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scale regionalization based mining of spatio-tempor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between anomalous sea and land climate events
1
作者 XU Feng SHI Yan +3 位作者 DENG Min GONG Jian-ya LIU Qi-liang JIN R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2438-2448,共11页
Climate sequences can be applied to defining sensitive climate zones, and then the mining of spatio-tempor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is useful for learning from the past and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However, scale-de... Climate sequences can be applied to defining sensitive climate zones, and then the mining of spatio-tempor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is useful for learning from the past and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However, scale-dependency in this kind of pattern is still not well handled by existing work.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the multi-scale regionalization is embedded into the spatio-tempor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 mining between anomalous sea and land climatic events. A modified scale-space clustering algorithm is first developed to group climate sequences into multi-scale climate zones. Then, scale variance analysis method is employed to identify climate zones at characteristic scales, indicating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phenomena. Finally, by using the climate zones identified at characteristic scales, a time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algorithm based on sliding time windows is employed to discover spatio-tempor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Experiments 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level pressure, land precipitation and land temperature datasets show that many patterns obtained by the multi-scale approach are coincident with prior knowledge, indicating that this method is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In addition, some unknown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discovered from the multi-scale approach can be further used to guide the prediction of land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sequences ANOMALOUS climatic EVENTS SPATIO-TEMPOR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multi-scale REGIONAL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tudy on Reconstruction of Surface Wind Speed in China Due to Various Climate Variabilities
2
作者 Li Yancong Li Xichen +1 位作者 Sun Yankun Xu Jinhua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2期53-65,共13页
Using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V5(ERA5)reanalysis data,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construction effects of various climate variabilities on surface wind speed in China from 1979 ... Using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V5(ERA5)reanalysis data,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construction effects of various climate variabilities on surface wind speed in China from 1979 to 2022.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constructed annual mean wind speed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nnual mean wind speed,utilizing various climate variability indices,exhibited similar spatial modes to the reanalysis data,with spa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0.99 and 0.94,respectively.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six major wind power installed capacity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the effects were notably good for Hebei and Shanxi provinces,wit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for the interannual regional average wind speed time series being 0.65 and 0.64,respectively.The reconstruction effects of surface wind speed differed across seasons,with spring and summer reconstructions showing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with reanalysis data.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for all seasons across most regions in China ranged between 0.4 and 0.8.Among the reconstructed seasonal wind speeds for the six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Shanxi Province in spring exhibited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with the reanalysis,with a coefficient of 0.61.The large-scale climate variability indices showed good reconstruction effects on the annual mean wind speed in China,and could explai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trends of surface wind speed in most regions of China,particularly in the main wind energy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speed wind energy correlation method climate variability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V5(ERA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ops Responses to Inter-Annual Climate Variability in Agroclimatic Zone of Sub-Saharan Africa
3
作者 Ayanlade Ayansina N.O.Adeoye +1 位作者 T.O.Odekunle I.O.Orinmogunje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19-119,共1页
Climate variability has become a decisive factor for the crop yields in Sub-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rainfall has been the key climatic element that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f agriculture ... Climate variability has become a decisive factor for the crop yields in Sub-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rainfall has been the key climatic element that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f agriculture in this region.From an analysis of recent rainfall conditions in West Africa,FAO(2001) concluded that a long-term change in rainfall has occurred in the semi-arid and sub-humid zones of West Africa.Thus,this study aims at assess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crop yields to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rainfall in sub-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 taking Nigeria as a case study.A time series of the averaged value of the 12-Month Weighted Anomaly Standardized Precipi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ANNUAL climate variability crop yield VULNERABILITY RESPONSES WA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对流系统:从年际年代际变率到气候响应
4
作者 聂绩 林中曦 +7 位作者 李普曦 杨邱 丁天 宋丰飞 孟智勇 孙建华 李建 赵传峰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0-785,共16页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由多个对流系统组成的云系,其降水水平空间尺度介于雷暴单体与温带气旋之间,时间尺度通常为数小时或更久,频繁引发高影响、致灾性强的天气事件。受到青藏高原、东亚季风等地理和气候系统影响,中国的MCS展现出独特...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由多个对流系统组成的云系,其降水水平空间尺度介于雷暴单体与温带气旋之间,时间尺度通常为数小时或更久,频繁引发高影响、致灾性强的天气事件。受到青藏高原、东亚季风等地理和气候系统影响,中国的MCS展现出独特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中国水资源、暴雨及洪涝灾害产生重大影响。MCS的研究对于提升天气预报精确度等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极端天气等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系统回顾了中国学者在MCS的变率和气候响应领域的重要成果和进展。自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对MCS进行观测试验以来,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对MCS的统计分析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已从单一案例和短期统计分析,发展到对多区域、长时间尺度的精细特征和机理的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气象工作者对MCS的时、空变率进行了大量分析,并将MCS的发生、发展与背景条件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关于MCS长期变异性统计分析和机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从中国不同区域MCS的年际和年代际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降水变率的贡献,以及气候长期变率对MCS的调控机制两方面回顾了MCS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相关研究。对于全球变暖背景下MCS的响应这一热点和前沿问题,回顾了气候变化对MCS频率和强度的影响的观测和机理研究,并探讨了气溶胶排放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对MCS的影响。最后,对MCS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年际变率 年代际变率 气候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气候容量定量评价方法
5
作者 唐力生 张柳红 王华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7-309,共13页
为科学认识和评价气候容量,提出了一种新的气候容量定量评价方法,能够克服内梅罗指数法和偏离平均值法在气候容量评价中指标极大值贡献过大、等权重、偏离量极限值无定义等缺点,又能实现不同地区气候容量的统一评价。该方法利用正态分布... 为科学认识和评价气候容量,提出了一种新的气候容量定量评价方法,能够克服内梅罗指数法和偏离平均值法在气候容量评价中指标极大值贡献过大、等权重、偏离量极限值无定义等缺点,又能实现不同地区气候容量的统一评价。该方法利用正态分布的3σ准则确定气候指标临界值,定义了气候指标偏离量,构建气候指标偏离量标准化模型;采用熵权法确定气候容量指标权重,进而构建气候容量模型;对服从正态分布的气候容量,采用距离期望一个标准差分位法将其划分为差、一般、优3个等级进行评价。经验证,该方法具有计算量少、使用简单、便于理解、结果符合实际等优点,可为气候承载力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指标 天然容量 气候容量 临界值 随机变量 正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船舶观测的全球海洋气象数据可用性分析
6
作者 南雪景 汪冬冬 +5 位作者 李肖霞 雷勇 张恩泽 杜珣 张雨潇 刘圆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8,共9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共享的志愿观测船(voluntary observing ships,VOS)2022年观测资料,本文对海洋气象观测数据到报率、数据可用率及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的数据可用性进行了分析,并将能同时观测基本气候变量(essenti... 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共享的志愿观测船(voluntary observing ships,VOS)2022年观测资料,本文对海洋气象观测数据到报率、数据可用率及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的数据可用性进行了分析,并将能同时观测基本气候变量(essential climate variables,ECVs)的VOS定义为ECVs船舶,ECVs船舶的观测数据连续且规律变化。选取一条航程长且航线分布于不同海域的船舶与ERA5再分析数据对比,发现气温的数据可用性最佳,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ent,CC)月均值达0.92,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和相对偏差(relative deviation,RD)都较小;其次是气压数据,其CC月均值达0.85且RD仅为-0.12%;相对湿度和风速的观测数据表现较差,其CC月均值较低,相对湿度的RMSE较大,为9.16%,而风速的RD过大,达到27.32%。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提升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和应用水平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观测船 基本气候变量 可用性分析 第五代全球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夏季非均匀增暖的成因研究及展望
7
作者 华文剑 王希 +2 位作者 胡宇涵 冯慧婷 周璐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563,共8页
最近几十年欧亚大陆夏季存在明显的非均匀增暖现象,在欧洲-西亚和东北亚地区增温显著,而中亚的增温幅度较小。欧亚陆面的非均匀增暖,也伴随着该区夏季极端温度事件频发。因此,理解欧亚夏季非均匀增暖的形成机制,是目前气候变化研究领域... 最近几十年欧亚大陆夏季存在明显的非均匀增暖现象,在欧洲-西亚和东北亚地区增温显著,而中亚的增温幅度较小。欧亚陆面的非均匀增暖,也伴随着该区夏季极端温度事件频发。因此,理解欧亚夏季非均匀增暖的形成机制,是目前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该科学问题,分别从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和外强迫影响两个方面,回顾了有关欧亚夏季非均匀增暖的形成机制和原因,也讨论了欧亚大陆陆面增暖的相关研究要点和存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非均匀增暖 外强迫 气候系统内部变率 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 丝绸之路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西洋副热带偶极子的统计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8
作者 王晓红 官元红 +2 位作者 王曰朋 吴香华 李兴钰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5-266,共12页
利用逐月Hadley Center海表面温度、NCEP/NCAR海表面风场和海平面气压等资料,探讨了南大西洋副热带海表面温度的特征及其与ENSO(El Ni1o-Southern Oscillation)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北半球冬季,南大西洋副热带海表面温度异常的EOF(empi... 利用逐月Hadley Center海表面温度、NCEP/NCAR海表面风场和海平面气压等资料,探讨了南大西洋副热带海表面温度的特征及其与ENSO(El Ni1o-Southern Oscillation)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北半球冬季,南大西洋副热带海表面温度异常的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第一模态(解释方差为27.82%)呈现东北-西南的反位相分布,即南大西洋副热带偶极子(South Atlantic Subtropical Dipole,SASD);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变化引起了表面风的变化,表面风的变化引发了潜热通量东北-西南异常反位相分布,从而导致了海温的变化。2)SASD存在明显的季节锁相特征:9—11月SASD模态开始发生发展,12月—次年2月成熟并达到峰值,次年3—5月减弱。3)1960—2022年SASD主要以4~6 a的时间尺度发生周期变化。4)SASD与ENSO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达0.55,其中正、负SASD分别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相对应。与El Ni1o同时发生的正SASD事件对El Ni1o的强度和范围有增强和扩大的作用,且正SASD与El Ni1o事件同时发生会激发次年La Ni1a事件发生,La Ni1a事件反过来又能加强下一年负SASD事件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西洋副热带偶极子 厄尔尼诺 拉尼娜 气候变率 极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的海河流域极端降水变化预估
9
作者 张婧 许红梅 +2 位作者 郝立生 刘绿柳 向亮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3-386,共14页
基于1976~2005年格点化气候观测数据CN05.1,评估了均匀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UN-CESM)和可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VR-CESM)对海河流域气候态降水和极端降水的模拟能力,分析了VR-CESM在RCP8.5情景下2021~2050年海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结... 基于1976~2005年格点化气候观测数据CN05.1,评估了均匀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UN-CESM)和可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VR-CESM)对海河流域气候态降水和极端降水的模拟能力,分析了VR-CESM在RCP8.5情景下2021~2050年海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结果显示,相比UN-CESM[分辨率1°(纬度)×1°(经度)],VR-CESM[海河流域分辨率0.125°(纬度)×0.125°(经度)]弥补了全球模式在流域尺度模拟分辨率偏低的不足,模拟效果整体得到提高,对海河流域西南部和燕山南部的强降水频率、东部平原北部的强降水强度模拟的准确性有明显改进。与基准期(1976~2005年)相比,海河流域2021~2050年年降水量表现为北部以减少为主,中部和南部普遍增加;海河流域东南部7月降水量普遍增加10%以上。极端强降水频率以38°N为界,呈北部减少南部增加趋势;海河流域南部四省(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和山东省)交界地区强降水频率增加在20%以上;强降水量和强降水强度在北京东部和天津北部增幅最大,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在北京北部、太行山山前平原中部和山东、河北与河南三省交界处增加最多,较基准期增加80%以上。从预估的年降水量、强降水频率和强度变化发现,海河流域极端降水风险存在较大时空异质性,未来应对海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复杂性将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可变分辨率 地球系统模式 海河流域 气候模拟和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和立地等级对落叶松林分生物量估计的影响
10
作者 刘子洋 强波 +2 位作者 张浩 符利勇 郭晋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构建包含立地等级与气候因子的落叶松生物量模型,分析环境与气候共同作用对生物量估算的影响,为森林经营和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吉林省2004、2009及2014年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数据,结合World Clim提供的1950—2000... 【目的】构建包含立地等级与气候因子的落叶松生物量模型,分析环境与气候共同作用对生物量估算的影响,为森林经营和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吉林省2004、2009及2014年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数据,结合World Clim提供的1950—2000年平均气候因子,选用Richards模型作为基础模型。通过地形因子合并立地单元划分立地等级,并将立地等级作为哑变量,建立含立地等级和气候因子的落叶松林分生物量模型,分析气候和立地等级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结果】(1)建立的含立地等级和气候因子的模型的拟合精度可达0.961,与训练集得出的各项评价指标差异均小于5%,表现出较好的泛化能力。(2)林分因子对林分生物量的独立解释率为93.7%,立地等级为2.4%,而气候因子仅为0.3%。(3)温度和降水共同影响林分生物量,最干旱季温度升高会降低林分生物量最大值,而最冷季降水增加则可促进林分生物量的增长。【结论】立地等级对落叶松林分生物量估算的影响大于气候因子。建立的含立地等级和气候因子的落叶松生长收获预估模型,揭示了气候和立地等级对落叶松生物量生长的综合作用,为林分适宜性经营和森林精准增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人工林 气候变化 林分生物量 哑变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特有药用植物水母雪兔子的潜在分布区预测
11
作者 孙成林 刘玉萍 +7 位作者 苏旭 李小莉 张朋辉 曲荣举 靳佳瑞 杨倩 余明君 宋昌春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0-918,共9页
为了明确水母雪兔子(Saussurea medusa)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和适宜生境,本研究利用水母雪兔子的分布记录和气候变量数据,采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了不同气候变化背景下水母雪兔子的潜在分布区。结果表明,MaxEnt模型对水母雪兔子潜... 为了明确水母雪兔子(Saussurea medusa)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和适宜生境,本研究利用水母雪兔子的分布记录和气候变量数据,采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了不同气候变化背景下水母雪兔子的潜在分布区。结果表明,MaxEnt模型对水母雪兔子潜在分布区预测可信度高,AUC值均高于0.95;海拔、最暖季度降水量、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季节性变化是影响其潜在分布区的主要环境因子;末次间冰期、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中期水母雪兔子高适生区主要分布于青海东部、四川和云南西北部等地;当前和未来(2050年和2070年),高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西藏东部、青海东北部等地,分布区面积有所增加,主要向云南南部、西藏东南部等低纬度地区扩张。据此,我们认为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云南北部应是水母雪兔子的高适生区,需要建立就地保护以对国家二级珍稀野生保护植物水母雪兔子实施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母雪兔子 气候变化 潜在分布区 环境变量 最大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和GIS的云南省金铁锁潜在适生区预测研究
12
作者 姜健发 李亚楠 +5 位作者 胡昌平 王有兵 杨建军 杨淑娇 李金亮 徐丕聪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3期10-15,141,共7页
依据金铁锁在云南省的分布记录数据和现地调查数据,对1970—2000年间12个月最低温、12个月最高温、12个月均降水量、12个月均太阳辐射和19个生物气候变量,共67个气候变量,采用SDMtoolbox工具对这些气候变量进行相关性因子分析,筛选出8... 依据金铁锁在云南省的分布记录数据和现地调查数据,对1970—2000年间12个月最低温、12个月最高温、12个月均降水量、12个月均太阳辐射和19个生物气候变量,共67个气候变量,采用SDMtoolbox工具对这些气候变量进行相关性因子分析,筛选出8个气候变量;结合土壤的12个变量,地形要素的3个变量及土地利用数据/土地覆盖数据,共24个环境变量,采用MaxEnt模型对金铁锁在云南省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基于GIS技术对适宜区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进行适宜性等级划分和环境变量分析。结果表明,金铁锁的低、中、高适宜区面积分别为39213、15101、6725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0.17%、3.92%、1.74%。其中,高适宜区主要集中在云南省的滇西北;5月份降水量、土壤酸碱度、3月份降水量、坡度是影响金铁锁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金铁锁适宜在海拔2350~3760 m的阳坡、半阳坡的缓坡生长,5月份降水较少,3月份有适量降水,昼夜温差不大,土壤碳酸岩含量高、酸性、质地较粘重的水稻土、褐红壤、棕壤、碳酸岩褐土、亚高山草甸土的水田、旱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其他林地、草地区域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铁锁 潜在适生区 MaxEnt模型 环境变量 气候变量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13
作者 李见会 何淑勤 +1 位作者 易海燕 郑子成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8-376,共9页
[目的]探究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攀枝花市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Landsat-EVI数据,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像元二分模型、Theil-Sen Median趋势、偏相关和最... [目的]探究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攀枝花市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Landsat-EVI数据,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像元二分模型、Theil-Sen Median趋势、偏相关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攀枝花市1990—2020年植被覆盖度特征,明晰其驱动因素。[结果]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FVC)呈“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以高等级植被覆盖为主。1990—2020年,FVC为0.635~0.792,退化区面积占比为17.70%,改善区面积占比为44.97%。FVC与降水、气温呈正相关,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61.87%、57.40%。土地利用类型、高程、气温是FVC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力在0.20以上;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大多表现为增强,其中,坡向和气温耦合后,影响力可提升到43.00%;各驱动因子对研究区植被生长的影响均有其适宜的范围。[结论]1990—2020年,FVC整体呈上升趋势,但部分区域植被退化明显,未来区域植被建设需要在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时注重地形分布规律及气候变化,以应对环境演变下植被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对贵州春玉米种植适宜度的影响
14
作者 王翠花 韩智博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42,共15页
贵州是我国西南地区玉米主要产区之一,准确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贵州玉米种植的适宜度变化,对贵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贵州省77个气象站点历史(2001-2020年)逐月气象数据和CMIP6(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未来(2021-2... 贵州是我国西南地区玉米主要产区之一,准确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贵州玉米种植的适宜度变化,对贵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贵州省77个气象站点历史(2001-2020年)逐月气象数据和CMIP6(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未来(2021-2040年)不同排放情景(SSP126、SSP245、SSP585)下的气象数据,在气候适宜度函数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出贵州春玉米的温度、降水和日照适宜度模型,并对其综合适宜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排放情景下,贵州春玉米的温度适宜度整体上升,降水适宜度略微下降,在温度和降水的共同影响下,SSP126、SSP245、SSP585情景下综合适宜度大于0.8的区域由贵州中部向东西两边分别增加2.69%、3.08%、4.05%。降水适宜度的波动较小,因此认为温度变化对贵州春玉米种植区划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气候情景 气候适宜度 时空变化 春玉米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近70 a暴雨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15
作者 张小潭 刘智天 +3 位作者 吴绍飞 汪煜 杨操静 李翰卿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67-172,共6页
为更科学地识别变化环境下城市暴雨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增强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预防及决策能力,利用昆明国家基准气象观测站72 a(1951—2022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昆明近70 a暴雨时程演变特征,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分... 为更科学地识别变化环境下城市暴雨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增强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预防及决策能力,利用昆明国家基准气象观测站72 a(1951—2022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昆明近70 a暴雨时程演变特征,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分析昆明降水、暴雨量、暴雨日数、暴雨强度等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显著程度,同时应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验证其研究结论。研究表明:昆明近70 a整体呈现降水量略减、暴雨量增加、暴雨日数增多、暴雨强度增强的变化趋势;小雨、中雨、大雨减少,而暴雨逐渐增加;预测未来暴雨将可能持续性增多趋强,每10 a增长约8.28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气候特征 暴雨特征变量 变化趋势 降水贡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我国怒江山茶的潜在适生区
16
作者 徐帆 贺鹭瑶 郑伟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5-383,共9页
【目的】怒江山茶(Camellia saluenensis Stapf ex Bean)是观赏茶花中叶片最小的物种,株型矮小、紧凑、美观,是极具园林应用潜力的观赏树种。未来温室效应增强导致怒江山茶的适生区域发生变化,因此怒江山茶的潜在适生区研究可为其引种... 【目的】怒江山茶(Camellia saluenensis Stapf ex Bean)是观赏茶花中叶片最小的物种,株型矮小、紧凑、美观,是极具园林应用潜力的观赏树种。未来温室效应增强导致怒江山茶的适生区域发生变化,因此怒江山茶的潜在适生区研究可为其引种栽培和保护性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29条怒江山茶的标本信息,通过生态位模型(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模拟怒江山茶在中国1970—2000年间及未来4个时期(2030s、2050s、2070s、2090s)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分布情况,探究其适生范围和主导气候因子。【结果】(1)历史基准期,怒江山茶的潜在适生区面积为3.80×10^(5)km^(2),占中国陆地面积的3.94%,主要分布于云南和四川;MaxEnt型ROC曲线的AUC值为0.99,表明模型精度较高,预测结果较好。(2)19个气候变量中,季节性温度变化(B4)对怒江山茶地理分布状况影响最大。(3)未来时期,怒江山茶的适生区范围有所增加。低适生区变化最为明显,有逐渐向西南和东北方向延伸趋势。【结论】怒江山茶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有所扩大,但主要稳定在滇中及金沙江流域,因此可将滇中、金沙江流域的怒江山茶筛选为核心种质,以期推进怒江山茶的引种栽培及园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红山茶 适宜区 生态位模型 气候条件 环境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ACE重力卫星的北京市地下水变化及归因分析
17
作者 张辉 张梦琳 +3 位作者 张臣 王妍 卢静 杨朴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0-169,共10页
【目的】北京市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长期被超量开采,为及时掌握地下水位时空演变规律,【方法】以2002—2022年GRACE重力卫星和地下水监测井数据为基础,运用COK模型,反演北京市地下水位变化,并从土地利用、气候... 【目的】北京市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长期被超量开采,为及时掌握地下水位时空演变规律,【方法】以2002—2022年GRACE重力卫星和地下水监测井数据为基础,运用COK模型,反演北京市地下水位变化,并从土地利用、气候变化和生态补水等方面定量分析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原因。【结果】结果表明:GRACE和实测地下水位数据反演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0~10 m,反演结果较为可靠;北京市地下水水位自2002年开始持续大幅下降,2015年至历史低值;自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江水进京等措施使得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减少,截至2022年地下水埋深持续回升。从年内变化来看,1—2月地下水位相对稳定,3—6月逐月下降,7—10月受降雨等因素影响,地下水位明显上升;11—12月,地下水位变化不大;而空间维度上,全市地下水位以中轴线及延长线为界,呈现条带状,南北差异明显;影响北京市地下水位变化的主导因素有降雨量(q=20.14%)和生态补水(q=11.98%),显著大于土地利用类型(q=3.96%)。【结论】GRACE重力卫星反演的北京市地下水动态变化与实测结果一致,降水及生态补水是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对区域水循环演变规律认识及水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科学评估与合理利用地下水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埋深 GRACE重力卫星 时空变异特征 北京市 Co-Kriging法 水资源 气候变化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对屏边三七地理分布的影响评价
18
作者 徐强 胡淑青 +3 位作者 刘海军 廖辉 欧恒 李大千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4期29-32,36,共5页
屏边三七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重要药用价值,但其地理分布狭窄且对气候条件敏感,野外种群濒危。该研究基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获取的19个分布点数据,结合WorldClim提供的生物气候变量,通过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当前及... 屏边三七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重要药用价值,但其地理分布狭窄且对气候条件敏感,野外种群濒危。该研究基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获取的19个分布点数据,结合WorldClim提供的生物气候变量,通过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下屏边三七的适生区变化。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分析精度高(AUC:0.997),当前高度适生区(133 409 km^(2))集中分布于中国云南南部(文山州、红河州)及越南北部。未来气候变化下适生区呈现显著分化,2021—2040年ssp245情景适生区扩张38.7%,而2041—2060年ssp585情景适生区面积增至211 851 km^(2),但ssp245情景下则下降14%。关键气候因子分析显示,年平均气温(Bio1,贡献率26%)和年降水量(Bio12,贡献率23.8%)为主导因子,适生区最适条件为年均温16.6℃、年降水1 782.6 mm、年温差19.3℃。研究揭示屏边三七适生区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ssp585高排放路径下远期适生区可能扩大,但极端气候变化可能加剧栖息地破碎化,需针对性制定保护策略并优化人工栽培布局。该成果为濒危物种保护与药用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预测 濒危物种 环境变量 适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6气候变化下我国八角的适生区预测
19
作者 卢兰 户连荣 +2 位作者 刘凌 贺娜 张知晓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4期14-23,共10页
为探讨影响八角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揭示其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分布格局,以我国八角为研究对象,以其在全球的159个有效分布记录和筛选出的9个环境变量为基础,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 10.5软件,对其在第6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 为探讨影响八角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揭示其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分布格局,以我国八角为研究对象,以其在全球的159个有效分布记录和筛选出的9个环境变量为基础,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 10.5软件,对其在第6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不同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下,预测当前和2021—2040年、2041—2060年、2061—2080年、2081—2100年空间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MaxEnt评估ROC曲线显示,八角的训练值和测试值分别为0.985、0.989,表明模型预测结果极好,可信度极高。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八角在我国的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广西、广东、福建、台湾地区、海南、贵州东南部、四川东部、江西东南部及云南文山等地,总面积64×10^(4)km^(2);较适生区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海南、贵州、湖南、江西、湖北、浙江、安徽、山东等地,总面积134×10^(4)km^(2)。在未来气候条件下,因受温度和降水的影响,八角在我国的适生区面积会略有变化,但变化程度并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 气候变化 最大熵模型 环境变量 适生区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riability of leaf functional traits of invasive tree Rhus typhina L. in North China 被引量:4
20
作者 WEI Mei WANG Shu +3 位作者 WU Bing-de JIANG Kun ZHOU Jia-wei WANG Cong-y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55-163,共9页
Functional traits, specifically leaf functional traits, are core-topics to explore importance to the invasion success of invasive plant species. This study aims to address the differences i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and... Functional traits, specifically leaf functional traits, are core-topics to explore importance to the invasion success of invasive plant species. This study aims to address the differences i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variability of the invasive tree staghorn sumac Rhus typhina L. with different invasion success, including lower and higher invasion success, in two climatic regions in North China, including a warm temperate region and a cold temperate region.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for leaf functional traits of staghorn sumac across different invasion success. However, the variability of leaf chlorophyll and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of staghorn sumac under higher invasion success were approximately 66.023% and 68.615% higher than those under lower invasion success, respectively. The leaf chlorophyll and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of staghorn sumac in the warm temperate region were approximately 18.432% and 16.337% higher than those in cold temperate region, respectively. The variability of specific leaf area of staghorn sumac in warm temperate region was approximately 59.802% higher than that in cold temperate region. Accordingly, leaf chlorophyll and N concentrations as well as specific leaf area of staghorn sumac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variability may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shaping ecological success of studied invader along a climatic grad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ic region invasive tre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variability specific leaf area Rhus typhina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