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理路与协同路径 被引量:24
1
作者 祁占勇 吴仕韬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1,共13页
新质生产力是集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质于一体的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力量源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软要素”,要在育人逻辑上勇担新质人才的培育使命,在技术逻辑上打造新质技术的创新高地,在产业逻辑上适配... 新质生产力是集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质于一体的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力量源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软要素”,要在育人逻辑上勇担新质人才的培育使命,在技术逻辑上打造新质技术的创新高地,在产业逻辑上适配新质产业的发展需求,在生产逻辑上聚焦新质生产的变革成效,在治理逻辑上助推新质治理的向善发展。为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顶层设计,创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长效机制;重塑育人方案,确立基于创新能力生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创新协同,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打造;聚焦跨界属性,提升在新质社会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新质生产力 创新人才 技术创新 产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轮“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高质量产教融合:内涵、难点与突破 被引量:9
2
作者 周宏强 岳炫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6-50,共5页
产教融合是首轮“双高计划”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在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设中则转变为指导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应在观念上重视产教融合的思维性和方法性,在组织形态上促进“以点带面、以链成片”的产教... 产教融合是首轮“双高计划”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在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设中则转变为指导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应在观念上重视产教融合的思维性和方法性,在组织形态上促进“以点带面、以链成片”的产教融合新格局的形成,在实施模式上促进普适性模式的本土化和再创新。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实施高质量的产教融合中还存在高质量的治理模式、组织实施、绩效目标三个关键难题,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形式和功能、数量和实效的关系。为此,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产教融合,要促进产教融合能力和自主办学权力相统一;推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绩评价改革;以组织治理改革发挥联合体、共同体功能;优化政府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中的职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轮“双高计划” 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逻辑关联、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3
3
作者 龙献忠 黄明勇 李莹莹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7,共7页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质态和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较强的关联耦合,二者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孵化、文化创新等方面存在相互契合、相互促进...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质态和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较强的关联耦合,二者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孵化、文化创新等方面存在相互契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从价值意蕴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指引、注入新动能以及催生新变革。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培养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引领新质生产力创新科技,构筑科学研究高地;布局新质生产力创新产业,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等教育 高质量发展 逻辑关联 价值意蕴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困境与路径 被引量:3
4
作者 周密 李明 杨欣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6,共11页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互耦合,其表现: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明晰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向度;另一方面,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赋能新质...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互耦合,其表现: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明晰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向度;另一方面,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因此,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契合教育需求、满足现实需求、顺应时代需求。然而,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多重困境,主要表现在机制阻滞、模式断层、制度壁垒三个方面。为了克服这些困境,可以通过健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拔尖创新人才识别与动态管理;创新培养模式,打破知识壁垒与迭代困境;重构高校管理制度设计,健全制度体系与协同机制。从而,构建“精准选拔—跨界培养—生态赋能”的协同机制,以全面提升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激发新质生产力潜能,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拔尖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 培养目标 创新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视域下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意旨、困境与突破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志勇 何赵颖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0,共7页
教育、科技、人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必须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新质劳动者,实现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视域下推进教育科技... 教育、科技、人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必须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新质劳动者,实现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视域下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尚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高校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滞后;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力;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该文建议从五个方面进行突破,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提升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驱动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构建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良好政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科技人才 体制机制 人才培养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价值意蕴、分析框架与议题设置 被引量:3
6
作者 宣勇 翁默斯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等教育基于系统集成的创新优势,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致力于实现“更强盛的发展需要—更美好的生活需要—更安全的战略需要”三大价值。高等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等教育基于系统集成的创新优势,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致力于实现“更强盛的发展需要—更美好的生活需要—更安全的战略需要”三大价值。高等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在于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为基本制度的新型生产关系。高等教育要形成并持续强化高科技牵引力、高效能集成力、高质量支撑力,需要围绕基础科学研究、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新兴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自主培养等工作领域,通过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布局优化、规模结构调整等方式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实现新质生产力三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基于以上“三大力量—四个领域—五种方式”分析框架,本研究依循“理论建构—现状评估—功能优化—系统变革”思路设置整体性、开放性的具体研究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新质生产力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新型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3
7
作者 田养邑 马婷婷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8,共6页
高等教育是国家最宝贵的创新型资源,具有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独特优势。新质生产力彰显出全新生产驱动内力、生产全新要素和生产价值旨趣的新质态。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在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 高等教育是国家最宝贵的创新型资源,具有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独特优势。新质生产力彰显出全新生产驱动内力、生产全新要素和生产价值旨趣的新质态。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在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的历史进程中,高等教育只有立足新主体、新介质、新对象,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知识、技术和产业协同的最大优势,释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不竭动能。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是:创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调整学科结构,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在优势;加速人才培养,蓄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资本;创新产教融合格局,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扩大教育开放,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新质生产力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学科结构 产教融合 教育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核心要义、现实困境与实践指向
8
作者 顾金玲 许锋华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3-8,共6页
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它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强国必先强教,面对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我国要建立起以国家科技发展和战略需求为牵引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新质生产力要求高等教育要实现多元主体的深度合作... 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它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强国必先强教,面对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我国要建立起以国家科技发展和战略需求为牵引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新质生产力要求高等教育要实现多元主体的深度合作,将分散的教育、科技、人才集聚在一起,调动政府、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的广泛参与,促进产、学、研、用的充分合作,进一步破解产业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歧、科技创新导向与人才培养方式的争持、科教融合旨趣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博弈。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从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等途径进行优化,赋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和过程,这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体系升级 制度优化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及效应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孙艳 匡瑛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124,共16页
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2—2022年省域面板数据,探究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理、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等职业教育显著促进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 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2—2022年省域面板数据,探究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理、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等职业教育显著促进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对新质生产力产生复杂影响;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区域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部分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受限。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速度,提高省域人力资本水平,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型劳动者;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驱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赋能企业技术创新突破;助推区域产业结构整体升级,提升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新质生产力 人力资本 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省域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森森 杨军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93,共14页
高等教育是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重要场域,实现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是新时代发展的重大命题。在耦合协调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2—2022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法... 高等教育是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重要场域,实现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是新时代发展的重大命题。在耦合协调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2—2022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了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的区域差异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现状看,2012—2022年我国省域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二者发展指数显著领先,中部地区居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滞后。从耦合协调度看,我国省域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指数也呈梯度上升趋势,在样本期内,省域耦合系统等级均衡性得以改善,实现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不同省域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特征影响下的等级变迁呈现多种发展态势,包括“双元驱动型”“新质生产力主导型”“高等教育主导型”“双元滞后型”。从区域差异看,我国省域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的区域差距逐步扩大,其中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内部差距较大;东部与东北、西部地区的外部差距较大,与中部地区的差距较小;外部差距是造成区域差异的重要来源。从驱动因素看,人才培养和数字生产力是影响我国省域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和科技生产力是次要因素,智能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的影响较小。建议推动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双元驱动,扩大二者的耦合效应;激发区域特色潜能,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格局;释放数字生产力效能,深化人才与技术交互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新质生产力 耦合协调度 区域差异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现代产业学院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困境与路径 被引量:13
11
作者 祝鸿平 徐旦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39,共6页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高职现代产业学院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结果,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培育新型...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高职现代产业学院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结果,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培育新型劳动者、打造新型劳动资料、拓展新型劳动对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但高职现代产业学院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校企组织目标存在差异、学校技术创新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现代产业学院治理结构不完善等现实困境。为促进高职现代产业学院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应积极打造育人共同体、产学研共同体、协同治理共同体,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发展动能,指引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现代产业学院 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及其实现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霁桐 刘海滨 彭鹏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5,共4页
高等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高等教育通过推动前沿技术研究、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当前,高校要驱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加快培育先导能力;加强人才链、创... 高等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高等教育通过推动前沿技术研究、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当前,高校要驱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加快培育先导能力;加强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四链融合”,构建生产力跃迁的新智人才支撑体系,通过数字化深度赋能高等教育,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前沿技术 产学研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教育强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的内生耦合
13
作者 韩飞 郭广帅 姬鸣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51,共9页
建设教育强国,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依托科技领域的颠覆性创新、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与升级,以及生产要素的创造性配置,推动人才链、科技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形成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三链互动体系。高校拔尖创新人... 建设教育强国,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依托科技领域的颠覆性创新、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与升级,以及生产要素的创造性配置,推动人才链、科技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形成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三链互动体系。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强国之间的关键桥梁,对于实施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战略性作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内在耦合逻辑,两者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面临顶层政策碎片化、培养主体间协同不畅,以及教师胜任力较为薄弱等问题,应通过政策层面的纵向引领、资源层面的横向支撑,以及教师队伍的底层强化,全面增强新质生产力的竞争力,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培养更多高校拔尖创新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 新质生产力 高等教育 内生增长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我国体育高职教育结构的应然向度、实然限度和优化路径
14
作者 陕威 季彦霞 +2 位作者 刘珍 李海龙 刘建进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5-102,共8页
体育高职教育作为贯通职业教育与体育产业的核心枢纽,其结构优化是释放高质量发展潜能的关键。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从专业、布局、层次、类型四维结构,明晰我国体育高职教育结构的应然向度,剖... 体育高职教育作为贯通职业教育与体育产业的核心枢纽,其结构优化是释放高质量发展潜能的关键。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从专业、布局、层次、类型四维结构,明晰我国体育高职教育结构的应然向度,剖析其实然限度与深层成因,并提出优化路径。研究认为,我国体育高职教育结构当以动态适配的专业结构、区域协调的布局结构、衔接顺畅的层次结构、开放共享的类型结构为应然向度。实践中,存在专业结构同质化与市场需求响应迟滞,布局结构不均衡与区域经济发展失配,层次结构不合理与教育体系衔接不畅,类型结构单一化与多元主体参与乏力等挑战。究其原因在于院校路径依赖、虹吸效应形成空间锁定、认知惯习与政策迟滞、制度供给非对称等。据此,提出创新驱动与数字赋能形成适配专业,空间治理与区域配置构建特色布局,专本衔接与能力建构科学层次,治理协同与数智融合塑造多样类型的四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高职教育 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 应然向度 实然限度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发展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正兵 刘玉丽 丁可可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36-41,共6页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致力于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1—202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高等教育发展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发展对推动形成新...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致力于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1—202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高等教育发展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发展对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优化高等教育发展结构意义重大,同时需要适度推进优质本科扩容。高等教育发展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教融合三个中介机制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高等教育发展对中部和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应高于东部地区,即存在区域异质性,且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区文化资本存量不同而存在结构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数智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艳春 尤伟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9-75,共7页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与人才培养的关键领域,其数智化演进既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又能反向催化新质生产力的迭代升级,二者形成动态循环的共生关系。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需求,高等教育通过强化科研创新能力、驱...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与人才培养的关键领域,其数智化演进既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又能反向催化新质生产力的迭代升级,二者形成动态循环的共生关系。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需求,高等教育通过强化科研创新能力、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人才供给模式三大路径,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战略支撑。基于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协同演进的内在逻辑,教育机构可通过构建智能创新体系、深化产教协同机制、重塑人才培养范式等转型策略,为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数智化转型 新质生产力 内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效应与机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17
作者 刘在洲 汪发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5,共12页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任,充分发挥其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对于提升城乡融合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3...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任,充分发挥其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对于提升城乡融合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30个省份2012-2023年的统计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高等教育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并进一步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检验其影响机制和路径。结果显示:高等教育对农业新质生产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差异性;其中,人口城镇化发挥了较小的中介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应当优化高等教育体系,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动能和重要支撑;因地制宜,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特色效应和创新活力;协同发力,促进高等教育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有效形成和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乡村振兴 农业新质生产力 人口城镇化 固定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知识机理与实现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洪修 蒋维西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7,共8页
从知识层面审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由知识创新引发的生产力形态变革。它对高校的知识创新提出了扩大学科内容的知识供给、推动科学研究的知识迭代、开辟成果转化的知识耦合等内在诉求。高校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知识机理包含知识... 从知识层面审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由知识创新引发的生产力形态变革。它对高校的知识创新提出了扩大学科内容的知识供给、推动科学研究的知识迭代、开辟成果转化的知识耦合等内在诉求。高校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知识机理包含知识的选择、组织和转化三个层面,即在知识选择层面达成异质知识汇聚,推动学科框架的知识更新;在知识组织层面实施纵向与横向的加工,生成互相联结的知识序列;在知识转化层面建构以交叉学科的知识境脉服务成果应用的创新链。基于此,高校需要重塑知识选择的标准,建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统筹知识组织的过程,促进知识空间的相互渗透;制定学科交叉的知识规划,推动高校知识转化的提质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新质生产力 知识机理 知识选择 知识组织 知识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人力资本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协调及2035图景 被引量:1
19
作者 邵剑耀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74,共14页
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人力资本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协调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3—2022年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四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关系的变化情况,并预测了面向2035年的四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人力资本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协调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3—2022年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四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关系的变化情况,并预测了面向2035年的四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四大地区四系统综合得分整体呈递增趋势,尤其体现在科技创新系统上,但地区差异和省际差异明显。整体上,我国各地区四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有所上升,东部地区程度最高且增幅最明显。从耦合协调等级变化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省份都实现了至少一个阶段的跨越,处于无序期的省份数量在不断减少,处于过渡期的省份数量在不断增加,东部地区省份始终“领跑”全国,北京在各省份中遥遥领先。面向2035年,全国及四大地区四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仍将持续增长;东部地区始终处于“领跑”地位,成为唯一一个进入有序期的地区;中部地区正在“跟进”,湖北、安徽和江西实现“赶超”进入有序期;东北和西部地区虽呈增长趋势,但发展仍较为滞后。基于此,应坚持系统观念,创新“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人力资本—新质生产力”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建设省域改革试点与先行区,构建区域发展联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科技创新 人力资本 新质生产力 耦合协调 趋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农业人才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适配性研究
20
作者 钟贵买 廖婵娟 王雪晴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7期75-78,共4页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现代农业技术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而高职院校作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协同适配至关重要。该研究旨在探讨高职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如何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协同,...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现代农业技术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而高职院校作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协同适配至关重要。该研究旨在探讨高职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如何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协同,并找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基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其对人才的需求,结合高职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提出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深化及国际视野拓展等策略,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现代农业技术 人才培养 农业新质生产力 协同适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