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无人机多源遥感数据和机器学习的高通量棉花估产研究
1
作者 冯美臣 苏悦 +3 位作者 林涛 余汛 宋扬 金秀良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9-179,共11页
为综合利用光谱、冠层结构、纹理特征等信息对棉花进行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遥感产量估算并系统地分析光谱、冠层结构、纹理特征等信息对估产的贡献程度,本文在构建基于多源UAV数据棉花估产机器学习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 为综合利用光谱、冠层结构、纹理特征等信息对棉花进行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遥感产量估算并系统地分析光谱、冠层结构、纹理特征等信息对估产的贡献程度,本文在构建基于多源UAV数据棉花估产机器学习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估产的最佳生育时期,并对比了多源传感器数据在棉花产量估算中的效果,最后量化了各类输入特征的贡献度。采集棉花冠层RGB(Red green blue)、多光谱(Multispectral,MS)和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3种传感器数据,通过对棉花光谱植被指数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了棉花产量估算最佳生育时期,进而构建了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随机森林回归(Random forest regression,RFR)、极致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XGBoost)3种机器学习模型的棉花产量估算方法,并评估了基于2种最常用的传感器(RGB和MS相机)的性能。最终确定了光谱特征、冠层结构、纹理特征这3类特征信息在产量估算中的贡献度。研究结果表明,盛花期是棉花估产的最佳生育时期;基于盛花期的UAV数据,XGBoost模型取得了最高的产量估算精度(R^(2)为0.70,RMSE为611.31 kg/hm^(2),rRMSE为10.60%),在对比基于RGB和MS图像数据提取的特征时,基于MS图像数据提取的特征建模结果更好,同时将RGB和MS相机2种传感器数据提取的特征作为输入时,模型结果高于单一传感器;使用夏普利加性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算法分析了机器学习模型中各个输入特征对于估产的贡献度,发现基于3种传感器的3种特征信息在产量估算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纹理特征与冠层结构在产量估算中展现出了较好的潜力。本研究可为棉花智慧化管理中高通量棉花产量估算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估产 无人机遥感 多源数据 XGBoost 夏普利加性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道路坍塌易发性预测
2
作者 王明常 于海滨 +6 位作者 曾昭发 王典 韩复兴 张剑 罗修杰 冷亮 刘子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8-1038,共11页
城市道路坍塌是严重的城市安全问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交通中断,对城市运行和社会发展构成威胁。准确预测城市道路坍塌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对城市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为研究区,利用多源遥感数据,结合随机森... 城市道路坍塌是严重的城市安全问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交通中断,对城市运行和社会发展构成威胁。准确预测城市道路坍塌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对城市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为研究区,利用多源遥感数据,结合随机森林算法构建了一种城市道路坍塌易发性预测模型,并分析影响模型预测性能的关键指标和城市道路坍塌易发性的关键驱动因素。城市道路坍塌易发性时空预测结果表明:结合光学数据和雷达数据构建的城市道路坍塌易发性预测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道路坍塌易发性的时空变化,预测决定系数为0.65,预测精度较高;2017—2022年,福田区道路坍塌风险整体呈上升趋势,极低易发区和低易发区面积减少,中易发区和高易发区面积增加。随机森林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影像数据提取的纹理特征对预测模型贡献度较高。根据地理探测器结果可知,人口、GDP和地下设施是影响城市道路坍塌的三个关键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坍塌 随机森林 多源遥感数据 时空变化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多源卫星测高数据获取青藏高原湖泊水位变化
3
作者 宋昊天 文汉江 +3 位作者 郭英 刘焕玲 杨熙 骆新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8,35,共8页
利用ICESat、Cryosat-2、ICESat-2三颗测高卫星数据提取2003-2022年青藏高原湖泊水位变化序列,并以青海湖为例对比分析Cryosat-2 LRM三种重跟踪算法(Ocean-CFI、UCL Land-ice、OCOG),结果表明,OCOG算法最优。利用青海湖、纳木错、美玛... 利用ICESat、Cryosat-2、ICESat-2三颗测高卫星数据提取2003-2022年青藏高原湖泊水位变化序列,并以青海湖为例对比分析Cryosat-2 LRM三种重跟踪算法(Ocean-CFI、UCL Land-ice、OCOG),结果表明,OCOG算法最优。利用青海湖、纳木错、美玛错、鲁玛江冬错的水文站数据,对通过卫星测高数据提取的湖泊水位变化时间序列精度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本文提取的湖泊水位变化值精度较高,青海湖水位变化时间序列与下社站实测结果差异的均方根仅为0.092 m,纳木错湖水位变化时间序列与实测结果的相关系数达0.989。相同时段内不同测量技术的精度分析表明,Cryosat-2 SARIn测量模式的精度略高于ICESat-2。提取青藏高原106个湖泊2003-2022年水位序列,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06个湖泊中19个湖泊水位呈下降趋势,83个湖泊水位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数据 卫星测高 青藏高原 湖泊水位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penMP的遥感影像并行ISODATA聚类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扬 王鹏 +4 位作者 杨瑞 左宪禹 张周威 吴晓洋 渠涧涛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38-243,250,共7页
针对传统影像分类算法执行效率较低,无法满足海量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实时处理需求的问题,对资源三号卫星专题产品中遥感影像的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算法进行分析与研究,设计一种基于OpenMP的并行ISODATA聚类算法(PIsodata Omp)。采用OpenMP... 针对传统影像分类算法执行效率较低,无法满足海量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实时处理需求的问题,对资源三号卫星专题产品中遥感影像的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算法进行分析与研究,设计一种基于OpenMP的并行ISODATA聚类算法(PIsodata Omp)。采用OpenMP技术优化ISODATA算法中的样本点聚类、聚类样本中心标准差计算,实现基于共享内存的单机多核并行化处理。实验结果表明,PIsodata Omp算法能在保证分类精度不变的情况下,明显提高资源三号卫星影像数据的处理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聚类 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算法 OpenMP技术 遥感影像分类 多核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多源数据的多区域尺度协同高分遥感图像语义分割
5
作者 林易丰 陈光剑 +2 位作者 陈浩 翁谦 林嘉雯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66,共9页
在高分遥感图像语义分割中,为解决如何有效融合光谱信息与高程信息以分割相似光谱的不同地物的问题和通过捕获长距离依赖信息来提升局部地物识别精度,本文提出一种面向多源数据的多区域尺度协同语义分割方法.该方法包括:一种不等长的多... 在高分遥感图像语义分割中,为解决如何有效融合光谱信息与高程信息以分割相似光谱的不同地物的问题和通过捕获长距离依赖信息来提升局部地物识别精度,本文提出一种面向多源数据的多区域尺度协同语义分割方法.该方法包括:一种不等长的多分支语义分割网络,以有效提取多源特征,充分利用多源数据之间的互补信息;一个轻量级的协同注意力特征融合模块,用于在特征融合阶段有效地融合多分支特征;一种多区域尺度协同的数据增强方法,引导网络捕获长距离依赖信息.在ISPRS提供的公开数据集Vaihingen和Potsdam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同类型主流方法对比,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更优的分割性能,且得到的地物细节信息更加完整,参数量也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分割 高分遥感图像 数字表面模型 多源数据融合 协同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机载LiDAR和星载多光谱数据的森林地上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构建方法
6
作者 丁相元 陈尔学 +3 位作者 赵磊 范亚雄 徐昆鹏 马云梅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32,共10页
森林地上生物量(above ground biomass,AGB)是森林资源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森林碳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简单且具有物理意义的森林AGB估测模型对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联合机载LiDA... 森林地上生物量(above ground biomass,AGB)是森林资源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森林碳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简单且具有物理意义的森林AGB估测模型对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联合机载LiDAR提取的高度特征、森林郁闭度以及星载多光谱植被指数的森林AGB异速生长模型估测方法。以内蒙古根河市为试验区,基于2022年获取的LiDAR数据、哨兵2A多光谱数据以及邻近时间获得的样地数据,对比分析了LiDAR高度特征和多种植被指数与森林AGB的相关性,选择最优LiDAR高度特征与植被指数应用于所提出的模型(ModelB_(N)),并与仅利用高度特征(ModelB)、高度特征与植被指数联合(ModelB_(Y))、高度特征与郁闭度联合(ModelB_(HC))3种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LiDAR高度特征中,90%高度分位数(H90)与研究区森林AGB的相关性最高;所用植被指数中,核函数植被指数KNDVI_(rel)与森林AGB的相关性最高。4种模型中,ModelB_(N)模型具有最高的R_(adj^(2))值(0.78)和估测精度(83.25%)、最低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15.87 t/hm^(2));ModelB_(N)模型估测结果精度优于ModelB_(HC)(R_(adj^(2))和EA分别提高0.05和1.75百分点,RMSE降低1.66 t/hm^(2)),ModelB_(Y)模型估测结果精度优于ModelB(R_(adj^(2))和EA分别提高0.03和1.19百分点,RMSE降低1.12 t/hm^(2)),说明植被指数作为指数幂的合理性;虽然ModelB_(N)模型并非所有像元的不确定性最低,但整体最优。总体来看,ModelB_(N)模型精度最高,简单高效,且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可作为一种新的森林AGB估测技术手段,为森林资源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AGB 多源数据 异速生长模型 遥感估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成矿带多源遥感蚀变信息提取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地区为例
7
作者 吴畅宇 代晶晶 +3 位作者 武广 佘宏全 庞绪勇 赵天辰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0-242,共13页
内蒙古赤峰北部地区拥有丰富的铅锌银锡钨铜锂铍铌钽钼铁矿产资源,是大兴安岭南段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银成矿带的重要组成区域。前人对大兴安岭南段,特别是赤峰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地、物、化、遥和矿产等各方面的调查,但仍缺少有效的浅覆... 内蒙古赤峰北部地区拥有丰富的铅锌银锡钨铜锂铍铌钽钼铁矿产资源,是大兴安岭南段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银成矿带的重要组成区域。前人对大兴安岭南段,特别是赤峰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地、物、化、遥和矿产等各方面的调查,但仍缺少有效的浅覆盖区找矿方法。考虑该区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等综合因素,本文采用多源遥感技术对赤峰北部的克什克腾旗和林西县开展矿化蚀变信息提取。利用多光谱数据(Landsat-8、ASTER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不同类别的矿物蚀变信息;针对GF-5数据,采用混合调谐匹配滤波技术对矿化蚀变信息进行提取;再将三种遥感提取结果进行叠加分析,完成成矿靶区的圈定,并开展野外验证,进一步深化遥感在地质矿产资源调查领域的应用。基于Landsat-8、ASTER两种多光谱数据对铁染、羟基类(Mg-OH、Al-OH)矿物信息进行了提取;基于GF-5数据识别出了白云母、绿帘石、高岭石3种蚀变矿物。经过野外验证发现,遥感提取结果与实际蚀变异常对应良好,并在圈定的靶区内发现了锡铜银铅锌矿化。本次研究结合不同数据源的提取与叠加结果,同时通过野外验证,印证了本文使用的矿化蚀变信息遥感提取方法的准确度。多光谱-高光谱遥感数据相结合有助于后续蚀变分带的分析与更精确的成矿预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矿产资源调查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数据 蚀变信息提取 主成分分析 混合调谐匹配滤波 赤峰地区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轨遥感卫星数传处理器设计与验证
8
作者 李永峰 李文东 +2 位作者 阎昆 刘晓飞 郑小松 《航天器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4,共9页
针对高轨遥感卫星获取信息成本高、成像分辨率低、星地链路带宽小、信号覆盖范围广的特点,提出一种数传处理器设计。采用高可靠数据接口、高保真图像压缩、多文件存储管理、自适应速率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以较低的硬件资源开销实现了多... 针对高轨遥感卫星获取信息成本高、成像分辨率低、星地链路带宽小、信号覆盖范围广的特点,提出一种数传处理器设计。采用高可靠数据接口、高保真图像压缩、多文件存储管理、自适应速率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以较低的硬件资源开销实现了多个设备间高速遥感数据的无误码交换,具有更优的图像压缩性能,在不增加额外硬件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可支持多个任务的并行开展,并使传输通道的有效帧效率达到100%。文章提出的设计,高效实现了高轨遥感卫星的数据处理与传输需求,显著提升了高轨遥感卫星的应用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轨遥感卫星 数传处理器 高保真图像压缩 多文件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多源遥感数据的青海省碾伯镇黄土滑坡信息提取研究
9
作者 裘湧泉 刘丹 杨海明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3,共11页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为浅山黄土丘陵地区,沟壑纵横,滑坡等地质灾害活动频发,对社会经济、人身安全及农业生产等造成了巨大损失。结合多时相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多光谱遥感影像以及DEM地形数据,采用变化检测辅助面向对象方法对...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为浅山黄土丘陵地区,沟壑纵横,滑坡等地质灾害活动频发,对社会经济、人身安全及农业生产等造成了巨大损失。结合多时相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多光谱遥感影像以及DEM地形数据,采用变化检测辅助面向对象方法对研究区的黄土滑坡信息进行提取。结果表明,区滑坡地质灾害点在近居民地距离约150 m,海拔为2000~2300 m的边坡地带分布较多。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提取结果进行精度检验与分析,滑坡提取有效准确率为70.37%,可为研究区的地质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数据 滑坡提取规则 黄土滑坡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量化滨海蓝碳储量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0
作者 康濒月 李佳旭 +1 位作者 宁园力 李洪远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075-5089,共15页
科学量化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碳汇能力是制定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措施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多源遥感数据与机器学习技术的结合应用领域日益广泛,然而缺乏对滨海蓝碳量化方法和技术体系的比较与系统评... 科学量化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碳汇能力是制定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措施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多源遥感数据与机器学习技术的结合应用领域日益广泛,然而缺乏对滨海蓝碳量化方法和技术体系的比较与系统评述。梳理了近五年多源遥感数据结合机器学习在蓝碳储量量化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在归纳总结量化蓝碳的分类与预测路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遥感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的适用性,聚焦分类与预测路径的模型表现及量化指标。结果表明,分类与预测途径难以完全替代彼此,分类路径适用于缺乏足够碳储量数据情形下快速量化蓝碳实现空间化,而预测路径适用于精确量化碳储量的连续变量值,在未来需发展“先分类、再预测”整合路径以提高结果精度与研究效率;提出考虑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干预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动态等多重因素,发展蓝碳时空动态监测体系,以支持滨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蓝碳 机器学习 多源遥感数据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选择和机器学习的森林蓄积量估算
11
作者 赵娅冰 彭道黎 +2 位作者 郭发苗 王荫 黄静娴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5-167,共13页
【目的】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评估不同特征选择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组合构建的森林蓄积量估算模型的准确性,挖掘其协同互补潜力,以期有效提高森林蓄积量的估算精度。【方法】以河北省第九次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结合GF-1、Senti... 【目的】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评估不同特征选择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组合构建的森林蓄积量估算模型的准确性,挖掘其协同互补潜力,以期有效提高森林蓄积量的估算精度。【方法】以河北省第九次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结合GF-1、Sentinel-2、Sentinel-1和ASTER GDEM 4种遥感数据,采用随机森林变量选择(VSURF)、递归特征消除(RFE)和Boruta 3种特征选择方法,以及支持向量回归(SVR)、K-最近邻(KNN)、随机森林(RF)、分类提升(CatBoost)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5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蓄积量模型,并筛选出最优模型。此外,通过方差分析量化数据集、特征选择和机器学习算法这3个因素对森林蓄积量估算的影响。【结果】(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数据集、特征选择和机器学习算法均对蓄积量估算性能有显著影响。(2)多源遥感数据的结合能有效提高森林蓄积量的估算性能。与其他数据集相比,联合GF-1、Sentinel-2、Sentinel-1和ASTER GDEM数据构建的模型表现出更高的估算精度。从整体来看,Boruta特征选择方法优于VSURF和RFE。CatBoost在建模中的表现优于其他算法(SVR、KNN、RF和XGBoost)。(3)基于GF-1、Sentinel-2、Sentinel-1和ASTER GDEM的组合,使用Boruta特征选择方法和CatBoost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估算模型实现了最高的准确性(R^(2)=0.6385,RMSE=13.3053 m^(3)/hm^(2))。【结论】基于多源遥感数据估算保定市森林蓄积量时,结合特征选择和机器学习算法可显著优化模型的估算效果,得到更精准的蓄积量估算结果。研究结果不仅改进了当前应用多源遥感数据估算森林蓄积量的方法,还为大范围森林蓄积量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蓄积量 多源遥感数据 特征选择 机器学习算法 集成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水稻叶片氮含量估算研究
12
作者 贾韬 唐立芳 +1 位作者 汪建飞 鲁立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6期1-8,共8页
为研究多源卫星数据的水稻叶片氮浓度含量精度,于2020—2022年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展水稻叶片氮含量估算试验,利用HH2光谱仪获取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的叶片高光谱实测数据,并同步获取了水稻各时... 为研究多源卫星数据的水稻叶片氮浓度含量精度,于2020—2022年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展水稻叶片氮含量估算试验,利用HH2光谱仪获取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的叶片高光谱实测数据,并同步获取了水稻各时期氮素含量数据。选取了两种卫星传感器(Quick Bird和SPOT-6)的波段响应函数,基于ENVI/IDL重采样技术模拟了两种卫星传感器的反射率数据。基于模拟的水稻叶片多光谱反射率数据,以任意两个波段组合的方式构建了12个光谱指数,通过相关性拟合筛选与各生育期氮素含量高度相关的光谱指数,通过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对建立的水稻叶片氮含量估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水稻叶片氮素含量(除分蘖期外)呈逐渐降低趋势,与光谱反射率呈负相关。Quick Bird卫星传感器在分蘖期、孕穗期NDSI-BG和RSI-BR与氮含量相关性最高,拟合决定系数(R^(2))分别为0.3518、0.6170和0.3529、0.6281;在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NDSI-RN和RSI-RN的R^(2)最高,分别为0.7140、0.5532、0.6372和0.7075、0.5429、0.6395。SPOT-6卫星传感器与Quick Bird一致,在分蘖期、孕穗期NDSI-BG和RSI-BR的R^(2)最高,分别为0.3518、0.6129和0.3554、0.6222;在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NDSI-RN和RSI-RN的R^(2)最高,分别为0.7029、0.5436、0.5846和0.6978、0.5379和0.5848。模型验证结果表明,Quick Bird卫星模拟数据的R^(2)=0.56,RMSE=0.42;SPOT-6卫星模型的R^(2)=0.54,RMSE=0.28。说明基于Quick Bird卫星模拟数据建立的氮含量估测模型精度要优于SPOT-6卫星,但其RMSE略大,可以利用该方法进行较为粗略的水稻氮素含量估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氮素监测 遥感技术 高光谱数据 多源卫星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遥感的梁子湖水体浊度变化分析
13
作者 邓实权 田芷涵 +3 位作者 白婷 谢珊 李文凯 顾欢欢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02,119,共7页
水体浊度是水环境的重要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水体质量优劣。以梁子湖为研究对象,基于GEE遥感云计算平台,利用2003—2021年的Aqua MODIS遥感数据,反演了该湖的水体浊度情况,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①梁子湖冬春季节的水体... 水体浊度是水环境的重要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水体质量优劣。以梁子湖为研究对象,基于GEE遥感云计算平台,利用2003—2021年的Aqua MODIS遥感数据,反演了该湖的水体浊度情况,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①梁子湖冬春季节的水体浊度高于夏秋季节,其中冬春季节的浊度高于30 NTU,而夏秋季节的浊度低于20 NTU;②梁子湖的水体浊度在近年逐渐降低,2011年前,水体浊度平均值约为30 NTU,且空间差异显著,临近陆地的区域浊度约为50 NTU,相较于平均值更高,2011年之后,水体浊度均值逐渐降低,约为25 NTU,其中临近陆地的区域浊度约为30 NTU,降幅明显;③梁子湖的水体浊度与梁子湖保护区范围内的土地覆盖类型具有相关性,其中绿地面积对其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63,绿地面积越大,浊度越低。由此可见,近10 a来,梁子湖的水体整体浊度从30 NTU下降至25 NTU,降低了16.67%,梁子湖的湖泊治理取得了较大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浊度 多时相遥感 Aqua MODIS遥感数据 时空变化 梁子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比亚哈达普铜铅金属矿普查区遥感地质解译与应用
14
作者 胡官兵 廖志坚 +2 位作者 刘舫 李懿 李政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220,共10页
研究区位于非洲纳米比亚中南部区域,具有寻找铜铅金属矿的良好潜力。为配合地质勘查工作,查明区内铜铅矿资源成矿地质条件,选取SPOT-6、ETM+、ASTER等3种卫星遥感数据,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并开展详细地质解译及蚀变信息提取工作,同时在分... 研究区位于非洲纳米比亚中南部区域,具有寻找铜铅金属矿的良好潜力。为配合地质勘查工作,查明区内铜铅矿资源成矿地质条件,选取SPOT-6、ETM+、ASTER等3种卫星遥感数据,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并开展详细地质解译及蚀变信息提取工作,同时在分析研究区矿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分别从岩石地层、地质构造及遥感蚀变信息等方面总结归纳遥感找矿标志,并进行找矿预测。结果表明,区内各地质体影像特征差异明显,遥感解译成效好,解译出主要含矿层位地质界线,包括新解译岩体23处。对典型区域进行野外验证,经调查均为花岗岩体,解译成果与地质工作吻合度高,圈定4处有利找矿预测区。其中II号预测区,解译结果反映该区隐伏的含矿岩系可能受后期构造作用影响而抬升,有望寻找热液型和同火山岩有关的矿床。研究成果为该区矿产勘查提供遥感支撑,也可为周边类似区域遥感地质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勘查 铜铅矿 遥感解译 多源遥感数据 哈达普铜铅矿 纳米比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遥感与红外高光谱遥感联合应用的进展与展望
15
作者 李旌阳 何杰颖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3-423,共11页
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入,单一遥感技术由于物理机制的限制,难以满足复杂地球系统观测对精度、时空分辨率和数据维度的需求.本研究对微波遥感与红外高光谱遥感的结合应用进行综述,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探讨了两种技术的基础原理与特性,总结... 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入,单一遥感技术由于物理机制的限制,难以满足复杂地球系统观测对精度、时空分辨率和数据维度的需求.本研究对微波遥感与红外高光谱遥感的结合应用进行综述,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探讨了两种技术的基础原理与特性,总结其在灾害管理和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梳理多传感器融合的技术进展,并分析其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时空分辨率差异、多传感器校准与数据处理复杂性等问题.研究表明,微波与红外高光谱遥感的融合能够提升观测精度与数据覆盖范围,为气象预报、灾害响应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支持.未来需优化融合算法与数据处理技术,推动融合技术向产品化和实际应用转化,为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研究提供更强有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遥感 红外高光谱遥感 多传感器融合 地球观测 数据处理 时空分辨率 灾害管理 生态环境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块链的多模态遥感大数据治理方法与系统
16
作者 海那尔·哈那提 张柘 +1 位作者 朱利鲁 吴一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M0002,共11页
遥感技术作为获取地球信息的重要手段,在资源监测、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遥感技术和遥感平台的快速发展,遥感数据量正在呈爆炸式增长,逐步呈现多源、多尺度、多时相、多模态等大数据特征。... 遥感技术作为获取地球信息的重要手段,在资源监测、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遥感技术和遥感平台的快速发展,遥感数据量正在呈爆炸式增长,逐步呈现多源、多尺度、多时相、多模态等大数据特征。现有遥感数据治理系统主要采用中心化数据管理方案,难以满足跨部门数据共享的高并发访问以及数据防篡改与可追溯的需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多模态遥感大数据治理方法与系统。在异构式分布式存储与统一元信息库的基础上,引入区块链去中心化、防篡改及可追溯的特性,将遥感数据的哈希摘要与元信息关键字段写入区块链,并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灵活的访问控制与审计跟踪。基于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验表明,该方法在保障大数据访问效率的同时,可有效提高多模态遥感数据在多节点环境下的安全性与可追溯能力,能够检测链外数据的篡改行为并支持跨部门协同的权限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遥感数据 区块链 大数据治理 统一索引 去中心化数据库 智能合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致性生成对抗的遥感多时相建筑物变化检测数据对生成技术
17
作者 陈昊 周光尧 +3 位作者 王乾通 高斌 王文志 唐皓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5-838,共14页
虽然目前可以获取海量的多时相遥感数据,但是由于建筑物变化时间周期过长,难以获取充足的建筑物变化数据对来支撑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变化检测模型构建,呈现多时相遥感建筑物变化检测处理精度差的问题。因此,为提升变化检测算法模型处理... 虽然目前可以获取海量的多时相遥感数据,但是由于建筑物变化时间周期过长,难以获取充足的建筑物变化数据对来支撑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变化检测模型构建,呈现多时相遥感建筑物变化检测处理精度差的问题。因此,为提升变化检测算法模型处理性能,该文从建筑物变化检测训练数据对生成开展研究,基于一致性对抗生成机理提出了多时相建筑物变化检测数据对生成网络(BAG-GAN)。其主要在多时相图像生成过程中采用对抗一致性损失函数约束,在保证生成图像和输入图像关联性的同时,保证了生成模型的多模态输出能力。此外,还通过重组原数据集中的变化标签和多时相遥感图像来进一步提升建筑物变化信息生成的多样性,解决了训练数据中有效建筑物变化信息占比少的问题,为变化监测算法模型的充分训练奠定了基础。最后,在LEVIR-CD和WHU-CD建筑物变化检测数据集上进行了数据生成实验,并使用生成扩充后的数据集训练了多种较为经典的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BAG-GAN多时相建筑物变化检测数据对生成网络及相应的生成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变化检测模型的处理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相遥感 建筑物变化检测 对抗生成网络 数据对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源遥感数据识别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恢复机制
18
作者 张锋 刘锋 +2 位作者 佘延娣 赵媛媛 马涛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46,93,共8页
为明确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恢复机制,本文首先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和垂直尺度变化,然后融合多源遥感数据解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其相对贡献,最后结合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解释其恢复机制。结果表明:2001—2... 为明确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恢复机制,本文首先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和垂直尺度变化,然后融合多源遥感数据解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其相对贡献,最后结合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解释其恢复机制。结果表明:2001—2020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呈显著增加趋势,且集中分布在海拔3000~4000 m之间;过去20年间有83.44%的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增加,人类活动主导了其中的71.29%;气温和土壤养分对草地净初级生产力起着最重要的直接影响,气象因子还通过调控土壤pH参与土壤养分循环,进而促进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增加。研究结果为科学利用和保护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净初级生产力 多源遥感数据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时空特征的亚热带地区典型树种遥感知识图谱构建
19
作者 李晖 陈达杰 +3 位作者 黄韩冰 陈超 袁莹 黄宗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2-116,共15页
【目的】海量多源遥感数据为亚热带地区典型树种的高精度遥感服务需求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知识资源。然而,亚热带地区树种类型丰富,且受多云、多雨、多山等复杂环境影响,导致多源遥感特征复杂,树种基本特征和复合特征(状态和过程)的时空... 【目的】海量多源遥感数据为亚热带地区典型树种的高精度遥感服务需求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知识资源。然而,亚热带地区树种类型丰富,且受多云、多雨、多山等复杂环境影响,导致多源遥感特征复杂,树种基本特征和复合特征(状态和过程)的时空知识表达存在诸多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在地理知识图谱的启发下,综合树种基本知识、地学规律知识及多源遥感特征知识,提出顾及时空特征的面向亚热带地区典型树种遥感知识图谱的构建框架,并融合DeepSeek技术构建智能问答系统,旨在为亚热带地区树种遥感知识提供更为有效的知识组织和表达方式。【方法】为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首先从数据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及规律性知识3个层次梳理并整合树种的基本概念、地理规律知识以及遥感解译信息等要素,形成亚热带树种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和地理信息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体系。接着,以树种林班为解译单元,通过本体建模形成单一时间状态的树种本体知识和遥感本体知识,并根据树种生长状态的演进,通过时间和空间关联构建时空序列树种本体模型,完成亚热带地区典型树种的遥感知识核心要素的知识关系提取。此外,融合森林清查数据、百度百科数据、遥感预解译结果等,进行树种本体知识、遥感预解译信息、属性信息的抽取,丰富数据层。最终,利用Neo4j图数据库存储树种实体关系,构建具有时空特性的亚热带地区典型树种遥感知识图谱,并采用DeepSeek大模型部署树种相关的本地知识库,实现知识图谱驱动的交互式问答服务。【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顾及时空特征的亚热带地区典型树种遥感知识图谱,并基于知识图谱与DeepSeek的深度融合,开发了支持自然语言交互的智能问答系统,实现了不同状态的树种知识、地学知识、遥感知识的关联查询及地图可视化。【结论】这一成果不仅实现了亚热带地区树种“数据—知识”的转换,还通过DeepSeek与知识图谱的协同计算,提供了灵活便捷的遥感知识查询与知识服务能力,能够为知识引导的亚热带地区典型树种遥感智能解译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其他领域的遥感知识图谱提供了应用示范。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扩充典型树种知识图谱的知识规模,以满足高精度林业遥感监测对高质量知识服务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 亚热带 多源遥感数据 知识图谱 时空特征 知识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质量遥感监测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20
作者 杨继文 赵鹏飞 +1 位作者 滕浩 邓蜀江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8期60-64,共5页
耕地质量监测是落实耕地保护的重要手段,准确快速地获取耕地质量信息也是国内外重点研究方向。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方法,为大范围、短周期获取黑土耕地质量信息提供可能。该文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法,归纳整理常用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分析国... 耕地质量监测是落实耕地保护的重要手段,准确快速地获取耕地质量信息也是国内外重点研究方向。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方法,为大范围、短周期获取黑土耕地质量信息提供可能。该文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法,归纳整理常用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分析国内外关于耕地质量遥感监测的研究现状,分析阐述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进行耕地质量遥感监测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基于遥感技术的多尺度耕地质量评价框架,为不同尺度下耕地质量评价提供建议及对策,有利于推动多维度、多层级耕地质量监测体系的构建,提升耕地质量监测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促进耕地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耕地质量 评价指标 多源数据 多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