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9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niature 6-axis force/torque sensor for force feedback in robot-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1
作者 李坤 潘博 +3 位作者 高文朋 封海波 付宜利 王树国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4566-4577,共12页
In order to restore force sensation to robot-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RMIS),desig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miniature 6-axis force/torque sensor for force feedback is presented.Based on the resistive... In order to restore force sensation to robot-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RMIS),desig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miniature 6-axis force/torque sensor for force feedback is presented.Based on the resistive sensing method,a flexural-hinged Stewart platform is designed as the flexible structure,and a straightforward optimization method considering the force and sensitivity isotropy of the sensor is proposed to determine geometric parameters which are best suited for the given external loads.The accuracy of this method is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s(FEMs).The sensor prototype is fabric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onic system.Calibration and dynamic loading tests for this sensor prototype are carried out.The working ranges of this sensor prototype are 30 N and 300 N·mm,and resolutions are 0.08 N in radial directions,0.25 N in axial direction,and 2.4 N·mm in rotational directions.It also exhibits a good capability for a typical dynamic force sensing at a frequency close to the normal heart rate of an adult.The sensor is compatible with surgical instruments for force feedback in RM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ce feedback force/torque sensor Stewart platform optimal design robot-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culation and Test of Hitting Force of Firing Bullet on the Bulletproof Helmet 被引量:1
2
作者 Jinji, Guo Haoxu, Xing +3 位作者 Gao, Yang Chengbai, Wu Jincai, Pei Zhijian, Liu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1998年第3期69-76,共8页
In this paper the hit force of firing bullet on bulletproof helmet has been computed and the test device has been described. The devic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1) The bullet, helmet and mould are in one system, u... In this paper the hit force of firing bullet on bulletproof helmet has been computed and the test device has been described. The devic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1) The bullet, helmet and mould are in one system, using moment theorem to calculate the hit force; 2) The mould, sensor and support pole are in one system, using the method in reference [1] that measures the dynamic strain and displacement of simulate target of bulletproof clothes. We compute the transfigure energy and momentum energy when hitting the mould, the work done by the sensor and the expend energy of support pole. We get the hit force of helmet using energy balance principle. The result is according with the test and has been used to design the GGK93T bulletproof helmet and other serial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lletproof helmet Bullet hit force Head mould force sensor Hitting ener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RS和Flexi Force传感器的足底压力监测系统设计
3
作者 高敏 张一帆 +2 位作者 洪成雨 李毓陵 高卫东 《服装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12-15,共4页
针对传统足底压力监测系统空间和区域的局限性,利用GPRS和Flexi Force实现移动无线通信条件下的足底压力远程数据采集。利用GPRS的Internet接入功能,建立数据采集模块与远程主机之间的无线通信,将通过Flexi Force薄膜压力传感器采集的... 针对传统足底压力监测系统空间和区域的局限性,利用GPRS和Flexi Force实现移动无线通信条件下的足底压力远程数据采集。利用GPRS的Internet接入功能,建立数据采集模块与远程主机之间的无线通信,将通过Flexi Force薄膜压力传感器采集的足跟压力数据无线传输到指定设备上,真正实现足底压力远程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无线分组业务 Flexi force传感器 无线传输 远程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电四维测力仪扭矩测量精度提升
4
作者 张军 张鹏 +3 位作者 滕玄德 蔡佳乐 王郁赫 任宗金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84-1593,共10页
现有压电式四维力测量方法中,扭矩有通过侧向力解算和直接测量两种方式,解算法适用性广但受分力间交叉耦合影响大,直接测量理论精度较高但传感器布置方式受限。本文提出通过传感器内增加石英晶组,不依赖传感器特殊布置而实现扭矩直接测... 现有压电式四维力测量方法中,扭矩有通过侧向力解算和直接测量两种方式,解算法适用性广但受分力间交叉耦合影响大,直接测量理论精度较高但传感器布置方式受限。本文提出通过传感器内增加石英晶组,不依赖传感器特殊布置而实现扭矩直接测量的四维力测量方案。首先,确定传感器布局方案,在现有三向力测量基础上,各传感器内新增剪切力测量晶组用以测量扭矩;定义传感器加工、装配过程的误差,建立两种测量方法下扭矩测量误差传递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对比测量精度上的差异;设计制备了测力仪,对测力仪关键尺寸进行参数化分析;开展静、动态性能检定实验,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多点扭矩加载标定实验,利用两种测量方案计算扭矩。实验结果表明:测力仪最大非线性误差、重复性误差<0.5%,向间干扰<3%,测力仪各向固有频率>1400 Hz,静、动态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多点扭矩加载实验中新方案均方误差降低83.4%,最大测量误差降低26.5%。验证了新方案在提高扭矩测量精度方面的有效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矩测试精度 四维力测量 四向力传感器 测力仪设计 参数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标定力源偏斜误差的压电力传感器真实性能获取
5
作者 张军 金雅明 +2 位作者 钱致光 王宇航 任宗金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4,共5页
针对压电力传感器标定时加载力源偏斜引起误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获得传感器真实性能的多工位标定法。分析了标定主向时侧向输出存在差异性的原因,研究了不理想标定力源对传感器输出作用规律,建立变角度下输入输出关系模型并进行求解,通... 针对压电力传感器标定时加载力源偏斜引起误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获得传感器真实性能的多工位标定法。分析了标定主向时侧向输出存在差异性的原因,研究了不理想标定力源对传感器输出作用规律,建立变角度下输入输出关系模型并进行求解,通过实验验证了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标定过程中能有效剥离力源误差的同时,获得压电力传感器真实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间干扰 压电力传感器 静态标定 标定力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式薄膜应变传感器的铣削力测量刀具系统结构设计与优化
6
作者 闫旭辉 宋相弢 武文革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0-148,共9页
为提高铣削过程中测力系统的灵敏度,提出一种具有弹性梁结构的铣削力测量刀具系统。建立弹性梁的简化力学模型,研究3种铣削力分量作用下弹性梁的应变与力的关系,为后续铣削力测量刀具系统标定试验提供指导。铣削力测量刀具系统由基底、... 为提高铣削过程中测力系统的灵敏度,提出一种具有弹性梁结构的铣削力测量刀具系统。建立弹性梁的简化力学模型,研究3种铣削力分量作用下弹性梁的应变与力的关系,为后续铣削力测量刀具系统标定试验提供指导。铣削力测量刀具系统由基底、过渡层、绝缘层和电阻栅等构成,薄膜应变传感器在该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电阻栅对薄膜应变传感器的性能影响尤为显著。为进一步提高薄膜应变传感器的灵敏度,对基底、过渡层、绝缘层和电阻栅的形状进行优化研究。设计一种新型薄膜应变传感器,该传感器由绝缘层和两端支承在过渡层上的电阻栅构成。针对薄膜应变传感器湿蚀刻过程的流程展开研究,并获得样品。用超景深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传感器样品的表面微观形貌。可以看出,电阻栅图边界整齐且尺寸精度高,基本达到设计的预期效果。在搭建的实验平台上对样品的电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与普通薄膜应变传感器相比,样品的应变系数GF提高约60.2%,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应变传感器 铣削力 湿蚀刻工艺 性能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斜拉桥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索力传感器优化布置
7
作者 于虹 文望青 +3 位作者 严爱国 朱宏平 余兴胜 闫俊锋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6-1054,共9页
目前,斜拉桥索力传感器布置方案通常选择不同规格的斜拉索以及索力较大、应力幅值变化较大的斜拉索进行监测,缺少科学的斜拉桥索力传感器布置方法。本文以识别斜拉桥结构损伤为目标,提出一种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索力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 目前,斜拉桥索力传感器布置方案通常选择不同规格的斜拉索以及索力较大、应力幅值变化较大的斜拉索进行监测,缺少科学的斜拉桥索力传感器布置方法。本文以识别斜拉桥结构损伤为目标,提出一种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索力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该方法以斜拉索索力对结构损伤的灵敏度为基础,利用遗传算法来确定识别斜拉桥结构损伤所需要索力传感器的最小数目及其布置位置,并且在确定遗传算法初始种群和约束条件时充分考虑工程经验和索力传感器布置习惯。将所提方法应用于裕溪河特大桥数值模型,实现了以损伤识别为目标的斜拉桥索力传感器优化布置,并讨论了灵敏度阈值对传感器优化布置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索力 传感器 优化布置 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海洋结构冰力传感器研发及应用
8
作者 李伟 呼文佳 +3 位作者 张伟明 贾帅 王欣 张大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8571-8582,共12页
因传统的冰力测量方法存在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局限,而光纤传感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研发了一种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冰力传感器,并评估其在海洋结构现场应用中的有效性。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冰力传感器的设计要求,详细描... 因传统的冰力测量方法存在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局限,而光纤传感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研发了一种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冰力传感器,并评估其在海洋结构现场应用中的有效性。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冰力传感器的设计要求,详细描述了传感器的研究、设计与安装过程,包括弹性元件的设计计算、光纤传感器的选择与布置、以及数据采集系统的构建,以确保满足冰力测量的精度要求,并在渤海北部海域的观测站进行一个冬季现场冰力测量。成功收集并分析现场冰力数据,评估了传感器的实际监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所研发的光纤冰力传感器为海洋工程现场的冰力测量提供了新的可靠技术手段,为进一步的结构健康监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技术 冰力传感器 现场冰力测量 极值静冰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胸腹式呼吸检测需求的柔性传感器制备
9
作者 陈元民 赵梦宇 +5 位作者 仇思源 李亚娇 王文昊 王昊 朱广迎 孙靖尧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41,共6页
基于半导体应变效应的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采用空间限域强制组装和丝网印刷两种不同方法对中间导电层进行制备。通过对比,选用空间限域强制组装制备的传感器更符合患者在放疗前的呼吸训练。因此,对该传感器施加24%的极限应变... 基于半导体应变效应的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采用空间限域强制组装和丝网印刷两种不同方法对中间导电层进行制备。通过对比,选用空间限域强制组装制备的传感器更符合患者在放疗前的呼吸训练。因此,对该传感器施加24%的极限应变,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拟合,得到的灵敏度为0.001 5 V/mm,重复性为96.67%,表明该传感器在0~24%应变范围内性能稳定;对该传感器进行10%应变拉伸测试,得到响应时间T_(r)≈137 ms,响应时间较短,符合实时监测需求;并测量了正反行程输出-输入曲线,得到该传感器的回程误差δ_(H)=1.06%,表明该传感器在长时间工作下趋于稳定。最后,用该传感器采集了胸围不同的10名个体的呼吸信号,体现了该传感器在临床医学上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传感器 三明治结构 空间限域强制组装 呼吸监测 可拉伸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螺旋布纤方式的新型矿用测力锚索
10
作者 胡生奎 蔡俊辉 +3 位作者 赵一超 刘然 王其洲 刘锦玉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60,共7页
针对传统锚索应力监测技术难以实现索体全长范围应力和应变监测的难题,采用仪器设计、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设计了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和螺旋布纤方式的矿用测力锚索。通过将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器嵌入至锚索外丝的螺旋凹槽... 针对传统锚索应力监测技术难以实现索体全长范围应力和应变监测的难题,采用仪器设计、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设计了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和螺旋布纤方式的矿用测力锚索。通过将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器嵌入至锚索外丝的螺旋凹槽内,对锚索内部和全长范围的应力、应变进行监测。结合几何投影和弹性理论,建立了锚索内外丝轴向应力和应变关系,并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进行三维坐标拟合,分析锚索轴向力和扭转变形,提出了索体轴力及扭转的耦合计算方法。同时,基于ABAQUS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研究表明:基于螺旋布纤方式的矿用测力锚索理论模型在弹性阶段具有较低的误差,平均误差为3%,最大误差为9%;进一步解释了锚索荷载传递机制。该螺旋布纤方式新型矿用测力锚索可实现锚索全长范围内应力和应变的实时监测,对巷道围岩支护的安全评估和灾害预警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栅传感器 矿用测力锚索 ABAQUS 应力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_(33)模式的压电式多维力传感器性能研究
11
作者 李芬 侯晓娟 +2 位作者 张欣 富肖严 何剑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2-39,共8页
随着现代制造业、机器人技术、精密测量等领域飞速发展,多维力传感器对精准测量多方向力的需求日益凸显。针对提高机械臂和复杂机械系统中力控制与反馈精确性问题,开展关于压电式多维力传感器的研究。基于压电陶瓷的d_(33)模式设计一种... 随着现代制造业、机器人技术、精密测量等领域飞速发展,多维力传感器对精准测量多方向力的需求日益凸显。针对提高机械臂和复杂机械系统中力控制与反馈精确性问题,开展关于压电式多维力传感器的研究。基于压电陶瓷的d_(33)模式设计一种可精确测量X、Y、Z这3个方向力的压电式多维力传感器。传感器采用立方体结构,压电片分别与X、Y、Z轴垂直放置,实现多维力独立测量及自解耦。在COMSOL Multiphysics中对其参数和网格进行设置,模拟分析在不同方向施加载荷时整体结构的应力分布和变形,并结合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传感器和信号采集设备,建立传感器三维测量系统,实现三维力的测量与分析。研究表明,各加载方向的力可通过合理设计传递路径准确作用于目标压电片,且可测试0~500 N法向力(Z方向)及0~200 N剪切力(X、Y方向)。所设计传感器具有较好动态响应能力、良好灵敏度、高精方向性及较稳定重复性,其中Z方向灵敏度0.080 V/N,X方向灵敏度0.110 V/N,Y方向灵敏度0.113 V/N,且各方向串扰均<0.2%。本研究在多维力测量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为多维力传感器设计与优化提供重要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_(33)模式 多维力传感器 压电陶瓷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支撑结构热力解耦测试
12
作者 邵一诺 孙自强 +3 位作者 王朕 芦吉云 何子凡 罗滢 《压电与声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1-397,共7页
针对支撑结构在载荷作用下产生轴力变化而影响结构安全性的现象,提出了应用光纤布喇格光栅传感器进行支撑结构状态监测方法。通过载荷设计、传感器安装、多路传感器监测、应变数据处理及热力解耦与修正,实现了结构应变状态与轴力的实时... 针对支撑结构在载荷作用下产生轴力变化而影响结构安全性的现象,提出了应用光纤布喇格光栅传感器进行支撑结构状态监测方法。通过载荷设计、传感器安装、多路传感器监测、应变数据处理及热力解耦与修正,实现了结构应变状态与轴力的实时监测。试验结果说明,当温度变化超过10℃时,测量应变与载荷变化吻合较好。轴力计算结果与人工测量方法的误差低于8%,验证了应变修正方法的正确性。该方法可满足气温动态变化环境下支撑结构轴力监测的需求,为土木领域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试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栅传感器 热力耦合 轴力监测 温度 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堆叠学习的六维力传感器解耦方法研究
13
作者 戴裕强 王鹏 +5 位作者 张昌明 李威 石宇航 吴佳敏 付麒瑞 孙茹雪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4,共5页
针对线性解耦算法精度差、改进算法或部分融合算法无法满足指尖六轴力/扭矩传感器静态校准数据高精度解耦需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堆叠集成学习模型以同时提高6个维度的解耦精度并减少串扰。该模型将极端随机树、多层感知机神经网络、装... 针对线性解耦算法精度差、改进算法或部分融合算法无法满足指尖六轴力/扭矩传感器静态校准数据高精度解耦需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堆叠集成学习模型以同时提高6个维度的解耦精度并减少串扰。该模型将极端随机树、多层感知机神经网络、装袋集成学习、投票法和自适应提升算法作为元学习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作为集成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堆叠学习模型有效地结合了5种算法的解耦特点,6个维度的解耦精度提高了20.7%~9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维力传感器 集成学习 堆叠学习 解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压电式六维力/力矩传感器解耦算法
14
作者 亓振广 王桂从 +2 位作者 褚宏博 张帅 李映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170,共13页
针对压电式六维力/力矩传感器存在的维间耦合导致传感器测力性能下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压电式六维力/力矩传感器解耦算法。首先,通过六维力传感器静态标定实验,获取解耦算法所需的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 针对压电式六维力/力矩传感器存在的维间耦合导致传感器测力性能下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压电式六维力/力矩传感器解耦算法。首先,通过六维力传感器静态标定实验,获取解耦算法所需的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分析传感器维间耦合产生的原因及LSTM神经网络解耦原理,构建LSTM神经网络解耦模型;最后,采用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解耦算法,对传感器输出的多维非线性特性开展优化,解耦后得到传感器输入、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和对应的输出数据,并与径向基函数(RBF)及最小二乘(LS)解耦算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使用四点支撑式压电六维力传感器的最大重复性误差为1.55%;采用基于LSTM的神经网络算法解耦后,传感器输出结果的最大非线性误差、交叉耦合误差分别为0.55%和0.28%,均小于RBF和LS算法。LSTM神经网络解耦算法能有效减少六维力/力矩传感器的维间耦合,提高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对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维力/力矩传感器 压电式 解耦算法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维间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六维力传感器解耦方法
15
作者 李威 王鹏 +5 位作者 戴裕强 石宇航 赵润芝 张昌明 杨帆 孙茹雪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9-1236,共8页
针对六维力传感器在解耦过程中存在的维间耦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优化解耦模型,为提升模型性能,改进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值、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并引入模拟退火算法进行进一步优化,所得的最优解即为最佳解耦策略。基于L型指... 针对六维力传感器在解耦过程中存在的维间耦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优化解耦模型,为提升模型性能,改进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值、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并引入模拟退火算法进行进一步优化,所得的最优解即为最佳解耦策略。基于L型指尖六维力和商用应变式平面十字梁六维力传感器的标定数据,分别对改进遗传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SA-GA算法在求解速度、收敛性和解耦精度方面显著提升,相较于传统遗传算法,Ⅰ类误差平均降低1.36%,Ⅱ类误差平均降低1.72%。基于机器学习的解耦算法有效减少了耦合误差,显著提升多维力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并为传感器优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维力传感器 解耦研究 神经网络 改进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容式三维力柔性触觉传感器及软抓取研究
16
作者 方定 汤秀芳 +3 位作者 洪炜强 陈叶馨 潘明启 郭小辉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53,57,共5页
电子皮肤的发展迫切需要具有三维力感知能力的高灵敏度柔性触觉传感器。基于3D打印及层层组装技术,提出一种低成本、高灵敏度、响应速度快、实用性强等特点的电容式三维力柔性触觉传感器。传感器由柔性触头、半圆形凹槽、上下电极和基... 电子皮肤的发展迫切需要具有三维力感知能力的高灵敏度柔性触觉传感器。基于3D打印及层层组装技术,提出一种低成本、高灵敏度、响应速度快、实用性强等特点的电容式三维力柔性触觉传感器。传感器由柔性触头、半圆形凹槽、上下电极和基底构成,并利用触觉传感器测试装置对该传感器进行静态/动态特性测试与软抓取应用研究,测试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法向力0~0.3 N和切向力0~0.3 N范围内,其灵敏度分别为7.12 N^(-1)和0.91 N^(-1),具有较快的响应时间(约60 ms)和较低的迟滞误差(约6.43%)。通过将三维力柔性触觉传感器与智能仿生手一体化集成实现目标物软抓取应用研究,实验验证了传感器的有效性和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皮肤 三维力传感器 触觉传感器 高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手关节运动学与抓握接触力的生物力学研究分析
17
作者 刘晓杰 张绪树 +3 位作者 郭媛 文云鹏 王瑞雪 张明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202,共10页
本研究主要进行手指关节运动学和抓握接触力的生物力学分析,为假肢手的运动和力反馈控制提供设计参考。共招募50名大学生受试者,设置人手抓握不同质量砝码、不同盛水体积水杯和不同直径球体等3种工况,对受试者进行手部运动学数据采集和... 本研究主要进行手指关节运动学和抓握接触力的生物力学分析,为假肢手的运动和力反馈控制提供设计参考。共招募50名大学生受试者,设置人手抓握不同质量砝码、不同盛水体积水杯和不同直径球体等3种工况,对受试者进行手部运动学数据采集和抓握接触力数据采集。手部运动学实验使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采集粘贴于受试者手部各标记点的运动学数据,依据空间向量夹角公式,计算手指各关节角度;手部接触力实验采用薄膜压力传感器采集手部的接触力信息,使用USB-210八通道数据采集卡作为压力采集设备和INSTRON 554 4材料试验机对传感器进行标定,采用指数函数对传感器标定曲线进行了拟合(R^(2)达到0.995 9),并计算各工况采集区域的接触力;结合各工况人手指的运动学特征对接触力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生物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人手部动作各指运动和接触力分布具有协同性,拇指、中指和食指对手抓握功能的影响较大,抓握时各贡献了31.59%、22.2%和15.88%的接触力。三指尖接触力随砝码质量的增加均产生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参与动作的手指关节数目和动作复杂程度的增加,手指尖和手掌区域的接触力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受试者性别差异与各工况组间差异对手部抓握接触力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仿人假肢手设计提供的数据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捕捉 关节角度 接触力 薄膜压力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P02的电容式力传感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18
作者 田陇翔 冯浩彬 +1 位作者 赵仁东 蒲明辉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2,共6页
力传感器能测量外部的作用力分量,常被用于力反馈控制或受力状态监测。采样频率是数据采集系统的重要参数,对力传感器的动态响应能力有重要影响。与主流的应变片式力传感器相比,现有电容式力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的采样频率普遍较低,为了... 力传感器能测量外部的作用力分量,常被用于力反馈控制或受力状态监测。采样频率是数据采集系统的重要参数,对力传感器的动态响应能力有重要影响。与主流的应变片式力传感器相比,现有电容式力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的采样频率普遍较低,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设计了一套基于PCAP02的电容式力传感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下位机使用STM32F103C8T6芯片控制各模块的协同工作,利用PCAP02芯片实现电容信号的模数转换,采用以太网通信与上位机传输数据。经测试,该系统采样频率最高达5 kHz。实验数据表明:在进行软件滤波处理后,采样数据的稳定性明显提升;选择传感器F z方向进行验证实验,测得Ⅰ类误差最大为0.23%,证明该采集系统方案可行并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样频率 电容式力传感器 数据采集系统 PCAP02 STM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阵列压力传感器的嵌套式递推分布力辨识
19
作者 齐超群 彭思淇 +1 位作者 张慧博 戴士杰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针对合作目标消旋/捕获过程中柔性接触分布力实时精确辨识的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阵列压力传感器的嵌套式递推分布力辨识方法,实现了分布力接触域及其分布特性在时空耦合条件下的实时描述。首先,建立了分布接触力模型,利用其幂指函数特... 针对合作目标消旋/捕获过程中柔性接触分布力实时精确辨识的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阵列压力传感器的嵌套式递推分布力辨识方法,实现了分布力接触域及其分布特性在时空耦合条件下的实时描述。首先,建立了分布接触力模型,利用其幂指函数特性进行对数空间变换,随后引入形函数对分布力的时空特征进行解耦。在嵌套内层的空间域上,提出了一种改进Sigmoid函数的权重方程,并构建了基于S形权重函数的加权最小二乘法(S-WLS),以修正通过相邻响应量区域搜寻算法获得的接触域几何参数。在嵌套外层的时间域中,同时引入遗忘因子和权重因子,构建了用于动态求解分布力标准方程的递推式,并通过指数变换实现了分布力特征参数的精确辨识。最后,设计了基于阵列压力传感器的分布力采集系统,研制了等效微重力碰撞平台,并开展了斜碰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相较于传统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在分布力特征参数辨识上具有显著优势,分布力辨识的相对误差范围仅为±8.8%。进一步采用Hazen计分方法对相对误差进行了95%置信水平的正态检验,验证了本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后续空间碎片消旋/捕获中动态分布力精确预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碎片 阵列压力传感器 分布力 参数辨识 微重力碰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nitoring and Data Analysis of Mooring Tension for Floating Platforms
20
作者 YANG Hua−wei ZHENG Qing−xin +2 位作者 XU Chun YANG Qi−fan JIANG Zhen−tao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41-951,共11页
Mooring cable tension is a crucial parameter for evaluating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a floating platform mooring system.The real-time mooring tension in an actual marine environment has always been essential data... Mooring cable tension is a crucial parameter for evaluating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a floating platform mooring system.The real-time mooring tension in an actual marine environment has always been essential data that mooring system designers aim to acquire.To address the need for long-term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mooring tension in deep-sea marine environments,this paper presents a mooring cable tension monitoring metho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direct mechanical measurement.The developed tension monitoring sensors were installed and applied in the mooring system of the"Yongle"scientific experimental platform.Over the course of one year,a substantial amount of in-situ tension monitoring data was obtained.Under wave heights of up to 1.24 m,the mooring tension on the floating platform reached 16.5 tons.Through frequency domain and time domain analysis,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mooring tension,including waveinduced force,slow drift force,and mooring cable elastic restoring force,were determined.The mooring cable elastic restoring force frequency was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at of the wave signal.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nge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the dual module floating platform,under some specific working conditions the wave-induced force was the maximum of the three different frequency forces,and restoring force was the small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ating platform mooring tension tension monitoring sensor wave frequency force drift for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