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38篇文章
< 1 2 1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w-power system model for quantum entangled photon-pair source
1
作者 FENG Tianxuan ZHANG Hanyi +3 位作者 FAN Rong MA Honghao DONG Mengcheng LI Liji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1287-1294,共8页
The quantum entangled photon-pair source,a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optical quantum systems,holds great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s such as quantum teleportation,quan-tum computing,and quantum imaging.The current wor... The quantum entangled photon-pair source,a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optical quantum systems,holds great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s such as quantum teleportation,quan-tum computing,and quantum imaging.The current workhorse technique for preparing photon pairs involves performing spon-taneous parametric down conversion(SPDC)in bulk nonlinear crystals.However,the current power consumption and cost of preparing entangled photon-pair sources are relatively high,pos-ing challenges to their integration and scalability.In this paper,we propose a low-power system model for the quantum entan-gled photon-pair source based on SPDC theory and phase matching technology.This model allows us to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of each module and the influence of component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verall system.In our experimental setup,we utilize a 5 mW laser diode and a typical type-II barium metabo-rate(BBO)crystal to prepare an entangled photon-pair source.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in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the model,indicating a significant step towards achieving the goal of low-power and low-cost entangled photon-pair sources.This achievement not only contributes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quantum entanglement lighting,but also paves the way for the widespread adoption of optical quantum system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power system model optical quantum system entangled photon-pair source spontaneous parametric down conver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lind source separation of ship-radiated noise based on generalized Gaussian model 被引量:2
2
作者 Kong Wei Yang Bi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6年第2期321-325,共5页
Whe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ources cannot be estimated accurately, the ICA algorithms failed to separate the mixtures blindly. The generalized Gaussian model (GGM) is presented in ICA algorithm since it can model ... Whe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ources cannot be estimated accurately, the ICA algorithms failed to separate the mixtures blindly. The generalized Gaussian model (GGM) is presented in ICA algorithm since it can model non- Ganssian statistical structure of different source signals easily. By inferring only one parameter, a wide class of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s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using maximum likelihood (ML) approach and natural gradient descent, the learning rules of blind source separation (BSS) based on GGM are presented. The experiment of the ship-radiated noise demonstrates that the GGM can model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ship-radiated noise and sea noise efficiently, and the learning rules based on GGM gives more successful separation results after comparing it with several conventional methods such as high order cumnlants and Gaussian mixture density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ind source separation (BSS)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 generalized Gaussian model(GGM) maximum likelihood (M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earch-free near-field source localization method with exact signal model 被引量:2
3
作者 PAN Jingjing SINGH Parth Raj MEN Shaoy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21年第4期756-763,共8页
Most of the near-field source localization methods are developed with the approximated signal model,because the phases of the received near-field signal are highly non-linear.Nevertheless,the approximated signal model... Most of the near-field source localization methods are developed with the approximated signal model,because the phases of the received near-field signal are highly non-linear.Nevertheless,the approximated signal model based methods suffer from model mismatch and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while the exact signal model based estimation methods usually involve parameter searching or multiple decomposition procedures.In this paper,a search-free near-field source localiz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with the exact signal model.Firstly,the approximative estimates of the direction of arrival(DOA)and range a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approximated signal model based method through parameter separation and polynomial rooting operations.Then,the approximative estimates are corrected with the exact signal model according to the exact expressions of phase difference in near-field observations.The proposed method avoids spectral searching and parameter pairing and has enhanced estimation performance.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provid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FIELD source localization polynomial rooting approximation error exact signal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Geological Modeling with Multi-source Data Integration in Polymetallic Region:A Case Study of Luanchuan,Henan Province,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Gongwen Wang~(1,2),Shouting Zhang~(1,2),Changhai Yan~3,Yaowu Song~3,Limei Wang~1 1.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 3.He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Zhengzhou 450007,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66-167,共2页
The development of 3D geological models involves the integration of large amounts of geological data,as well as additional accessible proprietary lithological, structural,geochemical,geophysical,and borehole data.Luan... The development of 3D geological models involves the integration of large amounts of geological data,as well as additional accessible proprietary lithological, structural,geochemical,geophysical,and borehole data.Luanchuan,the case study area,southwestern Henan Province,is an important molybdenum-tungsten -lead-zinc polymetallic belt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GEOLOGICAL modeling MULTI-source data MINERAL exploration METALLOGENIC model virtual GEOLOGICAL section Luanchuan POLYMETALLIC REG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urce平台的祖厉河流域降雨径流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娟 崔长勇 +1 位作者 蒋桂芹 何刘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2-46,共5页
选用基于Source平台的SIMHYD模型进行祖厉河流域的降雨径流模拟。采用1956—1985年靖远站实测径流数据进行参数率定,并采用1986—2000年的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多年平均径流量及最大、最小日平均径流量计算值分别与实测值相差-8... 选用基于Source平台的SIMHYD模型进行祖厉河流域的降雨径流模拟。采用1956—1985年靖远站实测径流数据进行参数率定,并采用1986—2000年的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多年平均径流量及最大、最小日平均径流量计算值分别与实测值相差-8.6%、0.2%、-20.1%,相关系数为0.98,Nash效率系数为0.96。SIMHYD模型总体模拟结果较好,可以满足模型精度要求。采用更为准确的降雨、蒸发和用水资料,进一步率定优化参数,可以提高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rce模型 SIMHYD模型 降雨径流模拟 祖厉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xSIAR和IsoSource模型解析植物水分来源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曾祥明 徐宪立 +3 位作者 钟飞霞 易汝舟 徐超昊 张耀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611-5619,共9页
选取西南喀斯特地区次生林中主要优势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香椿(Toona sinensis)和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et Zucc.)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水、泉水、雨水和植物采样,利用氢氧稳... 选取西南喀斯特地区次生林中主要优势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香椿(Toona sinensis)和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et Zucc.)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水、泉水、雨水和植物采样,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借助IsoSource和MixSIAR两种模型分析植物水分来源,通过直接相关法判断植物主要吸水源来衡量两种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降雨δ^18O值在3月—6月偏正,在6月—8月数据偏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春季不同土壤层土壤水δ^18O值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夏季呈现相反的规律。基于IsoSource和MixSIAR模型计算植物不同水分来源比例时存在一定差异。基于直接相关法定性分析植物水分来源表明MixSIAR模型计算结果可靠性高于IsoSource模型。基于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进行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出MixSIAR模型的RMSE结果小于IsoSource模型,表明利用MixSIAR模型计算植物对各水源的利用比例适用性高于IsoSource模型。本文结果有助于在解析植物水分来源时为模型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水分来源 Isosource模型 MixSIAR模型 生态水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震源破裂机理及邻区应力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建文 金明培 +2 位作者 叶泵 黎朕灵 李庆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8,共13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文中基于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联合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滑动模型,并进一步计算了同震位错引起...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文中基于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联合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滑动模型,并进一步计算了同震位错引起的周边地区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定日地震的形变特征、震源破裂机理及其对邻区应力调整作用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InSAR升、降轨同震形变场长轴均呈近SN向展布,同震形变均表现为拥有东、西2个明显形变区域且呈现蝴蝶状的条纹样式,升、降轨LOS向形变量分别在-0.58~0.33m和-0.80~0.66m之间。2)联合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反演得到的定日地震的矩震级为MW7.06,地震破裂过程呈现出从初始破裂点开始沿断层面向N拓展的单侧破裂特征,断层错动为兼具少许走滑分量的正断机制。发震断层主要破裂区长约55km,滑动分布集中在地下0~15km深度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为4.25m,出现在地下8.6km深度处。此次地震的主要破裂区已经到达地表,位于震中以北沿走向约35~53km处,潜在地表破裂长约18km。3)定日地震导致发震断层东、西两侧的同震库仑应力降低;断层破裂段南、北两端及其周围区域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加载量远大于地震触发阈值0.01MPa,这些区域未来有进一步发生有感余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同震形变场 震源滑动模型 同震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荷匹配机制下的水光互补系统中长期与短期嵌套优化调度模型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显峰 黄晗 +3 位作者 鲜于虎成 张艳青 李旭 许昌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5,共8页
针对高比例光伏发电渗透下水光互补系统源-荷同步性显著下降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外层长期水量调蓄与内层短期电力互补相耦合的嵌套调度模型。该模型在外层识别光伏出力与负荷曲线特征,而在内层基于源-荷匹配机制,根据水、光、荷特性将输... 针对高比例光伏发电渗透下水光互补系统源-荷同步性显著下降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外层长期水量调蓄与内层短期电力互补相耦合的嵌套调度模型。该模型在外层识别光伏出力与负荷曲线特征,而在内层基于源-荷匹配机制,根据水、光、荷特性将输电通道划分为多个目标空间,并采用层内目标分级与层间全局搜索的耦合联动机制,求解输电通道电量配比,得到各目标空间的电量分布情况。澜沧江西藏段水光互补系统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能够有效引导系统运行工况趋近目标偏好区域,所制订的调度方案能够满足短期弃电、波动风险控制与电力调峰需求,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光互补系统 源-荷匹配 输电通道 优化调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开源代码训练大模型的著作权法评价——以全球首例机器学习诉讼为研究样本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韬略 《知识产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70,共24页
从法解释论视角评价使用开源代码训练大模型行为的著作权法合法性时,应先分析在先许可协议对开源代码使用的约定。尽管大模型开发商可能违反了开源许可协议,且在模型训练或者输出阶段可能存在复制、修改、传播开源代码乃至删除作品来源... 从法解释论视角评价使用开源代码训练大模型行为的著作权法合法性时,应先分析在先许可协议对开源代码使用的约定。尽管大模型开发商可能违反了开源许可协议,且在模型训练或者输出阶段可能存在复制、修改、传播开源代码乃至删除作品来源信息的行为,但训练数据集不公开在多方面限制了著作权侵权认定。司法机关以大模型输出端为规制对象并以合理使用为利益调节器的务实思路,向大模型产业传递了友好信号,刺激了降重技术的开发,并可能进一步降低著作权人提起侵权诉讼的概率和理论正当性。个案分析过程还暴露出我国著作权法在应对大模型训练著作权侵权问题时的优缺点。我国亟需修正合理使用制度以应对大模型开发对数据训练的需求,同时应从立法和技术角度推动训练数据著作权权属信息的透明化,以保护作者著作人身权和电子权利管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源代码 大模型 机器学习 著作权侵权 合理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入库负荷精细解析的面源污染排放特征识别
10
作者 徐祎凡 陈炼钢 +3 位作者 赖正清 何常清 金秋 陈黎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70,共13页
【目的】为厘清流域面源污染源结构、精细化解析面源污染负荷时空特征,【方法】以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流域面源污染模型为基础,选取代表性水文系列,结合入库污染负荷计算模型,构建了污染负荷量及入库强度的面源污染关... 【目的】为厘清流域面源污染源结构、精细化解析面源污染负荷时空特征,【方法】以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流域面源污染模型为基础,选取代表性水文系列,结合入库污染负荷计算模型,构建了污染负荷量及入库强度的面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技术流程,并在数据条件较为完备的沙河水库流域进行验证。【结果】结果表明:沙河水库流域总氮(Total Nitrogen,TN)入库负荷总量为198.34 t/a,面源污染占比为86.53%,流域内茶园TN负荷量贡献率最大,占比为23.84%;TN负荷量在丰水年和特丰水年比枯水年上升58.06%和289.09%,在年内丰水期TN月均负荷量比平水期和枯水期分别高出75.24%和372.51%;河道削减TN负荷量为33.58 t/a,削减比例为14.48%;子流域TN入库产污强度变化范围为0.36~4.73 t/km^(2)。面源污染排放入库低值区主要位于流域南部,高值区主要位于近库区域,沙河西和沙河东控制分区单位面积TN入库强度显著高于流域南部。【结论】针对高产污地类、高产污区域及高产污时段应提高面源污染防控力度;建立的技术流程可有效识别和科学解析流域面源污染关键源区,为流域水环境开展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适应性开发提供一定技术支持,使相关工作开展更加有的放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SWAT模型 总氮 特征识别 沙河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多源融合降水产品综合评价及其水文效应评估
11
作者 雍斌 周振杨 +1 位作者 陶新 吕毅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7,76,共12页
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对多源融合降水产品(DML-TPP)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将其与纯红外遥感降水产品PERSIANN-CCS、卫星降水产品GSMaP_G、再分析数据集ERA5-L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RA5-L对降水量存在一定程度高估,但较好地反映了整个黄河源... 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对多源融合降水产品(DML-TPP)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将其与纯红外遥感降水产品PERSIANN-CCS、卫星降水产品GSMaP_G、再分析数据集ERA5-L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RA5-L对降水量存在一定程度高估,但较好地反映了整个黄河源区降水的时空格局;GSMaP_G在降水量估算方面较其他产品表现更优秀,在以气象站插值数据率定栅格新安江模型参数的方案中,GSMaP_G对黄河源区门玛区间的水文效应评估结果更好;在采用降水产品对栅格新安江模型进行参数率定的方案中,基于DML-TPP和ERA5-L的径流模拟在平水年表现最佳,基于GSMaP_G的模拟结果则更好地复现了丰水年的洪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融合降水产品 水文模拟 栅格新安江模型 误差传播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水河流域滨水缓冲带安全宽度规划研究
12
作者 秦志强 邹晔 +3 位作者 郭人泰 郭刘鹏 王超 薛良方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1,47,I0002,I0003,共10页
基于SWAT模型建立了汶水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估算了流域内污染物负荷,利用经验公式预测了径流通过滨水缓冲带边界时的污染物浓度,通过相关性分析识别了决定该河段滨水缓冲带最小安全宽度的关键变量。结果表明:1)SWAT模型适合进行径流... 基于SWAT模型建立了汶水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估算了流域内污染物负荷,利用经验公式预测了径流通过滨水缓冲带边界时的污染物浓度,通过相关性分析识别了决定该河段滨水缓冲带最小安全宽度的关键变量。结果表明:1)SWAT模型适合进行径流、总氮(TN)和总磷(TP)模拟。2)地表径流中TN和TP负荷由上游至下游呈增加趋势。3)滨水缓冲带安全宽度受到连接度、坡度、耕地面积和人口密度的影响。上、中、下游滨水缓冲带应各自维持77.90、33.37、60.65 m的安全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SWAT模型 滨水缓冲带 安全宽度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背景的框架-属性耦合建模技术:以锦州市规划区为例
13
作者 李旭光 马天宇 +5 位作者 吴季寰 江山 赵岩 于慧明 邹君 富建华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5-555,共11页
三维地质模型是城市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可视化数据资源,开发兼具地质背景条件与空间准确性的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是当前数字地质领域的重点突破方向。本文研究以锦州市规划区为例,构建了以资料整理、框架刻画、网格剖分和属性... 三维地质模型是城市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可视化数据资源,开发兼具地质背景条件与空间准确性的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是当前数字地质领域的重点突破方向。本文研究以锦州市规划区为例,构建了以资料整理、框架刻画、网格剖分和属性赋值为基础模块的框架-属性耦合建模技术。将钻孔数据、地质平面图和地表高程作为模型的信息源,采用断层自动拆分聚合算法精细刻画断层面形态,并基于变形场的断裂恢复法生成地层界面,构建地质界面框架模型。在框架内部按地层的地质背景条件选择网格节点排列模式以生成截断矩形网格,并将属性数据粗化到采样点所处的网格节点中。应用变差函数分析已有属性的分布特征,以此匹配插值算法完成模型空间内网格节点的属性赋值。本技术整合并完善了多类型地质信息的层级关系,实现了对地层性质的准确重现,所建立的模型在地质体空间交切关系展示与地质背景表达方面均具备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模型 地质背景 多源数据融合 网格剖分 属性插值 锦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人工智能地震预测模型应用
14
作者 孟令媛 胡峰 +7 位作者 臧阳 司旭 闫伟 田雷 赵小艳 张致伟 韩颜颜 王月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6年第1期43-50,共8页
针对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科学目标和主要科学问题,基于川滇地区地震目录和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在对川滇地区进行区域划分并建立图神经网络的基础上,构建了川滇地区地震预测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约3万条地震目录数据、基于地震目录的3种... 针对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科学目标和主要科学问题,基于川滇地区地震目录和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在对川滇地区进行区域划分并建立图神经网络的基础上,构建了川滇地区地震预测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约3万条地震目录数据、基于地震目录的3种地震活动性参数,以及116台项地球物理观测数据,通过将传统经验预测指标方法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给出了适用于川滇地区的多源异构数据图神经网络地震预测模型,实现了川滇地区不同数据源下短期与中期地震预测功能。模型应用结果显示,在CD2、CD8和CD10区域月尺度预测效果较好,年尺度无震预测有一定对应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多源异构数据 图神经网络 地震预测模型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冲碎石桩地基处理物理模拟相似性初步研究
15
作者 周燕国 王训阳 +1 位作者 姚鹏飞 刘代峰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9,共5页
正确认识振冲器的振源特性和碎石桩成桩过程,对揭示振冲碎石桩加固机理有重要意义。由于实际工程中难以观测地基内部的振冲施工过程,开展物理模拟重现该过程并观测振动响应是一种可行的研究手段。从原型振冲器与模型振冲器对地基土体作... 正确认识振冲器的振源特性和碎石桩成桩过程,对揭示振冲碎石桩加固机理有重要意义。由于实际工程中难以观测地基内部的振冲施工过程,开展物理模拟重现该过程并观测振动响应是一种可行的研究手段。从原型振冲器与模型振冲器对地基土体作用荷载相似的角度出发,首先将振冲器圆锥摆运动简化为平面内摆动,通过力矩平衡分析推导了振冲器对周围土体的振动压力表达式;然后基于Buckinghamπ定理,通过量纲分析获得了振动压力相似常数,发现振冲器偏心块质量、偏心距、偏心块转动角速度和重力加速度是关键影响参数;最后通过方程分析法推导了振冲器产生的最大输出机械功率、激振力和激振加速度等振源特性参数的相似常数。据此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常重力和超重力环境的模型振冲器相似律设计方法,为实现振冲碎石桩施工过程物理模拟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冲碎石桩 振源特性 模型振冲器 物理模拟 相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森林小流域径流氮磷输出负荷及水源解析
16
作者 徐国策 张腾飞 +3 位作者 蒲艺凡 李婧 谷丰佑 王斌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4-805,共12页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改变了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对次降雨事件中的氮磷输出负荷有着极大影响。以陕西黄陵地区南峪口森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3场降雨事件(中雨、大雨和暴雨)下不同水体的水质和氢稳定同位素监测数据,使用端元混合模型和...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改变了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对次降雨事件中的氮磷输出负荷有着极大影响。以陕西黄陵地区南峪口森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3场降雨事件(中雨、大雨和暴雨)下不同水体的水质和氢稳定同位素监测数据,使用端元混合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分析了不同降雨事件下流域氮磷输出负荷,并确定了不同径流来源对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雨、大雨和暴雨事件下,总氮(TN)输出量分别为12.90、110.95和208.01 kg,总磷(TP)输出量分别为0.43、2.15和6.35 kg;中雨事件下的事件前水(流域前期储水)对河道总流量的贡献率和贡献量分别为90.05%和7688 m^(3),大雨事件下分别为64.80%和20929 m^(3),暴雨事件下分别为69.48%和49794 m^(3);中雨事件下的事件水(雨水)对河道总流量的贡献率和贡献量分别为9.95%和849 m^(3),大雨事件下分别为35.20%和11347 m^(3),暴雨事件下分别为30.52%和21871 m^(3);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判定系数均在0.8以上,模拟精度良好;次降雨事件下,径流来源可以表征淋溶作用和冲刷作用对氮磷流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流失 径流组分 总氮 总磷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水源解析 端元混合模型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六面体-四面体混合有限元法的海洋可控源电磁三维正演模拟
17
作者 刘强 殷长春 +3 位作者 王立宝 柯智渊 李俊 梁昊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82-2893,共12页
正演模拟的计算效率和精度是制约电磁勘探数据反演的两个关键因素.为开发出高效、精确三维正演模拟算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六面体-四面体单元耦合的混合网格有限元算法,并将其应用于频率域海洋可控源电磁三维正演模拟中,旨在通过这种... 正演模拟的计算效率和精度是制约电磁勘探数据反演的两个关键因素.为开发出高效、精确三维正演模拟算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六面体-四面体单元耦合的混合网格有限元算法,并将其应用于频率域海洋可控源电磁三维正演模拟中,旨在通过这种混合网格策略,实现对目标区进行精细剖分,非目标区采用粗网格剖分,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快速地求解大规模海洋电磁三维数值模拟问题.该算法首先采用四面体单元将需要精细剖分的计算区域进行网格离散,然后在狄利克雷边界条件所要求的大面积扩边区域采用六面体单元离散,在两种单元的交界面上采用金字塔单元进行耦合.由于六面体单元受纵横比限制较小,且能够在任意方向进行拉伸同时具有较高的单元质量,因此能够避免海洋电磁浅水区或含有薄层模型时,由于大范围扩边而产生大量的冗余单元.本文首先通过海底均匀半空间模型对该算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然后通过与传统四面体网格对经典高阻模型和带地形复杂异常体的正演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算法的高效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 混合网格 正演模拟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风电系统动态稳定性及源网振荡分析
18
作者 徐建源 白恩铭 +2 位作者 钟建英 林莘 王超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34-2747,共14页
海上风电机组网侧换流器以跟网型为主,弱交流系统与海上风电在控制时间尺度上的交互易引发宽频域振荡。为了分析新型电力系统下源网动态稳定性及其振荡特性,以国内海上风电场实际运行参数为参考,建立海上风电场的统一幅相模型;运用模态... 海上风电机组网侧换流器以跟网型为主,弱交流系统与海上风电在控制时间尺度上的交互易引发宽频域振荡。为了分析新型电力系统下源网动态稳定性及其振荡特性,以国内海上风电场实际运行参数为参考,建立海上风电场的统一幅相模型;运用模态分析法求解其弱阻尼模态及参与因子,探究弱交流系统下轴系扭振频段对海上风电阻尼特性的影响;分析交流海缆特性及锁相环带宽对源网动态稳定性的影响,求解不同海上风电场容量下源网阻尼特性差异,进而探究风场运行功率及控制方式对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弱交流系统是引起海上风电场弱阻尼的主要因素,而锁相环带宽的选择是改善振荡特性的关键,在定功率控制下系统呈现出的阻尼相对较弱,弱电网下源网相互作用关系增强。分析结果可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源网振荡 幅相建模 弱交流系统 阻尼特性 耦合机理 海底电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19
作者 任化准 吴光东 束龙仓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6-83,共8页
长江源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揭示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维持长江源生态功能和保护河湖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应用SWAT水文模型模拟了长江源区... 长江源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揭示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维持长江源生态功能和保护河湖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应用SWAT水文模型模拟了长江源区水文过程,结合统计及地统计方法,定量识别了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63~2020年长江源区年降水量、实际蒸散发量、径流量和产水量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1.35,1.00,0.12 mm/a和0.36 mm/a;年水源涵养能力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24 mm/a,但年内、年际变化却极为明显,水源涵养能力主要集中在秋季和暖季。(2)水源涵养能力空间上呈现从上游到下游增加的趋势;通天河水源涵养能力最高,当曲河其次,楚玛尔河和沱沱河水源涵养能力较小。(3)水源涵养能力主要受降水量、产水量、地下径流量、干旱指数、蒸散发能力及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能力 降水量 蒸散发量 径流量 产水量 时空特征 SWAT模型 长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匙孔传热与能量衰减的半物理半智能热源模型
20
作者 胡广旭 高靖 +2 位作者 刘洋 丁人杰 巩庆涛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9-97,共9页
激光焊热源模型目前主要以随几何区域分布能量密度的形式加载,其模型准确性与能量分布的几何区域尺寸密切联系,但缺少与激光工艺参数和物理机制的映射关系,难用于构建激光工艺装备的数字孪生技术.针对该问题,文中探索一种基于激光焊匙... 激光焊热源模型目前主要以随几何区域分布能量密度的形式加载,其模型准确性与能量分布的几何区域尺寸密切联系,但缺少与激光工艺参数和物理机制的映射关系,难用于构建激光工艺装备的数字孪生技术.针对该问题,文中探索一种基于激光焊匙孔传热与能量衰减的半物理半智能热源模型,首先,依据激光焊匙孔形成的传热物理机制,通过算法确定激光能量分布的非线性几何区域;然后,面向随激光沿材料深度方向的吸收率衰减现象,定义基于知识的非线性衰减曲线参量,用于表达激光能量的衰减部分规律,通过上述两者组合,实现半物理半智能热源模型的建立.结果表明,通过316L不锈钢激光焊的试验与模拟,验证了热源模型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探究了热源模型参数与激光功率、离焦量、焊接速度的映射关系,为激光焊接工艺数字孪生实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焊接 热源模型 匙孔传热 能量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