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进YOLOv5s的自然场景下茶叶嫩芽检测
1
作者 胡永光 金矿 +3 位作者 刘益航 鹿永宗 张志 潘庆民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3-111,共9页
茶叶嫩芽采摘是茶叶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智能化采茶需要基于深度学习的茶叶嫩芽检测算法作为技术保障。为提高茶叶嫩芽检测速度和精度,提出一种改进YOLOv5s网络模型的检测算法TN—YOLOv5s。首先引入GhostNet网络结构中的深度可分离卷积Gho... 茶叶嫩芽采摘是茶叶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智能化采茶需要基于深度学习的茶叶嫩芽检测算法作为技术保障。为提高茶叶嫩芽检测速度和精度,提出一种改进YOLOv5s网络模型的检测算法TN—YOLOv5s。首先引入GhostNet网络结构中的深度可分离卷积GhostConv,替代原有YOLOv5s模型中特征提取网络与特征融合网络的普通卷积层;然后在模型特征提取网络的末端加入CA空间注意力机制;其次使用SIoU_Loss代替CIoU_Loss作为回归损失函数;最后使用Soft—NMS替换NMS。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在自制的茶叶嫩芽数据集上,相比于原始YOLOv5s算法,模型精确率、召回率和平均精度均值分别高出7.1%、5.9%、6.4%,权重大小从13.7 MB下降到7.48 MB。同时与目前主流的检测算法相比,在检测精度、模型大小和检测速度方面更有优势。改进后的模型降低被遮挡茶叶嫩芽的漏检率,能够准确快速地实现不同场景下的茶叶嫩芽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嫩芽 自然场景 YOLOv5s 目标检测 遮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A+MEA混合胺液脱除天然气中CO_2吸收性能 被引量:6
2
作者 唐建峰 青霞 +5 位作者 张新军 徐明海 黄彬 李晶 史泽林 杨帆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4-28,33,共6页
为适应寻找经济、高效的新型天然气脱碳吸收剂的需求,研究了由三乙醇胺(TEA)和一乙醇胺(MEA)组成的混合胺溶液。实验考察了单一胺和不同比例的混合胺的吸收性能,确定了两种胺的最佳混合比例。结果表明,在TEA中添加MEA能够显著提升其CO2... 为适应寻找经济、高效的新型天然气脱碳吸收剂的需求,研究了由三乙醇胺(TEA)和一乙醇胺(MEA)组成的混合胺溶液。实验考察了单一胺和不同比例的混合胺的吸收性能,确定了两种胺的最佳混合比例。结果表明,在TEA中添加MEA能够显著提升其CO2吸收效果,优化比例的混合胺具有更好的CO2吸收负荷、吸收速率和吸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乙醇胺 一乙醇胺 混合胺液 天然气 二氧化碳 吸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接种发酵和自然发酵酸茶的风味差异分析
3
作者 李琴芳 徐莹 +4 位作者 汪东风 汪明明 白秀芳 李戈 李聪元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22-231,共10页
本研究探究外加菌株(肠膜明串珠菌和二孢接合酵母菌)对酸茶风味的影响,利用电子鼻、电子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以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结合感官评价分析酸茶的风味。结果表明,接种发酵酸茶的醇类、芳香类和有机硫化物类化合物均比... 本研究探究外加菌株(肠膜明串珠菌和二孢接合酵母菌)对酸茶风味的影响,利用电子鼻、电子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以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结合感官评价分析酸茶的风味。结果表明,接种发酵酸茶的醇类、芳香类和有机硫化物类化合物均比自然发酵酸茶丰富;共检测出64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筛选出17种特征性化合物,其中在接种发酵酸茶中有9种差异性风味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高于自然发酵组,果香、酒香和木香突出。接种发酵酸茶的鲜味丰富性优于自然发酵酸茶,但涩味和酸味比自然发酵酸茶弱;检测出164个差异代谢物,对滋味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与自然发酵酸茶相比,接种发酵酸茶中有72个代谢物相对含量显著增加,92个代谢物相对含量显著减少。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接种发酵酸茶风味更好、接受度更高。人工接种发酵显著提升了酸茶的风味品质,可为酸茶的开发生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茶 接种发酵 自然发酵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鸿寿的茶艺创作与文化影响
4
作者 童尚兰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4,共8页
陈鸿寿作为乾嘉时期书画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以创制“曼壶”闻名,推动了紫砂壶的中兴。陈鸿寿嗜茶,茶文化贯穿于其艺术创作与日常生活。他的诗文、书法、绘画、篆刻皆浸润着茶的意趣,形成了独特的“天趣”诗艺观。通过茶媒介,陈鸿... 陈鸿寿作为乾嘉时期书画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以创制“曼壶”闻名,推动了紫砂壶的中兴。陈鸿寿嗜茶,茶文化贯穿于其艺术创作与日常生活。他的诗文、书法、绘画、篆刻皆浸润着茶的意趣,形成了独特的“天趣”诗艺观。通过茶媒介,陈鸿寿实现了心灵的调适与交友的雅趣,其“曼壶”更是开创了文人壶的先河,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价值。陈鸿寿的艺术成就与茶文化贡献在清代乃至中国茶文化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其对茶文化的推动与传播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鸿寿 茶艺创作 处世哲学 “天趣”观 文化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林改造为单一茶园前后不同生境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
5
作者 王艳 石维卫 +1 位作者 龙春丽 江龙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9-160,共12页
在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和湄潭县,选择地理位置相邻的3种生境类型样地——天然林、由天然林改造而来的人工林、不同种植年限茶园(茶园依据种植年限(t)不同划分为5组:t<10 a、10 a≤t<20 a、20 a≤t<30 a、30 a≤t<40 a、t≥40... 在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和湄潭县,选择地理位置相邻的3种生境类型样地——天然林、由天然林改造而来的人工林、不同种植年限茶园(茶园依据种植年限(t)不同划分为5组:t<10 a、10 a≤t<20 a、20 a≤t<30 a、30 a≤t<40 a、t≥40 a);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设计3种生境的土壤样品采集,共选取37个采样点(茶园17个、天然林10个、人工林10个),统一采集深为5~40 cm的根际土壤,每个样点采集3~5份混合土壤作为重复,共采集128份土壤样品;参照相关标准和规范测定土壤理化性质(pH、有机质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全钾质量分数、解氮质量分数、有效磷质量分数、速效钾质量分数、土壤粒径、质地类型),采用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进行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孢子分离和形态鉴定,采用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分离频度、相对多度、重要值、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 Index)、皮卢均匀度指数(Pielou’s Evenness Index)评估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采用聚类分析法、冗余分析(RDA)法、方差分析法,分析3种生境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生境中共检出7科11属48种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在天然林土壤中最高、茶园土壤中次之、人工林土壤中最低。种植年限小于20 a的茶园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物种组成与人工林相似,主要受土壤因子的影响;而种植年限大于20 a的茶园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物种组成丰富,接近天然林,受土壤因子和宿主植物的双重影响。说明人为因素引起的生境变化会影响丛枝菌根真菌物种组成,扰动后的丛枝菌根真菌生态平衡重建需要一定年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人工林 茶园 土壤 丛枝菌根真菌 真菌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管理方式的武夷水仙岩茶品质差异及其形成的物质基础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全金 周喆 +4 位作者 林馥茗 漆思雨 周明帅 彭良清 孙威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91,共16页
福建水仙属于小乔木型茶树,是加工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种之一。目前,武夷山茶园管理过程中存在水仙茶树自然生长的现象(不修剪),其制茶品质与修剪水仙有明显区别。为明确自然生长和修剪条件下,武夷水仙岩茶的香气和呈味物质基础及其差异,... 福建水仙属于小乔木型茶树,是加工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种之一。目前,武夷山茶园管理过程中存在水仙茶树自然生长的现象(不修剪),其制茶品质与修剪水仙有明显区别。为明确自然生长和修剪条件下,武夷水仙岩茶的香气和呈味物质基础及其差异,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寻自然生长和修剪下武夷水仙岩茶在焙火前(毛茶)和焙火后(成品茶)香气物质、滋味成分与品质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利用GC-MS技术共鉴定出261种挥发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可知,自然生长水仙茶树和修剪水仙茶树制成的毛茶和成品茶的香气物质差异明显。与修剪水仙毛茶相比,自然生长水仙毛茶有41种挥发性物质存在显著差异(筛选差异标准:VIP>1,且FC≥1.5或FC≤0.67),己酸己酯、植物醇、异植醇、反式-橙花叔醇等花果香物质的相对含量更高;而β-雪松烯、γ-杜松烯、2-甲氧基呋喃等相对含量更低。与修剪水仙成品茶相比,自然生长水仙成品茶有71种挥发性物质存在显著差异,呈果香型的己酸己酯、己酸甲酯、反式-橙花叔醇、(Z)-β-法呢烯、1-庚醇、2-庚酮等挥发物,呈烘烤香型的3-乙基-1H-吡咯、2-甲酰基-4,5-二甲基吡咯、乙基甲基吡嗪等挥发物的相对含量更高。修剪水仙和自然生长水仙茶焙火前后的香气物质也存在很大差异,分别有91和70种差异物质。通过香气活性值(aroma activity value,OAV)分析表明,(E)-3-己烯醇、吲哚、反式-橙花叔醇、环氧-β-紫罗兰酮、(E)-芳樟醇氧化物、2-苯乙醇、水杨酸甲酯可能是自然生长水仙香气形成的重要物质。主要呈味物质分析表明,自然生长和修剪水仙茶的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存在明显差异。感官审评结果与理化检测结果一致,表现为自然生长水仙茶花果香浓郁,滋味醇厚,品质更佳。本研究对科学管理茶园和茶叶品质调控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水仙 自然生长 修剪 毛茶 成品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TLD-YOLOv7:非结构化环境下茶树病害的检测算法 被引量:2
7
作者 俞淑燕 杜晓晨 +1 位作者 冯海林 李颜娥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3-468,共16页
茶树病害对茶树种植业和相关行业的影响极为严重。在动态而复杂的茶园环境中检测疾病的传统方法效率低下,检测效果不尽人意。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YOLOv7-tiny的模型,增强了茶树病害的细微检测能力。通过整合CoordConv和ECA信道关注机制,... 茶树病害对茶树种植业和相关行业的影响极为严重。在动态而复杂的茶园环境中检测疾病的传统方法效率低下,检测效果不尽人意。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YOLOv7-tiny的模型,增强了茶树病害的细微检测能力。通过整合CoordConv和ECA信道关注机制,本模型在卷积特征图中实现了更高的空间识别能力,并降低了背景噪声对特征识别的影响。进一步的改进包括采用归一化瓦瑟斯坦距离度量和去耦头,以提高对小病斑的检测能力。使用K-means算法根据茶树病斑的特殊性生成了新的锚框,提高了模型的精确性和通用性。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优于现有模型FasterR-CNN、 SSD、 YOLOv5s、 YOLO-Tea、 YOLOv7-tiny和YOLOv7,平均精确度提高5.39个百分点,达到了93%。改进后的模型可应用于茶树病害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病害 YOLOv7-tiny 自然环境 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和常规管理对茶园土壤固碳的影响——以林地为对照 被引量:2
8
作者 郑玉婷 黄鑫慧 +6 位作者 李浩 王彪 李攀锋 崔吉晓 隋鹏 高旺盛 陈源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0,共8页
为探究有机和常规管理方式对茶园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选择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常规管理茶园、有机管理茶园和附近自然林地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通过测定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EOC)、非活性有机碳(NLOC)、... 为探究有机和常规管理方式对茶园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选择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常规管理茶园、有机管理茶园和附近自然林地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通过测定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EOC)、非活性有机碳(NLOC)、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计算土壤各组分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以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研究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和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常规管理茶园的SOC含量和储量分别比自然林地低48.67%~51.94%和27.25%~35.71%(P<0.05),而有机管理茶园的SOC含量和储量比常规管理茶园分别高52.09%~62.86%、15.54%~20.26%(P<0.05)。2)常规管理茶园的EOC、NLOC、POC和MOC含量均低于自然林地(P<0.05),而有机管理茶园的EOC、NLOC、POC和MOC含量比常规管理茶园分别高出46.39%~57.89%、54.24%~66.15%、80.87%~121.01%和40.07%~46.28%(P<0.05)。3)与自然林地相比,常规管理茶园的POC/SOC、NLOC/SOC较低,有机管理茶园的POC/SOC、NLOC/SOC则高于常规管理茶园。4)常规管理茶园具有较高的CPAI和较低的CPMI,常规管理茶园的CPMI比自然林地低24.53%~46.12%,有机管理茶园的CPMI比常规管理茶园高67.88%~100.33%,其差异均显著(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然林地相比,常规管理的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库质量下降,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地退化,而有机管理是提高茶园土壤碳库质量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有机管理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自然林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天然产物缓解痤疮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吴致远 王凯博 +2 位作者 陈思霖 赵碧 申时全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6,共11页
茶因其明确的保健功能与健康益处备受人们青睐。随着对茶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茶天然产物已被证实能够对多种疾病模型具有改善效果。痤疮是一种流行性高、复发率高的炎性皮肤病,除传统临床诊疗外,以敷贴、皮肤护理、膳食改善为代表的补... 茶因其明确的保健功能与健康益处备受人们青睐。随着对茶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茶天然产物已被证实能够对多种疾病模型具有改善效果。痤疮是一种流行性高、复发率高的炎性皮肤病,除传统临床诊疗外,以敷贴、皮肤护理、膳食改善为代表的补充替代治疗也受到欢迎。目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祛痘功效宣称产品在原料中添加茶源活性成分,以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茶皂素为代表的茶叶天然产物在缓解痤疮上表现出极大的潜力。综述了茶叶不同功效成分在抑制皮脂分泌、减轻粉刺发生、改善皮肤微生物失调、减缓皮肤局灶性炎症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以期为含茶功效宣称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产物 缓解 痤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多巴胺/壳聚糖改性棉织物的茶色素染色及其抗菌和防紫外线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丽丽 袁亮 +2 位作者 唐雨霞 杨文菊 王浩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3,共8页
为提高棉织物的天然色素染色性和多功能性,利用CuSO_(4)/H_(2)O_(2)氧化体系下多巴胺(DA)在织物表面快速聚合沉积后,采用壳聚糖(CS)整理制备聚多巴胺/壳聚糖(PDA/CS)改性棉织物,再用茶色素对其进行染色处理。探究了DA快速聚合沉积过程... 为提高棉织物的天然色素染色性和多功能性,利用CuSO_(4)/H_(2)O_(2)氧化体系下多巴胺(DA)在织物表面快速聚合沉积后,采用壳聚糖(CS)整理制备聚多巴胺/壳聚糖(PDA/CS)改性棉织物,再用茶色素对其进行染色处理。探究了DA快速聚合沉积过程中各因素对改性棉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得到较佳工艺条件:CuSO_(4)浓度为3 mmol/L,DA质量浓度为2.0 mg/mL,H_(2)O_(2)浓度为13 mmol/L,沉积时间为2 h。在此条件下,PDA/CS改性棉织物染色后的K/S值达到6.21。研究结果表明:CuSO_(4)/H_(2)O_(2)氧化体系下DA在棉织物表面形成PDA层,可与CS产生氢键作用在织物表面均匀成膜;茶色素染色PDA/CS改性棉织物的耐摩擦色牢度、耐皂洗色牢度(沾色)和耐人造光色牢度均达到4级及以上;PDA/CS改性织物染色后的UPF值为31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的抑菌率达到90%以上,具备抗菌和防紫外线的双重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织物 聚多巴胺 壳聚糖 茶色素染色 天然染料 功能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楚雄片区野生种古茶树生存现状分析与管护探讨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萍 罗文富 +4 位作者 张志强 苏家红 李根会 覃忠义 李函 《中国茶叶》 2024年第4期72-76,共5页
通过对哀牢山楚雄片区野生种古茶树生存现状分析,探讨该片区野生种古茶树管护经营模式,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改善野生种古茶树生存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云南哀牢山国家级保护区楚雄片区野生种古茶树均为大理茶种,以单株分散生长为主... 通过对哀牢山楚雄片区野生种古茶树生存现状分析,探讨该片区野生种古茶树管护经营模式,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改善野生种古茶树生存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云南哀牢山国家级保护区楚雄片区野生种古茶树均为大理茶种,以单株分散生长为主,资源总量较少;天然和天然萌生各占一半,生长前期茶树主干遭受损坏,生长情况一般,生长势主要处于中等状态,幼树更新旺盛,但较大树木较少,竞争后期可能出现衰退的趋势。研究区的野生种古茶树生存现状不够理想,除自然因素干扰以外,管护措施也不到位,仍需加强资源保护力度,注重宣传保护和科研开发协调平衡,破除制约野生种古茶树生存发展障碍,实现地区野生种古茶树资源发展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种古茶树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 茶树资源 古茶树管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礼》重“漆林之征”考
12
作者 张文静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7,共10页
《周礼》所构建的赋税体系中,有一条现今并未发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实际实施过的征课政策,即“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对漆林进行高税率课税。后世学者对此非常科税收政策,遵循两条解释理路:一为“抑末”、二为“返朴”。不过,这两种解释... 《周礼》所构建的赋税体系中,有一条现今并未发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实际实施过的征课政策,即“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对漆林进行高税率课税。后世学者对此非常科税收政策,遵循两条解释理路:一为“抑末”、二为“返朴”。不过,这两种解释与《周礼》文本都不够契合。本文通过考察古代中国经济作物的征税政策,结合《周礼》文本与唐代茶税出现的历史背景,对漆林征课做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林之征 抑末 返朴 唐代茶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外泌体样纳米颗粒(ELNs)延缓人体成纤维细胞衰老作用研究
13
作者 程敏 宋景鋈 +5 位作者 雷轩灏 李皓楠 陈思贝 赵进 管峰 葛建 《茶叶通讯》 2024年第3期391-400,共10页
探究绿茶外泌体样纳米颗粒(ELNs)及其复方配伍对人体表皮成纤维细胞衰老模型的干预作用。通过超速离心法结合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取纯化绿茶ELNs,采用透射电镜、粒径检测以及脂质组学分析对ELNs进行体外表征。CCK-8法证明24 h内ELNs对... 探究绿茶外泌体样纳米颗粒(ELNs)及其复方配伍对人体表皮成纤维细胞衰老模型的干预作用。通过超速离心法结合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取纯化绿茶ELNs,采用透射电镜、粒径检测以及脂质组学分析对ELNs进行体外表征。CCK-8法证明24 h内ELNs对人体表皮成纤维细胞具有明显诱导增殖功能;生化分析和分子检测显示,ELNs能显著提高人体表皮成纤维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力,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并提高羟脯氨酸(HYP)、Ⅲ型胶原蛋白(COL3)含量,同时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P53和P16基因的表达。与番茄红素复配,具有显著协同抗衰老作用。结果表明绿茶ELNs及其复方能显著延缓人成纤维细胞衰老,主要干预细胞生化代谢过程和相关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外泌体样纳米颗粒(ELNs) 天然活性分子 成纤维细胞 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红茶和乌龙茶抗氧化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40
14
作者 侯冬岩 回瑞华 +2 位作者 刘晓媛 唐蕊 朱永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0-93,共4页
采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研究了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抗氧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绿茶、红茶和乌龙茶能有效的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诱导的鲁米诺化学发光,并且随着发光体系中绿茶、红茶和乌龙茶浓度的升高,发光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即具有较... 采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研究了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抗氧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绿茶、红茶和乌龙茶能有效的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诱导的鲁米诺化学发光,并且随着发光体系中绿茶、红茶和乌龙茶浓度的升高,发光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即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对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红茶 乌龙茶 抗氧化性能 化学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及其茶饮料中茶多酚的光谱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侯冬岩 回瑞华 +1 位作者 关崇新 刘晓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09-111,共3页
采用三波长-光谱法测定绿茶及其茶饮料中茶多酚的含量,有效地消除了随浓度不同发生的本底漂移及吸收峰不对称给定量分析造成的影响,并校正了基于干扰组分(添加剂)的吸收光谱具有线形吸收产生的基线倾斜。本法的回收率为95.2%~102.0%,... 采用三波长-光谱法测定绿茶及其茶饮料中茶多酚的含量,有效地消除了随浓度不同发生的本底漂移及吸收峰不对称给定量分析造成的影响,并校正了基于干扰组分(添加剂)的吸收光谱具有线形吸收产生的基线倾斜。本法的回收率为95.2%~102.0%,变异系数小于1.05%。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均令人满意,而且操作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绿茶 茶饮料 三波长-光谱法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染料对真丝绸染色性能初探 被引量:40
16
作者 黄旭明 王燕 蔡再生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1-33,共3页
探讨了茶叶对丝绸染色的可行性和染色条件。分别采用预媒染色、同浴媒染和后媒染色3种不同的媒染方法,在不同媒染剂的作用下对丝绸染色,染色效果综合评定,认为预媒染色较佳。并对染色后织物的K/S值、水洗牢度、摩擦牢度做了测试。
关键词 染色性能 茶叶 真丝绸 染料 丝绸染色 染色条件 综合评定 染色效果 K/S值 水洗牢度 摩擦牢度 媒染剂 同浴 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害虫生态调控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田永辉 梁远发 +3 位作者 王国华 王家伦 周国兰 吴德明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1期39-41,共3页
通过与茶树间作、带作或周围栽培果树、药材、桑树等乔木 ,茶蓬下地表种植食用菌 ,地下种植天麻等物种 ,改善了茶园生态环境 ,为天敌提供了繁衍生息的适宜生态条件和充足猎物 ,促进了天敌良性发展。人工群落茶园内天敌数量比纯茶园增加 ... 通过与茶树间作、带作或周围栽培果树、药材、桑树等乔木 ,茶蓬下地表种植食用菌 ,地下种植天麻等物种 ,改善了茶园生态环境 ,为天敌提供了繁衍生息的适宜生态条件和充足猎物 ,促进了天敌良性发展。人工群落茶园内天敌数量比纯茶园增加 4 0 .6 3%~ 6 2 .72 % ,种类增加 37.5 3%~ 5 5 .4 1% ,使叶蝉、螨类、蚧类数量下降 4 0 %~ 80 % ,茶园农药使用量减少 4 0 %~ 5 0 % ,生态系统得以改善 ,向无公害化、绿色化、有机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敌 生态调控 茶园害虫 多物种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联苯菊酯残留自然基体标准样品的研制 被引量:10
18
作者 余孔捷 杨方 +5 位作者 黄杰 李耀平 江锦彬 李捷 蓝锦昌 王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17-320,共4页
为获得与真实检测样品完全一致的茶叶中联苯菊酯残留分析质量控制用标准样品,建立制备茶叶中联苯菊酯自然基体标准样品的方法。以每亩茶园约3.0g联苯菊酯的用量对茶树喷洒0.017g/L联苯菊酯药液,每日监控检测施药后茶叶中联苯菊酯含量,... 为获得与真实检测样品完全一致的茶叶中联苯菊酯残留分析质量控制用标准样品,建立制备茶叶中联苯菊酯自然基体标准样品的方法。以每亩茶园约3.0g联苯菊酯的用量对茶树喷洒0.017g/L联苯菊酯药液,每日监控检测施药后茶叶中联苯菊酯含量,适时采茶,正常制茶,磨粉并通过120目网筛获得联苯菊酯残留不同含量的2批各320个独立包装的茶粉样本。经均匀性检验、稳定性检验、协同定值和不确定度评估,制得检测质控用茶叶中联苯菊酯残留自然基体标准样品。该标准样品应用于全国98家实验室参加的能力验证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联苯菊酯残留 自然基体 标准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3种主要害虫与其多种天敌之间密切程度的比较 被引量:10
19
作者 党凤花 公茂莲 +2 位作者 毕守东 邹运鼎 徐增恩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3-520,共8页
为了判断多种害虫各自的主要天敌,通过对茶园害虫及其天敌的系统调查,对害虫和天敌调查数据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生态位分析法和空间格局聚集强度指数分析法进行分析,以明确江淮丘陵茶园的主要害虫种类.综合排序表明:假眼小绿叶蝉的主... 为了判断多种害虫各自的主要天敌,通过对茶园害虫及其天敌的系统调查,对害虫和天敌调查数据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生态位分析法和空间格局聚集强度指数分析法进行分析,以明确江淮丘陵茶园的主要害虫种类.综合排序表明: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天敌是八斑球腹蛛、锥腹肖蛸蛛和鞍型花蟹蛛;茶蚜的主要天敌是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和薄翅螳螂;茶白粉虱的主要天敌是茶色新圆蛛、大草蛉和异色瓢虫.3种主要害虫中的假眼小绿叶蝉和茶白粉虱种群聚集均数λ值都大于2,说明其聚集是本身原因引起的;而茶蚜的λ值小于2,说明其聚集是环境中某些因子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害虫 天敌 数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局部富硒土壤及其天然富硒茶叶初步研究 被引量:38
20
作者 廖启林 华明 +4 位作者 冯金顺 金洋 吴新民 颜朝阳 朱伯万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2期347-353,共7页
硒(Se)是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微量元素,不同地区土壤中硒含量分布是不均匀的,依据局部富硒土壤线索开发天然富硒食品是农业地质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江苏省1∶25万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资料显示,尽管全省表层土壤总体相对贫硒,... 硒(Se)是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微量元素,不同地区土壤中硒含量分布是不均匀的,依据局部富硒土壤线索开发天然富硒食品是农业地质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江苏省1∶25万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资料显示,尽管全省表层土壤总体相对贫硒,但在江苏南部溧阳—宜兴一带局部低山丘陵地区存在较大面积的富硒土壤,并据此线索在当地新发现了天然富硒茶叶。初步研究表明当地富硒土壤的形成与特定地质背景有关,生产天然富硒茶叶的土壤环境相对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壤 天然富硒茶叶 苏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