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8篇文章
< 1 2 9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seismic source location using the Log-Cosh function and distant sensor-removed P-wave arrival data 被引量:5
1
作者 PENG Kang GUO Hong-yang SHANG Xue-y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712-725,共14页
Source location is the core foundation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To date,commonly used location methods have usually been based on the ray-tracing travel-time technique,which generally adopts an L1 or L2 norm to esta... Source location is the core foundation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To date,commonly used location methods have usually been based on the ray-tracing travel-time technique,which generally adopts an L1 or L2 norm to establish the location objective function.However,the L1 norm usually achieves low location accuracy,whereas the L2 norm is easily affected by large P-wave arrival-time picking errors.In addition,traditional location methods may be affected by the initial iteration point used to find a local optimum location.Furthermore,the P-wave arrival-time data that have travelled long distances are usually poor in quality.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this paper presents a microseismic source location method using the Log-Cosh function and distant sensor-removed P-wave arrival data.Its basic principles are as follows:First,the source location objective function is established using the Log-Cosh function.This function has the stability of the L1 norm and location accuracy of the L2 norm.Then,multiple initial points are generated randomly in the mining area,and the established Log-Cosh location objective function is used to obtain multiple corresponding location results.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50 location points with the largest data field potential values is treated as the initial location result.Next,the P-wave travel times from the initial location result to triggered sensors are calculated,and then the P-wave arrival data with travel times exceeding 0.2 s are removed.Finally,the aforementioned location steps are repeated with the denoised P-wave arrival dataset to obtain a high-precision location result.Two synthetic events and eight blasting events from the Yongshaba mine,China,were used to test the proposed method.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P-wave arrival data with long travel times were eliminated,the location error of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L1/L2 norm and trigger-time-based location method(TT1/TT2 method).Furthermore,after eliminating the Pwave arrival data with long travel distances,the location accuracy of these three location methods increased,indicating that the proposed location method has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source location Log-Cosh function data field theory location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System Model Based on CSCW
2
作者 Mingguang Diao,Tao Xue,Wenyong Pan School of Software,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87-287,共1页
Through analyzing the needs of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a system model based on CSCW is designed.Using the technology of CSCW to build the environment of cooperative work allows the field data acquis... Through analyzing the needs of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a system model based on CSCW is designed.Using the technology of CSCW to build the environment of cooperative work allows the field data acquisition to possess the functions of remote real-time guidance by experts and remote real-time processing of the data.The model overcomes the influences and barriers existing in th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CW cooperative PROCESSING gas HYDRATE KRIGING interpolation INTERVAL velocity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of General Seismic Data Model Based on Relational Database
3
作者 Meng En Meng Dong-yue +1 位作者 Wang Hon-gwei Zhao Guang-tao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151-157,共7页
关键词 关系数据库模型 地震数据 模型设计 对象关系映射 数据存储方式 基础结构 数据共享 石油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Morphological Component Analysis in Seismic Data Reconstruction
4
作者 Li Haishan Wu Guochen Yin Xingyao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48-56,共9页
关键词 石油 地球物理勘探 地质调查 油气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eratively Weighted Least Square Inversion of 3D Seismic Data Regularization under Constraints of Local Plane Wave Model
5
作者 Liu Yujin Li Zhenchun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41-47,共7页
关键词 石油 地球物理勘探 地质调查 油气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teria and Technique of QC Quantitative Estimations for Seismic Field Data Records
6
作者 I. V. Tishchenko A. I. Tishchenko A. A. Zhukov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F07期168-171,共4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ulation Approach to Risk Quantification While Resources Estimation on Seismic and Log Data
7
作者 A. G. Averbukh N. L. Ivanova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F07期109-112,共4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梯度预测和无参注意力的高效地震去噪Transformer 被引量:1
8
作者 高磊 乔昊炜 +2 位作者 梁东升 闵帆 杨梅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42-1352,共11页
压制随机噪声能够有效提升地震数据的信噪比(SNR)。近年来,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深度学习方法在地震数据去噪领域展现出显著性能。然而,CNN中的卷积操作由于感受野的限制通常只能捕获局部信息而不能建立全局信息的长距离连接,可能会... 压制随机噪声能够有效提升地震数据的信噪比(SNR)。近年来,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深度学习方法在地震数据去噪领域展现出显著性能。然而,CNN中的卷积操作由于感受野的限制通常只能捕获局部信息而不能建立全局信息的长距离连接,可能会导致细节信息的丢失。针对地震数据去噪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梯度预测和无参注意力的高效Transformer模型(ETGP)。引入多头“转置”注意力来代替传统的多头注意力,它能在通道间计算注意力来表示全局信息,缓解了传统多头注意力复杂度过高的问题。提出了无参注意力前馈神经网络,它能同时考虑空间和通道维度计算注意力权重,而不向网络增加参数。设计了梯度预测网络以提取边缘信息,并将信息自适应地添加到并行Transformer的输入中,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地震数据。在合成数据和野外数据上进行了实验,并与经典和先进的去噪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TGP去噪方法不仅能更有效地压制随机噪声,并且在弱信号保留和同相轴连续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数据去噪 卷积神经网络 TRANSFORMER 注意力模块 梯度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研究进展
9
作者 刘洋 孙宇航 +3 位作者 张浩然 田文彬 陈桂 马江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7-1087,共21页
随着油气勘探目标日益复杂,地震勘探面临着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分辨率低、速度建模和成像困难等难题,常规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应用于海量地震数据时,其精度或效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可以有效提... 随着油气勘探目标日益复杂,地震勘探面临着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分辨率低、速度建模和成像困难等难题,常规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应用于海量地震数据时,其精度或效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精度和效率。为此,概述了监督、半监督和无监督深度学习技术,总结了深度学习在初至拾取、提高信噪比、数据重建、速度谱解释、偏移和提高分辨率等资料处理方面的应用,在断层、地震相、河道和盐丘等地质体识别方面的应用,以及在波阻抗反演、AVO反演、全波形反演、岩性识别、储层参数预测和流体识别等方面的应用;讨论了训练集的制作、神经网络的优选、训练策略和大模型等;最后展望了地震资料智能处理与解释方法的发展趋势,指出需要继续提高网络的泛化性,需要研究适合地震勘探的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处理 地震资料解释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轻量化网络和多域损失函数的随机噪声衰减方法
10
作者 陈伟 李安禹 +4 位作者 李韵竹 未晛 张庆臣 金彦 魏龙海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9,共10页
随机噪声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地震数据的质量,对地震解释和反演解析带来了严重干扰,特别是在深层油气勘探过程中有效信号相对较弱的情况下问题更为突出。为了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设计了具有多尺度特征提取能力的轻量化网络架构,采用并行多... 随机噪声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地震数据的质量,对地震解释和反演解析带来了严重干扰,特别是在深层油气勘探过程中有效信号相对较弱的情况下问题更为突出。为了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设计了具有多尺度特征提取能力的轻量化网络架构,采用并行多尺度大核空洞卷积模块捕获跨尺度局部特征,结合通道—空间双注意力机制建立全局特征关联,然后构建时频域联合优化目标函数,通过自适应权重系数平衡时域均方误差与频域能量损失,在去除随机噪声的同时减少有效信号损失,最后利用数据分块训练策略,将大规模地震数据分割为可并行处理的训练样本集,提升模型泛化能力,最终形成了一种联合轻量化网络与多域损失函数来去除地震数据中随机噪声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多域损失函数通过优化时域和频域内的损失值,确保了在抑制噪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原始信号的完整性和局部细节特征,有效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②与前馈去噪卷积神经网络(DnCNN)相比,提出的方法在参数量(Params)、浮点运算次数(FLOPs)和训练时长方面均有明显改进,将Params减少了约14.29%,FLOPs减少了约15%,并且训练时间缩短了约40.88%;③多尺度平行大核卷积通过并行3种尺度的空洞卷积,实现了跨尺度局部特征的协同提取,可以更好的处理复杂地震数据。结论认为,提出的新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去除地震数据中的随机噪声,而且通过优化网络结构实现了更低的计算成本和更快的训练速度,对提高地震勘探效果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处理 地震数据去噪 随机噪声 深度学习 多尺度 轻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白碱滩组优质滩坝砂地震预测
11
作者 苏艳丽 叶迪 +3 位作者 钦黎明 贺陆明 王贤 徐群洲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25-630,共6页
玛湖凹陷三叠系白碱滩组滩坝砂体沉积广泛发育。研究区白二段滩坝砂体储层在横向上变化迅速,出油砂岩单层厚度较薄,储层与非储层之间弹性参数差异微小等特征,常规地震预测手段难以识别薄砂岩。本文采用井震结合的方式,并深入开展古地貌... 玛湖凹陷三叠系白碱滩组滩坝砂体沉积广泛发育。研究区白二段滩坝砂体储层在横向上变化迅速,出油砂岩单层厚度较薄,储层与非储层之间弹性参数差异微小等特征,常规地震预测手段难以识别薄砂岩。本文采用井震结合的方式,并深入开展古地貌分析,在充分了解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震多属性刻画岩相的展布特征。针对传统阻抗曲线无法有效识别细砂岩这一难题,通过拟声波阻抗地震反演技术,准确识别出油细砂岩。因此,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研究区滩坝砂岩性的地震识别方法,为研究区后续的评价与开发工作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有力推动了相关勘探开发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坝砂体 井震结合 古地貌分析 地震属性 拟声波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补盲点策略和U型Transformer的地震数据去噪
12
作者 高磊 许轩 +1 位作者 罗芯汭 闵帆 《计算机应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56-2063,共8页
去除随机噪声可以显著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SNR)。盲点驱动的无监督去噪方法无需标注数据,能自动提取特征,但其忽略了噪声相关性,导致去噪性能较差。为此,提出了互补盲点策略和U型Transformer的地震数据去噪框架(CBUTS)。首先,使用互... 去除随机噪声可以显著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SNR)。盲点驱动的无监督去噪方法无需标注数据,能自动提取特征,但其忽略了噪声相关性,导致去噪性能较差。为此,提出了互补盲点策略和U型Transformer的地震数据去噪框架(CBUTS)。首先,使用互补盲点策略,通过迹线掩码和随机掩码互补采样,有效削弱噪声的空间联系;其次,引入可见盲点损失函数,融合非盲点和盲点去噪结果,降低信息损失;最后,设计了一种基于Transformer的U型盲点网络(STU-Net),通过增强全局和局部特征捕捉,进一步削弱噪声相关性,更准确地预测有效信号。实验结果表明,与经典以及先进的有监督和无监督方法进行比较,CBUTS在去除噪声和保留同相轴连续性方面效果更好。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和比较,证明该方法完全适用于地震数据去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数据去噪 无监督 盲点策略 TRANSFORM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达波标定的水陆检数据上下行波场分离方法
13
作者 高少武 宋强功 +3 位作者 孙鹏远 于万辉 李培明 邹振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3-369,共7页
随着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水陆检海底接收的应用日趋广泛,上下行波场分离作为水陆检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决定了资料处理品质。针对常规方法不能实现上行波场与下行波场完全分离的缺陷(分离出来的上行波场中包含下行波场、下行波... 随着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水陆检海底接收的应用日趋广泛,上下行波场分离作为水陆检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决定了资料处理品质。针对常规方法不能实现上行波场与下行波场完全分离的缺陷(分离出来的上行波场中包含下行波场、下行波场中包含上行波场),文中提出了直达波标定的水陆检数据上下行波场分离方法。首先,在频率—空间域利用直达波水陆检数据,计算空间域水陆检数据加权函数;然后,利用包含直达波和切除直达波后的水陆检数据,在时间—空间域直接计算水陆检数据标定滤波算子;最后,进行水陆检数据标定和上下行波场分离。数据试验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分离后的上行波场数据不仅消除了虚反射多次波干扰,还提高了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为后续联合反褶积和偏移成像提供了高保真的上下行波场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陆检数据 直达波 标定 分离 上行波场 下行波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资料计算断层滑动矢量的四维搜索区域古应力计算方法
14
作者 杨宇 吉礼东 +3 位作者 刘芳 颜平 徐春阳 吴昌荣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1-439,共9页
区域古应力控制断层与裂缝的发育,因此准确了解区域古应力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allace-Bott假设,采用断层滑动矢量结合四维搜索法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区域古应力。目前,一般使用地面露头的断层擦痕表示断层的滑动矢量,但... 区域古应力控制断层与裂缝的发育,因此准确了解区域古应力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allace-Bott假设,采用断层滑动矢量结合四维搜索法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区域古应力。目前,一般使用地面露头的断层擦痕表示断层的滑动矢量,但是地面擦痕反映的地面应力状态与地下应力状态存在差异。因此,引入一种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直接计算断层滑动矢量的方法。首先,构建垂直或水平地震剖面并读取视走向滑移与视倾斜滑移,并通过数学方法计算断层滑动矢量;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四维搜索法计算区域古应力。以新场须二气藏M区块为例,计算了两条断层的18个断层滑动矢量,并将其随机分为5组,采用四维搜索法分别计算每一组的区域古应力,并评价区域古应力张量在断面上的剪切应力方向与实际断层滑移方向的偏差(RUP值)。结果显示,5组方案平均RUP值均小于50%,表明该方法计算区域古应力的结果准确,可以推广应用于类似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断层滑动矢量 古应力反演 四维搜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I介质下五维地震脆性稳定预测方法研究
15
作者 李红梅 曲志鹏 +1 位作者 张云银 冯德永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62,共12页
岩石的脆性性质是页岩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工程甜点预测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横向各向同性介质(HTI)为例,建立了各向异性假设下的脆性指示因子与背景杨氏模量、背景泊松比及各向异性参数的关系,形成了五维地震脆性稳定预测方法。首先,基... 岩石的脆性性质是页岩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工程甜点预测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横向各向同性介质(HTI)为例,建立了各向异性假设下的脆性指示因子与背景杨氏模量、背景泊松比及各向异性参数的关系,形成了五维地震脆性稳定预测方法。首先,基于各向同性假设预测储层的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其次,基于复频域反演获得各向异性参数的低频信息作为初始模型,结合方位振幅差异反演技术稳定预测储层的3个各向异性参数;最后,通过背景杨氏模量和泊松比以及各向异性参数计算各向异性储层的脆性指示因子,实现HTI介质脆性的稳定预测。该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宽频地震数据的低频信息,并将六参数直接反演转化为二次三参数反演,理论上提升了反演过程的稳定性。实际资料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针对页岩油的脆性预测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维地震脆性 初始模型 方位振幅差异 横向各向同性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缩感知的快速Bregman地震数据重建方法
16
作者 孙小东 李傲伟 +4 位作者 秦宁 蒋润 王敬伊 赵亮 孙耀庭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68,共7页
受地面环境、设备及成本等因素的影响,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往往存在缺失道,快速有效地重建缺失地震数据十分重要。针对缺失道的地震数据,根据压缩感知理论,提出一种快速Bregman方法的地震数据重建方法,并采用多尺度、多方向曲波变换作为... 受地面环境、设备及成本等因素的影响,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往往存在缺失道,快速有效地重建缺失地震数据十分重要。针对缺失道的地震数据,根据压缩感知理论,提出一种快速Bregman方法的地震数据重建方法,并采用多尺度、多方向曲波变换作为稀疏基。通过Bregman方法将求解L1范数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引入快速迭代收缩阈值方法(FISTA)高效、准确地求解子问题,从而实现对缺失数据的高质量重构。结果表明,基于压缩感知的快速Bregman方法可以对构造复杂的地震数据进行高效的重建,并且提高迭代计算的重建精度。对于缺失地震数据的重建,所提方法在效率和精度方面均高于LBM和FISTA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数据重建 压缩感知 快速Bregman方法 快速迭代收缩阈值 曲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IPGAN的地震数据随机噪声压制方法
17
作者 罗仁泽 李治岐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3-666,共14页
在地震勘探中,采集得到的地震数据通常会受到严重的随机噪声污染,对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产生负面影响。常规的地震数据噪声压制方法在压制噪声时无法有效分离信号和噪声,导致数据图像细节信息丢失、产生伪纹理等问题。为提高地震图像质... 在地震勘探中,采集得到的地震数据通常会受到严重的随机噪声污染,对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产生负面影响。常规的地震数据噪声压制方法在压制噪声时无法有效分离信号和噪声,导致数据图像细节信息丢失、产生伪纹理等问题。为提高地震图像质量,提出了基于多尺度信息感知生成对抗网络(MSIPGAN)的地震数据随机噪声压制方法。首先,设计了多尺度信息感知生成网络来去除地震数据中的随机噪声,降噪网络以传统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为基础框架,结合并行多尺度模块、多通道信息融合模块、一致性正则化模块来改善纹理结构的准确性并保留更多细节信息;其次,构建了判别网络的判别标签数据并将其与生成网络的生成图像相结合来辅助生成网络的训练;最后,设计了一种复合损失函数指导生成网络,提升生成网络恢复图像细节信息的能力。将该方法应用于大庆油田实际工区的地震数据处理,处理结果表明,与目前的主流模型和工业软件相比,其噪声压制效果提升显著;将该方法应用于荷兰近海的海底F3地震数据的噪声压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数据噪声压制 随机噪声 深度学习 生成对抗网络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西兰东部海域渐新世分支海底峡谷的三维地震表征及沉积演化
18
作者 李想 王毕文 钟广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29,共13页
前人对海底峡谷进行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大中型海底峡谷,对于峡谷头部小型分支峡谷关注较少。本文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研究新西兰南岛东部陆坡邦蒂海底峡谷头部渐新世埋藏分支峡谷的地震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通过地震层序分析,在渐... 前人对海底峡谷进行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大中型海底峡谷,对于峡谷头部小型分支峡谷关注较少。本文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研究新西兰南岛东部陆坡邦蒂海底峡谷头部渐新世埋藏分支峡谷的地震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通过地震层序分析,在渐新统地层内识别出7个地震层序界面,据此将渐新统划分为6个地震层序。以层序为单位,开展地震沉积单元分析,识别出冲坑列、U型谷及开放陆坡三种沉积单元。冲坑列由多个冲坑呈串珠状顺坡排列,解释为超临界浊流成因底形,其形成经历了从侵蚀型周期阶坎到部分沉积型周期阶坎的演化,解释为断续型分支峡谷,代表了分支峡谷的早期形态。U型谷平面上表现为平直的顺坡分布的线状凹槽,内部被浊流-半远洋交互沉积及少量碎屑流沉积充填,解释为平直型分支峡谷。开放陆坡位于冲坑列和U型谷之间及以外区域,以近平行反射为特征,内部发育多边形断层,解释为细粒半远洋沉积。断续型分支峡谷呈幕式发育,随时间推移冲坑数逐期减少并被细粒沉积充填;平直型分支峡谷上游表现出一定幅度的侧向迁移,下游则以垂向加积为主。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及陆坡坡度对峡谷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 分支海底峡谷 冲坑 周期阶坎 邦蒂海底峡谷 新西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信息编码的地震数据分布式存储
19
作者 彭成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5-62,共8页
针对现有地震数据存取效率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地质信息编码的分布式存储方法,进行空间信息网格划分,将全球范围划分为多级网格,对于要进行分布式存储的数据,根据其所在的地理位置,生成相应的地质信息编码。将需要进行分布式存储... 针对现有地震数据存取效率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地质信息编码的分布式存储方法,进行空间信息网格划分,将全球范围划分为多级网格,对于要进行分布式存储的数据,根据其所在的地理位置,生成相应的地质信息编码。将需要进行分布式存储的数据根据其生成的地质信息编码,分布式存储到多个机器中。通过分布式服务器中所存储的空间信息网格定位到具体的分布式数据,实现数据获取。实现地质信息编码与地质数据的结合,对于相近区域的地质数据存放于相同机器中,更好地利用地质数据的地理信息同时更好地管理地质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 地震数据 网格划分 空间定位 地质信息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数据处理中的信号建模与噪声压制方法理论探讨
20
作者 葛大明 项健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0-292,共13页
陆上地震数据的噪声主要包括来自复杂近地表的噪声、外源激发的波场、不能用于地震波成像的其它噪声,通常包括线性与非线性相干噪声、非相干噪声及随机噪声。噪声压制的基本思想是对实测数据中包含的信号或相干噪声建立预测模型,然后对... 陆上地震数据的噪声主要包括来自复杂近地表的噪声、外源激发的波场、不能用于地震波成像的其它噪声,通常包括线性与非线性相干噪声、非相干噪声及随机噪声。噪声压制的基本思想是对实测数据中包含的信号或相干噪声建立预测模型,然后对信号或相干噪声进行预测,最后压制数据中相干噪声和随机的非相干噪声。全波形反演和最小二乘逆时偏移逐渐成为高精度地震波成像的代表性方法技术,它们对噪声压制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当前地震数据去噪理论、方法与技术进行了分析对比,首先,提出了勘探地震数据的概念模型,即具有线性或非线性结构的信号或相干噪声叠加上满足一定概率分布的随机噪声;然后,分析针对该概念模型的各种方法技术,对于线性信号或相干噪声,采用的预测方法包括自回归模型预测器、线性Radon变换方法、K-L变换方法、Hankel矩阵方法,对于非线性(双曲)信号或相干噪声,采用的预测方法包括Radon变换方法和多项式拟合方法;最后,指出对数据中的非线性信号进行最佳建模是地震数据去噪的基础。上述方法的对比分析结果加深了数据处理人员对目前主流去噪软件模块理论基础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实际地震数据的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数据处理 线性及非线性地震信号及相干噪声 不相干噪声及随机噪声 信号建模 噪声压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