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quality evaluation for drinking water based on GIS and ant colony clustering algorithm 被引量:4
1
作者 侯景伟 米文宝 李陇堂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1051-1057,共7页
To develop a better approach for spatial evaluation of drinking water quality, an intelligent evaluation method integrating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 and an ant colony clustering algorithm(ACCA) was used.... To develop a better approach for spatial evaluation of drinking water quality, an intelligent evaluation method integrating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 and an ant colony clustering algorithm(ACCA) was used. Drinking water samples from 29 wells in Zhenping County, Chin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35 parameters on water quality were selected, such as chloride concentration, sulphate concentration, total hardness, nitrate concentration, fluoride concentration, turbidity, pH, chromium concentration, COD, bacterium amount, total coliforms and color. The best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s for the 35 parameters were found and selected from all types of interpolation methods in GIS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minimum cross-validation errors. The ACCA was improved through three strategies, namely mixed distance function, average similitude degree and probability conversion functions. Then, the ACCA was carried out to obtain different water quality grades in the GIS environment. In the end, the result from the ACCA was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the competitive Hopfield neural network(CHNN) to validat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ACCA according to three evaluation indexes, which are stochastic sampling method, pixel amount and convergence speed. It is shown that the spatial water quality grades obtained from the ACCA were more effective, accurate and intelligent than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CHN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t colony clustering algorithm (ACCA) quality evaluation drinking water spatial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23年济宁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时空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2
作者 孙喜红 甄华 +7 位作者 童彦菊 于颖慧 岳营 姜静静 巩鑫 刘伟 姜文国 梁玉民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67-974,共8页
目的了解2014—2023年济宁市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制定该地布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4—2023年济宁市布病流行病学特征;以乡镇为基本单元,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济宁市布... 目的了解2014—2023年济宁市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制定该地布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4—2023年济宁市布病流行病学特征;以乡镇为基本单元,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济宁市布病发病的空间区域相关性及局部区域的聚类模式。结果2014—2023年济宁市共报告布病病例3520例,年均发病率为4.23/10万,总体呈波动态势;3-8月为报告病例高峰期;男女发病数性别比为2.71∶1;40~59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最多(50.39%)。济宁市布病发病特征呈非均衡分布的空间格局;布病发病呈现空间聚类分布(Moran's I值>0,P<0.05);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泗水县、曲阜市和邹城市的多个乡镇(街道)。时空扫描共探测到Ⅰ类聚集区1个(泗水县和曲阜市辖区内)、Ⅱ类聚集区1个(梁山县)。病原学AMOS-PCR分型分析显示,济宁市2022—2024年采集64株布鲁氏菌均为羊种菌株,以羊种生物3型为主(70.31%)。结论2014—2023年济宁市布病发病呈高位但下降态势,布病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主要为羊种菌株,济宁市布病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地区,应加强聚集性地区布病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及病例监测,提高从业人员防护水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流行病学特征 时空聚集性 菌种鉴定 空间自相关 热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暴雨过程对海河流域暴雨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程宸 房小怡 +5 位作者 张硕 于瀛 杨舒楠 李雁 刘家宏 梅超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9-299,共11页
为研究极端暴雨过程对海河流域暴雨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利用流域内252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3年日降雨量数据划分了暴雨过程,计算总暴雨日数(I_(day))、累积降雨量(I_(pre))、平均日降雨量(I_(24pre))和最长持续天数(I_(dur))4个暴雨特... 为研究极端暴雨过程对海河流域暴雨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利用流域内252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3年日降雨量数据划分了暴雨过程,计算总暴雨日数(I_(day))、累积降雨量(I_(pre))、平均日降雨量(I_(24pre))和最长持续天数(I_(dur))4个暴雨特征变量,分析了流域历史时间段和“23.7”“63.8”两次极端暴雨过程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了两次极端暴雨过程对流域暴雨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定量评估了影响贡献率。结果显示,海河流域在太行山前西南至东北一线的气象站历史时间段I_(day)相对少,但I_(pre)更多,暴雨过程极端性更强。“23.7”暴雨过程覆盖范围比“63.8”过程大,超过50%的气象站I_(day)≥3 d,I_(dur)最长为6 d,单站最大I_(pre)和I_(24pre)分别为1009.7 mm和452.7 mm·d^(-1)。若无两次极端暴雨过程,海河流域暴雨分布特征将更均质化,由“山区-山前平原-平原”分布变为“山区-山前及平原”分布。单次极端暴雨过程对流域暴雨特征变量的贡献率可超过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过程 海河流域 空间分布特征 聚类分析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和聚类分析的汾河上游草地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家新 景亚泓 +4 位作者 张俊 净思璞 杨宇星 范博阳 路文杰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8,共12页
土壤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在促进草地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汾河上游81个草原点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调查。以土壤化学性质为主要标准的聚类分析将81个地点的表层土壤分为3类。本研究评估了0~10 cm... 土壤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在促进草地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汾河上游81个草原点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调查。以土壤化学性质为主要标准的聚类分析将81个地点的表层土壤分为3类。本研究评估了0~10 cm、10~20 cm和20~30 cm这3个深度的土壤养分空间特征。研究发现,研究区草地土壤健康水平较差,自然含水率较低,全磷及碱解氮含量相对匮乏,土壤pH属弱碱性。各类养分相关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指标在不同土层中的最佳拟合模型不同,多数指标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影响;各指标在水平方向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规律。土壤养分浓度高的地点周围也有土壤养分含量高的地点,即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汾河源头地区。土壤养分浓度低的地点也被土壤养分低的地点包围,即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汾河流域东部。低-高集聚区域较为分散,高-低集聚区较少,主要分布在汾河上游南部;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养分含量具有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少的趋势。各指标的集聚特征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退化草地修复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上游 土壤健康 聚类分析 地统计学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插值的不规则海洋地质样品测试分析数据聚类算法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邵长高 严镔 陈秋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6-172,共7页
海洋地质调查中获取大量海洋沉积物柱状样样品测试分析数据,样品测试分析目的不同导致柱状样数据采样深度不同,由此造成地质取样数据在三维空间上呈现不规则散点状分布。传统聚类算法无法在三维空间上对此类不规则散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海洋地质调查中获取大量海洋沉积物柱状样样品测试分析数据,样品测试分析目的不同导致柱状样数据采样深度不同,由此造成地质取样数据在三维空间上呈现不规则散点状分布。传统聚类算法无法在三维空间上对此类不规则散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对此,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空间插值的不规则地质样品测试分析数据聚类算法,有效地将三维样品测试分析散点数据降为二维数据后进行聚类分析,本算法较好地解决了地质体中试验测试数据的不均衡性问题,为海洋地质大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取样 实验测试 聚类算法 空间插值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淮河地区降水空间聚类分析
6
作者 周玉良 周磊 +3 位作者 周平 张宇亮 崔毅 金菊良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0-1109,共10页
秦岭-淮河地区受复杂地形与多变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在年际和年内波动较大,空间分布呈明显区域性。通过分析不同时间尺度降水量,年降水量丰平枯状态和相邻年份年降水量变化的增平减趋势,对秦岭-淮河地区进行降水空间聚类。结果表明:根据... 秦岭-淮河地区受复杂地形与多变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在年际和年内波动较大,空间分布呈明显区域性。通过分析不同时间尺度降水量,年降水量丰平枯状态和相邻年份年降水量变化的增平减趋势,对秦岭-淮河地区进行降水空间聚类。结果表明:根据候降水量指标可将秦岭-淮河地区分为江淮、黄淮、秦岭以南、秦岭以北4个区,据年降水量丰平枯状态联系数指标可将该地区分为江淮、黄淮、秦岭-淮河交界附近、秦岭以北高原和秦岭以南西段4个区,据相邻年份年降水量变化增平减趋势联系数指标可将该地区分为江淮、黄淮、秦岭3个区;融合3个降水指标的区域划分结果,可将秦岭-淮河地区划分为6个区:江淮、黄淮、秦岭以南、秦岭以北西段和高原区、关中区、秦岭-淮河交界过渡区。基于线性矩法的分区一致性检验表明分区内无奇异站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空间聚类 候降水量 年降水量丰平枯状态 相邻年份年降水量变化 集对分析 秦岭-淮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节烟区烤烟的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严锦申 黄瑞寅 +5 位作者 钟帅 蓝军 杨天旭 方嘉炜 姜俊红 王维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30-40,共11页
【目的】探明贵州毕节烟区不同植烟地烤烟的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为毕节烟区烤烟的总体生产布局规划与工业企业合理利用产区不同质量特征烟叶原料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毕节烟区各县域42个烟叶点126份烤烟样品,运用隶属函数法和聚类... 【目的】探明贵州毕节烟区不同植烟地烤烟的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为毕节烟区烤烟的总体生产布局规划与工业企业合理利用产区不同质量特征烟叶原料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毕节烟区各县域42个烟叶点126份烤烟样品,运用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分析不同质量烟叶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毕节烟区不同产地烤烟的烟碱、总糖、还原糖、淀粉、总氮和钾含量分别为2.40%~3.76%、30.90%~36.33%、23.80%~27.48%、3.49%~5.75%、1.78%~2.50%和2.00%~3.07%。化学成分指标、外观质量指标与感官评价指标间存在相关或极显著相关性。感官质量、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和综合得分分别为64.26~77.01分、74.08~84.75分、55.33~86.66分和0.748~1.213分。在平方欧氏距离为5处可将毕节烟区分为4类,综合得分依次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其中,Ⅰ类烤烟的感官和外观质量总体表现最好,Ⅱ类烤烟次之,Ⅲ类烤烟差,Ⅳ类烤烟整体较差。Ⅰ类烟区基本分布在毕节中部,大部分集中在大方县和纳雍县域内;Ⅱ类烟区分布在毕节中部和西北;Ⅲ类烟区在毕节占比最大,涵盖毕节的大部分地区;Ⅳ类烟区零散分布在毕节偏北部和偏南部的边缘地区。【结论】毕节烟区在平方欧氏距离为5处分为4类,综合得分依次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海拔1300~1800 m区域烟叶综合质量最优,海拔1800~2200 m区域烟叶较优;海拔800~1300 m区域烟叶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质量评价 聚类分析 空间分布 毕节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特征及空间演变规律 被引量:1
8
作者 林广 王妍 +2 位作者 刘云根 徐劲成 林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4,377,共13页
[目的]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空间分布特征,为揭示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对岩溶石漠化景观识别、处理、分类得到核心、环线... [目的]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空间分布特征,为揭示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对岩溶石漠化景观识别、处理、分类得到核心、环线等互不重叠的7类景观类型,应用景观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景观转移矩阵和热点分析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时空演变特征。[结果]①2000年形态学景观类型分布最广(190.60 km^(2)),2022年分布最少(147.32 km^(2)),在形态学景观类型中核心是研究区内主要的景观类型,2000年面积最大为121.62 km^(2),2022年面积最少为76.05 km^(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和南部区域;孤岛在形态学景观类型中面积最小,其面积1990年最少为1.12 km^(2),2022年最多为3.07 km^(2),孤岛和分支等景观类型分散分布在各核心之间。②研究区形态学景观空间分布趋于分散,且形态学景观多样性、复杂程度和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研究时段内,形态学景观类型单一动态度分别为0.10,-0.18和-2.13,说明形态学景观面积呈现收缩趋势并且形态学景观类型1990—2000年发育最为剧烈,2000—2010年发育最为平缓。③形态学景观类型转移方向主要是核心景观类型转移为边缘和孔隙景观类型,总体来看形态学景观主要转移方向是形态学景观转移为背景,并且背景的转入量大于转出量。高—高聚集区域呈现出向磨合村、老街村和安乐村扩张的趋势,低—低聚集区域呈现出向三光村和老街村扩张的趋势。[结论]研究区形态学景观面积处于快速减少阶段且形态学景观类型趋于复杂,核心是主要的形态学景观类型,形态学景观的演变特征主要由核心的变化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分析 峰丛洼地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景观动态度 热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服务簇的沱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演变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天翼 潘洪义 +3 位作者 姚材仪 程建兄 何艳梅 马红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87-1300,共14页
明确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簇的时空格局以及簇内生态系统服务动态权衡/协同关系对管理和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土壤流失方程等方法估算2010、2015、2020年3期沱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并使... 明确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簇的时空格局以及簇内生态系统服务动态权衡/协同关系对管理和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土壤流失方程等方法估算2010、2015、2020年3期沱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并使用K-means聚类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以服务簇视角衡量服务簇内部主要生态系统服务间动态权衡/协同关系,讨论权衡/协同关系及服务簇的时空变化规律,针对不同簇模式提出相应的分区管控建议。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沱江流域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稳定,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各异。生境质量、产水、固碳服务总量上升,粮食生产、水土保持服务总量下降。固碳、水土保持以及生境质量服务高值区表现为在北部及中北部集中分布,产水服务量由南向北减小,粮食生产服务高值区主要集中于流域中北部和南部耕地区,文化娱乐服务高值区呈现出显著的城市及城市间网络状连接趋势。(2)根据聚类结果将流域划分为5种生态系统服务簇,各簇存在时空异质性。粮食生产簇占比为72.9%,以粮食生产、产水服务为主;生态保育簇占比为15.2%,以生境质量、固碳服务为主;文化娱乐簇占比为6.9%,以文化娱乐服务为主;多功能耦合簇占比为4.4%,以生境质量、固碳、水土保持服务为主;水土保持簇占比为0.5%,以水土保持服务为主。(3)宏观而言,沱江流域整体权衡关系多于协同关系,服务簇内部各服务协同关系多于权衡关系,应因地制宜采取管控措施。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簇内部各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存在相似与差异性,不同服务簇内各相同服务组合的权衡/协同关系强弱不同,服务簇内部各服务协同关系多于权衡关系,流域整体权衡关系多于协同关系。研究成果可为沱江流域区域未来生态系统管理与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及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簇 权衡与协同 InVEST模型 聚类分析 沱江流域 时空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对物流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房朔杨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4-160,共7页
为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充分发挥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以2014~2023年长江三角洲区域物流产业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对物流效率的影响研究。其中,选取物流效率为因变量,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为自变量,基... 为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充分发挥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以2014~2023年长江三角洲区域物流产业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对物流效率的影响研究。其中,选取物流效率为因变量,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为自变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资本投入水平、经济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产业规模为控制变量,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验证了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对物流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对物流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越高,物流效率越高;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对本地区域物流效率和邻近区域物流效率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经济水平和物流产业规模表现为促进物流效率提升,而资本投入表现为抑制物流效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表现为不显著影响物流效率。在此基础上,为提升物流效率,提出建设物流产业示范园区,促进物流产业集群发展;丰富消费业态形式,提高区域经济水平;扩大物流产业规模,完善物流产业系统;加快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物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区域物流 物流产业集群发展 物流效率 空间杜宾模型 溢出效应 示范园区 绿色低碳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要素流视角下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扬 李娟 王兴平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0,共7页
随着交通、通讯设施的日益完善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间各类要素流动更为频繁并形成城市网络,促进城市动态“流”数据的分析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新范式。相比单一要素流,多维要素流可以从更加综合的视角刻画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识别城... 随着交通、通讯设施的日益完善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间各类要素流动更为频繁并形成城市网络,促进城市动态“流”数据的分析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新范式。相比单一要素流,多维要素流可以从更加综合的视角刻画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识别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通过集成百度迁徙、快递物流线路、百度指数、企业总部—分支、科技论文合作等多元地理流数据建立成渝城市群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及综合流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识别网络节点特征并结合位序—规模法则评估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利用核密度分析法识别多维要素流动主要廊道,结合优势流和DBSCAN聚类分析成渝城市群空间组团特征。结果表明:第一,在多维要素流网络中,各节点层级分化明显,成都市、重庆市是成渝城市群的两大核心,对多维要素流的集聚扩散能力突出,而其他城市普遍发育不足。第二,重庆市—成都市关联区间联系强度最高,成都市、重庆市与14个地级市组成的关联区间次之,14个地级市之间组成的关联区间最低,成渝发展主轴、成德绵乐城市带是要素流动的主要廊道。第三,在优势流约束下,成渝城市群内部形成成都—德阳—眉山、重庆—广安、南充—遂宁、内江—自贡—宜宾—泸州、乐山—雅安共5个空间聚类,其中南充—遂宁、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具备培育都市圈的潜力。结合本文分析结果和现有规划,建议将多维要素流网络中心度相对较高的绵阳、南充、宜宾作为次级中心城市培育,在重点发展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的同时着力培育南充—遂宁、内自宜泸两大都市圈,促进绵阳市、雅安市、乐山市、达州市等圈群空隙城市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强化宜宾—泸州—重庆沿江发展轴,逐步优化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多维要素流 社会网络分析 位序—规模 核密度估计 DBSCAN聚类 成渝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元谋冬早蔬菜主产地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特征与评价
12
作者 田诗翰 邓毅书 +4 位作者 包立 李佳蓉 苏友波 张乃明 夏运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9-158,共10页
【目的】明确云南元谋露天冬早蔬菜主产地的土壤肥力空间变异特征,为该区域的土壤培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元谋县蔬菜主产区的露天菜地区域选择28个样点,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其pH、电导率、含水率、容重以及有机质、全盐、有效... 【目的】明确云南元谋露天冬早蔬菜主产地的土壤肥力空间变异特征,为该区域的土壤培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元谋县蔬菜主产区的露天菜地区域选择28个样点,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其pH、电导率、含水率、容重以及有机质、全盐、有效磷、速效钾、硝态氮、交换态钙和交换态镁的含量共11项土壤肥力指标,并采用ArcGIS分析其空间变异特征。选择隶属度函数曲线并确定隶属度函数,根据各项土壤肥力指标的权重值和隶属度值计算土壤肥力指标的综合得分;再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分别对菜地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元谋县典型露天菜地土壤的平均pH值为7.54,属于弱碱性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较高,有效磷含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土壤有机质与交换态镁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非常相似,土壤电导率、全盐量和有效磷含量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土壤肥力单项指标分析显示:元谋老城乡和黄瓜园镇的隶属度值雷达图面积较大,4个乡镇的pH值、速效钾、电导率、全盐量等指标变异较小,而有机质、交换态镁、有效磷等指标变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贡献了原始数据信息总量的70.670%,其中有机质的权重系数最大(0.1128),其次为交换态镁(0.1125)和有效磷(0.1123)。元谋菜地土壤肥力的综合得分为0.247~0.903,其中60.7%的样点低于平均值,主要集中在物茂乡和元马镇。聚类分析显示:全县菜地样点可划分为肥力良好型(39.29%)和肥力中等型(60.71%)。【结论】元谋县大部分区域的露天菜地土壤肥力水平良好,其中,有机质、交换态镁和有效磷对土壤肥力的贡献率较大,在该县菜地土壤肥力中起重要作用,但局部区域的土壤肥力亟待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地 土壤肥力 空间变异特征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太行山区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河南新乡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葛敬天 张玥 +1 位作者 赵森 董璁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6-104,共9页
【目的】南太行山区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探究南太行山区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提取聚落斑块,通过景观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量化河南省新乡地区南太行山区聚落空间格局,并通过... 【目的】南太行山区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探究南太行山区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提取聚落斑块,通过景观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量化河南省新乡地区南太行山区聚落空间格局,并通过指标聚类分析聚落基本类型,再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该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特征的影响因子。【结果】1)研究区内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存在显著地域性差异,聚落邻近水系及道路分布,平缓地带的聚落规模较大、密度高且形态较复杂,深山区聚落则规模小、密度低且形态较规则。2)区域内聚落可根据地形条件分为6类,其中小规模中密度条带型聚落数量在全域最多,是山区聚落中最常见的类型;数量中等的2类聚落规模较大、密度高、形状较复杂,多分布在山前平原、丘陵区及盆地;规模最大、密度较高且边缘规则的聚落数量最少,位于平原地带。3)降水、气温是影响聚落规模的主要因素,高程、人口规模、坡度、可达性、与水系和耕地的距离、耕地面积等也对聚落规模产生影响。其他体现聚落形状特征、邻近特征的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因子,大部分回归结果不理想,模型解释力较弱。【结论】研究基于地理网格精确描绘了南太行山区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和基本类型,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了影响因子及其空间异质性。在推进乡村振兴时,应结合上述成果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聚落 空间格局 影响因子 景观指数 聚类分析 地理加权回归 南太行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类分析视角下的中国省域碳排放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义欣 张正勇 +4 位作者 刘琳 雷勇杰 梁慧 刘星 义家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558-4573,共16页
中国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对全球气候治理极为重要,其驱动机制是“减排”的关键所在。对中国省域碳排放时空特征和驱动模式进行聚类研究,揭示不同省域的模式相似性与差异性,对于各省域的“双碳”目标达成和路径安排具有重要影响和现实支撑... 中国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对全球气候治理极为重要,其驱动机制是“减排”的关键所在。对中国省域碳排放时空特征和驱动模式进行聚类研究,揭示不同省域的模式相似性与差异性,对于各省域的“双碳”目标达成和路径安排具有重要影响和现实支撑。研究采用1997—2019年碳排放量及社会经济数据,从聚类分析角度探讨了中国省域碳排放的趋势及驱动模式,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LS)模型的归因结果,识别不同省域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的贡献度和敏感性,进一步探寻省域减排方案。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碳排放以499.25mt/a的速率上升,呈低位平缓波动-大幅上升-高位缓慢波动的趋势变化,省域碳排放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格局。(2)省域碳排放模式具有差异性,北京、天津等为低起点低速发展类,趋势呈扁平“S”型;吉林、新疆等为低起点高速发展类,呈上升“S”型;河南、广东等为中起点高速发展类,呈扩张“S”型。山东、山西为高起点超高速发展类,呈指数“S”型。(3)中国省域碳排放驱动因子的贡献度和敏感性存在空间差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与能源消耗等对碳排放的贡献度较高,其中地区GDP、人均GDP、第二产业占比GDP、年底非农人口比例、地区能源消耗总量等是碳排放的主要贡献因子。碳排放对产业结构、科技发展、环境规制的敏感性较强。(4)中国省域碳排放驱动模式的分异性较为明显,同类驱动模式省域多在地理空间范围内形成“集聚”现象。因此,不同省域政府减排策略的落实应考虑其碳排放的发展规模及驱动机制的差异,实现地区发展和减排“两手抓”的同时利用地区优势,资源互通、交流合作,加强省域间碳排放的“共治”,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聚类分析 时空格局 驱动机制 偏最小二乘法(PLS)模型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下城市居民对绿地类型及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午冬 李旭谱 +5 位作者 张立伟 彭立娴 刘煜 王壮壮 焦磊 王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157-4169,共13页
全球范围内频发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可以改变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并对居民福祉造成损害。为了探究居民对城市绿地类型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变化,以期使城市居民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更好地从城市绿地中获益,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数... 全球范围内频发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可以改变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并对居民福祉造成损害。为了探究居民对城市绿地类型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变化,以期使城市居民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更好地从城市绿地中获益,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数据,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新冠疫情(COVID-19)发生的前、中、后三个时期城市居民对城市绿地类型及其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偏好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随着时间演变,居民对同时期内同种类型的城市绿地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差异变小。在前期和中期,居民需求最强烈的绿地类型分别是附属绿地、公园绿地;需求最不强烈的绿地类型都是区域绿地。在前期,居民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普遍较为强烈,前期和中期居民需求最强烈的生态系统服务分别是美化城市和放松身心两种类型。在后期,居民需求最强烈和最小的城市绿地类型分别是附属绿地和公园绿地。(2)居民对于城市绿地类型的需求在这三个时期的空间演变程度要大于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空间演变程度。(3)居民对于城市绿地及其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空间异质性较强,大多呈随机分布格局,只有对后期的四种绿地类型的需求呈聚集分布,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区、内蒙古、山西省、山东省。研究结果旨在为未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城市绿地规划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撑,以期更好地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 城市绿地 生态系统服务 聚类分析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填体破坏特征的聚类分析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兵 刘忠平 +2 位作者 高亮 张哲鹏 翟迪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126,共10页
充填体破坏是影响矿山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研究充填体的破坏特征,采用室内实验、机器学习层次聚类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矸石胶结充填体(GCPB)裂纹演化的全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GCPB试样PC-5、PC-10、PC-15、PC-20的特... 充填体破坏是影响矿山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研究充填体的破坏特征,采用室内实验、机器学习层次聚类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矸石胶结充填体(GCPB)裂纹演化的全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GCPB试样PC-5、PC-10、PC-15、PC-20的特征键平均键长能量分别大于35、50、60、150 ms·mV时,出现宏观主裂纹面,且主裂纹破坏面随水泥掺量的增加由张拉破坏面向剪切破坏面转变;破坏过程中特征键子集尺度Ω与损伤变量D之间呈负线性相关关系,Ω可表征充填体损伤演化程度;在应力达到峰值应力和破坏后残余强度前键长值特征空间相关长度ξ表现为明显增长,为充填体宏观损伤的开始及第1次破坏结束的前兆特征;通过颗粒流程序(PFC)数值模拟,可以有效观测到裂纹的类型和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矸石胶结充填体 破坏特征 聚类分析 声发射 单键群方法 损伤变量 空间相关长度 数值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Prim算法的路径规划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耀东 苗春艳 +1 位作者 高健 刘辛垚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6-181,共6页
文中提出一种基于聚类分析改进Prim(普里姆)最小生成树的路径规划算法,采用二分法将站网中的站点先聚类,分成多个微小的站点聚类中心,再以各聚类中心进行Prim最小生成树的路径规划,量化站网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聚类增强最小生成树,达到路... 文中提出一种基于聚类分析改进Prim(普里姆)最小生成树的路径规划算法,采用二分法将站网中的站点先聚类,分成多个微小的站点聚类中心,再以各聚类中心进行Prim最小生成树的路径规划,量化站网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聚类增强最小生成树,达到路径优化的目的。实践结果证明,改进的Prim算法适用于大型稠密的站网,在稠密的连通图中,只要调整指数进而控制聚类中心的数量,就能简化站网布局,降低算法的空间复杂度,达到更好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规划 改进Prim算法 聚类分析 二分法 最小生成树 空间复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指标关联的物联网装备异常预测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洪浩彦 杨辉 +1 位作者 姚秋彦 栗琳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79,共7页
针对高动态物联网装备多维指标相互作用使得装备状态时变性极强,难以实现装备状态精准的评估与异常检测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多维指标关联的装备状态异常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物联网装备状态海量指标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得到多维指... 针对高动态物联网装备多维指标相互作用使得装备状态时变性极强,难以实现装备状态精准的评估与异常检测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多维指标关联的装备状态异常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物联网装备状态海量指标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得到多维指标间的相关性,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与目的检测指标强相关的其他指标进行特征提取,将提取结果和目的指标本身历史数据作为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装备状态感知模型的输入,进而对目的指标未来状态趋势进行精准预测;在此基础上,利用无监督的DBSCAN算法对装备状态感知模型的输出结果进行分析,定位目的指标未来可能出现的异常,实现了装备状态的评估。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高精度预测物联网装备未来异常的发生,保护物联网装备免受潜在异常的影响,增强物联网装备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指标关联 主成分分析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DBSCAN 异常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河流域氮磷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燕 雷强 +2 位作者 孙燕 涂云飞 肖晨光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6-101,118,共7页
及时掌握抚河流域氮、磷等营养盐浓度时空分布特征,是保障鄱阳湖水环境与水生态安全的关键。基于抚河抚州段干流及主要支流14个国控/省考监测断面近9 a的水质监测数据,研究抚河流域抚州段河流氨氮、总磷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单因... 及时掌握抚河流域氮、磷等营养盐浓度时空分布特征,是保障鄱阳湖水环境与水生态安全的关键。基于抚河抚州段干流及主要支流14个国控/省考监测断面近9 a的水质监测数据,研究抚河流域抚州段河流氨氮、总磷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单因素分析、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聚类分析法,对抚河抚州段干支流氨氮、总磷污染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抚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断面氨氮、总磷浓度达到Ⅱ类标准比例分别为91.29%和86.19%。(2)抚河流域河流氨氮、总磷浓度年际间变化较小,但年内季节、月际变化较大,氨氮、总磷浓度均在夏季达到最大值。(3)抚河流域上游氨氮、总磷浓度普遍低于中下游地区。(4)抚河干流氨氮、总磷属轻度污染,支流临水、东乡水的氨氮、总磷属重度污染。研究成果对于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总磷 时空分布 单因素分析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 聚类分析 污染状况评价 抚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聚类和贝叶斯模型平均的重力坝分区安全监控模型
20
作者 郭张军 陈容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47,共7页
针对重力坝多测点的时空相似性和统计模型结构的不确定性,使用层次聚类方法对所有变形测点进行空间聚类,基于主成分分析提取各分区多测点综合位移,使用贝叶斯模型平均(BMA)建立了多测点综合位移的统计模型。以安康水电站重力坝垂线监测... 针对重力坝多测点的时空相似性和统计模型结构的不确定性,使用层次聚类方法对所有变形测点进行空间聚类,基于主成分分析提取各分区多测点综合位移,使用贝叶斯模型平均(BMA)建立了多测点综合位移的统计模型。以安康水电站重力坝垂线监测分区2为例,讨论了综合位移的复杂BMA模型与简约BMA模型的因子优选结果,并结合加权平均模型的定量分析给出了模型的优选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库水位涨落对坝体位移的影响没有明显的滞后性;下游水位对坝体位移的影响非常小,建模过程中可以忽略相关因子;温度升降对安康水电站重力坝位移的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性,且基本需要维持15 d以上的高温或低温,坝体位移才会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坝 变形 贝叶斯模型平均 空间聚类 主成分分析 安康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