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镍钴铁浸出液除杂及磷酸铁制备研究
1
作者 胡美世 陈靖 +5 位作者 罗骏 李光辉 彭志伟 张鑫 陈彦虎 饶明军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2,共6页
以镍钴铁粉经硫酸氧化浸出所得浸出液为研究对象,调整电位后采用中和沉淀法优先去除溶液中的Al^(3+)和Cr^(3+),实现Fe^(2+)与Al^(3+)高效分离,净化液再经氧化后采用磷酸沉铁制备水合磷酸铁产品,富镍钴的净化液再用于制备氢氧化镍钴。结... 以镍钴铁粉经硫酸氧化浸出所得浸出液为研究对象,调整电位后采用中和沉淀法优先去除溶液中的Al^(3+)和Cr^(3+),实现Fe^(2+)与Al^(3+)高效分离,净化液再经氧化后采用磷酸沉铁制备水合磷酸铁产品,富镍钴的净化液再用于制备氢氧化镍钴。结果表明,在溶液pH=4.5、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10min条件下,Al和Cr去除率分别为100%和97.15%,Fe损失率为2.42%;净化液在溶液pH值2.1、沉淀时间10min、沉淀温度25℃条件下沉铁,Fe沉淀率为97.30%,Ni和Co损失率分别为0.36%和0.64%;沉淀产物为无定形且带结晶水的磷酸铁,经700℃煅烧2h后转变为无水FePO_(4),其杂质含量和铁磷比符合HG/T4701—2021中Ⅰ型无水磷酸铁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沉淀法 磷酸铁 氧化浸出 沉铁 除杂 镍钴铁 氢氧化镍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糖选择性电催化氧化制备甲酸
2
作者 王宁 陈泽虹 彭新文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0,共7页
电解水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绿色制氢技术,但阳极析氧反应(OER)所需的理论电势较高,限制了电解水的制氢效率。将作为林木生物质资源和造纸废液主要成分之一的木糖选择性地电催化氧化以替代阳极OER反应制备化学品,有望能够提高林木生物质资... 电解水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绿色制氢技术,但阳极析氧反应(OER)所需的理论电势较高,限制了电解水的制氢效率。将作为林木生物质资源和造纸废液主要成分之一的木糖选择性地电催化氧化以替代阳极OER反应制备化学品,有望能够提高林木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率与高值化。本研究以碳毡为基底,通过水热法原位生长制备了氢氧化镍[Ni(OH)_(2)@CF]和氢氧化钴[Co(OH)_(2)@CF]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电催化木糖氧化制甲酸,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学发射光谱分析法等对催化剂的微观形貌、元素组成以及化学结构等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Co(OH)_(2)为纳米颗粒结构且负载量较低,而Ni(OH)_(2)以纳米片结构均匀负载在碳毡表面,高的负载量和纳米片结构可为木糖吸附和反应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进而提高Ni(OH)_(2)@CF的电催化性能。与纯碳毡和Co(OH)_(2)@CF相比,Ni(OH)_(2)@CF具有最优的电催化木糖氧化活性,当电流密度达到100 mA/cm^(2)时所需电位仅为1.46 V(vs.RHE),与OER相比降低了180 mV。同时,Ni(OH)_(2)@CF电催化木糖氧化制甲酸产率和选择性可达53.49%和62.03%,法拉第效率为59.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镍 氢氧化钴 电催化 生物质 木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锰富钴结壳还原酸浸液制备氢氧化镍钴
3
作者 张登高 汪胜东 +5 位作者 孙旭东 赵峰 蒋伟 谢思源 毛寒成 陆慕瑶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7-181,共5页
富钴结壳含有钴、镍等关键金属元素,其中钴最高含量可达0.8%~1.2%。富钴结壳经还原酸浸后,镍、钴、锰元素进入浸出液,浸出液中锰浓度显著偏高,而镍钴含量相对偏低。为短流程回收镍、钴,需通过差异化沉淀实现镍、钴与锰的初步分离。鉴于... 富钴结壳含有钴、镍等关键金属元素,其中钴最高含量可达0.8%~1.2%。富钴结壳经还原酸浸后,镍、钴、锰元素进入浸出液,浸出液中锰浓度显著偏高,而镍钴含量相对偏低。为短流程回收镍、钴,需通过差异化沉淀实现镍、钴与锰的初步分离。鉴于氢氧化镍钴(MHP)作为制备三元前驱体所需镍钴金属的重要中间产物之一,可优先通过沉淀氢氧化镍钴的方式实现大部分镍钴与锰的分离,剩余的镍钴通过硫化沉淀镍钴的方式与锰分离。以除铁后含高锰的富钴结壳还原酸浸液为原料,采用氢氧化钠作为沉淀剂制备氢氧化镍钴。在反应温度25℃、氢氧化钠流速4 mL/min、氢氧化钠浓度6~8 g/L、反应时间45 min条件下,镍、钴、锰沉淀率平均分别为76.89%、60.45%、1.14%,沉淀中镍、钴合计含量平均40.57%,锰平均含量10.18%。实现了锰与大部分镍、钴的初步分离,沉淀产物可直接对接主流三元前驱体生产体系,为海洋矿产资源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结壳 还原酸浸液 高锰 氢氧化镍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基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秸秆液化性能研究
4
作者 曹新新 孙志强 +2 位作者 刘旭亮 郭子文 朱哲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77-1886,共10页
采用水热法和共沉淀法制备钴基层状双氢氧化物(简记为LDH-H和LDH-C)催化剂,利用XRD、FTIR、BET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与分析,研究了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催化剂种类和添加量对玉米秸秆催化液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沉淀法制备的CoAl... 采用水热法和共沉淀法制备钴基层状双氢氧化物(简记为LDH-H和LDH-C)催化剂,利用XRD、FTIR、BET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与分析,研究了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催化剂种类和添加量对玉米秸秆催化液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沉淀法制备的CoAl-LDH-C、CoFe-LDH-C催化剂具有更丰富的孔道结构和更大的比表面积。在反应温度为300℃、时间为15 min条件下,添加10%的CoAl-LDH-C液化玉米秸秆所得生物油产率最高达33.27%,与未添加催化剂相比增幅14.74%。CoAl-LDH-C和CoFe-LDH-C催化剂促进了生物油的脱羧反应,CoAl-LDH-C催化液化生物油中酚类含量升至85.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基层状双氢氧化物 玉米秸秆 催化液化 生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工程化Ni(OH)_(2)@CoP核壳结构纳米阵列电解水性能研究
5
作者 吕超杰 成伽润 +3 位作者 关春阳 鲁成兴 李美平 张丹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1-30,共10页
过渡金属基电催化剂因其丰富的地球储量和低廉的制造成本,被视为未来替代贵金属基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的有力候选材料之一。但较低的导电性、较差的催化活性以及极速衰减的催化稳定性使其单独使用时催化性能差强人意,故必须进行合理改性进... 过渡金属基电催化剂因其丰富的地球储量和低廉的制造成本,被视为未来替代贵金属基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的有力候选材料之一。但较低的导电性、较差的催化活性以及极速衰减的催化稳定性使其单独使用时催化性能差强人意,故必须进行合理改性进而提升其催化性能。界面工程已被证实为调控催化位点电子结构、优化活性位点与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能以及提升材料催化性能的有效手段之一。基于此,本研究以泡沫镍为基底,通过水热法-磷化法-电沉积法系列操作,制得Ni(OH)_(2)纳米片/CoP纳米线的自支撑异质核壳阵列结构(Ni(OH)_(2)@CoP/NF)。其中,Ni(OH)_(2)与CoP之间的异质界面会导致界面域电子的定向转移以及对Co位点的电子结构调制,这不仅会在界面区域产生大量的高活性位点,还可以将活性位点优化到最佳状态,从而获得更高的催化活性。得益于此,在1 mol/L KOH溶液中,Ni(OH)_(2)@CoP/NF作为析氧反应和析氢反应催化材料时,分别仅需224 mV和65 mV的过电位即可达到10 mA·cm^(-2)的电流密度。作为双功能催化剂,该电极所组装的双电极体系仅需1.52 V即可实现10 mA·cm^(-2)的电流输出,且兼具良好的催化耐久性。本研究为设计制备高效双功能电解水制氢催化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对进一步拓展非贵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水制氢 过渡金属化合物 界面工程 氢氧化镍@磷化钴核壳阵列结构 双功能电解水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态与晶型对镍钴氢氧化物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高云芳 钟小红 +1 位作者 宋利 李雷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371,共8页
镍钴氢氧化物(羟基氧化物)的金属价态和晶型结构均具有多变性,研究金属价态和晶型结构对其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控强氧化剂过硫酸铵((NH_(4))_(2)S_(2)O_(8)),制备一系列不同价态(Ni^(2+),Ni^(3+),Co^(2+),Co^(3+))... 镍钴氢氧化物(羟基氧化物)的金属价态和晶型结构均具有多变性,研究金属价态和晶型结构对其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控强氧化剂过硫酸铵((NH_(4))_(2)S_(2)O_(8)),制备一系列不同价态(Ni^(2+),Ni^(3+),Co^(2+),Co^(3+))比例和晶型结构的镍钴氢氧化物活性材料。采用XRD,TEM,Raman,XPS等方法对材料价态、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进行表征,明确其结构和价态性质。在1 A/g电流密度下,NiOOH-Co(OH)_(2)活性材料比容量高达260 C/g,远优于其他价态比例和晶型结构的3种电极材料性能。在2 A/g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测试2000次后,比容量保持率为70.7%。经分析发现,NiOOH-Co(OH)2性能较优可归结于γ-NiOOH优良的导电性和α-Co(OH)_(2)较高的电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镍钴氢氧化物 镍钴羟基氧化物 价态比例 晶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钴氢氧化物正极材料制备及镍锌电池性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晓羽 刘宇 +5 位作者 白一帆 应佳俊 吕营 万利佳 胡军平 陈小玲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77-2385,共9页
镍钴氢氧化物由于理论比容量高、经济效益良好、来源广泛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镍锌电池中作为电极材料。本工作采用共沉淀法,调控具有不同镍钴比例的硝酸盐溶液,在室温环境下一步合成镍钴双金属氢氧化物,并将其制备成镍锌电池正极材料。... 镍钴氢氧化物由于理论比容量高、经济效益良好、来源广泛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镍锌电池中作为电极材料。本工作采用共沉淀法,调控具有不同镍钴比例的硝酸盐溶液,在室温环境下一步合成镍钴双金属氢氧化物,并将其制备成镍锌电池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所合成的样品进行表征,观察其微观形貌结构,采用电化学工作站等研究其作为镍锌电池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采用高浓度Na OH溶液作为电解液,比其他通过共沉淀法所制备的镍钴氢氧化物在镍锌电池中所表现出的容量更高。结果表明,当镍钴投料比为4∶1时,样品具有最为出色的容量表现,其中,Ni_(4)Co_(1)-LDH样品在电流密度为0.5 A/g时容量可以达到327.9 m Ah/g。将其作为正极材料、锌箔作为负极,与高浓度的Na OH溶液一起组装成镍锌电池进行电化学测试,在0.5 A/g电流密度下具有230.7 m Ah/g的容量,该研究兼具材料合成快速和性能表现良好等优点,研究结果有望为镍锌电池性能优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淀法 镍钴氢氧化镍 正极材料 镍锌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钴金属醇盐自模板衍生三元金属氢氧化物纳米片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8
作者 贾帅 李旭 李迎春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8-135,140,共9页
层状结构的过渡金属氢氧化物(TMHs)以其丰富的法拉第氧化还原反应、多重离子价态、可调组分和高理论容量等优势,使其在超级电容器领域中受到广泛青睐。利用乙酸锌[Zn(CH_(3)COO)_(2)·2H_(2)O]水溶液诱导镍钴金属醇盐微球(NiCo-GSs... 层状结构的过渡金属氢氧化物(TMHs)以其丰富的法拉第氧化还原反应、多重离子价态、可调组分和高理论容量等优势,使其在超级电容器领域中受到广泛青睐。利用乙酸锌[Zn(CH_(3)COO)_(2)·2H_(2)O]水溶液诱导镍钴金属醇盐微球(NiCo-GSs)一步水解得到三元过渡金属离氢氧化物(NiCoZn-OH)纳米片电极材料,探究了乙酸锌用量对目标电极材料形貌、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iCo-GSs水解过程中,Zn^(2+)离子进入氢氧化物主层结构,而CH_(3)COO-离子则嵌入层间,扩大了层间距。Zn(CH_(3)COO)_(2)·2H_(2)O用量为10mg时,所制NiCoZn-OH-10显示出典型的二维片层结构特点,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高达175.9m^(2)/g和0.67cm^(3)/g。在三电极体系中,NiCoZn-OH纳米片在1A/g的电流密度下表现出760C/g的比容量,且在30A/g的电流密度下,依旧显示出优异的84.8%容量保持率;在10A/g电流密度的条件下循环充放电3000次后,NiCoZn-OH-10的比容量还可以达到初始值的89.95%,表明其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钴醇盐微球 过渡金属氢氧化物 纳米片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镍负载NiCoP@MnCo-OH正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9
作者 卫雪菲 高天歌 +1 位作者 袁安保 徐甲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41,共10页
采用水热磷化再水热的多步反应制备了泡沫镍(NF)负载的镍钴磷化物表面包覆锰钴氢氧化物的核壳结构纳米线阵列复合材料电极(NiCoP@MnCo-OH/NF),并对其结构、形貌以及作为碱性储能器件正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碱性电解液中... 采用水热磷化再水热的多步反应制备了泡沫镍(NF)负载的镍钴磷化物表面包覆锰钴氢氧化物的核壳结构纳米线阵列复合材料电极(NiCoP@MnCo-OH/NF),并对其结构、形貌以及作为碱性储能器件正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碱性电解液中,该电极在0.3 A/g电流密度下的放电比容量高达477.6 mAh/g,在10.0 A/g高电流密度下也可达270.0 mAh/g,远优于NiCoP/NF和MnCo-OH/NF电极.在10.0 A/g下经8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69.2%.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归因于NiCoP和MnCo-OH良好的导电性、独特的纳米线核壳异质结构及复合物中两组分间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钴磷化物 锰钴氢氧化物 复合物正极 核壳结构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铁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构筑及电催化分解水性能研究
10
作者 黄雅荣 于润泽 关丽丽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125-11131,共7页
由于与日俱增的能源污染以及不可再生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探寻新的绿色清洁能源载体迫在眉睫。二维结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在电催化分解水中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活性,但是导电性差、比表面小阻碍了性能的进一步提升。采用简便的水热法成... 由于与日俱增的能源污染以及不可再生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探寻新的绿色清洁能源载体迫在眉睫。二维结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在电催化分解水中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活性,但是导电性差、比表面小阻碍了性能的进一步提升。采用简便的水热法成功构筑了独特形貌的钴铁双金属层状氢氧化物(CoFe-LDHs),考察了催化剂电催化分解水性能。在1 mol/L KOH中,CoFe-LDHs-1∶1同时作为阴极和阳极在达到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仅需要施加1.62 V电压,在电催化分解水稳定性测试中也表现出卓越的催化稳定性,50 h的稳定性测试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性能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铁双金属层状氢氧化物 活性位点 电催化分解水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球形Ni(OH)_2的表面修饰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杜晓华 张泉荣 +1 位作者 姜长印 万春荣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8-80,共3页
为提高镍电极的导电性 ,在电极制作过程中需添加一定量的导电剂 ,通过混合添加的导电剂 ,受工艺条件的限制 ,其均匀性和利用率不是十分理想。通过化学方法 ,利用动态积分进料工艺在Ni(OH ) 2 的表面包覆上了一层钴的化合物 ,经SEM分析观... 为提高镍电极的导电性 ,在电极制作过程中需添加一定量的导电剂 ,通过混合添加的导电剂 ,受工艺条件的限制 ,其均匀性和利用率不是十分理想。通过化学方法 ,利用动态积分进料工艺在Ni(OH ) 2 的表面包覆上了一层钴的化合物 ,经SEM分析观察 ,包覆层分布均匀 ,与基体结合牢固、稳定。采用包覆钴化合物的Ni(OH ) 2 制备的镍电极 ,经 0 .3C及 1.0C充放电测试表明 ,其充电电压低 ,放电平台高 ,比容量大 ,大电流充放电效率及活性材料的利用率得到了明显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电极 表面改性 碱性蓄电池 氢氧化镍 电化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OH)_2包覆的Ni(OH)_2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丁万春 袁安保 +1 位作者 张鉴清 曹楚南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04-206,共3页
氢氧化镍 [Ni(OH) 2 ]是碱性蓄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 ,为了改善电极的性能 ,增加电池的比能量 ,研究了碱性蓄电池的正极材料球形Ni(OH) 2 颗粒表面包覆氢氧化亚钴 [Co(OH) 2 ]的化学沉积工艺和包覆Co(OH ) 2 的Ni(OH) 2 电极的性能。通过... 氢氧化镍 [Ni(OH) 2 ]是碱性蓄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 ,为了改善电极的性能 ,增加电池的比能量 ,研究了碱性蓄电池的正极材料球形Ni(OH) 2 颗粒表面包覆氢氧化亚钴 [Co(OH) 2 ]的化学沉积工艺和包覆Co(OH ) 2 的Ni(OH) 2 电极的性能。通过比较充 /放电曲线 ,讨论了电极活性物质利用率与表面形成羟基氧化钴 (CoOOH)的关系以及合成的条件控制。结果表明表面包覆Co(OH) 2 是改善Ni(OH) 2 电极性能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蓄电池 CO(OH)2 NI(OH)2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型氢氧化镍表面包覆钴的正交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先友 阎杰 +2 位作者 张允什 袁华堂 宋德瑛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5-119,共5页
氢氧化镍是碱性蓄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为了改善电极的性能,增加电池的能量密度,探讨了在球型氢氧化镍表面化学镀钴的工艺,研究了镀液中钴含量、pH值、温度及搅拌速度等因素对化学镀钴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了最佳化学镀钴工艺... 氢氧化镍是碱性蓄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为了改善电极的性能,增加电池的能量密度,探讨了在球型氢氧化镍表面化学镀钴的工艺,研究了镀液中钴含量、pH值、温度及搅拌速度等因素对化学镀钴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了最佳化学镀钴工艺。试验发现影响化学镀钴的几个主要因素分别是pH值、温度、搅拌速度及镀液中钴含量。用化学镀钴后的球型氢氧化镍制成的粘接式氢氧化镍电极具有优良的性能,如高的氧化还原可逆性,更大的放电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镍 化学镀钴 正交试验 碱性蓄电池 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Al、CoAl与NiCoAl氢氧化物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比较 被引量:8
14
作者 康桂英 陈泳 李娟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30-1236,共7页
采用尿素分解法制备了NiAl、CoAl及NiCoAl三种氢氧化物。经XRD、FT-IR、SEM、XPS和N2吸脱附等方法对样品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结果表明:三种材料都为类水滑石结构,形貌各不相同,NiCoAl氢氧化物的比表面积最小,其中Ni和Co元素都以二价的... 采用尿素分解法制备了NiAl、CoAl及NiCoAl三种氢氧化物。经XRD、FT-IR、SEM、XPS和N2吸脱附等方法对样品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结果表明:三种材料都为类水滑石结构,形貌各不相同,NiCoAl氢氧化物的比表面积最小,其中Ni和Co元素都以二价的形式存在。通过循环伏安(CV)、恒电流充放电(GCD)、交流阻抗对样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为0.6A/g时,NiAl、CoAl、NiCoAl电极的比电容分别为468、507、929F/g,电流密度为6A/g,经3000次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后,三种电极比电容的保持率分别为30%、36%、40%。这说明,NiCoAl氢氧化物具有优于其它两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Ni-双金属氢氧化物//A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构筑(英文) 被引量:3
15
作者 谢莉婧 孙国华 +7 位作者 谢龙飞 苏方远 李晓明 刘卓 孔庆强 吕春祥 李开喜 陈成猛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45,共9页
以高电容特性的CoNi-LDH作正极,活性炭作负极,6 mol/L KOH溶液为电解液构筑CoNi-LDH/A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由于这两种材料在同一种电解液中发生可逆循环时对应的电化学电势范围不同,因此通过组合这两种电极材料可以有效地解决对称电容... 以高电容特性的CoNi-LDH作正极,活性炭作负极,6 mol/L KOH溶液为电解液构筑CoNi-LDH/A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由于这两种材料在同一种电解液中发生可逆循环时对应的电化学电势范围不同,因此通过组合这两种电极材料可以有效地解决对称电容器工作电压低的问题。用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等测试方法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组装非对称电容器在碱性水系电解液中,其工作电压可以达到1.5 V。通过比较它与基于两种电极材料对称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曲线可以看出,非对称电容器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在功率密度为102.3 W·kg^(-1)时,其能量密度可以达到46.3 Wh·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镍双金属氢氧化物 纳米复合物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 能量存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钴球型Ni(OH)_2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被引量:9
16
作者 阎杰 周震 +1 位作者 王先友 王登国 《电源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8-31,共4页
通过化学镀的方法在碱性可充电电池正极活性物质———球形Ni(OH)2表面包覆了金属钴。通过恒电流充放电实验发现,球型Ni(OH)2表面包钴后,可明显提高活性物质的利用率,增加电极反应的可逆性。用XRD法比较研究了包钴和掺钴球型Ni(OH)2正... 通过化学镀的方法在碱性可充电电池正极活性物质———球形Ni(OH)2表面包覆了金属钴。通过恒电流充放电实验发现,球型Ni(OH)2表面包钴后,可明显提高活性物质的利用率,增加电极反应的可逆性。用XRD法比较研究了包钴和掺钴球型Ni(OH)2正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相的生成和变化。结果表明:在充电过程中,掺钴的球型Ni(OH)2极易生成γNiOOH,而包钴的球型Ni(OH)2可抑制γNiOOH的生成;在放电至正极电位为0.1V(vs.HgO/Hg电极)时,掺钴的球型Ni(OH)2还明显存在γNiOOH,而包钴的球型Ni(OH)2只存在少量γNiOOH。这说明在球形Ni(OH)2颗粒表面包覆钴镀层后,其导电性能得到提高,从而更有利于充放电反应的进行,而γNiOOH得到抑制对于提高Ni(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镍 化学镀钴 结构 MH-NI电池 充电 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钴镀层的粘接式氢氧化镍电极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先友 张允什 +2 位作者 阎杰 袁华堂 宋德瑛 《电化学》 CAS CSCD 1999年第1期86-93,共8页
研究了在碱性可充电电池正极活性物质—球型氢氧化镍粒子表面化学镀钴后氢氧化镍电极的性能.通过比较充放电曲线和循环伏安试验结果,讨论了电极的放电容量、活性物质利用率和Ni(OH)2/NiOOH氧化还原可逆性.实验还发现镀... 研究了在碱性可充电电池正极活性物质—球型氢氧化镍粒子表面化学镀钴后氢氧化镍电极的性能.通过比较充放电曲线和循环伏安试验结果,讨论了电极的放电容量、活性物质利用率和Ni(OH)2/NiOOH氧化还原可逆性.实验还发现镀钴后的氢氧化镍电极有更好的充放电性能和优良的电极特性.测定了化学镀钴前后氢氧化镍电极的交流阻抗,表明镀钴后氢氧化镍的基体之间的有较低接触电阻.此外,本文还对钴镀层改进氢氧化镍性能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 充电电池 氢氧化镍电极 化学镀钴 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钴型氢氧化镍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赫文秀 张永强 +1 位作者 蒋文全 张文广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25-1429,共5页
采用化学共沉积方法,在球形Ni(OH)2表面包覆不同含量的Co(OH)2。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恒电流充放电技术测试其表面微观形貌和充放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倍率放电性能与包覆Co(OH)2的量有一定的关系,在高倍率放电条件下,包覆层含Co(O... 采用化学共沉积方法,在球形Ni(OH)2表面包覆不同含量的Co(OH)2。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恒电流充放电技术测试其表面微观形貌和充放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倍率放电性能与包覆Co(OH)2的量有一定的关系,在高倍率放电条件下,包覆层含Co(OH)2量最佳范围为2%~3.6%,镶嵌Co(OH)2包覆层的球形Ni(OH)2具有良好的放电容量和大电流充放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型Ni(OH)2 氢氧化钴 包覆 大电流 放电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石墨烯/泡沫镍基底上制备Ni掺杂Co(OH)_2复合材料及其超电容性能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铁明 王力群 +1 位作者 李小成 寇生中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16,共5页
以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三维网状石墨烯/泡沫镍(3DGE/NF)为基底,电化学沉积Ni掺杂Co(OH)2纳米片得到三维镍钴双氢氧化物/石墨烯/泡沫镍(3D NixCo1-x(OH)2/GE/NF)复合电极材料,研究Ni掺杂量对材料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o... 以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三维网状石墨烯/泡沫镍(3DGE/NF)为基底,电化学沉积Ni掺杂Co(OH)2纳米片得到三维镍钴双氢氧化物/石墨烯/泡沫镍(3D NixCo1-x(OH)2/GE/NF)复合电极材料,研究Ni掺杂量对材料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o(OH)2中掺杂适量的Ni可以改善材料的表面形貌;高质量、高导电性石墨烯的存在促进电极与电解液的电荷传输,加上镍钴的协同作用,能有效提高材料的比容量和循环倍率性能.当Ni掺杂量为34%时,3D Ni0.34Co0.66(OH)2/GE/NF复合电极材料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当电流密度为3 A/g时,其在1mol/L的KOH电解液中比容量达到1 714F/g,当电流密度升高到30A/g时比容量仍保持有73%达到1 254F/g,显示出较好的倍率性,且在10A/g的大电流密度下经过500次循环后,比容量保持率为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石墨烯 镍钴双氢氧化物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钴对泡沫型镍电极及Ni/MH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袁安保 张鉴清 +2 位作者 丁万春 成少安 曹楚南 《电化学》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81-287,共7页
活 性物质 为化学共 沉积锌的 Ni( O H) 2 ,并 物理 掺杂 钴粉 的泡 沫镍 涂 膏式 镍电 极 表现出高的 放电比 容量和循 环稳定性 ,其中 钴 可以 显著 提 高镍 电 极活 性物 质 利用 率, 这是 由于 第 一次活化充 电时由 ... 活 性物质 为化学共 沉积锌的 Ni( O H) 2 ,并 物理 掺杂 钴粉 的泡 沫镍 涂 膏式 镍电 极 表现出高的 放电比 容量和循 环稳定性 ,其中 钴 可以 显著 提 高镍 电 极活 性物 质 利用 率, 这是 由于 第 一次活化充 电时由 Co 形 成导电 性能良好 的 Co O O H 提高了放 电深度, 循环过程 中的容量 稳定 性是 锌和钴协同 作用的 结果,特别 是共沉 积锌,它可 以抑制 γ_ Ni O O H 的形成 从而缓 解镍电极 的膨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电极 钴粉 泡沫型 镍氢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