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锁相并网设备的独立激励-响应机制及基于幅频运动方程的设备特性表征方法
1
作者 袁小明 王思成 贠阳阳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共14页
针对风电、光伏等电力电子并网设备对系统支撑能力评估问题,核心基础是正确认识设备根据有功/无功功率不平衡调节内电势幅值/频率的功能性角色(设备特性)。然而电力电子设备主流的锁相并网结构严重阻碍了对设备功能性角色的认知,特别是... 针对风电、光伏等电力电子并网设备对系统支撑能力评估问题,核心基础是正确认识设备根据有功/无功功率不平衡调节内电势幅值/频率的功能性角色(设备特性)。然而电力电子设备主流的锁相并网结构严重阻碍了对设备功能性角色的认知,特别是目前业界普遍基于锁相并网的具体连接结构,形成了设备内电势跟随电网电压或端电压变化的“跟网”角色认知,尚未认识到系统运行中设备所应具备的功能性角色。为此,首先通过深入认识隐藏在锁相并网结构下内电势响应取决于电流单独激励的电流控制独立激励-响应机制,澄清了锁相并网设备通过有功/无功功率不平衡独立调节内电势幅值/频率的功能性角色,进而提出基于有功/无功功率不平衡激励-内电势幅值/频率响应关系即幅频运动方程的设备特性表征方法,最后通过阐述锁相并网设备特性由功率激励-内电势响应关系表征的必然性,指出当前业界对锁相并网设备特性认知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相并网设备 功能性角色 特性表征 独立激励-响应机制 幅频运动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的一种工业微晶玻璃成分优化初探
2
作者 尚楷浡 李铭涵 +5 位作者 李军葛 马艳平 姜宏 赵亚军 张吉亮 董闯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7-1266,共10页
本团队提出的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从结构根源上揭示了硅酸盐玻璃的成分载体,即硅酸盐玻璃的成分式由总数为16个的三价单元{M_(2)O_(3)}和四价单元{Si_(2)O_(4)}构成。本工作引入该模型,对一种工业微晶玻璃MT3A进行了成分优化,并进行玻璃... 本团队提出的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从结构根源上揭示了硅酸盐玻璃的成分载体,即硅酸盐玻璃的成分式由总数为16个的三价单元{M_(2)O_(3)}和四价单元{Si_(2)O_(4)}构成。本工作引入该模型,对一种工业微晶玻璃MT3A进行了成分优化,并进行玻璃制备和晶化,最后对样品进行结构和性能表征。在获得的新的透明微晶玻璃中,MT3C的透过率为89%,抗弯强度和硬度分别为155 MPa和652 HV;MT3D的透过率为92%,抗弯强度和硬度分别为134 MPa和655 H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微晶玻璃 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 锂铝硅酸盐 力学性能 结构单元 结构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用FZI划分流动单元的探讨 被引量:72
3
作者 靳彦欣 林承焰 +1 位作者 赵丽 赵丽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0-132,共3页
FZI(流动分层指标)是与储集层孔隙度和有效水力半径有关的变量,用油藏品质指数与归一化孔隙度的比值定义,被广泛用于定量识别和划分流动单元。但FZI的定义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对其基本原理及推导过程进行的理论分析表明:即使在同一流动单... FZI(流动分层指标)是与储集层孔隙度和有效水力半径有关的变量,用油藏品质指数与归一化孔隙度的比值定义,被广泛用于定量识别和划分流动单元。但FZI的定义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对其基本原理及推导过程进行的理论分析表明:即使在同一流动单元内,FZI是与孔隙度有关的变量,得不出确定的渗透率与孔隙度的相关关系;岩石的渗透率和孔隙度同时扩大或缩小合适的倍数会得到相同的FZI值,即物性差异很大的储集层可能FZI值相同。所以用该指标划分的流动单元不符合"流动单元内部储集层物性差异最小、不同流动单元之间储集层物性差异最大"的要求,在流动单元的识别和划分中应慎用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水力单元 储集层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Ⅰ)──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应用前景 被引量:26
4
作者 曾戎 章明秋 曾汉民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6,共6页
综述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现状,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分为四大类:纳米单元与高分子直接共混(内含纳米单元的制备及其表面改性方法);在高分子基体中原位生成纳米单元;在纳米单元存在下单体分子原位聚合生成高... 综述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现状,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分为四大类:纳米单元与高分子直接共混(内含纳米单元的制备及其表面改性方法);在高分子基体中原位生成纳米单元;在纳米单元存在下单体分子原位聚合生成高分子及纳米单元和高分子同时生成。介绍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 纳米 复合材料 制备 表征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码头庄油田储层流动单元与水淹状况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陈程 张建良 +2 位作者 钟思瑛 郭康良 刘辛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31-336,共6页
提出了储层流动单元"两步"法的研究新思路,并以江苏码头庄油田为例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工作。在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时,首先根据稳定的泥岩和含泥粉砂岩隔夹层的分布划分连通单元,然后对影响流体流动的储层特征参数进行聚类分析,... 提出了储层流动单元"两步"法的研究新思路,并以江苏码头庄油田为例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工作。在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时,首先根据稳定的泥岩和含泥粉砂岩隔夹层的分布划分连通单元,然后对影响流体流动的储层特征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并划分流动单元。通过对码头庄油田砂岩含油层系隔夹层的研究,可将储层划分为3个砂组和12个连通单元。码头庄油田有8个储层参数与日产油和吸水强度的关系密切,因而用这8个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出4类流动单元:E型、G型、F型、P型,它们的储层质量依次变差。把这8个储层参数经线性组合成一个综合参数———FU来作为综合判别流动单元类型的指标。码头庄油田油层内部流动单元的分布形式复杂,各种类型流动单元相间分布,流动单元的形状多呈条带状,沿北西—南东向延伸。流动单元的分布与沉积微相的分布和基准面旋回有关。流动单元的储层质量越好,其水淹状况越严重;流动单元的储层质量越差,其水淹状况越弱。平面上,流动单元的分布控制了边水和注入水的流动方向及水淹的分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连通单元 油藏表征 码头庄油田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泡多孔介质对泡沫粒径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何金钢 王德民 +1 位作者 宋考平 袁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3-182,共10页
通过泡沫粒径测量实验和发泡多孔介质的恒速压汞实验研究不同长度、不同孔隙结构发泡多孔介质的发泡效果.确定泡沫粒径的最小表征单元和泡沫生成稳定时需要的“扰动单元”数量。结果表明:当单幅图像中的泡沫数量高于120时,泡沫粒径... 通过泡沫粒径测量实验和发泡多孔介质的恒速压汞实验研究不同长度、不同孔隙结构发泡多孔介质的发泡效果.确定泡沫粒径的最小表征单元和泡沫生成稳定时需要的“扰动单元”数量。结果表明:当单幅图像中的泡沫数量高于120时,泡沫粒径的变异系数将趋于稳定,能够消除泡沫粒径的影响;采用扰动单元和扰动单位的概念能更能准确地从泡沫产生机理上评价发泡多孔介质的发泡能力,且当扰动单元数量达到100±20个时,泡沫的变异系数小于0.5.泡沫的粒径均质程度较好;泡沫平均粒径约为主流喉道直径的1.23~1.51倍,均小于平均孔隙直径,在相同的多孔介质中一旦产生能够起到较好的封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粒径 发泡多孔介质 恒速压汞 扰动单元 最小表征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Ⅰ)──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应用前景 被引量:12
7
作者 曾戎 章明秋 曾汉民 《宇航材料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8,11,共4页
综述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现状,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分为四大类:纳米单元与高分子直接共混(内含纳米单元的制备及其表面改性方法);在高分子基体中原位生成纳米单元;在纳米单元存在下单体分子原位聚合生成高... 综述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现状,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分为四大类:纳米单元与高分子直接共混(内含纳米单元的制备及其表面改性方法);在高分子基体中原位生成纳米单元;在纳米单元存在下单体分子原位聚合生成高分子及纳米单元和高分子同时生成。介绍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 纳米 复合材料 纳米单元 制备 表征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V的孔隙型多孔介质导热分析模型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志国 冯艳 +3 位作者 杨文哲 张聪慧 李栋 刘立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118-126,共9页
多孔介质内部组成结构复杂,热质传递过程多变,如何针对多孔介质的微观孔隙分布特性,建立更加精准的分析模型,有待深入研究。基于表征单元体(representative elementary volume,REV)概念,提出了孔隙型多孔介质的两种微观物理模型,即空心... 多孔介质内部组成结构复杂,热质传递过程多变,如何针对多孔介质的微观孔隙分布特性,建立更加精准的分析模型,有待深入研究。基于表征单元体(representative elementary volume,REV)概念,提出了孔隙型多孔介质的两种微观物理模型,即空心骨架基元模型和实心颗粒基元模型,分别建立了相应的热导率计算公式。针对孔隙内的微观结构特征,采用分形方法,对两种基元模型进行了分形修正,更好地表征了微观孔隙结构。基于所建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探讨了相关参数对多孔介质导热特性的影响。通过自主研发的实验装置进行了相关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热传导 表征单元体 传递过程 热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浪油田宝北区块储层裂缝单元表征及预测 被引量:3
9
作者 薛国勤 周锋德 +1 位作者 姚光庆 曾佐勋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2-76,共5页
宝浪油田宝北区块属高陡背斜构造发育区,区内发育多种裂缝类型,对裂缝单元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油田的开发方案及效果。为了对该区块裂缝型储层单元进行表征和预测,综合利用了岩心观察、测井方法和曲率方法,对裂缝的类型、裂缝成因、裂... 宝浪油田宝北区块属高陡背斜构造发育区,区内发育多种裂缝类型,对裂缝单元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油田的开发方案及效果。为了对该区块裂缝型储层单元进行表征和预测,综合利用了岩心观察、测井方法和曲率方法,对裂缝的类型、裂缝成因、裂缝预测方法和裂缝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①宝北区块储层裂缝主要分为高角度裂缝和低角度裂缝两种类型,它们分别属构造成因和沉积—构造复合成因;②低角度裂缝分布与沉积微相分布一致;③高角度裂缝在区块的南部和构造的轴部较发育,主要靠近断层附近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北区块 裂缝单元 表征及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法划分流动单元——以现河庄油田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志高 靳彦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5-129,共5页
根据单采层无水采油期每米采油指数、分布特征以及所对应的空气渗透率和相对渗特征,将河43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储层分为5类流动单元:Ⅰ类储层渗透性最好,Ⅱ类储层渗透性较好,Ⅲ类储层渗透性一般,Ⅳ类储层渗透性较差,Ⅴ类储层渗透性差。平面... 根据单采层无水采油期每米采油指数、分布特征以及所对应的空气渗透率和相对渗特征,将河43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储层分为5类流动单元:Ⅰ类储层渗透性最好,Ⅱ类储层渗透性较好,Ⅲ类储层渗透性一般,Ⅳ类储层渗透性较差,Ⅴ类储层渗透性差。平面上,厚度大于3.5m的主力小层主要以Ⅰ,Ⅱ和Ⅲ类流动单元为主,厚度小于3.5m的非主力小层主要以Ⅳ和Ⅴ类流动单元为主;垂向上,流动单元分布复杂,甚至同一口井5类流动单元都有。这一特征说明河43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不同的流动单元,其相相对渗特征不同,物性好的流动单元油相相对渗透率下降较缓,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较快;反之则油相相对渗透率下降较快,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较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储层表征 储层评价 油藏描述 每米采油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X-型二维液晶基元的液晶高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世军 李磊 +3 位作者 张淑媛 牛明军 李自法 周其凤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8-31,共4页
以对苯二甲酰氯和2,5-二羟基-1,4-苯撑双-(对烷氧基苯甲酸酯)为单体,采用低温溶液缩聚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含X-型二维液晶基元的液晶高分子。聚合物的液晶行为用DSC和偏光显微镜进行了表征。发现所有的聚合物均为向列... 以对苯二甲酰氯和2,5-二羟基-1,4-苯撑双-(对烷氧基苯甲酸酯)为单体,采用低温溶液缩聚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含X-型二维液晶基元的液晶高分子。聚合物的液晶行为用DSC和偏光显微镜进行了表征。发现所有的聚合物均为向列型热致液晶高分子。随单体结构改变,聚合物的熔点(Tm)和液晶态清亮点(Ti)均呈规律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型 液晶基元 液晶高分子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溶洞型储集体识别及定量表征 被引量:76
12
作者 李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采用井震联合、动静结合手段,识别出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溶洞型储集体21个缝洞单元,并根据缝洞单元储量规模和天然能量进行分类评价;整合井震资料,采用协同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塔河油田溶洞储集体的三维展布模型。结果表明:溶洞型储集... 采用井震联合、动静结合手段,识别出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溶洞型储集体21个缝洞单元,并根据缝洞单元储量规模和天然能量进行分类评价;整合井震资料,采用协同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塔河油田溶洞储集体的三维展布模型。结果表明:溶洞型储集体是塔河油田最主要的储集类型,钻录井过程中出现严重井漏、放空和钻时降至极低是识别大型溶洞的重要标志;'串珠状反射+波阻抗高异常'为溶洞型储集体的典型地震响应特征,据此可以定性预测井间溶洞展布;融合反射能量体和高精度相干体能定量预测井间溶洞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碳酸盐岩 溶洞 地震预测 缝洞单元 定量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宏观经济变量平稳性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书云 夏秋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3-47,60,共6页
本文采用目前国际上普遍应用的DF和ADF检验方法 ,对我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平稳性及单整阶数进行了单位根检验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宏观经济变量在 5 %显著性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
关键词 宏观经济变量 平稳性 单位根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集层精细描述的新思路 被引量:10
14
作者 曹树春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9-43,共5页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结构单元及流动单元分析的三位一体理论指导储集层的表征建模 ,从而形成由宏观到微观、静态地质实体与动态开发过程、储集层非均质性与油水分布及流动规律相结合的体系是储集层精细描述的新思路。
关键词 储集层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结构单元 流动单元 层序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致密砂岩气藏剩余气精细表征及挖潜对策——以苏里格气田中区SSF井区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志欣 吴正 +4 位作者 李进步 徐文 李浮萍 刘莉莉 张普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5-65,共11页
苏里格河流相致密砂岩气藏自投入开发以来,由于不同层位、不同位置地层压力的不均匀下降造成了储量动用不均衡,井间及层间存在大量剩余气资源。为提高气藏储量动用程度和天然气采收率,开展了精细储层构型表征、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和气... 苏里格河流相致密砂岩气藏自投入开发以来,由于不同层位、不同位置地层压力的不均匀下降造成了储量动用不均衡,井间及层间存在大量剩余气资源。为提高气藏储量动用程度和天然气采收率,开展了精细储层构型表征、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和气藏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剖析了河流相致密砂岩储层剩余气形成机制及控制因素,建立了剩余气赋存模式,提出了针对性的挖潜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在单一辫流带/曲流带识别基础上,利用直井、定向井资料,定量刻画单砂体内部构型特征,研究区心滩平均宽度450 m,平均长度1040 m;点坝平均跨度950 m,平均宽度1100 m;落淤层平均宽度340 m,平均长度620 m,厚度0.2~0.8 m,倾角0.07°~0.37°;侧积层厚度0.2~0.8 m,倾角3°~7°。(2)分析了河流相致密砂岩储层中3类阻流单元及其对天然气渗流的阻流作用,并将研究区剩余气富集模式划分为:阻流型、井网未控制型、射孔未采出型、未射孔型4种。(3)针对阻流型剩余气采用重复压裂、钻加密井挖潜,针对井网未控制型采用老井侧钻、钻加密井挖潜,针对射孔未采出型采用气井精细化管理、排水采气挖潜,针对未射孔型采用查层补孔挖潜。(4)基于剩余气精细综合表征结果优化部署直井2口,水平井8口,完钻2口水平井测试地层压力平均为28.2 MPa,验证了井网未控制型剩余气的存在。结论认为,所提出的河流相致密砂岩气藏剩余气精细表征方法和挖潜对策,有助于提升气田天然气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为气藏的经济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表征 剩余气 地质建模 砂体规模 构型特征 数值模拟 阻流单元 挖潜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化石油气中硫化物浓度的表征及单位换算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运波 柏海燕 于洋飞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3-86,共4页
从硫化物的种类、浓度测定采用的分析方法、硫化物分析结果的表征3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现有液化石油气中硫化物浓度的表征方式;探讨了液化石油气中硫化物浓度表征参数换算的意义;液化石油气中硫化物的换算方法从计量基准的换算和计量单位... 从硫化物的种类、浓度测定采用的分析方法、硫化物分析结果的表征3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现有液化石油气中硫化物浓度的表征方式;探讨了液化石油气中硫化物浓度表征参数换算的意义;液化石油气中硫化物的换算方法从计量基准的换算和计量单位的换算两个方面作了重点讨论。最终,建立了液化石油气中硫化物换算公式,形成了计算公式汇总表;针对液化石油气中的常见硫化物,形成了简洁易查的换算系数汇总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石油气 硫化物 硫化氢 硫醇 表征方式 单位换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欢庆 李顺明 邓晓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2期129-142,共14页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详细介绍了目前低渗透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现状,对比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差异。认为低渗透储层的渗透率在(0. 1~50)×10^(-3)μm^2。结合研究实践,总结了低渗透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5个关键问题,即多方...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详细介绍了目前低渗透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现状,对比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差异。认为低渗透储层的渗透率在(0. 1~50)×10^(-3)μm^2。结合研究实践,总结了低渗透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5个关键问题,即多方法单砂体精细预测和刻画、多信息裂缝表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低渗透储层流动单元分类、低渗透储层保护技术等。同时指出了低渗透油田精细油藏描述5个方向的发展趋势:微构造描述;储层成岩作用等地质成因分析;对低渗透油田注CO_2及氮气或注聚合物采油等机理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在低油价背景下精细油藏描述加强经济有效性评价,保证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成果在开发调整方案、老油田滚动扩边等生产实践中能够顺利应用;精细油藏描述中为水平井设计及其他工程措施的实施开展的相关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精细油藏描述 单砂体 裂缝表征 微观孔隙结构 流动单元 储层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硫团簇负离子组成特征的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梁汉东 刘敦一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859-864,共6页
报导了金 /硫靶在静态二次离子质谱实验条件下形成的组成通式为 Au1- 15S0- 5的团簇负离子 .其中 ,Aun组成系列具有典型的奇数优势 ,属于金的一元团簇负离子 .其余组成系列( Au1- 15S1- 5)则属于金-硫二元团簇负离子 .研究发现 ,... 报导了金 /硫靶在静态二次离子质谱实验条件下形成的组成通式为 Au1- 15S0- 5的团簇负离子 .其中 ,Aun组成系列具有典型的奇数优势 ,属于金的一元团簇负离子 .其余组成系列( Au1- 15S1- 5)则属于金-硫二元团簇负离子 .研究发现 ,金-硫团簇负离子具有以下与组成密切相关的特征 :( 1)它们继承了金一元团簇负离子的奇数优势 ;( 2)它们中硫原子数仅限于 5,而金原子数则在较大范围变化 ;( 3)它们完全没有多数其它金属与非金属(包括硫)二元团簇正 /负离子共有的 MenNn型组成优势 ;( 4)它们以上组成特征及其它细节恰似碳-磷这样的典型非金属二元团簇正 /负离子 .基于这样的组成特征可提出 ,金-硫团簇负离子在构成上包含着相对完整的金一元团簇组件 ,在形成机制上源于金一元团簇与硫一元团簇(或称为 :限于五原子的多硫单元)之间的再团簇化 .关于再团簇化机制中的相互作用问题 ,即两类团簇间是依靠末端原子交叉成键还是依赖两类团簇中异种原子之间静电诱导力等"非共价键"作用的问题 ,则有待于今后研究证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硫团簇 再团簇化 团簇负离子 组成特征 团簇化机制 静态二次离子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表面渗透层氯离子分布模型通式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智山 刘磊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2-586,共5页
基于混凝土表面渗透层HB研究具有的重要意义,在建立单位横断层S与单位横断层性能参数cHS及其分布的表征方法基础上,对渗透层表层HB1x的值域进行了量化,指出了Z3(=(2.5±0.5)mm)断层的特征和表层影响混凝土渗透性的主要因素;将HB划分... 基于混凝土表面渗透层HB研究具有的重要意义,在建立单位横断层S与单位横断层性能参数cHS及其分布的表征方法基础上,对渗透层表层HB1x的值域进行了量化,指出了Z3(=(2.5±0.5)mm)断层的特征和表层影响混凝土渗透性的主要因素;将HB划分为HB,Ⅰarea和HB,Ⅱarea两个层区,建立了氯离子质量分数分布模型通式,并阐明其参数的物理意义与应用;分层取样断距量级宜为亚毫米级,运用S与cHS的表征方法分析归纳同类试验研究结果,量化混凝土与层有关的参数,给出了与层有关的结构层次量化模型.结果表明:S和cHS的表征方法具有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表面渗透层 单位横断层表征方法 亚毫米级 氯离子分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储层动用程度的块状砂体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及应用研究:以哈萨克斯坦Akshabulak油田为例
20
作者 王进财 范子菲 +5 位作者 赵伦 陈烨菲 张安刚 张祥忠 郭雪晶 李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8-99,共12页
以南图尔盖盆地Akshabulak油田J-Ⅲ层块状砂体为例,利用油田投产初期生产工作制度相近井的产液剖面资料和单井日产油量划分出“好”“较好”“中等”“差”4类储层动用程度类型。以储层动用程度类型为判别函数,利用岩心分析资料选出与... 以南图尔盖盆地Akshabulak油田J-Ⅲ层块状砂体为例,利用油田投产初期生产工作制度相近井的产液剖面资料和单井日产油量划分出“好”“较好”“中等”“差”4类储层动用程度类型。以储层动用程度类型为判别函数,利用岩心分析资料选出与储层动用程度类型响应较好的7类地质参数。以7类地质参数为变量,以测井解释数据为基础,运用神经网络聚类技术将储层划分为“高”“较高”“中等”“低”4类不同级别的流动单元。统计结果表明,4类储层动用程度类型与4种级别流动单元的静态地质参数和动态开发指标界限具有较好的对应性。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单元的组合样式决定了储层的垂向和平面动用程度:垂向上,流动单元发育种类越多,水体会优先流向高级别流动单元,这导致油藏垂向水驱动用程度不均匀;平面上,高级别流动单元较发育的区域,水体会优先波及,这导致油藏平面水驱前缘推进速度有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垂向上高级别流动单元实施调剖堵水、平面上天然水驱协同人工注水开发的开发技术策略,实现了稳产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图尔盖盆地 块状砂体 流动单元划分方法 储层动用程度类型 剩余油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