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0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制化与延安文艺大众化的形态特征
1
作者 宋剑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2,共10页
延安文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苏区经验、民间形式和精英艺术组合而成的一种文艺现象。延安文艺在思想内容方面以抗战动员和革命宣传为己任;在体制结构方面以“后方文艺”和“战地文艺”为载体;在受众群体方面以工农兵大众为对象;... 延安文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苏区经验、民间形式和精英艺术组合而成的一种文艺现象。延安文艺在思想内容方面以抗战动员和革命宣传为己任;在体制结构方面以“后方文艺”和“战地文艺”为载体;在受众群体方面以工农兵大众为对象;在美学追求方面以“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方向;在社会功能方面以推动历史前行为使命。在全面抗战时期,延安文艺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南,致力于打造一种“大众化”“民族化”和“革命化”三位一体的革命文艺体系,以反映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情感和抗日根据地的生活面貌。民族歌剧《白毛女》,正是以上种种功能的综合性表现,成为延安文艺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制化 延安文艺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场形态:苏区文艺的大众化与规范性
2
作者 宋剑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苏区文艺的表现特征,就是大众化与规范性。它虽然是以工农大众为创作主体和受众群体,但却不同于巴黎街头那种无序化的市民狂欢,而是始终都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是有组织和规范化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以广场为空间舞台的苏区文艺,其... 苏区文艺的表现特征,就是大众化与规范性。它虽然是以工农大众为创作主体和受众群体,但却不同于巴黎街头那种无序化的市民狂欢,而是始终都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是有组织和规范化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以广场为空间舞台的苏区文艺,其大众化与规范性的表现形态,充分体现了革命文艺自由与限度的辩证统一:大众化可以确保工农大众的主体参与性,规范性则可以确保苏区文艺的正确导向性。正是由于大众化与规范性的双重作用,苏区文艺才会狂而不乱、欢而有序,并通过寓教于乐的思想启蒙,唤醒了千百万工农大众的革命意识,使他们完成了从农民到战士的身份转换,最终成为土地革命战争的绝对主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场形态 苏区文艺 大众化 规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媒介引入文艺研究——“媒介文艺史”研究论纲
3
作者 曾军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媒介文艺史”不只是“媒介艺术的历史”,更是“媒介视角下的文艺史”。把媒介引入文艺研究,需要重新思考“成为文艺的媒介”问题。“媒介”一词有“作为中介”“作为工具”“作为制度”三重含义。约翰·费斯克和罗杰·菲德勒... “媒介文艺史”不只是“媒介艺术的历史”,更是“媒介视角下的文艺史”。把媒介引入文艺研究,需要重新思考“成为文艺的媒介”问题。“媒介”一词有“作为中介”“作为工具”“作为制度”三重含义。约翰·费斯克和罗杰·菲德勒提供的思路为分析文艺的媒介类型及其演变提供了理论支撑。数字技术“不仅仅是另一种技术”,基于控制论的赛博文艺和文化的兴起,呈现了数字媒介文艺创新的潜能。其对文艺的影响可分为三个不断累积而非相互替代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文艺研究 媒介文艺史 数字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合说:论人工智能文艺的非具身性生成
4
作者 欧阳灿灿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9,共10页
与艺术家依赖身体经验进行创作不同,人工智能文艺创作是一种非具身性的拟合式生成。本文将这种新型的文艺生成方式称为拟合说。具身性不仅是艺术的根本特性,也是艺术创造性意义的来源,而时间压力下的具身认知塑造了人类文艺创作和审美... 与艺术家依赖身体经验进行创作不同,人工智能文艺创作是一种非具身性的拟合式生成。本文将这种新型的文艺生成方式称为拟合说。具身性不仅是艺术的根本特性,也是艺术创造性意义的来源,而时间压力下的具身认知塑造了人类文艺创作和审美的基本特色。人工智能文艺虽然在技术上能够拟合再现具象化细节及抽象形式结构,但是缺乏时间压力下具身感知机制对信息的处理和整合,因此无法自然体现时间维度对艺术意义的深层建构和影响。然而,人工智能的拟合机制,使它在捕捉大数据潜在规律方面展现出超越人类创作的优势。人工智能文艺可以被视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文艺 拟合说 非具身性 时间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
5
作者 王晖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5,共8页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内嵌着既具历史性又具时代性特质的现实主义精神。它秉承写实性与反思性的经典现实主义传统,以形象化的方式再现现实社会与人生百态,凸显在场观照与反思精神;它融合极具和谐性与建设性意味的温情(温暖)现实主义要素...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内嵌着既具历史性又具时代性特质的现实主义精神。它秉承写实性与反思性的经典现实主义传统,以形象化的方式再现现实社会与人生百态,凸显在场观照与反思精神;它融合极具和谐性与建设性意味的温情(温暖)现实主义要素,探寻现实洪流里中国人与中国文化遗存的命运、价值和尊严,呈现独具温情底色和人本关怀的人文精神;它凝聚着充满完美性和理想性的积极现实主义内核,其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再现蕴含着崇尚真善美的理想精神,彰显出积极向上的力量。反思精神、人文精神和理想精神构成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现实主义精神的三个支柱,最终达成具有传统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当下性、民族性与世界性高度融合的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非虚构文艺 现实主义精神 反思精神 人文精神 理想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会通与现代汉语“文学”概念的形成
6
作者 高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41,共12页
在中国传统的“四部”图书分类之下不可能有“文学”概念,中国古代没有把诗、词、小说、戏曲等统一起来的概念。现代“文学”是从西方通过日译的中介而进入中国的,它本质上是西方知识体系分类的产物。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即西方“lit... 在中国传统的“四部”图书分类之下不可能有“文学”概念,中国古代没有把诗、词、小说、戏曲等统一起来的概念。现代“文学”是从西方通过日译的中介而进入中国的,它本质上是西方知识体系分类的产物。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即西方“literature”从输入中国到内涵相对固定并广泛地流通从而成为现代汉语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词语的输入;与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的“文章”观合流从而形成能够包容并言说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论的近代概念;以新文学作为实践经验依据并吸收古代文学和文论因素从而建立的现代“文学”概念。西方“文学”概念在中国的接受实际上是“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深刻地影响中国人对文学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改变中国人的观念并建立现代“文学”概念,另一方面它在被接受的过程中又深受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从而变得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概念 文科 中西会通 文字与文章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7
作者 李惠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41,共8页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无疑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重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以民族国家的视角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他们...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无疑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重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以民族国家的视角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他们通过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编译出版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辩证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文学纳入革命实践,不仅纠正了以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中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倾向,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影响力,而且深度参与延安文艺生产、传播、接受、批评等各个环节,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探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对于厘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谱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传播与发展 中国形态 文艺反映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设施设计策略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宋晓楠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2-376,共5页
目的 以乡村环境改观和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并以重塑乡村秩序为目的,将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实现公共艺术和乡村民众的有效联结。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在乡村公共空间设施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 目的 以乡村环境改观和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并以重塑乡村秩序为目的,将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实现公共艺术和乡村民众的有效联结。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在乡村公共空间设施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结论 将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设施设计,能够促进乡村经济、文化、人文、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进而改善民众的传统观念,提高民众对乡村的认同意识,促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公共艺术 乡村公共空间设施 公共空间改造 环境小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的中国化实践
9
作者 童一菲 李跃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144,共9页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的中国化实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一环。这一中国化实践不仅仅是将域外的理论文本进行单纯的语言转换,同时关联着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机制的构建、翻译工作者主体精神的重塑,以及翻译文本...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的中国化实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一环。这一中国化实践不仅仅是将域外的理论文本进行单纯的语言转换,同时关联着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机制的构建、翻译工作者主体精神的重塑,以及翻译文本在本土语境中的创造性生成。延安时期的翻译机制具有组织化、系统化、意识形态化特点,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支撑;翻译工作者在战争环境下的空间位移中,经历文化磨合、冲击完成了主体精神重塑,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推进实现了观念的扭转;在翻译文本的生产过程中,翻译工作者通过择取文本、语言转换和创造性阐释,推动了理论的本土化进程。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实践结合了中国具体实际,为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艺 文学翻译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创造性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变异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之路及其现实境遇
10
作者 刘婉竹 胡铁生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6-186,共11页
几代中国学人经过不懈努力,在对欧美的“西方中心论”进行反拨的基础上,建立起系统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体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并在“和而不同”的原则上创立了变异论比较文学理论,成功地将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转移到... 几代中国学人经过不懈努力,在对欧美的“西方中心论”进行反拨的基础上,建立起系统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体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并在“和而不同”的原则上创立了变异论比较文学理论,成功地将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转移到中国。同为西方泊来品的新文科虽因有益于中国的大文科建设而为中国所接受,但其论域扩展、价值重塑、科际融合、研究范式创新却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形成了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新局面。在这种新形势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唯有创造性地发展这一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秉持中国话语及话语主导权,才能为异质文化语境下各民族文学互鉴、互证和文明新形态的建构开创一条新的发展途径,并再创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中心论 变异论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新文科 境遇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区前期敌后文艺座谈会述论
11
作者 秦林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80,共11页
在解放区前期,为了引导文艺更好地为抗战服务,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多次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根据其不同性质,可分为导引型、褒奖型、纠偏型三种基本类型。文艺座谈会以鲜明的导向,向文艺和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根据地文艺必须发扬... 在解放区前期,为了引导文艺更好地为抗战服务,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多次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根据其不同性质,可分为导引型、褒奖型、纠偏型三种基本类型。文艺座谈会以鲜明的导向,向文艺和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根据地文艺必须发扬现实主义精神、为抗战服务,必须大众化、为民众所接受;根据地文艺工作者则必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并确立自己的阶级立场。作为文艺体制建设的重要手段,解放区前期敌后文艺座谈会在当时发挥了引领文艺方向的重要作用,并为解放区后期文学乃至其后的新中国文学如何加强文艺体制建设(特别是组织文艺座谈会本身)等方面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启示,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后文艺座谈会 文艺方向 文艺体制 解放区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经验“进城”与人民文艺工作伦理的在地化生成——从艺员登记风波讲起
12
作者 黄英豪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8,共8页
艺员登记政策并非骤现于1946年,其历史源流可溯至战前城市管理与社会风气整治等实践,这为战后风波埋下伏笔。1946年艺员登记风波的爆发,源于双重因素:一方面是战时沦陷区文艺殖民记忆与战后国民身份认同焦虑的叠加;另一方面是该政策将... 艺员登记政策并非骤现于1946年,其历史源流可溯至战前城市管理与社会风气整治等实践,这为战后风波埋下伏笔。1946年艺员登记风波的爆发,源于双重因素:一方面是战时沦陷区文艺殖民记忆与战后国民身份认同焦虑的叠加;另一方面是该政策将艺员视同舞女娼妓的侮辱性定位,与抗战中形成的崇高性艺员工作伦理形成强烈反差。中共进步文人在此间发挥了关键的阐释引导作用。他们通过创办《艺月》副刊、进行剧艺改革座谈、塑造典型等实践路径,在收复区城市的民主戏剧运动中引入并转化了延安文艺工作伦理,促成新型艺员工作伦理的创生。其核心特质体现在为广大人民(包括市民群体)服务的崇高性、政治文化地位平等性、文艺团体民主互助性、城市文艺工作游击性等,意味着从延安范式、城市商业娱乐范式的文艺工作伦理向人民文艺工作伦理的转换。重审延安经验“进城”以及人民文艺工作伦理的在地化生成,将为社会主义中国文艺体系的发生学研究打开新的阐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经验 人民文艺工作伦理 延安文艺 艺员登记 民主戏剧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日报·星期文艺》与新中国文艺批评话语实践
13
作者 郭诗亮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54,共7页
创设于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的《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副刊,从文艺批评和创作实践上深度参与了新中国文艺体系的建构,并在彼时建立全国文艺新秩序的进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破旧立新”的强烈诉求和文艺界... 创设于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的《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副刊,从文艺批评和创作实践上深度参与了新中国文艺体系的建构,并在彼时建立全国文艺新秩序的进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破旧立新”的强烈诉求和文艺界人士对“新的人民的文艺”的理解差异,促使《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刊发的文本呈现出某种丰富性和复杂性。《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后文艺界的思想状态,及此后文艺运动发生和发展的潜在原因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文献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日报·星期文艺》 意识形态批评话语 “新的人民的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六朝经验
14
作者 黄长明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170,共8页
建构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是“自主”,即凸显中国的主体性地位。中国传统的美学经验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处于中国美学史上关键地位的六朝美学尤其值得重视。在理论范式上,六朝美学的命题或范畴大都来自对艺术审美规律的总结,研... 建构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是“自主”,即凸显中国的主体性地位。中国传统的美学经验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处于中国美学史上关键地位的六朝美学尤其值得重视。在理论范式上,六朝美学的命题或范畴大都来自对艺术审美规律的总结,研究范式的文艺美学转向提升了理论的“及物性”和现实属性;在思想内涵上,六朝的个人主体性的觉醒深化了美学思想的感性意识和生命意识,进而构成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层结构,民族主体性由此形成;在表述策略上,经验形态的审美理论形成形象性的言说方式,增强了美学思想的诗性特征,促进了美学表达的通俗化。文艺美学转向、美学的主体性追求、美学话语的诗性言说,六朝美学从宏观范式层面到微观技巧层面都能够为当下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独特的方法论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 文艺美学 主体性 诗性言说 六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 the New System of Critical Theories (III)
15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1-192,共2页
关键词 抽象思维 理性思维 自然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tablishment of the Post -Yan' an Literary Road
16
作者 Zhang Liqu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63-263,共1页
关键词 延安 文学艺术 艺术论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美学的谱系赓续及其外力与内因 被引量:3
17
作者 姚文放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5,共11页
本文梳理了“文艺美学”自提出以来由文艺美学-文化美学-自然美学/生态美学-艺术美学构成的谱系赓续过程,描述了每个节点的历史表象,彰显了每个节点的内在机理。从时代精神的召唤、教育体制的提升、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中西文化... 本文梳理了“文艺美学”自提出以来由文艺美学-文化美学-自然美学/生态美学-艺术美学构成的谱系赓续过程,描述了每个节点的历史表象,彰显了每个节点的内在机理。从时代精神的召唤、教育体制的提升、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中西文化互鉴的启示、本土化的追求等方面分析了推动“文艺美学”谱系赓续的外力。通过血脉渊源、流变形态、历史载体、核心力量、内在精髓等方面的论证揭示了维系“文艺美学”谱系赓续的内因。最后,对文艺美学谱系赓续的广阔前景给予积极的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美学 谱系 赓续 外力 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艺国际传播历程、发展机遇和路径创新 被引量:1
18
作者 汤筠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7-166,共10页
中国文艺思想始终秉持“文艺为人民”的发展理念。中国文艺国际传播经历了从内化到外显,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历程。文艺国际传播不仅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关键手段。随着新兴媒介的快速发展... 中国文艺思想始终秉持“文艺为人民”的发展理念。中国文艺国际传播经历了从内化到外显,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历程。文艺国际传播不仅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关键手段。随着新兴媒介的快速发展,中国文艺国际传播的受众也由原先的西方精英阶层拓展到大众群体。这就需要文艺国际传播关注和研究目标受众需求和大众审美趋势。新兴媒介推动着文艺生产和视听传播新形态,提升了中国文艺国际传播效果。中国文艺国际传播需要探索创新路径。文艺传播要与新兴媒介技术深入融合,数字文艺作品如能开启“数字灵韵”,将会提升观众审美体验;需要打破西方文化霸权,建立国际交往新秩序,建构文艺国际传播体系;创新始于用户,而非生产者,文艺国际传播需致力为当地受众服务;惟有将文化国际传播嵌入国际传播大平台,才能形成广泛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传播 国际传播 中国文艺思想 数字灵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独特优势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佳佳 李璇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3-108,共6页
文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一,在提升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方面具有其他载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更容易为个性化特征明显、感性思维较强的年轻一代艺术学子所接受。为此,艺术院校应当直面现实困境,发挥特色优势,坚持破立结合,努力思... 文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一,在提升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方面具有其他载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更容易为个性化特征明显、感性思维较强的年轻一代艺术学子所接受。为此,艺术院校应当直面现实困境,发挥特色优势,坚持破立结合,努力思考文艺育人的新方向、新思路、新突破,勇辟蹊径。基于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和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探索艺术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路径,旨在为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建设提供参考,为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 艺术院校 思政课教学 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格斯的“历史观点”与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兼论“历史观点”的翻译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炎秋 邓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31,159,共12页
恩格斯的“历史观点”翻译为“史学观点”是不大妥当的。在恩格斯两篇涉及“历史观点”的重要文献中,“历史观点”的核心内涵都是“现实”。恩格斯的“现实”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当下的现实;二是过去的现实或者说历史上的现实;三是... 恩格斯的“历史观点”翻译为“史学观点”是不大妥当的。在恩格斯两篇涉及“历史观点”的重要文献中,“历史观点”的核心内涵都是“现实”。恩格斯的“现实”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当下的现实;二是过去的现实或者说历史上的现实;三是作者、批评家的思想与认识立足当下的现实,同时符合历史的现实。其基本指向是“真正的现实”。恩格斯的“历史观点”与其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其一,“历史观点”促进了恩格斯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转向;其二,二者相互契合;其三,二者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历史观点” 现实主义文艺观 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