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of two-dimensional interior ballistics model of solid propellant electrothermal-chem ical launch with discharge rod plasma generator 被引量:6
1
作者 Yan-jie Ni Yong Jin +3 位作者 Niankai Cheng Chun-xia Yang Hai-yuan Li Bao-ming L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249-256,共8页
Instead of the capillary plasma generator(CPG),a discharge rod plasma generator(DRPG)is used in the30 mm electrothermal-chemical(ETC)gun to improve the ignition uniformity of the solid propellant.An axisymmetric two-d... Instead of the capillary plasma generator(CPG),a discharge rod plasma generator(DRPG)is used in the30 mm electrothermal-chemical(ETC)gun to improve the ignition uniformity of the solid propellant.An axisymmetric two-dimensional interior ballistics model of the solid propellant ETC gun(2D-IB-SPETCG)is presented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the ETC launch.Both calculated pressure and projectile muzzle velocity accord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The feasibility of the 2D-IB-SPETCG model is proved.Depending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and initial parameters,detailed distribution of the ballistics parameters can be simulated.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f the gas phase and the propellant,the influence of plasma during the ignition process can be analyzed.Because of the radial flowing plasma,the propellant in the area of the DRPG is ignited within 0.01 ms,while all propellant in the chamber is ignited within 0.09 ms.The radial ignition delay time is much less than the axial delay time.During the ignition process,the radial pressure difference is less than 5 MPa at the place 0.025 m away from the breech.The radial ignition uniformity is proved.The temperature of the gas increases from several thousand K(conventional ignition)to several ten thousand K(plasma ignition).Compar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ensity and temperature of the gas,we know that low density and high temperature gas appears near the exits of the DRPG,while high density and low temperature gas appears at the wall near the breech.The simulation of the 2D-IB-SPETCG model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ior ballistics process of the ETC launch.The 2D-IB-SPETC model can be used for predi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thermal-chemical launch Interior BALLISTICS SIMULATION Two-phase flow TWO-DIMENSIONAL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capture probability analytic model for the electromagnetic launched anti-torpedo torpedo 被引量:3
2
作者 Bao-qi Wu Xiao-cun Guan +1 位作者 Shao-hua Guan Jing-bin Sh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261-270,共10页
With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electromagnetic launch technology is applicable to launch shipborne anti-torpedo torpedo(ATT).This paper aims to establish an analytic model to pre-evaluate the capture probability of t... With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electromagnetic launch technology is applicable to launch shipborne anti-torpedo torpedo(ATT).This paper aims to establish an analytic model to pre-evaluate the capture probability of the electromagnetic launched ATT.The mathematics model of the multi-stage coilgun and the trajectory of the ATT is established for analysis.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capture probability are analyzed respectively,including the entry point dispersion of the ATT and the position dispersion of the incoming torpedo.Adopting the advanced angle interception mode,the ATT search model is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al relationship,and the course error is synthetically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implicit function.A geometric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integral boundaries of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is proposed,based on the relative motion of the ATT and the incoming target.To verify the proposed integral model,the digital simulation and comparison is conducted.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variation trends and the calculation value of the proposed analytic model are coincident with the statistic results from Monte Carlo method.And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regarding the analytic model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magnetic launch Anti-torpedo torpedo Analytic model Dispersion variance Integral bounda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transient burning rate model of solid propellant in electrothermal-chemical launch simulation 被引量:6
3
作者 Yan-jie NI Yong JIN +3 位作者 Gang WAN Chun-xia YANG Hai-yuan LI Bao-ming L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81-85,共5页
A 30 mm electrothermal-chemical(ETC) gun experimental system is employed to research the burning rate characteristics of 4/7 high-nitrogen solid propellant. Enhanced gas generation rates(EGGR) of propellants during an... A 30 mm electrothermal-chemical(ETC) gun experimental system is employed to research the burning rate characteristics of 4/7 high-nitrogen solid propellant. Enhanced gas generation rates(EGGR) of propellants during and after electrical discharges are verified in the experiments. A modified 0D internal ballistic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simulate the ETC launch.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d pressure and electrical parameters, a transient burning rate law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EGGR coefficient by electric power and pressure gradient(dp/dt) is added into the model. The EGGR coefficient of 4/7 high-nitrogen solid propellant is equal to 0.005 MW-1. Both simulated breech pressure and projectile muzzle velocity accor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ll. Compared with Woodley's modified burning rate law, the breech pressure curves acquired by the transient burning rate law are more consistent with test results. Based on the parameters calculated in the model,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ropellant burning rate, pressure gradient(dp/dt) and electric power is analyzed. Depending on the transient burning rate law and experimental data, the burning of solid propellan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lasma is described more accurat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推进剂 内弹道模型 发射模拟 电热化学 燃速特性 瞬态 燃烧速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A-BP神经网络的无人机发射参数择优 被引量:1
4
作者 贾华宇 郑会龙 +1 位作者 周洪 张谦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101,共12页
火箭助推零长发射是无人机发射的重要形式,发射角度、助推器夹角、助推器推力等发射参数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无人机发射任务的成败。无人机火箭助推零长发射在设计阶段借助工程经验选取发射角度、助推器夹角、助推器推力等关键参数时,存在... 火箭助推零长发射是无人机发射的重要形式,发射角度、助推器夹角、助推器推力等发射参数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无人机发射任务的成败。无人机火箭助推零长发射在设计阶段借助工程经验选取发射角度、助推器夹角、助推器推力等关键参数时,存在发射参数迭代择优周期长、设计交互性差、容易造成无人机飞行姿态失稳的问题。该文以某无人机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射阶段进行动力学及运动学建模,构建了六自由度非线性模型,基于QT/C++软件编制无人机发射弹道参数化仿真软件,并结合某无人机真实发射试验数据,验证该发射弹道仿真软件的有效性。同时,为解决发射参数自主择优问题,在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参数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麻雀搜索算法(SSA)、粒子群优化算法(PSO)、遗传算法(GA)优化模块,提出基于SSA优化BP神经网络的无人机发射参数寻优方法,消除BP神经网络在参数预测过程中存在的过拟合及局部最优效应,对参数预测结果求绝对误差(MAE)、平均百分百误差(MAPE)、均方根误差(RMSE),综合评估SSA-BP对发射参数预测的优越性,并通过发射弹道校核验证发射参数选取的合理性。结果表明,SSA-BP模型对发射参数的预测精度最高、鲁棒性最好,可为无人机发射分系统工程设计阶段的发射参数自主择优选取提供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发射 麻雀搜索算法 BP神经网络 参数寻优 建模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弹弹托分离性能的代理优化研究
5
作者 高钟谱 许和勇 +1 位作者 尹晋涛 蒋胜矩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66,175,共9页
一体化弹弹托的快速分离特性对弹丸射击精度具有重要影响,是弹托的主要设计要求之一。为提升弹托分离性能,基于六自由度方程和URANS方程发展了适合弹托分离计算的非定常CFD方法,并基于Kriging模型和遗传算法构建了弹托迎风窝外形代理优... 一体化弹弹托的快速分离特性对弹丸射击精度具有重要影响,是弹托的主要设计要求之一。为提升弹托分离性能,基于六自由度方程和URANS方程发展了适合弹托分离计算的非定常CFD方法,并基于Kriging模型和遗传算法构建了弹托迎风窝外形代理优化框架。采用16度压缩拐角算例,通过与实验值对比,验证了文中CFD方法的可靠性。通过代理优化方法得到了优化后的弹托迎风窝外形,并对比基准弹托进行了流场和分离特性分析,揭示了优化弹托分离性能得以提升的气动机理。结果表明,分离过程中优化弹托贴近弹丸的内表面压力衰减量显著小于基准弹托,迎风窝的表面压力与基准弹托基本持平,因此,优化弹托的整体分离力显著增加,分离横向位移提升14.86%,分离俯仰角提升13.75%,分离性能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弹 弹托分离 六自由度仿真 代理优化 KRIGING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回收火箭智能最优容错控制
6
作者 曾杨智 李浩然 +1 位作者 陈斌 邵小东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3,共8页
可回收运载火箭由于发射成本低的显著优势已经成为当前新的研究热点。子级垂直回收技术是目前最为成功的火箭回收技术之一,要求回收段控制火箭姿态保持与地面垂直。然而火箭在回收的末减速段只能依靠发动机摆动角度获取控制力矩,因而存... 可回收运载火箭由于发射成本低的显著优势已经成为当前新的研究热点。子级垂直回收技术是目前最为成功的火箭回收技术之一,要求回收段控制火箭姿态保持与地面垂直。然而火箭在回收的末减速段只能依靠发动机摆动角度获取控制力矩,因而存在力矩饱和约束;同时推力估计的误差也会带来控制力矩的偏差。基于上述问题,设计了智能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实现了末减速段的姿态控制任务。在传统模型预测控制的基础上,采用神经网络逼近最优的值函数,有效降低了模型预测控制的计算量;考虑到发动机出现故障的情况,考虑饱和约束和推力估计偏差,基于二次规划设计了容错最优控制分配算法,实现了故障和饱和情况下的姿态控制任务。仿真结果说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回收火箭 发动机故障 容错控制 控制分配 模型预测控制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行体垂向破冰数值分析与试验研究
7
作者 刁震霆 方登建 王少蕾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122,共17页
针对航行体与冰相互作用的强非线性问题,通过相似理论推导出影响航行体破冰的关键无量纲参数,进行航行体高速贯穿冰层的缩比模型试验。基于高斯拟合函数提出一个冰载荷预测公式;建立航行体破冰出水的流固耦合模型,通过改变航行体的头部... 针对航行体与冰相互作用的强非线性问题,通过相似理论推导出影响航行体破冰的关键无量纲参数,进行航行体高速贯穿冰层的缩比模型试验。基于高斯拟合函数提出一个冰载荷预测公式;建立航行体破冰出水的流固耦合模型,通过改变航行体的头部形状、航行体撞击冰层的动能和冰层厚度,对破冰现象、冰载荷以及航行体运动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破冰过程中,航行体头部空泡的体积不断减小,肩部空泡的体积逐渐增大,空化效应越来越剧烈。当航行体初始速度为40 m/s时,半球型、球锥型、尖锥型航行体的冰载荷极值分别为35 700 kN、33 200 kN、18 600 kN,尖锥型头部航行体破冰前后速度损失率最低,破冰效果最好;在冰层厚度为180 mm、弹射压力分别为3 MPa和5 MPa的条件下,航行体破冰后速度分别由13.1 m/s、17.8 m/s降低至9.5 m/s、13.4 m/s;航行体破冰速度越大,速度损失率越低,动能损失越大;冰载荷极值和航行体速度损失率随着冰层厚度的增加而上升,航行体初速度对载荷特性和运动特性的影响效果随着冰层厚度的减小而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行体 破冰 冰载荷 缩比试验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载火箭垂直回收控制能力建模及应用研究
8
作者 伊鑫 胡海峰 贺元军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7,106,共6页
为在方案论证初期设计输入数据有限的条件下,快速有效地进行控制能力分析,基于常规大气层内飞行器控制能力分析方法,针对返回式火箭对该方法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动力学建模和对原分析方法拓展改进,探索出一套适合返回式运载火箭的... 为在方案论证初期设计输入数据有限的条件下,快速有效地进行控制能力分析,基于常规大气层内飞行器控制能力分析方法,针对返回式火箭对该方法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动力学建模和对原分析方法拓展改进,探索出一套适合返回式运载火箭的控制能力分析方法,并在有限控制能力的前提下,对允许飞行工况的约束条件进行初步明确,为返回式火箭飞行控制系统的详细设计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回式火箭 控制能力分析 配平方程 飞行工况约束 动力学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发射下铝沉积层对枢轨界面滑动电接触的影响
9
作者 邢泽西 王健 +2 位作者 李鸿剑 韩智云 李庆民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044-3055,共12页
在电磁发射系统中,重复发射时超高速摩擦的工况导致低熔点的电枢熔化,其中一部分液膜沉积在导轨上增加了界面,降低了电磁轨道使用寿命,因此有必要分析铝沉积层对枢轨界面滑动电接触的影响机理。该文进行了不同发射次数下小口径电磁发射... 在电磁发射系统中,重复发射时超高速摩擦的工况导致低熔点的电枢熔化,其中一部分液膜沉积在导轨上增加了界面,降低了电磁轨道使用寿命,因此有必要分析铝沉积层对枢轨界面滑动电接触的影响机理。该文进行了不同发射次数下小口径电磁发射实验,对枢轨摩擦副材料的载流摩擦磨损行为展开了研究,分析了电枢表面磨损与轨道上方沉积层的组织形貌与分布规律,同时基于枢轨间液膜弹流润滑模型,建立了界面液膜熔融沉积模型,分析了沉积层对液膜运行行为和枢轨界面电接触状态的影响,计算了不同发射次数下沉积层厚度及沉积效率,并结合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发射次数达到较多次时,轨道表面铝合金氧化层达到了一定的厚度,使得轨道本体的摩擦磨损程度减轻,但机械磨损和电气磨损的共同存在会使枢轨接触面环境更为恶劣,沉积层的存在使得液化层内部存在逆压区域,导致黏滞力增大并发生反向,对电接触状态呈负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发射 重复发射 铝沉积层 弹流润滑模型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载火箭发射过程中的最大气动载荷预测方法
10
作者 程胡华 武帅 +1 位作者 姜祝辉 张入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4-1312,共9页
火箭发射前3 h的最大气动载荷是决定能否按计划发射的重要指标之一,该值与发射时刻的最大气动载荷差异特征研究极少。通过对2014年12月—2019年12月的时间间隔3.5 h内最大气动载荷差异特征进行分析,发现6.29%样本数的最大气动载荷绝对... 火箭发射前3 h的最大气动载荷是决定能否按计划发射的重要指标之一,该值与发射时刻的最大气动载荷差异特征研究极少。通过对2014年12月—2019年12月的时间间隔3.5 h内最大气动载荷差异特征进行分析,发现6.29%样本数的最大气动载荷绝对差超过了500 Pa·rad,主要是由于3.5 h内高空风出现异常增大、异常减小导致的,若未提前发现该变化特征,则可能会影响火箭的飞行安全。针对绝对差超过500 Pa·rad的样本,通过建模订正可得到更接近发射后0.5 h最大气动载荷值,绝对差由713.08Pa·rad减小到398.22Pa·rad,相对误差由29.02%减小到16.32%,相关系数由0.27增大到0.71,表明该建模方法有一定的改进作用,有利于提高火箭安全飞行的保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发射 最大气动载荷偏差 最大气动载荷预测 建模精度 安全飞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ovel launch dynamics measurement system for multiple launch rocket system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s 被引量:2
11
作者 Li-lin Gu Xiao-ting Rui +3 位作者 Guo-ping Wang Yi An Fu-feng Yang Min We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2期671-681,共11页
In this paper,a novel launch dynamics measur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photoelectric sensor pair is built.The actual muzzle time(i.e.a time duration that originates from the initial movement to the rocket’s departure ... In this paper,a novel launch dynamics measur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photoelectric sensor pair is built.The actual muzzle time(i.e.a time duration that originates from the initial movement to the rocket’s departure from the muzzle)and the muzzle velocity are measured.Compared with the classical methods,the actual muzzle time is obtained by eliminating the ignition delay.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is proposed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s established by the transfer matrix method for multibody systems.The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measurement system can effectively measure the actual muzzle time and reduce the error of classical methods,which match well with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ing the launch dynamics model is reliable and helpful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design of the ML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le launch rocket system Photoelectric sensor launch dynamics measurement system model verification Transfer matrix method for multibody SYSTE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Research on The Stability of Launching Devices During Firing 被引量:3
12
作者 Pamfil ?OMOIAG Cristian-Emil MOLDOVEAN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242-248,共7页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studying the sloped rocket launch is to determine the oscillation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initial conditions of the rocket path.This phenomenon influences the stability of the launching devic...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studying the sloped rocket launch is to determine the oscillation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initial conditions of the rocket path.This phenomenon influences the stability of the launching device and the firing precision.It is assumed that the launching device and the moving rocket form a complex oscillating system that join together into a sum of rigid bodies bound by elastic elements(the vehicle chassis,the tilting platform and the rockets in the containers).The calculations of the launching device oscillations during the launch by numerical methods ar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射装置 稳定性 数值模拟 火箭发射 射击 TIFF格式 振动系统 发射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失速重新定向机动过程气动特性建模 被引量:1
13
作者 孔轶男 伍彬 +2 位作者 汪清 陈功 余婧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80,共9页
以过失速重新定向技术为基础的自翻转越肩飞行器与传统越肩发射飞行器相比,具有响应时间短、机动性能高、射程远等优势。本文针对飞行器过失速重新定向机动过程,基于CFD动态计算数据分析了该过程中的飞行器气动特性,通过改进微分方程模... 以过失速重新定向技术为基础的自翻转越肩飞行器与传统越肩发射飞行器相比,具有响应时间短、机动性能高、射程远等优势。本文针对飞行器过失速重新定向机动过程,基于CFD动态计算数据分析了该过程中的飞行器气动特性,通过改进微分方程模型成功描述了机动过程中的迟滞环效应,同时验证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在此建模问题中的适用性。本文的建模方法可以准确捕捉飞行器过失速重新定向机动过程中的非线性非定常气动特性,为飞行器过失速重新定向机动控制律设计提供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失速重新定向 越肩发射 动态计算数据 气动特性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压驱动两级提拉式水下发射装置内弹道建模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彦超 王宝寿 +2 位作者 吴文婷 刘新辉 童心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4-605,共12页
针对大深度环境水下发射技术需求,提出一种利用水压驱动两级提拉式水下新型发射方案。利用大深度环境高压水驱动两级活塞实现武器快速发射。建立武器出管过程动力学模型,开展高压水驱动方案原理验证试验,并与高压气体驱动方案进行了对... 针对大深度环境水下发射技术需求,提出一种利用水压驱动两级提拉式水下新型发射方案。利用大深度环境高压水驱动两级活塞实现武器快速发射。建立武器出管过程动力学模型,开展高压水驱动方案原理验证试验,并与高压气体驱动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压驱动与气体驱动方案的内弹道结果基本一致,高压水发射方案在大深度环境具有显著优势;加速度峰值出现在发射瞬时和级间转换过程,级间转换过程武器加速度存在显著的陡变现象;水下发射武器出管过程弹道预报结果得出,在发射水深100~500 m条件下,武器出管过程最大速度范围为7.4~15.3 m/s,最大加速度小于100 m/s 2;研究结果验证了水压驱动两级活塞式发射方案的可行性,为装置的进一步研制开发提供了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深度水下发射 水压驱动 两级活塞缸 内弹道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炮口振动特性对自动炮射击精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二亮 刘丹 +2 位作者 王宏金 高英 任弘毅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为研究炮口振动特性对射击精度的影响,以某型自动炮为研究对象,对模型做出合理假设,分析自动炮系统各部件之间的约束关系,基于火炮发射多体动力学理论,考虑身管柔性、机构间隙等因素,建立了自动炮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火炮水平射击时后... 为研究炮口振动特性对射击精度的影响,以某型自动炮为研究对象,对模型做出合理假设,分析自动炮系统各部件之间的约束关系,基于火炮发射多体动力学理论,考虑身管柔性、机构间隙等因素,建立了自动炮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火炮水平射击时后坐和复进的后坐力及后坐位移曲线,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对单发和连发射击时的自动炮动力学特性仿真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得到了该自动炮单发及连发射击时的炮口动态特性。根据各发弹丸出炮口瞬间炮口振动特性,初步计算了千米立靶密集度。仿真结果及立靶密集度计算结果对火炮射击精度的提高和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束关系 火炮发射动力学 虚拟样机建模 炮口振动特性 立靶密集度 射击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丸定心部-身管接触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缪伟 尹强 钱林方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7-170,共14页
研究弹丸定心部与炮膛的接触现象对于理解弹丸膛内运动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提出一个弹丸定心部-身管接触模型。假设定心部与阳线间的接触应力只沿阳线长度方向变化,将阳线表面简化成空间曲线;用阳线围成的笼形结构描述内膛的几何,... 研究弹丸定心部与炮膛的接触现象对于理解弹丸膛内运动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提出一个弹丸定心部-身管接触模型。假设定心部与阳线间的接触应力只沿阳线长度方向变化,将阳线表面简化成空间曲线;用阳线围成的笼形结构描述内膛的几何,提出了定心部与阳线的接触检测算法。将弹丸和身管沿着圆周方向展开,使用一个二维接触问题的解析解计算接触应力。针对接触应力的方根奇异性,采用Chebyshev-Gauss积分公式计算定心部与阳线的接触载荷。给出了确定模型参数的拟合方法和参数辨识方法。理论分析表明定心部与炮膛的接触刚度随着弹丸膛内行程变化。根据数值算例分析了弹丸质心偏移量对定心部与炮膛接触方式及前定心部磨损刻痕形成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定心部受力的等效接触点并不位于定心部中心或棱线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力模型 弹-管接触 发射动力学 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空间和季节性气候特征对RLV升力式再入飞行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涛 廖雨舟 +4 位作者 张曙光 程旋 胡雄 李静琳 王紫扬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0,共10页
为提升重复使用运载器(RLV)竞争力精细化设计边界,在融合3颗卫星载荷采集的大气数据基础上,采用大/小尺度扰动分别建模的方法,建立了沿RLV再入飞行轨道的全域参考大气模型,开展了大气密度空间性和季节性(1月、4月、7月和10月)气候变化... 为提升重复使用运载器(RLV)竞争力精细化设计边界,在融合3颗卫星载荷采集的大气数据基础上,采用大/小尺度扰动分别建模的方法,建立了沿RLV再入飞行轨道的全域参考大气模型,开展了大气密度空间性和季节性(1月、4月、7月和10月)气候变化对跟踪RLV高纬度升力式再入标准轨道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季节性和轨道空间性变化带来的大气密度偏差特性和散布特性,会强烈影响跟踪标准轨道的终端分布特征。这表明引入大气参考模型可以提升RLV性能,降低运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使用运载器(RLV) 再入飞行 参考大气模型(GRAM) 季节性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大口径加榴炮发射环境极限边界工况炮-弹-引耦合响应特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田中旺 牛兰杰 +2 位作者 宁变芳 马红萍 孙诚诚 《探测与控制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39,共7页
针对中大口径加榴炮机械触发引信早炸时有发生,引信及其典型结构在内弹道高动态复杂力学环境下的响应特性不清晰、失效机理不明确等问题,建立了考虑身管中后期磨损、底排弹0号装药、弹丸最大装填角、弹丸与引信极限偏差等极限边界工况... 针对中大口径加榴炮机械触发引信早炸时有发生,引信及其典型结构在内弹道高动态复杂力学环境下的响应特性不清晰、失效机理不明确等问题,建立了考虑身管中后期磨损、底排弹0号装药、弹丸最大装填角、弹丸与引信极限偏差等极限边界工况的内弹道环境炮弹引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采用融合SPH和Lagrange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分析弹引典型机构响应特性,并通过底凹弹和底排弹典型工况测试数据对仿真模型的预测误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极限边界工况会对弹丸挤进阻力、前定心部与身管撞击力的时域分布特征以及运动姿态等造成显著影响,会对引信及其典型机构过载响应造成较大影响。相比底凹弹和底排弹常规工况,膛内弹丸与身管撞击力分别增大63.75倍和29.82倍,出炮口瞬间弹丸俯仰角分别增大8.69倍和6.71倍,偏航角分别增大3.89倍和1.75倍,膛内引信回转体轴轴向峰值过载分别增大19.49%和5.44%,径向峰值过载分别增大78.7%和1.44倍。极限边界工况下,膛内阶段引信发生强度失效的风险明显增大,出炮口后弹引初始章动角量值明显增加,飞行阶段异常作用的风险也会增大。相关研究对于探寻复杂动态力学环境中大口径机械触发引信失效机理,指导引信加固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大口径加榴炮 底排弹 机械触发引信 发射环境 极限边界工况 耦合响应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锚式斜拉桥跨中钢导梁螺栓连接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雅俊 廖原 +1 位作者 唐守峰 刘玉擎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3-98,共6页
地锚式斜拉桥通常在主梁跨中设置由外部钢箱梁,内置钢导梁、支座等组成的主梁连接结构,实现钢导梁的纵向自由滑动,解决主梁轴力和纵向变形过大的问题。钢导梁由左右两个节段小箱梁构成,采用内部内法兰和外部拼接板混用的高强螺栓组装连... 地锚式斜拉桥通常在主梁跨中设置由外部钢箱梁,内置钢导梁、支座等组成的主梁连接结构,实现钢导梁的纵向自由滑动,解决主梁轴力和纵向变形过大的问题。钢导梁由左右两个节段小箱梁构成,采用内部内法兰和外部拼接板混用的高强螺栓组装连接。为探究新型螺栓连接钢导梁的抗弯性能和传力机理,开展缩尺比例为1∶3的钢导梁四点抗弯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弹性阶段,钢导梁的梁体与拼接板连接的中性轴重合,协同变形,梁体局部板件出现屈服变形,两者中性轴发生相对分离,且拼接板连接的中性轴上移距离较大;试件的压应力在弹性阶段由顶板、腹板、纵向加劲肋和受压区拼接板连接共同承担,屈服后则主要由顶板、腹板和纵向加劲肋承担;试件的拉应力主要由内法兰和拼接板连接在受拉区上的高强螺栓承担,其中拼接板连接的拉应力通过摩擦与螺栓孔挤压作用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钢导梁 螺栓连接 模型试验 抗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载火箭柔性整流罩真空平抛分离运动特性研究
20
作者 郭嘉瑞 范瑞祥 +2 位作者 高朝辉 张钧轶 刘严羊硕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5-21,共7页
围绕运载火箭整流罩平抛分离运动,在开展分离动力学机理分析基础上,考虑柔性因素,采用梁壳单元和层合层构建了整流罩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地面真空分离试验数据验证并修正仿真模型,形成“有限元建模-动特性分析-分离运动分析-模型修正”的... 围绕运载火箭整流罩平抛分离运动,在开展分离动力学机理分析基础上,考虑柔性因素,采用梁壳单元和层合层构建了整流罩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地面真空分离试验数据验证并修正仿真模型,形成“有限元建模-动特性分析-分离运动分析-模型修正”的整流罩平抛分离运动特性分析方法。将该分析方法应用于同型火箭改进型整流罩的平抛分离运动特性研究与预示分析,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整流罩 平抛式分离 有限元模型 运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