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flection separ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polarization characteristics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G Yan ZHANG Jinghua +2 位作者 SHI Zhiguang ZHANG Yu LING Fe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22年第5期1032-1042,共11页
Specific to the reflected light problem on the surface of transparent body,the polar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flection region are analyzed,and a polarization characterization model combining the reflection and ... Specific to the reflected light problem on the surface of transparent body,the polar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flection region are analyzed,and a polarization characterization model combining the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effects is established.On the basis of the polarizatio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the minimum value of normalized cross-correlation(NCC)coefficient between transmission and reflection images is solved through the gradient descent method,and their polarization degrees under the minimum correlation are acquired.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relations of the transmitted and reflected lights in perpendicular and parallel directions,reflection separation is realized via the polarized orthogonality difference algorithm based on the degree of reflection polarization and the degree of transmission polar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flection separation transparent object CORRELATION polarization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差分反射率因子系统偏差分析及订正
2
作者 文浩 王辉 +2 位作者 张扬 吴蕾 李瑞义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3-406,共14页
差分反射率因子(ZDR)是反映大气中云和降水粒子形状的重要偏振参量,但其极易受硬件设备和环境影响导致质量变差,分析ZDR系统偏差并开展订正,是双偏振雷达数据有效应用的关键。本文采用2023年7月北京8部X波段速调管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 差分反射率因子(ZDR)是反映大气中云和降水粒子形状的重要偏振参量,但其极易受硬件设备和环境影响导致质量变差,分析ZDR系统偏差并开展订正,是双偏振雷达数据有效应用的关键。本文采用2023年7月北京8部X波段速调管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利用小雨法筛选出ZDR数据获得其逐仰角逐径向平均值,分析了ZDR的受影响因素和受影响程度;并利用相应时段的大量雨滴谱数据,通过T矩阵法计算的ZDR中值作为基准,开展全体扫ZDR的系统偏差订正。结果表明:(1)避雷针对于北京X波段雷达ZDR有较大的影响,影响范围在10°~25°,平均影响幅度在0.16~1.21 dB;(2)门头沟和怀柔雷达的ZDR数据,除受避雷针影响外,还分别受近距离铁塔、信号塔的影响,受影响方位角度小于避雷针;(3)差分反射率因子受部分波束遮挡会导致较大的系统偏差,房山X波段雷达ZDR数据显示部分波束遮挡可使其值增大1.19 dB;(4)本文提出的系统偏差订正方法能够明显改善所有仰角所有径向由避雷针、部分波束遮挡等因素导致的ZDR值不合理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 双偏振天气雷达 差分反射率因子 系统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海面反光抑制的最优偏振探测角度估计
3
作者 刘鹏 倪新宇 +2 位作者 段锦 王佳林 董克晗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036-2055,共20页
在海洋目标探测中,不同观测几何条件下接收到的偏振信号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提高目标的图像质量与识别能力,提出一种基于Cox-Munk粗糙海面模型的最优偏振探测角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不同风速、风向、太阳入射天顶角、观测天顶角和方位角... 在海洋目标探测中,不同观测几何条件下接收到的偏振信号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提高目标的图像质量与识别能力,提出一种基于Cox-Munk粗糙海面模型的最优偏振探测角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不同风速、风向、太阳入射天顶角、观测天顶角和方位角对偏振反射率与偏振度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太阳—海面—探测器”三者之间的不同观测角度组合与接收到的偏振信号强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以获取最大化偏振信号和偏振度为切入点,针对不同受限情况下的观测几何条件,得出相应的最优偏振观测角度组合方案。海面偏振反射率的有效分布主要集中在方位角150°至210°内,并且在相对方位角为180°时达到相对峰值。在该方位角范围内,海面偏振度的峰值出现在太阳入射天顶角与观测天顶角之和约为106°±6°。当太阳入射天顶角为55°,且相对方位角为180°,165°和150°时,观测天顶角接近仿真预测的最优观测天顶角(分别约为51°,53°,57°),通过在探测器前放置偏振方向为90°的偏振片可实现最佳的反光抑制效果,从而显著提升了目标的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反射光 最优偏振探测角度 Cox-Munk模型 偏振反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向偏振分布函数修正的机场地物材质可见光偏振特性研究
4
作者 邹宏扬 战俊彤 +5 位作者 李文君 张肃 付强 段锦 李英超 刘宏宇 《中国光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3-358,共16页
为研究典型机场地物材质的偏振特性,并为偏振成像仪器研制提供所需的理论模型,本文以P-G模型为基础,构建新的二向偏振分布函数(BPDF)模型。本文分析了当大角度光线入射时阴影遮蔽效应更严重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将镜面反射点等效为三维... 为研究典型机场地物材质的偏振特性,并为偏振成像仪器研制提供所需的理论模型,本文以P-G模型为基础,构建新的二向偏振分布函数(BPDF)模型。本文分析了当大角度光线入射时阴影遮蔽效应更严重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将镜面反射点等效为三维球体的解决方案,并利用球面三角学公式对阴影遮蔽函数进行优化。同时,考虑到不同目标具有独特的色散特征,本研究引入色散模型代替受波长影响的传统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参量,综合考虑漫反射、体散射,构建了新的BPDR模型。通过多角度BRDF实验,与基于动态TS算法的模型参量拟合,得到典型机场地物材质的线偏振度与模型六参量拟合结果。经过多组测试取均值,得到拟合参量中均方根粗糙度参量的测试值,验证了修正BPDF模型的有效性。在仿真分析阶段,以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精度评价指标,将修正BPDF模型、对照模型、实验结果三者进行对比,系统分析了探测角、方位角、入射角对偏振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实验目标在探测角变化时,修正模型的精度较对照模型分别提升了4.39%、4.00%、4.17%、5.26%,且在大探测角下的RMSE仍小于0.05,充分证明修正后模型可用于机场地物目标等粗糙材质的偏振特性研究。此外,通过仿真分析拟合参量对目标偏振特性的影响,发现线偏振度与折射率呈正比关系,而与表面粗糙程度呈反比关系。实验和仿真证明了修正BPDF模型的准确性,为机场地物目标的偏振特性研究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特性 镜面反射 色散 遮蔽效应 二向偏振分布函数(BPD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温条件下的红外偏振BRDF快速测量系统
5
作者 黄昂 王景辉 +4 位作者 董伟 孟凡山 黄帅 李益文 冯国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0-657,共8页
在变温条件下的红外偏振BRDF能准确反映材料表面的辐射特性,为表面光学特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在热成像和红外目标检测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的偏振BRDF测量系统主要采用离散逐点扫描方式,单角度扫描时间在5 min以上,完整BRD... 在变温条件下的红外偏振BRDF能准确反映材料表面的辐射特性,为表面光学特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在热成像和红外目标检测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的偏振BRDF测量系统主要采用离散逐点扫描方式,单角度扫描时间在5 min以上,完整BRDF测量时间达数小时,并且分辨率较低。在应用于变温测量时,需要长时间保持样品表面的高温,这会导致能耗增加且实施困难。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快速测量方法。研制一套可实现室温~1000℃便携式样片加热的红外偏振BRDF测量系统,克服机械臂的负载和耐温问题。针对研制系统构建测量模型,并提出一种基于机械臂的偏振BRDF连续扫描方法,通过机械臂离散转动-环轨连续扫描和环轨离散转动-机械臂连续扫描两种方式实现不同偏振态下的三维BRDF快速连续测量,在提高测量速度的同时提高了测量分辨率,单角度扫描时间在1 min以内,完整BRDF测量时间缩短至约1 h,更适用于变温BRDF测量。将所提出的测量方法应用于镜面反射较强的磨砂不锈钢样片表面变温BRDF测量,针对强反射位置附近进行精细连续扫描,获得6.1×10^(-6)、1.37×10^(-5)和3.81×10^(-5) sr三种探测立体角度下的局部偏振BRDF三维分布。立体角越大,空间滤波效果越强,显现出更小的测量峰值,这与BRDF理论测量模型相吻合。因此,在进行强镜面反射材料的BRDF测量时,需要采用小立体角探测,减小空间滤波效应,不锈钢样片测量采用6.1×10^(-6) sr的立体角。在变温实验中,当温度升高时,不锈钢样片表面发生氧化反应,S和P偏振BRDF峰值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两个偏振态下的最大测量标准差相比于BRDF平均值占比分别为0.56%和0.24%,不同温度下BRDF测量重复性较好,且两者变化趋于一致,说明了研制系统的偏振BRDF测量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 偏振测量 变温环境 红外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生成宽带CP/LP OAM波反射型超表面设计
6
作者 朱宋宋 杜平 胡俊 《微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3,共6页
文中设计了一种用于生成宽带圆极化(CP)/线极化(LP)轨道角动量(OAM)反射型超表面。通过调整线极化馈源的极化角度,超表面单元可以将线极化入射波转为圆极化反射波。其次,基于2-bit单元与OAM波生成原理,提出了可生成+1模式的CP/LP OAM波... 文中设计了一种用于生成宽带圆极化(CP)/线极化(LP)轨道角动量(OAM)反射型超表面。通过调整线极化馈源的极化角度,超表面单元可以将线极化入射波转为圆极化反射波。其次,基于2-bit单元与OAM波生成原理,提出了可生成+1模式的CP/LP OAM波超表面。为验证该性能,制作了超表面并进行了试验。通过仿真、测量远场辐射模式以及近场相位和幅度分布,证实可以生成OAM波。在10.0 GHz~12.5 GHz频段,轴比(AR)均低于3 dB。因此,验证了宽带CP/LP OAM波的生成。该超表面有望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角动量 反射型超表面 圆极化 线极化 轴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反射表面上的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
7
作者 朱勇建 张辰宇 +1 位作者 王栋 张力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共10页
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是目前发展最快且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然而,对高反射物体表面的三维测量仍然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原因是亮面物体的表面反射使得无法从相机收集的图像中提取物体的特征信息。这个问题限制了结构光三维视觉测量系... 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是目前发展最快且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然而,对高反射物体表面的三维测量仍然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原因是亮面物体的表面反射使得无法从相机收集的图像中提取物体的特征信息。这个问题限制了结构光三维视觉测量系统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对用于高亮物体表面的三维测量技术进行分类和讨论,介绍了各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基于高动态范围成像、条纹反射和偏振的测量方法。根据文章内容,研究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和测量条件选择相应的最佳三维测量方法,从而能够更准确地重建高反射表面的三维地形。还可为深入研究高亮物体表面的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光三维测量 镜面反射 高动态范围成像 条纹反射 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flectivity Model of Low Grazing Angle Radar Sea Clutter
8
作者 冯胜 陈杰 +1 位作者 蔡涛 涂序彦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05年第1期87-93,共7页
The commonly used reflectivity models of radar sea clutter are summarized. Among these models, the adjusted Barton model and the adjusted Morchin model are compared. From the analysis result, the γ-p reflectivity mod... The commonly used reflectivity models of radar sea clutter are summarized. Among these models, the adjusted Barton model and the adjusted Morchin model are compared. From the analysis result, the γ-p reflectivity model is presented for low grazing angle radar sea clutter by the adjustment of the original Barton reflectivity model. The model takes into account radar frequency, grazing angle, sea condition, and polarization property. The influences of these factors on the proposed model are analyzed. The model absorbs the merits from commonly used reflectivity models for sea clutter. It introduces several researchers' opinions, and extends them. And it accounts for the reflectivity at arbitrary radar frequency from VHF to X-band, arbitrary low grazing angle, arbitrary sea condition and different polarization property. One of the main results is the proposed γ-p reflectivity model can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polarization on sea clutter reflectivity to some extent. The proposed γ-p reflectivity model of low-angle radar-sea clutter is validated by comparing the simulated and statistically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模型 入射余角 海面杂波 雷达频率 海面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点侧面对称起爆下不同金属的激波斜碰行为
9
作者 任国武 康怀浦 +3 位作者 张绍龙 张崇玉 陈永涛 汤铁钢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892-3902,共11页
研究对称起爆加载下金属样品内激波斜碰的早期动态力学行为,对分析其后续的动态演化与失效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激波极曲线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两点侧面对称起爆加载下金属铅(Lead,Pb)、无氧铜(Oxygen-free high conductive cop... 研究对称起爆加载下金属样品内激波斜碰的早期动态力学行为,对分析其后续的动态演化与失效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激波极曲线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两点侧面对称起爆加载下金属铅(Lead,Pb)、无氧铜(Oxygen-free high conductive copper,Cu-OFHC)和钨合金(W-Ni-Fe alloy,W4Ni2Fe)的动态行为研究。利用激波极曲线方法和Hugoniot状态方程,得到3种金属激波反射形式发生转变时入射角和入射压力临界值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此结果分析仿真中3种金属内激波的对称斜碰特征。模拟结果显示3种金属都发生了马赫反射,吻合理论预测。通过对比3种金属内部横向同一区域的压力剖面发现:Pb的马赫杆宽度远大于Cu-OFHC和W4Ni2Fe;Pb中由入射激波、马赫杆和反射激波形成的三波加载区域也大于后两者,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Pb中的声速远小于后两者,造成碰撞区内激波相互作用的差异。基于自由面的速度历史剖面和判定准则估算这3种金属中最终形成的马赫杆宽度并讨论碰撞区的动态演化特征。结合对金属内部压力及自由面速度剖面的分析建立斜激波对称碰撞动态演化模型,为深入认识碰撞区的动态力学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激波 对称起爆 马赫反射 极曲线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油膜偏振反射特性仿真与测试
10
作者 杨迪 李英超 +4 位作者 韩晓磊 史浩东 刘昕悦 孙洪宇 明星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61,共13页
为了海洋溢油的检测与识别,在偏振特性建模中综合考虑天空的偏振辐射、油膜表面的动态反射、接收探测器的姿态和性能,进行全数字仿真,开展外场动态水面的实测,进行油膜偏振半实物仿真,最后对海洋溢油进行了偏振测试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为了海洋溢油的检测与识别,在偏振特性建模中综合考虑天空的偏振辐射、油膜表面的动态反射、接收探测器的姿态和性能,进行全数字仿真,开展外场动态水面的实测,进行油膜偏振半实物仿真,最后对海洋溢油进行了偏振测试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区分油品方面,汽油和水的强度差值为29.33%,线偏振度差值为0.97%,二者结合可较好的分辨溢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溢油 偏振特性 视景仿真 海浪谱 全局与局部坐标转换 偏振双向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偏振辐射模型对铬和铜元素的优化识别
11
作者 徐将 姚明印 +1 位作者 王晓 万敏杰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5-621,共7页
针对优化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识别铬和铜元素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红外偏振检测理论的方法。利用菲涅尔反射定律和基尔霍夫理论分析了红外偏振产生机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验证了目标红外自发热辐射的偏振特性;利用红外偏振辐射传... 针对优化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识别铬和铜元素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红外偏振检测理论的方法。利用菲涅尔反射定律和基尔霍夫理论分析了红外偏振产生机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验证了目标红外自发热辐射的偏振特性;利用红外偏振辐射传输模型及菲涅尔反射穆勒矩阵,结合温度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特性,推导出了等离子体红外偏振辐射信号模型,用于识别各激发能量下的重金属元素;利用5种不同能量的脉冲激光验证了模型的精准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激光能量下,红外偏振辐射光谱可以收集到更多的特征信号峰;在低能量激励下,红外偏振辐射光谱的优势更为突出。红外偏振辐射模型的构建是科学有效的,可用于优化重金属元素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偏振 辐射模型 重金属 特征信号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菲涅尔反射定律 脉冲激光 穆勒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光背景下主动偏振成像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史浩东 许家伟 +6 位作者 张健 吴洪波 王超 刘壮 战俊彤 李英超 付强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5-1086,共12页
针对传统光电探测方法在强光背景下目标探测对比度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激光照明的主动偏振成像方法。首先构建激光入射双向反射分布模型、激光入射偏振双向反射分布模型以及激光照明的目标表面偏振度模型,并分析3种典型目标材料... 针对传统光电探测方法在强光背景下目标探测对比度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激光照明的主动偏振成像方法。首先构建激光入射双向反射分布模型、激光入射偏振双向反射分布模型以及激光照明的目标表面偏振度模型,并分析3种典型目标材料偏振特性与束散角之间的耦合关系。然后在暗室可控条件下开展逆光观测实验,验证目标偏振特性受激光束散角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强光背景下主动偏振成像目标对比度与传统被动强度成像相比提升了86.11%,不同束散角下不同目标材料的可见光偏振特性间存在差异,金属材质相对于非金属材质的线偏振度提升更高,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后,在室外开展太阳逆光观测实验,验证了研究方法在室外高强光、远距离下依旧具有适用性。本研究为提升强光背景下的目标精准感知能力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束散角 强背景光 可见光偏振特性 偏振双向反射分布函数 偏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区域鸟类活动的双偏振天气雷达回波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子杭 庄庭 +4 位作者 李建勇 李春 李宗飞 许崇海 史静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42-1152,共11页
利用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的宝坻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对探测到的天津区域空中生物活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区域空中生物活动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雷达能够探测到的候鸟迁徙回波集中在2月下旬到11月下旬,其中湿地鸟类活... 利用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的宝坻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对探测到的天津区域空中生物活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区域空中生物活动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雷达能够探测到的候鸟迁徙回波集中在2月下旬到11月下旬,其中湿地鸟类活动在夏季比较明显,候鸟迁徙活动在2月、11月特别频繁,鸟类回波出现的时刻与日出日落有明显的关联。其中,秋季鸟类活动特征较为明显,回波在反射率产品上呈现明显的类圆形特征,回波强度能达到35 dBz以上;从径向速度产品上可以看出,鸟类飞行时径向速度约在10~27 m·s^(-1);从相关系数(CC)产品上看,鸟类回波的CC整体数值较低,主要分布在0.1~0.8;从差分反射率(ZDR)产品上看,ZDR分布不均匀,最大可达3~5 dB。相比于单偏振天气雷达,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对空中生物回波的识别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 鸟类回波 回波强度 相关系数 差分反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滴谱数据在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数据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力 徐芬 +1 位作者 刘希 陈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0-220,共11页
结合T-Matrix方法和雨滴谱仪数据反演双偏振参量,设计了一种雨滴谱反演评估方法(雨滴谱法),利用其反演结果可对双偏振天气雷达数据进行评估。将此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降水过程的雷达偏振参量数据质量评估,结果表明:满足微雨条件时,雨滴... 结合T-Matrix方法和雨滴谱仪数据反演双偏振参量,设计了一种雨滴谱反演评估方法(雨滴谱法),利用其反演结果可对双偏振天气雷达数据进行评估。将此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降水过程的雷达偏振参量数据质量评估,结果表明:满足微雨条件时,雨滴谱法与传统的微雨滴法均能有效监测由雷达系统误差导致的观测偏差,且评估结果十分接近;不满足微雨条件时,雨滴谱法评估的不同类型降水过程的雷达数据质量与满足微雨条件下的评估结果十分接近,客观证明了系统调整后雷达运行良好、数据质量稳定;不同雨强(R)情况下,雨滴谱法的评估结果具有一致性。10 mm·h^(-1)≤R<20 mm·h^(-1)时,雷达观测的数据质量最为稳定。该雨滴谱法适用范围广,可动态评估双偏振雷达偏振参量质量,有助于雷达调整和数据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谱 双偏振天气雷达 质量评估 差分反射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吸波与极化转换融合型超表面设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贺云 刘鹏成 +3 位作者 付琴 张芝铭 匡元海 曹昭旺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4-299,共6页
针对微波信号多频带吸收与雷达通信信号兼容性的应用需求,利用人工电磁超表面极大设计自由度的特点,结合电磁吸收和极化转换2种电磁波调控机理,设计了一种多阵列单元融合型超表面结构。采用HFSS电磁仿真软件对超表面的电磁吸收性能和极... 针对微波信号多频带吸收与雷达通信信号兼容性的应用需求,利用人工电磁超表面极大设计自由度的特点,结合电磁吸收和极化转换2种电磁波调控机理,设计了一种多阵列单元融合型超表面结构。采用HFSS电磁仿真软件对超表面的电磁吸收性能和极化转换性能进行仿真,并分析其综合调控机理及宽带吸波特性,提出一种将“工”字开口环极化转换超表面阵列单元引入电阻加载的交叉偶极子超表面单元中的设计方法。融合偶极子超表面在低频段的电磁吸波特性以及“工”字开口环超表面在高频段的电磁极化转换特性,扩展超表面结构的电磁吸波带宽。研究结果表明:超表面结构的吸波范围可覆盖2.08~8.36 GHz和13.32~18.46 GHz双频带,多调控机理融合型电磁超表面设计方法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表面 电磁吸收 极化转换 宽频带 反射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反射型超表面太赫兹宽带极化转换器设计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瑞 王伟 +1 位作者 陈顺荣 杨宋源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280-283,共4页
提出了一种宽带的反射型超表面太赫兹极化转换器,其单元结构由主“I”型和两个附加“C”型构成,在较宽频带及较大斜入射角范围,可将入射的线极化波高效地转换为交叉极化波。仿真结果表明,极化转换器工作在1.05~2.45THz的频率范围内,相... 提出了一种宽带的反射型超表面太赫兹极化转换器,其单元结构由主“I”型和两个附加“C”型构成,在较宽频带及较大斜入射角范围,可将入射的线极化波高效地转换为交叉极化波。仿真结果表明,极化转换器工作在1.05~2.45THz的频率范围内,相对带宽为80%,极化转换效率达到90%以上;若太赫兹波入射角在40°以内,极化转换效率仍保持在80%以上。给出了反射型超表面极化转换器的设计原理,并结合谐振点的表面电流分布分析了极化转换器的工作机理。所设计的高效反射型极化转换超表面,在太赫兹波极化选择控制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转换器 反射型 太赫兹 超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ssby波3波—4波通量异常下传与中国东部冬季寒潮的联系
17
作者 赵琦 施春华 郭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对2000—2020年受Rossby波3波—4波反射影响的8个中国东部寒潮个例进行合成分析,探讨了3波—4波异常的物理过程及其在该类寒潮降温事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乌拉尔高压多与纬向3波—4波异常活跃有关。寒潮发生前,平...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对2000—2020年受Rossby波3波—4波反射影响的8个中国东部寒潮个例进行合成分析,探讨了3波—4波异常的物理过程及其在该类寒潮降温事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乌拉尔高压多与纬向3波—4波异常活跃有关。寒潮发生前,平流层极涡呈3波结构,中高平流层(500~600 K)极涡向亚欧大陆偏移,其北边界达到欧洲北部,在亚欧大陆的高纬度出现异常东风,有利于Rossby波作用通量的异常下传;低平流层(450 K)极涡向亚洲东部延伸。3波—4波作用通量在西欧地区异常上传,在东欧地区异常下传,在对流层顶附近形成波反射。该反射能够加强乌拉尔高压,有利于中国寒潮的发生。以200 hPa涡动热量通量在西欧和东欧上空的差异,建立区域波反射指数。该指数与中国东部3波—4波反射型寒潮降温相关性较好,在最低气温出现前一周左右,指数达到峰值,可以为中国寒潮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乌拉尔高压 波反射 极涡异常 反射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RDF可见光偏振成像技术的海面溢油油种识别研究
18
作者 刘双 马毅 +3 位作者 李英超 姜宗辰 杜凯 王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4,共14页
海上溢油事件发生后需要及时判断溢油种类,为溢油事故处置提供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利用BRDF多角度测量装置和可见光偏振相机对不同油种和清洁海水进行观测,基于可见光偏振特征筛选出最佳观测Stokes参量和对应观测几何,构建了清洁... 海上溢油事件发生后需要及时判断溢油种类,为溢油事故处置提供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利用BRDF多角度测量装置和可见光偏振相机对不同油种和清洁海水进行观测,基于可见光偏振特征筛选出最佳观测Stokes参量和对应观测几何,构建了清洁海水和不同油种数据集,并建立了基于BRDF偏振特征的DBN溢油油种识别模型。研究发现,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相对方位角–60°、0°、–30°组合时油种识别效果较好,光源天顶角和相机观测角二者在接近±50°时识别效果较好;多次重复实验显示,海水、原油、重油、汽油、柴油、棕榈油的最优识别率分别为90%、86.27%、84%、80.44%、82.08%和82%;基于可见光偏振特征所建立的油种识别模型,对于海面溢油种类区分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种识别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 偏振 观测几何 偏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振视觉的环形构件表面形貌重构
19
作者 朱乾皓 陈景铭 +1 位作者 张礼华 汪振耀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51,共6页
为了增强对环形构件表面的质量检测能力,提出一种基于单目DoFP偏振相机的FSV偏振检测方法。根据偏振反射分离出的漫反射信息,对基于FSV的偏振三维重建模型进行校正。利用偏振数据得到增强的二维表面图像,并进行相应的偏振三维建模。实... 为了增强对环形构件表面的质量检测能力,提出一种基于单目DoFP偏振相机的FSV偏振检测方法。根据偏振反射分离出的漫反射信息,对基于FSV的偏振三维重建模型进行校正。利用偏振数据得到增强的二维表面图像,并进行相应的偏振三维建模。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成像系统和非FSV偏振成像系统相比,所提出的检测方法测得的DoP图像在图像评价指标上提升3%以上,重建的三维模型和真实检测表面的均方根误差为0.35,大大提高了对环形构件表面的质量检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构件 偏振成像 全斯托克斯矢量(FSV) 偏振反射分离 偏振三维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技术研究 被引量:46
20
作者 孙振涛 孟宪军 +3 位作者 慎国强 钮学民 季玉新 王玉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0-643,共4页
制作高精度的合成地震记录是精细储层描述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合成地震记录原理的基础上 ,从地震剖面的极性判断、平均速度的选取、反射系数的准确提取、子波的精确估算等方面对制作合成记录的要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提高以上四方面的精度 ... 制作高精度的合成地震记录是精细储层描述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合成地震记录原理的基础上 ,从地震剖面的极性判断、平均速度的选取、反射系数的准确提取、子波的精确估算等方面对制作合成记录的要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提高以上四方面的精度 ,提高了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精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 合成地震记录 制作技术 研究 子波 反射系数 极性 平均速度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