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基于一个简约的生产函数
1
作者 张宇燕 夏广涛 《国际贸易》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0,共6页
文章尝试将技术进步、分工专业化、国际关系和制度因素有机整合入一个统一的简约生产函数,重点从全要素生产率和制度两个维度来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概言之,技术进步、分工专业化和良好的国际关系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推动经济长期增... 文章尝试将技术进步、分工专业化、国际关系和制度因素有机整合入一个统一的简约生产函数,重点从全要素生产率和制度两个维度来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概言之,技术进步、分工专业化和良好的国际关系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制度升级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生产要素效能产生系统性的促进作用。出于清晰表达的目的,模型对主要变量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简化的独立分析,但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技术进步、分工专业化、国际关系和制度等因素之间往往具有复杂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 分工专业化 国际关系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提升的路径选择——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梁经伟 杨超 +1 位作者 尹梦菲 钟世川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19,共11页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国内国际双循环与装备制造业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研究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提升的路径,并重点...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国内国际双循环与装备制造业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研究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提升的路径,并重点分析国内循环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循环显著促进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的提升,国际循环对处于价值链高端位置的经济体具有正向影响,对处于低端位置的经济体具有负向影响。中介效应表明:国内循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行业集中度双渠道实现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提升。调节效应表明:国际循环会抑制行业规模和技术进步对国内循环的提升作用,进而影响全球分工地位。以上研究结论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破除“低端锁定,高端封锁”困境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循环 国际循环 全球价值链分工 装备制造业 新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国际分工的动态:概念与机制 被引量:15
3
作者 孟庆民 李国平 杨开忠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112-116,共5页
西方在 1980年已经开始新国际分工研究,我国至今有关研究很少。为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全球化,本文主要论述了新国际分工的内涵和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国际分工的企业竞争机制、地方竞争机制和国家竞争机制,以及新国际分工... 西方在 1980年已经开始新国际分工研究,我国至今有关研究很少。为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全球化,本文主要论述了新国际分工的内涵和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国际分工的企业竞争机制、地方竞争机制和国家竞争机制,以及新国际分工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新国际分工 企业竞争机制 地方竞争机制 国家竞争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国际分工、制造业竞争力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唐海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5-101,155-156,共7页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为新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需求必将显著增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进一...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为新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需求必将显著增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链条十分脆弱,其根源是体制瓶颈。国有控股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国有控股制造业企业的"联姻效应"是强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链条的关键,同时还可以因此避免后工业化时代易于出现的"空洞效应"。建立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互动与融合机制基础上的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是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根本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竞争力 新国际分工 制造业发展 制造业升级 后工业化时代 国有控股 业态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投资支持“新基建”重塑中国价值链 被引量:8
5
作者 郭菊娥 陈辰 邢光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8,共8页
中国价值链的国际分工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劣势,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提出重点布局5G技术、特高压、智能交通、新能源充电桩、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核心技术的“新基建”发展战略。本文采用“目标诉求—路径选择—条... 中国价值链的国际分工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劣势,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提出重点布局5G技术、特高压、智能交通、新能源充电桩、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核心技术的“新基建”发展战略。本文采用“目标诉求—路径选择—条件保障”的分析逻辑,围绕中国长期居于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低端以及制造环节附加值低的现实,给出可持续投资支持“新基建”重塑中国价值链的实现策略。首先分析了中国在价值链中的价格长期受制于发达国家、自主话语能力差、位于附加值低的环节、前后高附加值环节发展不足等客观现实,提出中国需要实现高端核心竞争力、长期发展存续力、强化成本控制力、高度自主创新力和高价值链控制力的目标诉求;其次基于“新基建”核心技术的重点布局,探寻了升级价值链品质,延展价值链后端、提升价值链前端环节的价值以及强化成本控制等技术路径;最后提出“新基建”健康发展的两大必要条件:可持续投资与形成多方参与的新业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投资 基础设施 新基建 价值链 微笑曲线 国际分工 多元投资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关系中的世界城市:世界体系论的视角 被引量:3
6
作者 熊九玲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5,共6页
论文在简要回顾了世界体系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从世界体系角度出发的世界城市理论。该理论认为,世界城市的性质、地位和内部特征都由世界经济体系所决定,随着劳动分工、资本控制的变化而变化;在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的背景下... 论文在简要回顾了世界体系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从世界体系角度出发的世界城市理论。该理论认为,世界城市的性质、地位和内部特征都由世界经济体系所决定,随着劳动分工、资本控制的变化而变化;在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城市承担着国际生产、金融和资本控制中心的职能,实现着最大化的剩余价值抽取;跨国资本阶层是世界城市的主人和主要受益者,中低收入阶层、移民等群体的处境却在恶化;世界城市由于在金融、生产性服务业和企业总部等方面的集中性程度的差异,构成了一个以中心和半边缘地带的世界城市为核心、世界其他地区为边缘的世界城市体系。论文的最后对从世界体系角度出发的世界城市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总结、评论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体系 世界城市 新的国际劳动分工 中心-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产业贸易、国际分工与竞争态势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丹辉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11期84-90,共7页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全球新能源产业规模急剧扩大。从世界范围来看,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国际分工起点较高,要素配置国际化进程较快。同时,各国政府在新能源产业价值链分布以及国际竞争格...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全球新能源产业规模急剧扩大。从世界范围来看,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国际分工起点较高,要素配置国际化进程较快。同时,各国政府在新能源产业价值链分布以及国际竞争格局演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新能源技术路线、行业组织结构以及全球能源格局仍存在不确定性,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分工机理和模式尚未完全明朗。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扩张集中在价值链的中下游环节,虽然制造成本、生产组织、国际市场份额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规模和成本优势,核心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国内市场培育等方面仍有差距,导致我国新能源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仍延续"两头在外"的模式,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分工收益受到挤压。为此,应创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加快形成多方位、多层次、国际化的产业发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产业 国际分工 竞争格局 价值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与国际关系的调整
8
作者 张作云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23,共11页
国际关系变动的必然性,从哲学角度看,来源于事物运动的绝对性、特殊性和事物不平衡发展的规律性;从实践角度看,来源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的规律性。影响国际关系变动的因素,有一般因素即生产力、经济制度、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 国际关系变动的必然性,从哲学角度看,来源于事物运动的绝对性、特殊性和事物不平衡发展的规律性;从实践角度看,来源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的规律性。影响国际关系变动的因素,有一般因素即生产力、经济制度、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等,也有具体因素即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信贷、国际货币体系、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分析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给国际关系带来的影响,针对未来一个时期国际关系大体具有的全球化加速进行、多极化迅速发展,东西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争峰,南北差距相对缩小但绝对差距拉大,美国霸权地位开始动摇但还将进一步维持下去,欧盟与美国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妥协等诸多特点,揭示"一超主导、多极发展"的国际关系走向和格局。提出观察和分析国际关系既要有敏感性,又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金融 经济危机 国际关系变动 国际关系走势和格局 国际分工 生产力 生产关系 金砖五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泽润 吴丰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25,共6页
"一带一路"经济学是"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与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相结合的规律发现。通过探讨作为"一带一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新型国际分工合作关系的内涵与特征、确立依据和体现,认为新型国际分工合作关系产... "一带一路"经济学是"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与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相结合的规律发现。通过探讨作为"一带一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新型国际分工合作关系的内涵与特征、确立依据和体现,认为新型国际分工合作关系产生于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以互利共赢和平等民主为核心内涵,具有突破传统和动态演进的特征,既揭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逻辑,且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为实现新型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经济学 新型国际分工合作关系 研究对象 新型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