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论“国家-民族”关系——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继焦 尉建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9-54,共6页
十九大报告关于民族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论述,为"国家—民族"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通过对世界上现存的对立、融合、并存、连接等民族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梳理,深入探讨民族—国家关系和民族—民族关... 十九大报告关于民族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论述,为"国家—民族"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通过对世界上现存的对立、融合、并存、连接等民族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梳理,深入探讨民族—国家关系和民族—民族关系的实质和潜在危险。"民族-国家"关系理论本质上是一族一国的狭隘的民族国家关系,容易导致极端的民族分离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理念是当今世界民族国家关系发展的趋势所向,但是,必须警惕民族同化、民族"大熔炉"、民族"大拼盘"等思想。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必须找回"国家"在民族国家关系中的主导角色,将"国家"置于"民族"之上,在历史新常态下对国家-民族理论进行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民族理论 国家治理 国际视野 中国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的思考——基于“国家—民族”理论
2
作者 吴玥 张继焦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8,共8页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语境下,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本质可凝练为“国家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辩证统一。基于“国家—民族”理论框架,中华文化作为国家整体文化的主干属性,通过“主从统合”逻辑实现对各民族多元文...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语境下,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本质可凝练为“国家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辩证统一。基于“国家—民族”理论框架,中华文化作为国家整体文化的主干属性,通过“主从统合”逻辑实现对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引领:前者以中华文化内核确立文明赓续的主线方向,后者以各民族文化提供创新演进的要素动力。二者共同构成“主干引领、枝叶繁茂”的中华文化发展结构,既维系了中华文化的强大主体性与突出包容性,又保证了各民族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与鲜明独特性,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文化维度的具象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民族”理论 国家文化 中华文化 各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近世说(唐宋变革论)”与宋型国家概念的提出
3
作者 李华瑞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23,共9页
唐宋之际中国历史确实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宋代近世说(唐宋变革论)”并不是从中国历史的整体观察这个变化,且对许多历史现象的总结不尽符合实际。既然如此,在现今反思的基础上,走出唐宋变革论,对唐宋历史从范式角度作新的探索就实... 唐宋之际中国历史确实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宋代近世说(唐宋变革论)”并不是从中国历史的整体观察这个变化,且对许多历史现象的总结不尽符合实际。既然如此,在现今反思的基础上,走出唐宋变革论,对唐宋历史从范式角度作新的探索就实属必要。而将宋代置于中国古代史长河中与其他断代相比便会发现其所具有的独特性,首先,宋是唯一不与“夷狄”(游牧渔猎民族政权)一争雄长,且辖境最小的帝制国家;其次,宋是唯一在国家财政税收中工商税、专利税大大超过农业税的时代;再次,“宋学”功利思想占统治地位,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中独树一帜;最后,宋朝文官士大夫政治力量较之其他政治势力处于最高地位。这些独特性都充分说明了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鲜明特色类型的时期,而对“宋型国家”的探讨,最终目的是为了讨论两宋之后,蒙古族和满族能够建立政治上大一统帝制国家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近世说” 宋型国家 文官政治 国家财政 事功思想 民族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族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对西方民族理论的学理性超越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明霞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2,共4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不仅从民族理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而且在学理上实现了西方民族理论的四重超越:第一,在民族形成问题上,中华民族共同体与西方民族具有不同的形成逻辑;第二,在古代多民族国家问题上,中国古代王朝不同于西方意...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不仅从民族理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而且在学理上实现了西方民族理论的四重超越:第一,在民族形成问题上,中华民族共同体与西方民族具有不同的形成逻辑;第二,在古代多民族国家问题上,中国古代王朝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帝国”;第三,在现代民族国家问题上,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中国也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第四,在民族治理问题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具有西方民族治理体系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这些差异既暴露了西方民族理论的局限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西方民族理论 民族国家 民族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安排:从社会分工理论观瞻 被引量:54
5
作者 宣晓伟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1-159,共9页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国在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目标影响下,为其集体行动所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治等制度安排和具体技术手段。从社会分工理论的视角来看,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能够适应和促进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一整套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国在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目标影响下,为其集体行动所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治等制度安排和具体技术手段。从社会分工理论的视角来看,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能够适应和促进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和技术手段。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质上是要顺应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需要,从碎片化的一元治理模式逐渐转变为网络型多元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工理论 国家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能力 国家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海洋软实力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宋宁而 王琪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0-100,共11页
海洋软实力的建设是日本建设其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实质上是日本结合其内在需要、刻意对外打造"国家形象"的过程。这一过程共分五个阶段:"脱亚入欧"时期对海洋软实力的无意识建设、"低调收敛"时期海事... 海洋软实力的建设是日本建设其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实质上是日本结合其内在需要、刻意对外打造"国家形象"的过程。这一过程共分五个阶段:"脱亚入欧"时期对海洋软实力的无意识建设、"低调收敛"时期海事社会发展模式的初步形成、"经济大国"时期海事社会发展模式的逐步成熟、"经济文化大国"时期综合性海洋政策的统筹规划、"大众文化大国"时期的全民海洋软实力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两项阶段性成果和一项目标:海事社会的发展模式、综合性海洋政策下的海洋事业统筹发展模式、"国家—社会"的全民海洋事业发展模式。日本海洋软实力的建设经验为我国海洋强国的建设之路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海洋软实力 国家形象 海事社会 海洋国家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斯特的经济理论及其贡献 被引量:8
7
作者 余章宝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6-62,共7页
李斯特对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 ,特别是国际自由贸易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刻地批判 ,为德国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在经济思想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除了向经济学引入国家主义和生产... 李斯特对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 ,特别是国际自由贸易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刻地批判 ,为德国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在经济思想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除了向经济学引入国家主义和生产力这两个新颖的观念外 ,他的历史分析法成为德国历史学派的理论先驱。他把国家制度和伦理道德看作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对制度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斯特 经济理论 国家干预 国家主义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兴国家:国家理论的新形态 被引量:2
8
作者 郁建兴 徐越倩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42,27,共9页
民族国家的架构尽管日益式微,但它在组织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和正在形成的全球公民社会中仍然占有首要地位。民族国家不是在消亡,而是正在被重新想象、重新设计、重新调整方向以回应一系列挑战。相应地,对国家的研究在现时代仍然具... 民族国家的架构尽管日益式微,但它在组织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和正在形成的全球公民社会中仍然占有首要地位。民族国家不是在消亡,而是正在被重新想象、重新设计、重新调整方向以回应一系列挑战。相应地,对国家的研究在现时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资本、全球公民社会、全球治理与民族国家的关系研究构成了国家理论的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理论 国家关系 全球资本 公民社会 民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论纲 被引量:7
9
作者 徐杰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5-23,共19页
面对全球化的潮流,为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认识和解读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结构论的同时,还要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论。文化基因的凝聚力、边疆对中央的向心力、草原与农业的... 面对全球化的潮流,为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认识和解读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结构论的同时,还要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论。文化基因的凝聚力、边疆对中央的向心力、草原与农业的亲和力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原因。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互动轨迹历经了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声中诞生,既标志着中华民族形成阶段的终结,又标志着中华民族发展阶段的开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建构与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一定要匹配起来,用国家之手促成两者的"美美与共",定将会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从多元走向一体 结构论 过程论 民族认同 国家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中国的国家形式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永刚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93,共8页
中华民族从概念的提出到政治实体民族的建构,其行动逻辑就是建立中华民族的主权国家。中华民族的中国国家属性,决定了中华民族是现代中国的国家形式。中华民族的国民特征、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中华民族内各族人民及其关系... 中华民族从概念的提出到政治实体民族的建构,其行动逻辑就是建立中华民族的主权国家。中华民族的中国国家属性,决定了中华民族是现代中国的国家形式。中华民族的国民特征、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中华民族内各族人民及其关系,所有这些在彰显中华民族国家形式的同时,也呈现了中华民族国家形式不足的状况。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现,要求强化中华民族的国家形式。这需要立足国家的政治发展,推动国家治理理论的完善与创新,投资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中心的社会资本积累,并以制度建设为引导,构设完备的中华民族国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式 国族理论 中华民族 民族国家 现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俗面相”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转型——基于“大一统”思想及文化惰性的思考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媚玲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34,共8页
近代中国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历史的惯性作用其间,对其特性及根本原因进行分析思考,十分必要。历史惯性总是在长时段下形成并塑造着下一个时代的基本面孔,这被称为"世俗的面相"。以"大一统"为核心政治... 近代中国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历史的惯性作用其间,对其特性及根本原因进行分析思考,十分必要。历史惯性总是在长时段下形成并塑造着下一个时代的基本面孔,这被称为"世俗的面相"。以"大一统"为核心政治诉求形成的"多元一统"民族—国家格局,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历史惯性,它与传统"早熟"文明衍生而来的文化惰性,成为分析、把握世俗面相的基点。中国在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得之于现代民族国家之"形",而失之于民族文化自信之"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王朝国家 长时段理论 民族国家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审计的威慑性、回应性和预防性的协同效应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溶冰 《系统管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34,共7页
根据破窗理论和协同理论,从威慑性、回应性和预防性3个维度探讨了国家审计与国家财经秩序的关系,指出在国家审计维护国家财经秩序的过程中,威慑性与回应性,回应性与预防性的协同度越高,国家审计质量越高,阐释了国家审计维护国家财经秩... 根据破窗理论和协同理论,从威慑性、回应性和预防性3个维度探讨了国家审计与国家财经秩序的关系,指出在国家审计维护国家财经秩序的过程中,威慑性与回应性,回应性与预防性的协同度越高,国家审计质量越高,阐释了国家审计维护国家财经秩序的实现机制。通过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分析,采取对数线性模型对上述实现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成果数据,为我国现实中存在的"屡审屡犯"现象提供了一个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国家财经秩序 审计质量 破窗理论 协同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语境下“中华民族”语义脉络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英杰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20,共11页
“中华民族”是近代中国遭遇西方民族国家话语产生的概念。囿于其有过中华民国时期民族主义印记及其指涉的多层次复杂内涵,造成了当下人们对“中华民族”的理解大相径庭。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在李大钊“中华民国之人... “中华民族”是近代中国遭遇西方民族国家话语产生的概念。囿于其有过中华民国时期民族主义印记及其指涉的多层次复杂内涵,造成了当下人们对“中华民族”的理解大相径庭。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在李大钊“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的萌发下,经历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探索、长征时期革命实践和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生死存亡的劫难,其内涵上(多数以“中国民族”概念出现)走了一条平行于民国时期“中华民族”的语义路线。1938年后“中华民族”概念被明确表达为“中华各(诸)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文献大多以“中国各民族”“中国各族人民”来表述中华民族。梳理中国共产党使用“中华民族”的概念史,结合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语义,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摆脱单一民族国家建构思维,形成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话语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民族理论 共同体建设 民族国家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情报理论研究的国际比较与战略启示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冰峰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意义]中国的现代情报理论创新,需要结合世界大国特别是美国的情报理论结构,然后依照国家现实与战略需要才能走上良好的学术发展道路。如何在情报理论研究的世界大国格局中确立中国的发展定位,值得研究。[方法/过程]对美国、欧洲... [目的/意义]中国的现代情报理论创新,需要结合世界大国特别是美国的情报理论结构,然后依照国家现实与战略需要才能走上良好的学术发展道路。如何在情报理论研究的世界大国格局中确立中国的发展定位,值得研究。[方法/过程]对美国、欧洲大国、俄罗斯、日本以及中国的现代情报理论研究及其背后的国情演变做了定性的分析和评估。[结果/结论]比较研究表明,中国的现代情报理论研究处于"有空间、有实力、有需求"的良好发展态势中,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光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情报理论 美国 欧洲 俄罗斯 日本 中国 国家情报 国家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的共同体:论族性变化的解释路径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静玮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3-29,共7页
族性是构成族群、民族等族类共同体的基本属性,如认同、血统、语言、传统文化、祖籍地、宗教、种族等。自族类共同体诞生以来,族性便是富于变化的。对其变动机制的理论解释主要分为四种:强调内部识别的认同理论,强调外部交往的接触理论... 族性是构成族群、民族等族类共同体的基本属性,如认同、血统、语言、传统文化、祖籍地、宗教、种族等。自族类共同体诞生以来,族性便是富于变化的。对其变动机制的理论解释主要分为四种:强调内部识别的认同理论,强调外部交往的接触理论,强调内部关系的民族国家理论和强调外来影响的现代性理论。综合把握四种不同的解释路径及其内部理论流派的具体差异,有助于增进对族性变化和当下民族问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性变化机制 认同理论 接触理论 民族国家理论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国家:理论与现实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友国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7-41,共5页
民族国家理论以民族自决作为理论依据,追求一族一国的经典模式。自其产生之后,这一理论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话题,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困境。实际上,民族国家理论的实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因此,这一... 民族国家理论以民族自决作为理论依据,追求一族一国的经典模式。自其产生之后,这一理论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话题,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困境。实际上,民族国家理论的实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因此,这一困境可以通过非殖民化背景下的鼓励、主权不可分割原则下的限制、国家认同意识的强化进行尝试性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理论 现实 民族自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多地区连续进化说”是一种民族主义话语吗?——与西方人文学者沙伯力和舒喜乐的一个对话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靖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20,共9页
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家认为,中国古人类学的"多地区连续进化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研究,目的在于虚构和想象中华民族的久远历史与当下认同,以致于沦为一种民族-国家建构的官方工具,从而达成对其"去客观化"和"去科学化... 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家认为,中国古人类学的"多地区连续进化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研究,目的在于虚构和想象中华民族的久远历史与当下认同,以致于沦为一种民族-国家建构的官方工具,从而达成对其"去客观化"和"去科学化"的目的。本文对其产生与发展的脉络简要考察后发现,这一学说完全建立在现有出土化石基础上,而且是中外数代古人类学家百年努力的结果。文章最后指出,认为"多地区连续进化说"含有民族主义话语实际上是一种西方对东方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地区连续进化说 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建构 中国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国家与民族国家:近代中国的两种建国理念与实践 被引量:1
18
作者 傲东白力格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4,共5页
本文集中讨论了近代中国建国实践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建国理念:共产党的人民国家模型与孙中山的民族国家模型。对于这两个建国理念及其各自的特点差异历史必然性做专门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人民国家 民族国家 建国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历史视野下的马克思国家理论及其现实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超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86,共9页
当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时,国家治理便不可能将视野困滞于一国内部而忽视国家的外部性。以世界历史视野作为理论自觉,马克思国家理论揭示了谋求支配别国政权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基本规律,论证了殖民的非正义性与落后国家追求国家自主的... 当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时,国家治理便不可能将视野困滞于一国内部而忽视国家的外部性。以世界历史视野作为理论自觉,马克思国家理论揭示了谋求支配别国政权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基本规律,论证了殖民的非正义性与落后国家追求国家自主的应然性,阐明了国家争取独立自主的斗争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一致性,强调了利用世界历史的复杂情势之于国家独立与进步的意义。马克思国家理论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启示性。在实践前提下,应夯实国家自主性并促进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关键是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及创新体制;在现实动力上,应在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的前提下主动抵御和防范各类输入性风险;在历史使命上,应善于把握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在引导世界历史的横向展开中实现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具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国家理论 世界历史 国家自主性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季民国中国绘画史分期的结构、逻辑和旨趣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学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4-30,I0002,共8页
清季民国,中国绘画史分期理论盛行。欧洲学者的民族学分期模式,关注佛教输入。日本学者关注民族-国家叙事,关注近世起点,产生近世衰败和东方特色两种理论。中国学者择取佛教输入和民族-国家叙事,其分期可分成"三古"说和非&qu... 清季民国,中国绘画史分期理论盛行。欧洲学者的民族学分期模式,关注佛教输入。日本学者关注民族-国家叙事,关注近世起点,产生近世衰败和东方特色两种理论。中国学者择取佛教输入和民族-国家叙事,其分期可分成"三古"说和非"三古"说两类,这种模仿与重构,改变了中国绘画史的理论结构和叙事逻辑,满足了他们关注现实和重估历史的愿望,表达了他们在动荡时期,特殊的文化理想和家国情怀,它是现代学术转型的初步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季民国 中国绘画史 画史分期 “三古”说 民族-国家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