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5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鸭绿江入海口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组装机制
1
作者 宋宇 高明 +3 位作者 曲贵伟 张春鹏 李晓玲 李富祥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2,共9页
为了探究鸭绿江入海口湿地中土壤细菌的群落多样性、结构及其组装机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滩涂盐土、碱蓬草盐土、沼泽土、水稻土、草甸土和棕壤等6种典型土壤的细菌群落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并基于系统发育二进制的零模型分析... 为了探究鸭绿江入海口湿地中土壤细菌的群落多样性、结构及其组装机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滩涂盐土、碱蓬草盐土、沼泽土、水稻土、草甸土和棕壤等6种典型土壤的细菌群落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并基于系统发育二进制的零模型分析(model analysis)解析细菌群落组装机制。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平均相对丰度最高(38.5%),其次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8.2%)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9.7%)。6种土壤类型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整体差异显著(P<0.05)。主要菌门和菌属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电导率(EC)、全硫(TS)和pH是主要影响因子。基于零模型的群落组装分析表明,鸭绿江口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组装以随机性为主导,其中扩散限制贡献最大,在群落组装中占40.52%。研究结果可为鸭绿江口湿地生态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细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组装机制 鸭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高产吲哚乙酸的Bacillus cereus YT2-1C的鉴定及促生作用
2
作者 张慧 卢文才 +2 位作者 王冬 刘倩 马连杰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0-309,共10页
【目的】分析高产吲哚乙酸的YT2-1C菌株促生抑菌潜力,为其后续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方法】通过菌株形态特征、16S rRNA和31个看家基因比对结果对菌株进行鉴定,定量测定菌株IAA的产量,分析菌株在产铁载体、溶磷、解钾、产蛋白酶、固氮和... 【目的】分析高产吲哚乙酸的YT2-1C菌株促生抑菌潜力,为其后续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方法】通过菌株形态特征、16S rRNA和31个看家基因比对结果对菌株进行鉴定,定量测定菌株IAA的产量,分析菌株在产铁载体、溶磷、解钾、产蛋白酶、固氮和抑菌方面的潜力。进一步通过育苗和田间试验验证菌株的促生效果,并从基因组水平初步分析了菌株与促生相关的功能基因。【结果】YT2-1C菌株鉴定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该菌株IAA产量高达193μg/mL,具有产铁载体、溶磷、产蛋白酶和抑菌的能力。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接种YT2-1C菌株的基质,显著增加黄瓜、辣椒和番茄的株高、叶绿素、茎粗和鲜重;黄瓜移栽田间后,仍有较好的促生作用。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YT2-1C菌株具有54个与促生相关的基因,5个非核糖体肽合成相关的基因。【结论】蜡样芽胞杆菌YT2-1C是一株具有促生防病功能的菌株,对黄瓜、辣椒和番茄有显著的促生作用,含有多个与促生防病相关基因,为其微生物菌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生菌 蜡样芽胞杆菌 菌株YT2-1C IAA 育苗基质 全基因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降解菌I2的分离及相关降解基因功能验证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君珂 张婉莹 +4 位作者 邓若竹 王娟 牛秋红 胡凡 柯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纤维素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物质,利用微生物或其产生的酶可将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筛选高效纤维素降解菌和纤维素酶一直是生物能源等领域研究的热点。该研究筛选分离了1株具有降解纤维素能力的短小芽孢杆菌I2,通过基因组测序,... 纤维素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物质,利用微生物或其产生的酶可将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筛选高效纤维素降解菌和纤维素酶一直是生物能源等领域研究的热点。该研究筛选分离了1株具有降解纤维素能力的短小芽孢杆菌I2,通过基因组测序,分析其参与纤维素降解的基因,并对纤维素酶的功能进行验证。I2分离自河南南阳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落叶及长期堆积小麦秸秆的堆体等样本富集后的混合菌系,具有降解滤纸的能力,48 h内可以降解大部分滤纸。基因组组装分析显示,I2的基因组大小为4.2 Mbp,含有4635个基因。利用CAZy碳水化合物数据库注释和酶活性测定实验,对数据库检测到的182个基因进行分析,明确I2中4个基因在大肠杆菌表达后具有纤维素酶活性。其中,G2269纤维素内切酶活性最高,在pH 5.0,温度55℃条件下,酶活力可达49.02 U/mL。金属离子Ca^(2+)、Zn^(2+)对于G2269的活性有明显提高作用,Mn^(2+)和Cu^(2+)对G2269活性抑制比较明显,Mg^(2+)、Co^(2+)、K^(+)、Ni^(2+)、NH_(4)^(+)对于G2269的活性无显著影响。此外,G2269还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在65℃保持30 min后仍保留70%的活力,在食品加工和饲料生产等领域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降解菌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基因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玉米根际促生菌Leclercia adecarboxylata LN01促生效果研究及其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婷 万雨欣 +3 位作者 徐伟慧 王志刚 陈文晶 胡云龙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275,共13页
【目的】有益植物根际微生物通过加强土壤与农作物间互作以促进农作物生长。菌株LN01是一株玉米根际促生菌,探究菌株LN01对玉米植株生长的促进机制。【方法】采用16S rRNA和全基因组学测序,明确菌株LN01分类学地位;其次,通过盆栽实验验... 【目的】有益植物根际微生物通过加强土壤与农作物间互作以促进农作物生长。菌株LN01是一株玉米根际促生菌,探究菌株LN01对玉米植株生长的促进机制。【方法】采用16S rRNA和全基因组学测序,明确菌株LN01分类学地位;其次,通过盆栽实验验证菌株LN01对玉米的促生效果,通过全基因组数据挖掘与促生特性相关基因信息并借助碳氮分析仪、钼锑抗比色法、火焰分光光度计、Salkowski比色法、Chrome Azurol Sulfonate(CAS)蓝色定性检测平板研究菌株LN01固氮、溶磷、解钾、产吲哚乙酸(IAA)和铁载体能力。【结果】菌株LN01促进玉米植株生物量累积并有效提高土壤营养成分。经鉴定菌株LN01为Leclercia adecarboxylata,菌株LN01基因组中存在参与铁获取(fhuBCDEF、afuABC、efeOBU和fepCDG)、磷酸盐溶解(pstABCS、phoABER、phnACDEFGHIJKLP和ugpABCE)、生物固氮(nirBCD、nasA、glnA、gltBD和nrtABC)、解钾(kdpABC、kefBCFG、trkAH和kup)的基因簇和IAA生物合成基因簇(trpABSCFRGD)。通过antiSMASH分析,在整个基因组中发现了促进植物生长的4种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基因合成簇,包括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萜烯、硫肽和芳基多烯。菌株LN01固氮量、磷酸盐溶解活性、解钾能力、IAA产量分别为15.14、58.33、15.6和42.2 mg/L,并具有产生铁载体能力。【结论】菌株LN01具有固氮溶磷、解钾作用、铁载体生产及IAA分泌相关基因,帮助玉米植株固定营养成分,促进玉米植株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clercia adecarboxylata LN01 根际促生菌 全基因组测序 促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售真空包装玉米热狗肠生产和贮藏过程中菌群结构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红 焦依帆 +3 位作者 刘梦瑶 张义平 赵丽丽 姜晓冰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7,共7页
为了解和控制市售真空包装玉米热狗肠生产与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风险水平,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传统的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分析其生产和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玉米热狗肠的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均以乳杆菌属(Lacto... 为了解和控制市售真空包装玉米热狗肠生产与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风险水平,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传统的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分析其生产和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玉米热狗肠的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均以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魏斯氏菌属(Weissella)为主,对真空包装制品进行二次灭菌后,链球菌属相对丰度变化不大,但乳杆菌属和魏斯氏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降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玉米热狗肠中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下降(P<0.05),而兼性厌氧或专性厌氧型细菌,如链球菌属中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和副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parasanguinis)及蛋白分解菌速生热分枝菌(Thermobrachium celere)和解蛋白喜热菌(Caloramator proteoclasticus)共同构成贮藏后期玉米热狗肠中的优势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包装 玉米热狗肠 微生物菌群结构 高通量测序 优势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埋异养硝化菌强化农村生活污水脱氮除磷特性研究
6
作者 王艳林 杨艳玲 +2 位作者 檀旭 李星 赵锂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1,149,共7页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存在脱氮效果差、高效微生物种群维持难等问题,包埋固定化技术可增强微生物对水质的适应性,适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应用需求。制备和优化了包埋异养硝化菌,研究了包埋异养硝化菌的脱氮除磷效能,解析了包埋异养硝化菌的微...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存在脱氮效果差、高效微生物种群维持难等问题,包埋固定化技术可增强微生物对水质的适应性,适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应用需求。制备和优化了包埋异养硝化菌,研究了包埋异养硝化菌的脱氮除磷效能,解析了包埋异养硝化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响应曲面法优化的包埋异养硝化菌最佳制备条件为:3.00%活性氧化铝、3.24%聚乙烯醇、1.73%缓释碳源、1.00%海藻酸钠、2.00%氯化钙、34.56%异养硝化菌液。包埋异养硝化菌的NH_(4)^(+)-N、NO_(3)^(-)-N、TP去除率分别为93.80%、64.58%、86.22%,比异养硝化菌分别提高58.38、18.67、63.48个百分点。高通量绝对定量测序表明:包埋异养硝化菌内假单胞菌属结构保持较好,丰度维持在40.19%;NH_(4)^(+)-N、NO_(3)^(-)-N分别通过氨氮同化、硝酸盐异化途径得到去除;磷通过“好氧除磷途径”得到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碳氮比 包埋异养硝化菌 微生物群落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胁迫前后珊瑚白化和恢复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
7
作者 刘子怡 刘永春 +3 位作者 朱鸣 陈伯贵 郑惠娜 肖宝华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63,共16页
热胁迫下珊瑚白化现象已被认为是全球珊瑚礁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热胁迫条件下珊瑚全共生功能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代谢和功能特性已有相关研究报道。然而,迄今还未见珊瑚健康-白化-恢复全过程中菌群结构及组成变化的相关研究。本研... 热胁迫下珊瑚白化现象已被认为是全球珊瑚礁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热胁迫条件下珊瑚全共生功能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代谢和功能特性已有相关研究报道。然而,迄今还未见珊瑚健康-白化-恢复全过程中菌群结构及组成变化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以深圳海域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模拟热胁迫下的珊瑚从健康-白化-恢复健康的过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珊瑚白化和恢复过程中的健康、开始白化、持续白化、开始恢复、恢复健康5个特征阶段珊瑚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和功能基因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形杆菌门在白化过程中明显增多,在恢复过程中减少;拟杆菌门等在白化过程中减少,在恢复过程中增多。在珊瑚白化过程中,与压力耐受能力、生物膜形成、可移动因子及潜在致病性相关的细菌丰度显著增加,而群体感应相关细菌的丰度则在减少。4种微生物在珊瑚白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动杆菌属、罗尔斯通菌属和伯克霍尔德氏菌属是升温导致的珊瑚白化中的关键差异细菌类群;代尔夫特菌属可能通过群体感应机制调节其他菌群,以维持珊瑚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本研究揭示了高温胁迫环境下珊瑚组织内微生物及其功能的变化,为阐明珊瑚白化过程中微生物-宿主互作机制提供分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白化 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宏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潜叶蛾不同龄期幼虫的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
8
作者 薛育 丁嘉欣 +3 位作者 王海旭 樊蓉蓉 顾欣 王新谱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6,共11页
植食性昆虫肠道细菌的组成与其发育阶段密切相关,并且能为宿主昆虫提供多方面的功能。然而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肠道细菌与发育龄期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究番茄潜叶蛾不同龄期幼虫肠道细菌多样性特征及预测其功能... 植食性昆虫肠道细菌的组成与其发育阶段密切相关,并且能为宿主昆虫提供多方面的功能。然而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肠道细菌与发育龄期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究番茄潜叶蛾不同龄期幼虫肠道细菌多样性特征及预测其功能。本研究选取番茄潜叶蛾1~4龄幼虫,提取幼虫肠道细菌基因组DNA,利用Illumina MiSeq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肠道细菌多样性和丰度。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番茄潜叶蛾1龄幼虫肠道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且肠道细菌丰富度随龄期增加而降低。番茄潜叶蛾4个龄期肠道细菌的优势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除了4龄幼虫的优势菌属是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以外,其他龄期幼虫的优势菌属是沃尔巴克氏体属Wolbachia。PICRUSt2基因功能预测显示番茄潜叶蛾幼虫肠道细菌参与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能量的代谢,表明其可能在食物消化吸收和营养供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不同龄期肠道细菌新陈代谢Metabolism功能有显著差异,1龄幼虫功能基因比例明显高于3龄、4龄。研究结果可为探索番茄潜叶蛾肠道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也为番茄潜叶蛾的适应性进化和综合治理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肠道细菌 多样性 龄期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水源工程细菌群落分布特征及其构建机制
9
作者 张家豪 吕鹏刚 +2 位作者 苏学敏 周雄冬 徐梦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595-5606,共12页
调水工程在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同时,也逐渐发展成为人工水生生态系统,其内部生物群落结构与构建机制多呈现与天然河流不同的特征。以深圳市战略性跨流域调水工程东江水源工程为研究对象,选择细菌为指示物种,通过微生物采样和高通量测序技... 调水工程在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同时,也逐渐发展成为人工水生生态系统,其内部生物群落结构与构建机制多呈现与天然河流不同的特征。以深圳市战略性跨流域调水工程东江水源工程为研究对象,选择细菌为指示物种,通过微生物采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调水工程中细菌群落的沿程变化特征及构建机制。这不仅关乎工程供水的水质安全,也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研究发现,自工程取水口至末端,细菌多样性整体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且在工程泵站处多样性趋势发生显著转变,表明细菌群落的变化与工程泵站运行密切相关。将工程以泵站为界分为四段,各段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且由条件稀有菌主导。由于工程内部环境相对稳定,各分段细菌表型相似,仅好氧、兼性厌氧和革兰氏阴性菌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好氧型细菌在整个工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基于零模型解析细菌群落构建机制发现,其主要由随机性过程控制,且主要表现为均匀扩散作用,扩散限制作用仅在工程末端出现;确定性过程仅表现为异质选择作用,且沿程逐渐减弱。这表明由调水引起的细菌输运扩散在工程细菌群落构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随机森林模型同样显示,环境因子对模型的解释力有限,仅沼蛤密度与硫酸盐浓度对细菌多样性作用显著,表明由环境筛选导致的确定性过程较弱。研究有助于理解调水工程中人工生态系统的演变与适应机制,为调水工程水质安全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调水工程 高通量测序 群落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还原菌挂膜培养及其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的适应性研究
10
作者 魏紫静 赖公政 +2 位作者 舒荣波 邓敏 程蓉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115,共6页
利用微生物沉淀酸性矿山废水(AMD)中金属离子是一种有前景的修复方法。研究从循环沉降与吸附着手,通过含锰镁酸性废水实验探讨了菌株对Mn^(2+)、Mg^(2+)、NH_(3)-N及COD的沉淀降解效果。结果表明,扩大培养某地区污泥中的优势菌群可有效... 利用微生物沉淀酸性矿山废水(AMD)中金属离子是一种有前景的修复方法。研究从循环沉降与吸附着手,通过含锰镁酸性废水实验探讨了菌株对Mn^(2+)、Mg^(2+)、NH_(3)-N及COD的沉淀降解效果。结果表明,扩大培养某地区污泥中的优势菌群可有效还原酸性废水中SO_(4)^(2-),降解水中污染物。以高通量测序分析降解菌群,其中Desulfobacterota、Firmicutes、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群,此类微生物归属于脱硫弧菌菌种即SRB。此次SRB菌群生长繁殖的最佳条件为30℃,pH为7.0,初始SO_(4)^(2-)处理浓度为1000 mg/L。SRB菌群动态修复某含锰镁实际AMD的结果表明,对Mn^(2+)、Mg^(2+)、NH_(3)-N、COD及SO_(4)^(2-)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0.5%、80.7%、33.34%、81.9%和73.4%。可见厌氧环境下SRB能有效处理以锰镁为主要金属离子的AMD,为SRB处理实际酸性矿山废水提供工程应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酸性矿山废水 氨氮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耐低温抗盐碱异养硝化菌株CS-6的除氮特性研究
11
作者 蒋雯雯 田相利 +3 位作者 王国栋 郭恩棉 信召哲 谭佳博 《河北渔业》 2025年第7期17-20,共4页
低温、高盐碱等环境会影响微生物硝化活性,降低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去除效率。从冷水鱼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池中分离出一株异养硝化细菌CS-6,经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对其除氮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S-6... 低温、高盐碱等环境会影响微生物硝化活性,降低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去除效率。从冷水鱼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池中分离出一株异养硝化细菌CS-6,经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对其除氮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S-6在72 h内对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去除率分别可达100%和91.67%,在15℃低温及盐度0‰~50‰、pH值为6~9的范围内对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100%和99%,表现出良好的耐低温和抗盐碱特性,表明菌株CS-6具有高效的水质净化能力,具有广泛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耐盐碱 异养硝化细菌 水产养殖水质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发酵的全麦酸面团质量评价及乳酸菌多样性分析和选育
12
作者 王博 张维清 +3 位作者 高涵 王超 刘玉春 郭超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2-191,共10页
为探究发酵温度对全麦酸面团质量及乳酸菌多样性的影响,利用全长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解析不同温度发酵的全麦酸面团在成熟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规律,通过理化分析评价酸面团质量,采用传统培养法分离优势菌种并从中筛选特异菌株。... 为探究发酵温度对全麦酸面团质量及乳酸菌多样性的影响,利用全长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解析不同温度发酵的全麦酸面团在成熟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规律,通过理化分析评价酸面团质量,采用传统培养法分离优势菌种并从中筛选特异菌株。结果表明,发酵温度对酸面团的质量特征存在显著影响,随发酵温度升高,酸面团成熟时的pH从4.18降低到3.87,总滴定酸度(Total titratable acidity,TTA)从15.0 mL增加到24.0 mL,发酵温度≥30℃时,成熟酸面团总抗氧化活性、类黄酮和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高温发酵可赋予全麦酸面团更好的质量特征。不同温度发酵成熟的全麦酸面团中优势乳酸菌存在显著物种差异,20℃和25℃以弯曲乳杆菌为主,30℃以弯曲乳杆菌和乳酸片球菌为主,37℃以桥粘液乳杆菌为主。通过酶活力筛选,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LAB 31弯曲乳杆菌的纤维素酶活最高,为77.92±2.26 U/L,LAB 22乳酸片球菌的淀粉酶活最高为42.19±4.12 U/L。该研究为全麦发酵食品发酵剂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与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温度 全麦酸面团 乳酸菌 高通量测序技术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病原真菌分离鉴定及拮抗细菌筛选
13
作者 郭絮语 康越 +2 位作者 罗春旭 张超 王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51-60,共10页
2023年7月,中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园艺研究所葡萄园中发现葡萄叶片出现边缘黄化、黑斑等病害症状。为明确发病原因,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自然发病的叶片中分离并纯化病原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ITS-rRNA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真菌进行了... 2023年7月,中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园艺研究所葡萄园中发现葡萄叶片出现边缘黄化、黑斑等病害症状。为明确发病原因,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自然发病的叶片中分离并纯化病原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ITS-rRNA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真菌进行了鉴定,同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验证了菌株的致病性,并筛选了对葡萄病原真菌有拮抗效果的细菌。基于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将病原真菌PT9-4鉴定为Alternaria alternata,PT10-2鉴定为Curvularia lunata,PT12-1鉴定为Diaporthe gulyae,PT12-5鉴定为Fusarium oxysporum。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这4株真菌均对葡萄叶片具有致病性,并完成了科赫法则的验证。对峙试验表明选用的3株拮抗细菌对4株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最高达到78.48%。细菌发酵液平板试验表明,3株拮抗细菌发酵液显著抑制了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6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病原真菌 拮抗细菌 芽孢杆菌 ITS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条长角象成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14
作者 姚湘 陈萌 +5 位作者 刘业超 张居宇 张秀君 刘茜 吴佳桐 张燕如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8-143,共6页
为了解柠条长角象(Trigonorhinus sp.)的生长习性,通过柠条长角象肠道培养细菌的主要类群,分析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和害虫生态调控机制。采用传统细菌分离培养法对选取的柠条长角象成虫的肠道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培养,提取纯化菌株的DNA,利用1... 为了解柠条长角象(Trigonorhinus sp.)的生长习性,通过柠条长角象肠道培养细菌的主要类群,分析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和害虫生态调控机制。采用传统细菌分离培养法对选取的柠条长角象成虫的肠道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培养,提取纯化菌株的DNA,利用16SrDNA测序技术结合形态学及生理生化试验对细菌种类进行初步鉴定并判断其分类学地位。结果表明:从成虫肠道分离得到的12株细菌,包括桂林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guillouiae)3株,乳酸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lactitubi)1株,Pantoea plantarum 1株,松鼠葡萄球菌(Mammaliicoccus sciuri)3株,Pseudomonas allii 1株,Comamonas sediminis 1株,内生泛菌(Pantoea endophytica)1株,假格里尼翁布鲁氏菌(Brucella pseudogrignonensis)1株,分属于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以变形菌门为优势菌群,隶属于7属8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长角象 肠道可培养细菌 16SrDNA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和饲料用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基因安全评价进展
15
作者 程坤 穆帅成 +4 位作者 刘蕊 唐腾飞 刘红强 孙思佳 姚粟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57-365,共9页
细菌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饲料及其添加剂的生产,可直接添加或作为酶制剂、氨基酸等发酵制品的生产菌株。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也是食品和饲料用菌种安全评价的核心内容。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出现为细菌基因安全评价... 细菌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饲料及其添加剂的生产,可直接添加或作为酶制剂、氨基酸等发酵制品的生产菌株。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也是食品和饲料用菌种安全评价的核心内容。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出现为细菌基因安全评价提供了有力工具。该文从抗生素、耐药机制及全基因组测序背景下的耐药基因分析策略等方面综述了食品和饲料用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基因安全评价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我国工业微生物菌种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耐药性 基因 安全评价 细菌 全基因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州地区校园生物气溶胶环境因素分析
16
作者 成卓韦 薛福浩 +1 位作者 王智文 王雪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6-354,共9页
选取了湖州市德清县某大学校园内具有代表性的3处功能区,使用安德森六级撞击微生物采样器采集环境空气样本,结合微生物培养和高通量测序,分析了生物气溶胶浓度、粒径分布特征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夏季生物气溶胶中微生物总... 选取了湖州市德清县某大学校园内具有代表性的3处功能区,使用安德森六级撞击微生物采样器采集环境空气样本,结合微生物培养和高通量测序,分析了生物气溶胶浓度、粒径分布特征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夏季生物气溶胶中微生物总量最多,冬季数量最少,春秋季数量适中,最高值出现在食堂;生物气溶胶粒径浓度峰值出现在1.10~2.10μm和0.65~1.10μm,温度和环境相对湿度与生物气溶胶呈现出较弱的正相关性,温度对细菌的正相关性弱于真菌,相对湿度对细菌的正相关性强于真菌。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3个功能区采集的生物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是相似的,细菌的优势菌属为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和鞘氨醇杆菌属;真菌的优势菌属为青霉菌属、曲霉菌属和踝节菌属。研究结果对于评估校园功能区生物气溶胶污染状况、强化高校环境空气质量管理以及保护校园人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 气溶胶 细菌 真菌 粒径分布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污染区细菌多样性及相关菌株筛选的多方法分析
17
作者 谢文文 王慧楠 +3 位作者 艾尼江·尔斯满 朱静 顾美英 张志东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5-722,共8页
【目的】解析辐射污染区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筛选并挖掘微生物菌种资源,为开展辐射污染区微生物多样性挖掘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我国西北某辐射污染区高辐射区域随机采集3个地点土壤样品,利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 【目的】解析辐射污染区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筛选并挖掘微生物菌种资源,为开展辐射污染区微生物多样性挖掘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我国西北某辐射污染区高辐射区域随机采集3个地点土壤样品,利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辐射污染区土壤细菌群落组成;通过多种筛选方法分离土壤内细菌,利用16S rRNA进行分子鉴定并分析其功能特性。【结果】土壤样品内细菌域共涉及30个门384个属,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52.1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0.17%)、拟杆菌门(Bacteroidota,10.42%)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4.94%)。动性球菌属(Planococcus,17.45%)、Exiguobacterium(13.65%)、芽孢杆菌属(Bacillus,6.97%)、海洋杆菌属(Pontibacter,6.78%)等为优势菌属。可培养方法分离到277株细菌,分属于51属97种,其中优势菌属为微小杆菌(Microvirga,24.91%)、链霉菌(Streptomyces,16.25%)、海洋杆菌(Pontibacter,7.22%)、纤维单胞菌(Cellulomonas,5.78%)等,并分离获得10株潜在新种,且获得的绝大多数菌株具有较强的耐盐碱及产功能酶活性。【结论】辐射污染区土壤细菌多样性较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污染区 高通量测序 可培养细菌 功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圈空气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18
作者 于有利 王建东 +1 位作者 郭亚男 高海慧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102,共7页
为了揭示羊圈空气中细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及致病菌属特征,分别采集3组来自3个不同规模化羊养殖场的空气样品共18份,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微生物多样性方面,YCSH1、YCSH2和YCSM 3组样品共获得了334015条基... 为了揭示羊圈空气中细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及致病菌属特征,分别采集3组来自3个不同规模化羊养殖场的空气样品共18份,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微生物多样性方面,YCSH1、YCSH2和YCSM 3组样品共获得了334015条基因序列,产生1867个独立操作分类单元,包含24门、48纲、87目、141科、152属、81种细菌。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3组样品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覆盖度以及空间分布均存在差异;门水平上的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其中厚壁菌门(97.90%~98.43%)的丰度最高;在属水平上,丰度较高的为芽孢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梭形杆菌属等,其中芽孢杆菌属(85.47%~89.87%)的丰度最高。该研究解析了不同羊圈空气样品中细菌的多样性、丰度及主要病原菌属的特征,对羊场疾病防控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圈 空气气溶胶 16S rRNA高通量测序 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部分地区养猪厂环境中耐药菌分布及溯源分析
19
作者 游姝萌 王勇 +6 位作者 邹大阳 王泓斌 白峻竹 张丹洁 温亮 徐元勇 张文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3-628,共6页
目的探讨山东省部分地区规模化养猪厂的动物、环境以及员工生活区域中共同存在的菌种的耐药性和亲缘关系,通过细菌溯源分析为理解耐药菌的传播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两养猪厂采集样本,通过细菌分离和纯化,利用16S r RNA基因测序鉴定... 目的探讨山东省部分地区规模化养猪厂的动物、环境以及员工生活区域中共同存在的菌种的耐药性和亲缘关系,通过细菌溯源分析为理解耐药菌的传播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两养猪厂采集样本,通过细菌分离和纯化,利用16S r RNA基因测序鉴定分离菌株种属。对于在猪、环境和生活区域中同时存在的菌种,使用VITEK-2 Compact药物敏感性分析仪及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此外,利用Illumina Miniseq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菌株的耐药基因进行注释,并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cgSNP)分析进行耐药菌的溯源。结果通过对动物、环境以及员工生活区域样本细菌分离与培养,鉴定出3种在上述3个区域均有分布的菌种,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蜡样芽胞杆菌,其显示出耐药谱多样性和遗传多样化。此外,研究还发现在猪尿、厂内外土壤、人饮水、食堂及宿舍中存在耐药谱、耐药基因、ST型和SNP位点高度一致的菌株。结论养猪厂在养殖区与生活区之间存在条件致病菌的传播风险。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环境中的传播,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组测序 细菌群落 细菌溯源 多重耐药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巴特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
20
作者 袁青青 吾尔恩·阿合别尔迪 +2 位作者 木古丽·木哈西 白茹 张晓乐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30,共6页
文章以新疆伊犁伊宁县不同驼乳样本为试验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鲜驼乳和不同发酵时期舒巴特样品微生物多样性及细菌群落结构在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整个发酵期间,驼乳pH值呈下降趋势,且Chao1、pielo... 文章以新疆伊犁伊宁县不同驼乳样本为试验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鲜驼乳和不同发酵时期舒巴特样品微生物多样性及细菌群落结构在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整个发酵期间,驼乳pH值呈下降趋势,且Chao1、pielou_e、Shannon和Simpson指数随着发酵时间延长,呈先升后降趋势。并检测出Firmicutes、Proteobacteria、Bacteroidota及Actinobacteriota等为优势门;Lactobacillus、Acinetobacter、Pseudomonas及Lactococcus等为优势属。在发酵过程中,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均发生显著变化。根据UPGMA和PCoA分析及PICRUSt2功能预测等方法,将舒巴特发酵过程分为阶段I(0~24 h)和阶段II(48~72 h),推测发酵第0、24、48 h为关键时间点,可反映整个发酵过程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在微生物角度上,驼乳在(20±2)℃下,自然发酵48 h最适合饮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鲜驼乳 舒巴特 乳酸菌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