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6篇文章
< 1 2 1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arison study on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of polysaccharides obtained from sea buckthorn berries using different methods:antioxidant and bile acid-binding capacity 被引量:9
1
作者 Qiaoyun Li Zuman Dou +5 位作者 Qingfei Duan Chun Chen Ruihai Liu Yueming Jiang Bao Yang Xiong Fu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494-505,共12页
In this study,the structural characters,antioxidant activities and bile acid-binding ability of sea buckthorn polysaccharides(HRPs)obtained by the commonly used hot water(HRP-W),pressurized hot water(HRP-H),ultrasonic... In this study,the structural characters,antioxidant activities and bile acid-binding ability of sea buckthorn polysaccharides(HRPs)obtained by the commonly used hot water(HRP-W),pressurized hot water(HRP-H),ultrasonic(HRP-U),acid(HRP-C)and alkali(HRP-A)assisted extraction methods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extraction method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extraction yield,monosaccharide composition,molecular weight,particle size,triple-helical structure,and surface morphology of HRPs except for the major linkage bands.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showed that HRP-U with filamentous reticular microstructure exhibited better thermal stability.The HRP-A with the lowest molecular weight and highest arabinose content possessed the best antioxidant activities.Moreover,the rheolog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HRPs with higher galacturonic acid content and molecular weight showed higher viscosity and stronger crosslinking network(HRP-C,HRP-W and HRP-U),which exhibited stronger bile acid binding capacity.The present findings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in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sea buckthorn polysaccharides with good antioxidant and bile acid binding capacity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structure affected by the extraction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buckthorn Extraction method STRUCTUR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tioxidant activity Bile acid binding capa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bon Dioxide Fixation Method for Electrosynthesis of Benzoic Acid from Chlorobenzene
2
作者 A.J.Aishah M.A.Hartini +4 位作者 S.Normala A.M.Norhuda H.H.N Hanis H.M.Razif T.Sugeng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EI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73-277,共5页
Carbon dioxide fixation technique was developed as an alternative dechlorination method of chlorobenzenes. Electrolysis of chlorobenzene was carried out in a one-compartment cell fitted with an aluminium anode and a p... Carbon dioxide fixation technique was developed as an alternative dechlorination method of chlorobenzenes. Electrolysis of chlorobenzene was carried out in a one-compartment cell fitted with an aluminium anode and a platinum cathode. Electrolysis in N, N-dimethylformamide (DMF) solution containing 0.1 M of tetrapropylammonium bromide (TPAB) at 0 ℃, 100 ml/min of CO2 flow rate and 120 mA/cm^2 of current density was found to be the optimum conditions of this electrocarboxylation, which gave 72% yield of benzoic acid from chlorobenzene. These conditions were then applied to 1,2-dichlorobenzene and 1,3-dichlorobenzene in order to convert them to their corrcsponding benzoic ac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ioxide fixation method ELECTROSYNTHESIS CHLOROBENZENE benzoic ac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Hydration of Acrylic Acid over Ion-exchanged Resin: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and DFT Calculation
3
作者 Yang Fengjing Luo Nianjun +11 位作者 Chen Yuxiang Liu Chuanlei Wang Hao Gao Weikang Guo Guanchu Jiang Hao Zhao Qiyue Zhou Yousheng Wang Yifan Li Peicheng Shen Benxian Sun Hui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09-121,共13页
Liquid-phase acrylic acid hydration over solid-phase catalysts is a key reaction for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of 3-hydroxypropionic acid. Howev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primarily focuses on the experimental aspects ... Liquid-phase acrylic acid hydration over solid-phase catalysts is a key reaction for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of 3-hydroxypropionic acid. Howev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primarily focuses on the experimental aspects of catalystscreening and exploring reaction conditions, with few accurate descriptions of the reaction kinetics and determination ofthe reaction mechanism. Here, we combined kinetics experiments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to elucidate the kinetics andmechanism of acrylic acid hydration on a resin catalyst. The pseudo-homogeneous model, and Langmuir-Hinshelwood-Haugen-Watson and Elie-Riedel (ER) heterogeneous models were used to explain the experimental kinetics data. TheER model can explain the experimental data very well, suggesting strong adsorption of acrylic acid on the surface of theresin catalyst. Furthermor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hydration follows a stepwise, rather than aconcerted, reaction pathway.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theoretical insights into the reaction mechanism and kinetics, fillingthe gap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ction on a fundamental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rylic acid KINETICS resin catalyst DFT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γ-氨基丁酸富化需求的稻谷品种筛选
4
作者 吴其飞 张子阳 +2 位作者 米行琼 刘淑一 徐斌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2,共10页
为筛选高γ-氨基丁酸(GABA)稻谷品种,对产自我国的16个稻谷品种进行加温加湿处理,以富化稻谷的GABA含量。通过测定谷氨酸(Glu)含量、谷氨酸脱羧酶(GAD)活性、发芽率、吸水速率等参数,筛选出适宜GABA富化的稻谷品种。结果表明,加温加湿... 为筛选高γ-氨基丁酸(GABA)稻谷品种,对产自我国的16个稻谷品种进行加温加湿处理,以富化稻谷的GABA含量。通过测定谷氨酸(Glu)含量、谷氨酸脱羧酶(GAD)活性、发芽率、吸水速率等参数,筛选出适宜GABA富化的稻谷品种。结果表明,加温加湿法对稻谷GABA富化效果有明显的地域品种差异,多数粳稻的GABA含量在富化后高于籼稻,其中江苏粳稻GABA增量最高;南粳3908与南粳46富化后的GABA含量及增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富化后GAD活性可作为筛选高GABA含量稻谷品种的指标;发芽率和吸水速率(<8 h)可用于辅助预测稻谷GABA的富化效果。综上,将GAD活性作为参考指标,结合稻谷浸泡发芽的发芽率和吸水速率等参数能够较好地筛选出适宜GABA富化的稻谷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温加湿法 Γ-氨基丁酸 谷氨酸脱羧酶 稻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检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血清肌酐水平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周长学 王臻 +2 位作者 唐敏 王姗姗 王国磊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检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血清肌酐水平的效果。方法选取15例WM患者,分别采用湿化学酶法、干化学酶法、苦味酸法对超滤前后血清总蛋白及肌酐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超滤前,血清总蛋白平均值为(105.42±1...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检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血清肌酐水平的效果。方法选取15例WM患者,分别采用湿化学酶法、干化学酶法、苦味酸法对超滤前后血清总蛋白及肌酐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超滤前,血清总蛋白平均值为(105.42±17.32)g/L,采用湿化学酶法检测血清肌酐平均值为(407.46±323.82)μmol/L,高于干化学酶法检测的(69.13±22.05)μmol/L及苦味酸法检测的(70.22±21.0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7、4.025,P<0.05);但干化学酶法与苦酸法检测的血清肌酐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8,P>0.05)。超滤后,血清总蛋白平均值为(3.83±0.42)g/L,较超滤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10,P<0.05);湿化学酶法检测血清肌酐平均值为(77.52±42.33)μmol/L,较超滤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3,P<0.05);湿化学酶法、干化学酶法、苦味酸法检测的血清肌酐平均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WM患者出现与临床症状不符的高血清肌酐值时,应该考虑到巨球蛋白的影响。为了确保检测准确性,可以使用干化学酶法或苦味酸法进行再次测定,或者离心超滤后再次进行血清肌酐的检测,以减少临床上的误诊和误治,从而为医生提供真实可靠的检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血清肌酐 湿化学酶法 干化学酶法 苦味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甲酯化法测定特膳食品中脂肪酸含量
6
作者 张协光 岑干君 +5 位作者 张柳青 林宇豪 杨华瑞 蓝雄 滕明攀 甘旺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2,共8页
针对特殊膳食用食品,研究并改进了乙酰氯-甲醇法,实现了对特膳食品中脂肪酸的快速、准确测定。样品加入十一碳酸甘油三酯(C11:0 TAG)内标溶液后,在5%乙酰氯-甲醇溶液和70℃水浴的条件下衍生90 min,然后使用6%碳酸钠溶液中和余酸,离心取... 针对特殊膳食用食品,研究并改进了乙酰氯-甲醇法,实现了对特膳食品中脂肪酸的快速、准确测定。样品加入十一碳酸甘油三酯(C11:0 TAG)内标溶液后,在5%乙酰氯-甲醇溶液和70℃水浴的条件下衍生90 min,然后使用6%碳酸钠溶液中和余酸,离心取上清液,经气相色谱仪分析,采用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各脂肪酸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0.0005 g/100g,定量限为0.002 g/100g。在不同基质的样品中进行了低、中、高浓度的加标实验,3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在90.0%~11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将该方法应用于6种不同基质的特殊膳食用食品脂肪酸的检测,测定结果与国标方法一致,RSD均小于10%。该方法简单快速,精密度和准确度高,样品量消耗少,适用于特殊膳食用食品中脂肪酸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膳食用食品 脂肪酸 乙酰氯-甲醇法 气相色谱 内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法和酶法提取对中华草龟皮胶原蛋白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
7
作者 虞丹丹 魏文志 +2 位作者 关利 陈文卓 曹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6,共8页
本研究以中华草龟皮胶原蛋白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提取方法对其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分别采用酸法和酶法对中华草龟皮胶原蛋白进行提取,并运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高效液相色谱法、圆二色光谱法、差式扫描量热、扫描... 本研究以中华草龟皮胶原蛋白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提取方法对其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分别采用酸法和酶法对中华草龟皮胶原蛋白进行提取,并运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高效液相色谱法、圆二色光谱法、差式扫描量热、扫描电镜、溶解性、感官评价及色度等分析酸溶性胶原蛋白(ASC)和酶溶性胶原蛋白(PSC)的组成、结构以及理化特性。结果表明,ASC和PSC的提取率分别为24.50%±0.44%和51.68%±0.06%,酶法提取胶原蛋白的提取率显著高于酸法(P<0.05)。ASC和PSC主要由α1和α2链组成,均为I型胶原蛋白。ASC和PSC中甘氨酸的含量最多,分别是370.17和387.75个残基/1000个氨基酸残基。圆二色光谱表明这两种胶原蛋白二级结构相似,均具有胶原蛋白的特征峰。ASC和PSC的变性温度分别为27.21±0.28℃和28.37±0.23℃。扫描电镜结果表明,ASC具有无序的纤维结构,而PSC的微观结构更为规则。ASC的溶解度整体略低于PSC,PSC的感官品质和色度优于A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草龟皮 胶原蛋白 酸法提取 酶法提取 结构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人工窖泥生产发酵的己酸菌液培养条件优化
8
作者 张敏丹 邓有辉 +7 位作者 申鹏森 刘小刚 廖苇 倪斌 李红梅 贾俊杰 敖灵 敖宗华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196,共6页
为了获得高产己酸的菌液,该研究以己酸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试验对己酸菌液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己酸菌液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无水乙酸钠8.0 g/L,酵母浸粉1.5 g/L,乙醇添加量2%,初始pH 7,发酵温度36℃,发酵时... 为了获得高产己酸的菌液,该研究以己酸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试验对己酸菌液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己酸菌液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无水乙酸钠8.0 g/L,酵母浸粉1.5 g/L,乙醇添加量2%,初始pH 7,发酵温度36℃,发酵时间7 d。在此优化条件下,己酸产量能达到4.9 g/L,是优化前的1.4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窖泥 己酸菌液 己酸产量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离子液体原位催化小球藻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研究
9
作者 王志山 孙瑞焓 +5 位作者 王昌梅 张无敌 尹芳 杨斌 柳静 杨红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8-152,共5页
为探究环境友好型高效催化剂原位催化小球藻制备生物柴油,采用5种氨基酸(甘氨酸、天冬氨酸、L-谷氨酸、L-赖氨酸、L-脯氨酸)分别与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合成氨基酸离子液体,以氨基酸离子液体为提取剂和催化剂,对小球藻进行原位催化制备生... 为探究环境友好型高效催化剂原位催化小球藻制备生物柴油,采用5种氨基酸(甘氨酸、天冬氨酸、L-谷氨酸、L-赖氨酸、L-脯氨酸)分别与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合成氨基酸离子液体,以氨基酸离子液体为提取剂和催化剂,对小球藻进行原位催化制备生物柴油,并采用单因素实验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L-脯氨酸与盐酸反应合成的氨基酸离子液体([L-Pro][Cl])具有更好的生物柴油提取率和催化率;小球藻生物柴油的最优制备条件是[L-Pro][Cl]用量100%(以小球藻藻粉质量计)、甲醇与藻粉质量比11∶1、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18h,在此条件下小球藻生物柴油的提取率为83.16%,催化率为64.54%。综上,氨基酸离子液体[L-Pro][Cl]适合用于原位催化小球藻制备生物柴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离子液体 小球藻 原位法 生物柴油 酯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二硝基水杨酸法的优化及日本落叶松木质部发育中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含量变异
10
作者 张恺恺 谢允慧 孙晓梅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21,共9页
【目的】建立3,5-二硝基水杨酸法最佳检测条件和最佳水解条件,以便准确测定日本落叶松木质部中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含量及其株内变异,为深入了解阿拉伯半乳聚糖在落叶松木质部中的分布、开发与生物合成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从显色剂体积... 【目的】建立3,5-二硝基水杨酸法最佳检测条件和最佳水解条件,以便准确测定日本落叶松木质部中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含量及其株内变异,为深入了解阿拉伯半乳聚糖在落叶松木质部中的分布、开发与生物合成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从显色剂体积、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3,5-二硝基水杨酸法进行分析,确定最佳的落叶松阿拉伯半乳聚糖检测条件,同时利用正交试验从盐酸浓度、盐酸体积和水解时间对总糖水解条件进行优化,分别测定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从而计算出多糖含量。【结果】3,5-二硝基水杨酸法的最佳检测条件:3,5-二硝基水杨酸显色剂体积为5 mL,反应时间为9 min,反应温度为90℃;最佳水解条件:盐酸浓度为6 mol·L-1,盐酸体积为15 mL,水解时间为40 min。在日本落叶松单株中,轴向上木质部中阿拉伯半乳聚糖含量随着树木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径向上心材含量远高于边材,总体上心材区含量随着年轮向外逐渐增加,边材区随着年轮向内逐渐增加,在边材和心材过渡区含量最高,同一年轮中早材含量高于晚材,过渡区早材中阿拉伯半乳聚糖含量远高于晚材。【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简便、稳定的不依赖于高质量样本即可准确检测阿拉伯半乳聚糖含量的方法,同时发现阿拉伯半乳聚糖在日本落叶松树干基部含量最高,并且在心材中高于边材,在早材中高于晚材,过渡区含量最高,暗示了阿拉伯半乳聚糖可能于过渡区合成,与心材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落叶松 阿拉伯半乳聚糖 3 5-二硝基水杨酸法 含量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感官评价-TOPSIS法的花生粕发酵乳优良乳酸菌筛选
11
作者 陆开祥 陈中爱 +2 位作者 刘丽静 薛桥丽 胡永金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3,共8页
为促进花生粕的综合利用,以13株乳酸菌发酵花生粕乳,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分别从酸度、黏度、氨基酸态氮浓度、持水力、活菌数和感官属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探究乳酸菌在花生粕乳中的发酵性能。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L6... 为促进花生粕的综合利用,以13株乳酸菌发酵花生粕乳,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分别从酸度、黏度、氨基酸态氮浓度、持水力、活菌数和感官属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探究乳酸菌在花生粕乳中的发酵性能。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L6)的产酸速率最高,达到9.57°T/h,其次是植物乳杆菌(X2),为9.26°T/h。植物乳杆菌(X2)和副干酪乳杆菌(X5)的后酸化能力较弱,贮藏期间酸度变化量分别为10.84°T和9.58°T,且这两株菌产氨基酸态氮浓度较高,分别为589.87μg/mL和562.28μg/mL。嗜热链球菌(S2)的产黏能力和持水力最强,分别为1227.33 mPa·s和42.62%,且其综合感官评分最高,为89.75分。发酵乳杆菌(FYa1)和植物乳杆菌(MDb2)的活菌数最高,分别为8.89 lg CFU/mL和8.80 lg CFU/mL。采用TOPSIS法综合评价,得出嗜热链球菌(S2)为综合发酵性能较优良的菌株,以其为核心菌株辅以乳酸杆菌作为发酵剂应用于花生粕乳的发酵,可为花生粕乳发酵产品的开发提供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粕乳 乳酸菌 模糊数学 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动物油脂酶解法制备及其品质对比分析
12
作者 孙龙珠 郭玉杰 +2 位作者 李娟 张春晖 曹克涛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我国动物油脂资源丰富,作为加工复合调味料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现代食品工业中。为探究不同物种来源动物油脂的理化性质和营养组分差异,分别以马脂、牛脂、羊脂和猪脂为原料,采用酶解法制备不同动物油脂,并对其酸价、碘价、过氧化值... 我国动物油脂资源丰富,作为加工复合调味料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现代食品工业中。为探究不同物种来源动物油脂的理化性质和营养组分差异,分别以马脂、牛脂、羊脂和猪脂为原料,采用酶解法制备不同动物油脂,并对其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等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组成、生育酚含量、矿物质元素等营养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马油酸价为1.13 mg/g,明显低于其他动物油脂(猪油1.30 mg/g,牛油1.48 mg/g,羊油1.77 mg/g);马油碘价为81.6 g/100 g,明显高于猪油(55.27 g/100 g)、羊油(46.53 g/100 g)和牛油(34.04 g/100 g)。对比分析脂肪酸组成发现,动物油脂主要由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n9c)和亚油酸(C18∶2n6c)组成,马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31.13%,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油脂(P<0.05)。4种动物油脂中都不含β-生育酚,马油中的δ-生育酚含量最高;4种油脂的矿物质组成无明显差异,常量元素以钙、钠和磷元素为主,微量元素铁和锌含量较多。综上,不同物种来源动物油脂的理化性质和营养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与其他动物油脂相比,马油在理化特性和营养组分方面品质突出,更符合现代健康饮食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油脂 酶解法 理化特性 脂肪酸组成 营养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琯溪蜜柚未成熟果实果胶酸法提取及碱法脱酯提取研究
13
作者 黄淑安 丁红霞 +3 位作者 洪涛 杨远帆 王永兴 倪辉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5年第2期71-78,共8页
为了研究琯溪蜜柚未成熟果实作为果胶生产原料的可行性,对其果胶酸法提取工艺及碱法脱酯后的果胶理化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得到琯溪蜜柚未成熟果实果胶酸法提取工艺:粉碎过80目筛、料液比1∶20 g/mL、提取时间90 min、pH值... 为了研究琯溪蜜柚未成熟果实作为果胶生产原料的可行性,对其果胶酸法提取工艺及碱法脱酯后的果胶理化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得到琯溪蜜柚未成熟果实果胶酸法提取工艺:粉碎过80目筛、料液比1∶20 g/mL、提取时间90 min、pH值1.4、提取温度90℃,此条件下果胶提取得率为9.24%;经过碱法脱酯后,果胶提取得率为7.49%。酸法提取和碱法脱酯果胶乳化活性分别为49.85%和8.93%,乳化稳定性分别为51.05%和14.78%,持水性分别为0.86和18.02 g/g,持油性分别为5.75和6.30 g/g,酯化度分别为74.68%和48.33%,半乳糖醛酸含量分别为66.06%和55.52%。红外分析显示碱法脱酯改变了果胶的氢键及酯键结构。本研究为琯溪蜜柚及其他柑橘未成熟果实中果胶的提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琯溪蜜柚 果胶 酸法 碱法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原酸-桃胶乳液的超声法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14
作者 李英林 白璐 刘本国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31,共6页
采用超声法制备绿原酸(CGA)-桃胶(PG)稳定乳液。以乳液液滴的平均粒径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制备条件,并分析乳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为乳化剂质量分数1.6%、PG/CGA质量比3∶1、超声功率500 W、超声时... 采用超声法制备绿原酸(CGA)-桃胶(PG)稳定乳液。以乳液液滴的平均粒径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制备条件,并分析乳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为乳化剂质量分数1.6%、PG/CGA质量比3∶1、超声功率500 W、超声时间5 min。在此条件下,所得乳液液滴的平均粒径为(774.23±23.24)nm。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乳液具有较强的钠离子抵抗力,其在温度40~80℃、pH 3.0~6.0的范围内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桃胶 乳液 超声法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类植物免疫诱抗剂制剂含量的几种比色分析方法适用性研究
15
作者 高志强 刘霁萱 +3 位作者 刘丰茂 赵鹏跃 郭丹 王文卓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7,共12页
鉴于当前糖类植物免疫诱抗剂产品质量分析检测方法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系统评估了硫酸-苯酚法、硫酸-蒽酮法及Elson-Morgan法在多种糖类化合物检测中的适用性及影响因素,并建立了有效的比色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三种比色法对葡萄糖、半... 鉴于当前糖类植物免疫诱抗剂产品质量分析检测方法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系统评估了硫酸-苯酚法、硫酸-蒽酮法及Elson-Morgan法在多种糖类化合物检测中的适用性及影响因素,并建立了有效的比色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三种比色法对葡萄糖、半乳糖醛酸和氨基葡萄糖呈现不同的响应性,单糖组成对比色法的选择尤为重要。以相应单糖组成的葡聚糖、多聚半乳糖醛酸和氨基寡糖素为代表聚糖化合物,通过优化比色反应条件,确立了适合的最佳检测条件。方法验证结果显示,各方法在其线性范围内均表现出优异的线性相关性(R^(2)>0.998)、良好的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0.4%~0.9%)及高回收率(100%~101%)。结合离子色谱法揭示了当前低聚糖素制剂的有效成分为低聚氨基葡萄糖,并指出了当前登记资料中对于糖类有效成分界定不清晰的现状。最后,本研究确立并验证了用于香菇多糖、低聚糖素和几丁聚糖制剂的比色分析方法,结果均展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优异的重现性和高准确度,满足产品质量检测的方法要求。此研究为糖类植物免疫诱抗剂质量分析提供了策略与方法支持,有助于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免疫诱抗剂 糖类化合物 硫酸-苯酚法 硫酸-蒽酮法 Elson-Morgan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凝胶的制备及在食品中应用研究进展
16
作者 屈岩峰 刘偌铭 +2 位作者 孔珍 裴濡楠 张晓红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1-227,共7页
油凝胶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半固体状塑性脂肪替代品之一,可替代含有较多饱和脂肪酸(SFAs)和反式脂肪酸(TFAs)的人造奶油、起酥油等。文章概述了包括直接分散法在内的油凝胶的4种制备方法、油凝胶多种凝胶剂的特点及油凝胶在食品中应用的... 油凝胶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半固体状塑性脂肪替代品之一,可替代含有较多饱和脂肪酸(SFAs)和反式脂肪酸(TFAs)的人造奶油、起酥油等。文章概述了包括直接分散法在内的油凝胶的4种制备方法、油凝胶多种凝胶剂的特点及油凝胶在食品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并对油凝胶在食品中应用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凝胶 脂肪替代品 反式脂肪酸 凝胶剂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生物炭表面酸性官能团质量摩尔浓度定量分析方法
17
作者 李崯雪 崔邴晗 +3 位作者 尚宏儒 曹永娜 程泽斌 于艳玲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2,共8页
表面官能团是生物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与数量对生物炭的性质、性能和应用有很大影响。现有碳材料表面官能团定量分析主要方法为Boehm滴定法,该方法耗炭量大、操作步骤多、耗时长。为此,通过构建质子消耗模型、编写Python程序、进行... 表面官能团是生物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与数量对生物炭的性质、性能和应用有很大影响。现有碳材料表面官能团定量分析主要方法为Boehm滴定法,该方法耗炭量大、操作步骤多、耗时长。为此,通过构建质子消耗模型、编写Python程序、进行酸碱滴定实验、调试模型参数,建立一种微量生物炭表面官能团质量摩尔质量摩尔浓度定量分析方法,能够快速测量微量生物炭的表面官能团质量摩尔浓度与对应的酸解离常数p K_(a)。通过调整参数、训练模型,分析此方法适用的生物炭质量范围,发现测试样品质量为50 mg时模型的均方误差E_(MS)<0.002,迭代次数设置为20000时模型的E_(MS)<0.001,表明测量结果准确度较高。该方法测定的生物炭表面官能团总量与Boehm滴定法的相对误差在2%以内,且生物炭用量缩减95%、测量时间缩短10 h以上、实验操作步骤大幅简化,满足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定量分析微量、快速的技术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表面官能团 酸碱滴定 定量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油酸葵花籽油酶促酯交换制备中长链甘油三酯的工艺研究
18
作者 吴凡 杨博 郭嘉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79,107,共5页
旨在为开发健康油脂提供参考,利用脂肪酶Lipozyme RM IM催化高油酸葵花籽油与椰子油合成中长链甘油三酯(MLCT)。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MLCT的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原料油与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的产品脂肪酸组成进行对比。结果表... 旨在为开发健康油脂提供参考,利用脂肪酶Lipozyme RM IM催化高油酸葵花籽油与椰子油合成中长链甘油三酯(MLCT)。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MLCT的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原料油与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的产品脂肪酸组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最佳的MLCT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61℃、反应时间6.2 h、酶用量9.3%、底物配比6∶4(椰子油与高油酸葵花籽油物质的量比),在此条件下产品中MLCT含量为75.98%;产品中主要脂肪酸为油酸(42.711%)和月桂酸(26.226%)。综上,制备的产品中富含MLCT,有较大的市场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链甘油三酯 高油酸葵花籽油 椰子油 酯交换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紫色红曲霉产酸式Monacolin K发酵条件
19
作者 陈阳 洪厚胜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9-225,共7页
酸式莫纳可林K(Monacolin K)是一种具有降脂、抗疲劳、抗菌、抗肿瘤及神经保护等多种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降血脂药物。为提高红曲霉发酵产物中Monacolin K的含量,该研究以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作为发酵菌种... 酸式莫纳可林K(Monacolin K)是一种具有降脂、抗疲劳、抗菌、抗肿瘤及神经保护等多种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降血脂药物。为提高红曲霉发酵产物中Monacolin K的含量,该研究以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作为发酵菌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红曲霉固态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产酸式Monacolin K最佳发酵条件为料液比1∶5(g∶mL),甘油,大豆粉,L-精氨酸,乙酸钠添加量分别为2.34%,1.97%,0.60%,0.15%。试验前3 d在常温下30℃进行培养,后21 d在20℃进行低温培养,发酵时间共24 d,并在低温发酵第3天、第4天分别加入0.60%的L-精氨酸、0.15%乙酸钠。在此优化条件下,酸式Monacolin K产量可达7.59 mg/g,比未优化前提高了153.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红曲霉 酸式Monacolin K 发酵条件优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复合酶解法提取山桐子油的条件优化及品质分析
20
作者 张诗怡 黄秀芳 +3 位作者 豆磊 王智勇 阚建全 罗凯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49,共9页
为优化超声辅助复合酶法提取山桐子油的工艺条件,分析所得油脂品质,通过单因素实验、D-最优混料设计、响应面优化实验对复合酶配比、超声波预处理条件、酶解条件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对所得山桐子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以及抗氧化活... 为优化超声辅助复合酶法提取山桐子油的工艺条件,分析所得油脂品质,通过单因素实验、D-最优混料设计、响应面优化实验对复合酶配比、超声波预处理条件、酶解条件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对所得山桐子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以及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时间4.2 h、超声功率90 W、超声温度51℃、质量分数3.5%复合酶(m_(果胶酶)∶m_(纤维素酶)∶m_(半纤维酶)=0.393∶0.210∶0.397)、酶解pH 5、料液比1∶5,超声辅助复合酶提取结束后,调pH至中性加入中性蛋白酶破乳1 h,在此工艺下山桐子油提取率为90.36%,所得山桐子油酸价42 mg/g、过氧化值0.02 g/100 g、碘值135.13 g/100 g、皂化值194.19 mg/g,且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酶法 混料设计 超声辅助 提取率 脂肪酸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