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9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gnificance of induced magnetic field and variable thermal conductivity on stagnation point flow of second grade fluid 被引量:2
1
作者 A.A.KHAN S.ILYAS +1 位作者 T.ABBAS R.ELLAH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3381-3390,共10页
In this study,the stagnation point transport of second grade fluid with linear stretching under the effects of variable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considered.Induced magnetic field impact is also incorporated.The nonline... In this study,the stagnation point transport of second grade fluid with linear stretching under the effects of variable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considered.Induced magnetic field impact is also incorporated.The nonlinear set of particl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s converted into set of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hrough appropriate transformation.The resulting equations are then resolved by optimal homotopy analysis method.The effect of pertinent parameters of interest on skin friction coefficient,temperature,induced magnetic field,velocity and local Nusselt number is inspected by generating appropriate plots.For numerical results,the built-in bvp4 c technique in computational software MATLAB is used for the convergence and residual errors of obtained series solution.It is perceived that the induced magnetic field is intensified by increasing β.It can also be observed that skin friction coefficient enhances with increasing value of magnetic parameter depending on the stretching ratio a/c.For the validness of the obtained results,a comparison has been made and an excellent agreement of current study with existing literature is f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gnation point variable thermal conductivity induced magnetic field second grade flu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influence of heat exchangerfouling on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based on thermal fluid coupling 被引量:1
2
作者 HUANG Si MURAD Tariq +2 位作者 NIU Qifeng LIN Guangtang CHEN Jianxun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95-700,共6页
A study on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by thermal fluid coupling simulation for the fouling in a shell-tube heat exchanger used in engineering was presented. The coupling simulation was performed in a fluid and solid do... A study on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by thermal fluid coupling simulation for the fouling in a shell-tube heat exchanger used in engineering was presented. The coupling simulation was performed in a fluid and solid domains under three different fouling conditions: fouling inside the tube, fouling outside the tube, and fouling inside the shell. The flow field,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distributions in the heat exchanger were solved numerically to analyze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parameters, such as thermal resistance. It is found that the pressure drop of the heat exchanger and the thermal resistance of the tube wall increase by nearly 30% and 20%, respectively, when the relative fouling thickness reaches 10%. The fouling inside the tube has more impact on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the heat exchanger, and the fouling inside the shell has less imp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ll-tube heat exchanger thermal fluid coupling fouling thermal resistance heat transfer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rmal and concentration analysis of Phan-Thien-Tanner fluid flow due to ciliary movement in a peripheral layer 被引量:1
3
作者 Khadija MAQBOOL Sidra SHAHEEN +1 位作者 Elena BOBESCU R.ELLAH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3327-3339,共13页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nalysis of two-layer cilia induced flow of Phan-Thien-Tanner(PTT) fluid with thermal and concentration effect.The Phan-Thien-Tanner fluid model has been used in the analogy of mucus present i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nalysis of two-layer cilia induced flow of Phan-Thien-Tanner(PTT) fluid with thermal and concentration effect.The Phan-Thien-Tanner fluid model has been used in the analogy of mucus present in the respiratory tract.The two-layer model approach was used due to the Peri Ciliary liquid Layer(PCL) and Airway Ciliary Layer(ACL) present on the epithelium cell in respiratory tract.The mathematical modelling of two-layer flow problem was simplified using long wavelength and small Reynold ’ s number approximation.The resulting differential equation with moving boundary gives exact solution for velocity,temperature and concentration profiles in two layers.The change in pressure has calculated by the results of velocity profile,also the pressure rise was evaluated by the numerical integration of pressure gradient along the channel wall.The impact of physical parameters on pressure rise,velocity,temperature and concentration profile was explained by the graphs.It can be seen from graphs that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profile are maximum in the inner layer of fluid(PCL) and concentration profile is maximum at outer layers of fluid(A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liary flow PTT fluid two-layer model thermal analysis concentration ef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HD three dimensional flow of viscoelastic fluid with thermal radiation and variable thermal conductivity
4
作者 SHEHZAD S A HAYAT T ALSAEDI 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0期3911-3917,共7页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work is to model the magnetohydrodynamic(MHD) three dimensional flow of viscoelastic fluid passing a stretching surface. Heat transfer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in the presence of variable t...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work is to model the magnetohydrodynamic(MHD) three dimensional flow of viscoelastic fluid passing a stretching surface. Heat transfer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in the presence of variabl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rmal radiation. Arising nonlinear analysis for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is computed. Discussion to importantly involved parameters through plots is presented. Comparison between present and previous limiting solutions is shown. Numerical values of local Nusselt number are computed and analyzed. It can be observed that the effects of viscoelastic parameter and Hartman number on the temperature profile are similar in a qualitative way. The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are more pronounced for viscoelastic parameter K in comparison to the Hartman number M. The parameters N and ε give rise to the temperature.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values of local Nusselt number are smaller for the larger values of 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 dimensional flow viscoelastic fluid variable thermal conductivity thermal radi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ydraulic and thermal analysis of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 in the presence of nano-particles and twisted tape:An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5
作者 Ali QASEMIAN Faranak MORADI +2 位作者 Amin KARAMATI Ali KESHAVARZ Amin SHAKER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3404-3417,共14页
In the present study,hydraulic and thermal behavior of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nano-fluid(ATNF) inside a tube with a twisted tape has been investigated.The heat transfer improvement and pressure drop of transmission... In the present study,hydraulic and thermal behavior of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nano-fluid(ATNF) inside a tube with a twisted tape has been investigated.The heat transfer improvement and pressure drop of transmission oil for each of case of using twisted tape and nano-particles were also examined separately and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The Cu O nano-particles were used to prepare the ATNF.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eynolds numbers and different mass fractions of nano-particle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pplying nano-particles and twisted tape simultaneously increases both the pressure drop and Nusselt number,on average by about 53% and 76%,respectively.By using a parameter,namely thermal performance index η,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heat transfer and pressure drop was studied simultaneously.The heat transfer improvement predominates the pressure drop increment in all cases.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highest thermal performance of 1.9 was obtained at Re=634 and Φ=2%.Furthermore,regarding the increment of the Nu number,it was shown that the use of twisted tapes individually could increase the average Nu number by 41%,while the max increment arising from individual use of 2% nano-particles is 13%,so using twisted tape is a more effective-technique for this case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ATF) NANOfluid twisted tape heat transfer thermal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能燃气加热器中折流板的应力分析与优化
6
作者 杜敏 张帅平 +2 位作者 张永春 王跃成 张嘉迪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49,共7页
为了研究加热器中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折流板的应力分布规律与安全可靠性,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应力分析,选取危险截面路径进行应力线性化分析,并根据安全评定结果对折流板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尖角造成的应力集中对折流板的应力... 为了研究加热器中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折流板的应力分布规律与安全可靠性,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应力分析,选取危险截面路径进行应力线性化分析,并根据安全评定结果对折流板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尖角造成的应力集中对折流板的应力分布影响较大,其薄膜应力P L过高是导致应力评定危险的主要原因;折流板整体应力大小随着燃料进口速度的增大而增高,温度与热应力大小呈正相关,在不同速度下应力变化趋势相似,换热管束与折流板连接处的结构不连续会造成应力升高;优化方案中,当钝化尖角后,折流板最大热应力降低16.7%,再覆盖热障涂层时的最大热应力较钝化尖角时降低44.5%,较原始结构降低53.7%,且整体热应力下降,优化后折流板强度评定为合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流板 温度场 热流固耦合 热应力 应力评定 热障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敏感多路阀阀芯节流槽热变形分析及其参数优化
7
作者 陈远玲 廖国陆 +3 位作者 王宜前 欧阳崇钦 李固 任晓智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50-157,共8页
针对多路阀中阀芯磨损和卡滞问题,基于流固热耦合分析,对小型挖掘机回转联阀芯节流槽参数进行优化。基于ANSYS Workbench平台,对不同开度下的多路阀模型进行流固热耦合仿真。当阀口压差为2 MPa时,分析对比三角+U形节流槽不同开度下多路... 针对多路阀中阀芯磨损和卡滞问题,基于流固热耦合分析,对小型挖掘机回转联阀芯节流槽参数进行优化。基于ANSYS Workbench平台,对不同开度下的多路阀模型进行流固热耦合仿真。当阀口压差为2 MPa时,分析对比三角+U形节流槽不同开度下多路阀内部速度场、温度场及结构场。以阀口开度为2 mm的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不同节流槽结构参数下的阀芯最大变形量数据库,并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代理模型,结合牛顿-拉夫逊优化算法(NRBO)获得最优节流槽参数组合。最后,通过台架试验对仿真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随着阀口开度增加,节流槽处的油液最大速度呈整体下降趋势,阀芯最高温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温升区域逐渐扩大,开度为2 mm时局部温度和变形均达到峰值,分别为116.3℃和4.43μm;优化后阀芯的最大变形下降了35.65%;回转联P-LS和P-LS-A流道在额定流量下的压力损失分别为1.78、2.14 MPa,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载敏感多路阀 节流槽 热变形 流固热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平台中小尺寸废弃套管水下等离子内切割新方法研究
8
作者 纪仁杰 邱玉威 +1 位作者 李小璟 刘永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4,共9页
提出一种适用于海洋平台中小尺寸废弃石油套管的等离子内切割技术,以解决传统套管切割方法切割小尺寸套管时应力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成本高等问题。针对传统等离子割炬存在冷却效果差、损耗快等问题,研制一种新型等离子割炬,通过对冷... 提出一种适用于海洋平台中小尺寸废弃石油套管的等离子内切割技术,以解决传统套管切割方法切割小尺寸套管时应力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成本高等问题。针对传统等离子割炬存在冷却效果差、损耗快等问题,研制一种新型等离子割炬,通过对冷却流场的流线分布进行研究,揭示冷却流道结构影响散热效果的内在机制,并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显著改善割炬的冷却性能;通过套管切割实验研究得到切割电流、进气气压和切割速度对套管切割质量的影响规律,并揭示其影响等离子束能量密度的内在机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切割工艺参数,预测最佳切割速度时切割电流及进气气压。结果表明,采用新方法可以在3 min内完成管径为88.9 mm废弃石油套管的整圈切断,切割断面整齐光滑,实现了小尺寸废弃石油套管的高效切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切割 小尺寸套管 流固热耦合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兴陨石的矿物岩石学及富铝球粒的成因研究
9
作者 王英 张欣茹 +3 位作者 李明宝 罗业鑫 李少林 杜芝茂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13-2524,共12页
长兴陨石于1964年10月17日降落在上海市长兴岛。本文利用上海天文馆馆藏的第一手样品,在重新界定其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长兴陨石经历的热变质和流体交代作用,并探讨了其中富铝球粒(简称ARC)的成因。长兴陨石是一块H5型普通球粒陨石,金... 长兴陨石于1964年10月17日降落在上海市长兴岛。本文利用上海天文馆馆藏的第一手样品,在重新界定其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长兴陨石经历的热变质和流体交代作用,并探讨了其中富铝球粒(简称ARC)的成因。长兴陨石是一块H5型普通球粒陨石,金属相丰度高达15.1vol%,橄榄石和辉石的成分均一(Fa_(17.9±0.6),Fs_(16.1±0.8),相对平均偏差PMD<5%),基质经历了明显重结晶。长兴陨石的热变质过程伴随着流体交代作用,导致了斜长石的钠长石化、球粒中微孔结构和氧化物微晶的形成、以及氯磷灰石的形成等。与前人的报道不同,长兴陨石中斜长石的成分并不均一(An_(72-9)),说明H群母体上流体交代反应的条件很可能与L和LL群母体并无显著差异。长兴陨石中共发现12个富铝球粒,平均全岩Al_(2)O_(3)含量为14.8%,平均直径(0.30±0.17mm)与富镁铁质球粒(简称FMC,0.41±0.16mm)接近;全岩SiO_(2)、FeO和CaO含量与普通球粒陨石的II型FMC相似,Ca/Al质量比(0.18~0.58)低于宇宙值(1.10;Ahrens and Von Michaelis,1968)。ARC中橄榄石、辉石的TiO_(2)和Al_(2)O_(3)含量以及斜长石的An指数均明显高于FMC。岩相学、矿物学和全岩化学结果表明长兴陨石中的ARC形成于与FMC相似的高温过程,同一类型球粒陨石中的ARC和FMC很可能形成于原行星盘中的相同或相近区域。ARC的前体物质相对于FMC富集Al、Ti等难熔元素可能是太阳星云中气-固交换反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兴陨石 普通球粒陨石 热变质 流体交代 富铝球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热流道对转子泵密封性能影响的仿真及试验研究
10
作者 黄志强 刘伯韬 +2 位作者 王美玲 王俊杰 米艳梅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7,共10页
输油转子泵作为油气集输技术中的关键设备,密封是影响其输送效率和使用寿命的核心。然而高温密封环境常导致其密封结构发生失效,从而引发介质泄漏。提出一种流道散热结构,以改善组合密封的高温工况;优化了二维单向流固热耦合仿真方法,... 输油转子泵作为油气集输技术中的关键设备,密封是影响其输送效率和使用寿命的核心。然而高温密封环境常导致其密封结构发生失效,从而引发介质泄漏。提出一种流道散热结构,以改善组合密封的高温工况;优化了二维单向流固热耦合仿真方法,结合仿真与试验研究散热流道对不同转速下组合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温工况下,密封滑环偏磨程度大,翻边现象严重,O形圈永久压缩程度大,导致材料老化,表层脱落现象严重;转速越快,组合密封温度越高,增幅越大,最大增幅约为45%;流道散热结构温度降幅效果高达50%,可有效改善不同转速下组合密封高温工况,减小其应力集中,减少热作用对其影响,减缓其老化速度,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油转子泵 组合密封 流道散热结构 流固热耦合 密封散热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筑高度与布局形式的街区夏季风、热环境模拟与优化
11
作者 张培峰 贾贝贝 +1 位作者 高羽佳 程征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0,共8页
为了分析建筑高度与布局形式对城市风、热环境的影响,从而通过优化街区建筑格局改善城市风、热环境质量,构建3种建筑高度、4种布局形式下街区的建筑三维模型,采用Fluent软件模拟12种建筑格局条件下街区夏季的风、热环境,选用风速、温度... 为了分析建筑高度与布局形式对城市风、热环境的影响,从而通过优化街区建筑格局改善城市风、热环境质量,构建3种建筑高度、4种布局形式下街区的建筑三维模型,采用Fluent软件模拟12种建筑格局条件下街区夏季的风、热环境,选用风速、温度、舒适指数等分析街区高度为1.5 m处的风、热环境特征;以山东省青岛市某街区为例,模拟并优化街区夏季高度为1.5 m处的风、热环境。结果表明:行列式布局街区的风场、温度场与舒适指数分布均匀,舒适区面积比最大,平均温度、高温区面积比和舒适指数较小,风、热环境质量最佳;围合式布局街区的静风区面积比、温度与舒适指数高值区面积较大,风、热环境质量最差;建筑高度与布局形式对街区风、热环境影响显著;随着街区建筑高度的增大,风、热环境质量劣化;多层建筑街区风场、温度与舒适指数分布均匀,通风效率较高,热量容易扩散,风、热环境质量最佳;高层建筑街区风速与风影区面积较大,热量扩散困难,风、热环境质量较差;通过调整建筑布局形式、体型、拆除部分建筑等优化措施能有效改善街区的风、热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气候 建筑高度 布局形式 计算流体力学 风环境 热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轮泵动静压混合式密封端面变形及性能研究
12
作者 郑娆 张江腾 +4 位作者 刘志远 刘安 陈凯放 胡鼎国 李双喜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114,共14页
动静压混合式气体隔离密封以其抗干扰能力强、耗气量低、工况范围宽的特性,成为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隔离密封的新发展方向。考虑动静压混合密封实际运行中复杂工况的影响,建立了流固热耦合分析模型,探究了不同供气压力、气膜厚... 动静压混合式气体隔离密封以其抗干扰能力强、耗气量低、工况范围宽的特性,成为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隔离密封的新发展方向。考虑动静压混合密封实际运行中复杂工况的影响,建立了流固热耦合分析模型,探究了不同供气压力、气膜厚度及工作转速下密封端面变形和密封性能的变化规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动压效应的引入显著拓宽了密封的工作范围,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密封端面相对变形量,使密封组合变形量仅占端面平均气膜厚度的7%,还使密封在4μm的小气膜厚度具备了最大的开启力和气膜刚度,从而提升了密封装置在高转速、低压力及小气膜厚度等极端工况下的运转稳定性;此外,隔离气耗气量主要受到工况压力变化的影响,密封在低压力工况下运行时可大大减小耗气量。试验结果表明,密封耗气量与仿真值高度吻合,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密封均保持了非接触的稳定运转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火箭发动机 涡轮泵 动静压混合密封 流固热耦合 端面变形 密封性能 耗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用车辆湿式多盘制动器热流固耦合特性研究
13
作者 张传伟 赵大卫 刘劲鹏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158,共7页
针对湿式制动器在制动时温度急剧上升,导致翘曲变形、热失效等不良现象,建立湿式多盘制动器热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分析湿式制动器在紧急制动工况下动摩擦盘温度和应力在周向及径向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制动过程中动摩擦盘上出现了... 针对湿式制动器在制动时温度急剧上升,导致翘曲变形、热失效等不良现象,建立湿式多盘制动器热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分析湿式制动器在紧急制动工况下动摩擦盘温度和应力在周向及径向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制动过程中动摩擦盘上出现了较大温度梯度,最高温度出现在中径处呈现环状分布,等效应力的分布与温度分布保持一致。径向路径上温度和应力呈现“低高低”山峰状,周向路径上温度和应力呈现振荡分布。研究结果可为湿式多盘制动器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多盘制动器 热流固耦合 温度场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液体导热系数理论模型与实验分析
14
作者 程艳红 苏哲 +3 位作者 刘志峰 李德才 张彩霞 许静静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2039,共8页
磁性液体作为一种新型功能复合材料,相比传统液体具有较高的导热性能,被看作新一代传热流体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磁性液体导热系数理论计算模型并不能普遍适用,且不能准确预测不同温度下磁性液体的导热系数,各模... 磁性液体作为一种新型功能复合材料,相比传统液体具有较高的导热性能,被看作新一代传热流体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磁性液体导热系数理论计算模型并不能普遍适用,且不能准确预测不同温度下磁性液体的导热系数,各模型之间存在着适用条件和计算结果的差异。因此,为准确得到磁性液体的导热系数,本文基于瞬态双热线法设计并搭建了磁性液体导热性能实验测量系统(测量平均误差小于1.55%),研究了不同磁场强度作用下,水基磁性液体导热系数随温度变化情况,定量分析了不同理论模型的适用温度范围。结果表明,无磁场作用下水基磁性液体(体积分数3.7%)的导热系数随温度增加而近似线性增加,当温度从20℃增加到70℃时,导热系数增大了47%。其次,磁场作用下,磁性液体导热系数发生显著的提升。在20℃,200 G时,磁性液体导热系数相对于无磁场时增幅最大为81%。最后,对比分析了Maxwell模型、Bruggeman模型、Yu&Choi模型以及Gianluca Coccia模型的磁性液体导热系数计算结果与无磁场实验测量结果,发现在温度较低范围内(20~35℃)理论计算精度较高,与实验结果相对误差在5%以内,此时可以直接采用理论模型预测磁性液体的导热系数;当温度升高后(>40℃),理论计算值则与实验值偏差增大,此时理论模型不再适用,必须通过实验测量获得准确的磁性液体导热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液体 导热系数 理论模型 实验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流-固耦合的齿轮箱稳态热性能研究
15
作者 刘逸 张开林 +1 位作者 邵帅 向泓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6-674,共9页
为准确预测轨道交通传动系统齿轮箱的温度分布,采用一种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混合时间尺度耦合法对齿轮箱进行仿真分析.对齿轮箱的内部流场与温度场同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数据传输实现齿轮箱流场与温度场的实时双向耦合,最后根据... 为准确预测轨道交通传动系统齿轮箱的温度分布,采用一种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混合时间尺度耦合法对齿轮箱进行仿真分析.对齿轮箱的内部流场与温度场同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数据传输实现齿轮箱流场与温度场的实时双向耦合,最后根据内部温度场计算结果,通过有限元方法得到箱体温度分布情况.另外,分析转速、浸油深度、喷油润滑等因素对齿轮箱稳态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数值模型在温度预测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仿真结果与实验测量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为7.4%.随着转速的增加,齿轮箱温度随之上升;而随着浸油深度的增加,除下箱体底部温度逐渐上升外,其余区域温度均下降.相同转速时,喷油润滑下的箱体最高温度对比飞溅润滑,降低幅度可达14%;且转速越高,冷却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固耦合 箱体温度场 混合时间尺度 润滑方式 计算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级聚光集热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研究
16
作者 盖忠睿 赵凯 +3 位作者 杨天龙 饶琼 潘莹 金红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0,共9页
为了提高槽式光热发电系统的性能,通过高、低聚光比镜场的耦合布置,辅以两种传热介质的搭配,建立了双级聚光集热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模型,与传统槽式光热发电系统展开对比,得到了双级系统集热、换热性能提升的机理和系统关键过程[火... 为了提高槽式光热发电系统的性能,通过高、低聚光比镜场的耦合布置,辅以两种传热介质的搭配,建立了双级聚光集热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模型,与传统槽式光热发电系统展开对比,得到了双级系统集热、换热性能提升的机理和系统关键过程[火用]损失减小的原因。对双级系统进行能量分析和[火用]分析,展示了双级系统中的能量和[火用]流动情况,揭示了在镜场侧和动力侧的各项能量和[火用]损失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双级聚光集热系统中镜场的耦合布置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集热性能,两种传热介质的协同搭配改善了系统的换热性能。损失分布方面,光学损失仍是导致系统集热损失的重要因素,同时光热转化过程的不可逆损失在[火用]损失中占比较大,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双级系统的热效率可达到27.35%,[火用]效率达到28.84%,相较于传统单聚光比、单介质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热效率和[火用]效率均可提升0.9%~1.5%,相同发电量下可节省镜场面积4%~6%。研究为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提出了改进策略,为进一步优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 聚光比 传热介质 热效率 [火用]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场热辐射的可变发射率空间辐射器技术
17
作者 徐德宇 汪国云 +1 位作者 孟繁孔 赵军明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7,共7页
针对载人航天热控系统辐射器根据最大热负荷设计、难以适应低温工况的问题,研究了基于近场热辐射调控的可变发射率辐射器技术。建立了近场热辐射参与的辐射器等效发射率模型,利用涨落电动力学和半导体载流子输运理论求解近场辐射热流和... 针对载人航天热控系统辐射器根据最大热负荷设计、难以适应低温工况的问题,研究了基于近场热辐射调控的可变发射率辐射器技术。建立了近场热辐射参与的辐射器等效发射率模型,利用涨落电动力学和半导体载流子输运理论求解近场辐射热流和等效发射率随电压的依变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变发射率辐射器与单相流体回路耦合传热模型,仿真分析了该方案对工质温度的调控性能。结果表明,在-5~20 V的电压范围内,发射率的变化量可达0.62,保温工况下最低发射率可降至0.2以下。与单相流体回路配合使用,通过调节电压可使得全氟三乙胺工质在各种内部热负荷和外部热环境下均维持在正常工作温区(-100~50℃),提高了热控系统的适应性。虽然目前制备难度和成本较高,但随着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该技术有潜力服务于载人深空探测等热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的航天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热控制 辐射器 可变发射率 单相流体回路 电调控近场热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结构的高密度储热器蓄放热特性研究
18
作者 夏天炜 王谙词 +2 位作者 句子涵 孙晓霞 胡定华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05-3614,共10页
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TPMS)结构的流道设计具有复杂的几何构型和较大的换热面积,能显著强化流场扰动以提升换热性能。针对高储热功率等极端应用需求提出了基于TPMS结构的三通道高效相变储热换热器设计方案,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传热系数... 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TPMS)结构的流道设计具有复杂的几何构型和较大的换热面积,能显著强化流场扰动以提升换热性能。针对高储热功率等极端应用需求提出了基于TPMS结构的三通道高效相变储热换热器设计方案,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传热系数、Nusselt数、单位长度压降、摩擦系数、归一化换热评估参数j因子以及归一化综合性能评估参数η因子等为评估标准,对比分析不同构型的换热、流阻以及储热特性。结果表明:换热与流阻性能均随着孔隙度的增大而提升,同一孔隙度下Diamond型结构的传热系数更高,而Schwarz型结构的Nusselt数更高;储热密度随孔隙度的增大而下降,但储热功率密度随孔隙度的增大而提升,Schwarz型85%孔隙度结构的储热功率密度高达185.6 MW·m^(-3)。研究结果可为设计新型高效潜热储热系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对流 传热 三周期极小曲面 相变储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静压气体轴承双向流-固耦合温度特性分析
19
作者 杜羽茜 倪艳光 +1 位作者 崔永存 牛荣军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3-102,共10页
动静压气体轴承在长时间运行后,气膜的温升使转轴出现热膨胀,严重影响轴承的正常运转。为此,建立三维非稳态动静压气体轴承-转轴数值模型,采用双向流-固耦合分析方法,结合动网格技术,分析偏心、转速等对气膜压力、承载力、气动热、变形... 动静压气体轴承在长时间运行后,气膜的温升使转轴出现热膨胀,严重影响轴承的正常运转。为此,建立三维非稳态动静压气体轴承-转轴数值模型,采用双向流-固耦合分析方法,结合动网格技术,分析偏心、转速等对气膜压力、承载力、气动热、变形等参数的影响规律,并开展主轴系统温度场试验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气膜温升与转速和偏心率呈正相关关系,当偏心率大于0.2时,与供气压力呈负相关关系;在偏心率不变的情况下,转速对承载力的影响显著高于供气压力的影响,随着偏心率的增大,供气压力和转速的增加均能显著提升承载力;在大偏心率高转速下,转轴膨胀变形量飞速增长,此时因转轴膨胀带来的问题也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压气体轴承 流-固耦合 热变形 气膜温度 动网格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ZG齿轮箱热流耦合分析与验证方法研究
20
作者 陈炳瑞 朱才朝 +2 位作者 林勤杰 陈泰民 刘怀举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97-811,共15页
浸油润滑是齿轮传动重要的润滑与散热方式之一,直接影响齿轮传动系统运行温度和应力应变等服役性能.本文中以FZG齿轮箱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齿轮传动系统浸油润滑热-流耦合数值仿真模型,揭示了在不同FZG载荷级、不同转速下齿轮箱流场和温... 浸油润滑是齿轮传动重要的润滑与散热方式之一,直接影响齿轮传动系统运行温度和应力应变等服役性能.本文中以FZG齿轮箱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齿轮传动系统浸油润滑热-流耦合数值仿真模型,揭示了在不同FZG载荷级、不同转速下齿轮箱流场和温度变化规律.发现随载荷级升高,轮齿散热能力提升,系统各零部件温差逐渐加大;随转速的增加,搅油功率损失增加,最高转速下约占系统功率损失的79%.用无线温度测试系统开展了FZG齿轮箱齿轮及箱体温度测试试验,发现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相比误差在6%以内,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为齿轮传动系统温度预估和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ZG齿轮箱 浸油润滑 热-流耦合 流场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