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2篇文章
< 1 2 1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 Model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Integration of CAD/CAM/CAE 被引量:1
1
作者 XU Xiang-yang, WANG Yan-yan (Automotive Engineering Colleg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iha i, Shandong 264209, Chin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15-216,共2页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tensive competition of th e automotive market require shortening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cycle,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reducing the cost. Optimizing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b ui...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tensive competition of th e automotive market require shortening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cycle,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reducing the cost. Optimizing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b uilding product’s consistent defining model for life cycle, and realizing the in tegration of CAD/CAM/CAE and Concurrent Engineering (CE) become the means to acc ept the challenge. A new product modeling technology, Multi Model Technology (MM T), is provided in this pap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hallenge for automotive powertrain product development. Firs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Multi Model Technology. MMT introduce s Object-oriented Technology (OT) into product modeling process and combine OT with feature-based modeling technology. With the help of OT, MMT builds product object model to support system level management in product development. The obj ect model of the product is a Multi Model Structure. The MMS consists of finish part model level (assembly model level), rough part model level (part model leve l), function model level and basic model level. Every models in the MMS is creat ed by feature-based technology in design process. In this case, models in the M MS of product can be shared by casting mould, sand core and sand core mould. The refore, CAD engineers, CAE engineers and CAM engineers can work concurrentl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AD/CAM/CAE can be realized. Second, MMT is applied in cylinder head development. The multi model structures of cylinder head, its casting mould, sand core and sand core mould are built, an d the process-oriented feature models of every objects in the multi model struc tures are modeled,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model objects in development pro cess is analyzed. The integrated modeling technology of cylinder head, its casti ng mould, sand core and sand core mould under MMT is studied. And the concurrent engineering oriented integration method of CAD/CAE and the method to realize th e integration of CAD/CAE under MMT are also discussed. Based on above, the integ ration of CAD/CAM/CAE of cylinder head is realized in automotive powertrain prod uct. The practic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modeling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can optimi z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realize the data sharing and concurrent engineering in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ling technology CAD/CAM/CAE integration cy linder he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0.50μm CMOS Integrated Circuits Technology
2
作者 Yu Shan, Zhang Dingkang and Huang Ch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1992年第4期7-10,2,共5页
Submicron CMOS IC technology, including triple layer resist lithography technology, RIE, LDD, Titanium Salicide, shallow junction, thin gate oxide, no bird's beak isolation and channel's multiple implantation ... Submicron CMOS IC technology, including triple layer resist lithography technology, RIE, LDD, Titanium Salicide, shallow junction, thin gate oxide, no bird's beak isolation and channel's multiple implantation doping technology have been developed. 0.50μm. CMOS integrated circuits have been fabricated using this submicron CMOS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m CMOS integrated Circuit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0.50 CM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view of spa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被引量:1
3
作者 Zhong Shan Hou Pingmei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6年第2期237-244,共8页
The featur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are discussed first. On this basis, the features of spa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IT) are presented and SIT is elaborated in five categories. The popularization of SIT ... The featur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are discussed first. On this basis, the features of spa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IT) are presented and SIT is elaborated in five categories. The popularization of SIT is an informatization process and will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industry such as agriculture. The necessity of the synthetical application of SIT is studied emphatically,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IT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NTHESIS MINIATURIZATION integ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gration-centric approach to system readiness assessment based on evidential reasoning 被引量:1
4
作者 Leilei Chang Mengjun Li Ben Cheng Ping Ze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2年第6期881-890,共10页
An integration-centric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handle inadequate information in the system readiness level (SRL) assessment using the evidential reasoning (ER) algorithm. Current SRL assessment approaches cannot b... An integration-centric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handle inadequate information in the system readiness level (SRL) assessment using the evidential reasoning (ER) algorithm. Current SRL assessment approaches cannot be applied to handle inadequate information as the input. The ER-based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synthesize inadequate input information and an integration-centric perspective is applied to reduce th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Two case studies are performed to validate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And these studies are also performed to study how the inadequate information will affect the assessment result. And the differences caused by the system's structure. The importance of the system's structure in the SRL assessment is demonstrated and the contributions made in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conclu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stem readiness level (SRL) technology readinesslevel (TRL) integration readiness level (IRL) evidential reasoning(ER) integration-centr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cision Making Support System(DSS)——A Synthesized and Integrated Crystallization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ies
5
作者 汪成为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1993年第1期1-2,共2页
I firmly believe that of systems engineering is the requirement-driven force for the progress ofsoftware engineer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ies. The development ofsoftware engineering, artifi... I firmly believe that of systems engineering is the requirement-driven force for the progress ofsoftware engineer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ies. The development ofsoftware engineer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ies is the technical supportfor the progress of systems engineering. INTEGRATION can be considered as "bridging" the ex-isting technologies and the People together into a coordinated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ision Making Support Syste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ies DSS A Synthesized and integrated Crystallization of Systems Enginee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ff-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IGCC System Based on Two-stage Coal-slurry Gasification Technology 被引量:2
6
作者 LIU gaoxin WU Shaohua +1 位作者 LI Zhenzhong WANG Yang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I0001-I0020,共20页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cycle,IGCC)机组在一定情况下处于非设计工况运行。为了研究IGCC系统变工况特性,采用ThermoFlex软件建立基于两段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的200 MW级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模型,主要考...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cycle,IGCC)机组在一定情况下处于非设计工况运行。为了研究IGCC系统变工况特性,采用ThermoFlex软件建立基于两段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的200 MW级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模型,主要考查燃气轮机负荷、整体空分系数Xas、大气温度、大气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低燃气轮机负荷或者提高大气温度系统效率均呈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整体空分系数Xas增加,机组发电效率降低。大气压力对系统效率影响较小。上述条件下采用两段水煤浆气化技术,系统性能可以得到有效改善。研究结果可为采用两段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的IGCC系统的设计、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CC系统 加压气化技术 设计特征 基础 水煤浆 两段式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关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健康技术与护理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恒娣 张富康 +5 位作者 孙克娟 李秀莉 苏若彤 王笑艳 张路岐 刘新平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74,共4页
数字健康技术在护理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在提高护理质量、工作效率、医患满意度等方面效果显著。文章对数字健康技术相关概念和临床实践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展望,以期为国内数字健康技术与护理学科的交叉实践提供... 数字健康技术在护理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在提高护理质量、工作效率、医患满意度等方面效果显著。文章对数字健康技术相关概念和临床实践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展望,以期为国内数字健康技术与护理学科的交叉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健康技术 护理学科 交叉融合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与勘探开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4
8
作者 鞠玮 陶树 +4 位作者 杨兆彪 程家耀 尚海燕 宁卫科 吴春龙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深部煤层气的资源潜力巨大,是中国非常规天然气未来规模性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为查明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及勘探开发现状,基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系统检索并分类统计中国深部煤层气论文,以其为基础分析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 深部煤层气的资源潜力巨大,是中国非常规天然气未来规模性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为查明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及勘探开发现状,基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系统检索并分类统计中国深部煤层气论文,以其为基础分析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现状,探讨其发展趋势,可为发展深部煤层气适应性勘探开发技术提供借鉴。论文年代分布体现了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和产业发展历程:初期探索阶段(1994—2005年)、缓慢发展阶段(2006—2015年)、稳中求进阶段(2016—2020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21年以来)。地质—工程“双甜点”预测是深部煤层气开发地质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在地质、工程参数量化表征的基础上,借助三维地质与地质力学建模,开展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是保障效益开发的关键路径。煤储层天然裂缝的产出状态及发育程度显著影响压裂改造效果,压裂前后缝网体系的连通性是决定深部煤层气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深部煤层气开发技术及其适用性是未来需重点探讨的方向之一,深化理论认识、定量刻画地质—工程条件、全方位解析影响因素是决定中国深部煤层气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盆地内部深部—超深部煤层气将是研究和勘探开发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发展历程 地质—工程一体化 缝网连通性 开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作用机理与创新路径 被引量:7
9
作者 景安磊 朱元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4,共7页
数字技术是开辟产教融合新赛道和塑造产教融合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拓宽应用场景、链接政校企多方主体、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融合发展模式等,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的广度、协同度、精度和深度。我国在数字技术推进产教... 数字技术是开辟产教融合新赛道和塑造产教融合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拓宽应用场景、链接政校企多方主体、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融合发展模式等,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的广度、协同度、精度和深度。我国在数字技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仍面临数字应用场景不足、数字主体联动不够、数字资源配置匮乏、数字融合模式待突破的现实挑战。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作用,需要拓宽数字场景,实现建设应用智能化更迭;统筹数字主体,推动要素力量协同化发展;加大优化数字资源供给,促进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产教融合数字模式,打造多元化发展引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产教深度融合 作用机理 创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理路与协同路径 被引量:17
10
作者 祁占勇 吴仕韬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1,共13页
新质生产力是集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质于一体的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力量源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软要素”,要在育人逻辑上勇担新质人才的培育使命,在技术逻辑上打造新质技术的创新高地,在产业逻辑上适配... 新质生产力是集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质于一体的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力量源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软要素”,要在育人逻辑上勇担新质人才的培育使命,在技术逻辑上打造新质技术的创新高地,在产业逻辑上适配新质产业的发展需求,在生产逻辑上聚焦新质生产的变革成效,在治理逻辑上助推新质治理的向善发展。为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顶层设计,创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长效机制;重塑育人方案,确立基于创新能力生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创新协同,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打造;聚焦跨界属性,提升在新质社会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新质生产力 创新人才 技术创新 产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下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治理创新 被引量:1
11
作者 常亮 赵显嵩 杨春薇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共9页
高校是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一体化布局的体系构成、结构逻辑与网络特征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高校科技创新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回顾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高校科技创新取... 高校是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一体化布局的体系构成、结构逻辑与网络特征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高校科技创新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回顾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高校科技创新取得的历史性进展与宝贵经验,指出有组织科研将引发高校科技创新的深刻变革。作为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高校科技创新治理结构的网络化育成,是推动和实现高校有组织科研治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应从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等方面着手,探索以治理创新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 科技创新 高校有组织科研 新型举国体制 治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四重要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海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2,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蕴。从强国建设的战略要义、系统互动的协同要义、倍增发展的质量要义和全球引领的竞争要义四个维度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对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入洞察和科...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蕴。从强国建设的战略要义、系统互动的协同要义、倍增发展的质量要义和全球引领的竞争要义四个维度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对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入洞察和科学总结,是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的生动实践,是对高质量发展内驱动力的深刻把握,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全球竞争新态势的有力应对。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新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大体系要同频共振、同心聚力、同向而行,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汇聚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和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再辨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艳 于浩 陈辉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5,117,共1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素养导向教育的新范式,旨在整合相互关联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然而,实践中这一模式暴露出目标定位模糊、整体思维不足及边界意识缺乏等问题。该文梳理现有研究,探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要实践困... 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素养导向教育的新范式,旨在整合相互关联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然而,实践中这一模式暴露出目标定位模糊、整体思维不足及边界意识缺乏等问题。该文梳理现有研究,探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要实践困境,并重审其内涵,认为其包含知识整合与学科本位的辩证统一、主题导向与问题驱动的逻辑循环、教学相长与协作探究的动态定位、以及动态反馈与过程优化的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基于此,提出实践路径,包括优化教学载体、设计驱动问题与情境创设、营造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设计动态适应的教学支架、提供高质量双向反馈和将设计理念转化为高支持实践六个方面,旨在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智能化与灵活化的道路上持续深化。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反思,重塑其理念,确保在教育实践中的有效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学习 知识整合 学科本位 教育改革 智能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供应链溢出与企业融通创新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晓文 李莹 陈南旭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5,共13页
数字化转型是促进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关键途径,如何借助供应链网络发挥数字化转型的融通创新效应是突破创新困境的关键。文章从供应链溢出视角出发,利用2010—2023年上市公司三级供应链网络数据,考察数字化转型是否通过供应链网络溢出对... 数字化转型是促进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关键途径,如何借助供应链网络发挥数字化转型的融通创新效应是突破创新困境的关键。文章从供应链溢出视角出发,利用2010—2023年上市公司三级供应链网络数据,考察数字化转型是否通过供应链网络溢出对上下游企业融通创新产生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目标企业融通创新,上游供应商企业和下游客户企业数字化转型会沿着供应链网络产生溢出效应,牵引目标企业融通创新;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供应链整合促进企业融通创新,上游供应商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前向技术溢出、信息溢出促进目标企业融通创新,下游客户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后向信息溢出倒逼目标企业融通创新;进一步分析发现,供应链集中度越高,企业数字化转型融通创新效应越明显,供应商集中度和客户集中度越高,供应商企业和客户企业对目标企业融通创新的供应链溢出效应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融通创新 供应链溢出 信息溢出 技术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景驱动实体经济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内在机理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3
15
作者 夏杰长 张雅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6,共15页
实体经济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是实数融合的重要内涵,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场景是释放数字技术赋能效应的重要载体和基础,为实数融合阶段转变提供了强劲动力。实体经济为数字技术提供了丰... 实体经济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是实数融合的重要内涵,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场景是释放数字技术赋能效应的重要载体和基础,为实数融合阶段转变提供了强劲动力。实体经济为数字技术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数字技术催生了数字场景等突破物理场景局限的新兴场景,基于场景的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够有效推动和实现实数融合,场景驱动成为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新的重要模式。从具体实践看,新型工业化、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算法算力、产业元宇宙等是实体经济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典型应用场景,以数字技术核心技术群为重点的成果转化与创新应用成为实体经济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为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技术进一步深度融合,需要加速完善要素体系、产业体系、生态体系和治理体系等支撑体系,推动数字经济底层技术创新突破与深入应用,创新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的应用场景,探索构建数字场景等虚实共生场景,促进相关主体“全面连接”和价值共创,实现实体经济和数字技术双向赋能、互促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经济 数字技术 实数融合 场景驱动 数字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农业社会化服务——基于多案例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改艳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44,共11页
文章通过多案例比较研究,揭示了数字技术在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两端问题上的内在机制与实践效果。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通过提升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实现服务需求的精准响应与个性化定制、优化服务供给与提升效能,... 文章通过多案例比较研究,揭示了数字技术在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两端问题上的内在机制与实践效果。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通过提升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实现服务需求的精准响应与个性化定制、优化服务供给与提升效能,以及破解供需信息不对称难题,有效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转型升级。案例分析表明,数字化平台、智能装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在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规模经济形成,以及增强服务主体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跨案例分析,文章进一步提炼了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共性、差异与不足,并据此在数字基础设施、农业服务信息平台、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政策环境、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农业社会化服务 需求响应 资源整合 供需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模式——基于大健康产业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房宏琳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9,共9页
产业融合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数字技术促进大健康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实践形式。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催生出一系列健康服务领域的新模式和新业态。数字... 产业融合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数字技术促进大健康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实践形式。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催生出一系列健康服务领域的新模式和新业态。数字技术通过加快技术创新、促进资源聚合、触动组织变革、完善治理体系而实现大健康产业内部的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赋能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创造出基于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及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驱动产业新变革。着眼未来,我们要从科技创新、数据共享、社会参与、完善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系统优化,推动大健康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大健康产业 产业融合 新路径 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
18
作者 田养邑 马婷婷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8,共6页
高等教育是国家最宝贵的创新型资源,具有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独特优势。新质生产力彰显出全新生产驱动内力、生产全新要素和生产价值旨趣的新质态。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在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 高等教育是国家最宝贵的创新型资源,具有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独特优势。新质生产力彰显出全新生产驱动内力、生产全新要素和生产价值旨趣的新质态。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在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的历史进程中,高等教育只有立足新主体、新介质、新对象,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知识、技术和产业协同的最大优势,释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不竭动能。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是:创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调整学科结构,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在优势;加速人才培养,蓄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资本;创新产教融合格局,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扩大教育开放,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新质生产力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学科结构 产教融合 教育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平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群 韩天然 +1 位作者 杜媛媛 李梦晓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27,共16页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平台创新生态系统如何借力数字技术来应对外部环境风险值得关注。本文以制度理论、资源整合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为切入点,构建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基于全国平台型电商企业的问卷调...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平台创新生态系统如何借力数字技术来应对外部环境风险值得关注。本文以制度理论、资源整合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为切入点,构建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基于全国平台型电商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数字技术赋能平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具体作用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正向影响平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资源整合能力与价值共创在数字技术对平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其中,资源整合能力在数字技术对平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价值共创在数字技术对平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制度环境正向调节价值共创对平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作用,并正向调节数字技术与平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之间的链式中介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明晰了考虑制度环境的数字技术赋能平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具体作用机制,对于促进平台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资源整合能力 价值共创 创新生态系统韧性 制度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文化创新的知识生产与生态构建 被引量:1
20
作者 季铁 闵晓蕾 文航轩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共15页
目的解析数字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征、政策导向、概念范畴和演化脉络,探索数智时代知识生产模式的结构性转变,构建数字文化创新生态的底层逻辑和实践范式并进行现实反思和未来展望。方法面向新时代下数字文化创新所面临的挑战及机遇,基于... 目的解析数字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征、政策导向、概念范畴和演化脉络,探索数智时代知识生产模式的结构性转变,构建数字文化创新生态的底层逻辑和实践范式并进行现实反思和未来展望。方法面向新时代下数字文化创新所面临的挑战及机遇,基于多学科交叉视角,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实证法与比较研究法,构建“技术演进-内容衍生-服务体验”的系统性分析框架,揭示数字文化创新中知识生产的内在机制与生态发展规律。结论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文化创新实现了从技术工具到生态融合的范式跃迁,构成了“数据驱动-互联互通-众智协同”的生态系统,其中开放共享的知识生产机制发挥着核心枢纽作用。未来应在文化理性与技术哲学之间建立辩证平衡,为全球数字文明建设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创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科技融合 数字文化创新 知识生产 生态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