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3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st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n static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extra-wide concrete self-anchored suspension bridge under vehicle loads 被引量:8
1
作者 ZHOU Guang-pan LI Ai-qun +1 位作者 LI Jian-hui DUAN Mao-j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2382-2395,共14页
The present work is aimed at studying the mechanic properties of the extra-wide concrete self-anchored suspension bridge under static and dynamic vehicle loads. Based on the field test using 12 heavy trucks and finite... The present work is aimed at studying the mechanic properties of the extra-wide concrete self-anchored suspension bridge under static and dynamic vehicle loads. Based on the field test using 12 heavy trucks and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the static deformations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stress increments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girder, as well as 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amping ratio of the Hunan Road Bridge were analyzed, which is the widest self-anchored suspension bridge in China at present. The dynamic respons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Newmark-β integration method assisted by the simulation models of bridge and vehicles, the influences on the dynamic impact coefficient(DIC) brought by the vehicle parameters, girder width, eccentricity travel and deck flatness were also researched. The spatial effect of the girder is obvious due to the extra width, which performs as the stress increments distribute unevenly along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 and the girder deflections and stress increments of the upper plate change as a "V" and "M" shape respectively under the symmetrical vehicle loads affected by the shear lag effect, cross slope and local effect of the wheels, the maximum of stress increments are located in the junctions with the inner webs. The obvious girder torsional deformation and the apparent unevenness of the hanger forces between the two cable planes under the eccentric vehicle loads, together with the mode shapes such as the girder transverse bending and torsion which appear relatively earlier, all reflect the weakened torsional rigidity of the extra-wide girder. The transverse displacements of towers are more obvious than the longitudinal ones. As for the influences on the DIC, the static effect of the heavier vehicles plays a major role when pass through with a higher speed and the changes of vehicle suspension stiffness generate greater impacts than the suspension damp. The values of DIC in the vehicle-running side during the eccentric travel, affected by the restricts from the static effects of the eccentric moving trucks, are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e vehicle-free side, the increase in the road roughness is the most sensitive one among the above influential factors. 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static and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the similar extra-wide suspension brid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anchored suspension bridge extra-wide girder field test simulation vehicle loads increments distribution damping ratio mode shape dynamic impact coeffic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tonomous Vehicles—the Remaining Challenges 被引量:2
2
作者 Huei Peng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1-458,共8页
Autonomous vehicles are essential for mobility in big cities,just like how elevators make high-rise buildings livable.While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over the last 15 years,there are still several remaini... Autonomous vehicles are essential for mobility in big cities,just like how elevators make high-rise buildings livable.While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over the last 15 years,there are still several remaining challenges,namely:cost,robust performance,and trust.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this paper discusses research at M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nomous vehicles testing and evalu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moving vehicles of two trains passing each other on bridge under crosswinds 被引量:1
3
作者 HU Hao XIANG Huo-yue +2 位作者 LIU Ke-hong ZHU Jin LI Yong-l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8期2558-2573,共16页
Two trains passing each other is controlling factor for the wind-vehicle-bridge systems.To test the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moving vehicles under crosswinds when two trains are passing each other,a wind tunnel ... Two trains passing each other is controlling factor for the wind-vehicle-bridge systems.To test the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moving vehicles under crosswinds when two trains are passing each other,a wind tunnel test device,which has two moving tracks,was developed.The rationality of the test result was discussed,the effects of intersection mode,yaw angle and lane spacing on the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of the leeward train were analyzed,and the difference of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head vehicle and the tail vehicle was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test device has good repeatability.The intersection modes have a certain effect on the aerodynamic force of the leeward train when two trains are passing each other,and the results should be more reasonable during the two trains dynamic passing each other.With the decrease of yaw angle,the sudden change of train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is more obvious.The decrease of lane spacing will increase the sudden change of leeward vehicles.In the process of two trains passing each other,the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of the head vehicle and tail vehicle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so the coupling vibration analysis of wind-vehicle-bridge system should be considered separat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 trains passing each other moving vehicle wind tunnel test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crosswin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f Vehicle Exhaust Variation with Test Modes
4
作者 YU Ming, SUN Guo-bin, CAI Rui-bin (College of Traffic and Communications, South China Univ. of Tech. G uangzhou 510640, Chin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81-182,共2页
Nowadays harmful gas in vehicle exhaust has pollute d air heavily. To prevent the environment from polluting, the request of emissions control legislation becomes more stringent. New legislation prescribes not only th... Nowadays harmful gas in vehicle exhaust has pollute d air heavily. To prevent the environment from polluting, the request of emissions control legislation becomes more stringent. New legislation prescribes not only the emissions limitation of vehicles, but also testing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Test car must be operated on the chassis dynamometer and data must be collect ed and analyzed with prescriptive exhaust analysis system as well. The mass of harmful exhaust gas, containing the concentration and volume of emis sion, which is independent from the model of automobile and engine, can be used as a criterion to evaluate the pollution of an automobile. Constant Volume Sampl e System (CVS) is used to measure vehicle emissions, but it is too expensive to apply extensively. The Vehicle Mass Analysis System(Vmas), a new vehicle exhaust mass analysis system produced in USA late 1990s,is used to test and analyze veh icle exhaust. As a test instrument, it has the virtue of cheapness and easy mana geability. In this paper, Vmas is used to measure the emissions of a light truck CA1020F. A ccording to 15 running modes of Vehicle Exhaust Legislation, the test car is ope rated on the chassis dynamometer and data a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with Vmas.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viable to measure and evaluate automobile emiss ion with Vmas. Most of HC exhaust is produced when the car is decelerating. The major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mass of HC emission is the sudden decrease of e ngine load causing incomplete combustion in decelerating mode. Test results indi cate CO and NOx are mainly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increasing load. The forme r reason is incomplete combustion and the latter is high burning temperature cau sed by the increasing load. The methods of reducing automobile emission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st Study of vehicle Exhaust Variation with test Mod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地下道路行车风险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尚婷 郭明洋 +1 位作者 唐伯明 徐钰婷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2-245,共14页
为探究地下道路不同交通标志信息密度下驾驶员行车风险动态演变规律,本文以驾驶员视觉负荷为表征指标,利用自然驾驶试验采集驾驶员眼动数据,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理论构建驾驶员行车风险评价模型。基于香农信息熵量化交通标志信息量,构建... 为探究地下道路不同交通标志信息密度下驾驶员行车风险动态演变规律,本文以驾驶员视觉负荷为表征指标,利用自然驾驶试验采集驾驶员眼动数据,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理论构建驾驶员行车风险评价模型。基于香农信息熵量化交通标志信息量,构建考虑交通标志信息量呈现速率的交通标志信息密度模型。选取解放碑地下道路4种不同交通标志信息密度的路段开展实车试验,提取并分析不同路段的驾驶员视觉特性指标。引入动态贝叶斯网络理论动态概率预测及推理评估驾驶员行车风险,由诊断推理、敏感性分析和影响链分析得到影响驾驶员行车风险的关键风险因素。结果表明:驾驶员注视持续时间、水平/垂直扫视幅度、水平/垂直扫视速度及瞳孔面积变化速率与交通标志信息密度呈正相关,眨眼频率与交通标志信息密度呈负相关;驾驶员行车风险发生概率随时间呈动态变化,先上升,后趋于平缓,且随交通标志信息密度的增加,4个路段的风险概率分别稳定于22.6%,35.7%,40.1%和43.8%;驾驶员行车风险受注视状态等环节风险因素影响较大,包括注视持续时间、瞳孔面积变化速率和眨眼频率等关键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视觉负荷 动态贝叶斯网络 地下道路 实车试验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汽车仿真测试
6
作者 朱冰 汤瑞 +4 位作者 赵健 张培兴 李文旭 李嘉胜 徐雪峰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7-597,共11页
针对现有智能汽车基于场景测试方法严重依赖人力、效率瓶颈凸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汽车仿真测试方法。首先,设计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汽车仿真测试架构,建立了对应的数据层和仿真层;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大语... 针对现有智能汽车基于场景测试方法严重依赖人力、效率瓶颈凸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汽车仿真测试方法。首先,设计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汽车仿真测试架构,建立了对应的数据层和仿真层;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汽车仿真测试流程,针对知识问答型任务设计了知识挖掘、模型微调与知识库增强检索应用流程,针对场景生成任务设计了场景类型分析、场景要素生成、场景工具链调用的应用路径,针对测试评价型任务,设计了测试场景解析、评价体系构建与仿真测试执行综合应用框架;最后,对各任务进行了测试。结果证明,本文所提出的测试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不同类型的测试任务,提升测试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汽车 仿真测试 大语言模型 场景生成 自动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车辆ABS制动特性及转鼓试验研究
7
作者 彭卫锋 石珍 +1 位作者 王中磊 倪晋尚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6-231,共6页
为提高农用车辆行驶安全性及ABS制动性能的研发效率,分析农用车辆ABS系统组成、制动受力、制动特性以及制动控制原理,建立农用车辆ABS仿真模型,对农用车辆在有、无ABS制动下的制动特性进行仿真分析;搭建农用车辆转鼓试验台,对农用车辆... 为提高农用车辆行驶安全性及ABS制动性能的研发效率,分析农用车辆ABS系统组成、制动受力、制动特性以及制动控制原理,建立农用车辆ABS仿真模型,对农用车辆在有、无ABS制动下的制动特性进行仿真分析;搭建农用车辆转鼓试验台,对农用车辆在有、无ABS制动下的制动特性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农用车辆在有、无ABS独立控制下,制动停止时间分别为2.75 s、3.25 s,制动距离分别为31.25 m、36.89 m,整车最大制动减速度分别为7.88 m/s^(2)、6.27 m/s^(2);在ABS制动下左、右车轮滑移率基本一致,车轮滑移率在最佳值0.18附近整体波动较小,保证整车在制动过程中方向的稳定性;农用车辆在有、无ABS制动下,制动时间、制动距离和平均制动减速度仿真相对误差分别为2.18%、2.02%和1.14%,试验相对误差分别为2.15%、1.17%、1.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车辆 ABS 制动特性 转鼓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化方法的车辆架构测试技术研究
8
作者 张旭东 何劲涛 +3 位作者 张涛 邹渊 孙介东 袁博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5-823,共9页
针对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下车辆仿真测试系统中控制器元素缺乏、通信模拟真实性较低等问题,基于虚拟化技术对车辆架构测试技术开展研究,提出了包含控制器与总线通信虚拟化模型的测试平台架构,基于QEMU虚拟机技术开发车载控制器虚拟化模型... 针对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下车辆仿真测试系统中控制器元素缺乏、通信模拟真实性较低等问题,基于虚拟化技术对车辆架构测试技术开展研究,提出了包含控制器与总线通信虚拟化模型的测试平台架构,基于QEMU虚拟机技术开发车载控制器虚拟化模型,利用PCI总线构建控制器虚拟总线通信,与基于以太网的数据传输通道共同实现更真实的车辆通信模拟.最后测试结果表明本平台能够充分模拟车载控制器及通信对功能测试的影响,更好地满足集中架构下车辆功能测试需求,对比常用模型在环仿真系统具有更高可靠性、实时性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化技术 车辆架构 车载控制器 总线通信 测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驾驶认知能力测试评价研究综述
9
作者 杨澜 赵祥模 +3 位作者 王润民 王振 房山 瞿广跃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对交通动态情境的准确认知是自动驾驶(AV)智能性的关键体现,因此全面、合理、高效的测试评价方法对于验证其效能至关重要。为了跟踪自动驾驶认知能力测试评价的研究进展,该文首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深入剖析了自动驾驶测试领域... 对交通动态情境的准确认知是自动驾驶(AV)智能性的关键体现,因此全面、合理、高效的测试评价方法对于验证其效能至关重要。为了跟踪自动驾驶认知能力测试评价的研究进展,该文首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深入剖析了自动驾驶测试领域存在的核心问题,深入探讨了自动驾驶与人类驾驶在认知方面的关联性;其次,从基于“金字塔”模型的自动驾驶测试体系架构入手,全面回顾了在关键测试场景生成、虚拟仿真测试、虚实融合测试、实际道路测试以及认知能力评价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指出了自动驾驶认知能力测试评价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该综述研究成果将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演进和功能验证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AV) 认知能力 测试场景 虚实融合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对称高速飞行器横航向控制特性风洞试验研究
10
作者 付增良 张石玉 +5 位作者 周家检 梁彬 赵俊波 周平 孙玮琪 张宇航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0,I0002,共9页
面对称高速飞行器在大攻角机动过程中存在气动耦合性强、稳定性弱及非线性、非定常特征显著的问题,这给飞行器气动特性研究、控制系统设计和地面验证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针对新型高速飞行器控制特性评估需求,以面对称高速飞行器模型为... 面对称高速飞行器在大攻角机动过程中存在气动耦合性强、稳定性弱及非线性、非定常特征显著的问题,这给飞行器气动特性研究、控制系统设计和地面验证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针对新型高速飞行器控制特性评估需求,以面对称高速飞行器模型为研究对象,在1 m量级高速风洞进行了虚拟飞行试验,设计了低阻尼滚转-偏航两自由度运动机构、小型化舵控装置和高性能无线测控系统,成功完成了多种控制策略下的倾斜转弯(bank-to-turn,BTT)机动试验,实现了控制特性评估与控制律对比、验证,为飞行器气动和飞控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依据和验证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虚拟飞行试验 控制特性评估 控制律 高速飞行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动力汽车的道路预见性节能技术及一种测评方法
11
作者 杨建军 柳东威 +3 位作者 李菁元 柳邵辉 张飞龙 王梦渊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8-276,共9页
为了推动汽车节能国家标准的制定,研究了插电式和非插电式的混合动力汽车的道路预见性节能技术,并提出了一种测试评价方法。提出了用于道路预见性技术使用的地图数据信息及其标准化;采用全局动态规划算法,得到荷电状态(SOC)参考曲线;基... 为了推动汽车节能国家标准的制定,研究了插电式和非插电式的混合动力汽车的道路预见性节能技术,并提出了一种测试评价方法。提出了用于道路预见性技术使用的地图数据信息及其标准化;采用全局动态规划算法,得到荷电状态(SOC)参考曲线;基于比例积分(PI)控制,实现参考SOC的跟踪控制;基于仿真结果分析初始SOC(20%~30%)、测试工况和测试里程等影响因素,提出转鼓实验法,实现标准化测试评价。对某车辆的转鼓测试的节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车辆的转鼓测试,节能3.97%,SOC变化趋势符合预期。从而,证明了转鼓测试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汽车 汽车道路预见性节能技术 能量管理 转鼓测试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天飞行器气动弹性问题研究进展
12
作者 苑凯华 田海涛 +1 位作者 付志超 刘凯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5-285,共11页
空天飞行器经历起飞、高速飞行、入轨到再入返回等阶段,承受严酷的气动力、热、氧、噪声等复合作用,同时作为具有使用价值的自由往返于大气层和轨道空间的飞行器对结构轻质化要求更高,结构刚度低,热气动弹性问题突出,这类问题直接影响... 空天飞行器经历起飞、高速飞行、入轨到再入返回等阶段,承受严酷的气动力、热、氧、噪声等复合作用,同时作为具有使用价值的自由往返于大气层和轨道空间的飞行器对结构轻质化要求更高,结构刚度低,热气动弹性问题突出,这类问题直接影响到空天飞行器的气动性能、飞行包络和结构安全性等。详细阐述了空天飞行器面临的典型气动弹性问题,着重介绍了热弹性变形对气动特性及飞行轨迹的影响、与热气动弹性耦合的吸气式发动机进气性能变化、热颤振问题、壁板动气动弹性问题、高温氧化下的热气动弹性问题、变体过程中的气动/结构/运动耦合问题等。结合空天飞行器分析和设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综述了在热气动弹性分析的降阶模型、不确定性分析和风洞试验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对后续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天飞行器 热气动弹性 颤振 降阶模型 不确定性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用高镁铝合金材料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13
作者 张平 李沃达 +1 位作者 陈海涛 兰玲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6,共6页
为得到船用1560高镁铝合金材料疲劳特性及参数化影响,采用试验方法开展材料疲劳性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560高镁铝合金板材、型材、整体挤压壁板材料的中值应力范围疲劳极限值在150~190 MPa,厚度、生产工艺对材料疲劳性能影响不大,焊接... 为得到船用1560高镁铝合金材料疲劳特性及参数化影响,采用试验方法开展材料疲劳性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560高镁铝合金板材、型材、整体挤压壁板材料的中值应力范围疲劳极限值在150~190 MPa,厚度、生产工艺对材料疲劳性能影响不大,焊接和热矫正建造工艺会不同程度降低材料疲劳性能,其中对接接头疲劳极限值约为母材疲劳极限的0.4,说明镁含量的提高在提高铝合金母材疲劳强度的同时会使材料具有更高的焊接气孔敏感性、裂纹倾向性。最后,综合试验结果和国际焊接协会推荐值给出船体疲劳强度校核用S-N的选取建议。研究成果可为高镁铝合金的焊接工艺优化、在船体结构应用及疲劳强度校核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船 铝合金 疲劳性能试验 疲劳强度校核 S-N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驾驶汽车爬坡模拟试验台研究与设计
14
作者 黄万友 金晓悦 +1 位作者 褚瑞霞 朱佩东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9-324,共6页
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凸显了复杂和极端条件下驾驶安全性和动力性的重要性。然而,现有的试验台仅适用于自动驾驶汽车在水平路面的检测,无法模拟车辆实际爬坡的场景。因此,以自动驾驶汽车为研究对象、城... 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凸显了复杂和极端条件下驾驶安全性和动力性的重要性。然而,现有的试验台仅适用于自动驾驶汽车在水平路面的检测,无法模拟车辆实际爬坡的场景。因此,以自动驾驶汽车为研究对象、城市典型道路为测试场景,研究设计适用于多场景的爬坡模拟试验台:(1)借助仿真软件CarSim,进行了车辆模型搭建和城市典型道路场景搭建。通过自动驾驶汽车在坡度为±2、±4、±6、±8%的场景仿真分析,得出俯仰运动的最大俯仰角速度约为0.681rad/s;(2)综合分析仿真结果和汽车行驶状态,选择合适的试验台部件,设计出爬坡模拟试验台的机械结构和测控系统;(3)为验证模拟试验台的有效性,车辆在试验台上进行爬坡停车让行工况测试。结果表明:爬坡模拟试验台可以高效、准确地模拟自动驾驶汽车的爬坡行驶状态,测试误差为4.14%,满足车辆行驶状态模拟的精度要求,证明了该试验台的有效性。开发的爬坡模拟试验台,可为自动驾驶汽车研发和安全检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测试试验台 自动驾驶汽车 仿真模拟 爬坡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气象数字-物理融合模拟的智能汽车相机在环测试
15
作者 朱冰 黄殷梓 +3 位作者 赵健 张培兴 高质桐 薛经纬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35-1343,共9页
测试相机在复杂气象场景下的性能对提高智能汽车环境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利用数字仿真软件对相机进行测试时存在图像拟真度差的问题,而物理实景测试存在测试成本高、周期长且场景难以精准可控复现的缺点。对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 测试相机在复杂气象场景下的性能对提高智能汽车环境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利用数字仿真软件对相机进行测试时存在图像拟真度差的问题,而物理实景测试存在测试成本高、周期长且场景难以精准可控复现的缺点。对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复杂气象数字-物理融合模拟的智能汽车相机在环测试方法,将相机硬件嵌入到数字仿真目标物与物理复杂气象实体共同构成的虚实融合测试环境中对智能汽车相机进行测试。首先,设计并构建复杂气象数字-物理融合模拟相机在环测试平台;其次,从像素级、特征级和结果级3个层级建立面向相机在环测试平台的多层级拟真度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在雨、雾和光照等复杂气象场景的测试中本文提出的相机在环测试方法能够模拟的图像结构最小相似性和峰值信噪比分别为0.5711和27.9911 dB,所能够保留目标物体的轮廓信息与真实环境相比最大差距为88像素。在测试目标识别和测距功能时,最大结果差异分别为10.10%和13.39%。多层级拟真度评价结果表明,该测试方法在同等场景条件下优于纯数字仿真方法;相较于物理实景测试,该测试方法具有测试成本低、效率高以及复杂气象场景参数精准可控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汽车 相机在环测试 复杂气象数字-物理融合模拟 多层级拟真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转运车设计与试验
16
作者 刘学文 闫洪峰 +4 位作者 潘建业 石明堃 贾双龙 李璐 郝晓军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5年第6期60-63,共4页
针对现有航空发动机在生产、维修、试验等环节转运效率低,安全性、稳定性差等问题,分析航空发动机转运车设计需求,确定转运车总体方案,采用液压行走转向、液压工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创制自驱式航空发动机转运车。场地试验结果表明,自驱式... 针对现有航空发动机在生产、维修、试验等环节转运效率低,安全性、稳定性差等问题,分析航空发动机转运车设计需求,确定转运车总体方案,采用液压行走转向、液压工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创制自驱式航空发动机转运车。场地试验结果表明,自驱式航空发动机转运车满载状态转弯半径小于6.9 m,能在大坡度和狭小空间安全转运,满足航空发动机全流程转运需求;转运速度5 km/h,续航里程可达32 km,平均装卸时间为5 min,提高了航空发动机的转运效率,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转运车 总体设计 液压驱动 场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联合仿真的自动驾驶控制执行系统预期功能安全测试方法研究
17
作者 陈君毅 肖文博 +2 位作者 王天辰 刘镇源 吴新政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7-785,共9页
自动驾驶控制执行系统的预期功能安全(SOTIF)测试是保障自动驾驶安全的重要活动,基于潜在触发条件构建测试场景有助于通过仿真测试完成SOTIF流程的闭环。然而,目前面向自动驾驶控制执行系统SOTIF测试的研究还相对有限。为此,首先基于现... 自动驾驶控制执行系统的预期功能安全(SOTIF)测试是保障自动驾驶安全的重要活动,基于潜在触发条件构建测试场景有助于通过仿真测试完成SOTIF流程的闭环。然而,目前面向自动驾驶控制执行系统SOTIF测试的研究还相对有限。为此,首先基于现有标准和相关实践,提出了控制执行系统潜在触发条件的分类框架,以提升触发条件分析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然后,结合自动驾驶仿真软件和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了联合仿真平台。最后,构建包含多种来源不同的触发条件的测试场景,在提出的平台上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联合仿真的测试方法可以满足控制执行系统SOTIF仿真测试需求;与侧风用例相比,同时复合了低附着触发条件的用例导致系统误差增加了88.6%以上。为面向控制执行系统的SOTIF测试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预期功能安全 控制执行系统 触发条件 联合仿真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博弈论云物元的地下环道出入口视觉负荷研究
18
作者 尚婷 胥浩 +1 位作者 梁叶 周翱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5-354,共10页
为探究地下环道出入口驾驶人视觉负荷特性,组织实车试验。在解放碑地下环道,选取出入口数量相等的4个路段并依次命名为L0~L3,利用Tobii Glasses2眼动仪获取驾驶人视觉行为特性数据。以交通标志速率信息密度、平均注视持续时间、平均眨... 为探究地下环道出入口驾驶人视觉负荷特性,组织实车试验。在解放碑地下环道,选取出入口数量相等的4个路段并依次命名为L0~L3,利用Tobii Glasses2眼动仪获取驾驶人视觉行为特性数据。以交通标志速率信息密度、平均注视持续时间、平均眨眼频率,以及瞳孔面积变化速率为评价指标,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与云物元构建视觉负荷评价模型,探究地下环道出入口驾驶人视觉负荷特性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交通标志速率信息密度与平均注视持续时间的组合权重相对较高,依次占31%和35%;平均眨眼频率与瞳孔面积变化速率综合权重较低,分别占16%和18%;驾驶人视觉负荷等级由L0~L3依次表现为低负荷到高负荷的增长趋势;交通标志速率信息密度的指标关联度呈现明显由低负荷向高负荷移动的趋势,其余指标的移动趋势不明显。评价指标灵敏度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交通标志速率信息密度,平均注视持续时间,瞳孔面积变化速率,平均眨眼频率。建议采取提前预告道路信息或减少视觉刺激等方法降低驾驶人视觉负荷,可尝试采取交通标志设置距离增大和降低重复指路标志设置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驾驶人视觉负荷 云物元 地下环道 博弈论 实车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热密封材料气密及传热特性高温测试技术
19
作者 陈立芳 周宇航 +1 位作者 房务官 郭仪翔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8-195,共8页
飞行器在高超声速飞行和再入过程中存在热侵蚀的安全隐患,高温高压苛刻环境对热密封材料要求越来越高,针对苛刻环境下飞行器用热密封材料特性评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热密封材料气密及传热特性高温测试技术,并搭建虚拟和实... 飞行器在高超声速飞行和再入过程中存在热侵蚀的安全隐患,高温高压苛刻环境对热密封材料要求越来越高,针对苛刻环境下飞行器用热密封材料特性评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热密封材料气密及传热特性高温测试技术,并搭建虚拟和实体测试系统完成陶瓷纤维毡在不同工况下的气密及传热特性测试。测试前通过虚拟空间开展热密封环境模拟仿真,测试中通过数据在虚实空间的动态交互实现测试过程的监测预警,测试后运行数字孪生系统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估,并基于孪生模型对超出测试范围的参数完成虚拟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陶瓷纤维毡在30%压缩率、1100℃高温时的泄漏率相较于常温工况约减少了72%,该研究解决了超高参数下热密封材料无法测试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入飞行器 数字孪生 热密封材料 气密特性 传热特性 高温测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线隧系统的环境振动预测评估方法及参数影响研究
20
作者 徐磊 胡逸宁 +4 位作者 朱光楠 刘向明 刘虎兵 龙辉 黄厚龙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7-1187,共11页
针对与日益稠密的城市地铁网相伴而生的地铁车致环境振动问题,基于车辆-轨道-隧道空间耦合时变动力学模型,引入环评经验预测公式,发展了高效的车致环境振动预测和评估方法,研究行车速度、扣件和减振垫刚度阻尼参数组合策略对隧道壁分频... 针对与日益稠密的城市地铁网相伴而生的地铁车致环境振动问题,基于车辆-轨道-隧道空间耦合时变动力学模型,引入环评经验预测公式,发展了高效的车致环境振动预测和评估方法,研究行车速度、扣件和减振垫刚度阻尼参数组合策略对隧道壁分频振级和地表Z振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行车速度的增加,频谱幅值增大,隧道壁Z振级先增大,而后Z振级因峰值频率向高频偏移出计权范围而减小。选用扣件参数时需兼顾行车性能和环境振动的影响,扣件刚度超过60 kN/mm后减振效果不明显;轮重减载率会随扣件刚度的增大而增大,扣件阻尼宜选择26(kN·s)/m以下可满足限值要求。减振垫对隧道壁振动影响幅度较扣件显著,阻尼小于600(kN·s)/m^(3)时隧道壁Z振级随着减振垫刚度阻尼的增大而增大,隧道壁Z振级在隔振频率20Hz、阻尼600(kN·s)/m^(3)达到最大值。此外,基于规范给出了不同类型建筑距线路中心的达标范围,设计车速80 km/h及以下时,居民、文教建筑应距地铁线路中心20 m以上,商业、工业建筑应距地铁线路中心10m以上;20~1000(kN·s)/m^(3)减振垫阻尼以及5~24Hz隔振频率对应室内振级都能满足商业、工业建筑的要求,采用600(kN·s)/m^(3)以上的阻尼需要居民、文教建筑距线路中心10m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地铁线路结构减振参数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轨道-隧道动力相互作用 实测验证 地表振级分布 参数组合分析 环境振动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