孢杆菌属固氮菌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结论】旱稻内生固氮菌群较为丰富,且具有多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联合固氮菌 分离与鉴定 功能特性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沙棘根际固氮菌的分离、鉴定及促生能力比较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佩 马亚琼 +2 位作者 何永超 王彬贤 马玉花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2-531,共10页
【目的】对青海野生中国沙棘根际固氮菌进行分离、鉴定及促生能力比较,为挖掘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根际促生菌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纯化培养方法从中国沙棘根际土中分离固氮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检测和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菌株;... 【目的】对青海野生中国沙棘根际固氮菌进行分离、鉴定及促生能力比较,为挖掘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根际促生菌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纯化培养方法从中国沙棘根际土中分离固氮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检测和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菌株;对固氮菌的解有机磷、解无机磷、解钾、固氮、种子萌发的能力进行测定;将固氮菌接种空心菜幼苗以验证其促生效果。【结果】鉴定出1株哈夫尼菌(N5)、1株不动杆菌(N6)、4株沙雷氏菌(N1、N2、N3、N4)。培养7 d后,6株固氮菌固氮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D/d)为1.23~1.83,N3的D/d最大,较N5提高48.8%;培养3 d后,6株固氮菌溶解有机磷圈直径为6.43~9.65 mm,溶解无机磷圈直径为3.13~5.50 mm,解钾圈直径为8.18~22.17 mm。平板促生试验结果表明,固氮菌可提高空心菜种子萌芽率,并且可显著促进空心菜生长发育。其中,菌株N3和N6促生效果显著,其鲜质量分别为0.24 g和0.26 g,较对照组(CK)增加了33.3%和44.4%。【结论】固氮菌N3和N6分别为沙雷氏菌和不动杆菌,具有较强的解磷、解钾、固氮能力,且均能提高空心菜种子发芽率,促进空心菜幼苗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土壤微生物 沙雷氏菌 根际促生菌 固氮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株外源嗜热固氮菌对堆肥碳氮损失及其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迎香 张文明 +1 位作者 陈开山 邢彦宏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5-235,共11页
【目的】减少堆肥过程中碳氮损失,提高堆肥质量。【方法】本研究通过添加5株外源嗜热固氮菌株,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CK(不添加外源固氮菌)、A1(根癌异根瘤菌)、A2(亮杆菌)、A3(头状葡萄菌)、B1(液化沙雷菌)和B2(蜡样芽孢杆菌)进行堆肥,研... 【目的】减少堆肥过程中碳氮损失,提高堆肥质量。【方法】本研究通过添加5株外源嗜热固氮菌株,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CK(不添加外源固氮菌)、A1(根癌异根瘤菌)、A2(亮杆菌)、A3(头状葡萄菌)、B1(液化沙雷菌)和B2(蜡样芽孢杆菌)进行堆肥,研究外源嗜热固氮菌对堆肥碳氮损失、养分含量和细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5株外源嗜热固氮菌均减少了堆肥中碳氮损失,提高了养分含量。A1、A2、A3、B1、B2与CK相比碳氮损失分别减少了38.74%、26.99%、33.09%、28.75%、34.35%和25.23%、11.20%、22.58%、20.77%、20.51%,氮含量增加了279.15%、42.74%、344.31%、277.51%、1.42%;磷含量增加了49.21%、16.19%、51.33%、24.26%、58.90%;全钾含量增加了27.76%、17.41%、16.35%、11.80%、29.12%;有机质增加了31.41%、20.56%、27.15%、30.19%、26.61%,总体上A1>A3>B1>A2>B2。细菌群落结构演替表明,A1和B1菌株的丰度在堆肥过程中始终高于对照处理。外源固氮菌均显著提高了堆肥中土著固氮细菌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Sphingobacterium(鞘氨醇杆菌属)、Saccharomonospora(糖单孢菌属)、Planifilum(直丝菌属)和Bacillus(芽孢杆菌属)等的相对丰度,降低具有反硝化能力的Acinetobacter(不动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棒状杆菌属)和Halomonas(盐单胞菌属)等的丰度。KEGG分析表明,外源固氮菌剂影响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功能基因。【结论】A1和B1菌株能够较好地在堆肥中定殖,具有开发固氮菌生物有机肥的潜力;添加外源固氮菌均可通过影响优势微生物群落及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等功能基因抑制堆肥过程中的碳氮代谢,提高养分含量,减少堆肥过程中碳氮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外源嗜热固氮菌 碳氮损失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磷菌和固氮菌溶解磷矿粉时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41
20
作者 冯瑞章 姚拓 +2 位作者 周万海 龙瑞军 齐文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764-2769,共6页
采用4株溶磷菌(Lx81、Dm84、Jm92、Lx191)、和3株固氮菌(ChW5、ChW6、ChO6)单独和混合接种后测定培养液有效磷含量、pH值及总有机酸含量的方法,研究溶磷菌和固氮菌溶解磷矿粉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独接种溶磷菌:Lx81与3株固... 采用4株溶磷菌(Lx81、Dm84、Jm92、Lx191)、和3株固氮菌(ChW5、ChW6、ChO6)单独和混合接种后测定培养液有效磷含量、pH值及总有机酸含量的方法,研究溶磷菌和固氮菌溶解磷矿粉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独接种溶磷菌:Lx81与3株固氮菌分别混合培养能提高磷矿粉的溶解能力,4株溶磷菌与ChW6,Lx81、Dm84、Lx191与ChO6分别混合培养及Jm92+ChW5组合溶磷量极显著增加(p<0·01);Dm84+ChW5、Lx191+ChW5、Jm92+ChO6组合的溶磷量下降(p<0·01)。除Lx81+ChW6、Lx81+ChO6培养液pH值降低外,混合培养的其它组合培养液pH值均较单独接种溶磷菌时升高。有机酸测定结果表明,Lx81、Jm92与ChW5、ChO6分别混合培养、ChW6+Lx81组合有机酸含量升高(p<0·01),其它7种组合的有机酸含量均较单独接种溶磷菌的值下降(p<0·01)。溶磷菌和固氮菌单菌培养时溶磷量与pH值、溶磷量与总有机酸含量及pH值与总有机酸含量之间呈现线性相关;Dm84、Lx191与3株固氮菌分别混合培养溶磷量与pH值之间、Lx81与3株固氮菌分别混合培养溶磷量与总有机酸含量之间呈现线性相关,其它组合的溶磷量与pH值、总有机酸含量间没有相关性。溶磷菌和固氮菌混合培养对溶解磷矿粉既有协同作用也有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菌 固氮菌 互作效应 溶磷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