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astic direct envelope inversion based on wave mode decomposition for multi-parameter reconstruction of strong-scattering media
1
作者 Pan Zhang Ru-Shan Wu +1 位作者 Li-Guo Han Yong H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2046-2063,共18页
The parameter reconstruction of strong-scattering media is a challenge for conventional full waveform inversion(FWI).Direct envelope inversion(DEI)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large-scale and strongscattering structures... The parameter reconstruction of strong-scattering media is a challenge for conventional full waveform inversion(FWI).Direct envelope inversion(DEI)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large-scale and strongscattering structures imaging without the need of low-frequency seismic data.However,the current DEI methods are all based on the acoustic approximation.Whereas,in real cases,seismic records ar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subsurface multi-parameters.Therefore,the study of DEI in elastic media is necessary for the accurate inversion of strong-scattering structures,such as salt domes.In this paper,we propose an elastic direct envelope inversion(EDEI)method based on wave mode decomposition.We define the objective function of EDEI using multi-component seismic data and derive its gradient formulation.To reduce the coupling effects of multi-parameters,we introduce the wave mode decomposition method into the gradient calculation of EDEI.The update of Vp is primarily the contributions of decomposed P-waves.Two approaches on Vs gradient calculation are proposed,i.e.using the petrophysical relation and wave mode decomposition method.Finally,we test the proposed method on a layered salt model and the SEG/EAGE salt 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EDEI method can reconstruct reliable large-scale Vp and Vs models of strong-scattering salt structures.The successive elastic FWI can obtain high-precision inversion results of the strong-scattering salt model.The proposed method also has a good anti-noise performance in the moderate noise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 envelope inversion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Elastic wave Strong-scattering media multi-parame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lti-scale data joint inversion of minerals and porosity in altered igneous reservoirs—A case stud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2
作者 Xin-Ru Wang Bao-Zhi Pan +2 位作者 Yu-Hang Guo Qing-Hui Wang Yao Gua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06-220,共15页
There are abundant igneous gas reservoir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ith significant value of research,and lithology classification,mineral analysis and porosity inversion are important links in reservoir evaluation.Howe... There are abundant igneous gas reservoir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ith significant value of research,and lithology classification,mineral analysis and porosity inversion are important links in reservoir evaluation.However,affected by the diverse lithology,complicated mineral and widespread alteration,conventional logging lithology classification and mineral inversion become considerably difficult.At the same time,owing to the limitation of the wireline log response equation,the quantity and accuracy of minerals can hardly meet the exploration requirements of igneous formations.To overcome those issues,this study takes the South China Sea as an example,and combines multi-scale data such as micro rock slices,petrophysical experiments,wireline log and element cutting log to establish a set of joint inversion methods for minerals and porosity of altered igneous rocks.Specifically,we define the lithology and mineral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core slices and mineral data,and establish an igneous multi-mineral volumetric model.Then we determine element cutting log correction method based on core element data,and combine wireline log and corrected element cutting log to perform the lithology classification and joint inversion of minerals and porosity.However,it is alway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elemental eigenvalues of different minerals in inversion.This paper uses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s to solve this problem.Finally,an integrated inversion technique for altered igneous formations was develop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rrected element cutting log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core element data,and the mineral and porosity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joint inversion based on the wireline log and corrected element cutting log are also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core data from X-ray diffraction.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inversion technique is applicable and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mineral inversion research of altered igneous form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int inversion Altered igneous rock Element correction method lithology identification Multi mineral volume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ison between several seismic inversion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mountainous coal fields of western China 被引量:9
3
作者 XU Yongzhong CHEN Tongjun +2 位作者 CHEN Shizhong HUANG Weichuan WU Gang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0年第4期585-590,共6页
With the objective of establishing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3D seismic data from mountainous areas in western China, we compared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of wave impedance technology in the lithology and exploratio... With the objective of establishing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3D seismic data from mountainous areas in western China, we compared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of wave impedance technology in the lithology and exploration of coal fields. First, we introduce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three kinds of inversion methods. i.e., Model-Based Inversion, Constrained Sparse Spike Inversion (CSSI) and Geology-Seismic Feature Inversion. Secondly, these inversion methods are contrasted in their application to 3D seismic data from some coalfields in western China. The mai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research includes: improving the vertical resolution of coal deposit strata, inferring lateral variation of the lithology and predicting coal seams and their roof lithology. Finall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ree methods shows that the model-based inversion has the higher resolution, while CSSI inversion has better waveform continuity. The geology-seismic feature inversion requires information from a large number of wells and many types of logging curves of good quality. All three methods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eismic exploration for lithological exploration in coal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l-based inversion constrained sparse spike inversion geology-seismic feature inversion coal seam lithological explo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磁数据融合的青格里底区块火成岩岩性识别
4
作者 徐凯军 刘鑫 +1 位作者 于会臻 石双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5-233,272,共10页
火成岩对地震波有屏蔽和吸收作用,造成火成岩下伏地层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不同岩性的火成岩具有明显的密度和磁化率差异,因而可利用重磁数据识别火成岩岩性。基于重磁数据联合,开展了基于逻辑函数的重磁数据融合方法研究。将该方法应... 火成岩对地震波有屏蔽和吸收作用,造成火成岩下伏地层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不同岩性的火成岩具有明显的密度和磁化率差异,因而可利用重磁数据识别火成岩岩性。基于重磁数据联合,开展了基于逻辑函数的重磁数据融合方法研究。将该方法应用于青格里底工区,以提高火成岩识别结果的可靠性。首先,基于地震约束进行重磁数据三维反演,获得研究区火成岩的密度和磁化率分布;然后,利用改进的逻辑函数实现重、磁反演数据融合,对火成岩岩性进行成像,识别出了四组火成岩单元,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解释,解释结果与钻井信息一致。通过逻辑函数有效融合了火成岩重磁多参数信息,火成岩岩性识别结果更加全面和准确,表明文中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磁三维反演 反演融合 逻辑函数 综合解释 岩性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迭代岩相模型的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在LB油田古近系陆相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5
作者 徐超 李黎 +2 位作者 王要森 汪生好 刘振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针对LB油田古近系地层D、E层组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预测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迭代岩相模型的叠前弹性参数反演方法。首先根据先验地质认识、测井曲线及岩石物理分析结果,确定了研究区的岩性并划分岩相;其次在常规低频模型... 针对LB油田古近系地层D、E层组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预测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迭代岩相模型的叠前弹性参数反演方法。首先根据先验地质认识、测井曲线及岩石物理分析结果,确定了研究区的岩性并划分岩相;其次在常规低频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岩相约束的低频模型;然后构建模型约束反演方程并采用最小二乘方法求解弹性参数,再结合贝叶斯理论将弹性参数转换为物性参数;最后利用物性参数预测结果更新低频模型,并重复以上反演过程,最终得到高分辨率弹性参数反演结果。该方法在LB油田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叠前弹性参数反演较传统反演方法分辨率更高,且与测井曲线吻合程度较好,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与传统方法相比,该反演方法以地震数据为驱动,在少井或无井、储层横向变化快的储层预测中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实趋势 岩相模型 迭代反演 岩石物理 岩性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疏井网下隔夹层精细预测方法研究及效果分析
6
作者 刘力辉 李罗意 陈殿远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9-1039,共11页
在薄层预测领域,地质统计学和波形指示反演技术是当前的两大主流方法。然而,地质统计学反演在井点稀疏区域构建精确变差函数方面存在挑战,难以实现对薄层的准确预测。尽管波形指示反演对井网分布的依赖性较小,但其高频成分在描述地震振... 在薄层预测领域,地质统计学和波形指示反演技术是当前的两大主流方法。然而,地质统计学反演在井点稀疏区域构建精确变差函数方面存在挑战,难以实现对薄层的准确预测。尽管波形指示反演对井网分布的依赖性较小,但其高频成分在描述地震振幅的空间变化方面存在不足。为了克服这些限制,提出了叠前构形反演技术。该技术通过对比地震数据体中能量和频率特征的横向变化,有效预测目标岩性的空间分布。充分利用了地震数据体的横向信息,其高频信息与地震数据体的空间能量变化高度吻合。通过射线域弹性阻抗分析,该方法能够提取更多弹性参数,其结果与AVO特征相一致,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叠前地震数据不同射线域能量的横向变化,精确预测多种岩性类型。在稀疏井网的研究区,对于复杂岩性隔夹层的预测具有显著优势。该方法在多个油田的实际应用中已显示出卓越的效果,对于1 m以上夹层的预测准确率超过80%,明显优于传统的反演技术,特别适合于稀疏井网区域的复杂岩性隔夹层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疏井网 构形反演 射线弹性阻抗 复杂岩性隔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性数据重构的叠前快速反演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章雄 李玉雯 +3 位作者 关旭 隆季原 熊艳 张菁蕾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1-1154,共14页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是致密气核心建产区,其中侏罗系沙溪庙组是近几年致密气藏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由于沙溪庙组河道砂体横向变化快、纵向叠置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导致叠后波阻抗岩性反演方法的精度低,而叠前岩性反演计算流程繁杂...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是致密气核心建产区,其中侏罗系沙溪庙组是近几年致密气藏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由于沙溪庙组河道砂体横向变化快、纵向叠置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导致叠后波阻抗岩性反演方法的精度低,而叠前岩性反演计算流程繁杂、耗时长,无法满足快速增储上产的需求。为此,提出了基于岩性数据重构的叠前快速反演技术。首先,利用纵、横波阻抗结合地质先验信息,重构岩性阻抗测井曲线,明确岩性识别门槛值,并建立岩性阻抗解析式;其次,开展AVO属性分析,推导出以截距P与梯度G表征的岩性阻抗反射数据表达式,并重构地震响应特征明显的目标岩性阻抗反射数据;最后,利用叠后反演快速获取高精度三维岩相体,作为后续相控叠前地质统计学反演的三维空间约束项。在川中金秋区块1.3×10^(4) km^(2)连片三维的应用表明,该技术在减少耗时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反演流程的平稳性和可靠性,反演结果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分辨率,储层刻画与实钻井吻合率达90%以上,探井实施成功率达100%,推动了沙溪庙组致密气藏的高效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藏 AVO 属性 岩性反演 岩相体 叠前地质统计学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可控源电磁法GEMTIP激电参数预测
8
作者 钟连诚 李伟勤 +1 位作者 刘红岐 马琰祁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3-1446,共14页
广义有效介质极化理论(Generalized Effective Medium Theory for Induced Polarization,GEMTIP)提供了岩石物理参数与复电阻率(Complex Resistivity,CR)的频散关系,据此可基于观测到的激发极化(Induced Polarization,IP)数据反演岩矿... 广义有效介质极化理论(Generalized Effective Medium Theory for Induced Polarization,GEMTIP)提供了岩石物理参数与复电阻率(Complex Resistivity,CR)的频散关系,据此可基于观测到的激发极化(Induced Polarization,IP)数据反演岩矿石的激电参数。然而,传统的反演方法在非线性优化问题上存在局部最小值、计算量大和对初始模型依赖度高等问题,且含噪数据反演结果不稳定。此外,当前的激电参数反演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岩石孔隙表征和电化学机制领域,基于宏观地球物理观测数据直接进行反演和解释的相关研究不足。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深度学习网络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可基于GEMTIP三维地电模型的地面IP差分数据直接提取激电参数。该方法将多个频率下的差分观测磁场振幅和相位作为网络输入,将异常区域的零频电阻率、体积分数、充电率、时间常数及弛豫常数作为输出标签。通过合成GEMTIP三维地电模型的可控源电磁样本数据训练深度神经网络,得到能够准确预测地下异常区域激电参数分布的网络模型。对包含GEMTIP激电参数的综合模型测试了该网络模型,并将测试结果与传统的正则化共轭梯度(Regularized Conjugate Gradients,RCG)反演结果进行比较,表明U-Net网络反演在耗时、求解精度和抗噪声能力方面均更具优势,能够从地面观测到的IP数据中直接、准确地预测GEMTIP激电参数。最后,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对亚利桑那州南部North Sliver Bell地区的辉铜矿实际勘测数据进行训练,成功预测了该地区地下辉铜矿富集层分布,并与传统反演方法获得的地质解释成果进行对比,进一步证明了本文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该方法可用于矿物组成和储层孔隙空间分布的预测,有望在宏观地球物理反演解释中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有效介质模型 激发极化效应 激电参数反演 神经网络 岩性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精细地层模型反演技术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任永强 杨歌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期135-140,共6页
针对煤矿三维地质建模中煤层厚度及顶底板岩性准确刻画的难题,提出在传统“点”和“线”数据插值为主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基础上,加入三维地震数据作为约束,基于全局插值方法的径向基函数,用“点”和“线”数据对“体”数据精细解释层位... 针对煤矿三维地质建模中煤层厚度及顶底板岩性准确刻画的难题,提出在传统“点”和“线”数据插值为主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基础上,加入三维地震数据作为约束,基于全局插值方法的径向基函数,用“点”和“线”数据对“体”数据精细解释层位进行校正,以校正后的精细地层框架为基础,基于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对煤系地层进行了岩性及厚度预测,分析了校正前与校正后地层框架为约束的反演结果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校正后的反演结果与实际资料的相对误差在5%以内,相较于未校正的反演结果,校正后的反演结果相对误差降低10%,校正后的结果与真实值之间误差控制在0.1 m以内,说明校正后的反演结果与实际水平钻孔结果吻合较好,能够精确刻画各岩性厚度及其空间展布情况。通过分析校正后的反演数据结果发现,地质岩性模型的精度得到极大提高,提高了钻孔间地层信息的准确度,在锦界煤矿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框架 地质统计学反演 岩性模型 锦界煤矿 三维地质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oshan斜坡带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
10
作者 何文渊 陈可洋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oshan区块中部斜坡带沉积特征,并提出了一种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识别出岩性圈闭,地震属性分析验证了储层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1)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oshan区块中部斜坡带沉积特征,并提出了一种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识别出岩性圈闭,地震属性分析验证了储层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1)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oshan斜坡带中—下侏罗统沉积时构造活动强烈,发育少量断裂,以湖相沉积为主,可分为SQ4—SQ6共3个沉积期,分别对应埃巴林组(J_(1)ab)、多尚组(J_(2)ds)和卡拉甘塞组(J_(2)kr),SQ6时期发生大规模湖侵,扇三角洲呈裙带状展布在边缘断层一侧,半深湖范围扩大;三角洲前缘为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相带。(2)储层预测方法为以井-震标定结果确定地层界线,以基于声波曲线重构的岩石物理分析校正井径的影响,以基于调谐厚度的正演模型分析识别砂体,以高分辨率岩性储层地震反演技术对单砂层进行识别。(3)研究区岩性圈闭主要分布于中—下侏罗统,发育于坡折控砂条件下的一系列构造带上。地震属性分析结果与沉积特征吻合度较高。(4)研究区中—下侏罗统的坡折位置发育一系列岩性圈闭,在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振幅、高阻抗特征,是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带 岩性圈闭 储层预测 圈闭识别 正演模拟 地震反演技术 岩石物理 声波曲线重构 中—下侏罗统 Doshan区块 南图尔盖盆地 哈萨克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阻抗在岩性与流体预测中的潜力分析 被引量:92
11
作者 甘利灯 赵邦六 +1 位作者 杜文辉 李凌高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5期504-508,共5页
给出了弹性阻抗的概念,并根据弹性阻抗与波阻抗定义的相似性,提出了利用叠后测井约束反演方法实现弹性阻抗反演的思想。利用Gassmann方程对渤海湾地区上第三系储层进行了流体替代模拟,得出横波速度随水饱和度变化很小,纵波速度和密度随... 给出了弹性阻抗的概念,并根据弹性阻抗与波阻抗定义的相似性,提出了利用叠后测井约束反演方法实现弹性阻抗反演的思想。利用Gassmann方程对渤海湾地区上第三系储层进行了流体替代模拟,得出横波速度随水饱和度变化很小,纵波速度和密度随水饱和度变化较大,对流体变化较敏感的结论。用不同饱和度的纵、横波速度和密度参数,利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得到叠前合成道集,并提取角道集剖面,然后反演得到弹性阻抗剖面。反演结果表明,利用叠后测井约束反演方法实现弹性阻抗反演是有效和可靠的。对弹性阻抗和波阻抗与水饱和度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弹性阻抗可以更好地反映流体饱和度的变化,在岩性和流体的识别和预测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对鄂尔多斯苏里格气田的实际资料进行了处理,发现入射角为16°时弹性阻抗与自然伽马有很好的相似性,因此利用16°入射角对应的弹性阻抗可以识别有效储层。此外,通过井点弹性阻抗与自然伽马的对比分析,可以确定区分有效储层的门槛值,如苏里格地区有效储层的弹性阻抗门槛值为29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地震反演 叠后地震反演 波阻抗 弹性阻抗 反演 岩性与流体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震联合地质建模技术在扶杨油层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杨懋新 刘金平 +2 位作者 王允清 赵秀红 孟繁举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130-133,共4页
GTZ区块扶杨油层为网状河化的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储层砂体薄、相变快、规律性差,具低孔、低渗特点;砂岩的测井响应表现为高电阻率值与低自然伽马值,砂岩总体上为高速砂岩。由于上述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进行精确油藏描述难度很大。本文... GTZ区块扶杨油层为网状河化的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储层砂体薄、相变快、规律性差,具低孔、低渗特点;砂岩的测井响应表现为高电阻率值与低自然伽马值,砂岩总体上为高速砂岩。由于上述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进行精确油藏描述难度很大。本文通过井震联合地质建模技术,以地质资料和地震解释层位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构造模型,采用相控技术和截断高斯及协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得到了三维储层岩性和物性模型、油藏模型。对扶杨油层3个砂层组和7个小层的单砂体进行了厚度和含油性预测,预测结果与后验井验证结果符合率达到80%以上,油藏类型既有砂体上倾尖灭形成的岩性油藏,也有断层遮挡形成的构造—岩性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震联合 地质建模 构造建模 岩性模型 地震岩性反演 油藏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岩性地区岩性识别与储层预测 被引量:15
13
作者 洪忠 苏明军 +2 位作者 刘化清 张晶 蔡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8-46,共9页
中国陆相地层岩性成分较为复杂,岩性波阻抗值常呈多极分布。水动能强度的急剧变化、高频率的水进水退等沉积背景造成了薄互层广泛发育的特点。储层间干涉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到地震岩性解释的精度。针对复杂岩性地区岩性–波阻抗关系... 中国陆相地层岩性成分较为复杂,岩性波阻抗值常呈多极分布。水动能强度的急剧变化、高频率的水进水退等沉积背景造成了薄互层广泛发育的特点。储层间干涉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到地震岩性解释的精度。针对复杂岩性地区岩性–波阻抗关系复杂的特点,系统分析了造成传统地震储层预测方法解释误差的原因。根据复杂岩性的地球物理响应特点,选取对区分复杂岩性敏感的测井参数。同时,将90°相位化地震数据作为测井参数反演的相对波阻抗约束数据体。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复杂岩性进行了有效的区分,达到了精细描述复杂岩性地区储层空间发育及平面展布特点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岩性地区 测井参数反演 90°相位化数据体 岩性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前AVA多参数同步反演技术在含气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2
14
作者 李爱山 印兴耀 +1 位作者 张繁昌 王保丽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1期64-68,93,共6页
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叠前地震数据的反演和应用逐渐成为热点。叠前AVA同步反演可从小、中、大三个角度部分叠加数据体上同步反演出纵、横波阻抗和密度数据体。在此基础上,可提取出地层的组合弹性参数。通常砂岩储层含气后纵波速度... 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叠前地震数据的反演和应用逐渐成为热点。叠前AVA同步反演可从小、中、大三个角度部分叠加数据体上同步反演出纵、横波阻抗和密度数据体。在此基础上,可提取出地层的组合弹性参数。通常砂岩储层含气后纵波速度明显降低,横波速度变化不大,同时密度也降低。与单纯应用纵波阻抗相比,纵、横渡阻抗等属性联合可提高流体的识别精度。因而,应用同步反演技术进行含气储层识别是可行的。首先介绍了叠前AVA同步反演的基本原理,继而从地震和测井资料处理、角度子波提取和标定以及最终反演等方面,讨论了叠前AVA同步反演技术在胜利油田中层气藏勘探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进行含气储层预测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叠加数据 同步反演 气藏 岩性参数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模型反演预测隐蔽油气藏 被引量:22
15
作者 文钢锋 王智 +1 位作者 韩军 谷斌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1期94-98,共5页
常规波阻抗反演难以解决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难题。地质模型反演技术和方法是运用钻井、地质资料和参数建立地质模型,在地质模型的约束下进行反演,得到相应的地质数据体(密度、电阻率、速度数据体等),根据数据体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油气... 常规波阻抗反演难以解决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难题。地质模型反演技术和方法是运用钻井、地质资料和参数建立地质模型,在地质模型的约束下进行反演,得到相应的地质数据体(密度、电阻率、速度数据体等),根据数据体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油气藏。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圈闭贫乏的C8井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与非储层波阻抗差异较小,而密度和电阻率差异明显,经过地质模型反演,得到密度和电阻率数据体,进行交会预测油气藏分布,预测结果基本得到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模型 模型反演 油气藏预测 岩性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属性火成岩岩性反演技术 被引量:10
16
作者 冉启全 周雪峰 胡永乐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8,17,共5页
在岩心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地质、测井、地震等多学科资料对枣园火成岩的岩性、电性、波阻抗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岩性、电性与波阻抗、地震属性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常规波阻抗反演方法的不足,形成了一套基于神经网... 在岩心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地质、测井、地震等多学科资料对枣园火成岩的岩性、电性、波阻抗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岩性、电性与波阻抗、地震属性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常规波阻抗反演方法的不足,形成了一套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属性岩性反演技术,采用该技术对枣园火成岩不同岩性进行了反演,给出了火成岩厚度及孔隙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岩性 电性 地震属性 神经网络 岩性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岩性地震反演信息划分煤体结构 被引量:22
17
作者 彭刘亚 崔若飞 +1 位作者 任川 崔大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2期410-415,共6页
常规的煤田地震勘探技术主要解决煤层的构造问题,无法对于瓦斯突出相关的构造煤发育情况、煤岩层的岩性以及煤体结构作出评价。从岩石物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煤体结构的岩性参数差异,提出了煤体结构破坏指示因子的概念。利... 常规的煤田地震勘探技术主要解决煤层的构造问题,无法对于瓦斯突出相关的构造煤发育情况、煤岩层的岩性以及煤体结构作出评价。从岩石物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煤体结构的岩性参数差异,提出了煤体结构破坏指示因子的概念。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测井曲线进行约束反演获得的波阻抗数据体作为外部属性,并结合其他地震属性,训练概率神经网络对煤体结构破坏指示因子进行反演预测,从而划分煤体结构。结果表明岩性反演结果与矿井瓦斯分布关联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突出 煤体结构 岩性反演 指示因子 概率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弹性阻抗反演理论的泊松比反演方法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桂金咏 印兴耀 曹丹平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3-469,5,共7页
实际应用中泊松比主要通过间接反演的方式获取,其累积误差明显,针对这一不足,基于弹性阻抗反演理论,在总结出常用弹性阻抗方程的通用表达式和岩性参数通用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推导出了一种新的AVO近似式,进而提出一种包含有泊松比参数项... 实际应用中泊松比主要通过间接反演的方式获取,其累积误差明显,针对这一不足,基于弹性阻抗反演理论,在总结出常用弹性阻抗方程的通用表达式和岩性参数通用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推导出了一种新的AVO近似式,进而提出一种包含有泊松比参数项的新的弹性阻抗方程。模型试验与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新的弹性阻抗方程进行弹性阻抗反演直接得到泊松比的方法与传统利用纵、横波速度转化计算间接得到泊松比的方法相比,减少了误差的累积并且稳定性和抗噪性均得到了提高,泊松比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泊松比 弹性阻抗 AVO近似式 反演 岩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29
19
作者 王威 李臻 +2 位作者 田敏 周锦程 李凝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2期121-125,共5页
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具有圈闭边界条件复杂、形态不规则、赋存状态隐蔽、成藏条件复杂、油气运聚机理多样等地质特征。当前,中国形成了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三相"联合解释技术等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础研究... 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具有圈闭边界条件复杂、形态不规则、赋存状态隐蔽、成藏条件复杂、油气运聚机理多样等地质特征。当前,中国形成了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三相"联合解释技术等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础研究方法以及叠前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流体势分析技术、含油气检测技术等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今后宜加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础地质研究,不断完善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标准和规范,重视地质和物探研究的有机结合,建立多学科、多专业的项目组,适时组织岩性油气藏勘探关键技术攻关,抓好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技术储备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地层油气藏 层序地层学 叠前地震反演 地震属性 流体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约束地质建模技术在松辽盆地古537区块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杨敏芳 杨瑞召 张春雷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61,共4页
松辽盆地古537区块勘探目的层的沉积相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砂体薄、相变快、规律性差,精确预测困难。地震约束地质建模技术能有效地预测储层分布和物性特征,方法原理是,以地质资料和地震解释层位数据为基础构建构造模型,在测井数据控... 松辽盆地古537区块勘探目的层的沉积相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砂体薄、相变快、规律性差,精确预测困难。地震约束地质建模技术能有效地预测储层分布和物性特征,方法原理是,以地质资料和地震解释层位数据为基础构建构造模型,在测井数据控制下,以地震岩性反演数据为约束,采用序贯高斯同位协同模拟方法建立储层岩性模型,进行储层描述。在古537区块,利用该方法进行了储层砂体展布和厚度预测,结果与井点的储层特征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537区块 地震约束地质建模技术 构造模型 岩性模型 地震岩性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