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9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nd deton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non-axisymmetric fuel dispersal 被引量:2
1
作者 Linghui Zeng Zhongqi Wang +1 位作者 Xing Chen Jianping L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484-495,共12页
The study of non-axisymmetric fuel dispersal and detonation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dustrial cloud explosion accidents and the design of fuel air explosive(FAE).The concentration and detonation f... The study of non-axisymmetric fuel dispersal and detonation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dustrial cloud explosion accidents and the design of fuel air explosive(FAE).The concentration and detonation fields of 85 kg cylindrical and fan-shaped fuel are investigated by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A dynamic model of the whole process for fuel dispersal and detonation is built.Th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fuel is used as the initial condition to calculate the detonation stage,thus solving the initial value problem of detonation field.The phase and component changes of fuel cloud at different locations are compared.The fuel cloud is divided into directions of 0°,90°,135°and 180°.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cloud radius is 20.94 m in 135°and the minimum is 12.04 m in 0°.The diameter of the detonation fireball is 53.6 m,and the peak temperature is 3455 K.The highest peak overpressure is 3.44 MPa in 0°and the lowest is 2.97 MPa in 135°.The proportion of liquid phase in 0°is22.90%,and the fuel loss is 11.8% and 9% higher than that in 135°and cylindrical charge,respectively.The stable propagation distance of blast wave in 135°is 42.50% longer than 0°and 28.37% longer than cylindrical char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el dispersal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Detonation characteristic Fuel loss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verage cluster sizes and cluster size distributions of superfine nickel particles in light media
2
作者 李敬生 杜飞虎 王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3期399-404,共6页
Effects of shear rates on average cluster sizes (ACSs) and cluster size distributions (CSDs) in uni- and bi-systems of partly charged superfine nickel particles were investigated by Brownian dynamics, and clustering p... Effects of shear rates on average cluster sizes (ACSs) and cluster size distributions (CSDs) in uni- and bi-systems of partly charged superfine nickel particles were investigated by Brownian dynamics, and clustering properties in these system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non-polar syste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Ss in bi-polar systems are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non-polar systems. In uni-polar systems the behavior of clustering property differs: at the lower ionic concentration (10%), repulsive force is not strong enough to break clusters, but may greatly weaken them. The clusters are eventually cracked into smaller ones only when concentration of uni-polar charged particles is large enough. In this work, the ionic concentration is 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S and shear rates follows power law in a exponent range of 0.176-0.276. This range is in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ange of experimental data, but it is biased towards the lower limit sligh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ic concentration average cluster sizes cluster size distribution power la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客车轮胎磨损颗粒物散射及其对呼吸健康的风险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海波 杜龙飞 +3 位作者 任睿 王巍嵩 贺华波 施恒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3-731,共9页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轮胎磨损颗粒物(Tire Wear Particles, TWPs)的排放已经超过尾气排放,成为道路交通“非尾气”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研究建立了大客车-花纹轮胎-轮胎磨损颗粒物的气固两相流模型,并探究了不...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轮胎磨损颗粒物(Tire Wear Particles, TWPs)的排放已经超过尾气排放,成为道路交通“非尾气”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研究建立了大客车-花纹轮胎-轮胎磨损颗粒物的气固两相流模型,并探究了不同车速下大客车轮胎磨损颗粒物的空间质量浓度分布特性。结果显示:TWPs的散射轨迹受车辆外部流场和车尾涡旋的影响,不同粒径的磨损颗粒物在散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分层现象;在纵向上,磨损颗粒物扩散高度呈先升高后保持稳定的现象,且扩散高度随车速差异逐渐稳定在3.45~3.76 m;在横向上,最大扩散宽度稳定在6.0 m左右;颗粒物质量浓度沿车侧方向遵循近似的正态分布,在车速为20 km/h,距车辆左右对称面宽度为4.3 m、距地面高度为0.4 m处,达到峰值85.1μg/m^(3),在距离对称面宽度为4.0~5.0 m,高度为0~1.0 m范围是呼吸健康的潜在危险区域。研究获取了大客车轮胎磨损颗粒物的空间扩散分布特性和质量浓度分布规律及对生物体呼吸健康的影响,为大客车颗粒物造成的环境问题研究及其捕集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非尾气”排放 气固两相流模型 轮胎磨损颗粒物 质量浓度分布 呼吸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分布式预测控制的大型铝电解槽下料策略
4
作者 李擎 高继伟 +2 位作者 阎群 王佩宁 李震东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45-1354,共10页
针对大型铝电解槽氧化铝浓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分布式子空间预测控制的下料策略。首先,依据下料口的空间分布将铝电解槽划分为多个相互耦合的子系统,通过在线数据直接构建各子系统氧化铝浓度自适应分布式子空间的... 针对大型铝电解槽氧化铝浓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分布式子空间预测控制的下料策略。首先,依据下料口的空间分布将铝电解槽划分为多个相互耦合的子系统,通过在线数据直接构建各子系统氧化铝浓度自适应分布式子空间的预测模型;然后,设计了残差驱动模型切换机制,仅在模型偏差超出阈值时触发模型参数更新,平衡计算效率与模型精度;最后,基于纳什最优理论构建分布式预测控制器,实现了铝电解槽全局协同下料优化。基于某铝厂实际生产数据的仿真验证表明,所提方法显著改善了大型铝电解槽氧化铝浓度的时空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电解 自适应子空间辨识 分布式预测控制 氧化铝浓度 模型切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弯头上下游风速及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特征与测量
5
作者 林秀丽 樊敏 +1 位作者 杨津硕 柳静献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5,共13页
为解决在通风系统的非理想测试断面处难以进行通风参数的准确测量问题,基于数值模拟方法,探究了管径、风速、曲率直径比、颗粒物质量浓度、粒径、密度等因素对90°圆形弯管内气流及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并分析了等面积圆环法... 为解决在通风系统的非理想测试断面处难以进行通风参数的准确测量问题,基于数值模拟方法,探究了管径、风速、曲率直径比、颗粒物质量浓度、粒径、密度等因素对90°圆形弯管内气流及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并分析了等面积圆环法和中心点法对非理想测试断面的测量误差及规律.结果表明:弯管内风速分布仅受曲率直径比的影响;颗粒物质量浓度受曲率直径比、粒径和密度的影响.等面积圆环法测得的弯头出口处风速误差最大值为7.8%;曲率直径比一定时,各测量断面误差同管径之间存在函数关系,管道中心风速与断面平均风速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等面积圆环法测得的弯头出入口颗粒物质量浓度误差均在10%以下.本研究可为在非理想测量断面进行风速和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90°弯管 风速分布 管道风速 颗粒物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格子Boltzmann法的柱群布置对污染物分布影响研究
6
作者 夏鹏飞 杜海川 +1 位作者 杜璇 曹德生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4,133,共8页
在河流、渠道和湖泊等浅水流环境中,污染物的输运现象广泛存在。为了保护水生态环境,研究污染物在这些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于D2Q16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LBM)模拟浅水流动,并利用D2Q5模型对污染物扩散过程进行模拟... 在河流、渠道和湖泊等浅水流环境中,污染物的输运现象广泛存在。为了保护水生态环境,研究污染物在这些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于D2Q16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LBM)模拟浅水流动,并利用D2Q5模型对污染物扩散过程进行模拟,探讨了圆柱群不同间距比、不同布置形式以及水流流速对柱后污染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圆柱间距比对于柱后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较大,当进口流速一定时,随着圆柱间距比的增大,柱后各横断面的污染物分布更加集中,当圆柱间距比L/D为1.0时,各横断面的污染物浓度极值均大于其他圆柱间距比下的污染物浓度极值;当圆柱间距比一定时,随着进口流速的增大,柱后各断面污染物浓度的极值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柱群布置形式对于柱后污染物的分布影响较大,正方形布置形式相比于梅花形、梯形和菱形柱后同位置横断面的污染物浓度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分布 污染物浓度 柱群 格子Boltzmann法 浅水方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浓度分布的桥梁电缆通道着火点位置辨识 被引量:1
7
作者 董林杰 张任飞 +2 位作者 王军飛 王兴松 田梦倩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7,共9页
桥梁高压电缆通道火灾具有蔓延迅速且扑灭困难的特点,极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巡检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早期发现火灾位置对救援工作至关重要,因此研究桥梁箱梁高压电缆通道火灾初期的着火点位置智能辨识和预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桥梁高压电缆通道火灾具有蔓延迅速且扑灭困难的特点,极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巡检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早期发现火灾位置对救援工作至关重要,因此研究桥梁箱梁高压电缆通道火灾初期的着火点位置智能辨识和预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PyroSim分析软件建立了桥梁箱梁电缆通道火灾初期烟气蔓延的仿真模型,得到了CO气体扩散规律;设计并训练了用于数据分层和各层着火点位置辨识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基于仿真数据进行了着火点位置辨识实验;设计了着火点辨识系统并在模拟电缆通道中进行了现场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在基于仿真数据的着火点位置辨识实验中,本研究建立的着火点位置辨识ANN模型,在50 m电缆通道中针对单层电缆阴燃位置辨识的最大误差为0.98 m,最小误差为-0.32 m;针对三层电缆阴燃位置辨识的最大误差为1.53 m,最小误差为-1.26 m。(2)在着火点辨识系统现场测试实验中,着火点辨识的最大误差为0.68 m,最小误差为-0.27 m,该精度能够满足桥梁箱梁高压电缆通道火灾初期的着火点位置智能辨识和预测的需求。研究结果有望在实际应用中提高桥梁箱梁电缆通道火灾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电缆通道 CO浓度分布 人工神经网络(ANN) 着火点辨识 PyroSim仿真 火灾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用煤燃烧排放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和排放因子
8
作者 覃旭菁 孔少飞 +3 位作者 吴剑 郑淑睿 严沁 祁士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3-605,共13页
基于实验室模拟燃烧以及稀释通道采样系统,利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采集分析了不同地区7种蜂窝煤和11种块煤燃烧排放亚微米颗粒物的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并获得了分粒径段数浓度排放因子和呼吸道沉积通量.结果表明,蜂窝煤和块煤燃烧... 基于实验室模拟燃烧以及稀释通道采样系统,利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采集分析了不同地区7种蜂窝煤和11种块煤燃烧排放亚微米颗粒物的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并获得了分粒径段数浓度排放因子和呼吸道沉积通量.结果表明,蜂窝煤和块煤燃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亚微米颗粒物.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在核模态以及爱根核模态内下降趋势明显,在积聚模态低粒径段(100nm≤Dp≤200nm)下降趋势减弱,在积聚模态高粒径段(200nm≤Dp)颗粒物数浓度随粒径增长逐渐上升.蜂窝煤和块煤燃烧排放颗粒物总数浓度排放因子分别为(9.9×10^(14)±5.3×10^(14))个/kg和(1.4×10^(15)±7.9×10^(14))个/kg.块煤燃烧排放的三模态平均数浓度排放因子分别为(1.0×10^(15)±5.9×10^(14))、(2.8×10^(14)±2.5×10^(14))和(6.4×10^(13)±3.5×10^(13))个/kg,块煤在3个模态当中的数浓度排放因子分别是蜂窝煤1.3倍、1.9倍以及1.5倍.采用ICRP计算模型得出,蜂窝煤和块煤的总沉积通量(RDF)分别为7.6×10^(12)~4.7×10^(13)个/min和5.7×10^(12)~3.3×10^(13)个/min.燃烧排放的亚微米颗粒物中核模态与爱根核模态颗粒在呼吸道的沉积量占比超过90%.在呼吸系统的3个区域中,颗粒RDF尺寸分布均呈递减分布.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区民用煤燃烧排放不同粒径段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排放因子和吸入暴露,可为数浓度清单构建、效应模拟改进和健康风险评估等提供基础数据和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用煤燃烧 颗粒物数浓度 粒径分布 排放因子 吸入暴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22年桂林PM_(2.5)外来输送特征及潜在源分析
9
作者 叶子葳 王琛泉 +5 位作者 文建辉 卢德林 林清钰 陈春强 霍强 龙腾发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203,共12页
为揭示桂林PM_(2.5)时空分布特征与潜在来源,选取桂林2015-2022年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拟桂林气团后向轨迹,结合聚类轨迹分析法和浓... 为揭示桂林PM_(2.5)时空分布特征与潜在来源,选取桂林2015-2022年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拟桂林气团后向轨迹,结合聚类轨迹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解析不同季节PM_(2.5)潜在源区及其贡献强度。结果表明,桂林PM_(2.5)污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PM_(2.5)输送途径的季节特征明显,是导致桂林PM_(2.5)月际变化“冬高夏低、春秋居中”的一大因素。华中地区和广东、广西地区的污染输送是桂林城区PM_(2.5)的主要外来贡献源,桂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对该地区污染物的输送和扩散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揭示了跨区域污染传输的机制以及局地气象与地形的耦合效应,可为区域联防联控和精准治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时空分布 后向轨迹聚类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管压降对循环流化床轴向颗粒浓度分布及循环流率的影响
10
作者 元泽民 马素霞 +2 位作者 赵贯甲 杨海瑞 岳光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185-5193,I0021,共10页
当前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频繁参与电网灵活性调峰,需从理论角度深刻理解CFB提升管压降对其轴向颗粒浓度分布及循环流率特性的影响。该文设计并搭建提升管高度20 m的全回路、弱约束出口CFB冷态实验平台,选取... 当前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频繁参与电网灵活性调峰,需从理论角度深刻理解CFB提升管压降对其轴向颗粒浓度分布及循环流率特性的影响。该文设计并搭建提升管高度20 m的全回路、弱约束出口CFB冷态实验平台,选取平均粒径为190μm的石英砂颗粒作为床料,控制表观气速为4、5、6 m/s,获得提升管压降约1.5~9.0 kPa范围内提升管内颗粒浓度整体和局部分布特征,以及颗粒循环流率Gs、密相区颗粒浓度与Gs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本粒径床料,在4、5、6 m/s表观气速下,随着提升管压降分别增大至约5.5、6.5、7.5 kPa时,提升管内物料流化状态由气力输送转变为快速流化状态,底部逐渐出现明显的密相区,上部稀相区颗粒浓度相应地逐渐增大直至基本不变;对于颗粒循环流率,当提升管压降超过流态转变对应值后,循环流率基本不再增大,此时达到了气流最大携带能力。可知,提升管压降对颗粒浓度分布和循环流率有显著影响,合理控制提升管压降可以优化CFB锅炉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提升管压降 轴向颗粒浓度分布 循环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22年中国东北对流层大气甲烷浓度时空分布与地质排放影响研究
11
作者 徐智超 陈匀杉 +3 位作者 单炜 邓超 刘湛军 计静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93,共17页
中国东北存在中国最大的高纬度多年冻土分布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多年冻土内储存的碳将逐渐解冻并以甲烷气体的形式释放,进而提高近地面对流层甲烷浓度,然而目前针对此区域近地面对流层甲烷浓度变化规律及排放源研究尚不清晰。本... 中国东北存在中国最大的高纬度多年冻土分布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多年冻土内储存的碳将逐渐解冻并以甲烷气体的形式释放,进而提高近地面对流层甲烷浓度,然而目前针对此区域近地面对流层甲烷浓度变化规律及排放源研究尚不清晰。本文利用Aqua卫星搭载的AIRS(Atmospheric InfraredSounder)遥感资料对中国东北及全国区域2003~2022年对流层整体甲烷浓度时空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家气象及现场监测数据,研究了中国东北多年冻土区地表甲烷排放源及排放机理。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带在四季中均具有较高的甲烷排放能力,甲烷浓度呈显著的双峰季节变化特征,第一个峰值出现在夏季(6~8月),最大值出现在8月,第二个峰值出现在冬季(12~2月),最大值出现在12月;中国东北地区对流层甲烷浓度平均增长率最大值出现在春季(平均值为6.05 ppb/a,1 ppb=10-9),这是因为多年冻土退化后冻结层下封存的古老碳逐渐暴露并以甲烷的形式释放;除产甲烷菌作用,储存在多年冻土冻结层的地质甲烷(亚稳态甲烷水合物,稳态甲烷水合物及地下深处或煤层产生的产热甲烷)也逐渐被释放。最后,结合现场监测结果给出了多年冻土区地质甲烷热—气—固耦合作用模型,为中国东北多年冻土区碳循环研究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及全国区域 多年冻土 甲烷浓度 时空分布 地质释放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东印度洋海水与大气中挥发性硫化物的分布、通量和环境控制因素
12
作者 陈璐明 李磊 +2 位作者 金慧安 马乾耀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101,共12页
挥发性硫化物(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VSCs)主要包括羰基硫(COS)、二甲基硫(DMS)和二硫化碳(CS_(2)),它们在全球硫循环和气候调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于2022年3—5月测定了东印度洋海水和大气中COS、DMS和CS_(2)的浓度,分... 挥发性硫化物(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VSCs)主要包括羰基硫(COS)、二甲基硫(DMS)和二硫化碳(CS_(2)),它们在全球硫循环和气候调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于2022年3—5月测定了东印度洋海水和大气中COS、DMS和CS_(2)的浓度,分析了其与相关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估算了它们的海-气通量。结果表明,春季东印度洋表层海水中COS、DMS和CS_(2)的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0.036(0.78~4.39)、2.23(0.016~0.064)和0.028(0.001~0.069)nmol·L^(-1),三者在大气中的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591.6(287.5~1749.5)、36.8(12.4~161.5)和181.3(2.0~698.0)pptv。调查期间海域内COS、DMS和CS_(2)的水平分布特征整体表现为北部高于南部,东部高于西部,且三者的浓度高值区均出现在孟加拉湾及其附近海域。COS、DMS和CS_(2)的海-气通量平均值(范围)分别为0.001(0.063~0.099)、2.83(0.17~10.00)和0.032(0.003~0.083)μmol·m^(-2)·d^(-1),这表明调查期间东印度洋海域是大气COS、DMS和CS_(2)的净源。此外,相关性分析表明,DMS和CS_(2)在大气中的分布与海域中心的风速大小呈正相关关系,是控制其在大气中分布的关键因子。而DMS与海水盐度呈现负相关,与叶绿素a(Chl a)并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硫化物 水平分布 海-气通量 东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梯度提升算法的山东省2019年SO_(2)污染物时空变化分析
13
作者 李隆 杜宁 +2 位作者 邓小东 张洪飞 龚德才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41-1251,共11页
连续的SO_(2)污染物时空分布情况对于监测和综合治理大气SO_(2)污染、提高环境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使用Sentinel-5P TROPOMI提供的近实时SO_(2)垂直柱浓度数据、ERA5气象再分析资料和DEM数据,基于梯度提升机器学习模型(CatBoost)对山... 连续的SO_(2)污染物时空分布情况对于监测和综合治理大气SO_(2)污染、提高环境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使用Sentinel-5P TROPOMI提供的近实时SO_(2)垂直柱浓度数据、ERA5气象再分析资料和DEM数据,基于梯度提升机器学习模型(CatBoost)对山东省2019年SO_(2)污染物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CatBoost模型拟合的SO_(2)浓度的各项评价指标均为最佳,拟合精度指标MAE(平均绝对误差)、RMSE(均方根误差)和R 2(决定系数)分别为2.72μg/m^(3)、4.23μg/m^(3)和0.809,十折交叉验证精度指标MAE、RMSE和R 2分别为2.66μg/m^(3)、4.29μg/m^(3)和0.814,同时CatBoost模型在不同时间尺度和年份上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②2019年1−12月山东省SO_(2)浓度呈现“高、低、高”的“U”型分布特点,1月SO_(2)浓度(25.5μg/m^(3))最高,8月(8.4μg/m^(3))最低。各季节SO_(2)浓度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夏季(8.74μg/m^(3))<秋季(12.37μg/m^(3))<春季(14.12μg/m^(3))<冬季(20.18μg/m^(3)),呈冬春高、夏秋低的特征,且SO_(2)浓度年均值为13.36μg/m^(3)。③2019年山东省年均SO_(2)浓度总体呈现中部地区高、东部沿海城市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多位于工企业集中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工业数量少、地势平缓的沿海一带。研究显示,CatBoost模型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泛化能力,能够揭示山东省2019年SO_(2)浓度时空间分布特征与污染演化趋势之间的关系,可为山东省SO_(2)污染治理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Boost Sentinel-5P TROPOMI SO_(2)浓度 山东省 机器学习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孔促淤板周围悬沙浓度分布特征数值分析
14
作者 石力 卢盛雄 +1 位作者 程永舟 范甜甜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0,共7页
开孔促淤板作为保护岸滩的有效结构,一直被用于保滩护岸、河流海岸生态修复等工程。由于开孔促淤板的存在,使得其周围水流流态变得较为复杂,水流阻力增大,开孔促淤板周围的水流流态会直接影响板周悬沙的运动和输移。基于Mixture两相流模... 开孔促淤板作为保护岸滩的有效结构,一直被用于保滩护岸、河流海岸生态修复等工程。由于开孔促淤板的存在,使得其周围水流流态变得较为复杂,水流阻力增大,开孔促淤板周围的水流流态会直接影响板周悬沙的运动和输移。基于Mixture两相流模型,对不同开孔率的促淤板周围的流场特性以及悬沙浓度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开孔促淤板后槽底近壁区(距底高度dH/15)区域,开孔处板后断面相对悬沙浓度值较板前大,格栅处的板后断面相对悬沙浓度较开孔处的板后断面相对较大。当来流流速一定时,开孔促淤板的开孔率越大,板周的相对悬沙浓度越低,开孔促淤板的促淤效果也越不理想;当开孔率为20%时,开孔促淤板的促淤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孔促淤板 数值模拟 流场分布 相对悬沙浓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称氧化限制结构提高795 nm VCSEL单模功率
15
作者 贾秀阳 贾志刚 +3 位作者 董海亮 陈小东 高茂林 许并社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9-818,共10页
795 nm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作为铷原子钟和量子陀螺仪的激光光源,一般采用单氧化限制结构保证单模输出,但这种结构输出功率较小且功耗较高。本文利用PICS3D软件首先对不同位置单氧化限制层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氧化限制层越靠... 795 nm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作为铷原子钟和量子陀螺仪的激光光源,一般采用单氧化限制结构保证单模输出,但这种结构输出功率较小且功耗较高。本文利用PICS3D软件首先对不同位置单氧化限制层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氧化限制层越靠近有源区,其对载流子的限制能力越强,因此在相同的注入电流条件下器件的输出功率越高。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靠近有源区对称双氧化限制和四氧化限制结构VCSEL,与传统单氧化限制结构相比,多氧化限制结构VCSEL有源区有较高的电流密度,且输出功率与电光转化效率有较大提高。此外,本文还通过远场、近场分析了氧化限制层数量对器件光学性能影响,发现随着氧化限制层数量的增加,VCSEL高阶模式更多集中在出光孔处且远场发散角增大。本研究对于通过多氧化限制层优化VCSEL性能,平衡输出功率和光学性能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 对称氧化限制结构 电流密度 载流子浓度 单模 光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2014−2022年O_(3)污染的气象影响及潜在源区分析
16
作者 杨雪玲 王启元 +3 位作者 王璐瑶 刘凡 李彩虹 徐戈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6-496,共11页
臭氧(O_(3))污染已成为西安市继细颗粒物(PM_(2.5))污染后的又一大环境难题,其污染成因复杂,攻坚治理任务重。结合2014−2022年O_(3)逐小时质量浓度和同期气象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和MeteoInfo软件对西安市不同季节气团后向轨迹进行聚类... 臭氧(O_(3))污染已成为西安市继细颗粒物(PM_(2.5))污染后的又一大环境难题,其污染成因复杂,攻坚治理任务重。结合2014−2022年O_(3)逐小时质量浓度和同期气象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和MeteoInfo软件对西安市不同季节气团后向轨迹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计算潜在源贡献因子(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PSCF)、浓度权重轨迹(concentration weighted trajectory,CWT)对西安市O_(3)污染时空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及传输路径及潜在源区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2014−2022年西安市O_(3)浓度波动变化,2022年O_(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第90百分位数(MDA8 O_(3)_90^(th))(161μg/m^(3))较2014年增加22%。非工作日O_(3)小时浓度高值持续6 h(13:00−19:00),长于工作日的3 h(14:00−17:00),“周末效应”明显。②不同气象要素对O_(3)浓度的作用影响差异显著。O_(3)浓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气温高于30℃时,O_(3)小时(O_(3)-1 h)浓度均值为144μg/m^(3),O_(3)超标率显著上升。相对湿度为30%~40%时O_(3)超标率最高,相对湿度大于60%时O_(3)超标率显著下降。在云量(8分制云量)为0和7时,O_(3)小时浓度超标出现频率较高。③对应西安市O_(3)浓度高的气团轨迹为偏东向和西南向气团。随着春夏季更替,西安市O_(3)浓度的潜在源区由西南和偏东方向外来源区贡献转为西南本地源贡献。研究显示,西安市O_(3)污染受本地排放和外来输送的共同作用,在严格控制本地污染源排放的前提下,必须加强与其周边区域的联防联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浓度时空分布 气象因子 传输路径 潜在源区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诱导荧光法的超高压天然气射流浓度分布
17
作者 樊旭 董全 +1 位作者 倪佐 夏天峰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基于高压直喷双燃料喷射阀,采用激光诱导荧光成像方法对超高压天然气射流的浓度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优化了天然气射流浓度分布数据处理方法,将天然气射流喷雾划分为激波核心区、浓度速降区、浓度混合区及边界扩散区.结果表明:激波核心... 基于高压直喷双燃料喷射阀,采用激光诱导荧光成像方法对超高压天然气射流的浓度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优化了天然气射流浓度分布数据处理方法,将天然气射流喷雾划分为激波核心区、浓度速降区、浓度混合区及边界扩散区.结果表明:激波核心区受到马赫盘影响,在马赫盘产生位置出现浓度峰值,发现了浓度峰值同马赫盘位置的高度相关性;天然气轴向浓度研究中,喷射压力对喷嘴附近的激波核心区、浓度速降区影响最大,当喷射压力从22 MPa以3MPa步长增加到31 MPa时,激波核心区、浓度速降区区域长度增长均为60%,而浓度混合区长度减少2.2%,边界扩散区受到影响最小,区域长度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天然气径向浓度研究中,同样显示出天然气浓度对喷嘴附近区域的强影响性,激波核心区、浓度速降区径向浓度随着喷射压力的增加而增大,而在远离喷嘴的浓度混合区及边界扩散区出现浓度波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高压直喷 激光诱导荧光法 浓度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F_(6)示踪检测的华北某电厂烟气污染物排放分析
18
作者 王伟 韦煜 +3 位作者 卢毓鹏 杜斌 牛澍 牟祺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69,共9页
为明确华北某电厂烟气污染物排放扩散规律、影响因素及影响范围,采用六氟化硫(SF_(6))作为示踪检测气体开展示踪检测实验。SF_(6)气体在烟囱70 m监测平台处释放,在下风向距离释放源1、2、4、7、10 km处,分别布设3、6、15、10、8个采样... 为明确华北某电厂烟气污染物排放扩散规律、影响因素及影响范围,采用六氟化硫(SF_(6))作为示踪检测气体开展示踪检测实验。SF_(6)气体在烟囱70 m监测平台处释放,在下风向距离释放源1、2、4、7、10 km处,分别布设3、6、15、10、8个采样点位。结果表明:在当地主导风西南风、最大落地浓度距离及北部山脉阻挡等条件下,采样区域东北方向4~7 km范围内点位的检出浓度和检出率均较高,且4 km可能是该电厂烟气污染物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利用SF_(6)示踪气体测定污染物扩散规律,操作简单,检测精度高,有利于提高复杂地形、地物下污染物传输监测的准确性,可为其他高架源污染物排放扩散分析、大气环境示踪检测实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_(6)示踪检测 大气样品采集分析 浓度分布特征 烟气污染物 电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PM_(2.5)浓度预测混合模型
19
作者 卢新彪 叶春林 +2 位作者 陈艺森 吴文 陈钰丹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2-894,共13页
为解决PM_(2.5)浓度预测中因不相关特征导致的算力成本增加及数据分布随时间变化导致概率分布差异的预测精度下降问题,构建了基于迁移学习的混合深度学习模型TraTCN-LSTM-BiGRU。采用均值热力图算法,选择与PM_(2.5)浓度相关的气象因子... 为解决PM_(2.5)浓度预测中因不相关特征导致的算力成本增加及数据分布随时间变化导致概率分布差异的预测精度下降问题,构建了基于迁移学习的混合深度学习模型TraTCN-LSTM-BiGRU。采用均值热力图算法,选择与PM_(2.5)浓度相关的气象因子作为模型输入特征;通过KL散度划分源域数据和目标域数据,并在模型中引入自适应层,实现领域间的分布适应性;设计TCN-LSTM-BiGRU模型,使用TCN提取多元变量中的高级空间特征,将提取的特征输入LSTM提取时间序列特征,通过残差连接融合特征并输入BiGRU进行预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PM_(2.5)未来变化趋势,并削弱数据分布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学习 PM_(2.5)浓度 均值热力图 概率分布差异 TraTCN-LSTM-BiGR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砂岩坚硬顶板诱冲机制研究
20
作者 王建辉 郑凯歌 +1 位作者 郭伟 张亚潮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38,共12页
煤层上覆坚硬顶板悬距长、难垮落等特性导致突然破断后工作面来压范围广、破坏程度大,易引起严重的强矿压冲击灾害,而巨厚砂岩坚硬顶板更甚。针对巨厚砂岩坚硬顶板造成的强矿压动力灾害问题,以榆林矿区某矿3-1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采用数... 煤层上覆坚硬顶板悬距长、难垮落等特性导致突然破断后工作面来压范围广、破坏程度大,易引起严重的强矿压冲击灾害,而巨厚砂岩坚硬顶板更甚。针对巨厚砂岩坚硬顶板造成的强矿压动力灾害问题,以榆林矿区某矿3-1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的方法分析并揭示巨厚坚硬顶板回采过程中应力、位移演化特征及顶板破断机理。结果表明,相较普通坚硬顶板,巨厚坚硬顶板赋存条件下,推进850 m过程中,开切眼侧应力集中系数峰值为3.36,工作面侧应力集中系数峰值则在2.45以下;工作面四周围岩支承压力影响范围达20 m;巨厚砂岩坚硬顶的大面积悬露导致超前支承压力以及巷道围岩应力集中程度加剧,且影响程度及范围较普通坚硬顶板更大,应力拱高度达315 m,顶板沉降延伸超过煤层上方370 m。巨厚砂岩坚硬顶的大面积悬露,导致砌体梁结构协同下方岩层悬臂梁结构协同作用,其内部大量弹性能的突然释放是采场强矿压显现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厚砂岩坚硬顶板 冲击灾害 应力分布 致灾机理 应力集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