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5篇文章
< 1 2 1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sign of distance teaching platform based on Agent technology
1
作者 LI Xiaoming SUN Hongmin WU Wanshe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7年第2期180-183,共4页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offer a new teaching mode for the distance education. Now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such as weak generality, flexibility and ...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offer a new teaching mode for the distance education. Now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such as weak generality, flexibility and intelligence, etc. This paper brought up a design mode of distance teaching platform based on Agent mechanism an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method through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 and structure of Agent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ance education AGENT multi-media techn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与勘探开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4
2
作者 鞠玮 陶树 +4 位作者 杨兆彪 程家耀 尚海燕 宁卫科 吴春龙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深部煤层气的资源潜力巨大,是中国非常规天然气未来规模性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为查明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及勘探开发现状,基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系统检索并分类统计中国深部煤层气论文,以其为基础分析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 深部煤层气的资源潜力巨大,是中国非常规天然气未来规模性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为查明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及勘探开发现状,基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系统检索并分类统计中国深部煤层气论文,以其为基础分析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现状,探讨其发展趋势,可为发展深部煤层气适应性勘探开发技术提供借鉴。论文年代分布体现了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和产业发展历程:初期探索阶段(1994—2005年)、缓慢发展阶段(2006—2015年)、稳中求进阶段(2016—2020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21年以来)。地质—工程“双甜点”预测是深部煤层气开发地质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在地质、工程参数量化表征的基础上,借助三维地质与地质力学建模,开展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是保障效益开发的关键路径。煤储层天然裂缝的产出状态及发育程度显著影响压裂改造效果,压裂前后缝网体系的连通性是决定深部煤层气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深部煤层气开发技术及其适用性是未来需重点探讨的方向之一,深化理论认识、定量刻画地质—工程条件、全方位解析影响因素是决定中国深部煤层气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盆地内部深部—超深部煤层气将是研究和勘探开发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发展历程 地质—工程一体化 缝网连通性 开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多元化、持续创新与企业韧性——双重网络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海花 李雅洁 龚燕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1,共12页
技术多元化是分散外部风险、增强企业韧性的有效途径。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以“资源—能力—结果”为理论逻辑,利用2010—2021年沪深A股新能源汽车企业数据,从双重网络视角引入内部合作网络密度和外部合作网络中心度,进一步探究技术多元... 技术多元化是分散外部风险、增强企业韧性的有效途径。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以“资源—能力—结果”为理论逻辑,利用2010—2021年沪深A股新能源汽车企业数据,从双重网络视角引入内部合作网络密度和外部合作网络中心度,进一步探究技术多元化、持续创新与企业韧性间的深层关系机制。结果表明,技术多元化与企业韧性呈倒U型关系,持续创新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内部合作网络密度负向调节技术多元化与持续创新的关系;外部合作网络中心度能够缓解内部合作网络密度对总体技术多元化、非相关技术多元化与持续创新关系的负向调节效应。结论可为企业制定技术多元化战略、构建内外部合作网络以培育持续创新能力,进而在变局中行稳致远,实现韧性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多元化 持续创新 企业韧性 内部合作网络 外部合作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建珍 李晋超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6-59,共4页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虚拟仿真技术因其逼真的模拟特性、交互式的教学体验和不受物理空间限制的特点,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向。要应用虚拟仿真技术突破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虚拟仿真技术因其逼真的模拟特性、交互式的教学体验和不受物理空间限制的特点,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向。要应用虚拟仿真技术突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目标,使其知识目标情景化、能力目标实践化、素养目标项目化。要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拓展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内容,将岗位需求、技能竞赛和职业认证融入教学内容。要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创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方法,通过沉浸式教学法提升学生学习体验、项目式教学法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闯关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应用虚拟仿真技术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评价,提升企业导师教学评价占比、细化校内导师教学评价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教学目标 岗位需求 技能竞赛 职业认证 企业导师评价 校内导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C嵌入式技术的船舶航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崔源 徐增勇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8-161,共4页
船舶航行控制需适应复杂多变的航行环境扰动,PLC嵌入式技术具备强大的逻辑运算与适应能力,能够达到各种复杂场景的控制要求,为此,设计基于PLC嵌入式技术的船舶航行自动控制系统。通过系统的设备层实时采集船舶航行的位置、舵角、航向等... 船舶航行控制需适应复杂多变的航行环境扰动,PLC嵌入式技术具备强大的逻辑运算与适应能力,能够达到各种复杂场景的控制要求,为此,设计基于PLC嵌入式技术的船舶航行自动控制系统。通过系统的设备层实时采集船舶航行的位置、舵角、航向等数据,传入嵌入式控制层,该层调用其嵌入式微处理器存储与处理此类数据后,调用其所嵌入的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以预设的船舶航行舵角为控制目标,对船舶的舵机实施控制,降低舵角偏差,达到船舶航行航向控制目的。结果显示,该系统可针对不同风力与风速航行环境下的船舶实现精准航行控制,控制后船舶在2种航行环境下的航行舵角几乎均能够与预设舵角相吻合,且均可按照预设航向航行,控制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C嵌入式技术 船舶航行 BP神经网络 PID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评价与空间关联网络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马大晋 吴旭辉 张博文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27,共11页
本文运用加入时间变量的熵权法、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索中国各区域2010—2022年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区域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但东西差距、南北差距逐渐扩大,呈“东高西低,南强北... 本文运用加入时间变量的熵权法、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索中国各区域2010—2022年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区域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但东西差距、南北差距逐渐扩大,呈“东高西低,南强北弱”的分布格局;区域间空间关联网络的整体密度较小,但联通性和稳定性较好;净溢出板块和经纪人板块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净受益板块和双向溢出板块集中在东部地区,且净受益板块对其余三个板块的虹吸效应较强,但板块间、板块内成员的互动关系随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持续改善。上述结论对因地制宜制定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策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中国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差异 空间关联网络特征 区域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网络结构特征的学科新兴主题识别方法研究
7
作者 杨金庆 罗曼 +2 位作者 程秀峰 夏立新 马廷灿 《情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45-659,共15页
学科新兴主题识别是及时发现科技创新发展动态、追踪学科发展趋势的有效方法。学科新兴主题的涌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受科学交流过程的影响还受网络自组织过程的影响。学科新兴主题的网络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嵌入了其特有性质。本文在... 学科新兴主题识别是及时发现科技创新发展动态、追踪学科发展趋势的有效方法。学科新兴主题的涌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受科学交流过程的影响还受网络自组织过程的影响。学科新兴主题的网络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嵌入了其特有性质。本文在常见科学交流属性特征的基础上,融合学科主题在网络中的全局和局部网络结构特征,通过随机匹配生成标准实验数据集,先后运用多指标加权融合方法与机器学习分类方法识别学科新兴主题。研究结果表明,多指标加权融合方法对识别影响力排序靠前的学科主题表现较好。但是,P@270高影响力主题仅占60%,低于随机森林分类识别模型的最优性能64.14%,这表明机器学习分类识别方法在拟合复杂过程方面具有优势,而多指标加权融合方法更适用于关注顶尖影响力主题的任务。机器学习可解释分析结果表明,吸纳引用频次较多、网络影响力较高、论文发表较多、关注作者影响力与期刊影响力较强对高影响力主题识别起正向作用;与之相反,结构突变程度高对学科新兴主题识别有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新兴主题 主题网络 科技创新 科技情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角度搜索和深度Q网络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宗刚 韩森 +1 位作者 陈引娟 宁小刚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44,共15页
针对深度Q网络(Deep Q Network,DQN)算法在求解路径规划问题时存在学习时间长、收敛速度慢的局限性,提出一种角度搜索(Angle Searching,AS)和DQN相结合的算法(Angle Searching-Deep Q Network,AS-DQN),通过规划搜索域,控制移动机器人的... 针对深度Q网络(Deep Q Network,DQN)算法在求解路径规划问题时存在学习时间长、收敛速度慢的局限性,提出一种角度搜索(Angle Searching,AS)和DQN相结合的算法(Angle Searching-Deep Q Network,AS-DQN),通过规划搜索域,控制移动机器人的搜索方向,减少栅格节点的遍历,提高路径规划的效率。为加强移动机器人之间的协作能力,提出一种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Internet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y,IIFT)模型,能够将多个分散的局部环境信息整合为全局信息,指导移动机器人规划路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标准DQN算法相比,AS-DQN算法可以缩短移动机器人寻得到达目标点最优路径的时间,将IIFT模型与AS-DQN算法相结合路径规划效率更加显著。实体实验结果表明:AS-DQN算法能够应用于Turtlebot3无人车,并成功找到起点至目标点的最优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 路径规划 深度Q网络 角度搜索策略 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算融合网络技术发展研究
9
作者 刘韵洁 汪硕 +1 位作者 黄韬 王佳森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数算融合网络是为数据空间应用定制网络服务的智能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对推动数据空间构建、数据要素流通、算力和数据融合具有促进作用,可为数据确权、流通和交易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在介绍数算融合网络内涵的基础上,概... 数算融合网络是为数据空间应用定制网络服务的智能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对推动数据空间构建、数据要素流通、算力和数据融合具有促进作用,可为数据确权、流通和交易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在介绍数算融合网络内涵的基础上,概述了其数据平面、控制平面、编排层具备的关键功能,梳理了我国发展数算融合网络的宏观发展需求,详细讨论了数算融合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国际态势。进一步研判了数算融合网络端侧、数据中心内、数据中心出口、数据中心间、算力中心间、数据和算力中心间、控制层、编排层、安全体系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列举了数算融合网络的应用场景和具体案例,包括“东数西算”枢纽互联、城市算力网、工业外网互联、能源设施互联、行业大模型。在分析我国数算融合网络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后,研究建议:构建支撑行业大模型高质量发展的公用专网;推动数算融合网络科学装置建设,服务国家科学发展;依托数算融合网络,推动数据空间成果落地;开展大规模算力协作,突破单点算力不足瓶颈,为数据空间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算融合网络 数据空间 智能联网 算力网 数算融合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创新全链条的碳捕获、利用与封存领域技术机会预测
10
作者 毛荐其 陆高潮 +1 位作者 刘娜 魏延辉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0-172,共13页
[研究目的]旨在预测CCUS领域的技术机会,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商业化三个层面,为CCUS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系统性洞见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搜集反映CCUS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商业化的多源异构数据,通过改进的TextRank算法对文... [研究目的]旨在预测CCUS领域的技术机会,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商业化三个层面,为CCUS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系统性洞见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搜集反映CCUS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商业化的多源异构数据,通过改进的TextRank算法对文本数据进行关键词提取,构建多重关键词共现网络,计算单层及双层共现网络的11个相似性指标,将隐藏神经元数和训练周期数进行遍历,确定BP神经网络模型参数的最佳配置,运用最佳模型对CCUS领域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以及商业化的三个层面的技术机会进行预测。[研究结果/结论]基础研究层面识别出生态系统与碳循环研究的融合及催化作用在CO_(2)资源转化中的应用等关键方向;应用研究层面,识别了催化作用和高效CO_(2)吸收分离技术等创新潜力区域;商业化层面,突出了低碳氢的制备与存储、CO_(2)捕获运输存储与转化等商业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 创新链 BP神经网络 链路预测 技术机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网计算:愿景与关键技术
11
作者 刘杨 孙浩南 程伟强 《中兴通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2,共6页
随着5G/6G通信、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传统网络架构面临算力资源分布不均、服务响应延迟高、动态适应能力不足等挑战。提出三级分层在网计算体系架构,通过算力泛在化、服务动态化与决策智能化的深度协同,解决算网协同关键... 随着5G/6G通信、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传统网络架构面临算力资源分布不均、服务响应延迟高、动态适应能力不足等挑战。提出三级分层在网计算体系架构,通过算力泛在化、服务动态化与决策智能化的深度协同,解决算网协同关键瓶颈。该架构在数据中心网络速率限制中显著提升处理性能与系统稳定性,为高效数据传输、灵活网络服务及大规模智能训练提供支撑,推动网络向高性能、智能化方向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网计算 架构 算网协同 智能网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矩阵画像和Louvain社区发现算法的关键核心技术识别研究
12
作者 万校基 赖静 +2 位作者 牟莹禧 朱志国 张丽萍 《情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03-914,共12页
针对现有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方法较少考虑时间因素和较难解读识别结果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矩阵画像(matrix profile,MP)和Louvain社区发现算法的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方法。该方法基于IPC(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小类权重... 针对现有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方法较少考虑时间因素和较难解读识别结果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矩阵画像(matrix profile,MP)和Louvain社区发现算法的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方法。该方法基于IPC(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小类权重和词频分析法识别目标领域热点技术主题,结合高频IPC小类时间序列和MP算法构建技术关联网络,借助Louvain算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识别目标领域初始关键核心技术主题。基于特征筛选关键核心技术主题,并通过对技术关联子网络、原始专利数据、相关政策文件和期刊文献的深层次解读来识别目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对incoPat专利数据库中2014—2023年物流领域的授权专利进行数据处理和挖掘发现,本文方法能有效识别物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不仅有助于推动行业技术突破和创新,亦可提升国家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 矩阵画像 社区发现算法 技术关联网络 结构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智能电网的理论发展与技术体系
13
作者 唐文虎 黄文威 +5 位作者 郭采珊 荆朝霞 郭琦 徐敏 袁智勇 李立浧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5-867,I0001,共14页
分布式智能电网是“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朝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方向迈进的重要抓手。该文综合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中源网荷储的发展趋势与新特... 分布式智能电网是“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朝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方向迈进的重要抓手。该文综合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中源网荷储的发展趋势与新特征,以及新发展趋势带来的技术瓶颈。阐述了分布式智能电网的内涵与技术特征,其核心在于对现有电网网络架构与运行控制方式的智能重构,并提出了分布式智能电网的组织方式、结构形态与控制框架。进而,分别从分布式单元建模与协同、分布式集群划分与交互、分布式电网优化与控制3个层面构建了分布式智能电网的理论框架,阐述了适用于分布式智能电网的新理论与方法。从物理层、信息层、价值层3个层面分析了分布式智能电网的技术发展方向,探索了分布式智能电网的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智能电网 分布式资源 柔性组网 分布式协同优化 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台端面磨削跳动预测方法研究
14
作者 李彬 陈雨涵 +1 位作者 任东旭 王亚宁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8-125,共8页
为探究在亚微米级微量磨削下,工艺参数对转台端面磨削跳动的影响规律,提出改进麻雀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算法(improved sparrow search algorithm-back propagation,ISSA-BP),建立转台端面磨削跳动预测模型。构建以砂轮转速、砂轮进给深... 为探究在亚微米级微量磨削下,工艺参数对转台端面磨削跳动的影响规律,提出改进麻雀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算法(improved sparrow search algorithm-back propagation,ISSA-BP),建立转台端面磨削跳动预测模型。构建以砂轮转速、砂轮进给深度、工件进给速度、磨削循环次数、端面磨前跳动值为输入层,磨后跳动值为输出层的ISSA-BP神经网络模型。将磨削实验数据代入模型进行递进式对比验证算法改进的有效性,并与遗传算法GA-BP(genetic algorithm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预测优越性。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预测模型预测精度为92.11%,可实现准确预测转台端面磨削跳动。利用预测模型对各单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各参数的影响规律,并设计实验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转台端面磨削跳动预测模型可实现对端面磨削的五因素磨后跳动值预测,并针对各参数可进行单因素磨后跳动值预测,得到了转台端面亚微米级微量磨削工艺参数对于端面跳动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面磨削 工艺参数 跳动值 BP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DA算法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研究——以智能纺织领域为例
15
作者 许菱 郑婧然 +2 位作者 王耀刚 张克 朱文兴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8,共9页
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是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准确识别关键共性技术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助力。以专利数据为基础,运用LDA主题模型挖掘出隐藏的高强度技术主题,通过共现率指标评估技术主题的共现程度,以此归纳出共性技... 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是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准确识别关键共性技术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助力。以专利数据为基础,运用LDA主题模型挖掘出隐藏的高强度技术主题,通过共现率指标评估技术主题的共现程度,以此归纳出共性技术。在此基础上,运用网络分析方法,结合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以及结构洞3个拓扑指标将各技术主题的关键程度进行量化分析,进一步识别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发现:智能纺织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主要包含在工艺材料、工艺流程和工艺设备中;石墨烯纤维、柔性纳米纤维、聚氨酯整理剂等是工艺材料中的关键共性技术;智能缝纫技术、超疏水涂层技术、水凝胶导电技术等是工艺流程中的关键共性技术;传感器是工艺设备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结果可对纺织服装产业的技术创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共性技术 LDA主题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智能纺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卒中康复20年
16
作者 姚婧璠 谢瑀婷 +3 位作者 郭双辉 臧大维 张玉梅 刘改芬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4-614,共11页
康复治疗已被循证医学证实为降低卒中致残的有效方法。过去20年,中国卒中康复领域经历了快速发展,从政策推动、服务体系建设到新技术应用均取得了重大进展。近年来,“全方位、全周期的康复医疗服务”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卒中的三级康复... 康复治疗已被循证医学证实为降低卒中致残的有效方法。过去20年,中国卒中康复领域经历了快速发展,从政策推动、服务体系建设到新技术应用均取得了重大进展。近年来,“全方位、全周期的康复医疗服务”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卒中的三级康复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康复新技术的发展,如机器人、虚拟现实、脑机接口等技术,为卒中后功能障碍的恢复提供了新的手段。然而,我国卒中康复仍面临康复理念推广不足、资源分配不均、社区及居家康复医疗建设不足、专业人才短缺、康复治疗相关的经济负担较重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新技术的临床转化和推广,以提升我国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康复 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三级康复网络 康复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科技创新策略的知识图谱构建
17
作者 韦景竹 祝培培 张桐瑞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91,共11页
探究科技创新过程,有效整合该过程中的关键信息,能为科技创新策略的制定与调整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撑。文章依据多重网络理论框架,提出科技创新策略知识图谱构建与分析方法,并以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基于多重网络的知识... 探究科技创新过程,有效整合该过程中的关键信息,能为科技创新策略的制定与调整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撑。文章依据多重网络理论框架,提出科技创新策略知识图谱构建与分析方法,并以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基于多重网络的知识图谱赋能科技创新策略的制定、分析与调整,通过专利诉讼分析、竞合关系发现、技术集群追踪以及科技发展趋势研判,为解读科技创新过程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策略 多重网络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具备能动性吗?--信息技术对机构养老转型的影响
18
作者 王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86,共8页
本文以上海市A机构养老服务转型为例,探讨了技术革新推动机构养老向居家养老的转型过程。首先,信息技术本身具有能动性,它代理管理者搜集信息、匹配资源、提供服务方案。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技术与人力承担了同等重要的功能。其次,信息技... 本文以上海市A机构养老服务转型为例,探讨了技术革新推动机构养老向居家养老的转型过程。首先,信息技术本身具有能动性,它代理管理者搜集信息、匹配资源、提供服务方案。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技术与人力承担了同等重要的功能。其次,信息技术扩展了组织的空间边界和生产边界,实现家庭空间与外部资源的有机整合。最后,信息技术改变了多主体关系:一是改变了企业组织护理员的方式;二是调整了企业与家庭成员的优先关系;三是加强了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在当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家庭中失能、半失能的人口规模远超机构可以承载的规模。通过技术之手,机构以节约成本的方式扩大了服务规模,满足更多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同时将家庭纳入整合的服务体系中。这种模式为未来养老服务组织发展提供了可以探索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能动性 行动者网络 注意力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流程框架构建与未来研究展望
19
作者 刘志迎 蔡志国 孙慧杰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F0002,共9页
如何真正准确识别重要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清楚关键核心技术差距和被卡脖子风险所在,对集中力量研发攻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归纳已有关键核心技术识别的文献基础上,从关键核心技术概念界定出发,提炼三大特征,归纳关键核心技术识... 如何真正准确识别重要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清楚关键核心技术差距和被卡脖子风险所在,对集中力量研发攻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归纳已有关键核心技术识别的文献基础上,从关键核心技术概念界定出发,提炼三大特征,归纳关键核心技术识别应遵循的一般流程,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核心技术应具有技术关键性、核心价值性和长期累积性三个特征;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框架应沿着领域选取、数据准备、方法选择与结果验证的流程逐步推进;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来识别关键核心技术,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识别简约化和准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 技术识别方法 指标体系 网络结构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接触网融冰机理及关键技术:系统性综述
20
作者 吴广宁 王敏 +2 位作者 郭裕钧 肖嵩 张血琴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3,共14页
随着高速铁路快速发展,一些新的线路将延伸至线路易覆冰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覆冰会引发绝缘子冰闪、导线舞动、受电弓取流异常、弓网电弧等安全问题,甚至导致断线、倒杆倒塔等重大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接触网频繁发生的覆冰事故严重影... 随着高速铁路快速发展,一些新的线路将延伸至线路易覆冰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覆冰会引发绝缘子冰闪、导线舞动、受电弓取流异常、弓网电弧等安全问题,甚至导致断线、倒杆倒塔等重大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接触网频繁发生的覆冰事故严重影响高速铁路运行速度与安全,解决接触网覆冰问题愈发迫切,接触网防冰、除冰问题将成为铁路安全稳定运营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热力融冰技术以其方便快捷、融冰效率高、可大规模除冰等优点在解决接触网覆冰问题中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简述接触网结构与覆冰特点,说明接触网与输电线路覆冰的不同之处。调研目前接触网交直流融冰技术及其应用情况,阐明接触网热力融冰过程中电-热传播机理,为今后提出更具实用性的高速铁路除冰技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网 除冰技术 热力融冰 电-热传播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