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6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NEP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唐霞 刘永新 +1 位作者 马敏 甄宏超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220,共9页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是定量反映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为探究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碳源/汇状况,支撑低碳减排工作,该文基于MODIS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气象数据,采用趋势...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是定量反映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为探究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碳源/汇状况,支撑低碳减排工作,该文基于MODIS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Hurst指数和通径分析法探究了2001—2020年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NEP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NEP均值整体呈“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增加,由大兴安岭向东西两麓逐渐减小”的空间分布格局,2001—2020年间的年均NEP为210.65 gC·m^(-2)·a^(-1),表现为波动性增强,增速为3.81 gC·m^(-2)·a^(-1);NEP增加的区域占草原总面积的99.33%,碳汇功能变化较稳定;69.08%的草原NEP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呈弱反持续性,碳汇功能可能会减弱;所选影响因素综合解释了83.7%的NEP变化,其中降水量和最低温度是NEP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固碳特征,而且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 nep指数 碳源/汇 时空变化特征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陆地生态系统NEP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定量分离
2
作者 胡云云 何学高 +5 位作者 李国兴 闫鑫泽 魏江涛 刘欢 程炜 侯晓巍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4-266,共13页
[目的]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海湖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的影响,为评估区域植被固碳能力、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及实施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IS遥感数据估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Hurst... [目的]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海湖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的影响,为评估区域植被固碳能力、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及实施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IS遥感数据估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Hurst指数和重心迁移等方法,探究青海湖流域2000—2021年NEP时空格局和演替规律,利用偏相关、复相关及残差分析定量分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NEP时空分异的影响。[结果]1)青海湖流域2000—2021年NEP呈逐年上升趋势,增长速率为2.16 g/(m^(2)·a),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以青海湖为中心辐散减弱的空间分布格局;近80%的区域NEP呈上升趋势,极显著上升、显著上升区域占比分别为61.50%、17.61%,NEP下降区域分布在环青海湖西、北沿岸和东北沿岸地区,零星分布在流域的北部;青海湖流域NEP极低波动和低波动变化区域面积占比77.32%;目前NEP增加的区域未来可能呈减少趋势,面积占比为89.19%;碳源的重心整体表现为由流域西北向东南青海湖沿岸迁移的趋势,迁移直线距离约为171.72 km;碳汇重心则由东向西迁移,迁移直线距离约为2.68 km。2)青海湖流域NEP年际变化与气温、降水、太阳辐射、地表温度的平均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413、0.1247、-0.1829和-0.0022,气温和降水与NEP呈正相关,太阳辐射和地表温度与NEP呈负相关,显著性均不强。3)残差分析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促进NEP提升的区域占95.10%。[结论]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NEP变化,2000—2021年,青海湖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大部分地区碳汇能力显著提升。流域内暖湿化气候背景下,青海省近年来贯彻落实封山禁牧措施、大力实施固沙种草造林等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共同促进NEP不断提升,而人为活动的增加和建设开发活动频繁及青海湖水位升高、面积扩张可能抑制NEP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气候变化 时空格局 人类活动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SMSR模型的山东省植被NEP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丁馨 刘健 +2 位作者 魏俐宏 解德威 郑昭佩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79-1089,共11页
旨在探索山东省及其子区域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评估气温(TEM)、降水(PRE)和饱和蒸汽压差(VPD)等因素对植被NEP的影响。基于2000-2020年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 旨在探索山东省及其子区域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评估气温(TEM)、降水(PRE)和饱和蒸汽压差(VPD)等因素对植被NEP的影响。基于2000-2020年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采用土壤呼吸地统计(Geostatistical Model of Soil Respiration,GSMSR)模型、植被NEP估算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工具,通过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差异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展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植被NEP在2000-2020年间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从东北向西南递减,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全省植被NEP的年平均值为87.0 g·m^(-2)·a^(-1)(以C计),且超过1/3的地区由碳源区域转变为碳汇区域。2)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植被NEP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与饱和蒸汽压差呈负相关,不同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普遍对植被NEP的影响大于单一因子的影响。3)山东省4个子区域(鲁西、鲁东、鲁北、鲁中南)植被NEP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鲁中南地区植被NEP增加最为显著,其次是鲁西和鲁东地区,而鲁北地区的增幅相对较小。该研究为深入理解区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动态以及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山东省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土壤呼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森林NEP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4
作者 曹云 陈紫璇 +2 位作者 莫建飞 孙应龙 延昊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52-3266,共15页
作为我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变化敏感,特别是近年来受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林区固碳功能已出现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西南林区固碳能力的时空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 作为我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变化敏感,特别是近年来受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林区固碳功能已出现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西南林区固碳能力的时空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模型和土壤呼吸模型,结合气象和遥感资料,对2001—2021年西南林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NEP)进行评估。采用Theil-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Hurst指数,分析西南林区NEP变化的趋势特征与可持续性特征;基于偏相关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定量评估气温、降水、坡向坡度等气候环境因子对森林NEP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西南林区多年平均NEP为333.8 g C m^(-2)a^(-1)(3.338 t C hm^(-2)a^(-1)),总体表现为碳汇,且2001—2021年林区NEP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增加3.9 g C m^(-2)a^(-1)(0.039 t C hm^(-2)a^(-1))。其中,NEP达到显著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林区总面积的33.2%,主要分布在四川北部、云南西南部等地。落叶阔叶林和贵州林区NEP增加趋势最大,平均每年分别增加4.5 g C m^(-2)a^(-1)(0.045 t C hm^(-2)a^(-1))和5.9 g C m^(-2)a^(-1)(0.059 t C hm^(-2)a^(-1))。(2)从变化持续性看,大部林区NEP的Hurst指数小于0.5,表明NEP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相反,林区NEP未来可能呈下降趋势,其中NEP由增加趋势变为减少趋势的林区面积占比达到64.6%。但是依然有30.5%林区NEP未来变化呈增加趋势,其中云南林区分布最多(57.1%)、四川次之(36.2%)。(3)从时间尺度的影响分析来看,近20年西南大部林区NEP与降水具有负相关性、与蒸散和气温具有正相关性,其中蒸散是影响林区NEP的第一关键气候因子,影响面积占比67.2%,降水影响范围次之(21.3%),气温影响范围第三(6.1%)。但是关键气候因子在不同森林类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降水是影响贵州灌丛和常绿阔叶林NEP的第一关键气候因子,而气温是影响贵州针叶林NEP的第一关键气候因子。(4)从空间分布的影响分析来看,气候环境因素对固碳功能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气温、辐射、高程是对西南林区NEP空间分异解释力最强的前三个因子。但是在贵州和重庆林区,各因子对NEP解释力均明显偏弱(q值<0.1),表明气候环境因素对林区NEP空间分布驱动机制更为复杂。此外,各因子间对林区NEP空间分布变化存在交互作用,分别属于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作用。其中最大交互影响力分别为,气温∩日照(q值=0.33)、辐射∩蒸散(q值=0.31),气温∩辐射(q值=0.29),表明这些因子交互作用对西南林区NEP空间分布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揭示森林NEP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为西南林区碳中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变化趋势 驱动因素 西南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集合卡尔曼滤波算法对土壤呼吸速率同化及NEP估算
5
作者 贾科 于颖 +1 位作者 杨曦光 范文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7-84,110,共9页
为了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进行准确估算,以长白山通量观测站观测数据为基础,构建土壤温度、湿度耦合因子的更新模型(线性函数、指数函数、二次式函数),结合集合卡尔曼滤波算法(EnKF)获取高精度土壤呼吸速率数据,应用陆地生态系统碳... 为了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进行准确估算,以长白山通量观测站观测数据为基础,构建土壤温度、湿度耦合因子的更新模型(线性函数、指数函数、二次式函数),结合集合卡尔曼滤波算法(EnKF)获取高精度土壤呼吸速率数据,应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综合模型(InTEC模型)准确估算NEP。结果表明:二次式模型的EnKF算法同化结果估算效果最好,决定系数(R^(2))为0.782,均方根误差为52.90 g·m^(-2)·a^(-1);指数模型EnKF算法同化结果估算值的R^(2)为0.755,均方根误差为56.47 g·m^(-2)·a^(-1);线性模型EnKF算法同化结果估算值的R^(2)为0.742,均方根误差为62.80 g·m^(-2)·a^(-1)。选取二次式模型优化后的土壤呼吸速率数据,InTEC模型模拟长白山通量观测站长时间序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R^(2)为0.900,均方根误差为61.77 g·m^(-2)·a^(-1);InTEC模型模拟东北三省森林生态系统2003—2010年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年均值,由初始模拟的30.07 g·m^(-2)·a^(-1),经EnKF算法更新后提升到176.87 g·m^(-2)·a^(-1)。因此,采用EnKF更新土壤温度-湿度耦合因子获取的土壤呼吸速率数据,能够提高InTEC模型估算NEP的精度,为大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NEP估算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卡尔曼滤波算法 土壤温湿度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综合模型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土壤呼吸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生态系统视角下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勇坚 刘宗豪 张海汝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9,共14页
产业生态系统涵盖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关键产业和核心要素,成为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视角。基于“技术—产业—要素”分析框架探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技术层面,历史上的四次产业革命表明,产业生态系统推动... 产业生态系统涵盖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关键产业和核心要素,成为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视角。基于“技术—产业—要素”分析框架探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技术层面,历史上的四次产业革命表明,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一系列革命性技术创新;在产业层面,产业生态系统通过资源共享、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在要素层面,产业生态系统借助“数据—算法—流量”和“数据—网络—活动”的动态反馈循环机制,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生态系统可分为创新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和平台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其中,创新生态系统突破新质生产力创新边界,商业生态系统拓展其应用场景,而平台生态系统则优化其要素配置。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应构建一个系统,确保各要素协同发展;坚持双轮驱动,整合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四链融合,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产业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 数据要素 四链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价值逻辑、作用路径与政策进路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勇坚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4,共12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一轮科技创新催生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可以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加快生成。作为数字平台连接网络所衍生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对催生新质生产力形成所需的技术创新应用具有重...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一轮科技创新催生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可以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加快生成。作为数字平台连接网络所衍生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对催生新质生产力形成所需的技术创新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影响。文章在解构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内涵、阐述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价值逻辑基础上,分析其赋能作用路径,构建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框架。数字平台生态系统的发展会引发行业垄断加剧、生产效率损失、创新抑制以及数据安全等风险问题,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产生负面影响与挑战。对此,应鼓励数字平台加强生态系统建设,构建数字平台生态系统非正式治理体系,发挥政府监管正式治理效能,在激发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正向赋能作用的同时,有效克服负面影响,充分发挥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平台 生态系统 新质生产力 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动力机制案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保军 黄晓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0,共8页
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是多元主体协同的过程。基于复杂适应系统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为案例,从企业绿色产品品牌、产业绿色品牌到区域绿色品牌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分析了特色农产品绿... 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是多元主体协同的过程。基于复杂适应系统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为案例,从企业绿色产品品牌、产业绿色品牌到区域绿色品牌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分析了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生态系统的演进逻辑与价值共创动力机制。通过构建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动力机制模型,系统识别了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价值共创的内生动力机制和外生动力机制,内外生动力机制耦合对绿色品牌价值创造具有协同效应,各主体共同促进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案例揭示了西北地区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价值共创的微观行为逻辑与宏观生态规律,对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建设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农产品 绿色品牌生态系统 价值共创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逻辑与进路 被引量:3
9
作者 金珺 陈泰伦 +2 位作者 赵苑婷 尹西明 陈劲 《研究与发展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4,共11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善为核心路径,需要发挥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的赋能作用。然而,现有文献未能解答何以提升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效能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关键问题。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场景驱动创新的理论基... 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善为核心路径,需要发挥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的赋能作用。然而,现有文献未能解答何以提升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效能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关键问题。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场景驱动创新的理论基础出发,引入“社会—技术—环境”的体制视角,阐释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实现高效协同进而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逻辑和过程逻辑。研究发现,产业“双转型”需要以“双转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依托,围绕“双转型”场景开展“双转型”产业创新,促进数字绿色模式、品类、赛道与业态的涌现。从过程来看,产业“双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开始于产业创新范式“双转型”,经过场景驱动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整合重构,最后以“社会—技术—环境”体制的转型直接作用于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共演发展。结合中国汽车产业“双转型”的典型案例,进一步为产业“双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洞见与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场景驱动创新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社会—技术—环境”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EM的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模拟
10
作者 刘杰 汲玉河 +2 位作者 周梦子 周广胜 李成龙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3,共9页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动态变化及其控制机制对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的变化趋势以及与环境因...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动态变化及其控制机制对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的变化趋势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陆地生态系统模型(Terrestrial Ecosystem Model,TEM)模拟1976—2018年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的变化趋势,并采用模拟试验的方法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NEP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76—2018年,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突变检验结果显示,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在1998年发生显著性突变;1976—1998年,森林生态系统NEP变化速率为9.01 g·m^(-2)·a^(-1),而1998—2018年NEP增加速率提高,变化速率为15.80 g·m^(-2)·a^(-1)。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976—1998年CO_(2)浓度、气温、降水量和辐射对NEP的贡献率分别为58.1%、-28.4%、3.2%和10.3%,1998—2018年期间环境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66.6%、-23.4%、0.9%和9.1%。其中CO_(2)浓度上升是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快速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TEM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文化创新的知识生产与生态构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季铁 闵晓蕾 文航轩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共15页
目的解析数字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征、政策导向、概念范畴和演化脉络,探索数智时代知识生产模式的结构性转变,构建数字文化创新生态的底层逻辑和实践范式并进行现实反思和未来展望。方法面向新时代下数字文化创新所面临的挑战及机遇,基于... 目的解析数字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征、政策导向、概念范畴和演化脉络,探索数智时代知识生产模式的结构性转变,构建数字文化创新生态的底层逻辑和实践范式并进行现实反思和未来展望。方法面向新时代下数字文化创新所面临的挑战及机遇,基于多学科交叉视角,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实证法与比较研究法,构建“技术演进-内容衍生-服务体验”的系统性分析框架,揭示数字文化创新中知识生产的内在机制与生态发展规律。结论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文化创新实现了从技术工具到生态融合的范式跃迁,构成了“数据驱动-互联互通-众智协同”的生态系统,其中开放共享的知识生产机制发挥着核心枢纽作用。未来应在文化理性与技术哲学之间建立辩证平衡,为全球数字文明建设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创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科技融合 数字文化创新 知识生产 生态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松绑、数字治理生态与新质生产力——双重机器学习下大数据管理机构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万青 叶秋志 陈永洲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0,共11页
数据具有边际报酬递增乘数效应,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新增长极。通过数据制度松绑将赋能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借助双重机器学习模型,选取2010—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探讨大数据管理机构设立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考察... 数据具有边际报酬递增乘数效应,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新增长极。通过数据制度松绑将赋能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借助双重机器学习模型,选取2010—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探讨大数据管理机构设立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考察制度松绑、数字治理生态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与建链路径。研究发现:①以大数据管理机构设立为代表的制度松绑能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大数据管理机构的设立推动数字政策环境、数字经济环境与数字社会环境优化,从而作用于新质生产力发展;②进一步分析发现,制度松绑带来的驱动效应受到异质性因素干扰,其中在高政府效率、高人力资本、高信息化水平地区的作用效果更强。研究结论为新质生产力嵌入制度变迁视角提供理论解读,为通过制度路径和治理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松绑 数字治理生态 新质生产力 大数据管理机构 双重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13
作者 赵晓飞 李明 谭砚文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2-51,共10页
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是畅通我国城乡经济循环、增进农民福祉、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数字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以及供应链系统的持续创新和能力重构,推动传统供应链向数字供应链转变它是供应链系统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外部... 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是畅通我国城乡经济循环、增进农民福祉、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数字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以及供应链系统的持续创新和能力重构,推动传统供应链向数字供应链转变它是供应链系统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围绕提升供应链效率和改善农户、企业和消费者福利而产生作用,其目标是打造以“联农、带农、节本、增效”和“安全、绿色、智能、生态”为特征的农产品数字化供应链生态系统。推进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一方面,需要从网络环节、参与主体、转型要素、资源/能力基础等层面对供应链进行深度变革与重构;另一方面,必须综合考虑转型的现实困境、目标定位、体制机制约束等因素,设计转型的实施路径和相关机制,通过技术、市场、制度的有效联动,将数字技术潜能转化为供应链创新发展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供应链 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供应链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作用机制与建设路径
14
作者 王丹 郭翔宇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2-59,共8页
作为全面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现实载体,农业创新生态系统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由农业创新群落、农业创新生态环境和农业创新要素共同构成,促进全面创新与农业产业深度... 作为全面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现实载体,农业创新生态系统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由农业创新群落、农业创新生态环境和农业创新要素共同构成,促进全面创新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在实践过程中由多层级创新生态系统具体实施,即国家宏观层面全局统领、区域中观层面具体承接、创新主体微观层面支持配合以及国际层面协同作战。农业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促进农业生产力要素跃升和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形成来加速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进而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创新生态系统,必须塑造开放合作与互惠共享的农业创新生态发展理念,构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农业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农业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和有效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创新生态系统 科技创新 农业新质生产力 全面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指数构建与实证评估
15
作者 马本 夏天辰 庞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共9页
高水平的生态资产管理是实现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相得益彰的重要保障。论文突出生态资产的稀缺属性和产权属性,通过梳理“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生态产品”全链条转化流程界定了生态资产管理的内涵,构建包括生态资源禀赋、政府... 高水平的生态资产管理是实现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相得益彰的重要保障。论文突出生态资产的稀缺属性和产权属性,通过梳理“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生态产品”全链条转化流程界定了生态资产管理的内涵,构建包括生态资源禀赋、政府生态资产管理、生态保护补偿、市场化价值实现四个维度,由16个一级指标、41个二级指标和72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基于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论文评估了中国城市在生态资产管理上的总体水平及多维进展,得到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综合指数和四个分领域指数。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初具成效,但城市间差异明显,生态资产管理综合水平提升潜力大;生态资源禀赋与政府生态资产管理能力、生态保护资金需求与地方财力存在地区失衡,生态保护补偿与市场化价值实现水平存在空间分异;健全政府生态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是关键抓手。最后,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开展常态化评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资产管理 指数构建 生态补偿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研发生态与新质生产力形成
16
作者 邱斌 朱文杰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111,I0003,I0004,共12页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革命性的科学技术创新始终是推动生产力变革的先决条件。近期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引发的技术冲击和社会冲击,既包含基础性技术创新的突破,又潜藏系统性社会变革的可能,体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下科...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革命性的科学技术创新始终是推动生产力变革的先决条件。近期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引发的技术冲击和社会冲击,既包含基础性技术创新的突破,又潜藏系统性社会变革的可能,体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下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共同推动生产力变革的机会窗口。历次科技革命的历史经验表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变革遵循从科技革命到产业革命协同演化的一般性规律,科技创新只是一个推动生产力变革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因此,以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构建一个整合宏观国家、中观产业、微观企业的创新型研发生态系统,实现创新引领下的技术进步、市场领先和产业升级,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提供从技术到市场再到产业的全方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 科技革命 创新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模型落地的经济学逻辑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1
17
作者 纪玉山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3,共9页
在智能化浪潮的持续推进下,大模型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中备受瞩目的核心技术形态。大模型落地不仅是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涵盖了技术适配、场景挖掘、产业协同以及市场推广、私有化部署、政策引领等多个复杂环节,更是生产关系... 在智能化浪潮的持续推进下,大模型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中备受瞩目的核心技术形态。大模型落地不仅是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涵盖了技术适配、场景挖掘、产业协同以及市场推广、私有化部署、政策引领等多个复杂环节,更是生产关系调整、经济要素重新配置和经济价值创造过程,堪称复杂系统工程,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逻辑。大模型落地的路径选择,必须要创新引领,夯实大模型落地根基;系统推进,占领高端和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拓展应用场景,挖掘大模型商业价值;构建产业生态,促进大模型落地协同发展;更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模型落地 AI智能体 AI技术创新 私有化部署 智能产业 融合经济性 产业生态 高低端产品价格剪刀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草原中紫茎泽兰资源现状研究
18
作者 吴鹏 刘金凤 +4 位作者 饶昕 张祖海 任晓东 陈斌 刘洋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4期145-151,共7页
紫茎泽兰是云南省主要入侵毒害草之一,为摸清紫茎泽兰在全省草原中的优势分布现状,以云南省草原基况监测成果为基础数据,对紫茎泽兰优势发生面积、分布现状、生物量、载畜量、NPP、PUE、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因子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表明... 紫茎泽兰是云南省主要入侵毒害草之一,为摸清紫茎泽兰在全省草原中的优势分布现状,以云南省草原基况监测成果为基础数据,对紫茎泽兰优势发生面积、分布现状、生物量、载畜量、NPP、PUE、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因子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在云南省现状草原中的优势发生面积为79494.12 hm^(2),占比6.07%;在9个草原类中均有发生,在热性灌草丛中的分布面积最大,为38586.14 hm^(2),占比48.54%,人工草地最小,为123.24 hm^(2),占比0.16%,高寒草甸的植被盖度最高,为90.00%;斜坡优势发生面积最大,为47169.43 hm^(2),占比59.34%;草原NPP空间分布总体上由南向西北递减,均值为1118.13(g·C)/(m^(2)·a),最高为西双版纳州,最低为昭通市;PUE分布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均值为1.12(g·C)/(m^(2)·mm·a),最高为大理州,最低为丽江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71.57亿元/a,文山州最高,昭通市最低。紫茎泽兰资源量大,分布广泛,合理分类防治和加强利用研究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净初级生产力(NPP) 降水利用效率(PUE)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碳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怡 王志慧 +2 位作者 卢小平 肖培青 赵广举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6-274,284,共10页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碳汇时空变化特征,可为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以及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现有长时间序列遥感产品、地形和土壤属性等数据,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工具,计算了...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碳汇时空变化特征,可为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以及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现有长时间序列遥感产品、地形和土壤属性等数据,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工具,计算了2000-2022年黄土高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分析了NEP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黄土高原2000-2022年NEP平均值为33.44 gC/m^(2),2022年黄土高原NEP现状水平为39.9 gC/m^(2),年碳汇总量达到25.40 Tg C。NEP年际变化特征表现为显著上升且逐渐趋于稳定,总体增长速率为0.70 gC/(m^(2)·a),每年增加0.45 Tg C,其中山西省和陕西省贡献最大。黄土高原森林植被的碳汇能力(NEP)和增汇能力(NEP趋势)虽最高,但由于草地面积较大,因此草地碳汇总量和增汇贡献均高于森林。与草地、农田和裸地相比,草地-森灌、农田-林草,裸地-林草等生态修复工程能提升原地表覆盖碳汇能力的83.2%,14.0%和81.1%,且提升增汇能力5.6%,15.8%,127.7%。单一影响因子中,NDVI作为植被生物量指标,是驱动黄土高原生态系统NEP时空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然而NDVI与降雨、NDVI与土壤容重的交互作用对NEP空间分异以及NEP趋势变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结论]结合气候特性和土壤条件的全面考量,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增加植物覆盖度等一系列生态恢复措施,可有效提升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才-科技-产业”三链协同下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动态QCA方法的实证检验
20
作者 李亚玲 饶静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42,共10页
本文基于“人才-科技-产业”三链协同理论框架,以2014~2023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为样本,运用动态QCA方法深入探究“人才-科技-产业”复杂生态系统下各省(区、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优适配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5条有效组态... 本文基于“人才-科技-产业”三链协同理论框架,以2014~2023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为样本,运用动态QCA方法深入探究“人才-科技-产业”复杂生态系统下各省(区、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优适配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5条有效组态路径,在不同地区与不同时期各显成效;产业基础、科技产出、科技投入、人才储备、人才培育、“三链”协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6个关键核心条件,其中“三链”协同是唯一一个在5条高组态路径中均未缺失的条件,表现出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本文为剖析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因素及其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实践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为制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提供了有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科技-产业”三链协同 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动态QCA方法 多元组态路径 复杂生态系统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