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3篇文章
< 1 2 10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rmination of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storm by catheter ablation in a patient with cardiomyopathy induced by incessant 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被引量:5
1
作者 Shan, Q. J. Chen, M. L. Xu, D. X. Zou, J. G. Yang, B. Chen, C. Cao, K. 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05-1105,共1页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导管切除 心肌症 先天性疾病 左心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 catheter using Ti-Mo-Sn shape memory alloy tube
2
作者 山口清 SUTOU Yuji +2 位作者 TAKAGI Takamitsu MAESHIMA Takashi NISHIDA Minoru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20-120,共1页
Recently,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ies using guide-wire, catheter, stent etc. have spread rapidly as the diagnosis and the medical treatment for a cancer, a disease in a circulatory organ etc. Currently, further maneu... Recently,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ies using guide-wire, catheter, stent etc. have spread rapidly as the diagnosis and the medical treatment for a cancer, a disease in a circulatory organ etc. Currently, further maneuverability and functionability of those devices are strongly desired in order to be used widely and safely. Although Ti-Ni shape memory alloys have been used in medical devices such orthodontic wire, guide-wire, it has been suspected that Ni is allergenic and carcinogenic to the human body. Thus the development of Ni-free shape memory alloys has been strongly required. Recently, several Ni-free beta-titanium alloys such as Ti-Mo-Al, Ti-Mo-Ga, Ti-Nb-Al have been developed as new-type shape memory alloys. We have been studying Ti-Mo based beta-titanium alloys and Ti-Mo-Sn alloy has constantly super elasticity of 3%.The purpose of present study is to propose the micro catheter with thin wall and high flexibility using To-Mo-Sn alloys tube on the basis of its mechanical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o-Sn形状记忆合金管 微导尿管 应用 机械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拔管患者导管内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爱春 赵慧萍 +3 位作者 武蓓 郑姝颖 左力 王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5,共5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因PD相关性腹膜炎拔除PD导管后,导管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情况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7年6月至2022年1月期间规律随访的维持性PD患者,选取其中因PD相关性腹膜炎而...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因PD相关性腹膜炎拔除PD导管后,导管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情况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7年6月至2022年1月期间规律随访的维持性PD患者,选取其中因PD相关性腹膜炎而退出PD、拔除PD导管且行导管扫描电镜检查的患者,总结患者的一般资料、拔管原因、PD导管扫描电镜检查结果以及腹膜透析液的细菌培养结果。结果:共纳入18例患者,其中女性11例(61.1%),患者平均年龄(59.1±11.5)岁,平均透析龄(80.1±47.4)个月。18例患者中,16例(88.9%)存在导管细菌生物膜,细菌生物膜形态均为球菌。腹膜透析液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最常见的3种病原体分别为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13例患者(72.2%)既往曾经发生腹膜炎,其中9例患者既往腹膜炎的致病菌为球菌。结论:PD导管内细菌生物膜形成在因腹膜炎拔管的PD患者中比较常见,并非所有因腹膜炎拔除的PD导管上都有细菌生物膜存在,细菌生物膜与腹膜炎的致病菌可能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导管相关性感染 细菌生物膜 腹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腔内电图用于上臂输液港留置期间导管尖端定位的可行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梁晓红 杨静 +2 位作者 朱吕 周愉 蔡均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上臂输液港留置期间采用心腔内电图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可行性,为上臂输液港留置期间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151例留置上臂输液港的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标准流程采集体表心电图和心腔内电图,通过两... 目的探讨上臂输液港留置期间采用心腔内电图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可行性,为上臂输液港留置期间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151例留置上臂输液港的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标准流程采集体表心电图和心腔内电图,通过两者的P波形态变化判断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最后行胸部X线摄片定位。以胸部X线摄片定位结果将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分为理想位置、位置深、位置浅3组,分析心腔内电图相关量化指标的截断值及诊断效能。结果心腔内电图P波形态定位上臂输液港留置期间导管尖端位置准确性80.8%。心腔内电图P波振幅与体表心电图P波振幅的比值可作为鉴别理想位置与位置深、位置浅的有效指标(AUC=0.721、0.643),其值为1.820~2.230时提示导管尖端位置准确。结论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可用于上臂输液港留置期间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高,可保障上臂输液港的安全留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液港 心腔内电图 导管 尖端位置 心电图 灵敏度 特异度 静脉输液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风险分级预控方案的构建与应用
5
作者 于静 李育玲 +5 位作者 孟效红 黄河 李怀燕 冯丽娜 崔旭静 马凝睿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71-74,共4页
目的构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风险分级预控方案并评价应用效果。方法将2023年5-8月的1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中心静脉导管常规置入、固定及维护;2023年9-12月收治的151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基于风险预测模型和证据总结,经专家会议法构建... 目的构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风险分级预控方案并评价应用效果。方法将2023年5-8月的1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中心静脉导管常规置入、固定及维护;2023年9-12月收治的151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基于风险预测模型和证据总结,经专家会议法构建的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分级预控方案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以及护士对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预防及处理的知识知晓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导管堵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P值接近临界值(0.05);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应用方案后护士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预防及处理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风险分级预控方案能延长患者置管时间,增强护理人员预防导管堵塞风险意识;但对导管堵塞率的影响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治疗 导管堵塞 风险分级 预控方案 导管维护 留置时间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李兰 石洁 +6 位作者 林丽惠 蔡志云 叶熙君 林玉凤 侯雅真 王雅娇 杨柳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堵塞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改进导管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96例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置管患儿的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该类患儿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堵塞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改进导管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96例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置管患儿的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该类患儿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结果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为26.69%,年龄、是否静脉应用环孢素A、导管是否脱出、导管有无瓣膜为该类患儿导管堵塞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较高,应重点关注低龄、静脉应用环孢素A的患儿,同时避免导管脱出,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带瓣膜的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以降低导管堵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患儿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耐高压PICC 导管堵塞 导管脱出 环孢素A 静脉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等长度导管在神经重症患者中输注20%甘露醇的安全性研究
7
作者 屈媛媛 孙艳 +4 位作者 朱丽璎 李洪磊 林宝倩 张哲 臧小英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3059-3065,共7页
背景20%甘露醇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高渗性脱水利尿药,是神经重症患者的常用药之一,其药液性质为酸性、高渗性。中等长度导管因其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势目前在临床应用广泛,可作为神经重症患者经济、安全的输液通路... 背景20%甘露醇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高渗性脱水利尿药,是神经重症患者的常用药之一,其药液性质为酸性、高渗性。中等长度导管因其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势目前在临床应用广泛,可作为神经重症患者经济、安全的输液通路,但目前对中等长度导管可输注的药液性质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中等长度导管在神经重症患者中输注20%甘露醇的安全性研究。方法于2019年1月—2022年12月选取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ICU)住院的262例使用中等长度导管的神经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其他刺激性药物使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蛋白、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一般资料,根据是否输注甘露醇将其分为甘露醇组(n=89)和非甘露醇组(n=173)。比较两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以是否发生导管置管并发症为因变量,将可能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甘露醇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为16.50(10.00,26.00)d,非甘露醇组的导管留置时间为17.00(9.00,26.00)d,两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甘露醇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1.24%(10/89),其中渗血5例(5.62%)、渗液2例(2.25%)、静脉炎2例(2.25%)、血栓1例(1.12%)、堵管1例(1.12%),1例同时发生渗血、渗液;非甘露醇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2.14%(21/173),其中渗血7例(4.05%)、渗液4例(2.31%)、静脉炎3例(1.73%)、血栓2例(1.16%)、纤维蛋白鞘2例(1.16%)、堵管4例(2.31%)、脱管1例(0.58%),1例同时发生静脉炎、渗液,1例同时发生渗液、血栓;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导管留置时间(OR=1.022,95%CI=1.004~1.041)、PT(OR=0.833,95%CI=0.702~0.990)是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经中等长度导管在神经重症患者中输注20%甘露醇是安全的,甘露醇组与非甘露醇组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人医疗 神经重症 中等长度导管 20%甘露醇 导管留置时间 并发症 回顾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超声心动图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引导零射线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探索研究
8
作者 冯天捷 赵广智 +8 位作者 董靖 王城 张凤文 王首正 刘俊 牛国栋 唐闽 段福建 潘湘斌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379,共6页
目的:探索经胸超声心动图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引导零射线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共纳入2024年6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的12例阵发... 目的:探索经胸超声心动图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引导零射线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共纳入2024年6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的1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完成经皮穿刺、房间隔穿刺,然后在超声心动图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完成左心房建模和放电消融等手术步骤,以消融手术完成后术中验证肺静脉电位消失作为消融终点和成功标志。观察患者的手术情况及1个月和3个月随访结果。结果:1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8±11.2)岁,阵发性房颤病史(4.2±2.3)年,左心房内径(36.5±2.5)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7.8±4.1)mm,左心室射血分数55%~65%。患者的平均总手术时间为(102.25±14.51)min,超声心动图操作时间为(29.58±6.23)min,导管操作时间为(33.08±4.10)min。所有患者均完成环肺静脉隔离,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6 d。术后1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均显示窦性心律,2例偶发房性早搏,无房颤复发;术后3个月随访时,2例患者仍偶发房性早搏,所有患者的心电图均未记录到房颤复发。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全程引导零射线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颤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术 心房颤动 经胸超声心动图 零射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灌注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影响的比较
9
作者 李娜 郑伟 +3 位作者 张婷 梁健 刘杰 王立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91-696,共6页
目的观察和比较膀胱灌注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CRBD)的影响。方法选择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年龄30~70岁,BMI 18.5~25.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 目的观察和比较膀胱灌注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CRBD)的影响。方法选择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年龄30~70岁,BMI 18.5~25.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组(A组)、膀胱灌注右美托咪定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前,A组通过导尿管向膀胱注入生理盐水20 ml,同时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1)·h^(-1),10 min后改为0.5μg·kg^(-1)·h^(-1)持续泵注30 min;B组将右美托咪定0.5μg/kg溶于生理盐水20 ml,通过导尿管注入膀胱;C组通过导尿管向膀胱注入生理盐水20 ml。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记录拔除气管导管时(拔管时)、拔除气管导管后(拔管后)1、2、6、12、24 h CRBD发生情况和尿道VAS疼痛评分,评估CRBD严重程度。记录术中瑞芬太尼、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术后24 h内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B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术中瑞芬太尼、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及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A组拔管时、拔管后1、2、6 h中重度CRBD发生率明显降低,拔管时、拔管后1、2、6、12 h CRBD总发生率、尿道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B组拔管时、拔管后1、2、6、12、24 h中重度CRBD发生率、CRBD总发生率、尿道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拔管后12、24 h尿道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及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膀胱灌注或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均能有效降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尿道疼痛程度,降低CRB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且膀胱灌注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膀胱灌注 静脉泵注 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 全子宫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导航联合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
10
作者 黄婵 李硕 +7 位作者 张海燕 张鹍 张宝宏 霍花 郑孝词 王颜 战颖 张学民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44-949,共6页
目的 :探索磁导航联合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方案及初步效果,为国内开展此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既往研究和国内相关标准,制订并论证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案。根据临床应用方案,应用该技术为10例癌症患者置入PICC... 目的 :探索磁导航联合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方案及初步效果,为国内开展此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既往研究和国内相关标准,制订并论证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案。根据临床应用方案,应用该技术为10例癌症患者置入PICC,观察穿刺置管过程;分析磁导航、心腔内电图和X线检查3种定位方式的定位情况;记录X线定位实际耗时及医疗支出;观察置管后28天内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感染(含穿刺点感染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访谈护士应用该技术的体验。结果 :10例患者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应用磁导航及时纠正原发性异位2例;心腔内电图均可见P波最大振幅,4例可见双向P波;X线定位确认尖端均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X线定位实际耗时(20.1±4.8)min,实际医疗支出91.5元/例;导管留置28天内未发生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或感染。置管护士认为该技术可以减少异位发生,愿意应用该技术。结论 :初步提示,磁导航联合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能够即刻纠正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的异位,护士接受度较高,需要进一步探索该技术在国内应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导航 心腔内电图 尖端定位系统 异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腔直径对双腔塑料导管挤出成型的影响
11
作者 邓小珍 纪海波 +5 位作者 陈天荣 刘强 肖兵 徐芳 林顺平 范莉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1,共7页
本文以双腔塑料导管为研究对象,采用Phan-Thien-Tanner(PTT)黏弹本构方程,建立了双腔导管三维等温黏弹流动模型,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模拟计算。为探究型腔直径对双腔塑料导管挤出成型的影响,对比传统挤出和气体辅助挤出2种不同条件下... 本文以双腔塑料导管为研究对象,采用Phan-Thien-Tanner(PTT)黏弹本构方程,建立了双腔导管三维等温黏弹流动模型,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模拟计算。为探究型腔直径对双腔塑料导管挤出成型的影响,对比传统挤出和气体辅助挤出2种不同条件下口模内外熔体速度场、压力场、剪切应力和第一法向应力差的异同。结果表明,在传统挤出时,型腔直径对双腔导管内型腔和外轮廓椭圆度、导管挤出胀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型腔直径从1.0 mm下降至0.2 mm,即壁厚从0.5 mm增至0.9 mm时,外轮廓椭圆度从17.5%下降至3.5%,内型腔椭圆度从8.0%降到1.9%,导管挤出胀大率由25.07%增至29.03%。在气体辅助挤出时,双腔导管外轮廓和型腔椭圆度、挤出胀大率均保持稳定,始终接近零值,不受型腔直径变化的影响。在传统挤出时,减小型腔直径可有效改善双腔塑料导管椭圆度,提高导管成型质量;在气体辅助挤出时,改变型腔直径,导管外轮廓和内型腔椭圆度均保持不变,说明气体辅助技术可有效解决传统挤出过程中由径向速度、压力差等因素所带来的导管形变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腔直径 双腔导管 气辅挤出 椭圆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复发的预测模型
12
作者 李艳茹 金卫东 +3 位作者 郭皓 韩明磊 刘振 侯永兰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637-2645,共9页
目的基于体表心电图指标及临床指标构建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后复发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05例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按... 目的基于体表心电图指标及临床指标构建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后复发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05例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13例)和验证集(9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RFCA治疗并完成至少1年的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收集两组体表心电图指标及临床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RFCA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评估。结果共收集3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后复发84例(27.54%);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13例)和验证集(92例),其中训练集复发61例,未复发152例。训练集与验证集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集复发组持续性房颤占比更大,且复发组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PR间期、NLR、NT-proBNP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大、PR间期延长、高NLR是RFCA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4因子预测模型Ln(P/1-P)=-12.87+0.84*CHA2DS2-VASc评分+0.11*左心房内径+0.03*PR间期+0.31*NLR,训练集和验证集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95%CI:0.80~0.91)、0.85(95%CI:0.76~0.94)提示该模型预测效能良好;对模型进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认为拟合的概率值和实际的概率值基本一致(χ^(2)=2.43、5.30,P=0.965、0.725),进一步通过Bootstrap重复抽样1000次后绘制校准曲线,发现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偏倚校正曲线与实际曲线一致性良好,且均接近理想曲线;决策曲线显示训练集阈值概率在0.02~1.0、验证集阈值概率在0.04~1.0时,模型均能产生更好的临床效益。结论本研究基于体表心电图指标及临床指标构建的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RFCA治疗后复发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预测效能,有助于早期评估患者的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指标 LOGISTIC模型 房颤 心力衰竭 射频消融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开展及管理的现况调查
13
作者 李旭英 王童语 +2 位作者 袁忠 胡永红 林琴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7-342,共6页
目的:对湖南省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开展及管理现况进行调研,为进一步推动该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5年1月使用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开展及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对湖南省246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调查。结果:34家(13.... 目的:对湖南省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开展及管理现况进行调研,为进一步推动该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5年1月使用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开展及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对湖南省246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调查。结果:34家(13.82%)医院开展了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其中2019年之后开展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的医院占82.35%(28/34),采用该技术进行置管的主要为置管困难、危重症以及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患者。16家(47.06%)医院设置了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操作标准流程,24家(70.59%)医院对实施该技术的人员开展过培训。66.04%(140/212)的医院未来有开展该技术的计划。结论:湖南省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开展率较低,开展意向较高,在制定操作标准流程、并发症管理以及专科护士再培训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皮下隧道 静脉治疗 专科护士 现况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16例导管培养阳性患者的病原学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14
作者 钱莉 金菲 +3 位作者 王珏 夏文颖 倪芳 张晓慧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94-1201,共8页
目的:研究导管培养阳性患者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以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病原学依据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3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导管培养阳性患者的病原学数据,并收集病原菌检出率排前3... 目的:研究导管培养阳性患者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以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病原学依据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3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导管培养阳性患者的病原学数据,并收集病原菌检出率排前3位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导管培养的总体阳性率为14.7%(1240/8407)。去除同一患者分离的相同菌株后,916例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096株,其中48.7%为革兰阴性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占39.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肠球菌为主。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肺炎克雷伯菌比大肠埃希菌有较高的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大多数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85.0%。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35.6%和92.2%,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65岁、有透析病史、合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和气管插管是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病率较高,临床需引起关注。持续监测和分析所在地区的病原学特征可为临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相关性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术中抗凝方案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世兴 李健 +3 位作者 张闯 赵桐 辛倩 时向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总结本中心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术中抗凝方案研究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入选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第六医学中心单术者组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197例,完善相关检查。采取围术期不... 目的总结本中心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术中抗凝方案研究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入选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第六医学中心单术者组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197例,完善相关检查。采取围术期不间断抗凝方式,根据应用不同直接口服抗凝剂分为达比加群组(125例)和利伐沙班组(72例),术中根据初始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值应用自制公式给予相应剂量普通肝素,记录ACT达标时间和达标率,观察围术期出凝血相关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既往病史、CHA_(2)DS_(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及左心房前后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ACT基础值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149.73±23.52)s vs(157.91±24.58)s,P=0.032],达比加群组首剂肝素量明显高于利伐沙班组[(0.71±0.12)mg/kg vs(0.65±0.13)mg/kg,P=0.031],达比加群组15min ACT达标率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60%vs 74%,P<0.05),继续按公式补充肝素后达比加群组与利伐沙班组45min ACT达标率比较无显著差异(86%vs 88%,P>0.05)。达比加群组术中肝素总量明显高于利伐沙班组[(0.99±0.30)mg/kg vs(0.85±0.31)mg/kg,P=0.009]。利伐沙班组1例心包积液,达比加群组1例术后次日股静脉穿刺部位血肿,外科手术治疗,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围术期不间断抗凝,术中根据初始ACT值代入公式个体化应用普通肝素抗凝,可快速使ACT达标,提高抗凝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抗凝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定位方法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精准度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司元 史雯嘉 +4 位作者 严鹏 蔡晓菡 陈蕾 孔珊珊 余晓芳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35,共4页
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 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52例PICC置管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微气泡联合超声实时定位)与对照组(腔内心电图定位),每组各76例。比较两组患儿定位成功率、导管尖端准确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成本。结果试验组在定位成功率、尖端准确率、操作效率、置管成本、家属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而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栓、血流感染发生率以及2次摄片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脏微气泡联合超声定位技术通过动态可视化监测可提升PICC导管定位精度,在提高操作安全性和降低并发症方面优势显著,尤其适用于需规避放射暴露的儿童群体,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微气泡 超声定位 儿童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腔内心电图 导管尖端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价值护理项目临床使用现状调查 被引量:1
17
作者 关瑜山 茹楠 +2 位作者 贾香平 李杰红 孟朝琳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4,共6页
目的了解低价值护理项目的临床使用现状,为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低价值护理服务、减少资源的浪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16个病区384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37个低价... 目的了解低价值护理项目的临床使用现状,为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低价值护理服务、减少资源的浪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16个病区384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37个低价值护理项目的临床使用频率,并分析各个项目使用频率的分布特征。结果在调查的37个低价值护理项目中,12个项目(32.4%)的使用频率中位数≥30%,11个项目(29.7%)的使用频率中位数≥50%。25个低价值护理项目(67.6%)的使用频率分布特征为基本停用型,6个项目(16.2%)为常规使用型,2个项目(5.4%)为使用两极型,4个项目(10.8%)为尚无共识型。妊娠期糖尿病护理、约束与新生儿护理相关的项目使用频率的中位数分别为54.5%、51.1%、40.5%,分列前3位;静脉导管护理、尿管护理相关的项目使用频率最低,小于15.0%。结论虽然67.6%的低价值护理项目在临床基本停用,但仍有32.4%的项目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或部分广泛使用。需针对临床使用频率较高的低价值护理项目,根据其使用频率的分布特征,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减少资源浪费,促进护理服务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低价值护理 资源浪费 妊娠期糖尿病护理 约束 新生儿护理 静脉导管护理 尿管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单中心儿童腹膜透析导管污染事件的横断面调查
18
作者 沈霞 何浩 +6 位作者 张慧 赵蕊 周佳 顾莺 沈茜 徐虹 周清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56,共4页
背景接触性导管污染是慢性腹膜透析儿童发生腹膜炎并发症的常见原因之一。目的调查慢性腹膜透析儿童中导管污染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行慢性腹... 背景接触性导管污染是慢性腹膜透析儿童发生腹膜炎并发症的常见原因之一。目的调查慢性腹膜透析儿童中导管污染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行慢性腹膜透析治疗并随访的患儿。收集患儿及其照护者的一般资料,从腹膜透析档案中截取导管污染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患儿年龄、性别、透析疗程、有无兄弟姐妹,主要照护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情况、与患儿关系、首次培训考核分数,透析过程中是否更换操作者)。主要结局指标导管污染的影响因素。结果263例慢性腹膜透析患儿均采用全自动腹膜透析(APD),男128例(48.7%),开始APD时(7.9±4.2)岁,透析疗程13(5,21)个月,19例患儿(7.2%)中途更换了操作者。共发生48例次导管污染(18.3%),其中干性污染30例次、湿性污染18例次。1例湿性污染后出现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抗感染治疗2周后好转出院。透析疗程>2个月的患儿中导管污染的发生率高于透析疗程≤2个月的患儿(20.5%vs 6.8%,P=0.03),更换APD操作者的患儿导管污染的发生率高于未更换者(68.4%vs 14.3%,P<0.001),导管污染组患儿主要照护者的首次培训考核分数低于导管未污染组[(96.3±1.1)分vs(97.1±1.2)分,P<0.001]。患儿照护者首次培训考核分数(OR=0.54,95%CI:0.40~0.74,P<0.001)、透析过程中更换照护者(OR=11,95%CI:4.07~37.43,P<0.001)是导管污染事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儿童腹膜透析导管污染以干性污染为主,患儿照护者首次培训考核分数以及透析过程中更换照护者是发生导管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儿童 导管污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决策树模型减重手术患者围术期迷你中长和中长导管的成本效果分析
19
作者 杨小惠 盛婉婷 +1 位作者 曹秀珠 赵林芳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40,共4页
目的 通过对前期1项随机对照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分析,评价迷你中长导管和中等长度静脉导管在减重手术患者围术期的经济性和有效性。方法 2022年8-12月,选取在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减重手术的124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TreeAge Pro... 目的 通过对前期1项随机对照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分析,评价迷你中长导管和中等长度静脉导管在减重手术患者围术期的经济性和有效性。方法 2022年8-12月,选取在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减重手术的124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TreeAge Pro软件构建迷你中长导管和中等长度静脉导管在减重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的决策树模型,并通过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稳健性。结果 中等长度静脉导管组相比迷你中长导管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2868.51元。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迷你中长导管和中等长度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发生率对增量成本效果比值影响较大;概率性敏感性分析显示,中等长度静脉导管相对于迷你中长导管具有经济性概率为62.3%。结论 假定以2022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患者的个人意愿支付价格,减重手术患者围术期使用中等长度静脉导管比迷你中长导管更具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你中长导管 中等长度静脉导管 减重手术 决策树模型 成本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市住院患者导尿管相关和非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多中心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20
作者 刘晶雪 王秀珍 +5 位作者 乔美珍 张骏骥 丁蔚 朱书开 金美娟 宋晓超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56-1065,共10页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中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与非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non-CAUTI)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性差异,为临床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苏州市区域性医院感染监测平台,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12月61所成员单位上报...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中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与非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non-CAUTI)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性差异,为临床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苏州市区域性医院感染监测平台,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12月61所成员单位上报的尿路感染监测数据,比较CAUTI组与non-CAUTI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多重耐药菌(MDRO)检出率及耐药谱特征。结果CAUTI组患者CAUTI发病率为0.99‰,non-CAUTI组患者医院尿路感染发病率为0.14%。两组间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UTI组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6.0%),其中大肠埃希菌(19.6%)、肺炎克雷伯菌(15.0%)占比较高;non-CAUTI组革兰阴性菌占比(64.7%)更高。药敏结果显示,CAUTI组大肠埃希菌对妥布霉素、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高于non-CAUTI组(均P<0.05)。除替加环素外,CAUTI组肺炎克雷伯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non-CAUTI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AUTI组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喹诺酮类及多数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率高于non-CAUTI组(均P<0.05)。MDRO检出率在CAUTI组中更高,尤其是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占比达57.8%。结论CAUTI组与non-CAUTI在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上存在差异,需建立区域性尿路感染病原菌耐药监测体系,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非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医院感染 耐药性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