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基因棉田棉蚜种群动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杨益众 陆宴辉 +5 位作者 薛文杰 刘洋 杨海燕 李晓慧 王峰 余月书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0-85,共6页
以3个转基因棉花品种和2个对照棉花品种为研究材料,在棉花苗期组建了棉蚜连续3个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3个转基因棉花品种田棉蚜的种群趋势指数在第1代和第2代均高于对照,第3代则略低于对照;从连续3个世代的棉蚜种群累积增长... 以3个转基因棉花品种和2个对照棉花品种为研究材料,在棉花苗期组建了棉蚜连续3个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3个转基因棉花品种田棉蚜的种群趋势指数在第1代和第2代均高于对照,第3代则略低于对照;从连续3个世代的棉蚜种群累积增长趋势指数分析,转基因棉“国抗22”上的种群累积增长指数为5.40,比对照“泗棉3号”上的高41.21%,转基因棉“苏抗103”和“中抗310”上的种群累积增长指数较对照“苏棉12”上的也分别增加49.54%和65.79%。比较各作用因子的控制指数,发现3个转基因棉花品种田寄生性天敌的控制指数大多数小于各自的对照棉田,而天敌捕食等其他一些作用因子的控制指数在常规对照棉田与转基因棉花品种间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棉 棉蚜 种群动态 自然种群 生命表 作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定时间调查数据组建的白蜡窄吉丁种群生命表 被引量:9
2
作者 路纪芳 王智勇 +5 位作者 杨忠岐 魏可 杨远亮 王健 司徒春南 付甫永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94-1305,共12页
为了探明影响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自然种群变化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于2010-2011年采用当年秋季和翌年春季两个特定时间调查取样的方法,组建了天津、北京和辽宁3个地区白蜡窄吉丁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显示,这3个地... 为了探明影响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自然种群变化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于2010-2011年采用当年秋季和翌年春季两个特定时间调查取样的方法,组建了天津、北京和辽宁3个地区白蜡窄吉丁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显示,这3个地区白蜡窄吉丁的自然种群数量在今后几年均将呈增长趋势,但不同地区的增长速率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地区白蜡窄吉丁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种群趋势指数I=12.9997),其次是天津地区(I=12.4388),这两个地区的寄主植物相同,均为绒毛白蜡。增长最慢的是辽宁地区(I=3.6394),其寄主植物为水曲柳。另外,通过3个地区白蜡窄吉丁生命表和排除控制指数可以看出,天津地区白蜡窄吉丁最主要的致死因子是白蜡吉丁柄腹茧蜂Spathius agrili Yang(种群数量排除控制指数EIPC=1.5382),对种群数量变动的贡献最大;北京地区的是啄木鸟(EIPC=1.4515),而辽宁地区白蜡窄吉丁最主要的致死因子是白蜡吉丁卵跳小蜂Oobius agrili Zhang et Huang的寄生作用(EIPC=1.4701)。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寄主植物的差异是影响白蜡窄吉丁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同时寄生性天敌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作用也比较大。因此,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培育抗性树种和人工繁育优势天敌等方法对该虫进行有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窄吉丁 自然种群生命表 种群趋势指数 致死因子 寄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桔小实蝇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林进添 曾玲 +2 位作者 宾淑英 梁广文 吴仕豪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8-142,共5页
通过对桔小实蝇自然种群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实验种群的饲养观察,组建了以作用因子组配的桔小实蝇在不同寄主上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在青枣、杨桃、枇杷、柑桔、番石榴和芒果上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是91.5、103.5、120.8、12... 通过对桔小实蝇自然种群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实验种群的饲养观察,组建了以作用因子组配的桔小实蝇在不同寄主上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在青枣、杨桃、枇杷、柑桔、番石榴和芒果上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是91.5、103.5、120.8、127.3、172.2和183.8.表明在这些果园中,桔小实蝇的种群密度是上一代的91.5~183.8倍.在果园中,'捕食及其它'因子是影响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发展的重要因子,其幼虫期在青枣、杨桃、番石榴、芒果、枇杷、柑桔上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2.907、2.618、2.591、2.415、2.193和1.8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小实蝇 自然种群 生命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曲条跳甲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茂新 梁广文 庞雄飞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1-24,共4页
通过对黄曲条跳甲自然种群的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实验种群的饲养观察 ,组建了以作用因子组配的黄曲条跳甲秋季世代和春季世代自然种群生命表 ,结果表明 :黄曲条跳甲秋季世代和春季世代种群趋势指数 (I)分别为1 4 6 3和 3 86 ,表明下... 通过对黄曲条跳甲自然种群的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实验种群的饲养观察 ,组建了以作用因子组配的黄曲条跳甲秋季世代和春季世代自然种群生命表 ,结果表明 :黄曲条跳甲秋季世代和春季世代种群趋势指数 (I)分别为1 4 6 3和 3 86 ,表明下一代种群数量将为当代种群数量的 1 4 6 3和 3 6 8倍 在田间 ,没有发现寄生性天敌 ,春季世代“捕食及其它”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 (EIPC)为 1 31 ,表明该作用因子对黄曲条跳甲的控制作用不明显 ,“自然死亡”是影响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重要因子 ,其EIPC =3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条跳甲 自然种群 生命表 蔬菜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寄主对棉大卷叶螟第4代种群增长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陆佩玲 陈建 +2 位作者 武二忠 苏宏华 杨益众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1-246,共6页
以转基因棉花品种国抗22、中抗310及其常规非转基因亲本泗棉3号、苏棉12为材料,以野生寄主苘麻为对照,以生命表形式研究这5种寄主对棉大卷叶螟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转基因棉花品种国抗22、中抗310叶片的棉大卷叶螟室内种群不... 以转基因棉花品种国抗22、中抗310及其常规非转基因亲本泗棉3号、苏棉12为材料,以野生寄主苘麻为对照,以生命表形式研究这5种寄主对棉大卷叶螟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转基因棉花品种国抗22、中抗310叶片的棉大卷叶螟室内种群不能完成1个世代,在低龄幼虫时就全部死亡,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0.08和0.01,远远小于1;取食野生寄主苘麻的幼虫发育最快,5个虫龄的累计存活率达到52.8%,均高于2个常规棉花品种泗棉3号(48.2%)和苏棉12(37.3%),同时雌成虫寿命和产卵持续期长,雌性比率超过50%,显示出较大的生殖潜能;泗棉3号和苏棉12上棉大卷叶螟的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是1.61和1.12,表明棉大卷叶螟种群在这2个品种棉田呈增长态势。研究表明,2个转基因棉花品种国抗22、中抗310的大面积推广不会加重棉大卷叶螟的危害,如果没有外来虫源的不断补充,转基因棉田的棉大卷叶螟种群数量将不可能大幅度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大卷叶螟 寄主 存活率 种群增长 种群生命表 自然种群趋势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桫椤种群结构与更新 被引量:24
6
作者 鞠文彬 高信芬 包维楷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3-121,共9页
根据四川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种群分布特点,设立4个样地1个样带共44个样方(20 m×20 m),从种群密度、生命表和生境关联(草本层郁闭度和林分受干扰强度)等方面研究了保护区桫椤种群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根据四川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种群分布特点,设立4个样地1个样带共44个样方(20 m×20 m),从种群密度、生命表和生境关联(草本层郁闭度和林分受干扰强度)等方面研究了保护区桫椤种群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每个桫椤种群样方的平均密度为0.088株/m2,幼苗密度为0.049株/m2;桫椤种群的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基本一致,发育过程中出现3个死亡高峰值,分别在第1龄级(H<0.01 m)、第7龄级(3.90 m≤H<4.80 m)和第10龄级(H≥6.60 m)阶段;种群生存率单调下降,累计死亡率单调上升,第7龄级以后,种群生存率小于1%;根据种群生存率函数Si、累计死亡率函数Fti、死亡密度函数fti和危险率函数λti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画稿溪桫椤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桫椤各龄级阶段密度与草本层郁闭度均无显著相关(p≥0.18),然而桫椤幼苗(第1龄级)以上的个体密度、第7龄级密度与干扰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分析表明,画稿溪桫椤种群具有一定的自然更新能力,但人为活动的干扰可能是限制桫椤种群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种群更新 静态生命表 生存分析 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黑刺粉虱自然种群生命表 被引量:29
7
作者 韩宝瑜 崔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781-1790,共10页
1989年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在我国茶区大发生。在皖南茶区选常年虫情较重的茶园,每5天1次系统地调查了全年各个世代各虫态的种群波动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茶园生境、品种间虫口密度的差异,连续研究了3个世代的自然种群... 1989年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在我国茶区大发生。在皖南茶区选常年虫情较重的茶园,每5天1次系统地调查了全年各个世代各虫态的种群波动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茶园生境、品种间虫口密度的差异,连续研究了3个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分析了粉虱种群暴发至衰退过程中各种致死因子的作用。2002年轻发生,又调查了种群数量与天气的关系。经轻、重发生年份的比较分析认为,该粉虱趋荫湿郁闭的茶丛中下层,1988年越冬代蛹的累积基数较大,越冬期间天气稍温暖干燥,死亡率较低。1989年春温暖湿润宜于化蛹、羽化和第1代卵的孵化而暴发。至第1代蛹期,寄生蜂的控制作用显著增强,羽化的成蜂紧接着寄生第2代粉虱的1、2龄幼虫。自第2代3龄幼虫起,长时期阴雨、高湿,几种虫生真菌在粉虱种群中酿成流行病。第1~3代粉虱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0.47、0.09和0.02,种群数量逐代锐减,于8月下旬崩溃。经关键因子分析认为,10余种寄生蜂的寄生和4种虫生真菌的侵染为重要制约因子。斯氏寡节蚜小蜂Prospaltellasmithi、刺粉虱黑蜂Amitushesperidum、蚧侧链孢Pleurodesmosporacoccora、枝孢霉Cla-dosporiumsp.、顶孢霉Acremoniumsp.和韦伯虫座孢Aegeritawebberi是优势种天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刺粉虱 大发生 种群动态 生命表 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皮松天然林更新与种群结构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岳华峰 吴晗彬 +3 位作者 樊巍 郑勇奇 赵罕 杨绍彬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9-106,154,共9页
【目的】为了解白皮松野生资源的生长及更新状况,对白皮松主要分布区的11个天然林进行调查,并对其生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区域内白皮松群体的更新及种群结构。【方法】主要采取样地和样线法对白皮松原生群落天然更新进行野外调查... 【目的】为了解白皮松野生资源的生长及更新状况,对白皮松主要分布区的11个天然林进行调查,并对其生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区域内白皮松群体的更新及种群结构。【方法】主要采取样地和样线法对白皮松原生群落天然更新进行野外调查。依据文献及白皮松生长状况特点,将白皮松更新幼苗分为两类,树高<0.5 m为Ⅰ级更新苗,0.5<树高<1.5 m的为Ⅱ级更新苗。主要调查3个部分:乔木层郁闭度及树种组成,灌木层与草本层的高度和盖度,样地生境因子等。【结果】吕梁山、中条山、太行山及秦岭西侧的白皮松种群更新能力较强;而大巴山区的南漳、远安、丹江口等种群更新能力较弱;子代苗不足是大多数白皮松群体更新能力不足的关键问题。白皮松种群龄级特征在不同区域不完全相同,同一地点种群年龄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大巴山地区白皮松种群龄级较大,Ⅲ~Ⅳ龄级的个体数量较多,变化较大。中条山、太行山和吕梁山分布区的白皮松群体龄级相对较小,以Ⅰ~Ⅲ龄级为主,种群目前处于稳定阶段。秦岭东西两侧种群年龄结构主要分布在Ⅰ~Ⅵ龄级间,龄级差异较大,多数种群缺少Ⅰ级龄级的更新幼苗。【结论】白皮松在多数群体中均缺乏更新幼苗,幼苗更新基本上处于停滞的阶段,并且群体之间差异较大。白皮松胸径幼期生长速率低于一般松属树种,进入中龄期后其生长能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从各地的生长状况来看,康县、蒲县白皮松生长及更新均较好,比较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蓝田、翼城群体生长较好,但是林分结构和更新状况并不理想;陵川、洛宁群体总体呈稳定状况;丹江口、南漳、远安、西乡群体径级波动较大,总体呈现衰退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皮松 天然更新 种群结构 径级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松粉蚧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和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汤才 田明义 +1 位作者 黄寿山 庞雄飞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1-36,共6页
通过采用林间系统调查,平均历期法,组建得到湿地松粉蚧自然种群连续世代生命表,结果表明:越冬代初龄若虫期至第一代初龄若虫早期时的种群趋势指数I值为5.70,完整第一代结束时间的I值为0.92,表明下代种群数量将为当代种... 通过采用林间系统调查,平均历期法,组建得到湿地松粉蚧自然种群连续世代生命表,结果表明:越冬代初龄若虫期至第一代初龄若虫早期时的种群趋势指数I值为5.70,完整第一代结束时间的I值为0.92,表明下代种群数量将为当代种群数量的5.70和0.92倍;在新侵入区,没有发现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为1.26,表明捕食性天敌对该粉蚧的控制作用不明显;“其它”类因子是影响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重要因子,其EIPC值为83.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粉蚧 生命表 自然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蜡虫自然种群年龄特征生命表及主要死亡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晓鸣 王自力 +3 位作者 陈勇 赵杰军 叶寿德 王绍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7-94,共8页
白蜡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表明:白蜡虫繁殖力强,怀卵量为8000~12000粒.♀-1,死亡率高,世代死亡率高达99%以上,高繁殖力和高死亡率是白蜡虫种的特征,白蜡虫以高繁殖力补偿高死亡率,使种群延续。白蜡虫阶段死亡差异较大,卵期死亡率为9.5... 白蜡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表明:白蜡虫繁殖力强,怀卵量为8000~12000粒.♀-1,死亡率高,世代死亡率高达99%以上,高繁殖力和高死亡率是白蜡虫种的特征,白蜡虫以高繁殖力补偿高死亡率,使种群延续。白蜡虫阶段死亡差异较大,卵期死亡率为9.58%,1龄若虫死亡率为85.25%,死亡高峰期在新孵1龄若虫寻找寄主植物叶片上定叶的过程中;2龄若虫的死亡率为45.50%,死亡高峰期在2龄若虫初期从叶片上转移到枝条上定杆的过程中;成虫期死亡率94.64%。1龄若虫死亡率最高,占总死亡率的70%左右;2龄若虫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10%~15%;成虫期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2%~5%。平均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为32。气象条件和天敌是影响白蜡虫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虫 年龄特征生命表 繁殖能力 死亡率 种群趋势指数 死亡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芥田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世才 周茂林 +1 位作者 贾培军 刘世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4340-4341,4344,共3页
利用作用因子组配的生命表和种群系统控制理论,对沙芥田菜蛾自然种群和实验种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菜蛾自然种群的种群趋势指数I为28.98,世代总存活率0.15%。实验种群的种群趋势指数I为77.45,世代总存活率为0.41%;自然田中“捕食... 利用作用因子组配的生命表和种群系统控制理论,对沙芥田菜蛾自然种群和实验种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菜蛾自然种群的种群趋势指数I为28.98,世代总存活率0.15%。实验种群的种群趋势指数I为77.45,世代总存活率为0.41%;自然田中“捕食及其它”的控制指数最大,为6.99;其次是寄生性天敌的控制指数,为3.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芥田 菜蛾 自然种群 生命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突圆蚧自然种群生命表的构建与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魏初奖 童应华 +1 位作者 陈顺立 张飞萍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7-270,共4页
利用Berryman法组建松突圆蚧自然种群生命表,采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法进行关键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死亡是该虫种群的关键死亡因子,一龄若虫为关键死亡阶段;其他因子控制作用指数大小依次是未知死亡、捕食、昆虫寄生和病原寄生,说明... 利用Berryman法组建松突圆蚧自然种群生命表,采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法进行关键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死亡是该虫种群的关键死亡因子,一龄若虫为关键死亡阶段;其他因子控制作用指数大小依次是未知死亡、捕食、昆虫寄生和病原寄生,说明天敌控制作用中,捕食是最重要的控制因子,然而,当地寄生性与捕食性天敌较少,不足以对松突圆蚧自然种群构成有效控制;松突圆蚧种群趋势指数I=4.12>1,种群呈发展趋势;其存活曲线属于Price(1975)A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突圆蚧 种群生命表 重要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山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及两种生物杀虫剂防治试验 被引量:6
13
作者 许国莲 柴守权 +1 位作者 谢开立 段兆尧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5-18,共4页
首次观察了文山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enshanensisTsaietLiu一年发生 1代的生物学特性 ,测定了室内外各龄幼虫的取食量。跟踪观测了文山松毛虫各虫期的存亡状况 ,研制出一个完整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 ,整个世代死亡率达 99 90 %... 首次观察了文山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enshanensisTsaietLiu一年发生 1代的生物学特性 ,测定了室内外各龄幼虫的取食量。跟踪观测了文山松毛虫各虫期的存亡状况 ,研制出一个完整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 ,整个世代死亡率达 99 90 %。应用Bt乳剂和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DpwCPV)防治文山松毛虫的试验表明 ,Bt和DpwCPV防治 5龄幼虫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杀虫剂 文山松毛虫 生物学特性 取食量 自然种群生命表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黑桫椤种群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谢春平 赵柏松 +1 位作者 刘大伟 方彦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65-771,共7页
【目的】黑桫椤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是真蕨中较古老的类群,对研究热带植物区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掌握黑桫椤种群现状及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对策,对海南省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黑桫椤种群进行了研究。【方... 【目的】黑桫椤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是真蕨中较古老的类群,对研究热带植物区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掌握黑桫椤种群现状及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对策,对海南省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黑桫椤种群进行了研究。【方法】选取3处典型的黑桫椤群落,根据黑桫椤种群的高度级结构,绘制种群年龄结构图和存活曲线,编制静态生命表,同时结合年龄结构动态变化指数和种群稳定性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该区域黑桫椤种群年龄结构整体表现为正金字塔型,但由于小环境差异导致不同样方的种群年龄结构有较大区别。样方A和样方B的种群年龄结构以中低龄级个体占有较高的比例,而样方C以中龄级占有较高比例。年龄结构动态变化指数值在有干扰和无干扰的条件下均大于0,因此种群表现为增长型。静态生命表的各指标值显示,黑桫椤种群结构在样方A的要优于其他两个样方。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各样方的种群稳定性表现为样方A>样方C>样方B。【结论】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内的黑桫椤为低增长性的稳定种群;对该种群的保护应结合各样方具体环境情况,同时以减少人为干扰和提升幼树幼苗的种群数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桫椤 种群 生命表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假茎象甲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陆永跃 梁广文 曾玲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6-39,共4页
通过调查研究 ,明确了留头蕉茎是香蕉假茎象甲 (Odoiporuslongicollis)重要虫源地 ;各季节自然条件下雌虫产卵量以春秋季较大 ,冬夏季较小 .组建了以作用因子为组分的夏季自然种群生命表 ,并运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法分析了各种因子对假... 通过调查研究 ,明确了留头蕉茎是香蕉假茎象甲 (Odoiporuslongicollis)重要虫源地 ;各季节自然条件下雌虫产卵量以春秋季较大 ,冬夏季较小 .组建了以作用因子为组分的夏季自然种群生命表 ,并运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法分析了各种因子对假茎象甲自然种群的作用 .结果表明 ,夏季假茎象甲自然种群趋势指数成长蕉株上平均为1 9974 ,留头蕉茎上平均为 1 5 2 37.“捕食及其他”因子对该虫种群控制作用最大 ,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成长蕉株上为 1 84 4 3,留头蕉茎上为 2 6 4 4 6 ;“自然死亡”作用次之 ,“疾病”因子作用最小 .“捕食及其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品种 雌虫产卵量 存活率 香蕉假茎象甲 自然种群生命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田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发生趋势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益众 戴志一 +1 位作者 黄东林 王春安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7-31,共5页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辅助试验,组建了棉田亚洲玉米螟的二、三代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棉田亚洲玉米螟二代存活率仅为0.5%~3.5%;三代存活率仅1.0%左右。从种群存活曲线分析得出,影响种群增长的关键虫期为卵至1、2...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辅助试验,组建了棉田亚洲玉米螟的二、三代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棉田亚洲玉米螟二代存活率仅为0.5%~3.5%;三代存活率仅1.0%左右。从种群存活曲线分析得出,影响种群增长的关键虫期为卵至1、2龄幼虫期;风雨导致初孵幼虫死亡及天敌寄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 棉花 种群生命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及其重要因子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新 尤民生 +2 位作者 吴梅香 黄斌 黄君梅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77-180,共4页
通过组建福州地区9~10月份的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表明影响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数量的重要因子是捕食与其他,其控制指数为2.8125;其次为寄生,控制指数为2.3181;而病亡的控制指数为1.2141.种群趋势指数I... 通过组建福州地区9~10月份的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表明影响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数量的重要因子是捕食与其他,其控制指数为2.8125;其次为寄生,控制指数为2.3181;而病亡的控制指数为1.2141.种群趋势指数I值为2.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自然种群 重要因子分析 控制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共存网蛱蝶幼期的生命表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文华 王义飞 徐汝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56-663,共8页
在河北省赤城县大海坨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从2002年到2004年应用生命表方法研究了在同一网络斑块中共存的金堇蛱蝶Euphydryasaurinia和大网蛱蝶Melitaeaphoebe两个世代的幼期各阶段的死亡情况,目的是了解影响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为它们的... 在河北省赤城县大海坨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从2002年到2004年应用生命表方法研究了在同一网络斑块中共存的金堇蛱蝶Euphydryasaurinia和大网蛱蝶Melitaeaphoebe两个世代的幼期各阶段的死亡情况,目的是了解影响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为它们的长期保育提供信息。结果表明,金堇蛱蝶幼期总累积死亡率都较小,两个世代分别为59%和72%;而大网蛱蝶总累积死亡率较高,两个世代分别为89%和80%。影响大网蛱蝶死亡的最重要因子是放牧,两个世代与放牧相关的k值分别为0.559和0.167;尤其是在越冬后大网蛱蝶幼虫组聚集取食阶段,导致两个世代分别有50%和25%的幼虫组死亡。寄生蜂在大网蛱蝶小种群下也分别使两个世代4%和9%的5~6龄期幼虫以及13%和24%的蛹死亡。金堇蛱蝶死亡主要发生在越冬期,与越冬死亡相关的k值两个世代分别为0.073和0.199,而寄主植物的质量影响越冬期幼虫组死亡;寄生蜂则对金堇蛱蝶种群的调控作用极小,只有在2003~2004世代有4.0%的越冬后幼虫被寄生和7%的蛹被寄生。影响两种蛱蝶种群动态的关键因子不同,采取的保护措施应有所不同。在春季减少源斑块内的放牧,对于以源汇集合种群形式存在的大网蛱蝶种群恢复和增长十分必要;而对以经典集合种群形式存在的金堇蛱蝶,通过适当植被管理提高繁殖区域内寄主植物质量,可以提高越冬期幼虫组存活率,有利于其长期持续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堇蛱蝶 大网蛱蝶 生命表 集合种群持续 保育 种群动态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治理区文山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比较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鹏 槐可跃 +3 位作者 袁瑞玲 王艺璇 冯丹 杜春花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11,46,共6页
文山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enshanensis Tsai et Liu在云南省是危害较为严重的害虫之一,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us punctatus wenshanensis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Dpw CPV)制剂的应用为控制文山松毛虫的... 文山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enshanensis Tsai et Liu在云南省是危害较为严重的害虫之一,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us punctatus wenshanensis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Dpw CPV)制剂的应用为控制文山松毛虫的危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利用生命表技术来研究Dpw CPV施用区和化学药剂施用区文山松毛虫自然种群动态和发展趋势,结果显示:寄生是文山松毛虫蛹期的第一致死因子,捕食是其它发育阶段第一致死因子;在Dpw CPV施用区,文山松毛虫除卵期外的其他发育阶段,病毒是排在首位的微生物致死因子,云南松Pinus yunanesis林内的文山松毛虫种群趋势指数为0.61,预测下一代的种群呈下降趋势;在化学药剂施用区,文山松毛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微生物致死因子各不相同,云南松林内的文山松毛虫种群趋势指数为1.82,预测下一代的种群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为准确预测文山松毛虫种群变动规律,揭示Dpw CPV持续控制文山松毛虫危害的机制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山松毛虫 生命表 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自然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双尾蚜自然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润志 张军 +1 位作者 曹岩 邱焯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50-54,共5页
根据新疆伊犁、塔城两地小麦田调查资料, 组建了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 Mordvilko)自然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由生命表分析得知, 小麦早期生长发育阶段, 麦双尾蚜迁移造成的种群数量损失很小, 反映了... 根据新疆伊犁、塔城两地小麦田调查资料, 组建了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 Mordvilko)自然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由生命表分析得知, 小麦早期生长发育阶段, 麦双尾蚜迁移造成的种群数量损失很小, 反映了麦双尾蚜在早期种群密度较低, 个体对食物和空间资源的竞争压力较小。寄生性天敌在小麦田出现较晚, 在两地小麦早期生长阶段, 由寄生造成的种群损失也极低。整个麦类作物生长阶段, 捕食天敌对麦双尾蚜种群的控制作用非常重要, 是麦双尾蚜种群损失的关键因子之一。迁移造成的种群损失比寄生性天敌的还要大, 说明迁移是麦双尾蚜种群自我调节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双尾蚜 自然种群 特定时间生命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