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碘簇硼咪唑框架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质
1
作者 卢晨 洪勤龙 +1 位作者 张海霞 张健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4,共6页
使用碘化亚铜、预先合成的硼咪唑配体和季铵盐制备得到了2例铜碘簇基硼咪唑框架(boron imidazolate frameworks,BIFs),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显示,[N(C_(4)H_(9))_(4)]{Cu_(6)I_(6)[BH(im)_(3)]Cu[BH(im)_(3)]}... 使用碘化亚铜、预先合成的硼咪唑配体和季铵盐制备得到了2例铜碘簇基硼咪唑框架(boron imidazolate frameworks,BIFs),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显示,[N(C_(4)H_(9))_(4)]{Cu_(6)I_(6)[BH(im)_(3)]Cu[BH(im)_(3)]}·0.5CH_(3)OH(BIF‑155,im=imidazolate)是以四连接的Cu_(6)I_(6)簇、单核Cu原子和三连接的硼咪唑配体BH(im)_(3)^(-)作为节点交替连接形成的(3,4)‑连接的二维层状网络,[N(C_(4)H_(9))_(4)]{Cu_(3)I_(3)[BH(im)_(3)]}(BIF‑156)则是以Cu_(3)I_(3)簇和BH(im)_(3)^(-)硼咪唑配体连接得到的3‑连接的fes拓扑的二维层状网络。2种化合物对应的晶体均具有良好的结晶性。在紫外灯照射下,二者展示出不同的荧光性质,即BIF‑155发射红光,BIF‑156发射黄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碘簇 硼咪唑框架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在Cu_(2)O(111)表面的Pd_(n)(n=2~8)团簇稳定性的DFT研究
2
作者 范祥瑞 李志斌 +2 位作者 赵子萱 刘汉阳 王红涛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04-108,共5页
采用周期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Pd_(n)团簇在Cu_(2)O(111)表面和Cu_(2)O(111)Cu缺陷表面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相比于在Cu_(2)O表面,Pd_(n)团簇更容易吸附在Cu_(2)O(111)Cu缺陷表面。应用Bader电荷研究了Pd_(n)在Cu_(2)O表面的结构稳定... 采用周期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Pd_(n)团簇在Cu_(2)O(111)表面和Cu_(2)O(111)Cu缺陷表面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相比于在Cu_(2)O表面,Pd_(n)团簇更容易吸附在Cu_(2)O(111)Cu缺陷表面。应用Bader电荷研究了Pd_(n)在Cu_(2)O表面的结构稳定性,揭示了当Pd_(n)团簇吸附在Cu_(2)O表面时,Pd_(n)团簇会向Cu_(2)O表面转移电子,这增强了Cu_(2)O的抗氧化性。Pd_(2)在Cu_(2)O表面时倾向于解离吸附,这是由于Pd与Cu_(2)O表面的相互作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_(2)O(111)表面 Cu缺陷 Pd_(n)团簇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融合多源数据信息的沪铜期货价格预测新方法
3
作者 孙景云 邴贵英 《运筹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169,I0089-I0091,共7页
本文以上海期货市场的沪铜期货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宏观经济数据和百度搜索关键词信息作为影响沪铜期货价格变化的宏观经济因素和投资者微观关注度特征,提出了一种预测沪铜期货价格的新模型:SC-KPCA-KELM。首先对多源数据信息集进行系统聚... 本文以上海期货市场的沪铜期货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宏观经济数据和百度搜索关键词信息作为影响沪铜期货价格变化的宏观经济因素和投资者微观关注度特征,提出了一种预测沪铜期货价格的新模型:SC-KPCA-KELM。首先对多源数据信息集进行系统聚类,然后对聚类结果利用核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特征提取,最后将提取出的主要特征作为预测因子,分别采用4种机器学习方法对沪铜期货的月度价格进行预测。实证结果表明,在本文预测框架下综合利用宏观经济数据和百度搜索信息的预测模型在水平和方向预测精度上均获得了更好的预测性能。本文的方法可为铜相关企业和期铜投机者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铜期货 百度指数 系统聚类 核主成分分析 核极限学习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肉瘤中铜死亡相关亚型鉴定、预后模型构建以及免疫细胞浸润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邵子晨 李华南 +2 位作者 章晓云 孙伟康 袁启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6,共9页
目的:在铜死亡基因基础上分析骨肉瘤(OS)中铜死亡基因相关亚型鉴定、预后模型构建和免疫浸润的影响。方法:联合TARGET与GEO数据库对OS相关铜死亡基因进行生存分析及预后相关性分析。采用一致性聚类方法将OS分为铜死亡不同亚型。运用SSG... 目的:在铜死亡基因基础上分析骨肉瘤(OS)中铜死亡基因相关亚型鉴定、预后模型构建和免疫浸润的影响。方法:联合TARGET与GEO数据库对OS相关铜死亡基因进行生存分析及预后相关性分析。采用一致性聚类方法将OS分为铜死亡不同亚型。运用SSGSEA对铜死亡分型进行免疫细胞差异分析。设置P value=0.05和q value=0.05,对铜死亡分型的差异基因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依据Lasso回归分析及交叉验证结果构建预后模型,并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和运用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准确性。结合临床性状构建列线图预测患者生存期,同时进行风险差异分析。对OS样本进行免疫细胞浸润和肿瘤微环境分析。运用R软件“pRRophetic”包对OS样本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确定FDX1、GLS、DLAT和PDHB为OS预后的高风险基因。对OS样本进行铜死亡分型,可将OS分为两型:CRGclusterA与CRGclusterB,其中CRGclusterA与Th2细胞相关,CRGclusterB与Th1细胞相关。大部分OS铜死亡基因在CRGclusterA中呈高表达。免疫细胞浸润分析结果表明γδT细胞、静息肥大细胞和静息树突状细胞与风险评分呈正相关,而CD8 T细胞与风险评分呈负相关。药物敏感性分析显示OS对Elesclomol与GW.441756更敏感。结论:本研究识别出CRGclusterA与CRGclusterB两种亚型。鉴定出4个预后高风险基因:FDX1、GLS、DLAT和PDHB,为OS预后评估和免疫治疗候选靶点提供了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诱导细胞死亡 骨肉瘤 一致性聚类 免疫浸润 预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OT-PEST分析的鹰潭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兵红 孙雄飞 《绿色科技》 2024年第5期102-107,共6页
国家十分重视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江西省提出了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把鹰潭铜基新材料产业作为全省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重点培育。运用SWOT和PEST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当前鹰潭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在政治、... 国家十分重视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江西省提出了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把鹰潭铜基新材料产业作为全省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重点培育。运用SWOT和PEST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当前鹰潭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方面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产业链协作、积极招引项目、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创新平台载体、实施柔性灵活人才政策和优化金融支持等促进鹰潭铜基新材料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新材料 制造业集群 铜产业 鹰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基于Wells-Dawson型多酸的三核铜簇的合成、结构及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应俊 宁亚莉 +1 位作者 侯雪 田爱香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7-274,共8页
在水热条件下,通过Wells—Dawson型多酸[As2W18O62]^6-、氯化铜(CuCl2·2H2O)和5-(4-毗啶基)-1H-四氮唑(4-ptz)的反应,在同一反应釜中合成出2个结构完全不同的、都包含三核铜簇的多酸基化合物[Cu3(4-ptz)4(H2O)7(As2W1... 在水热条件下,通过Wells—Dawson型多酸[As2W18O62]^6-、氯化铜(CuCl2·2H2O)和5-(4-毗啶基)-1H-四氮唑(4-ptz)的反应,在同一反应釜中合成出2个结构完全不同的、都包含三核铜簇的多酸基化合物[Cu3(4-ptz)4(H2O)7(As2W18O62)]·42H2O(1)和[Cu3(4-ptz),(H2O)5(As2W18O62)]·47H2O(2);当我们以另一种Wells—Dawson型多酸[P2W18O62]^6-、氯化铜(CuCl2·2H2O)和5-(3-吡啶基)-1H-四氮唑(3-ptz)反应,获得了另一种多酸基三核铜簇化合物[Cu3(3-ptz)4(H2O)8(P2W18O62)]·33H2O(3)。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化合物1为多酸单支撑三核铜簇的悬臂式结构,化合物2的多阴离子被三核铜簇交替连接形成一维链式结构.而化合物3为多阴离子和三核铜簇形成的孤立结构。吡啶-四氮唑类配体(3-ptz和4-ptz)是形成化合物1~3中三核铜簇的重要结构因素。同时,研究了3个化合物的电化学以及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lls-Dawson型多酸 多核铜簇 水热合成 电化学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氧团簇负离子的产生 被引量:3
7
作者 马晨生 李海洋 +6 位作者 张晓光 白吉玲 王秀岩 张桂秋 王利 何国钟 楼南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85-189,共5页
Copper oxide cluster ions CunOm n=1-22, m=1-12 are generated by 523 nm laser ablation of CuCO3 solid sample with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detection.By changing precursor, we get sbolar TOF MS from Cu(NO3)2 sam... Copper oxide cluster ions CunOm n=1-22, m=1-12 are generated by 523 nm laser ablation of CuCO3 solid sample with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detection.By changing precursor, we get sbolar TOF MS from Cu(NO3)2 sample, but narrower mass distribution from CuO sample. We suggest that this is caused by collisionally stabilization. Small gas molecules CO2 and NO2, generated by laser ablation of CuCO3 and Cu(NO3)2, act as bther gas in supersonic molecular bearns, and they are helpful for the production of high mass clus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烧蚀 碰撞稳定化作用 团簇负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配位化学反应研究LXVII.金属铜表面M-S(M=Mo,W)簇合物膜的组成 被引量:6
8
作者 叶向荣 侯红卫 忻新泉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8,共4页
采用FTIR、XPS和AES研究了金属铜表面M-S(M=Mo,W)簇合物膜。结果表明,Mo(W)与铜表面的Cu_2O反应,形成了Mo(W)-S-Cu键;簇合物膜由Mo(W)、S、Cu、O元素组成,分别呈+6、-2、+... 采用FTIR、XPS和AES研究了金属铜表面M-S(M=Mo,W)簇合物膜。结果表明,Mo(W)与铜表面的Cu_2O反应,形成了Mo(W)-S-Cu键;簇合物膜由Mo(W)、S、Cu、O元素组成,分别呈+6、-2、+1、-2价,膜为多分子层结构并保持MoS_4,或WS_2单元,膜表面只有Cu、O而不存在Mo(W)、S.膜层厚度与反应时间有关,时间越长,膜越厚。膜为多组分的复杂体系,其颜色是各组分统计分布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表面 簇合物膜 固相反应 配位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华南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被引量:12
9
作者 胡文瑄 顾连兴 +1 位作者 徐克勤 胡受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513-519,共7页
华南块状硫化物矿床,在成因上以同生喷气沉积为主,兼具后期叠加改造特点。在成矿时代上具多期成矿特征,尤以中—晚元古代、泥盆纪、石炭纪和晚侏罗世—白垩纪4个时代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具“成带分布、分段集中、成群产出”的规律,受拉... 华南块状硫化物矿床,在成因上以同生喷气沉积为主,兼具后期叠加改造特点。在成矿时代上具多期成矿特征,尤以中—晚元古代、泥盆纪、石炭纪和晚侏罗世—白垩纪4个时代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具“成带分布、分段集中、成群产出”的规律,受拉张性背景、火山或热泉活动及特殊岩相古地理环境控制。重要矿床集中于一些特殊成矿结中。成矿作用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和新生性,成矿物质组合也随着时间和空间而发生规律性变化。需指出,江南古陆周缘,尚未发现大铜矿的成矿带,在前寒武纪含矿层内应重视找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硫化物 成矿规律 成矿结 铜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团簇Cu_n(n=2-60)的基态能量与几何结构的Monte Carlo模拟 被引量:24
10
作者 张梅玲 李公平 郭向云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5-519,共5页
采用蒙特卡洛(MC)方法和嵌入原子势(EAM)函数,研究了铜原子团簇的结构及其结合能。表明铜原子团簇在n值较小时,趋向于立体结构,而非平面结构;n>13的铜团簇都是在正二十面体的基础上添加原子形成的,通过分析团簇的结构和能量之间的关... 采用蒙特卡洛(MC)方法和嵌入原子势(EAM)函数,研究了铜原子团簇的结构及其结合能。表明铜原子团簇在n值较小时,趋向于立体结构,而非平面结构;n>13的铜团簇都是在正二十面体的基础上添加原子形成的,通过分析团簇的结构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如果添加原子后形成的Cun具有较高的对称性,那么这种铜团簇的结构就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和能量 铜团簇 蒙特卡洛方法 嵌入原子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硫团簇离子的形成与光解 被引量:6
11
作者 于忠德 张南 +2 位作者 高振 孔繁敖 朱起鹤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94-99,共6页
Copper-sulfur cluster ions were produced by laser ablation on solid samples: (1) a mixture of copper and sulfur powder, (2) cuprous sulfide compound, (3)cupric suffide compound, respectively. Two main series of cluste... Copper-sulfur cluster ions were produced by laser ablation on solid samples: (1) a mixture of copper and sulfur powder, (2) cuprous sulfide compound, (3)cupric suffide compound, respectively. Two main series of cluster ions were found: (a)[Cu(Cu2S)n]+(n=0-22), (b) [(Cu2S)n]+(n=1-18). The main photodissociation channels of the cluster ions were neutral losses of Cu2S, Cu or CuS. It is obvious that the Cu2S un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Cu/S cluster ions, and farthermore, the mied d10 shell eletronic configuration of copper element might be critical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luster 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硫团簇 激光溅射 质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铜族团簇负离子催化CO氧化反应机理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建平 王俊 +2 位作者 唐典勇 伏秦超 张元勤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9-336,共8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研究了二元铜族团簇负离子AuAg-,AuCu-和AgCu-催化CO氧化反应的详细机理.计算结果表明:CO在混合团簇中的吸附位顺序为Cu>Au>Ag;O2也优先吸附到Cu上,其次为Ag,最难的为Au;另外,O2分子较CO分子易于吸附到混... 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研究了二元铜族团簇负离子AuAg-,AuCu-和AgCu-催化CO氧化反应的详细机理.计算结果表明:CO在混合团簇中的吸附位顺序为Cu>Au>Ag;O2也优先吸附到Cu上,其次为Ag,最难的为Au;另外,O2分子较CO分子易于吸附到混合团簇上.CO氧化反应有三条反应通道,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均容易进行.AuAg-团簇催化CO氧化反应的最优反应通道为CO插入AuAgO2-中的Ag―O键形成中间体[Au―AgC(O―O)O]-,然后直接分解形成CO2和AuAgO-,或另一个CO分子进攻中间体[Au―AgC(O―O)O]-形成两分子的CO2和AuAg-.而AuCu-和AgCu-催化CO氧化反应的最优反应通道为CO和O2共吸附到团簇上,然后形成四元环中间体,最后四元环中间体分解形成产物或另一个CO分子进攻四元环中间体从而形成产物.第二个CO分子的协同效应不明显.AuAg-和AuCu-对CO氧化反应催化活性强于Au2-团簇,因此,Ag和Cu掺杂可以提高金团簇的催化活性,与之前实验研究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CO氧化 二元铜族团簇负离子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团簇束在硅上碰撞沉积的薄膜形貌和方块电阻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公平 何山虎 +5 位作者 丁宝卫 张小东 丁印锋 包良满 刘正民 朱德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1-33,共3页
用一种新型磁控溅射气体凝聚团簇源产生Cu_n^-(n是簇原子个数)团簇束,当团簇束分别在偏压V_α为0,1,3,5,10kV的电场中加速后,在真空中,沉积在室温下的P-si(111)衬底上,获得Cu/P-Si(111)薄膜样品。用AFM分析表明:当V_α(?)3kV时,团簇束成... 用一种新型磁控溅射气体凝聚团簇源产生Cu_n^-(n是簇原子个数)团簇束,当团簇束分别在偏压V_α为0,1,3,5,10kV的电场中加速后,在真空中,沉积在室温下的P-si(111)衬底上,获得Cu/P-Si(111)薄膜样品。用AFM分析表明:当V_α(?)3kV时,团簇束成膜,膜表面的粗糙度比常规磁控溅射小,且随V_α增加,粗糙度减小。用四探针测薄膜方块电阻,经归一化后可知:团簇束沉积,当V_α(?)3kV时,薄膜方块电阻大于常规磁控溅射的方块电阻,当V_α(?)5kV时薄膜方块电阻已小于常规磁控溅射方块电阻;对于团簇束沉积,薄膜方块电阻随沉积偏压V_α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团簇束沉积 单晶硅 薄膜形貌 薄膜方块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开口立方烷型簇合物[WOS_3Cu_3I(4-bpy)_3]·0.25EtOH的合成及晶体结构(4-bpy=4-叔丁基吡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冰 张文华 +3 位作者 徐颖 张勇 任志刚 郎建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556-1560,共5页
Reaction of (NH4)2WOS3 with CuI and 4-tert-butylpyridine (4-bpy) in EtOH afforded a tetranuclear neutral cluster WOS3Cu3I(4-bpy)3·0.25EtOH. This compound was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ry analysis, IR, 1H NMR, TGA,... Reaction of (NH4)2WOS3 with CuI and 4-tert-butylpyridine (4-bpy) in EtOH afforded a tetranuclear neutral cluster WOS3Cu3I(4-bpy)3·0.25EtOH. This compound was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ry analysis, IR, 1H NMR, TGA, and its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 It belongs to monoclinic, space group P2/c with a=2.220 9(2) nm, b=1.364 66(11) nm, c=2.490 6(2) nm, β=104.953(2)°, V=7.292 9(12) nm3, Z=4. The title compound may be viewed as having a half-open cubane-like structure in which three Cu(4-bpy)+ units are linked by a triply-bridging WOS32- unit and a doubly-bridging iodine atom. CCDC: 2664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簇合物 铜簇合物 晶体结构 4-叔丁基吡啶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多酸簇合物[Cu_4(PPh_3)_6][Mo_8O_(26)]的合成、晶体结构和非线性光学性质(英文)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英贵 居学海 +3 位作者 宋瑛林 黄克旋 李一志 郑和根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29-2034,共6页
本文报道了一个多酸簇合物[Cu4(PPh3)6][Mo8O26]的合成、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及IR、XRD表征。单晶结构表明中心对称的[Mo8O26]4-是由8个共边的MoO6八面体组成。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其三阶非线性吸收和折射系数分别为12... 本文报道了一个多酸簇合物[Cu4(PPh3)6][Mo8O26]的合成、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及IR、XRD表征。单晶结构表明中心对称的[Mo8O26]4-是由8个共边的MoO6八面体组成。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其三阶非线性吸收和折射系数分别为12.9×10-11MKS和3.13×10-11es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结构 簇合物 非线性光学 多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核铜簇合物[Cu_4(Pyims))4]·4H_2O·4CH_3OH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电催化性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明艳 许兴友 +2 位作者 马卫兴 曹志凌 杨绪杰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0-296,共7页
室温下以4-(3-吡啶基)-2-巯基咪唑(PyimsH)和Cu(ClO4)2.6H2O为原料,在甲醇介质中制备了四核铜簇合物单晶[Cu4(Pyims)4].4H2O.4CH3OH。该簇合物属四方晶系,I41/a空间群。4个亚铜中心离子构成1个变形四面体,4个Pyims-配体以咪唑环上的N原... 室温下以4-(3-吡啶基)-2-巯基咪唑(PyimsH)和Cu(ClO4)2.6H2O为原料,在甲醇介质中制备了四核铜簇合物单晶[Cu4(Pyims)4].4H2O.4CH3OH。该簇合物属四方晶系,I41/a空间群。4个亚铜中心离子构成1个变形四面体,4个Pyims-配体以咪唑环上的N原子和巯基上的S原子与亚铜离子配位,其中S原子以桥基形式同时与2个亚铜离子配位。相邻簇合物分子通过配体Pyims-吡啶环上N3及C7之间的氢键交互作用,构筑成三维网状结构。采用简单的滴涂法将该簇合物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簇合物对O2气还原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具有作为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的潜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簇合物 合成 晶体结构 电催化 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中段尼木斑岩铜矿田的K-Ar、^(40)Ar/^(39)Ar年龄:对岩浆-热液系统演化和成矿构造背景的制约 被引量:47
17
作者 李金祥 秦克章 +1 位作者 李光明 杨列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53-966,共14页
青藏高原冈底斯斑岩成矿带不同于经典的产于岛弧和大陆边缘的斑岩铜矿,而形成于后碰撞挤压向伸展转变期,显示了极好的成矿前景。本文对冈底斯中段尼木矿田白容、厅宫和冲江斑岩铜矿区斑岩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出斑岩体演化和侵入序列为... 青藏高原冈底斯斑岩成矿带不同于经典的产于岛弧和大陆边缘的斑岩铜矿,而形成于后碰撞挤压向伸展转变期,显示了极好的成矿前景。本文对冈底斯中段尼木矿田白容、厅宫和冲江斑岩铜矿区斑岩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出斑岩体演化和侵入序列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成矿二长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K-Ar和^(40)Ar/^(39)Ar年代学研究获得白容矿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角闪石的K-Ar年龄为16.9±2.4Ma;石英闪长玢岩中黑云母的K-Ar年龄为12.3±0.2Ma、^(40)Ar/^(39)Ar坪年龄为12.5±0.2Ma;花岗闪长斑岩中黑云母的K-Ar年龄为11.5±0.2Ma、^(40)Ar/^(39)Ar坪年龄为12.4±0.2Ma;厅宫矿区石英闪长玢岩中黑云母的K-Ar年龄为13.8±0.2Ma、^(40)Ar/^(39)Ar坪年龄为14.9±0.2Ma;花岗闪长斑岩中黑云母的K-Ar年龄为13.5±0.3Ma、^(40)Ar/^(39)Ar坪年龄为14.2±0.2Ma,这些年龄表明:石英闪长玢岩晚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略早于花岗闪长斑岩。成矿与二长花岗斑岩有关,其侵位时间晚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早于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尼木斑岩铜矿田这种复式杂岩体较充分的分异演化有利于含矿热液的集中与逐渐富集成矿。白容斑岩铜矿蚀变矿化二长花岗斑岩的蚀变绢云母的K-Ar年龄为11.8±0.2Ma,^(40)Ar/^(39)Ar坪年龄为12.0±0.1Ma,代表了中低温蚀变和矿化末期的年龄。白容矿区绢云母化带的蚀变年龄与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黑云母^(40)Ar/^(39)Ar年龄基本一致,与厅宫矿区辉钼矿Re-Os年龄及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黑云母^(40)Ar/^(39)Ar年龄同样基本一致,暗示两个矿区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岩浆结晶冷却与成矿二长花岗斑岩后期热液成矿时间上有重叠。结合前人年龄数据大致确定出白容矿区岩浆-热液活动时限为0.5~5Ma,厅宫为4Ma,冲江为4.5Ma。尼木矿田成矿斑岩^(40)Ar/^(39)Ar年龄晚于冈底斯碰撞后第一次快速隆升时间≈21Ma,15Ma冈底斯中段NS向正断层开始活动,表明含矿斑岩体可能侵位于地壳加厚、冈底斯山大规模隆升到一定程度后出现弱伸展环境的构造背景下,即斑岩铜矿形成于从南北向挤压隆升到东西向伸展初始发育的过渡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斑岩成矿带 尼木矿田 ^40 Ar/^39 AR年龄 K-AR年龄 斑岩序列 岩浆-热液演化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激光轰击法连续制备C_(60)原位修饰铜团簇杂化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肖旺钏 章文贡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66-672,共7页
采用脉冲激光轰击浸于流动C60/正己烷溶液中的铜靶,获得表面为C60修饰的铜团簇(Cu-C60)。UV-Vis发现(Cu-C60)/正已烷溶胶中C60的特征吸收峰值下降,在195-240nm之间出现了增强的铜溶胶特征吸收带;荧光光谱表明C60增强了铜溶胶的荧光强度... 采用脉冲激光轰击浸于流动C60/正己烷溶液中的铜靶,获得表面为C60修饰的铜团簇(Cu-C60)。UV-Vis发现(Cu-C60)/正已烷溶胶中C60的特征吸收峰值下降,在195-240nm之间出现了增强的铜溶胶特征吸收带;荧光光谱表明C60增强了铜溶胶的荧光强度,意味着C60修饰铜团簇使其表面电子浓度增加或离域范围扩大;TG-DSC分析表明样品在50-1000℃之间的5个失重区和1个增重区中,680-960℃区间的失重对应于C60失重;XRD结果显示样品呈衍射峰峰值变小、峰宽变大的典型纳米铜特征,其表面修饰物为非晶态;元素分析得样品中Cu、C和H质量分数分别为64.82%、31.44%和1.60%,此外还有少量O和N,表明其中主要是C60修饰的铜团簇;VSM的M-T曲线显示样品在203K处有一居里转变点,表明采用PLA/ISFL方法,在具有高温、高压和超高速剧冷微区的特殊条件下C60对铜团簇的修饰对(Cu-C60)杂化材料的磁学特性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勒烯C60 铜团簇 脉冲激光 杂化 表面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团簇/正己烷溶胶的光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旺钏 林丞 +1 位作者 林珊 章文贡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17-218,236,共3页
采用脉冲激光轰击浸于流动正己烷中的铜靶,获得铜团簇/正己烷溶胶。UV-V is表明,铜团簇/正己烷溶胶在199、215、219和226 nm处有四个主要吸收峰;荧光光谱表明,铜团簇最大和第二激发峰位于308 nm和273 nm,相应发射峰位于370 nm和385 nm;... 采用脉冲激光轰击浸于流动正己烷中的铜靶,获得铜团簇/正己烷溶胶。UV-V is表明,铜团簇/正己烷溶胶在199、215、219和226 nm处有四个主要吸收峰;荧光光谱表明,铜团簇最大和第二激发峰位于308 nm和273 nm,相应发射峰位于370 nm和385 nm;TEM显示铜团簇随其粒径从小到大呈递减分布,平均粒径为14.1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团簇 脉冲激光 光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团簇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民 龚艳春 王广厚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2期238-246,共9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Morse相互作用势研究金属团簇Cun的结构和性质,给出不同尺寸团簇的基态结构.当团簇缓慢加热时,具有不同结构和对称性的团簇呈现不同的蒸发过程。从径向分布函数计算出平均最近邻距离随着团簇尺寸的增加...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Morse相互作用势研究金属团簇Cun的结构和性质,给出不同尺寸团簇的基态结构.当团簇缓慢加热时,具有不同结构和对称性的团簇呈现不同的蒸发过程。从径向分布函数计算出平均最近邻距离随着团簇尺寸的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铜团簇 结构 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