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upling vibration analysis of high-speed maglev train-viaduct systems with control loop failure 被引量:5
1
作者 GUO Wei CHEN Xue-yuan +7 位作者 YE Yi-tao HU Yao LUO Yi-kai SHAO Ping HUANG Ren-qiang WANG Xu-yixin GUO Zhen TAN S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8期2771-2790,共20页
The risk of failure of the control loop can occur when a high-speed maglev train runs on viaduct.Meanwhile,the failure of the levitation magnets which balances the gravity of the maglev train could cause the train col... The risk of failure of the control loop can occur when a high-speed maglev train runs on viaduct.Meanwhile,the failure of the levitation magnets which balances the gravity of the maglev train could cause the train collision with track.To study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train and the viaduct when the levitation magnet control loop failure occurs,a high-speed maglev train-viaduct coupling model,which includes a maglev controller fitted by measured force-gap data and considers the actual structure of train and viaduct,is established.Then the accur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established approach are validated by comparing the computed dynamic responses and frequencies with the measurement results.After that,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maglev train and viaduct are discussed under normal operation and control loop failures,and the most disadvantageous combination of control loop failures is obtained.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a single control loop fails,it onl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ailed electromagnet,and the maglev response of adjacent electromagnets has no obvious change and no collision occurs.But there is a risk of rail collisions when the dual control loop fa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maglev train control loop failure coupling vibration maglev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芯片整体式Clip互连碳化硅功率模块反向耦合低感封装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彤宇 王来利 +2 位作者 苗昱 裴云庆 甘永梅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5106-5118,共13页
碳化硅功率器件凭借其优异的性能,成为传统硅器件有力的竞争者。然而,在封装过程中,因键合线以及引出端子等引入的额外寄生电感,致使封装后的碳化硅功率模块会产生较大的开关过冲与振荡,进而难以体现其理论上的优越性。为此,该文提出一... 碳化硅功率器件凭借其优异的性能,成为传统硅器件有力的竞争者。然而,在封装过程中,因键合线以及引出端子等引入的额外寄生电感,致使封装后的碳化硅功率模块会产生较大的开关过冲与振荡,进而难以体现其理论上的优越性。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具有极低电感的多芯片整体式Clip互连碳化硅功率模块封装方法,将功率模块内部键合铝线替换成Clip互连,并通过规划陶瓷基板布局,使Clip电流流向与陶瓷基板线路电流相反,利用电流反向耦合效应降低功率模块内部寄生电感。同时,利用电容直连结构消除外部回路寄生电感。经仿真得到的功率模块内部寄生电感为3.8 nH,功率回路电感为5.0 nH。实验测试得到1 200 V/600 A样机功率回路电感为4.53 nH,换流回路总电感5.87 nH,与传统布局功率模块相比电感降低了4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功率模块 寄生电感 整体式Clip互连 反向耦合 换流回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网型逆变电源多回路耦合失稳机制分析
3
作者 周一辰 徐宏伟 +3 位作者 李永刚 张艺菲 王子杰 李金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226-5240,I0025,共16页
跟网型逆变电源控制系统内部回路间耦合复杂,参数影响导致系统失稳时,失稳参数影响的具体回路以及回路间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基于此,该文提出适用于分析跟网型逆变电源的嵌合转矩法,揭示参数影响下系统多回路耦合失稳机制。首先,建立跟... 跟网型逆变电源控制系统内部回路间耦合复杂,参数影响导致系统失稳时,失稳参数影响的具体回路以及回路间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基于此,该文提出适用于分析跟网型逆变电源的嵌合转矩法,揭示参数影响下系统多回路耦合失稳机制。首先,建立跟网型逆变电源各控制环节代数微分方程模型,同时,提出锁相环状态空间模型变换方法,形成适用于转矩分析法的2阶微分方程结构;其次,建立保留回路结构的嵌合转矩拓扑图,推导跟网型逆变电源各回路所提供阻尼转矩的计算公式;然后,提出跟网型逆变电源回路间互激、竞争理论,设计参数影响回路溯源方法;最后,溯源关键参数影响下的回路间互激、竞争路径,揭示逆变电源多回路耦合的失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网型逆变电源 多回路耦合 嵌合转矩法 溯源路径 互激竞争 失稳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内外部耦合的跟网型PMSG的同步稳定性分析与改进控制
4
作者 李红 宋国杰 +3 位作者 夏候凯顺 周豪 杨金鹏 陈延明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89-2998,I0028-I0030,共13页
跟网型PMSG存在内部多环控制耦合、机组与电网的外部耦合,内外部耦合可能会为PLL引入额外的附加通路,影响PLL的同步性能与机组稳定性。为此,为了揭示机组的失稳机理,建立了计及内外部耦合的跟网型PMSG同步模型。首先,考虑风机与电网的... 跟网型PMSG存在内部多环控制耦合、机组与电网的外部耦合,内外部耦合可能会为PLL引入额外的附加通路,影响PLL的同步性能与机组稳定性。为此,为了揭示机组的失稳机理,建立了计及内外部耦合的跟网型PMSG同步模型。首先,考虑风机与电网的交互作用,阐述PLL作为风机与外部电网的耦合桥梁,研究多场景电网工况变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计及直流母线电压动态,研究了直流母线引入机侧与网侧交互的内在机制;采用复转矩分析法,分析内部多环控制参数、外部电网工况对机组等效阻尼的影响。针对内外部耦合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提升PMSG等效阻尼转矩的机/网协调控制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内外部耦合引入的附加通路会改变PLL的结构,减弱PLL的等效阻尼;通过补偿该耦合引入的负阻尼,可重塑等效阻尼,增强PMSG的同步性。最后,通过实验样机,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与改进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SG PLL 动态交互 多环控制耦合 复转矩分析法 阻尼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新的loop代数及其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玉峰 赵熙强 闫庆友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5-97,共3页
为寻求新的可积系统,先构造了一个新的Lie代数,再构造了一个新的loop代数G,然后将其应用到与TB等谱问题相对应的一个广义线性等谱问题中,由此得到了著名的TB方程族的可积耦合.
关键词 loop代数 可积耦合 TB族 可积系统 广义线性等谱问题 孤立子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新的loop代数及其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张玉峰 张鸿庆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3-317,共5页
构造了一个新的 loop代数 G,将其应用于 Levi等谱问题上得到了Levi方程族的可积耦合 .
关键词 loop代数 Levi方程族 可积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低温环路热管与制冷机耦合部件小型化研究
7
作者 李骏婷 赵晨阳 +3 位作者 蒋珍华 李南茜 赵文一 吴亦农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0,64,共9页
为有效减小制冷机冷头耦合部件的尺寸,推进低温环路热管(CLHP)的空间应用,搭建了3台不同制冷机耦合部件实验样机,通过开展乙烯温区的低温真空实验,在保证稳态传热距离和最大传热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研究耦合部件次蒸发器储液器和主次冷... 为有效减小制冷机冷头耦合部件的尺寸,推进低温环路热管(CLHP)的空间应用,搭建了3台不同制冷机耦合部件实验样机,通过开展乙烯温区的低温真空实验,在保证稳态传热距离和最大传热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研究耦合部件次蒸发器储液器和主次冷凝器小型化结构对CLHP启动过程和稳态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型化后的样机,能在170—210 K温区且传输距离为1.2 m时达到50 W最大传热量。冷端部件小型化后的启动时间将减小,主要是由于热容的减小和冷凝换热能力的提高;稳态运行时的传热热阻无明显变化,制冷机的输入功率减小;增大次蒸发器辅助加热量能减小启动时间和稳态传热热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环路热管 制冷机耦合 小型化 次蒸发器储液器 冷凝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式系统中离心泵流动噪声全流域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8
作者 郭荣 王雪晗 +1 位作者 姜鹏飞 李仁年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9,101,共11页
为探究闭式循环系统中单级单吸离心泵的流动噪声特性,基于非定常流动计算,采用声学有限元与结构-声学耦合方法分别模拟系统内、外场噪声,并在半消声室闭式循环管道系统实验台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动静干涉是压力脉动频谱特征变化的主因,... 为探究闭式循环系统中单级单吸离心泵的流动噪声特性,基于非定常流动计算,采用声学有限元与结构-声学耦合方法分别模拟系统内、外场噪声,并在半消声室闭式循环管道系统实验台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动静干涉是压力脉动频谱特征变化的主因,叶轮与蜗壳交界面(尤其是隔舌区域)压力脉动强度表现显著,设计工况下扬程与效率数值模拟误差分别为3.07%与2.79%,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在闭式管道系统中,声波反射与叠加导致总声压级随流量呈先减后增趋势,设计工况下总声压级最低(152.4 dB),偏离设计工况时升至155.4 dB(0.65Qd)和159.0 dB(1.175Qd);内场噪声频谱以叶频(145.02 Hz)及其倍频为主,声压级幅值随频率升高递减;外场噪声低频段(<1000 Hz)由叶轮与蜗壳主导,高频段(>1000Hz)管道噪声占比显著增加。研究结果可为闭式系统中管道系统优化设计及离心泵减振降噪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式循环系统 压力脉动 内场噪声 外场噪声 声振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场耦合地热系统热—水—力—化学响应规律研究
9
作者 魏曦 朱朦 +4 位作者 张玉中 阮竹恩 王勇 杨兴国 鲁功达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51,共11页
随着矿产资源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地温梯度作用下的深部高温环境为高品位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了重要机遇,为探索利用废弃矿山实现闭环地热开采的可行性,采用Biot孔隙热弹性理论框架建立了时变胶结充填体多场耦合模型,并嵌入基于Navier-St... 随着矿产资源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地温梯度作用下的深部高温环境为高品位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了重要机遇,为探索利用废弃矿山实现闭环地热开采的可行性,采用Biot孔隙热弹性理论框架建立了时变胶结充填体多场耦合模型,并嵌入基于Navier-Stokes方程的非等温管道流模块,提出了新的矿热协同充填开采仿真系统,分析了不同开采方式与地热环境条件下的充填体多物理场响应以及出口水温发展过程,揭示了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热效率与结构稳定性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充填体水化放热是早期核心热源,计算工况下90 d内贡献47.1%能量;地热开采可增强系统稳定性,在充填体、换热流体温度为15℃、围岩温度为35℃条件下,孔隙水压与总应力峰值较无采热工况分别降低40.6%和22.1%,换热流体的冷却作用造成孔隙水的受限收缩并降低充填体水压,提高了系统稳定性。研究成果可为优化深部矿床地热协同开采方案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地热协同开采 尾矿充填 闭环地热系统 多场耦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电网下电网阻抗与PLL耦合效应对并网MMC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10
作者 吴向阳 何梨梨 +1 位作者 李杨 帅智康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6-1253,共18页
在弱电网条件下,电网阻抗与锁相环(PLL)耦合效应会引起并网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系统失稳,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产生威胁。该文提出结合系统等效环路增益零极点和频域特性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揭示弱电网下并网MMC系统失稳的根本原因。... 在弱电网条件下,电网阻抗与锁相环(PLL)耦合效应会引起并网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系统失稳,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产生威胁。该文提出结合系统等效环路增益零极点和频域特性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揭示弱电网下并网MMC系统失稳的根本原因。首先,构建包含MMC内部动态特性的等效环路增益模型,该模型刻画了电网阻抗与PLL耦合效应和复杂控制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其次,提出结合系统等效环路增益零极点和频域特性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表明,电网阻抗与PLL耦合效应在系统等效环路增益中引入右半平面极点,这将破坏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增加基频电流控制的增益可以缓解这种潜在的失稳问题,但要彻底消除电网阻抗与PLL耦合效应引起的失稳问题,需要设计相应的环路补偿方案。最后,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以及消除电网阻抗与PLL耦合效应从而改善并网MMC系统稳定性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电网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 电网阻抗 锁相环(PLL) 耦合效应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环路内水合物-砂粒耦合运移沉积动力学分析
11
作者 马楠 王志远 +2 位作者 孔庆文 李泽钦 张剑波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153,共11页
在深水水合物的开发过程中,常伴随大量出砂问题,砂粒流入井筒中分散在水相形成微米级砂粒分散体系,进而会显著改变流体的流动特性,使得管柱内的流动参数计算复杂。能否在一定距离的井筒内实现稳定流动而不发生固相沉积,是井筒流动保障... 在深水水合物的开发过程中,常伴随大量出砂问题,砂粒流入井筒中分散在水相形成微米级砂粒分散体系,进而会显著改变流体的流动特性,使得管柱内的流动参数计算复杂。能否在一定距离的井筒内实现稳定流动而不发生固相沉积,是井筒流动保障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借助流动实验环路及数值模拟等手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系统研究微米级砂粒分散体系中水合物的运移沉积特性。构建了考虑砂粒存在的水合物沉积动力学模型,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的相对误差在8%以内,研究结果为解决合采过程中水合物与微米级砂粒间的微观聚集、管壁粘附及水合物沉积床形成等流动保障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推动天然气及水合物的安全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开发 水合物-砂粒耦合 运移沉积 流动环路实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场支柱类设备耦联回路地震响应及失效风险分析
12
作者 姜渭鹏 郗家峰 +1 位作者 龙启 彭仕游 《高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100,共10页
为换流站系统的核心组件,直流场通常由多个支柱类设备和导线连接组成耦联回路,其高度柔性的特点使其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损伤。文中旨在分析换流站直流场支柱类设备耦联回路的地震易损性及地震失效风险,以500 kV直流场耦联回路为对象,... 为换流站系统的核心组件,直流场通常由多个支柱类设备和导线连接组成耦联回路,其高度柔性的特点使其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损伤。文中旨在分析换流站直流场支柱类设备耦联回路的地震易损性及地震失效风险,以500 kV直流场耦联回路为对象,建立了精细化的仿真模型并开展了抗震性能评估,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法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了回路设备的易损性曲线,提出了基于蒙特卡洛抽样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回路中关键设备和整体耦联回路的地震失效风险。结果表明,支柱绝缘子PI_(1-2)、PI_(1-10)和电流互感器CT的根部应力响应较高,为耦联回路的关键薄弱设备;在0.4g的地震强度下回路的失效概率超过50%,并且整体回路的地震失效风险均高于回路单体设备,服役时间越长,地震失效风险差距越大。相应结论可为回路抗震分析评估和抗震提升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柱类设备 耦联回路 地震失效风险 地震易损性曲线 蒙特卡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目标跟踪任务中飞行员控制行为研究
13
作者 贺智鑫 王洛烽 陈仁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0-768,共9页
飞行员驾驶直升机完成目标跟踪任务时,可以通过视觉和运动等线索感知当前飞行状态从而产生相应的控制行为。为研究飞行员在不同运动反馈方式下的控制行为,在无运动反馈和有滚转角运动反馈两种情况下进行了飞行员人在回路仿真试验,并提... 飞行员驾驶直升机完成目标跟踪任务时,可以通过视觉和运动等线索感知当前飞行状态从而产生相应的控制行为。为研究飞行员在不同运动反馈方式下的控制行为,在无运动反馈和有滚转角运动反馈两种情况下进行了飞行员人在回路仿真试验,并提出一种遗传算法和高斯-牛顿法的混合优化算法用于飞行员模型参数估计。通过方差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不同运动反馈方式对飞行员控制行为以及飞行员模型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混合优化算法得到的飞行员模型参数,能够有效表示真实的飞行员控制行为与动力学特性;在不同的运动反馈方式下,飞行员会调整其控制策略,从而提高在目标跟踪任务中的表现并调节控制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员模型 飞行员人在回路仿真试验 混合优化算法 方差分析 直升机-飞行员耦合系统 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Loop代数 _3框架内获得可积耦合的一类方法
14
作者 赵晶 张玉峰 关红阳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25-734,共10页
本文首先构造了Loop代数A3的一个特殊子代数G,使和其二个子代数G1,G2满足关系G=G1(?)G2。利用G1构造一个等谱问题;再利用屠格式得到一个具有双Hamilton结构的新的孤子方程族。其次,利用G1的基元的线性组合,得到了一个另一类Loop代数G1,... 本文首先构造了Loop代数A3的一个特殊子代数G,使和其二个子代数G1,G2满足关系G=G1(?)G2。利用G1构造一个等谱问题;再利用屠格式得到一个具有双Hamilton结构的新的孤子方程族。其次,利用G1的基元的线性组合,得到了一个另一类Loop代数G1,由此再利用屠格式获得第二类新的可积系。最后,由可积耦合理论,得到第一个孤子族的可积耦合系统。类似地,构造了Loop代数A3的子代数G1的一个扩展Loop代数G,获得第二孤子族的可积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op代数 可积耦合 HAMILTON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率同步型构网型变流器功率环建模及其差异性对暂态稳定的影响
15
作者 丁然 邵尹池 +3 位作者 李咏凯 胡演 姚一鸣 贾焦心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22,共12页
电网故障时,构网型变流器容易暂态失稳而导致脱网。现有的方法对于构网型变流器故障穿越控制的研究较为全面,却鲜有分析功率环差异性及交互作用对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因此,文中基于几种功率同步型控制环,推导了适用于暂态工况的构网型变... 电网故障时,构网型变流器容易暂态失稳而导致脱网。现有的方法对于构网型变流器故障穿越控制的研究较为全面,却鲜有分析功率环差异性及交互作用对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因此,文中基于几种功率同步型控制环,推导了适用于暂态工况的构网型变流器表达式和功率环模型,所提表达式能建立桥梁来分析控制环差异性对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其次,分析了构网型变流器功率环差异性对控制参数取值的影响,阐明了有功环的差异呈现为控制参数的缩放,无功环的差异体现在控制结构及参数的变动,进而导致不同的暂态特性。然后,描述了有功环和无功环差异性呈现出的相互作用,惯量促进了有功环对无功环的耦合,电压修正系数缓和了无功环对有功环的恶化。最后,归纳得到提高阻尼降低惯量有利于提高暂态功角和频率稳定性,较小的比例、积分参数和较大的电压修正参数有利于提高暂态电压稳定性的设计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变流器 功率环建模 差异性 暂态特性 控制参数变动 功率环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量的高维loop代数及其应用
16
作者 薛学军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06-109,共4页
构造了一个多分量的高维loop代数及其等价的loop代数.作为应用,利用屠格式得到了TC方程族的一个新的可积耦合.
关键词 loop代数 可积耦合 TC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网型变换器的小扰动同步稳定机理分析与致稳控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红 梁军杨 +2 位作者 王振民 李国进 陈延明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802-3815,共14页
弱电网下,跟网型变换器易出现因阻尼不足导致的小扰动同步失稳问题。为此,该文借鉴复转矩分析理论,计及复杂控制耦合,建立跟网型变换器的复转矩模型。量化多环控制耦合、线路阻抗、控制参数等因素对系统阻尼转矩的影响,从阻尼的角度揭... 弱电网下,跟网型变换器易出现因阻尼不足导致的小扰动同步失稳问题。为此,该文借鉴复转矩分析理论,计及复杂控制耦合,建立跟网型变换器的复转矩模型。量化多环控制耦合、线路阻抗、控制参数等因素对系统阻尼转矩的影响,从阻尼的角度揭示跟网型变换器的小扰动同步失稳机理。根据理论分析,提出一种基于相位补偿的锁相环阻尼重塑控制策略,通过补偿多环控制耦合引入的负阻尼,增强变换器的小扰动同步稳定性。最后,开展相应的仿真与实验,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与改进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网型变换器 小扰动同步稳定 多环控制耦合 复转矩分析法 阻尼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钎焊工艺的环路热管耦合系统设计及验证 被引量:1
18
作者 孟恒辉 徐亚威 +6 位作者 韩东阳 刘鑫 耿利寅 张庆君 刘立平 张红星 王玉莹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65,共9页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器的功能集成度提升,对系统散热要求越来越高。环路热管作为一种两相态高效传热部件,具备远距离、逆重力、布局灵活等特点,常应用于单一热源下的定向热量传输;对于多点热源的复杂环境,环路热管系统稳定性差,一...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器的功能集成度提升,对系统散热要求越来越高。环路热管作为一种两相态高效传热部件,具备远距离、逆重力、布局灵活等特点,常应用于单一热源下的定向热量传输;对于多点热源的复杂环境,环路热管系统稳定性差,一般很难适应。针对复杂空间热流下多点分散热源的散热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钎焊工艺的环路热管强耦合热管理系统,对关键耦合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开展了相关试验,验证了界面低热阻、强耦合等关键技术的可行性,提升平台散热能力达52%。环路热管实现了在陆地探测四号01星载荷舱上的应用,为国际首次在平台系统的大规模应用,载荷舱散热能力由4 kW提升到6 kW,为大功率固态放大器提供0~20℃在轨温度环境。环路热管突破了在平台应用的约束限制,为后续环路热管的热耦合系统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路热管 航天器 热耦合 换热 热管理 钎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ldart C类脱硫灰颗粒在环流耦合提升管内稳定流动特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成秀 宋大山 +4 位作者 李之辉 杨潇 蓝兴英 高金森 徐春明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5-1496,F0004,共13页
我国CO_(2)的排放中70%来自工业领域,故工业过程的碳捕集对实现“双碳目标”十分关键。工业烟气中往往含有的硫氧化物会腐蚀设备并使后续脱碳等过程使用的催化剂中毒。因此,工业烟气的深度脱硫技术对后续的CO_(2)捕集或提纯过程至关重... 我国CO_(2)的排放中70%来自工业领域,故工业过程的碳捕集对实现“双碳目标”十分关键。工业烟气中往往含有的硫氧化物会腐蚀设备并使后续脱碳等过程使用的催化剂中毒。因此,工业烟气的深度脱硫技术对后续的CO_(2)捕集或提纯过程至关重要。循环流化床半干法烟气脱硫因具有脱硫效率高、无污染、停留时间可控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循环流化床脱硫工艺中作为脱硫剂的脱硫灰颗粒为典型Geldart C类颗粒。由于C类颗粒的强黏附性,其在循环流化床操作中容易结块,从而影响装置稳定运行。为了强化脱硫灰颗粒在循环流化床内的流动稳定性,提出了环流强化的耦合提升管反应器的概念,并自行设计搭建了一套导流筒内径100 mm、高度300 mm,外筒内径160 mm、高度760 mm,输送段内径75 mm、总高度12.6 m的环流耦合提升管。在U_(g)=4 m/s、G_(s)=45 kg/(m^(2)·s),U_(g)=7 m/s、G_(s)=25 kg/(m^(2)·s)的操作条件下,考察了环流段的压力分布、标准差以及功率谱密度。当环隙区气速为0.4 m/s时,环流流动能够实现稳定、连续的密相环流流动。在C类颗粒形成稳定流动基础上,讨论了环流耦合提升管内的流动特性分布规律,包括固含率和颗粒速度。实验发现,环流流动的设计可以强化C类颗粒的流动特性,大幅提高耦合反应器内C类颗粒脱硫灰固含率,并实现了C类颗粒循环流态化装置的稳定运行。同时,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C类颗粒新型循环流态化反应器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多相反应器 流体力学 脱硫灰颗粒 Geldart C颗粒 环流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光-氢-储耦合系统的功率优化分配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硕 吴旭 +1 位作者 马速良 李成新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33,共11页
针对光伏发电存在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对光—氢—储耦合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提出一种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光—氢—储”功率分配方法。首先,构建出光—氢—储耦合系统的整体结构,其中,氢能源系统包括PEM电解槽、氢燃料电池和储氢罐... 针对光伏发电存在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对光—氢—储耦合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提出一种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光—氢—储”功率分配方法。首先,构建出光—氢—储耦合系统的整体结构,其中,氢能源系统包括PEM电解槽、氢燃料电池和储氢罐,其次,根据光—氢—储耦合系统的功率平衡方程,构建出状态空间模型,以PEM电解槽功率、氢燃料电池功率作为控制量,明确系统中的多种约束条件,将MPC优化问题调整为二次规划(QP)问题进行求解,利用s-function函数模块构建MPC控制器,完成了系统的闭环仿真。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MPC实时功率分配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氢-储耦合系统 模型预测控制 实时功率分配 系统闭环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