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网型电源接入下新能源场站的稳定运行能力评估 被引量:2
1
作者 马子涵 黄萌 +3 位作者 付熙坤 贾一超 王碧阳 查晓明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6,共9页
目前,新能源场站的短路比未考虑构网型电源的电压支撑作用,临界短路比也忽略了功角稳定约束,这导致无法应用它们准确评估弱电网下新能源场站的稳定运行能力。面对上述问题,首先,在电压稳定和功角稳定约束下计算跟网型场站的短路比和临... 目前,新能源场站的短路比未考虑构网型电源的电压支撑作用,临界短路比也忽略了功角稳定约束,这导致无法应用它们准确评估弱电网下新能源场站的稳定运行能力。面对上述问题,首先,在电压稳定和功角稳定约束下计算跟网型场站的短路比和临界短路比指标,通过比较两个指标的大小关系评估跟网型场站的稳定运行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临界短路比的变化来量化构网型电源接入后跟网型场站的稳定运行能力变化,从而验证构网型电源提升稳定运行能力的作用。最后,通过单跟网型、跟网型和构网型电源接入并网系统的仿真算例,验证所提稳定运行能力评估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网型场站 构网型电源 临界短路比 电压稳定 功角稳定 运行能力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调相机的电压支撑型新能源场站构建方案——(一)机理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梁倍华 谢欢 +3 位作者 赵天骐 梁浩 郝婧 辛焕海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59-167,共9页
新能源场站配置分布式调相机可以有效提高短路比指标和系统送出能力,然而调相机控制特性对于电压支撑能力及电网强度的影响和量化评估目前较少有研究涉及。文中首先阐明了场站需要具备的全过程电压支撑功能需求,并基于频域指标对比分析... 新能源场站配置分布式调相机可以有效提高短路比指标和系统送出能力,然而调相机控制特性对于电压支撑能力及电网强度的影响和量化评估目前较少有研究涉及。文中首先阐明了场站需要具备的全过程电压支撑功能需求,并基于频域指标对比分析了调相机在电压控制和无功外环级联控制2种策略下的电压支撑能力差异,揭示了无功外环的引入将导致调相机低频段特性转变为电流源特性,降低了故障清除后系统动态调节过程中的电压支撑能力。然后,提出了调相机接入新能源场站的全过程短路比指标,其物理意义为电压灵敏度,能够有效表征不同控制策略对于多时间尺度电压稳定性的影响,阐明了以调相机次暂态电抗参数计算运行极限的适应性。最后,通过实时数字仿真系统(RTDS)硬件在环仿真验证了分析结论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场站 调相机 电压支撑 电压稳定性 短路比 多时间尺度 运行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实际工况的新能源多馈入系统广义运行短路比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晨曦 辛焕海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0,共9页
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新能源多馈入系统电压支撑强度逐渐降低,亟需强度评估方法。考虑设备均在额定运行点,利用现有电网强度指标及临界值即可实现强度的准确量化;而设备实际运行工况各异且复杂多变,破坏了现有指标定义条件,导致现有方法失... 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新能源多馈入系统电压支撑强度逐渐降低,亟需强度评估方法。考虑设备均在额定运行点,利用现有电网强度指标及临界值即可实现强度的准确量化;而设备实际运行工况各异且复杂多变,破坏了现有指标定义条件,导致现有方法失效。为此,聚焦于实际工况下的系统电压支撑强度量化问题,基于特征子空间摄动理论,求解了能够近似表征实际系统稳定性的等效单馈入系统。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广义运行短路比的定义及物理意义,从而利用广义运行短路比和设备临界运行短路比严谨地量化实际工况下的强度。此外,揭示了不同稳定形态下实际工况对强度的具体作用机理。最后,利用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多馈入系统 电压支撑强度 工况 短路比 电网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网型储能并网系统全工况振荡特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洋 陆秋瑜 +3 位作者 张帆 谢平平 李力 龚振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2,共9页
构网型储能可以改善新能源机组接入弱电网的次/超同步振荡稳定性,却未关注其在全工况下的稳定性特征。针对此问题,构建了构网型储能并网系统的频率耦合二维阻抗模型,相比传统一维阻抗模型,提高了次/超同步稳定性分析的准确度。基于聚合... 构网型储能可以改善新能源机组接入弱电网的次/超同步振荡稳定性,却未关注其在全工况下的稳定性特征。针对此问题,构建了构网型储能并网系统的频率耦合二维阻抗模型,相比传统一维阻抗模型,提高了次/超同步稳定性分析的准确度。基于聚合阻抗行列式稳定性判别方法,提出了构网型储能全工况振荡稳定性分析方法,给出了系统状态空间振荡稳定域内储能输出功率和短路比运行范围,同时考虑了不同控制参数对该稳定域的影响。理论分析和PSCAD仿真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准确判定次/超同步振荡范围内全工况运行条件下的稳定性,总结了短路比、输出功率、变流器控制参数对跟、构网型储能并网系统振荡安全域的影响特征,为规模化储能并网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储能 振荡稳定性 全工况 稳定运行范围 短路比 输出功率 控制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实际工况的新能源经柔性直流送出系统强度评估
5
作者 王祥宇 辛焕海 +2 位作者 傅闯 马富艺龙 侯智贤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4708-4721,共14页
基于广义短路比指标的电压支撑强度(简称“系统强度”)可用于评估额定工况下新能源经两电平直流送出系统的稳定性。然而目前新能源基地大多采用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柔性直流系统(MMC-HVDC)送出,相比于两电平直流,MMC-HVDC内部控制特性复... 基于广义短路比指标的电压支撑强度(简称“系统强度”)可用于评估额定工况下新能源经两电平直流送出系统的稳定性。然而目前新能源基地大多采用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柔性直流系统(MMC-HVDC)送出,相比于两电平直流,MMC-HVDC内部控制特性复杂,其对系统的电压支撑作用难以表征。此外,新能源实际运行工况多变,基于额定工况定义的短路比指标难以应用。为此,该文从灵敏度视角提出了基于广义运行短路比的新能源经MMC-HVDC送出系统(简称送出系统)强度评估方法。首先,建立了系统频域闭环传递函数矩阵模型,利用灵敏度方程刻画了送出系统的系统电压对电流小扰动的响应特性;其次,基于阻抗矩阵的最大奇异值等效刻画了MMC-HVDC的宽频段电压支撑能力,并提出MMC-HVDC等效方法;进而,将广义运行短路比推广到送出系统强度评估;最后,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柔性直流系统(MMC-HVDC) 系统强度 广义运行短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电力系统频率安全的源-荷-储协调优化策略
6
作者 李晓辉 刘豪 +2 位作者 董燕飞 姚振明 王雷涛 《现代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5,共10页
随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快速发展,如何保障系统频率安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首先分析电力系统频率动态响应调节过程和多类型调节手段的特点。其次,通过研究反映新能源以任意功率并网时交流系统相对强度的运行广义短路... 随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快速发展,如何保障系统频率安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首先分析电力系统频率动态响应调节过程和多类型调节手段的特点。其次,通过研究反映新能源以任意功率并网时交流系统相对强度的运行广义短路比,将其与频率安全约束一起引入所提新型电力系统源-荷-储协调优化策略中,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频率安全的源-荷-储协调优化组合模型,并利用粒子群算法求解全局最优解。最后,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下,通过改进的IEEE-39节点系统对所提策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策略调节灵活、成本低,能够快速实现频率安全调节,保障新能源并网时电网强度满足要求,并抵抗频率剧烈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新能源 频率安全 运行广义短路比 协调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跟网型储能的新能源多馈入系统小扰动电压支撑强度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郝艺 周瑀涵 +3 位作者 刘晨曦 吴琛 王乐瑶 辛焕海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69-3580,共12页
储能正常工作时包含充电和放电两种运行模式,导致多储能变流器和多新能源变流器构成的多馈入系统工作点多变,加剧了系统小扰动同步稳定性分析的困难程度。为此,该文聚焦锁相环主导的小扰动同步稳定问题,首先,推导了兼顾储能充/放电运行... 储能正常工作时包含充电和放电两种运行模式,导致多储能变流器和多新能源变流器构成的多馈入系统工作点多变,加剧了系统小扰动同步稳定性分析的困难程度。为此,该文聚焦锁相环主导的小扰动同步稳定问题,首先,推导了兼顾储能充/放电运行模式的电网强度评估指标广义短路比,并提出了基于广义短路比及设备临界短路比的系统电压支撑强度分析方法,进而实现了系统小扰动同步稳定裕度的快速评估;然后,探究了跟网型储能变流器的充/放电运行模式对系统小扰动同步稳定裕度的影响规律,并根据矩阵联锁特征值定理论证了跟网型储能变流器工作在充电模式时,系统的小扰动同步稳定裕度高于放电模式;最后,基于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系统小扰动同步稳定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强度 广义短路比 储能变流器 运行模式 小扰动同步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在低短路比下的功率运行区间控制方法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帆 赵路新 +5 位作者 路鹏程 连浩然 陈云辉 范宏 田书欣 刘琳琳 《电网与清洁能源》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0,共8页
深入探讨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运行区间控制策略,对于提高电能传输质量并保障系统稳定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一种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在低短路比下的功率运行区间控制方法。首先,分析低短路比条件下柔性直流系统的功率运行特性和... 深入探讨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运行区间控制策略,对于提高电能传输质量并保障系统稳定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一种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在低短路比下的功率运行区间控制方法。首先,分析低短路比条件下柔性直流系统的功率运行特性和影响因素,并确定了限制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柔性直流输电(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MMC-HVDC)稳态运行区域的约束条件。然后,基于这些约束条件,构建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在低短路比下的功率运行区间的理论计算模型,并开发了低短路比柔性直流系统和弱交流系统相连的柔性系统功率运行范围的计算程序。最后,在仿真环境中使用逐点扫描法和隐函数绘图法绘制了MMC在PQ平面上的稳态运行区域的边界,互相印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证实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直流输电 稳态运行范围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短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运行广义短路比的多时间尺度新能源并网调度计划模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晓辉 董燕飞 +1 位作者 刘豪 姚振明 《现代电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0-248,共9页
为了保障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时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减少弃风、弃光,首先分析了平抑新能源并网功率波动的手段,引入了新能源以任意功率并网后能够评估交流系统电网强度的运行广义短路比。其次,给出了基于日前、日内、实时3个时间尺度新能... 为了保障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时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减少弃风、弃光,首先分析了平抑新能源并网功率波动的手段,引入了新能源以任意功率并网后能够评估交流系统电网强度的运行广义短路比。其次,给出了基于日前、日内、实时3个时间尺度新能源并网调度计划策略,建立了以运行调度成本最小、运行广义短路比最大、联合输出功率波动最低为目标函数的多时间尺度新能源并网调度计划模型。最后,以火电机组、新能源场站、储能电站和高载能负荷等所构成系统为例,仿真验证了所给策略和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多时间尺度 柔性负荷 运行广义短路比 并网调度计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电网多送出直流输电系统交互影响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陈虎 贺洋 +3 位作者 张英敏 李兴源 王渝红 赵睿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1-26,共6页
高压直流输电在我国西电东送的战略中作用重大,针对±800kV特高压直流和±500kV高压直流的多回直流外送输电系统复杂的交互影响,分析了多馈入直流量化指标,推广定义了多送出运行短路比(MOSCR)和折算功率影响因子(RPIF),最后利... 高压直流输电在我国西电东送的战略中作用重大,针对±800kV特高压直流和±500kV高压直流的多回直流外送输电系统复杂的交互影响,分析了多馈入直流量化指标,推广定义了多送出运行短路比(MOSCR)和折算功率影响因子(RPIF),最后利用量化分析指标和直流系统相互支援对2012年丰大运行方式的四川电网多送出直流系统进行交互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多送出直流系统交互影响合理,相互支援能提高送端系统暂态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送出直流 多馈入相互作用因子 多送出运行短路比 折算功率影响因子 交互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压交流对四川电网多送出直流输电系统影响评估 被引量:35
11
作者 陈虎 张英敏 +3 位作者 贺洋 李兴源 王渝红 赵睿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6-141,共6页
雅安—荆门1000kV特高压交流投运后,四川电网将形成全世界独有的特高压交直流混联输电系统。为评估特高压交流投运对四川电网多送出直流输电系统的影响,针对四川电网2012年丰大运行方式,利用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多馈入运行短路比等评... 雅安—荆门1000kV特高压交流投运后,四川电网将形成全世界独有的特高压交直流混联输电系统。为评估特高压交流投运对四川电网多送出直流输电系统的影响,针对四川电网2012年丰大运行方式,利用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多馈入运行短路比等评估指标,通过小干扰稳定性分析和仿真分析,对雅安—荆门1000kV特高压交流投运和未投运两种运行方式进行对比。结果均表明特高压投运后能有效提高四川电网三条直流系统的送端交流系统强度,减小送端换流站之间的交互作用,提高系统小干扰稳定性,提高短路电流水平和降低暂态过电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 多送出直流输电系统 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 多馈入运行短路比 影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止同步补偿器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运行极限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郭春义 李丹 +3 位作者 彭茂兰 赵成勇 许韦华 阳岳希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91-2399,共9页
为了研究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对高压直流(HVDC)输电系统稳定性的改善作用,分析了不同容量的STATCOM对HVDC输电系统运行极限的影响。在PSCAD/EMTDC中搭建了含有STATCOM的HVDC输电模型,分别分析了在逆变侧交流母线发生故障和连接较弱... 为了研究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对高压直流(HVDC)输电系统稳定性的改善作用,分析了不同容量的STATCOM对HVDC输电系统运行极限的影响。在PSCAD/EMTDC中搭建了含有STATCOM的HVDC输电模型,分别分析了在逆变侧交流母线发生故障和连接较弱受端系统情况下,STATCOM对单馈入HVDC输电系统的影响。此外,搭建了含有STATCOM的双馈入HVDC输电系统,研究了STATCOM对多馈入HVDC输电系统运行极限的影响,以及直流子系统之间的电气距离对STATCOM改善作用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接入STATCOM可以使HVDC输电系统在较低的短路比情况下稳定运行;随着STATCOM容量的增大,系统临界短路比的降幅逐渐减小;在多馈入直流系统中,随着子系统之间电气距离的增大,STATCOM对远端子系统临界短路比的改善作用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静止同步补偿器 运行极限 临界短路比 电气距离 系统运行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00kV特高压直流送受端接入系统方案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雅婷 张一驰 +5 位作者 郭小江 沈沉 乔煌煌 周勤勇 姜懿郎 马丁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27-1933,共7页
针对我国首个±1100 k V特高压直流工程(准东—皖南),研究了直流送受端接入系统方案。首先,对于直流送端系统,考虑直流再启动、闭锁等故障对电网的影响,采用直流安全稳定计算标准,从频率和电压稳定性角度研究送端换流站孤岛接入和... 针对我国首个±1100 k V特高压直流工程(准东—皖南),研究了直流送受端接入系统方案。首先,对于直流送端系统,考虑直流再启动、闭锁等故障对电网的影响,采用直流安全稳定计算标准,从频率和电压稳定性角度研究送端换流站孤岛接入和联网接入2种方式的可行性。然后,对于直流受端系统,从提高多馈入短路比、抑制短路电流、平衡潮流分布3个层次,研究受端换流站单层接入500 k V、单层接入1000k V、分层接入1000 k V/500 k V这3种方式的可行性。最后,从受端换流站近区网架结构、接入通道选择等多角度研究并提出了换流站的系统接入网架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00 kV特高压直流 送端孤岛接入 送端联网接入 受端分层接入 多馈入短路比 换流站接入网架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并网强度最大化的新能源集群出力优化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胡凯利 轩建举 +1 位作者 刘智伟 朱建良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1-419,共9页
随着柔性负荷接入电网的比例不断增多和新能源逐渐向集群化并网发展,如何在柔性负荷剧烈波动和保障电网强度的条件下优化调度新能源集群并网出力,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首先从系统架构、集群化并网特点和短路容量计算方面对新... 随着柔性负荷接入电网的比例不断增多和新能源逐渐向集群化并网发展,如何在柔性负荷剧烈波动和保障电网强度的条件下优化调度新能源集群并网出力,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首先从系统架构、集群化并网特点和短路容量计算方面对新能源集群并网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新能源集群并网点短路比、广义短路比、运行广义短路比的计算方法;其次分析了近年来激增的柔性负荷分类及特点,研究了柔性负荷接入下的运行广义短路比;最后研究了柔性负荷波动下,以运行广义短路比最大为目标的新能源集群并网出力优化调度方案,并通过算例与传统等比例原则调度方案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给方案能够在满足电网功率波动的情况下,保障新能源集群并网强度,实现新能源出力优化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集群 并网强度 柔性负荷 运行广义短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型新能源基地面临挑战及未来形态演化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张玮 白恺 +3 位作者 鲁宗相 李海波 郭金智 王泽森 《全球能源互联网》 CSCD 2023年第1期10-25,共16页
在推动中国新能源高质量跃升式发展背景下,大规模新能源开发、汇集和远距离输送成为新能源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特大型新能源基地成为未来的重要形态。由于缺少常规交流同步发电机组和可靠备用容量,特大型新能源基地稳定性挑战、新能源... 在推动中国新能源高质量跃升式发展背景下,大规模新能源开发、汇集和远距离输送成为新能源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特大型新能源基地成为未来的重要形态。由于缺少常规交流同步发电机组和可靠备用容量,特大型新能源基地稳定性挑战、新能源利用率与供电充裕性矛盾凸显,其形态结构及演化路径成为当前关切的热点问题。系统梳理了当前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研判特大型新能源基地未来可能的源网形态并做特征分析;进一步,面向特大型新能源基地系统强度弱、灵活性不足、源网协调运行矛盾突出等挑战,针对性提出源网协调规划、灵活性专项规划和系统强度提升措施的优化配置技术等规划支撑技术和关键场景运行技术;最后以张北特大型新能源汇集区为例,结合其资源禀赋分析新能源基地现状并研判未来源网形态发展趋势,提出适应张北特大型新能源基地未来发展的关键支撑技术体系,为张北特大型新能源基地近中期规划和可靠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型新能源基地 形态演化 运行优化 灵活性平衡 短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双馈入直流输电系统中LCC-HVDC对VSC-HVDC系统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倪晓军 赵成勇 +1 位作者 郭春义 刘栋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436-2442,共7页
为了准确评估混合多馈入直流系统中电压源换流器型高压直流(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VSC-HVDC)的受端系统强度,对VSC-HVDC的有效短路比进行研究。第一,建立了含有VSC和LCC的混合双馈入直流输电系... 为了准确评估混合多馈入直流系统中电压源换流器型高压直流(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VSC-HVDC)的受端系统强度,对VSC-HVDC的有效短路比进行研究。第一,建立了含有VSC和LCC的混合双馈入直流输电系统的小信号模型,基于该模型提出了LCC的运行阻抗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第二,结合LCC的运行阻抗,提出了混合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中VSCHVDC有效短路比的计算方法,并分析了计及LCC-HVDC影响时VSC-HVDC的功率运行极限;第三,利用建立的小信号模型,研究了VSC控制器参数对其功率运行极限的影响。通过基于PSCAD/EMTDC的仿真分析,验证了相关结论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 运行阻抗 有效短路比 控制参数 功率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干扰稳定性和运行约束条件的MMC系统临界运行短路比评估方法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烨 郭春义 赵成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853-2863,共11页
小干扰稳定性和运行约束条件是决定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based HVDC,MMC-HVDC)系统运行极限的关键因素。该文以实际工程多采用的PQ控制模式(即定有功功率和定无功功率)下的MMC系统为研究对象... 小干扰稳定性和运行约束条件是决定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based HVDC,MMC-HVDC)系统运行极限的关键因素。该文以实际工程多采用的PQ控制模式(即定有功功率和定无功功率)下的MMC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在Matlab中建立反映换流器内部谐波特性的MMC系统小干扰模型,并基于PSCAD/EMTDC进行电磁暂态仿真验证。然后,采用特征根分析和参与因子分析法,研究PQ控制下MMC系统分别工作于整流、逆变模式时,交流系统强度、阻抗角及不同功率运行点对MMC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的影响。最后提出综合小干扰稳定性和交流母线电压约束条件的临界运行短路比(critical operating SCR,COSCR)指标,来定量描述MMC系统的临界运行稳定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PQ控制模式 小干扰稳定性 临界运行短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回LCC-HVDC分区馈入电网中柔性直流接入位置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昕 韩民晓 +2 位作者 邵红博 于琳琳 周光阳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20-29,共10页
馈入同一交流系统的多回传统直流(LCC-HVDC)存在发生同时换相失败的可能,通过柔性直流(VSC-HVDC)实现交流电网的分区运行是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而柔性直流接入位置的确定方法是实现分区互联的重要研究内容。首先,基于雅可比转移矩阵... 馈入同一交流系统的多回传统直流(LCC-HVDC)存在发生同时换相失败的可能,通过柔性直流(VSC-HVDC)实现交流电网的分区运行是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而柔性直流接入位置的确定方法是实现分区互联的重要研究内容。首先,基于雅可比转移矩阵搭建了考虑电网换相换流器(LCC)和电压源型换流器(VSC)的全系统微增量模型,计算了VSC的运行阻抗,进而计算出基于阻抗的有效短路比(IESCR)。随后,对分区拓扑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VSC-HVDC接入位置、传输功率和IESCR的关系。而后,充分考虑正常运行和N-1运行状态,提出了包括IESCR在内的9个评价指标,给出了VSC-HVDC接入位置的评价流程。基于IEEE 39节点模型给出了算例,对3个VSC-HVDC接入位置计算出了各评价指标的值并给出了得分,确定了其中的最优接入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网分区 LCC-HVDC VSC-HVDC 接入位置 运行状态 基于阻抗的有效短路比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效运行短路比的多直流馈入系统静态电压稳定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东东 孙梦显 +2 位作者 赵耀 尹睿 刘振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847-3857,共11页
由于现有短路比指标未考虑多直流馈入系统灵活多变的影响,导致现有短路比指标临界值不明确,难以准确评估多直流馈入系统临界电压稳定。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新的指标,等效运行短路比(equivalentoperatingshort circuitratio,EOSCR)... 由于现有短路比指标未考虑多直流馈入系统灵活多变的影响,导致现有短路比指标临界值不明确,难以准确评估多直流馈入系统临界电压稳定。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新的指标,等效运行短路比(equivalentoperatingshort circuitratio,EOSCR),以此评估多直流馈入系统静态电压稳定。首先,基于节点电压电流关系,将多直流馈入系统等效为等值单馈入模型。以等值单馈入模型为基础,基于扩展雅克比矩阵推导出等效节点功率灵敏因子(equivalentnodal power sensitivity factor,ENPSF)为后续理论分析奠定基础。其次,基于ENPSF提出EOSCR并且给出EOSCR的理论临界值。最后,基于PSCAD/EMTDCTM与MATLAB仿真,验证所提指标的有效性。通过与现有指标的对比,等效运行短路比能更准确的评估多直流馈入系统临界电压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直流馈入系统 静态电压稳定 等效节点功率灵敏因子 等效运行短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