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速行星传动机构旋转油道通流特性研究
1
作者 吴维 李铁 +2 位作者 韦春辉 李慎龙 李雪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43-950,共8页
为研究行星传动机构在高转速工况下的通流特性,建立了动-静耦合多排行星传动旋转油道油气两相流场仿真模型,分析了在不同转速下旋转油道内的两相流场变化规律;搭建了旋转油道流场可视化试验台,进行了流量分配试验,获取了旋转油道油气两... 为研究行星传动机构在高转速工况下的通流特性,建立了动-静耦合多排行星传动旋转油道油气两相流场仿真模型,分析了在不同转速下旋转油道内的两相流场变化规律;搭建了旋转油道流场可视化试验台,进行了流量分配试验,获取了旋转油道油气两相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入口流量随着转速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低转速时,旋转油道内充满油液,旋转排和静止排的出口流量大小相近.随转速升高,旋转油道内出现气体,且转速越大,气体含量越大,旋转排出口流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静止排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当输入转速达到12000 r/min,相比于静止工况,旋转2排和静止排出口流量分别增大12.5%和60.1%,旋转1排减小61.6%.动-静各旋转油道出口流量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有相同变化规律,高速工况下旋转排油道出现大量气体,与仿真结果一致,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 行星传动机构 旋转油道 通流特性 油气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落架放下阶段油气式缓冲器流动特性研究
2
作者 盖展 张昌明 +2 位作者 刘存胜 曹轩 郭庆泰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40-146,共7页
在设计可收放式飞机起落架油气式缓冲器时,应将满足放下阶段缓冲器内部的气液流动特性作为设计标准之一。以某型无人机起落架油气式缓冲器为研究对象,基于VOF两相流模型和动网格技术,构建缓冲器1/2仿真模型。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研究阻尼... 在设计可收放式飞机起落架油气式缓冲器时,应将满足放下阶段缓冲器内部的气液流动特性作为设计标准之一。以某型无人机起落架油气式缓冲器为研究对象,基于VOF两相流模型和动网格技术,构建缓冲器1/2仿真模型。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研究阻尼孔孔径、充油量和旋转速度对气液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起落架放下阶段缓冲器阻尼孔孔径对缓冲器油液充填时间影响最大,当充油量和旋转速度不变时,阻尼孔孔径越小,阻尼孔处流量越小,所需油液充填时间越长;当阻尼孔孔径为6 mm时,油液充填时间为115.94 s,符合规定的2 min以内完成气液交换的标准;缓冲器充油量对油液瞬时流量基本没有影响;当只改变起落架放下阶段的旋转速度时,一定范围内,起落架放下的速度越慢,总的油液充填时间越短。因此,对于该型号飞机,在缓冲器要求637 mL充油量情况下,起落架缓冲器的阻尼孔孔径不应小于6 mm。在设计缓冲器阻尼孔时,应综合考虑缓冲器的缓冲性能和气液充填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式缓冲器 起落架 气液流动特性 阻尼孔径 充油量 旋转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机掘面多径向旋流风控除尘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聂文 魏文乐 +3 位作者 刘阳昊 陈连军 程卫民 马骁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612-3619,共8页
为了有效降低岩石机掘面粉尘质量浓度,利用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方法,研究应用一种多径向旋流风控除尘方法。基于多径向旋流风控除尘方法研制控除尘系统,并在东区皮带巷岩石机掘面进行现场应用,实测多径向旋流风发生装置开启前后各测点... 为了有效降低岩石机掘面粉尘质量浓度,利用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方法,研究应用一种多径向旋流风控除尘方法。基于多径向旋流风控除尘方法研制控除尘系统,并在东区皮带巷岩石机掘面进行现场应用,实测多径向旋流风发生装置开启前后各测点粉尘质量浓度。研究结果表明:多径向旋流风发生装置开启后,可形成覆盖巷道全断面的多径向旋流风,并在掘进机司机至掘进头间形成风流方向均轴向指向掘进头的控尘风幕,压抽比越小,控尘风幕的风速波动系数、质量浓度为50 mg/m^3以上的粉尘运移距离、司机处粉尘质量浓度均越小,压抽比为0.75时控除尘效果较优。开启后,压抽比越小,控除尘效果越优,压抽比为0.75时,相对开启前,有人作业区域各测点的实测降尘率平均值为81.72%,控除尘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机掘面 多径向旋流风 压抽比 风幕 控除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掘工作面水气旋转射流降尘系统的数值模拟与试验 被引量:9
4
作者 马中飞 闫正波 +1 位作者 陈家祥 沐俊卫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8-822,共5页
为提高综掘工作面的降尘效果,提出了水气旋转射流降尘系统治理综掘工作面粉尘措施,分析了其机理,并在现场进行了试验,同时进行了综掘工作面水气旋转射流控尘系统与传统直流送风控尘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但雾化效果好,且可形成... 为提高综掘工作面的降尘效果,提出了水气旋转射流降尘系统治理综掘工作面粉尘措施,分析了其机理,并在现场进行了试验,同时进行了综掘工作面水气旋转射流控尘系统与传统直流送风控尘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但雾化效果好,且可形成旋风水气幕罩,有效控制粉尘快速扩散及污染整个巷道,除尘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掘工作面 水气旋转射流 降尘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自洁式空气滤清器内部气固两相流场的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高雪莲 王国玉 +2 位作者 刘淑艳 阎为革 潘书杰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04-708,共5页
应用数值计算和性能试验的方法研究旋转自洁式空气滤清器的气固两相流场及滤清性能.采用SIMPLEC方法计算了滤清器叶轮流道中的气相三维紊流流场.采用Lagrange分析方法推导了颗粒的运动控制方程,在计算气相三维流场的基础上,计算了固体... 应用数值计算和性能试验的方法研究旋转自洁式空气滤清器的气固两相流场及滤清性能.采用SIMPLEC方法计算了滤清器叶轮流道中的气相三维紊流流场.采用Lagrange分析方法推导了颗粒的运动控制方程,在计算气相三维流场的基础上,计算了固体颗粒的运动轨迹,预测不同条件下的滤清效率.实验测试了不同几何参数滤清器的滤清效率,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对滤清效率的影响.计算与测试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自洁式空气滤清器 气固两相流 滤清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掘工作面旋转射流屏蔽通风最佳送风角度的确定 被引量:5
6
作者 王鹏飞 刘荣华 +1 位作者 陈世强 贺俊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808-3813,共6页
为了确定最佳的送风角度,采用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对不同送风角度下机掘工作面旋转射流屏蔽通风流场和粉尘质量浓度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设计参数确定的情况下,工作面风流流场和粉尘质量浓度分布与送风角度密切相关;当送... 为了确定最佳的送风角度,采用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对不同送风角度下机掘工作面旋转射流屏蔽通风流场和粉尘质量浓度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设计参数确定的情况下,工作面风流流场和粉尘质量浓度分布与送风角度密切相关;当送风角度θ为75°时,旋转射流屏蔽通风流场能在工作面形成完整的屏蔽风幕,且组合风口前方吸气速度和负压沿轴向衰减较其他送风角度吸气速度和负压沿轴向衰减缓慢,组合风口控尘效果最佳,组合风口后方粉尘质量浓度降至24 mg/m3,旋转风幕隔尘效率高达8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掘工作面 旋转射流 流场 粉尘 送风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材干燥烘房循环气流引导供风系统新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严平 曹伟武 施胜辉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7-490,共4页
在分析常规木材干燥烘房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木材干燥烘房风机同步回转自动供风系统和气流调控引导送风系统这两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两项技术配合使用能实现烘房内热空气流的平稳、均匀、可调的正反向循环流动,满足木材干燥工艺要... 在分析常规木材干燥烘房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木材干燥烘房风机同步回转自动供风系统和气流调控引导送风系统这两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两项技术配合使用能实现烘房内热空气流的平稳、均匀、可调的正反向循环流动,满足木材干燥工艺要求.实际应用证明,新颖烘房保证了多种木材的干燥质量,显著降低了木材的干燥能耗,节省耗电量60%以上,缩短了干燥周期,有效提高了烘房工作效率,方便了烘房的操作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干燥 烘房 循环气流 风机回转供风 气流引导送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流空气分级机内三维流场的数值模拟与测量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庆良 刘家祥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27,共4页
为了清楚地认识涡流空气分级机内部流场分布,文中利用Fluent软件建立分级机的三维模型,对其内部三维旋转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出不同工况下分级机内部流场分布。采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对转笼叶片间流场进行测量,应用测量结果... 为了清楚地认识涡流空气分级机内部流场分布,文中利用Fluent软件建立分级机的三维模型,对其内部三维旋转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出不同工况下分级机内部流场分布。采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对转笼叶片间流场进行测量,应用测量结果来验证模拟计算结果,模拟结果与测量结果吻合。研究表明,在一定的进口风速下,当环形区靠近叶片处气流切向速度与转笼外缘切向速度相近时,存在一个临界转速使得叶片间流场最稳定,分级机分级效果最好。这为改进涡流空气分级机操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空气分级机 数值模拟 流场测量 临界转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旋转式复杂环境气流场试验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蒋兴良 黄亚飞 +2 位作者 张志劲 胡琴 胡建林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688-4696,共9页
针对现阶段复杂环境气流场试验手段和装置匮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主动旋转式复杂环境气流场试验方法。其通过圆周驱动的方法将均流加速涵道加速至高速,在试验段内形成相对试验速度,结合试验空间内复杂环境营造实现高速气流与复杂环境的... 针对现阶段复杂环境气流场试验手段和装置匮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主动旋转式复杂环境气流场试验方法。其通过圆周驱动的方法将均流加速涵道加速至高速,在试验段内形成相对试验速度,结合试验空间内复杂环境营造实现高速气流与复杂环境的综合气流场试验条件。为了验证试验方法的等效性,建立了基于旋转参考系以及双流体模型的数值求解模型对试验空间内的三维多相旋转流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不对称设计的均流加速涵道能够有效提升试验段内流场的均匀性;主动旋转式气流场试验中,绝缘子试品表面的碰撞率随着试验粒子直径的增大而增大,且与自由来流时的碰撞率分布的最大偏差为3.23%;绝缘子试品覆冰质量的变化趋势和自由来流情况时基本一致,其最大偏差为4.34%。该计算结果证明了主动旋转式复杂环境气流场试验方法在碰撞性试验以及累积性试验中均具有良好的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子 高速气流 计算流体动力学 旋转流场 覆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涡流场中飞行物体轨迹参数计算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永顺 丁凡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对涡核扰动源引起的无限空间和有限圆形空间内的空气涡流流场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学描述,建立了流场的速度沿径向的分布关系式,引用旋转坐标系的方法解决了空气涡流流场影响环境中飞行物轨迹参数的计算问题。
关键词 空气涡流流场 旋转坐标系 飞行轨迹参数 阻力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内喷液轨迹线的计算方法研究
11
作者 邓宗全 张永顺 +1 位作者 姜生元 于卫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97-99,102,共4页
为提高管道内防腐涂料的离心喷涂质量 ,首先建立了旋转空气流场环境下的空气流场速度沿径向的分布关系式 ,然后引用旋转坐标系解决了在旋转空气流场阻力条件下飞行喷液运动轨迹参数的计算问题 .最后 ,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 为提高管道内防腐涂料的离心喷涂质量 ,首先建立了旋转空气流场环境下的空气流场速度沿径向的分布关系式 ,然后引用旋转坐标系解决了在旋转空气流场阻力条件下飞行喷液运动轨迹参数的计算问题 .最后 ,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空气流场 旋转坐标系 喷液轨迹参数 管道施工 离心式管内喷涂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片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翼片形状的研究
12
作者 昝昕武 向国平 +1 位作者 符欲梅 胡腾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9-51,54,共4页
针对目前翼片式空气流量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压力损失较大的缺点,通过对汽车进气管道内气流状况的分析,明确造成压力损失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翼片面积过大。将翼片面积缩小为原定面积的20%后,分别对等翼片面积时圆形翼片、扇形翼片、弓... 针对目前翼片式空气流量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压力损失较大的缺点,通过对汽车进气管道内气流状况的分析,明确造成压力损失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翼片面积过大。将翼片面积缩小为原定面积的20%后,分别对等翼片面积时圆形翼片、扇形翼片、弓形翼片、部分圆环翼片等4种不同形状下的对应转动力矩进行了计算。对比得出采用弓形翼片在相同压力损失下可获得最大转动力矩,此力矩能够满足怠速时流量的测量,为新型翼片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翼片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片 面积 空气流量传感器 压力损失 转动力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环形加热炉用高效节能空气换热器的研制
13
作者 王俊升 苏福永 +3 位作者 温治 张旦天 张立忠 张华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3-56,59,共5页
在环形炉使用的空气换热器设计中采用了高效旋流器和单扭带插入件取代了光管,并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其进行了详细地仿真计算,使空气换热器的综合传热系数得到显著提高,得出了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结构参数。采用SolidWorks三维设计软件和Au... 在环形炉使用的空气换热器设计中采用了高效旋流器和单扭带插入件取代了光管,并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其进行了详细地仿真计算,使空气换热器的综合传热系数得到显著提高,得出了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结构参数。采用SolidWorks三维设计软件和AutoCAD工程设计软件开发出新一代高效节能型空气换热器,并投入工程应用,效果良好,推广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换热器 环形加热炉 SolidWorks AutoCAD 研制 数值计算方法 综合传热系数 三维设计软件 换热器设计 高效节能型 仿真计算 结构参数 设计要求 软件开发 工程设计 工程应用 前景广阔 插入件 旋流器 环形炉 光管 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流空气分级机进口风速和转笼转速匹配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蓉蓉 刘家祥 于源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45,共5页
为寻求涡流空气分级机进口风速和转笼转速的最佳匹配,利用Fluent软件对涡流空气分级机内部流场进行模拟分析,得出:当进口风速与转笼外缘的切向线速度相等或相近时流场最稳定。在流场较稳定的前提下,较高进口风速和转笼转速时,环形区湍... 为寻求涡流空气分级机进口风速和转笼转速的最佳匹配,利用Fluent软件对涡流空气分级机内部流场进行模拟分析,得出:当进口风速与转笼外缘的切向线速度相等或相近时流场最稳定。在流场较稳定的前提下,较高进口风速和转笼转速时,环形区湍流耗散率更大,更有利于物料的分散及分级。碳酸钙物料实验表明:转笼转速分别为800 r/min和1 200 r/min时,取进口风速分别为9 m/s和12 m/s,分级精度和牛顿分级效率都较高。其中进口风速为12 m/s,转笼转速为1 200 r/min时,分级精度和牛顿分级效率最优。该结论为利用涡流空气分级机进行分级合理调节进口风速和转笼转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空气分级机 Fluent软件 流场模拟 进口风速 转笼转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流量对煤粉-空气两相旋转爆轰波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祝文超 王健平 +4 位作者 王宇辉 李世全 杨帆 相博 张国庆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715-3728,共14页
理论上旋转爆轰发动机比传统爆燃发动机具有更高的热循环效率,因此被广泛研究。但目前关于气固两相旋转爆轰发动机的研究较少,而气固两相旋转爆轰发动机有望用在固体冲压发动机上。基于非预混的煤粉-空气旋转爆轰发动机进行二维数值模拟... 理论上旋转爆轰发动机比传统爆燃发动机具有更高的热循环效率,因此被广泛研究。但目前关于气固两相旋转爆轰发动机的研究较少,而气固两相旋转爆轰发动机有望用在固体冲压发动机上。基于非预混的煤粉-空气旋转爆轰发动机进行二维数值模拟,气相采用具有体积反应的非定常黏性模型,固相采用离散相模型,煤的表面燃烧反应采用动力学/扩散限制速率模型。主要研究空气流量对气固两相旋转爆轰波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模态下旋转爆轰发动机的工作特性,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计算所得旋转爆轰波波速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旋转爆轰波流场与实验研究定性一致。由于入口附近颗粒注射速度低于空气注射速度,颗粒层与空气层不能完全重合,导致爆轰波前局部当量比大于全局当量比。空气流量从38.14 kg/s增加到114.40 kg/s时,爆轰波的速度和温度峰值先增大后减小,而压力峰值不断增大。空气流量为49.03 kg/s时,爆轰波速度最大,并且发生模态转换过程。相对单波模态,双波模态下的爆轰波的强度和稳定性都有所下降。根据燃烧室内气固两相的分布情况,爆轰波稳定传播时流场可分为填充区、爆轰产物区和爆燃产物区3个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爆轰发动机 空气流量 局部当量比 气固两相爆轰 模态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老化生物质炭对潮土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廖霞 刘德燕 +3 位作者 陈增明 何铁虎 牛玉慧 丁维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26-1336,共11页
为了揭示不同用量生物质炭田间老化后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采用密闭通气法监测了小麦-玉米轮作下土壤氨挥发损失。试验设5个处理:不施肥(Control)、常规施氮(CN)以及常规施氮加3、6、12 t·hm^(-2)生物质炭(NB3、NB6、NB12)。结果表... 为了揭示不同用量生物质炭田间老化后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采用密闭通气法监测了小麦-玉米轮作下土壤氨挥发损失。试验设5个处理:不施肥(Control)、常规施氮(CN)以及常规施氮加3、6、12 t·hm^(-2)生物质炭(NB3、NB6、NB12)。结果表明:6 t·hm^(-2)和12 t·hm^(-2)生物质炭施用3 a后降低了小麦产量,但对玉米产量无影响;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氮吸收量,但3 t·hm^(-2)和6 t·hm^(-2)生物质炭增加了玉米籽粒氮吸收量。田间老化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小麦季NH3挥发,相反增加了玉米季NH3挥发,但是6 t·hm^(-2)和12 t·hm^(-2)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年度NH3挥发累积量。6 t·hm^(-2)生物质炭田间老化3 a后显著降低了单位小麦产量NH3排放量,对单位玉米产量NH3排放量无显著影响,总体降低了年度单位产量NH3排放量。研究表明,田间老化3 a后,6 t·hm^(-2)和12 t·hm^(-2)生物质炭处理显著降低了年度NH3挥发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NH3排放 潮土 玉米 小麦 轮作 密闭通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圆盘表面油膜流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鼎铭 陈薄 +1 位作者 古忠涛 周超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60,共8页
为探究轴承旋转运动件表面油膜的流动和迁移特性,针对其拓扑结构——旋转圆盘,采用VOF方法描述圆盘表面油膜与空气界面的动态变化,结合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旋转圆盘表面油膜流动分析的计算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和探讨了运行工况和... 为探究轴承旋转运动件表面油膜的流动和迁移特性,针对其拓扑结构——旋转圆盘,采用VOF方法描述圆盘表面油膜与空气界面的动态变化,结合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旋转圆盘表面油膜流动分析的计算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和探讨了运行工况和润滑油粘度对圆盘表面油膜流动速度和厚度分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润滑油膜呈近似圆盘状向圆盘边缘运动和迁移,离开圆盘边缘后分裂成油矢和油滴;油膜的厚度沿圆盘径向逐渐变薄;并随着供油量和润滑油粘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圆盘转速的增高而减小;油膜的切向速度随着圆盘转速的增高而增大,但受供油量和润滑油粘度的影响较小;油膜的径向速度随着圆盘转速和供油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润滑油粘度的增大而减小。与相关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建立的数值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圆盘 油膜厚度 油膜速度 油气两相 高速滚动轴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转动圆盘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焦哲 符松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8-593,共6页
重点研究高速离心压气机叶轮与机匣间的间隙流动及其温度分布。研究将离心压气机简化为高速转动圆盘,搭建了相关实验平台,并开展了相应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改变转动圆盘的转速和轴向进入的冷却流的流量,研究了转速和流量对于间隙内温... 重点研究高速离心压气机叶轮与机匣间的间隙流动及其温度分布。研究将离心压气机简化为高速转动圆盘,搭建了相关实验平台,并开展了相应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改变转动圆盘的转速和轴向进入的冷却流的流量,研究了转速和流量对于间隙内温度和速度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转速是影响温度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转速越大,温度越高;同等幅度的流量变化对温度的影响则较小。研究发现,在实验和模拟对应的大雷诺数条件下,无量纲的速度分布基本不受到圆盘转速、冷却流量和温度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流动 高速压气机 来流冷却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轮机轮缘密封稳态与瞬态流动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廖高良 高庆 +2 位作者 周刚 李杨 王新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7237-7246,共10页
采用CFX商用软件及剪切应力输运湍流模型对燃气轮机中第一级透平的轮缘密封进行了稳态和瞬态流动特性的数值研究。对于稳态特性,数值研究了不同轮缘密封结构和转速对轮缘密封效率和无量纲密封流量的影响;对于瞬态特性,详细分析了压力、... 采用CFX商用软件及剪切应力输运湍流模型对燃气轮机中第一级透平的轮缘密封进行了稳态和瞬态流动特性的数值研究。对于稳态特性,数值研究了不同轮缘密封结构和转速对轮缘密封效率和无量纲密封流量的影响;对于瞬态特性,详细分析了压力、频率以及轮缘密封效率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轮缘密封效率随着无量纲密封流量的增大而增大;轴向和径向密封结构的最小无量纲密封流量变化范围分别为9.62×10~3~9.63×10~3和5.07×10~3~5.75×10~3,表明径向密封结构的密封效果优于轴向结构;随着轮盘转速的升高,最小无量纲密封流量增大;提高密封空气流量有利于减小轮缘腔室内的非稳定性,但对压力的周向分布和静叶尾迹区的分布影响很小;瞬态计算下获得的静盘面密封效率要低于稳态计算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轮缘密封 数值研究 密封效率 无量纲密封流量 轮盘转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气机引气系统典型减涡器减阻特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夏子龙 王锁芳 +1 位作者 麻丽春 王海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4-122,共9页
为对用于压气机引气系统的典型减涡器结构的减阻特性进行对比,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带三种典型减涡器的径向内流共转盘腔模型开展研究,并与无减涡器共转盘腔基准模型进行了对比。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 为对用于压气机引气系统的典型减涡器结构的减阻特性进行对比,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带三种典型减涡器的径向内流共转盘腔模型开展研究,并与无减涡器共转盘腔基准模型进行了对比。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各模型流场结构、速度分布、哥氏力分布和压力损失特性,对典型减涡器的减阻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结果表明:虽然三种典型减涡器结构差异较大,通过布置不同结构的减涡器,降低或抑制了共转盘腔内旋流比的增长速度和幅度,显著降低了压气机引气系统径向内流共转盘腔的压力损失,获得相近的减阻效果。与基准模型相比,在计算模型进出口截面间,去旋喷嘴式减涡器模型压力损失降低了73.4%;管式减涡器模型压力损失降低了80.7%,翅片式减涡器模型压力损失降低了8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气系统 径向内流 共转盘腔 减涡器 旋流比 减阻特性 压气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