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6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thesis of A-position Ba-doped Perovskite LaCoO_(3) and Performance of Photocatalytic Phenol Degrad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YUAN Li-jing ZHAO Kun-feng +7 位作者 SONG Jin GUO Shi-long GUO Jia-le WANG Yan MENG Xian-jie WEI Xian-xian LIU Zhen-min WANG Xiao-xiao 《分子催化(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0-520,I0001,I0002,共13页
The utilization of perovskite oxide materials as catalysts for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water is a promising and rapidly advancing field.In this study,a series of La_(1−x)Ba_(x)CoO_(3)(x=0.2,0.3,0... The utilization of perovskite oxide materials as catalysts for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water is a promising and rapidly advancing field.In this study,a series of La_(1−x)Ba_(x)CoO_(3)(x=0.2,0.3,0.4,0.5,0.6)catalysts with varying Ba doping ratios were synthesized using the citric acid complexation-hydrothermal synthesis combined method for the degradation of phenol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Among the synthesized catalysts,La_(0.5)Ba_(0.5)CoO_(3) exhibited the highest photocatalytic activity.In addition,the photocatalytic mechanism for La_(0.5)Ba_(0.5)CoO_(3) perovskite degradation of phenol was also discussed.The synthesized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XRD,SEM,FT-IR,XPS,MPMS and other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diffraction peak intensity of La_(1−x)Ba_(x)CoO_(3) increased with higher Ba doping ratios,and the La_(0.4)Ba_(0.6)CoO_(3) exhibited the strongest diffraction peaks.The catalyst particle sizes ranged from 10 to 50 nm,and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Ba content.Additionally,the paramagnetic properties of La_(0.5)Ba_(0.5)CoO_(3) were similar to that of La_(0.4)Ba_(0.6)CoO_(3).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incorporation of Ba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La_(1−x)Ba_(x)CoO_(3) perovskites,promote electron transfer and favor to the generation of hydroxyl radicals(•OH),leading to the efficiently degradation of phen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ovskite catalyst La_(1−x)Ba_(x)CoO_(3) PHOTOCATALYSIS phenol degradation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no-silica modified lightweight and high-toughness carbon fiber/phenolic ablator with excellent thermal insulation and ablation performance
2
作者 Wenjie Xu Wenda Song +4 位作者 Xianfeng Jia Cheng Ma Jitong Wang Wenming Qiao Licheng Li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92-199,共8页
Lightweight and high-toughness carbon fiber/phenolic ablator(CFPA)is required as the Thermal Protection System(TPS)material of aerospace vehicles for next-generation space missions.To improve the ablative properties,s... Lightweight and high-toughness carbon fiber/phenolic ablator(CFPA)is required as the Thermal Protection System(TPS)material of aerospace vehicles for next-generation space missions.To improve the ablative properties,silica sol with goo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repared using tetramethoxysilane(TMOS)was blended with natural rubber latex and deposited onto carbon fiber felt,which was then integrated with phenolic aerogel matrix,introducing nano-silica into the framework of CFPA.The modified CFPA with a low density of 0.28—0.31 g/cm3exhibits strain-in-fracture as high as 31.2%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as low as 0.054 W/(m·K).Furthermore,a trace amount of nano-silica could effectively protect CFPA from erosion of oxidizing atmosphere in different high-temperature environments.The oxyacetylene ablation test of 3000°C for 20 s shows a mass ablation rate of 0.0225 g/s,a linear ablation rate of 0.209 mm/s for the modified CFPA,which are 9.64%and 24.82%lower than the unmodified one.Besides,the long-time butane ablation test of 1200°C for 200 s shows an insignificant recession with mass and linear ablation rate of 0.079 g/s and 0.039 mm/s,16.84%and 13.33%lower than the unmodified one.Meanwhile,the fixed thermocouple in the test also demonstrates a good thermal insulation performance with a low peak back-face temperature of 207.7°C,12.25%lower than the unmodified one.Therefore,the nano-silica modified CFPA with excellent overall performance presents promising prospects in high-temperature aerospace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SILICA Carbonfiber phenolic aerogel Insulation Ab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Different Morphologies Induced by Solvent on ZIF-67 Derived Co@NC for Catalytic Phenol Hydrogenation
3
作者 WANG Dong-wei MA Zhan-wei +2 位作者 LI Jing FENG Hu-lin HU Bin 《分子催化(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9-408,I0001,共11页
The Co@NC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es were prepared by two step process,solvent control growth and pyrolysis method.The polyhedral Co@NC-67P-450 catalyst has a relatively high CoNx content and exhibits excel... The Co@NC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es were prepared by two step process,solvent control growth and pyrolysis method.The polyhedral Co@NC-67P-450 catalyst has a relatively high CoNx content and exhibits excellent phenol hydrogenation activity(conversion 96.9%)at 160℃,3 MPa,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leaf shaped Co@NC-67L-450 catalyst(conversion 75.4%).We demonstrated Co_(3)O_(4)was reduced to the Co^(0)during the reaction.Moreover,CoNx species contribute to the superior hydrogenation activity of phenol.The Co-based catalysts can be easily recovered through the magnetic separation and performed the high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Co-based catalyst MORPHOLOGY phenol hydrogen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酸基纳米金修饰电极检测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林林 吴松遥 +5 位作者 郝熙 李伟 张铭 张海鹏 李昕彤 张娜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4-282,共9页
基于酚酸良好的还原性和无污染性建立酚酸基纳米金传感体系,以实现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的灵敏检测。采用不同酚酸还原氯金酸制备纳米金(Gold nanoparticles,AuNPs),通过紫外光谱和交流阻抗法获得还原效果最佳的酚酸为没食子酸(Gallic aci... 基于酚酸良好的还原性和无污染性建立酚酸基纳米金传感体系,以实现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的灵敏检测。采用不同酚酸还原氯金酸制备纳米金(Gold nanoparticles,AuNPs),通过紫外光谱和交流阻抗法获得还原效果最佳的酚酸为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利用电沉积法制备GA@AuNPs@Au电极,并由线性扫描伏安法(Linear scanning voltammetry,LSV)表征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的电化学行为。优化体系条件为:GA浓度1 mmol/L、孵育温度70℃、反应时间60 min、pH6.0磷酸盐缓冲溶液浓度0.15 mol/L。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浓度在0.001~7 mmol/L范围内与氧化峰电流分别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4),检出限分别为0.20μmol/L和0.24μmol/L(S/N=3)。该修饰电极的重现性和稳定性良好,可用于实际样品中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酸 纳米金 修饰电极 亚硝酸盐 亚硫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典型城市水体中内分泌干扰物酚类化合物赋存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毅 董璇 +3 位作者 马志远 田西昭 朱帅 朱云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3-362,共10页
酚类物质是新污染物中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一类,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本研究基于高灵敏度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LC-TQ-LIT-MS)技术,对华北地区3个典型城市的32个点... 酚类物质是新污染物中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一类,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本研究基于高灵敏度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LC-TQ-LIT-MS)技术,对华北地区3个典型城市的32个点位水样(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及垃圾渗滤液)中10种酚类内分泌干扰物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赋存特征并利用美国EPA方法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酚类化合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地表水酚类化合物检出率为72%,地下水检出率为35%,垃圾渗滤液的检出率为89%。地表水中酚类化合物检出浓度的极大值为622 ng/L,地下水中检出浓度最大值为21.8 ng/L,垃圾渗滤液中检出浓度最大值为753 ng/L。对当地居民生活常用水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发现地表水中有点位呈现高生态风险,地下水均呈低生态风险。各城市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物种类显著相关,浓度变化趋势一致,表明地表水渗漏是重要污染途径之一。需要持续关注地下水中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含量及赋存状态,并关注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化合物 新污染物 地下水 垃圾渗滤液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果酚-苯酚改性酚醛胺固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
作者 刘运学 何琳海 +2 位作者 范兆荣 谷亚新 王晓丹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4,共8页
以腰果壳的提取物腰果酚为原料,基于Friedel–Craft烷基化反应与苯酚生成混酚(MP),并将其应用于酚醛胺固化剂的改性,实现绿色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降低传统固化剂对环境健康的危害,进一步提升固化剂的综合性能。使用正交实验分析和单因素... 以腰果壳的提取物腰果酚为原料,基于Friedel–Craft烷基化反应与苯酚生成混酚(MP),并将其应用于酚醛胺固化剂的改性,实现绿色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降低传统固化剂对环境健康的危害,进一步提升固化剂的综合性能。使用正交实验分析和单因素法研究在MP制备的过程中腰果酚替代苯酚的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催化剂用量对MP及改性后的混酚-甲醛-酚醛胺固化剂(MPAT)的影响,确定MP的最佳制备工艺。并使用红外光谱分析和凝胶渗透色谱分析对产物进行表征。当n(腰果酚)∶n(苯酚)=1∶3,反应时间90 min,反应温度120℃,n(催化剂)∶n(苯酚)=1∶50时,制备的MP及MPAT固化剂的性能最佳。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腰果酚侧链上的碳碳双键与苯酚的邻位发生了反应。凝胶渗透色谱分析测得的Pd值为1.19,小于1.2,表明改性后的酚醛胺固化剂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基于腰果酚和苯酚成功合成了MP,并使用MP成功改性酚醛胺固化剂,制得的MPAT固化剂具有较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果酚 苯酚 固化剂 酚醛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介导芳香烃受体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汝都 霍磊 郑永军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0,共7页
芳香烃受体是一种依赖于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属于碱性螺旋-环-螺旋-Per-Arnt-Sim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芳香烃受体能整合来自环境、饮食、微生物和代谢的信号启动配体、细胞及环境依赖的靶基因转录,在调节异生代谢、细胞分化、干细胞维... 芳香烃受体是一种依赖于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属于碱性螺旋-环-螺旋-Per-Arnt-Sim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芳香烃受体能整合来自环境、饮食、微生物和代谢的信号启动配体、细胞及环境依赖的靶基因转录,在调节异生代谢、细胞分化、干细胞维持和免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在芳香烃受体信号通路中起着重要作用,可通过调整饮食调控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含量,从而提高机体的健康状况。文章综述了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介导芳香烃受体信号通路的研究,包括芳香烃受体的结构、配体及其信号通路的概述,以及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在芳香烃受体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烃受体 色氨酸代谢物 酚类代谢物 短链脂肪酸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洛石纳米管/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综合实验设计
8
作者 田月兰 王素娟 +3 位作者 白利斌 宋洪赞 武永刚 赵洪池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6-211,共6页
围绕新材料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及科研成果设计了埃洛石纳米管/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综合实验项目。该实验项目以复合材料制备、表征测试和应用为主线,模拟科研工作的全过程。通过该综合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熟悉埃洛石... 围绕新材料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及科研成果设计了埃洛石纳米管/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综合实验项目。该实验项目以复合材料制备、表征测试和应用为主线,模拟科研工作的全过程。通过该综合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熟悉埃洛石纳米管的结构和性能特点,掌握复合材料的研发思路。该综合实验设计方案注重训练学生对多学科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探究兴趣,培养科研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洛石纳米管 酚醛树脂 复合材料 综合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栽培条件下不同生育阶段黄瓜表征对混合酚酸的响应阈值探究
9
作者 孙周平 张宏浩 +6 位作者 刘鑫 杨四萍 赵翌博 富宏丹 余朝阁 刘玉凤 李天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目的]旨在通过外源施加混合酚酸类物质,探明酚酸对设施黄瓜不同生育时期的化感效应及阈值特征,从而明确设施黄瓜全生育期对混合酚酸的化感响应阈值及动态变化特征,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通过外源施加不同浓度的土壤酚酸... [目的]旨在通过外源施加混合酚酸类物质,探明酚酸对设施黄瓜不同生育时期的化感效应及阈值特征,从而明确设施黄瓜全生育期对混合酚酸的化感响应阈值及动态变化特征,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通过外源施加不同浓度的土壤酚酸浸提液和酚酸混合液,测量黄瓜的株高、茎粗、整株生物量以及产量等指标,结合化感效应敏感指数(RI),分析不同酚酸浓度抑制全生育期黄瓜生长的浓度阈值。[结果]酚酸混合液在24~60,60~121,121~243 mg·kg^(-1)浓度范围内,分别对黄瓜的幼苗期、初花期和坐果期生长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并呈现明显的低促高抑现象。酚酸的化感效应主要表现为抑制黄瓜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特别在坐果期,浓度达到一定阈值后,几乎绝产绝收。此外,三维响应曲面图分析表明,酚酸浓度和设施黄瓜生育期对酚酸的化感效应具有动态交互作用。[结论]酚酸类物质产生的化感效应受浓度和生育期的双重影响,随着生育期延长,两者的交互作用可能主导其抑制效应。研究结果为控制酚酸对设施黄瓜的化感效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有助于优化栽培管理,提高生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酸类物质 设施黄瓜 化感效应 阈值 生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黑果花楸果脯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10
作者 张锐 崔里刚 +2 位作者 李潇 辛彬 王琛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8-95,共8页
为筛选出有效保留黑果花楸果脯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干燥加工方法,分别采用热风干燥、微波-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3种干燥加工方式处理黑果花楸,测定其干燥后酚类物质含量、单体酚类物质的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并分析了黑果花楸果脯酚... 为筛选出有效保留黑果花楸果脯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干燥加工方法,分别采用热风干燥、微波-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3种干燥加工方式处理黑果花楸,测定其干燥后酚类物质含量、单体酚类物质的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并分析了黑果花楸果脯酚类物质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过干燥加工处理后黑果花楸果脯总酚含量和总黄酮含量显著下降,采用真空冷冻干燥二者保留率最高(总酚保留率为85.35%,总黄酮保留率为85.37%);抗氧化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真空冷冻干燥组表现出最强的抗氧化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21.06%,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为82.19%,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为798μmol Trolox/100 g m_(d),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69.68%)。经真空冷冻干燥处理后,黑果花楸果脯中白藜芦醇、阿魏酸、芥子酸、表儿茶素含量无显著变化,肉桂酸含量显著增加,其他各单体酚含量均显著降低。黑果花楸果脯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相关性不显著,黑果花楸果脯中主要起抗氧化作用的单体酚类物质为槲皮素、芦丁、咖啡酸、白藜芦醇。综上,真空冷冻干燥是一种有效保留黑果花楸中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加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果花楸 干燥方式 酚类物质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柿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生理变化特征
11
作者 张嘉嘉 杜改改 +1 位作者 李莉 刁松锋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107,共10页
【目的】研究柿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的相关生理变化特征,探讨内源激素、相关氧化酶活性和内源生根抑制物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柿嫩枝扦插不定根发育机制及优良砧木资源快速繁育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方法】以5年生嫁... 【目的】研究柿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的相关生理变化特征,探讨内源激素、相关氧化酶活性和内源生根抑制物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柿嫩枝扦插不定根发育机制及优良砧木资源快速繁育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方法】以5年生嫁接苗母树‘中柿7号’柿上剪切的当年生半木质化嫩枝为试验材料,经专用生根剂快速浸蘸的插穗基部30 s处理,于扦插35天后计算插穗的生根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插穗基部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_(3))和玉米素(ZR)的含量;利用比色法测定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和总酚(TP)、总黄酮(TF)、总单宁(TT)含量。【结果】1)柿嫩枝扦插生根过程可划分为根原基诱导期(0~15天)、不定根表达期(15~25天)和不定根伸长期(25~35天)。在不定根表达期可观察到插穗基部有幼小白色不定根突破皮层。柿嫩枝扦插生根类型以皮部诱导生根和混合生根为主,柿嫩枝扦插生根率可达82.33%,平均根长6.54 cm,平均每根插穗生根数达6.80根。2)柿嫩枝插穗内源激素含量随生根过程而发生变化,其中,IAA和ZR含量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AB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扦插20天时达到最大值;而GA_(3)含量呈逐步下降趋势。IAA、GA_(3)、ABA和ZR在根原基诱导和不定根形成过程中功能不同。3)柿扦插生根与氧化酶活性密切相关,其中,SOD和PPO活性呈先平稳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在扦插15天内一直保持较高活性,直到根原基诱导期后才显著下降;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扦插20天时达到最大活性;IAAO活性则呈逐步下降趋势,与IAA含量呈此消彼长趋势。4)柿嫩枝扦插生根与内源生根抑制物密切相关,其中总酚、总黄酮和总单宁含量呈先下降后稍微上升的变化趋势,并在扦插25天时达到最低值,在扦插35天时却稍有上升。【结论】在柿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IAA含量的升高和总酚、总黄酮和总单宁等内源生根抑制剂含量的下降是诱导不定根发生的关键因素,同时,ZR含量升高,GA_(3)和ABA含量下降,IAAO活性降低,SOD、POD和PPO活性的提高,均与生根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嫩枝扦插 内源激素 酶活性 酚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发酵对豫西‘西瓜红’薯叶酚类物质、酶活性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12
作者 易军鹏 高炎 +3 位作者 李欣 韩羽欣 刘文超 段续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9,共9页
为了红薯叶的高值化利用,采用冠突散囊菌对红薯叶进行固态发酵,并对发酵过程中红薯叶中的酚类物质含量、酶活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发酵处理,红薯叶中总酚和黄酮含量显著增加(P<0.05),并在第6 d时达到峰值,... 为了红薯叶的高值化利用,采用冠突散囊菌对红薯叶进行固态发酵,并对发酵过程中红薯叶中的酚类物质含量、酶活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发酵处理,红薯叶中总酚和黄酮含量显著增加(P<0.05),并在第6 d时达到峰值,分别为12.31和11.1 mg/g,是未发酵组薯叶的1.97和2.31倍。固态发酵期间,总酚含量与α-淀粉酶活性(R^(2)=0.749)、β-葡萄糖苷酶(R^(2)=0.844)、纤维素酶(R^(2)=0.674)、蛋白酶(R^(2)=0.772)及多酚氧化酶(R^(2)=0.822)的酶活性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5)。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表明发酵并未改变红薯叶多酚的主要成分,除儿茶素外,其它多酚组分含量均显著提升(P<0.05)。冠突散囊菌发酵可显著增强红薯叶提取物的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P<0.05),且发酵6 d组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分别是未发酵组的2.46倍和2.19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红薯叶固态发酵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升高是多种酶协同作用的结果,没食子酸、槲皮素、对香豆酸等酚类物质的释放是抗氧化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因此,冠突散囊菌固态发酵是提升红薯叶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有效途径,最佳发酵时间为6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红薯叶 酚类化合物 酶活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基双酚FeⅢ配合物催化环状酸酐和环氧化物聚合制备聚酯
13
作者 宋昭峥 李思漩 +4 位作者 李晓双 李鹏 胡君航 戴鑫 蒋庆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10,共10页
为解铁系配合物中心金属电子环境和空间结构对催化聚合反应的影响,通过改变胺基桥联垂臂结构和苯酚取代基,合成一系列以胺基双酚为骨架的FeⅢ配合物,同时考察以胺基双酚FeⅢ配合物为催化剂,双(三苯基膦)氯化胺等物质为助催化剂组成二元... 为解铁系配合物中心金属电子环境和空间结构对催化聚合反应的影响,通过改变胺基桥联垂臂结构和苯酚取代基,合成一系列以胺基双酚为骨架的FeⅢ配合物,同时考察以胺基双酚FeⅢ配合物为催化剂,双(三苯基膦)氯化胺等物质为助催化剂组成二元催化体系催化环状酸酐和环氧化物聚合反应,分析其反应机制。结果表明:胺基桥联垂臂结构为丁基时,胺基双酚FeⅢ配合物展现出较好的催化邻苯二甲酸酐和环氧环己烷聚合性能,在110℃无溶剂下,转化频率可达到750 h-1,聚酯单元物质的量分数为98%,且对于不同种类环状酸酐和环氧化物聚合展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反应速率和单体浓度呈一级动力学反应,E a为110.21 kJ/mol;二元催化体系为分子间链引发,由于羧酸阴离子存在,抑制了配合物分子内的链引发环节,聚合产物中n(poly)较高,PA活化插入速度较快,CHO开环速度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酸酐 环氧化物 聚合 胺基双酚 铁系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酰基酚酸衍生物的合成、结构表征与抗真菌活性
14
作者 聂旭亮 张苗苗 +2 位作者 肖攀蕾 王贵书 彭大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0-658,共9页
【目的】酚酸是具有抑菌活性的植物活性成分,如何提高其抑菌活性受到广泛关注。【方法】以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香草酸甲酯和丁香酸甲酯为原料,以酚羟基为活性位点,与3种酸酐进行反应来合成9个新的酰基酚酸衍生物。通过核磁、质谱和单晶... 【目的】酚酸是具有抑菌活性的植物活性成分,如何提高其抑菌活性受到广泛关注。【方法】以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香草酸甲酯和丁香酸甲酯为原料,以酚羟基为活性位点,与3种酸酐进行反应来合成9个新的酰基酚酸衍生物。通过核磁、质谱和单晶衍射技术表征了9个酰基酚酸衍生物的结构,并用菌丝速率生长法测定了其对水稻纹枯病菌、柑橘酸腐病菌、烟草靶斑病菌等14种病原真菌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测试结果表明,酰基酚酸衍生物对14种病原真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4-(2,2,2-三氟乙酰氧基)苯甲酸甲酯(A7)对烟草靶斑病菌和柑橘胶孢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好,IC50分别为52.894 mg/L和78.630 mg/L。3-甲氧基-4-(丙酰氧基)苯甲酸甲酯(A5)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好,其IC50为27.041 mg/L。【结论】筛选获得了2个高抗菌活性的酚酸衍生物,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酸衍生物 合成 结构表征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苗期褐飞虱抗性及稻株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
15
作者 李成 黄所生 +4 位作者 黄芊 凌炎 吴碧球 黄凤宽 龙丽萍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65-1474,共10页
【目的】探索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苗期抗褐飞虱的影响,筛选出可提高水稻苗期对褐飞虱抗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进一步研究水稻抗性变化与稻株内防御次生代谢物质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关系,为实现植物生长调节剂定向调控水稻抗虫性和... 【目的】探索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苗期抗褐飞虱的影响,筛选出可提高水稻苗期对褐飞虱抗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进一步研究水稻抗性变化与稻株内防御次生代谢物质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关系,为实现植物生长调节剂定向调控水稻抗虫性和农药减量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通过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不同施用方式(浸种和叶面喷雾)下感虫水稻品种TN1苗期对褐飞虱的抗性表型,评价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苗期水稻抗褐飞虱的影响;根据鉴定结果筛选出抗性水平较高药剂及其最佳施用方式并进行该药剂不同浓度处理影响TN1对褐飞虱抗性和持抗能力评价;分别采用Folin-酚法测和酶联免疫法测定抗性水平较高药剂处理后稻株总酚及总黄酮含量,揭示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与抗褐飞虱的关系。【结果】0.667 mL/L 3%赤霉酸乳油、0.500 mL/L 0.01%28-表高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1000 mL/L 1%氨基寡糖素水剂、2 mL/L 1.2%吲哚丁酸水剂浸种和喷雾2种施药方式处理对TN1苗期抗褐飞虱均无影响;0.1000 mL/L 0.136%赤霉·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浸种和喷雾2种施药方式处理TN1秧苗对褐飞虱平均抗性等级均由高感提高到中感,且叶面喷雾效果好于浸种。进一步研究表明,0.136%赤霉·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0.2000~0.4000 mL/L浓度处理TN1对褐飞虱的抗性级别均由高感提升为中抗,尤以0.2000 mL/L浓度处理TN1对褐飞虱抗性提升最高,平均受害级别5.20,持抗期可达6.20 d。施药后接入褐飞虱,药后10 d,稻茎总酚含量最高(1.003 mg/g)的0.2000 mL/L浓度处理即为TN1对褐飞虱抗性水平和持抗等级最高的处理,稻茎总酚含量前3的处理0.2000、0.1000和0.4000 mL/L即为梯度浓度中持抗等级仅有达到中持抗级的处理。所有喷施0.136%赤霉·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后的接虫处理,TN1稻茎总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接虫CK(P<0.05,下同),同时也显著高于相同浓度不接虫处理,水稻茎部总黄酮含量随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最高为0.4000 mL/L接虫处理,总黄酮含量达0.138 mg/g。【结论】0.136%赤霉·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对水稻次生代谢防御物质总酚和总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能诱导感虫水稻品种TN1秧苗增强对褐飞虱的抗性。建议在水稻苗期施用0.136%赤霉·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作为预防褐飞虱为害的补充手段,以同时达到农药减施和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植物生长调节剂 褐飞虱 抗性水平 总酚 总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籽仁总酚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研究
16
作者 赵星 范文萱 +5 位作者 陶丽 康灿灿 王晓 李玉荣 刘斯婕 王瑾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8-1025,共8页
【目的】旨在建立一种快速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用于定量预测花生籽仁中总酚的含量。【方法】采用福林酚比色法测定花生籽仁总酚含量的化学值,利用波通DA7200型近红外分析仪采集近红外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经不同分辨率和采集状态的... 【目的】旨在建立一种快速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用于定量预测花生籽仁中总酚的含量。【方法】采用福林酚比色法测定花生籽仁总酚含量的化学值,利用波通DA7200型近红外分析仪采集近红外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经不同分辨率和采集状态的比较,构建基于18~23粒花生籽仁的总酚含量的近红外预测模型。【结果】分辨率在1~5 nm范围内变化时,对建模准确度的影响较小。分辨率设置为5 nm,以完整花生籽仁与去红衣花生籽仁粉末构建的花生籽仁总酚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决定系数分别为0.8206与0.7891,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17与0.019,经外部验证,独立测试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352与0.9066,二者均可准确预测花生籽仁的总酚含量。【结论】以完整花生籽仁构建的总酚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操作简便,更适用于育种早期世代单株总酚含量的快速、无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籽仁 总酚含量 近红外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酚醛树脂热解气体平均分子量
17
作者 刘亮 胡宏林 +3 位作者 黄娜 蒋丽琴 余瑞莲 李弘瑜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8-636,共9页
采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GC-MS)对酚醛树脂的热解气体平均分子量进行了测定方法研究。将样品粉碎过筛后,在550℃温度下裂解得到相应的裂解色谱图,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热解气体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计算得到其平均分子量。结果... 采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GC-MS)对酚醛树脂的热解气体平均分子量进行了测定方法研究。将样品粉碎过筛后,在550℃温度下裂解得到相应的裂解色谱图,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热解气体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计算得到其平均分子量。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结果与理论值的误差<1%,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79%。方法简便、准确度高,适合酚醛树脂热解气体平均分子量的测定。经烧蚀实验验证,可用于酚醛树脂热解性能和烧蚀性能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酚醛树脂 热解气体 平均分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g-C_(3)N_(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活化过硫酸盐处理苯酚的研究
18
作者 晁雷 王健 孙芳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31,共5页
为高效去除苯酚,通过一步水热煅烧法合成CuO/g-C_(3)N_(4)复合材料,使用SEM、XRD、FT-IR表征手段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通过单因素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因素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并进行了稳定性能的研究,通过淬灭试验分析反应的氧化作用... 为高效去除苯酚,通过一步水热煅烧法合成CuO/g-C_(3)N_(4)复合材料,使用SEM、XRD、FT-IR表征手段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通过单因素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因素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并进行了稳定性能的研究,通过淬灭试验分析反应的氧化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下苯酚的去除率为86.75%。经过重复实验,苯酚的去除率保持在68.89%,自由基淬灭试验说明反应体系内存在SO_(4)^(-)·、·OH、O_(2)^(-)·三种自由基,其中O_(2)^(-)·只有少数·OH在实验中起辅助作用,SO_(4)^(-)·为反应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自由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光催化活化 过硫酸盐 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弧加热器试验条件下高硅氧/酚醛材料烧蚀及隔热特性
19
作者 单继祥 赵平 +1 位作者 何衍儒 陈强洪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0-475,共6页
高硅氧/酚醛材料在高速飞行器热防护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探究强剪切、高热流环境下高硅氧/酚醛的防隔热特性,采用烧蚀传感器、分层温度传感器分别对电弧加热器试验中高硅氧/酚醛表面烧蚀、结构温度进行动态测量,并分析了高硅氧/酚... 高硅氧/酚醛材料在高速飞行器热防护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探究强剪切、高热流环境下高硅氧/酚醛的防隔热特性,采用烧蚀传感器、分层温度传感器分别对电弧加热器试验中高硅氧/酚醛表面烧蚀、结构温度进行动态测量,并分析了高硅氧/酚醛试验件的烧蚀形貌及隔热特性。结果表明:试验过程中,高硅氧/酚醛防热层表面形成薄薄的液态层,其流量、流速随着热流密度及来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高硅氧/酚醛烧蚀外形为不规则粗糙外形,前部为炭化区,其余区域表面覆盖硅氧化合物,两个区域的粗糙度分别约为34.7、57.9μm,最大深度分别约为577、1 018μm。试验条件下,高硅氧/酚醛防热层平均线烧蚀率为0.083 mm/s,炭化层厚度约为3.3 mm;高硅氧/酚醛材料具有良好的防隔热性能,距表面3、6、11 mm处最大温升分别约为1 603.2、208.5、1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硅氧/酚醛材料 电弧加热 烧蚀特性 隔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乡宁和太谷产区‘赤霞珠’自然葡萄酒品质研究
20
作者 任志远 郝晋梅 +1 位作者 范博源 刘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42,共11页
为探究宁夏银川、山西乡宁、山西太谷产区葡萄自然发酵(spontaneous fermentation,SF)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以3个产区的‘赤霞珠’葡萄为原料进行自然发酵,以接种发酵(inoculated fermentation,IF)的酒样作为对照,检测葡萄酒的基本理化... 为探究宁夏银川、山西乡宁、山西太谷产区葡萄自然发酵(spontaneous fermentation,SF)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以3个产区的‘赤霞珠’葡萄为原料进行自然发酵,以接种发酵(inoculated fermentation,IF)的酒样作为对照,检测葡萄酒的基本理化指标、酚类物质含量和挥发性物质含量。结果显示,SF酒样的酒精度显著低于IF酒样,总酚含量显著高于IF酒样;SF酒样酒精发酵比较彻底,还原糖含量低于4 g/L;SF酒样的pH值、干浸出物、挥发酸含量与IF酒样无显著差异。在SF酒样和IF酒样中共检测到45种挥发性物质,包括26种酯类、13种醇类、2种酸类、3种萜烯类和1种醚类物质;酯类和醇类物质含量较高,分别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40.21%~67.14%和24.98%~58.13%;SF酒样中酯类物质总量显著低于IF酒样,醇类物质总量无显著差异,但SF酒样中的醇类物质所占比例高于IF酒样;银川和太谷产区SF和IF酒样中的挥发性物质总量无显著差异,但乡宁产区IF酒样中的挥发性物质总量显著高于SF酒样。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发现,反式-4-癸烯酸乙酯和1-辛醇在SF和IF酒样中差异显著,对样本分类起主要作用。对酒样进行感官分析,SF酒样的澄清度低于IF酒样,银川产区的葡萄酒颜色最深;SF酒样果香清新、无异味,与IF酒样相比,香气复杂,生青味少,但IF酒样的香气浓郁度更高;SF和IF酒样的口感无显著差异,银川产区的葡萄酒单宁感更强,酒体更饱满。研究对提升葡萄酒的风格多样性和产区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为本土酵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发酵 接种发酵 赤霞珠 葡萄酒 香气 酚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