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gnition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s with a cavity geometry in precombustion chamber for applications in micro/nano satellite hybrid rocket motors
1
作者 Zhiyuan Zhang Hanyu Deng +2 位作者 Wenhe Liao Bin Yu Zai Y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5-66,共12页
The arc ignition system based on charring polymers has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low ignition power consumption and multiple ignitions,which bringing it broadly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 of... The arc ignition system based on charring polymers has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low ignition power consumption and multiple ignitions,which bringing it broadly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 of micro/nano satellite.However,charring polymers alone need a relatively high input voltage to achieve pyrolysis and ignition,which increases the burden and cost of the power system of micro/nano satellite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Adding conductive substance into charring polymers can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conducting voltage which can realize low voltage and low power consumption repeated ignition of arc ignition system.In this paper,a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 ignition grain with a cavity geometry in precombustion chamber,which is composed of PLA and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MWCNT)was proposed.The detailed ignition processes were analyzed and two different ignition mechanisms in the cavity of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s were revealed.The ign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at different input voltages,ignition grain structures,ignition locations and injection schemes in a visual ignition combustor.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gnition delay and external energy required for ignition were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voltages applied to ignition grain.Moreover,the incremental depth of cavity shortened the ignition delay and external energy required for ignition while accelerated the propagation of flame.As the depth of cavity increased from 2 to 6 mm(at 50 V),the time of flame propagating out of ignition grain changed from 235.6 to 108 ms,and values of mean ignition delay time and mean external energy required for ignition decreased from 462.8 to 320 ms and 16.2 to 10.75 J,respectively.The rear side of the cavity was the ideal ignition position which had a shorter ignition delay and a faster flame propagation speed in comparison to other ignition positions.Compared to direct injection scheme,swirling injection provided a more favorable flow field environment in the cavity,which was beneficial to ignition and initial flame propagation,but the ignition position needed to be away from the outlet of swirling injector.At last,the repeated ignition characteristic of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s was also investigated.The ignition delay time and external energy required for ignition decreased with repeated ignition times but the variation was decreasing gradu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nano satellite hybrid propulsion Arc ignition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 Ignition mechanism Ignition characteristic Repeated ign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裂缝型油藏有机-无机纳米杂化凝胶控水增油效果
2
作者 钱真 李晶辉 +5 位作者 吕东方 张雯 甄恩龙 瞿博超 李宗睿 赵光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7,共10页
随着深层裂缝型油藏的开发,水窜现象日益显现,导致地层能量的浪费和采收率的降低。极端非均质性是具有复杂缝网的裂缝型油藏水窜的主要原因,封堵水窜通道迫在眉睫,而堵剂是其核心所在。深层裂缝型油藏具有高温(≥110℃)、高盐(≥20×... 随着深层裂缝型油藏的开发,水窜现象日益显现,导致地层能量的浪费和采收率的降低。极端非均质性是具有复杂缝网的裂缝型油藏水窜的主要原因,封堵水窜通道迫在眉睫,而堵剂是其核心所在。深层裂缝型油藏具有高温(≥110℃)、高盐(≥20×10^(4)mg/L)的特点,普通凝胶难以稳定,因此通过重氮化反应和氧化反应,利用3-氨基,4-羟基苯磺酸在纳米二氧化硅(SiO_(2))中引入羟基和酚羟基结构,合成改性纳米SiO_(2)交联剂,再将其与非离子型聚合物、乌洛托品、对苯二酚反应,制得纳米杂化凝胶。以成胶效果和脱水率为指标,对纳米杂化凝胶的配方进行了优选,评价了其稳定性、黏弹性和封堵性,并依据西北油田典型裂缝型油藏地质模型建立耐温耐压可视化缝网模型,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确定多轮次堵水效果。结果表明,配方为0.8%非离子型聚合物+0.2%纳米SiO_(2)+0.4%乌洛托品+0.4%对苯二酚的纳米杂化凝胶可在≤140℃范围内保持稳定60 d,脱水率<10%。纳米Si O_(2)显著提高了杂化凝胶的黏弹性。纳米杂化凝胶对不同尺度(1~10 mm)的单裂缝均具有良好的封堵效果。在140℃、回压2 MPa、矿化度22×10^(4)mg/L的条件下,通过纳米杂化凝胶多轮次封堵实验可提高缝网模型采收率15.9百分点。纳米杂化凝胶具备优异的耐温抗盐性、黏弹性和长期稳定性,在深层裂缝型油藏中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能和提高采收率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裂缝型油藏 水窜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 纳米杂化凝胶 封堵 控水增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和混杂纤维增强环氧树脂水泥基修复材料的抗折性能和微观结构
3
作者 张鹏 吴靖江 +2 位作者 张承实 尉晓雪 代小兵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4-841,共8页
水泥基材料因强度高、易于施工而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但脆性较大、抗折性能差的缺点也限制了其在有高抗折要求条件下的应用。为提高其抗折强度,环氧树脂乳液、纳米SiO_(2)和聚乙烯醇(PVA)-钢混杂纤维被掺入水泥基材料。为研究环氧树... 水泥基材料因强度高、易于施工而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但脆性较大、抗折性能差的缺点也限制了其在有高抗折要求条件下的应用。为提高其抗折强度,环氧树脂乳液、纳米SiO_(2)和聚乙烯醇(PVA)-钢混杂纤维被掺入水泥基材料。为研究环氧树脂乳液、纳米SiO_(2)和PVA-钢混杂纤维对水泥基修复材料抗折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抗折强度试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分别测得了水泥基修复材料的抗折强度和观察了其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环氧树脂乳液掺量从0%增加到12%(质量分数),水泥基修复材料的抗折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大抗折强度可达7.44 MPa。纳米SiO_(2)和PVA-钢混杂纤维均能够提升水泥基修复材料的抗折强度超过45%,其中钢纤维对抗折强度的提高效果更显著。掺加环氧树脂乳液和纳米SiO_(2)能够明显提高基体内部结构的致密性,从而改善水泥基修复材料的抗折性能。此外,聚合物可以附着于掺入纤维的表面,改善纤维与基体间的黏结作用。本研究将为水泥基材料在高抗折工况下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基修复材料 环氧树脂 纳米SiO_(2) 混杂纤维 抗折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杂化碳球-聚十六烯降凝防蜡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4
作者 严东寅 李龙 +4 位作者 冯泉 戚亚明 尹宇寒 宗郡桓 颜学敏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34,42,共6页
以葡萄糖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含有羟基的纳米碳球,利用甲基丙烯酰氯与羟基发生酰化反应将纳米碳球进行杂化,再将纳米杂化碳球与十六烯进行自由基聚合,得到纳米杂化降凝防蜡剂CS-H,利用FTIR、1HNMR和TG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其降凝防... 以葡萄糖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含有羟基的纳米碳球,利用甲基丙烯酰氯与羟基发生酰化反应将纳米碳球进行杂化,再将纳米杂化碳球与十六烯进行自由基聚合,得到纳米杂化降凝防蜡剂CS-H,利用FTIR、1HNMR和TG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其降凝防蜡性能进行了评价,并对其降凝防蜡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S-H的杂化率约为92.3%;当CS-H浓度为100mg·L^(-1)时,含蜡原油WCO-1和WCO-2的倾点分别降低了11℃和6℃,析蜡点分别降低了6℃和4℃;CS-H在WCO-1和WCO-2中均表现出良好的降凝防蜡性能,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球 杂化 聚合 降凝防蜡剂 含蜡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no-SiO_2表面处理及原位聚合法制备PI/Nano-SiO_2杂化膜
5
作者 朱亚辉 许馨文 +1 位作者 陈汉森 左晓兵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4-118,共5页
对Nano-SiO2进行两次表面处理,然后进行原位聚合制备聚酰胺酸/Nano-SiO2悬浮液,涂膜并热亚胺化得到PI/Nano-SiO2杂化膜。对Nano-SiO2的表面处理效果进行评价,对聚酰胺酸/Nano-SiO2悬浮液的稳定性、PI/Nano-SiO2杂化膜的性能进行测试。... 对Nano-SiO2进行两次表面处理,然后进行原位聚合制备聚酰胺酸/Nano-SiO2悬浮液,涂膜并热亚胺化得到PI/Nano-SiO2杂化膜。对Nano-SiO2的表面处理效果进行评价,对聚酰胺酸/Nano-SiO2悬浮液的稳定性、PI/Nano-SiO2杂化膜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Nano-SiO2的二次表面处理均为化学键合;聚酰胺酸/Nano-SiO2悬浮液稳定时间达到60 d,并获得了性能优异的PI/Nano-SiO2杂化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纳米二氧化硅 杂化膜 原位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退火对Zr-B-N/ZrO_(2)多层复合涂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叶佳妮 马莉莎 +4 位作者 张纪福 刘艳梅 曹凤婷 范其香 王铁钢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07-120,共14页
目的 针对Zr-B-N涂层耐热性较差的问题,制备高硬度、高韧性且耐高温的Zr-B-N/ZrO_(2)多层复合涂层。通过真空退火处理强化Zr-B-N/ZrO_(2)多层复合涂层性能,探究高温下涂层界面扩散行为、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摩擦学性能的变化机理。方法... 目的 针对Zr-B-N涂层耐热性较差的问题,制备高硬度、高韧性且耐高温的Zr-B-N/ZrO_(2)多层复合涂层。通过真空退火处理强化Zr-B-N/ZrO_(2)多层复合涂层性能,探究高温下涂层界面扩散行为、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摩擦学性能的变化机理。方法 采用复合磁控溅射技术制备Zr-B-N/ZrO_(2)多层复合涂层,并在真空管式炉内进行500~800℃真空退火试验(<10^(-3)Pa,1 h)。利用XRD、FESEM、HRTEM、纳米压痕仪、大载荷划痕仪及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涂层的相组成、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 Zr-B-N/ZrO_(2)多层复合涂层主要由t-ZrO_(2)相和fcc-ZrN相组成。随着退火温度升高,t-ZrO_(2)相的衍射峰逐渐增强并发生向大角度偏移的现象。当退火温度为600℃时,涂层表面相对致密,纳米多层结构保持完整,硬度(32.75 GPa)和弹性模量(391.70 GPa)达到最大值,结合强度为47.95 N,摩擦系数为0.658,磨损率为1.11×10^(-5)mm^(3)/(N·m)。当退火温度达到800℃时,涂层中析出fcc-ZrO相和hcp-ZrB_(2)相,摩擦系数(0.507)和磨损率(4.54×10^(-6)mm^(3)/(N·m))降至最低值,分别比真空退火前下降43.29%和69.97%。然而,晶粒粗化导致微裂纹扩展及严重界面互溶,硬度和弹性模量降至最低值,涂层与基体间出现明显开裂。结论 适当的真空退火能够显著影响涂层性能。当退火温度为600℃时,涂层综合性能达到最优水平;800℃退火虽然提高了耐磨性,但因结构破坏,其整体性能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磁控溅射 真空退火 纳米多层涂层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A/nano-TiO_2杂化膜的制备与碱回收性能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姚兰忠 李雪云 +3 位作者 苗继斌 钱家盛 夏茹 杨斌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87,共7页
利用γ-巯丙基三乙基硅烷(γ-MPTS)对纳米氧化钛颗粒(p-TiO2)进行了表面修饰引入巯基(—SH),采用双氧水氧化的方法制备了表面带有—SO3H的纳米氧化钛颗粒(sTiO2).利用溶液共混的方式将s-TiO2和预交联的PVA溶液混合后涂覆成膜,... 利用γ-巯丙基三乙基硅烷(γ-MPTS)对纳米氧化钛颗粒(p-TiO2)进行了表面修饰引入巯基(—SH),采用双氧水氧化的方法制备了表面带有—SO3H的纳米氧化钛颗粒(sTiO2).利用溶液共混的方式将s-TiO2和预交联的PVA溶液混合后涂覆成膜,制备了一系列PVA/nano-TiO2有机-无机杂化膜.对杂化膜的结构测试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热稳定性和耐碱性:拉伸强度为37.0~53.4MPa,断裂伸长率为43.2%~146.0%;65℃碱液中的溶胀度为205.4%~220.2%,质量损失为10.0%~15.9%.制备的杂化膜含水量(WR)为90.9%~105.6%,离子交换容量(IEC)为0~0.025mmol/g.利用NaOH/Na2WO4体系模拟扩散渗析回收NaOH的结果表明:25℃时OH-渗析系数为0.013~0.015m/h,分离系数为21.8~3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MPTS 纳米二氧化钛 杂化膜 碱回收 扩散渗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unctional micro‐concrete 3D hybrid structures f abricated by two‐photon polymerization 被引量:2
8
作者 Yang Li Lianwei Chen +5 位作者 Fang Kong Zuyong Wang Ming Dao Chwee Teck Lim Fengping Li Minghui Hong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3-399,469,共8页
Arbitrary micro-scale three-dimensional(3D)structures fabrication is a dream to achieve many exciting goals that have been pursued for a long time.Among all these applications,the direct 3D printing to fabricate human... Arbitrary micro-scale three-dimensional(3D)structures fabrication is a dream to achieve many exciting goals that have been pursued for a long time.Among all these applications,the direct 3D printing to fabricate human organs and integrated photonic circuits are extraordinary attractive as they can promote the current technology to a new level.Among all the 3D printing methods available,two-photon polymerization(2PP)is very competitive as it is the unique method to achieve sub-micron resolution to make any desired tiny structures.For the conventional 2PP,the building block is the photoresist.However,the requirement for the building block is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purposes.It is very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and improve the photoresist propert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quirements.In this paper,we presented one hybrid method to modify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light trapping efficiency of the photoresist,which transfers the photoresist into the micro-concretes.The micro-concrete structure can achieve±22%strength modification via a silica nano-particles doping.The structures doped with gold nano-particles show tunable plasmonic absorption.Dye doped hybrid structure shows great potential to fabricate 3D micro-chip las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光子集成电路 发展现状 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封装高温焊料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马勇冲 甘贵生 +6 位作者 罗杰 张嘉俊 陈嗣文 李方樑 李乐奇 程大勇 吴懿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7-387,共31页
随着先进封装和第三代半导体的快速发展,具有高熔化温度、耐持久温度考验的高温焊料逐渐成为学界追逐的热点,也成为推动电子产业无铅化和升级换代等“卡脖子”问题的瓶颈。本文综述了传统高温Sn-80Au和Pb-Sn焊料、IMC焊料、纳米及纳米-... 随着先进封装和第三代半导体的快速发展,具有高熔化温度、耐持久温度考验的高温焊料逐渐成为学界追逐的热点,也成为推动电子产业无铅化和升级换代等“卡脖子”问题的瓶颈。本文综述了传统高温Sn-80Au和Pb-Sn焊料、IMC焊料、纳米及纳米-微米混合焊料,提出未来高温焊料在成分上必将以金、银、铜、铝等金属或石墨烯、碳纳米管等轻质、高导热、高熔化温度的碳基材料及其复合材料为主流;在微观尺度上,纳-微米混合焊料既具有纳米焊料的温度效应,又具有颗粒选择的灵活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纳米焊料的氧化、团聚及烧结时的相转变等问题;基于颗粒焊料的多尺度、颗粒种类选择的多维度,具有低温快速制备、高温长期服役的IMC高温焊料也具有极大的前途。加速高温焊料研发,突破低温封装、高温服役的技术瓶颈,必将极大推动先进封装和功率封装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封装 高温焊料 高导热率 纳-微米混合焊料 IMC焊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橡胶有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文雅 李邦森 +1 位作者 石建军 史载锋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3-407,413,共6页
综述了有机生物纳米填料、混合纳米填料与天然橡胶(NR)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各类有机纳米材料及其改性对NR拉伸性能、热稳定性和导电性等补强的研究现状。所述有机纳米填料与聚合物基体之间良好的相容性及界面作用能够使NR的性能... 综述了有机生物纳米填料、混合纳米填料与天然橡胶(NR)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各类有机纳米材料及其改性对NR拉伸性能、热稳定性和导电性等补强的研究现状。所述有机纳米填料与聚合物基体之间良好的相容性及界面作用能够使NR的性能得到明显改善。经功能化改性后的有机纳米填料可更好与NR基体产生相互作用,给NR的性能带来更优异的补强效果,而混合纳米填料可赋予复合材料更为多样的功能性。同时探讨了NR纳米复合材料在未来的应用发展前景,开发出多种功能化的有机纳米填料及使用混合纳米填料制备性能多样的NR纳米复合材料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橡胶 纳米填料 有机生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混合纳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混合体系增强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及体系优化
11
作者 孙大钊 范祥 +2 位作者 贺红星 邓运生 蒋少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3-781,789,共10页
本研究通过向再生混凝土中掺入纳米SiO_(2)(NS)、玄武岩纤维(BF)和聚丙烯纤维(PPF)的不同组合,开展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不同组合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基于响应面法建立了BF-PPF二元混合体系和NS-BF-PPF三元混合体系下的强度... 本研究通过向再生混凝土中掺入纳米SiO_(2)(NS)、玄武岩纤维(BF)和聚丙烯纤维(PPF)的不同组合,开展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不同组合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基于响应面法建立了BF-PPF二元混合体系和NS-BF-PPF三元混合体系下的强度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混合体系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增强效果较好,且三元混合体系优于二元混合体系。NS-BF-PPF形成的三维网状支撑结构在多尺度上对再生骨料和新水泥砂浆的孔隙结构进行了填充与增强,并延缓了开裂过程,增强了力学性能。0.3%BF-0.3%PPF二元混合体系下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分别为49.12 MPa和3.48 MPa,较基准组和单掺纤维体系有明显提升。三元混合体系下,3.5%NS对抗压强度提升最高为6.37 MPa;2.5%NS-0.5%BF-0.1%PPF混掺时劈裂抗拉强度达到最高,为3.77 MPa。为使回归模型中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最大,二元混合体系下BF和PPF的最优体积率分别为0.306%和0.3%,三元混合体系下NS、BF和PPF的最优掺量分别为3.5%、0.452%和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力学性能 纳米SiO 2 混掺纤维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衍混合光学系统在纳型星敏感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骞 张国玉 +2 位作者 孟遥 孙高飞 杜宗育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1-263,共13页
微纳卫星是一种新兴的微小卫星,与之适配的纳型星敏感器的光学系统应在小型化的同时实现大相对孔径、高成像质量。针对这一需求,由星敏感器的系统设计精度和探测星等分配了光学系统设计参数及指标,设计了一种全视场17°、焦距25 mm... 微纳卫星是一种新兴的微小卫星,与之适配的纳型星敏感器的光学系统应在小型化的同时实现大相对孔径、高成像质量。针对这一需求,由星敏感器的系统设计精度和探测星等分配了光学系统设计参数及指标,设计了一种全视场17°、焦距25 mm、相对孔径1∶1.086、光学系统总长36.4 mm的七片式折衍混合结构的星敏感器光学系统。根据衍射元件的负色散特性,用折衍混合透镜代替常规材料正负透镜组合的方式减少了镜片数量,缩短了光学系统长度,并提高了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使点扩散函数趋于正态分布,有利于质心提取精度的提高。所设计的光学系统在3×3像元内的能量集中度超过90%;最大畸变仅0.013%;全视场垂轴色差小于0.6μm。通过标量衍射理论计算衍射元件在520~780 nm内衍射效率可以达80%以上,通过杂散光分析软件ASAP对系统进行了视场内鬼像分析,系统在多级衍射时探测目标成像光斑路径下的光通量与最亮鬼像光斑路径下的光通量之比大于3.17×10^(4),验证了在极限星等为6.5时满足信噪比大于8.1的结论。最后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公差分析,结果表明加工后该光学系统可满足微纳卫星对星敏感器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型星敏感器 光学设计 折衍混合光学系统 大相对孔径 衍射面 鬼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溶胶-凝胶法制备光固化3D打印大豆油基杂化材料及其性能分析
13
作者 曹力铸 李少辉 +1 位作者 刘晓暄 崔艳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91-200,共10页
以2.7官能度大豆油多元醇(SBOP)与甲基丙烯酸乙酯二异氰酸酯(MOI)为原料,成功制备了2.7官能度可自由基光固化的大豆油基光敏树脂SBO-2.7A。将SBO-2.7A作为基体树脂,通过添加一定比例活性稀释剂丙烯酸羟乙酯(HEA),制备出了3D打印大豆油... 以2.7官能度大豆油多元醇(SBOP)与甲基丙烯酸乙酯二异氰酸酯(MOI)为原料,成功制备了2.7官能度可自由基光固化的大豆油基光敏树脂SBO-2.7A。将SBO-2.7A作为基体树脂,通过添加一定比例活性稀释剂丙烯酸羟乙酯(HEA),制备出了3D打印大豆油基光敏树脂。通过原位溶胶-凝胶法,将不同正硅酸乙酯(TEOS)添加量的大豆油基打印树脂配方进行3D打印成型,优选出最佳的酸性蒸汽后处理条件后,最终制备出具有机械性能提高的打印大豆油基材料。通过红外光谱仪、电子显微镜、哈克旋转流变仪、拉伸试验机等对3D打印树脂的黏度、光固化行为及其对3D打印样品的热力学性能、机械性能等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位溶胶-凝胶法生成纳米SiO2使得3D打印制品拉伸性能、储能模量均得到提高,其中拉伸强度由起始的9.96 MPa增加到了14.14 MPa,提高了42%;储能模量由293 MPa提高至567 MPa,提高了9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基光敏树脂 3D打印 原位溶胶-凝胶法 大豆油基杂化材料 纳米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组分对聚酰亚胺杂化薄膜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明艳 王芳 +4 位作者 金镇镐 衷敬和 曾恕金 范勇 雷清泉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76-578,582,共4页
初步探讨了聚酰亚胺薄膜在电场作用下的电学行为,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聚酰亚胺/二氧化硅纳米杂化薄膜,并对薄膜进行浸水24h处理,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制备的薄膜进行表面形貌表征,讨论了无机组分SiO2和水对薄膜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初步探讨了聚酰亚胺薄膜在电场作用下的电学行为,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聚酰亚胺/二氧化硅纳米杂化薄膜,并对薄膜进行浸水24h处理,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制备的薄膜进行表面形貌表征,讨论了无机组分SiO2和水对薄膜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组分的引入及两相间的界面形态将对杂化薄膜的电学性能产生重大的影响;偶联剂的引入使得两相间产生紧密的微相结合,并对电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化 聚酰亚胺 组分 薄膜 电性能 制备 偶联剂 无机 溶胶一凝胶 界面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聚氨酯/SiO_2纳米杂化物改性水性聚氨酯涂膜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樊武厚 李正军 +2 位作者 毕晨曦 但卫华 王健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3-27,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水性聚氨酯(WPU)/SiO2纳米杂化物(WPUS),将WPUS和水性聚氨酯乳液复配制得复合涂膜。通过纳米粒度仪测定了WPUS及不同WPUS含量复合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拉伸实验机...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水性聚氨酯(WPU)/SiO2纳米杂化物(WPUS),将WPUS和水性聚氨酯乳液复配制得复合涂膜。通过纳米粒度仪测定了WPUS及不同WPUS含量复合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拉伸实验机、视频高速接触角测量仪和吸水率测试等研究了不同WPUS含量复合涂膜的微观形貌和性能。结果表明:随WPUS含量增大,复合乳液的平均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DI)逐渐增大,但都保持在100 nm以内;随着WPUS含量从2%增大到10%,涂膜的表面粗糙度增大、SiO2分布变得不均匀,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都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WPUS含量为4%~6%时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加入WPUS后,复合膜的耐水性提高、透光率减小,但透光率都保持在90%以上,其中700 nm处透光率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纳米杂化物 二氧化硅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在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6
作者 葛建华 王迎军 +1 位作者 郑裕东 龚克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42-445,共4页
本文对溶胶凝胶法在聚合物 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溶胶凝胶法在橡胶增强、光学仪器、功能化涂层以及其它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讨论。指出溶胶凝胶过程工艺条件的优化以及分散介质范围的扩大将是溶胶凝胶法在聚... 本文对溶胶凝胶法在聚合物 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溶胶凝胶法在橡胶增强、光学仪器、功能化涂层以及其它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讨论。指出溶胶凝胶过程工艺条件的优化以及分散介质范围的扩大将是溶胶凝胶法在聚合物 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中应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聚合物 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橡胶增强 光学器械 功能化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改性明胶在合成革后整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7
作者 石欢欢 向均 +2 位作者 范浩军 周虎 陈意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20,37,共7页
采用原位有机-无机杂化技术将纳米TiO2引入明胶体系,制备了纳米TiO2的改性蛋白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发现,原位生成的TiO2颗粒直径都在100 nm左右,相对未经改性的明胶具有良好的耐热稳定性。将改性明胶应用于合成革的后整理中,且与传... 采用原位有机-无机杂化技术将纳米TiO2引入明胶体系,制备了纳米TiO2的改性蛋白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发现,原位生成的TiO2颗粒直径都在100 nm左右,相对未经改性的明胶具有良好的耐热稳定性。将改性明胶应用于合成革的后整理中,且与传统酪素涂饰的成革在透湿性、表面接触角和抗菌性能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加入改性明胶涂饰后的成革的透湿性与酪素涂饰后的成革相当;并且由于改性明胶亲水基团的增加,表面接触角与酪素的相当,降低了表面张力,改善了再涂性;经改性明胶涂饰后的合成革还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这是酪素所不具备的。充分说明改性明胶可以取代酪素在合成革后整理中的应用。另外,改性明胶价格低廉、易于制备,这对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杂化 改性明胶 二氧化钛 合成革 后整理 酪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硅聚合物/纳米SiO_2杂化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性能 被引量:8
18
作者 许伟 安秋凤 +1 位作者 郝丽芬 王前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75-678,共4页
通过本体聚合、溶胶-凝胶和接枝共聚等方法,以三氟丙基甲基-co-甲基氢硅氧烷(PFHMS)、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和全氟辛基乙烯(PFOE)间的硅氢化加成反应制得侧链含有全氟烷基、反应性环氧基的氟硅聚合物(PFAMS),并利用其与氨丙基三乙氧基... 通过本体聚合、溶胶-凝胶和接枝共聚等方法,以三氟丙基甲基-co-甲基氢硅氧烷(PFHMS)、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和全氟辛基乙烯(PFOE)间的硅氢化加成反应制得侧链含有全氟烷基、反应性环氧基的氟硅聚合物(PFAMS),并利用其与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溶胶-凝胶改性纳米SiO2间的接枝共聚反应制备了一种氟硅聚合物/纳米SiO2杂化材料(PFAMS-SiO2),经一次浸渍、烘焙的整理工艺,简便地制得了对水的静态接触角达160.91°的超疏水棉织物。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A)、静态接触角测量仪等仪器研究了杂化材料的结构、微观形态、热稳定性和应用性能。TGA分析表明,杂化材料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SEM观察证实棉纤维表面存在一层疏水膜和大量的仿荷叶纳米微凸体。应用研究发现,随PFAMS-SiO2用量的增加,棉织物的超疏水性明显提高,柔软度先增后降,白度和透气性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棉织物 氟硅聚合物 溶胶-凝胶法 纳米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含量对聚酰亚胺/二氧化硅杂化薄膜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牛颖 张明艳 +1 位作者 董铁权 曾恕金 《绝缘材料》 CAS 2006年第6期35-37,41,共4页
利用正硅酸乙酯(TEOS)做为无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Sol_Gel)法,制备了SiO2含量一定,固体含量不同的聚酰亚胺/二氧化硅(PI/SiO2)纳米杂化薄膜。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_IR)、原子力显微镜(AFM)、热重分析(TGA)等方法研究了杂化薄膜... 利用正硅酸乙酯(TEOS)做为无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Sol_Gel)法,制备了SiO2含量一定,固体含量不同的聚酰亚胺/二氧化硅(PI/SiO2)纳米杂化薄膜。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_IR)、原子力显微镜(AFM)、热重分析(TGA)等方法研究了杂化薄膜的结构与性能。AFM分析显示:SiO2粒子均匀分散在PI树脂中。随固体含量增加,SiO2粒子的平均粒径变大,有机相与无机相的界面变清晰;当固体含量为20%(质量分数)时,两相出现明显的相分离。TGA结果表明:引入一定含量的SiO2,有助于提高PI/SiO2纳米杂化薄膜的热稳定性;当固体含量高时,杂化薄膜的热稳定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二氧化硅 溶胶-凝胶 纳米杂化 耐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涂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 被引量:11
20
作者 武利民 周树学 +1 位作者 游波 顾广新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6年第8期47-51,共5页
近年来,有机-无机(O/I)纳米复合涂料发展迅速,已成为涂料领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其制备方法可以分成三类:纳米粒子填充法、溶胶-凝胶法和自组装法。本文系统讨论了上述三种路线的制备方法以及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因素,同时给出了一些评... 近年来,有机-无机(O/I)纳米复合涂料发展迅速,已成为涂料领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其制备方法可以分成三类:纳米粒子填充法、溶胶-凝胶法和自组装法。本文系统讨论了上述三种路线的制备方法以及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因素,同时给出了一些评价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0/I)纳米复合涂料 纳米粒子 溶胶-凝胶 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