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35篇文章
< 1 2 1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蒙古栎次生林林下红松幼树开敞度优化方法
1
作者 刘迪 周超凡 +3 位作者 雷相东 刘宪钊 张会儒 何潇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9-47,共9页
【目的】模拟采伐蒙古栎次生林冠层林木,有针对性地改善林下红松幼树光照条件,促进红松幼树生长2发育,为加快次生林向顶级群落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蒙古栎次生林1hm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距离控制和长势优劣从核心区筛选出满足... 【目的】模拟采伐蒙古栎次生林冠层林木,有针对性地改善林下红松幼树光照条件,促进红松幼树生长2发育,为加快次生林向顶级群落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蒙古栎次生林1hm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距离控制和长势优劣从核心区筛选出满足条件的目标红松幼树。采用不同阈值(KT=1、1.5、2)的个体开敞度优化方案调控林下目标红松幼树的开敞度,开敞度优化方案通过开敞度两水平(包括林木水平和林分水平,林木水平指保证每一株目标红松幼树的开敞度均达到阈值,林分水平指调控某一株目标红松幼树的同时兼顾林分中其他目标红松幼树)迭代优化方法实现。比较不同开敞度阈值下模拟采伐前后林分非空间结构(林分总径级数、总物种数和郁闭度)和空间结构(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的变化,以及不同处理间红松幼树开敞度和开敞度变化率的差异。【结果】通过距离控制和长势优劣共筛选出145株目标红松幼树,幼树胸径介于1.1~4.9cm之间、树高介于1.5~4.7m之间、冠幅半径介于0.6~1.7m之间。KT为1、1.5和2时,目标红松幼树分别经3、6和8轮以及采伐14、130和262株冠层林木后达到开敞度条件。模拟优化采伐后,红松幼树开敞度得到整体改善:KT为1时,开敞度平均比对照增加5.7%,但无显著差异;KT为1.5时,开敞度平均比对照增加44.7%,差异显著;KT为2时,开敞度平均比对照增加107.7%,差异显著。模拟采伐前后,林分总径级数和总物种数不变,空间结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3种开敞度阈值(KT=1、1.5、2)下,采伐的蓄积强度分别为1.5%、15.6%和37.2%。与未采伐林分(CK)的郁闭度(0.646)相比,3种开敞度阈值(KT=1、1.5、2)下的郁闭度分别降低0.5%、13.3%和33.1%。【结论】红松幼树开敞度两水平迭代优化方法在改善林下红松幼树光照条件的同时可保持大部分林分结构稳定,开敞度阈值1.5优于1或2。本研究提出的优化方法可获得不同开敞度阈值下采伐总轮数、每轮采伐木数量、每株目标红松幼树开敞度调控路线以及采伐木分布情况,对于补植后红松幼树的开敞度调控以及次生林的管理实践具有较大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优化 开敞度调控 蒙古栎次生林 红松幼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苓种植过程松树疫木处理对松墨天牛繁殖的影响
2
作者 赵程劼 邹东霞 +1 位作者 于松毛 杨秀好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345-352,共8页
为实现在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疫区利用松树疫木种植茯苓(Poria cocos),兼顾松树疫木就地处理和林下经济发展,对松树疫木实施剥皮处理,即剥皮留筋(4批)、剥皮留韧(7批)、全剥树皮(7批)和迟剥树皮(3批)处理,以不剥皮... 为实现在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疫区利用松树疫木种植茯苓(Poria cocos),兼顾松树疫木就地处理和林下经济发展,对松树疫木实施剥皮处理,即剥皮留筋(4批)、剥皮留韧(7批)、全剥树皮(7批)和迟剥树皮(3批)处理,以不剥皮松树疫木为对照(CK)(8批);对松树疫木实施不剥皮埋土(10、20和30 cm土层)(5批)处理,以不埋土松树疫木为对照(CK)(5批);研究上述处理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剥皮留韧和全剥树皮处理均未出现松墨天牛刻槽,4批剥皮留筋处理的刻槽数量为相同4批CK的10.34%;剥皮留筋、剥皮留韧和全剥树皮处理均未出现松墨天牛成虫羽化;迟剥树皮处理的刻槽数量较多,1个月后实施全剥树皮,未出现松墨天牛成虫羽化。埋土处理(引诱成虫产卵1个月后)的刻槽数量为207个,仅在2022年9月埋土深度10 cm处理出现1个松墨天牛成虫羽化,埋土处理松墨天牛成虫羽化数量为CK的1.59%。在南宁市,松墨天牛产卵高峰期为5—8月,松墨天牛在直径约10 cm木段上的繁殖量最大。种植茯苓时,对自然枯死或砍伐1个月内的松树疫木及时剥皮,进行埋土处理(埋土深度≥20 cm),可有效阻止松墨天牛繁殖,进而切断松材线虫病传播链接。还需遵循就地种植原则,加强监管,以防松树疫木流失,同时应避开松墨天牛繁殖高峰期处理松树疫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松树疫木 茯苓种植 松墨天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翅细小蠹对樟子松的危害及其传播松枯梢病的潜在作用
3
作者 刘彩霞 王慧敏 +5 位作者 张美丽 梁玲瑜 蔡泱莲 汪杨 王正 吕全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5,共9页
【目的】对危害樟子松的一种小蠹进行形态特征学描述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对其坑道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以明确该小蠹的分类地位及其与樟子松枯梢病的相互关系,为“三北”樟子松防护林病虫害防控提供基础。【方法】基于形态学特... 【目的】对危害樟子松的一种小蠹进行形态特征学描述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对其坑道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以明确该小蠹的分类地位及其与樟子松枯梢病的相互关系,为“三北”樟子松防护林病虫害防控提供基础。【方法】基于形态学特征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小蠹进行物种鉴定,并运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法获得该小蠹坑道真菌,通过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真菌鉴定。【结果】结合形态观察、DNA序列比对和基于系统发育分析,确认该小蠹为钝翅细小蠹。该小蠹呈圆柱形,体长1.46~2.00 mm,前胸背板基部有鳞状瘤,密被刚毛,端部和鞘翅有明显刻点,且翅端部圆钝。同时,获得坑道真菌42株,隶属于4属4种,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松色二孢为优势真菌,占比超过60%。【结论】本研究首次明确钝翅细小蠹新的寄主树种为樟子松,系统发育分析揭示该小蠹与其他种类的亲缘关系,为小蠹生物多样性提供遗传基础数据。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是该小蠹优势伴生菌,推测钝翅细小蠹可能是枯梢病的媒介昆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梢甲虫 形态鉴定 松色二孢 系统发育分析 松枯梢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材线虫移动状况与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
4
作者 陈婷婷 程浩 +3 位作者 叶建仁 李映 倪安顺 张娇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1-250,共10页
【目的】揭示自然环境条件松材线虫在松树体内的侵染移动与病害症状表现、治疗效果的关系,探索松树不同染病阶段实施康复治疗的可行性,为建立松材线虫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0年生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在一级侧... 【目的】揭示自然环境条件松材线虫在松树体内的侵染移动与病害症状表现、治疗效果的关系,探索松树不同染病阶段实施康复治疗的可行性,为建立松材线虫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0年生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在一级侧枝顶端人工接种松材线虫AMA3(每株10 000条)。在不同症状表现期分部位采样,分离统计各部位线虫密度,分析在不同症状表现期线虫移动动态并评估修除接种感染枝的治疗效果。同时,以普通自然感染21年生黑松和赤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疑似感病小枝,结合形态学和分子学检测,对不同症状表现期的松树进行感病确诊。针对不同感病阶段的确诊松树,采用单一治疗(仅主干施药34.1%甲维盐注干粒剂)和联合治疗(修除病枝+主干施药)2种方案,分析防治效果。【结果】1)发病前:松树全绿,线虫聚于接种点附近,主干内无线虫,松脂流动正常;早期I:接种小枝针叶开始退绿,线虫由一级侧枝接种点向下部移动,主干内几乎无线虫,松脂分泌略减;早期II:接种小枝针叶变红褐色,线虫向主干内移动,主干出现少量线虫,松脂分泌显著减少;中期:单个接种小枝枯萎,附近小枝针叶变色,松脂基本停止分泌,线虫在主干内大量繁殖、快速移动;晚期:整株针叶枯萎大于50%或整株变色,无松脂分泌,线虫已扩散至全株。2)发病前修除接种枝,染病松树最终可实现无症状;早期I阶段到中期阶段修除,可不同程度推迟松树发病进程;晚期阶段修除则完全无效。3)处于早期阶段的染病株通过联合治疗处理存活率达到100%,中期阶段可达50%~80%。中期阶段的对比试验进一步表明,联合治疗显著优于仅单一药物治疗。【结论】松材线虫在松树体内的移动与外部症状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不同感病阶段松材线虫分布特征明显。在松树早期和中期感染阶段,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对于病树的治疗效果显著,这种现象为松材线虫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康复提供了实际应用效果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移动扩散 早期诊断 主干施药治疗 修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4年全国松材线虫病疫区分布数据集
5
作者 肖云丹 纪平 +2 位作者 魏胜蓉 张乃静 胡丹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3期507-513,共7页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自1982年首次传入我国以后迅速蔓延,对我国的包括松树在内的70余种针叶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严重威胁着我国森林资源的安全与生态环境的平衡。鉴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由其引起的松...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自1982年首次传入我国以后迅速蔓延,对我国的包括松树在内的70余种针叶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严重威胁着我国森林资源的安全与生态环境的平衡。鉴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由其引起的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速度进一步加快,防控形势日益严峻。本数据集聚焦于这一全球范围内极具破坏力的森林病害—病原松材线虫在中国境内的分布与扩散情况。数据来源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各年度松材线虫病疫区公告及其撤销公告。利用ArcGIS软件,以全国1:100万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底图,对县级行政区划属性值进行编辑处理,生成逐年县级尺度松材线虫病疫区分布数据集,并对松材线虫病疫区进行专题制图。数据制作流程涵盖了从数据源收集,数据整理与合并,参考规范与标准以及专题制图到成果输出、审核和校验的全过程,确保了本数据集的准确性和制图的专业性。数据集覆盖了2016–2024年间全国范围内松材线虫病的分布情况,旨在通过详尽的地理分布信息,全面反映该病害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扩散趋势与危害程度。本数据集有助于当地管理部门及时发现疫情风险点,为防治工作提供预警信息,还有助于评估疫情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松材线虫病 病疫区 分布 分布数据集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冈市松材线虫病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
6
作者 沈红霞 占卫国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5期78-81,共4页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引起的森林病害。本文调查了湖北黄冈地区松材线虫病的为害现状,分析其出现该病害的原因和有待提升的环节,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2020—2024年研究区松材线虫病的防控形势呈现波动反复的特征。其反复发生与气候变...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引起的森林病害。本文调查了湖北黄冈地区松材线虫病的为害现状,分析其出现该病害的原因和有待提升的环节,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2020—2024年研究区松材线虫病的防控形势呈现波动反复的特征。其反复发生与气候变化、松树抵抗能力、媒介昆虫抗药性和松树群落结构有关。松材线虫防控过程中存在部分群众防范意识有待提升,监测、监管体系有待完善,防治工作机制有待优化和“防”与“控”的结合有待加强等环节。基于此,提出综合防控措施,具体包括通过摆放宣传牌、发放宣传册等方式,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为群众普及松材线虫相关知识,提高其防范意识;通过整合遥感影像与地面调查数据,构建即时准确的检测预警体系;通过实施“护松”专项行动,完善溯源管理机制,同时利用疫木清理等手段,建立完善的疫木检疫封锁制度;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共享疫情数据,以建立联防联控的管理机制;利用生物防治(花绒寄甲、姬斑啮小蠹等天敌昆虫)、物理防治(挂设诱捕器)、化学防治(注干、无人机飞防等)等手段加强“治”;通过开展林间作业,调整林间密度,增绿扩量等措施加强“改”。本文为松材线虫病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为害现状 关键环节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地樟子松引种70年的历史、进展与展望
7
作者 朱教君 宋立宁 王国晨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34,共12页
在我国的防沙治沙史中,沙地樟子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在“三北”工程建设中,赢得了“功勋树”的美名。但是,关于沙地樟子松成功应用于固沙造林的历史过程,以及沙地樟子松林发生衰退的现象等缺乏系统梳理。本文籍《林业科学》创... 在我国的防沙治沙史中,沙地樟子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在“三北”工程建设中,赢得了“功勋树”的美名。但是,关于沙地樟子松成功应用于固沙造林的历史过程,以及沙地樟子松林发生衰退的现象等缺乏系统梳理。本文籍《林业科学》创刊70周年出版专刊之际,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几代科学家从事沙地樟子松营林研究与实践为主线,从1955年首次将樟子松幼苗引入科尔沁沙地南缘的章古台大一间房开始固沙造林、到大面积推广,樟子松人工林发生衰退、再到沙地樟子松天然林也发生衰退等,系统梳理了沙地樟子松引种70年来(1955—2025),防风固沙林的营林历史、存在衰退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等;在此基础上,总结沙地樟子松林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问题,旨在为沙地樟子松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 樟子松 引种 固沙造林 三北工程 可持续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Z辅助红松虫害检测机器人概念设计
8
作者 付敏 高风 +1 位作者 高泽飞 郝镒林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6-111,共6页
针对红松虫害检测数据不准确、系统响应时间长、检测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这里基于TRIZ理论设计了一种采用图像识别检测、可蠕动攀爬树干的红松虫害检测机器人。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虫害检测机器人的动作流程和组成结构;应用最终理想解、技... 针对红松虫害检测数据不准确、系统响应时间长、检测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这里基于TRIZ理论设计了一种采用图像识别检测、可蠕动攀爬树干的红松虫害检测机器人。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虫害检测机器人的动作流程和组成结构;应用最终理想解、技术矛盾、物理矛盾、技术进化法则等TRIZ工具对移动机构、抱紧机构、检测机构进行创新设计,构建了红松虫害检测机器人的三维实体模型,应用ADAMS软件进行动态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攀爬运动过程符合设计要求。在产品概念设计阶段应用TRIZ理论,有利于产生高质量、多层级的概念解,提高产品设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虫害 检测机器人 蠕动 图像识别 概念设计 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Spruce Pine与新疆阿尔泰地区高纯石英伟晶岩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0
9
作者 张晔 陈培荣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6-435,共10页
对美国北卡罗来纳州Spruce Pine地区白岗岩/伟晶岩和新疆阿尔泰白云母花岗岩/伟晶岩进行了对比研究。这两个地区的伟晶岩可能是过铝质花岗岩浆通过熔体-蒸汽分异作用的产物。美国产高纯石英的伟晶岩发育在片岩、片麻岩的背景之上,主要... 对美国北卡罗来纳州Spruce Pine地区白岗岩/伟晶岩和新疆阿尔泰白云母花岗岩/伟晶岩进行了对比研究。这两个地区的伟晶岩可能是过铝质花岗岩浆通过熔体-蒸汽分异作用的产物。美国产高纯石英的伟晶岩发育在片岩、片麻岩的背景之上,主要造岩矿物中富含斜长石,Na大于K,大离子亲石元素Sr和Ba含量高,高场强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低,Eu正异常,石英中杂质元素含量低。这些特征可作为高纯石英伟晶岩的判别标志。我国阿尔泰地区的伟晶岩脉十分发育,所研究的样品中,有些样品已经具有这些特点,阿尔泰伟晶岩区具有产高纯石英的成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晶岩 高纯石英 SPRUCE pine 阿尔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干注射甲维盐制剂对松材线虫病林间防效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宋高飞 张标强 +4 位作者 童浩 蓝文丰 张治昊 汤陈生 蔡守平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1期86-93,共8页
为了明确高压注射2%甲维盐乳油对林间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研究分析了注射甲维盐后林间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体内残留量的时间动态变化及甲维盐对树体内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种群的抑制作用,并研究了注射甲维盐对寄主... 为了明确高压注射2%甲维盐乳油对林间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研究分析了注射甲维盐后林间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体内残留量的时间动态变化及甲维盐对树体内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种群的抑制作用,并研究了注射甲维盐对寄主马尾松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和功能微生物的影响,从不同层面综合评价了甲维盐对林间松材线虫病的直接和间接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甲维盐注干18个月后,试验区马尾松植株保存率超过98%。注射甲维盐1 a后,马尾松树体内树干和枝条均可检测到残留,在树体上部、中部及冠层枝条呈下降趋势,树体下部在试验期间呈上升趋势且马尾松体内残留量均高于LC_(95)(0.05μg·g^(-1));注射甲维盐后,室内外马尾松植株体内松材线虫数量较对照显著下降(P<0.05),室内马尾松幼苗体内松材线虫数量下降61.02%,林间松材线虫高携带单株(≥5000)和低携带单株(<5000)体内松材线虫携带量分别减少93.01%和71.09%;注射甲维盐能显著提升马尾松植株体内ROS水平(P<0.05),室内接种松材线虫的马尾松幼苗、林间松材线虫高携带量和低携带量的马尾松个体的ROS水平分别为对照的7.96、1.90和6.59倍;马尾松中抗性相关微生物Penicillium的丰度均显著提高(P<0.05),松材线虫携带量高和低的马尾松体内较对照分别提升19.12%和3.15%。研究结果表明了树干注射甲维盐2%乳油可显著林间降低马尾松植株体内的松材线虫数量,并提升寄主马尾松的活性氧水平及Penicillium属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马尾松 2%甲维盐乳油 残留量 ROS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辅助萃取油松松针精油的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吕素媛 商冰清 +5 位作者 孙璐颜 刘国龙 赵发 梁秀清 吴秋 耿越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91,共8页
目的:优化油松松针精油的最佳萃取工艺,并对油松松针精油进行成分分析、抗氧化研究。方法:以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萃取(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MAE)提取油松松针精油的工艺,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 目的:优化油松松针精油的最佳萃取工艺,并对油松松针精油进行成分分析、抗氧化研究。方法:以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萃取(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MAE)提取油松松针精油的工艺,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萃取的松针精油进行成分检测,并以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探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时间55 min、微波功率550 W、液料比10:1 mL/g,得率预测值0.245%,优化工艺验证结果为0.238%。从精油中得到的候选化合物共104种,其主要成分有桑贝醇(3.938%)、[1R-(1R^(*), 3E,7E,11R^(*),12R^(*))]-4,8,12,15,15-五甲基[9.3.1]十五碳-3,7-二烯-12-醇(3.597%)等。抗氧化实验中以L-抗坏血酸为对照,测定其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其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分别为101.74和12.39 mg/mL。松针精油浓度为128.00 mg/mL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64.92%,ABTS^(+)自由基清除率可达84.11%。结论:通过优化微波辅助萃取油松松针精油的工艺,并测定该方法获得的松针精油的主要挥发性成分,证实其抗氧化活性,为开发松针精油绿色高效提取方法及进一步利用松针精油资源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松针精油 微波辅助萃取 响应面分析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火引燃云南松树冠火蔓延规律研究
12
作者 陈有成 代张音 +2 位作者 黄淙葆 钟曼尹 江泽标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134,共10页
为揭示西南地区森林火灾中地表火引燃树冠火后的蔓延规律,基于Pyrosim火灾模拟软件,对地表火向云南松树冠火的转化过程及蔓延特性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分析不同风速和坡度条件下的火灾蔓延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风速是影响树冠火蔓延速率的... 为揭示西南地区森林火灾中地表火引燃树冠火后的蔓延规律,基于Pyrosim火灾模拟软件,对地表火向云南松树冠火的转化过程及蔓延特性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分析不同风速和坡度条件下的火灾蔓延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风速是影响树冠火蔓延速率的关键因素。风速3 m/s下的火场最高温度较风速1 m/s上升100℃,火蔓延加快;风速增加至5 m/s时,峰值温度进一步升高至1 400℃。在相同坡度下,风速的增加显著加快树冠火的蔓延速率;在相同风速下,坡度的增加也会促进火势蔓延。在15°坡度下,随着风速增加,火灾燃烧强度和蔓延速率明显提升,其中工况S-3的热释放速率(HRR)曲线峰值最高且曲线面积最大,风速加快了火焰的蔓延。然而,风速为1 m/s时,尽管坡度从25°增加到35°,HRR峰值和曲线面积无显著变化,表明在低风速条件下,坡度对火焰蔓延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森林火灾防控策略的优化提供理论与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树冠火 Pyrosim 蔓延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属植物多糖研究进展
13
作者 朱阳东 丁金铭 +3 位作者 黄一真 周明 吴建林 闫滨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3-149,共7页
松属植物多糖(Pine plant polysaccharides,PPPS)具有复杂的结构特征和多种生物活性,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调节血糖等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糖是松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并且在松属植物的药用价值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 松属植物多糖(Pine plant polysaccharides,PPPS)具有复杂的结构特征和多种生物活性,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调节血糖等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糖是松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并且在松属植物的药用价值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针对松属植物多糖开展了大量研究,包括松属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以及生物活性等。但是目前对松属植物多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多糖结构仅做了初步解析,活性的研究只采用了粗制多糖,并作了简单的药效评价,具体的作用机制和多糖的构效关系也不明确。目前对松属植物多糖的提取主要使用热水浸提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酶辅助提取法等工艺;在纯化方法方面,主要采用阴离子交换色谱和葡聚糖凝胶色谱等方法;在化学结构解析方面,主要研究了分子量、单糖组成及比例、连接方式等;在生物活性方面,研究了免疫调节、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总结了近10年该领域的研究资料,对松属植物多糖的研究背景、提取、纯化、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松属植物多糖的研究提供一些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属植物 多糖 提取分离 结构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不同发生区松材线虫表型变异
14
作者 李志红 张威 +2 位作者 赵新康 舒金平 王浩杰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9,共13页
【目的】探究不同发生区不同地形条件下松材线虫表型变异和形态特征分化规律,为揭示松材线虫形态适应机制和表型溯源可行性提供参考。【方法】选定松材线虫入侵较早的浙江省为抽样区,对省内松材线虫疫区进行划分,以松材线虫入侵时间和... 【目的】探究不同发生区不同地形条件下松材线虫表型变异和形态特征分化规律,为揭示松材线虫形态适应机制和表型溯源可行性提供参考。【方法】选定松材线虫入侵较早的浙江省为抽样区,对省内松材线虫疫区进行划分,以松材线虫入侵时间和地形为指标选定省内18个区县19个采样点作为样本采集点,通过采集浙江省内不同入侵时间、不同地形的松材线虫进行分离和纯化,测定雌、雄成虫与个体发育、取食、生殖相关的体长、体宽、中食道球宽、口针长、尾长、肛门处体宽、交合刺长7个形态学指标,采用变异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究松材线虫的形态适应性,明确差异性形态指标。【结果】1)浙江省不同地区松材线虫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松材线虫雌虫在多个形态指标上显著大于雄虫;变异分析结果显示,松材线虫的形态变异优先发生在与取食相关的形态指标上,在雌、雄虫形态指标中,中食道球宽及口针长变异较大,体长和尾长变化较为稳定,交合刺长是松材线虫雄虫变异较小的形态指标。2)多指标的层次聚类分析显示,19个采样点的松材线虫雌、雄成虫均分为不同的3支,但雌、雄虫层次聚类结果不一致,松材线虫雄虫聚类结果呈现与个体生殖指标相关,雌虫聚类结果呈现与个体生长发育指标相关,聚类结果与松材线虫的入侵时间及定殖地形之间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PLS-DA分析结果显示,体长、体宽以及尾长是雌虫聚类的主要形态指标,体长、尾长以及交合刺长是雄虫聚类的主要形态指标。3)松材线虫在环境适应中,形态会发生变化,北部松材线虫种群体型大于南部种群,定殖区松材线虫体型大于入侵区,海拔对松材线虫雌虫形态有影响。4)雌、雄成虫在环境适应中,雌虫形态形成差异性的速率大于雄虫,雌性的形态变异趋向于个体生长发育,而雄虫则趋向于生殖发育。【结论】地形及入侵时间会对松材线虫形态产生影响,松材线虫形态变异主要发生在与取食相关的特征上,体长、尾长、交合刺长等变异较小的形态特征可能是松材线虫大范围表型溯源的关键指标,雌、雄成虫形态变异程度及方向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松材线虫病 形态特征 表型变异 形态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响应松材线虫侵染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及潜在诊断靶标蛋白筛选
15
作者 陈振宏 余璐 +4 位作者 汪祥 程相称 韩珊 汪来发 王曦茁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共12页
[目的]松材线虫引发的松树萎蔫病是世界性毁灭性病害,已在我国造成严重的生态与经济损失。早期、精准的诊断是实现有效防控的关键。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红松在松材线虫侵染过程中表达的差异蛋白,为诊断方法开发提供... [目的]松材线虫引发的松树萎蔫病是世界性毁灭性病害,已在我国造成严重的生态与经济损失。早期、精准的诊断是实现有效防控的关键。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红松在松材线虫侵染过程中表达的差异蛋白,为诊断方法开发提供潜在靶标。[方法]以红松针叶为材料,设置接种松材线虫后0、1、5和20 d 4个时间点,开展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上调表达的特异蛋白,并通过qRT-PCR验证其转录表达水平。[结果]共筛选出11种在侵染后持续显著上调的差异表达蛋白,进一步结合对照组无丰度、表达差异显著及功能结构域预测等标准,确定2种蛋白(DN8104_c0_g1_i1、DN14451_c0_g1_i1)具有作为早期诊断靶标的潜力。qRT-PCR验证结果与蛋白组学趋势一致。[结论]本研究鉴定的2种候选蛋白在红松受侵染后上调表达,且在未接种松材线虫的阴性对照中丰度为0,具备结构功能特征,具有作为松材线虫病早期诊断靶标的应用前景。研究为红松及其它松树树种的病害检测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松材线虫病 蛋白质组学 早期诊断 诊断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材线虫病疫木传热速率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王钱晴 黄荣庆 +5 位作者 徐金梅 赵丽媛 张凤毫 陈瑞瑶 王进 江京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170,共9页
【目的】提高松材线虫病疫木无害化处理效率,实现疫木高价值利用,节约生产时间和成本。【方法】以被松材线虫病感染的马尾松疫木为研究对象,采用饱和蒸汽处理方法,设定木芯温度为65℃,研究不同含水率(MC≤50%、50%120%)和木材径级(D≤16... 【目的】提高松材线虫病疫木无害化处理效率,实现疫木高价值利用,节约生产时间和成本。【方法】以被松材线虫病感染的马尾松疫木为研究对象,采用饱和蒸汽处理方法,设定木芯温度为65℃,研究不同含水率(MC≤50%、50%120%)和木材径级(D≤16 cm、18 cm≤D≤20 cm、22 cm≤D≤24 cm、26 cm≤D≤28 cm、D≥30 cm)对1 m长马尾松疫木传热速率的影响,利用“木材中心温度计算法”数学模型预测处理时间。【结果】马尾松疫木径级为20 cm时,含水率每增加10%,木芯达到65℃的处理总时间增加20 min,升温速率降低0.4℃/h;马尾松疫木含水率为37%时,径级每增加2 cm,木芯达到65℃的处理总时间增加59 min,升温速率降低1.7℃/h;饱和蒸汽处理后,马尾松疫木含水率增加;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含水率和木材径级对处理总时间的影响规律与实际结果相似,含水率在82%以下时,处理总时间模拟值均大于实际值。【结论】饱和蒸汽处理过程中,含水率和木材径级对疫木传热速率影响较大,为有效提高处理效率,将径级和含水率相近疫木放在同一处理中。实际生产中,运用“木材中心温度计算法”预测不同径级疫木处理总时间,可以确保疫木内部温度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从而有效地杀灭松材线虫及其媒介昆虫,保证处理效果,为高效进行疫木无害化处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含水率 疫木径级 松材线虫病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深度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性能研究
17
作者 罗西尧 郑小彬 +6 位作者 张浩云 杨嘉玮 黄六莲 陈礼辉 鹿洪亮 程栋 李建国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2-80,共9页
以马尾松为原料,采用深度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探究预水解处理条件对马尾松化学组分、纤维形态等影响。结果表明,延长预水解时间和提高预水解温度,可以大量溶出半纤维素,破坏马尾松的结构,但也会导致马尾松得率的降低。在预水解时间135 ... 以马尾松为原料,采用深度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探究预水解处理条件对马尾松化学组分、纤维形态等影响。结果表明,延长预水解时间和提高预水解温度,可以大量溶出半纤维素,破坏马尾松的结构,但也会导致马尾松得率的降低。在预水解时间135 min、预水解温度170℃、液比1∶4的条件下,马尾松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分别由22.80%、46.81%和28.40%变为12.71%、49.82%和27.61%,半纤维素溶出率为53.3%,预水解后木片得率为83.9%。这是因为在预水解过程中,半纤维素溶出导致马尾松纤维结构的变化有利于蒸煮过程中化学药剂的渗透和扩散,从而促进木质素的溶出。在用碱量(以NaOH计) 22%、硫化度35%、蒸煮温度170℃、蒸煮时间110 min、液比1∶4.5的条件下,预水解硫酸盐浆在蒸煮阶段的细浆得率为47.1%,卡伯值为38.8,特性黏度为796 m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水解硫酸盐法 马尾松 半纤维素 木质素 溶解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林层物种与结构多样性对群落生长的影响
18
作者 刘健 刘琪璟 +5 位作者 董淳超 石宽 钱尼澎 孙震 孟德琛 李港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4-76,共13页
【目的】探究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结构多样性对林木生长的调控机制,阐明两者对群落结构和动态的影响规律。【方法】以2023年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划分林层结构,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群落物种多样性... 【目的】探究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结构多样性对林木生长的调控机制,阐明两者对群落结构和动态的影响规律。【方法】以2023年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划分林层结构,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群落生长指标(地上生物量、叶面积、胸高断面积、林分密度)的关系。【结果】(1)样地各物种胸径结构主要呈倒“J”型、单峰型和双峰型。(2)次林层具有最优的多样性特征(物种Shannon指数1.30,和均匀度指数0.90)。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叶面积和胸高断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次林层效果最为显著。(3)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通过直接效应显著促进群落生长,而结构多样性在不同林层中对生长指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结论】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中不同林层的物种及结构多样性显著影响群落的生长和生态功能。高物种多样性和适宜的结构多样性有助于提升地上生物量、叶面积和胸高断面积,提高森林群落的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研究结果为森林的分层经营和阔叶红松林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物种多样性 结构多样性 林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性松树组织结构与松脂组分差异研究
19
作者 胡卫江 彭方有 +4 位作者 王灵玲 刘海英 李文华 刘青华 陈献志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48-53,共6页
不同松树对松材线虫病的抗性具有较大差异,但目前对松树的抗病机理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以不同抗性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黑松P. thunbergii、湿地松P. elliottii与火炬松P. taeda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解剖结构观察和松脂组分测定,... 不同松树对松材线虫病的抗性具有较大差异,但目前对松树的抗病机理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以不同抗性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黑松P. thunbergii、湿地松P. elliottii与火炬松P. taeda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解剖结构观察和松脂组分测定,分析松树抗性与树脂道结构和松脂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4种松树的树脂道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湿地松与火炬松的树脂道呈现面积大、数目多的特征;方差分析表明,松脂组分中单萜与倍半萜在不同抗性松树间存在显著差异,火炬松与湿地松中倍半萜含量极少。相关性分析表明,松树抗性与β-蒎烯和柠檬烯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长叶蒎烯、环长叶烯和长叶烯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以上研究结果为松树抗性育种和抗性生物制剂制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脂组分 组织结构 松树 抗松材线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择伐对低效松林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20
作者 林昱堃 王灵玲 +5 位作者 王晖 徐建斌 丁亚飞 黄盛怡 周志春 王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3-89,105,共8页
以不同择伐处理后林分郁闭度分别为0.2(T1)及0.4(T2)的低效松林为研究对象,并以原始未扰动林分作为对照(CK),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及酶活性,分析其变化规律及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择伐处理后土壤密度、土壤pH、铵态氮质量分数、... 以不同择伐处理后林分郁闭度分别为0.2(T1)及0.4(T2)的低效松林为研究对象,并以原始未扰动林分作为对照(CK),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及酶活性,分析其变化规律及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择伐处理后土壤密度、土壤pH、铵态氮质量分数、脱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均升高;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酸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降低;全磷质量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T2、CK、T1;有效磷质量分数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T1、CK、T2。对于0<h≤60 cm土层土壤pH、有效磷质量分数、过氧化氢酶活性及40 cm<h≤60 cm土层脲酶、纤维素酶活性,T1处理显著高于T2处理;对于0<h≤60 cm土层全磷质量分数及10 cm<h≤6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T1处理显著低于T2处理。从土层间变化来看,择伐处理后土壤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土壤pH、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有效磷质量分数、铵态氮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增加呈波动下降,且大部分土壤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关性分析发现,择伐处理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指标间的相关性均有不同程度减弱,且择伐强度高的T2处理下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更弱。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有效磷对土壤酶活性的贡献率最高。择伐处理短期内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且择伐强度越大,林分土壤密度、有机碳、全氮等指标及酶活性的下降幅度越大,低强度择伐处理下土壤理化性质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效松林 土壤理化性质 酶活性 择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