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2篇文章
< 1 2 1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目标麻雀搜索算法-反向传播的轴向柱塞马达低脉动优化设计
1
作者 陈远玲 唐瑾 +3 位作者 石浩 熊文才 周宗池 任晓智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7,共12页
针对某中吨位挖掘机回转马达在作业时产生较大噪声的问题,以斜盘式轴向柱塞回转马达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场仿真方法对轴向柱塞马达进行动态模拟,探究柱塞马达配流盘上不同阻尼槽的结构和参数对柱塞腔的压力脉动和出口流量脉动的影响关系;... 针对某中吨位挖掘机回转马达在作业时产生较大噪声的问题,以斜盘式轴向柱塞回转马达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场仿真方法对轴向柱塞马达进行动态模拟,探究柱塞马达配流盘上不同阻尼槽的结构和参数对柱塞腔的压力脉动和出口流量脉动的影响关系;结合多目标麻雀搜索算法对阻尼槽参数进行寻优,得到最优的阻尼槽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大阻尼槽的深度和宽度参数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柱塞马达的压力和流量脉动,U形阻尼槽优于三角型阻尼槽;对U形槽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后,马达柱塞腔的压力脉动幅值、马达出口流量脉动分别下降了4.38 MPa和17.44%;马达噪声试验间接验证了仿真结果及优化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柱塞马达 流场仿真 压力脉动 流量脉动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温度-流体场双向耦合下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电感与磁链摄动分析
2
作者 李洁 吴硕阳 +1 位作者 刘卫斌 周安跃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9-476,共8页
针对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运行过程中因固有参数摄动导致电感和磁链计算精度偏低的问题,提出一种计及多场双向耦合效应的永磁同步发电机(PMSG)电感与磁链摄动分析的方法。以一台2 MW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为例,首先,根据电磁学和传热学理论,... 针对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运行过程中因固有参数摄动导致电感和磁链计算精度偏低的问题,提出一种计及多场双向耦合效应的永磁同步发电机(PMSG)电感与磁链摄动分析的方法。以一台2 MW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为例,首先,根据电磁学和传热学理论,分析PMSG热源,建立电磁损耗模型,结合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的螺旋水道结构,分析PMSG温升,建立温度-流体场模型,根据多物理场耦合机制建立PMSG电磁-温度-流体的多场双向耦合模型;其次,基于电磁-温度-流体场双向耦合模型,采用有限元交替迭代方法计算不同温度下PMSG的电感和磁链数值;最后,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电感和磁链的数据拟合,得到风电工程背景下额定工况中PMSG电感和磁链的表达函数。与冻结磁导率法、有限元法进行对比分析,该方法获得的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电感和磁链的摄动特性与表征方法有效且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机 损耗 温度 多场耦合 固有参数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on Flow Field Calculation of Multi-circuit DC Transmission Lines 被引量:14
3
作者 LI Wei ZHANG Bo HE Jin-liang ZENG Rong CHEN Shui-ming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719-2725,共7页
An upwind finite element(FE)based algorithm to calculate the ion flow field in the vicinity of multi-circuit DC transmission lines is described.The initial value estimation and boundary condition are optimized,so deta... An upwind finite element(FE)based algorithm to calculate the ion flow field in the vicinity of multi-circuit DC transmission lines is described.The initial value estimation and boundary condition are optimized,so details of the transmission lines such as bundle conductors and ground wires can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simulation model.Comparison between measured and computed ground level total electrical field and ion current density shows satisfactory agreement.The ion flow field of a ±500 kV HVDC project with bipolar lines on the same tower is simulated.The total electrical field and ion current density on ground level are compared among different line arrang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回直流输电线路 离子流场 计算方法 模拟 离子电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ML-PMRF的复杂仿真系统可信度智能分配方法
4
作者 张欢 李伟 +2 位作者 张冰 马萍 杨明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16-1524,共9页
为保证复杂仿真系统达到可信度要求和缩短开发周期,应在构建复杂仿真系统之初确定各个仿真子系统的可信度。为此,提出一种复杂仿真系统可信度智能分配方法,在明确复杂仿真系统总体可信度的情况下获取各仿真子系统的可信度分配结果。根... 为保证复杂仿真系统达到可信度要求和缩短开发周期,应在构建复杂仿真系统之初确定各个仿真子系统的可信度。为此,提出一种复杂仿真系统可信度智能分配方法,在明确复杂仿真系统总体可信度的情况下获取各仿真子系统的可信度分配结果。根据复杂仿真系统的组成和结构,提出基于多层成对马尔可夫随机场(multi-layer pairwise Markov random field,ML-PMRF)的复杂仿真系统可信度分配模型构建方法。基于最大后验推理和离散萤火虫群优化,提出一种面向ML-PMRF的智能推理方法。通过实例应用及对比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仿真系统 可信度分配 多层成对马尔可夫随机场 智能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电极组分梯度设计抑制力-化学耦合劣化
5
作者 谭博文 耿双龙 +1 位作者 张锴 郑百林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72-780,I0011-I0014,共13页
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硅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的优点,但其充放电循环中的体积效应会引发活性涂层的上下表面不稳定,且内部极化会诱导产生扩散应力,两者共同导致结构退化和容量衰减。受功能梯度材料启发,本研究提出了一种五层复合组分梯度... 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硅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的优点,但其充放电循环中的体积效应会引发活性涂层的上下表面不稳定,且内部极化会诱导产生扩散应力,两者共同导致结构退化和容量衰减。受功能梯度材料启发,本研究提出了一种五层复合组分梯度硅电极。通过实验与多尺度力-电-化学耦合仿真发现,本研究所设计的对称组分梯度硅电极和线性组分梯度硅电极在减缓力-化学耦合劣化方面效果显著,较传统的均匀电极表现出更好的循环和倍率性能。对称梯度电极锂离子电池在0.2C(1C=2.65 mA·cm^(-2))倍率下循环100次后,比容量剩余2065 mAh·g^(-1),容量保持率为81%,而均匀电极为51%。线性梯度电极在1C倍率下的平均放电容量则是均匀电极的1.5倍,且两类梯度电极循环前后的阻抗变化均小于均匀电极。上述组分梯度电极采用多层复合涂布工艺制备,无需材料改性便能提高电极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电极 功能梯度材料 多物理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流下砂-黏复合地层人工冻结多场耦合研究
6
作者 高国耀 郭伟 +3 位作者 任宇晓 祝显鹏 郭文秀 闫澍旺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8-220,共13页
对滨海地层进行人工冻结时,高盐度地下水渗流的存在将严重影响冻结范围和冻结效果.利用Navier-Stokes方程来描述滨海地层中液相在渗流过程中的动量守恒,考虑渗流过程中土颗粒表面对盐的吸附和解吸作用以及人工冻结时液相的非对流通量对... 对滨海地层进行人工冻结时,高盐度地下水渗流的存在将严重影响冻结范围和冻结效果.利用Navier-Stokes方程来描述滨海地层中液相在渗流过程中的动量守恒,考虑渗流过程中土颗粒表面对盐的吸附和解吸作用以及人工冻结时液相的非对流通量对水、盐相变的影响,建立了渗流对砂-黏复合地层人工冻结过程影响的水-盐-热-力学理论模型.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渗流条件下砂-黏地层的水-盐-热-力学多场耦合理论模型进行求解,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效果较好.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不同渗流速度对水、盐、温度和位移等各组分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渗流速度从0 m/d增加到15 m/d,在砂-黏复合地层上游土体的冻结难度加大,导致上游的冻结区域向下游缩减,下游的冻结区域沿着渗流向下游扩大,砂层和黏土层中冰的前缘位置分别向下游移动了60.3%和26.2%;砂层和黏土层中盐结晶前缘位置分别向下游移动了50.4%和26.2%;在水、盐相变的作用下,土体内部应力的增加导致土体位移的增加,在砂-黏复合地层的下游,人工冻结后黏土层的位移峰值增大了107%;冻结管在垂直于渗流方向上的影响范围被缩减,在冻结管两侧0.3 m位置处黏土层和砂层的温度分别降低了1.1℃和2.8℃,黏土层和砂层的总含盐量分别增加了8.5%和7.4%,黏土层和砂层中冰的产生范围分别缩小了10.2%和54.9%.本文研究成果为渗流条件下的滨海地层的人工冻结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冻结 冻结管 渗流 -黏复合地层 多场耦合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nivector field method-based multi-agent navigation for pursuit problem in obstacle environments 被引量:3
7
作者 Le Pham Tuyen Hoang Huu Viet +3 位作者 Sang Hyeok An Seung Gwan Lee Dong-Han Kim Tae Choong Chu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1002-1012,共11页
The pursuit problem is a well-known problem in computer science. In this problem, a group of predator agents attempt to capture a prey agent in an environment with various obstacle types, partial observation, and an i... The pursuit problem is a well-known problem in computer science. In this problem, a group of predator agents attempt to capture a prey agent in an environment with various obstacle types, partial observation, and an infinite grid-world. Predator agents are applied algorithms that use the univector field method to reach the prey agent, strategies for avoiding obstacles and strategies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predator agents. Obstacle avoidance strategies are generalized and presented through strategies called hitting and following boundary(HFB); trapped and following shortest path(TFSP); and predicted and following shortest path(PFSP). In terms of cooperation, cooperation strategies are employed to more quickly reach and capture the prey ag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shown to illustrate the efficiency of the method in the pursuit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RSUIT problem PREDATOR AGENT PREY AGENT univector field method multi-AGENT syste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铁矿热炉熔炼过程中的电磁-热-组分多物理场耦合
8
作者 杨祎晗 刘鹏 +2 位作者 李茂生 丁佳文 兰孝宇 《材料与冶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2-331,共10页
建立了一个瞬态三维矿热炉数学模型,分析镍铁矿热炉熔炼过程中电磁-热-组分多物理场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利用用户自定义函数(UDFs)同时求解了矿热炉内部的电热转换、多相间传热传质和还原反应,揭示了镍铁矿热炉熔炼过程中不同时刻多物理... 建立了一个瞬态三维矿热炉数学模型,分析镍铁矿热炉熔炼过程中电磁-热-组分多物理场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利用用户自定义函数(UDFs)同时求解了矿热炉内部的电热转换、多相间传热传质和还原反应,揭示了镍铁矿热炉熔炼过程中不同时刻多物理场的分布规律,并研究了不同时刻氧化镍和铁氧化物的转化率.结果表明:不同时刻的多物理场具有耦合性和不均匀性;受温度分布的影响,氧化镍和铁氧化物的还原反应主要集中在电弧下方至矿料层底部,以及3个电弧之间的高温区域;熔炼至40 min时,氧化镍和铁氧化物的反应区体积分别为138.7 m^(3)和43.1 m^(3),反应量分别为2.542 t和13.332 t,且与铁氧化物相比,氧化镍的反应速率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热炉 多物理场 还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场辅助作用下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聚砜导电分离膜的制备及性能
9
作者 李康 邵会菊 +3 位作者 高伟 伍明蜜 杨曼 刘玉飞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9-186,共8页
为提升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的分散性及增强聚砜导电分离膜的渗透分离性能和导电性能,本研究采用了将不同比例的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FMWCNT)与聚砜(PSF)共混的方法,通过非溶剂致相分离法(NIPS)辅以外场处理,制备出了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 为提升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的分散性及增强聚砜导电分离膜的渗透分离性能和导电性能,本研究采用了将不同比例的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FMWCNT)与聚砜(PSF)共混的方法,通过非溶剂致相分离法(NIPS)辅以外场处理,制备出了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聚砜(FMWCNT/SMANa/PSF)导电分离膜。成功制备了具有指状孔和网状支撑体的理想结构。导电粒子FMWCNT在膜表面呈现偏析现象,而在膜内部则实现了均匀分散。对该导电分离膜的黏度、电导率、结构形貌、渗透分离性能以及抗污染能力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通过精细调控FMWCNT添加量和外场辅助技术改良了膜的内部结构,促进了膜内FMWCNT的分布和排列,优化了膜内导电网络,使得该导电分离膜具备了优异的渗透通量和导电性能。在添加质量分数2.5%的FMWCNT及1 min的外场辅助处理下,导电分离膜展现出优良的电导率(1362μs/cm)、纯水渗透通量[3512.16 L/(m^(2)·h·bar)],牛血清蛋白(BSA)截留率(98.13%)及抗污染性能(通量恢复率98.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砜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 非溶剂致相分离法 外场辅助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lex field network-coded cooperation based on multi-user detec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被引量:2
10
作者 Jing Wang Xiangyang Liu +1 位作者 Kaikai Chi Xiangmo Zhao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3年第2期215-221,共7页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can achieve spatial diversity gains,and consequently combats signal fading due to multipath propag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powerfully.A novel complex field network-coded cooperation(CFNCC...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can achieve spatial diversity gains,and consequently combats signal fading due to multipath propag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powerfully.A novel complex field network-coded cooperation(CFNCC) scheme based on multi-user detection for the multiple unicast transmission is proposed.Theoretic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cooperation(CC) scheme and network-coded cooperation(NCC) scheme,CFNCC would obtain higher network throughput and consumes less time slots.Moreover,a further investigation is made for the symbol error probability(SEP) performance of CFNCC scheme,and SEPs of CFNCC scheme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NCC scheme in various scenarios for different signal to noise ratio(SNR) val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work coding complex field wireless network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multi-user det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的某地铁配电柜温湿度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雷 崔光磊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7,共7页
[目的]运行在长江流域高温高湿环境中的配电柜,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发生内部凝露现象,引发设备受潮及故障。为避免凝露引发的配电柜故障,有必要分析凝露现象产生的机理,研究配电柜的温湿度控制策略。[方法]基于凝露引发的配电柜故障,分... [目的]运行在长江流域高温高湿环境中的配电柜,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发生内部凝露现象,引发设备受潮及故障。为避免凝露引发的配电柜故障,有必要分析凝露现象产生的机理,研究配电柜的温湿度控制策略。[方法]基于凝露引发的配电柜故障,分析了凝露现象产生的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以中部某城市地铁配电间内配电柜为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构建配电柜全尺寸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基于环境测控的历史数据进行仿真,分析配电柜内温度及湿度变化对柜内凝露现象的影响。基于2022年数据,统计自然状态下各月的凝露概率,结合仿真计算结果提出配电柜温湿度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计算对控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及结论]凝露现象同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密切相关。6月和7月的凝露概率最高,入夜后凌晨至清晨最易发生凝露。提高配电间空调设置温度并降低环境相对湿度,可显著降低配电柜发生凝露的概率。具体控制策略为:在夏季空调制冷时,配电间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宜低于26℃:在配电间增设除湿机,将环境相对湿度降低至75%及以下。经仿真结果验证,温湿度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防凝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配电柜 多物理场 温湿度 凝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orkbench的中大型涡旋压缩机流场特性分析与流-热-固多场耦合研究
12
作者 闫安岗 袁伟 +4 位作者 郭前建 张成 李雨倩 常青青 朱玉麒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1-187,共7页
为了探究电机转速对中大型涡旋压缩机内部流场变化以及涡旋齿应力与变形的影响,基于ANSYS Workbench平台,通过对涡旋压缩机流体域进行建模,在进行网格无关性检验后,采用Fluent软件进行计算流体力学仿真分析,探究不同转速下压缩腔内压力... 为了探究电机转速对中大型涡旋压缩机内部流场变化以及涡旋齿应力与变形的影响,基于ANSYS Workbench平台,通过对涡旋压缩机流体域进行建模,在进行网格无关性检验后,采用Fluent软件进行计算流体力学仿真分析,探究不同转速下压缩腔内压力、温度分布情况,并根据流场分析结果,对动涡旋盘进行流-热-固多场耦合分析。结果表明:涡旋齿主要变形方向为轴向变形,最大变形量出现在齿顶位置。对涡旋盘进行检修时,应重点关注此位置的涡旋齿变形情况。低转速会破坏压缩腔内部流场稳定性,在一定区间内提高电机转速可以改善涡旋压缩机的径向泄漏现象,当电机转速提高至临界点时,涡旋压缩机压缩腔内的最大压力、温度值趋于稳定,此后将难以通过提高转速来改变压缩腔内部流场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压缩机 动涡旋盘 多场耦合 应力和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热-化多场耦合实验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13
作者 李伟光 刘珂 +2 位作者 拓宏亮 商泽进 王慧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3-157,共5页
为了满足极端工况下构件力学性能评估、工作寿命预测以及实验教学的实际需求,设计了一种力-热-化多场耦合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可同时调控力学、热学和化学场变量,由实验平台框架、力学加载装置、温度控制装置、化学反应物浓度控制装置... 为了满足极端工况下构件力学性能评估、工作寿命预测以及实验教学的实际需求,设计了一种力-热-化多场耦合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可同时调控力学、热学和化学场变量,由实验平台框架、力学加载装置、温度控制装置、化学反应物浓度控制装置和待测实验件组成,能够实现对材料在力/位移、温度和化学反应物浓度共同作用下的性能测试,具有测试精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多场耦合理论知识及实验测试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场耦合 实验教学平台 工作寿命 极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力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14
作者 董鹏军 曹雪娟 唐伯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0-1112,共13页
为揭示温度、湿度和动载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的损坏机理,本文在考虑初始静应力场的条件下,构建了水-热-力全耦合三维有限元沥青路面结构模型,研究了温度场对动应力、动应变以及超孔隙水压力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在路表,随着路面温度升高... 为揭示温度、湿度和动载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的损坏机理,本文在考虑初始静应力场的条件下,构建了水-热-力全耦合三维有限元沥青路面结构模型,研究了温度场对动应力、动应变以及超孔隙水压力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在路表,随着路面温度升高,横向和纵向动态拉伸应变增大,且动应变的波形变化更为复杂,容易导致路面出现横向和纵向裂缝。沿路面深度方向,水-热-力耦合作用下动应变分量负峰值以及超孔隙水压力均呈指数函数分布。随着路面温度的升高,动应变分量负峰值随温度的变化可近似采用指数函数描述,当路面温度超过30℃时,动应变分量快速增长;超孔隙水压力负峰绝对值随着路面温度的升高呈线性增大,其中在路表的增长速率最快。研究结果将为揭示多场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的损坏机理以及沥青路面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路面 多场耦合 动力响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场信息融合的采动覆岩宏-细观损伤演化及“两带”发育位置判识
15
作者 魏江波 王双明 +6 位作者 刘浪 蔚保宁 种德雨 刘智振 李东奎 庄登登 周静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140,共13页
【目的】黄河中游煤炭开采区采动覆岩破坏特征与“两带”空间结构演化是采空区注浆充填开采领域亟需破解的关键难题。【方法】为准确判识采动覆岩“两带”发育位置,以陕北凉水井煤矿42205工作面为地质原型,根据现场钻孔资料,采用颗粒流... 【目的】黄河中游煤炭开采区采动覆岩破坏特征与“两带”空间结构演化是采空区注浆充填开采领域亟需破解的关键难题。【方法】为准确判识采动覆岩“两带”发育位置,以陕北凉水井煤矿42205工作面为地质原型,根据现场钻孔资料,采用颗粒流离散元方法构建采煤数值模型,模拟分析采动覆岩微裂隙发育、破断岩块分布、垂向位移变化、力链结构演化和空隙率演化等采动覆岩损伤特征和规律,综合判识采动覆岩“两带”发育位置和形态,结合现场实测对比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基于宏-细观多场信息融合的采动覆岩“两带”发育位置精准判识方法。【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采动覆岩微裂隙发育数量随着工作面推进呈正相关关系,且表现为先幂指数增长后线形增长的两阶段特征;在基载比接近1.0且采动覆岩“上三带”完整条件下,采动覆岩破断岩块平均长度随岩层高度的增大呈非线性对数增长特征。(2)采动覆岩强力链拱随工作面的不断推进,其高度先增大后趋于稳定,而跨度同步工作面推进速度;受覆岩载荷不断增大,强力链拱的破坏是岩层破断致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增大的内在原因;强力链拱内强力链结构自下而上表现出垂向密集分布和近水平稀疏分布的双区段特征。(3)采动覆岩空隙率与岩层高度呈负相关关系,垮落带沿两侧松散区向中部压实区,采动覆岩空隙率平均由30%逐渐非线性减小至10%左右;融合多源信息综合判识采动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平均为69.00 m,裂采比平均为19.71,垮落带发育高度平均为19.63 m,垮采比平均5.61;采动覆岩导水裂隙带形态呈“正梯形”特征。该研究结果相较于传统单因素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其在工程应用方面可为黄河中游采空区垮落带矸石浆体高效充填空间精准计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损伤 多场信息融合 力链 空隙率 “两带”发育位置 数值模拟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Model Analysis of Electric Field Excited by Multi-circuit Intersecting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 被引量:2
16
作者 XIAO Dongping LEI Hui ZHANG Zhanlong HE Wei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006-2013,共8页
This work is carried out to predict the special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field induced by multi-circuit intersecting overhead high-voltage (HV) transmission lines (TLs) within a large range without any expensive and t... This work is carried out to predict the special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field induced by multi-circuit intersecting overhead high-voltage (HV) transmission lines (TLs) within a large range without any expensive and time-consuming computation. The two main parts of the presented methodology are 1) setting up a three-dimensional (3D) model to calculate the electric field based on combining ca- tenary equations with charge simulation method and 2) calculating the hybrid electric field excited by multi-circuit intersecting TLs using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and superposition technique. Examples of different TLs configurations, including a 220 kV single-circuit hori- zontally configured TLs, a 500 kV single-circuit triangularly configured TLs and a combination of the 220 kV TLs and the 550 kV TLs, are illustrated 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is methodology. A more complicatal configurations, including a 500 kV double-circuit TLs and two 220 kV single-circuit horizontally configured TLs, are also calculated. Conclusions were drawn from the simulation: 1) The presented 3D model outperforms 2D models in describing the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generated by practical HV TLs with sag and span. 2) Coordinate trans- formation and superposition technique considerably simplify the electric field computation for multi-circuit TLs configurations,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to deal with complex engineering problems. 3) The electric field in the area covered by multiple intersecting overhead TLs is distorted and the hybrid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in some partial region increases so sharply that it might exceed the admissible value. 4) The configuration parameters of the TLs and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multi-circuit TLs, for instance, the height of TLs, the length of span and the intersection angle of multiple circuits, influence the streng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ybrid electric field. The influence regularities sum- marized in this paper can be referred by future TL designs to meet the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g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架空输电线路 电场分布 模型分析 相交 三维 多路 激发 220千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DF-Inception-SAM的转子故障诊断方法
17
作者 伍济钢 张源 曾嘉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4,221,共8页
针对现有转子故障诊断方法缺乏多尺度特征提取能力以及强噪声导致故障分类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格拉姆角差场(Gramian Angular Difference Field,GADF)、Inception模块与锐度感知最小化(Sharpness Awareness Minimization,SAM... 针对现有转子故障诊断方法缺乏多尺度特征提取能力以及强噪声导致故障分类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格拉姆角差场(Gramian Angular Difference Field,GADF)、Inception模块与锐度感知最小化(Sharpness Awareness Minimization,SAM)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对故障信号进行GADF变换,并使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策略将由不同传感器信号变换得到的图像进行水平拼接;接着,将拼接后的图像输入到Inception-SAM模型中进行分类识别,其中,Inception模块能增强神经网络对于多尺度特征的提取能力,SAM能增强模型的泛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转子故障诊断中的分类准确率能够达到99.64%,而且相比其他图片编码方法和神经网络模型,该方法具有更高的故障分类准确率;同时,抗噪性能测试证明该方法在高噪声条件下仍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格拉姆角差场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锐度感知最小化 转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APF-IRRT^(*)复杂输电环境机械臂多目标点路径规划
18
作者 罗宇 王明 +4 位作者 吴田 曾忱 狄正辉 李杰豪 吕田浩 《南方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5,128,共14页
针对复杂输电环境下机械臂多目标点路径规划效率低、路径代价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的人工势场引导的知情快速扩展随机树算法(improved artificial potential field-informed 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s star,IAPF-IRRT^(*))来... 针对复杂输电环境下机械臂多目标点路径规划效率低、路径代价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的人工势场引导的知情快速扩展随机树算法(improved artificial potential field-informed 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s star,IAPF-IRRT^(*))来提升路径规划的性能。首先引入长方体斥力场模型改进传统人工势场中球形斥力场模型,建立输电环境下复杂障碍物的斥力场。然后采用位置均匀分布的椭球域改进IAPF-IRRT*算法中的椭圆域,避免复杂输电环境下采样点出现局部冗余,提高搜索效率。最后引入三角寻优法优化路径中的冗余节点并结合三次样条插曲线对路径平滑处理。在三维简单、三维复杂和复杂输电环境这三组不同复杂程度的障碍物地图上进行验证,其结果表明:IAPF-IRRT*算法与标准RRT、RRT*算法相比,时间效率分别提升了44.8%~83.8%、68.3%~95.2%、26.5%~71.8%;路径代价分别降低了15.5%~35.0%、14.1%~35.3%、31.5%~43.5%;路径中的节点数量分别减少了75.6%~78.8%、75.0%~78.0%、70.4%~7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势场法 IAPF-IRRT^(*)算法 多目标点路径规划 输电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IM-CMG紧凑模型的不同沟道外壳厚度n型核/壳NSFET的SPICE建模
19
作者 王悦杨 马英杰 +4 位作者 白永林 吴佳颖 廉浩哲 唐敏 刘伟景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9-344,共6页
对一种新型的Si/Ge-核/壳纳米片场效应晶体管(NSFET)进行了SPICE建模。使用TCAD仿真获得器件特性数据,结合伯克利短沟道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公共多栅(BSIM-CMG)紧凑模型,完成不同沟道外壳厚度的n型Si/Ge-核/壳NSFET的直流特性建模。通过... 对一种新型的Si/Ge-核/壳纳米片场效应晶体管(NSFET)进行了SPICE建模。使用TCAD仿真获得器件特性数据,结合伯克利短沟道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公共多栅(BSIM-CMG)紧凑模型,完成不同沟道外壳厚度的n型Si/Ge-核/壳NSFET的直流特性建模。通过分析核壳结构沟道的材料与结构设计特点及其导通原理,确立并修正了部分相关的物理参数,准确地描述了沟道外壳厚度改变引起的器件特性变化,完成核/壳NSFET的SPICE模型构建及验证。结果表明,单器件的直流特性参数的平均提取误差小于3%,验证误差小于5%。所建模型可以准确描述不同沟道外壳厚度的n型核/壳NSFET的器件特性,为核/壳NSFET的研发及仿真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 纳米片场效应晶体管(NSFET) TCAD 伯克利短沟道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公共多栅(BSIM-CMG)紧凑模型 SPICE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风-极片耦合的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
20
作者 王佳骏 曾月 +2 位作者 麻宏强 谢越 王圣寻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87,共11页
为解决对流干燥过程中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过程数值计算复杂的问题,综合考虑热风和基材铝板对湿涂层热-质传递特性的共同影响,基于多孔介质多场耦合理论,采用无网格并行方法建立三维热风-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提出湿涂层热-质... 为解决对流干燥过程中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过程数值计算复杂的问题,综合考虑热风和基材铝板对湿涂层热-质传递特性的共同影响,基于多孔介质多场耦合理论,采用无网格并行方法建立三维热风-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提出湿涂层热-质传递过程的差分计算方法。由于数理模型对计算精度要求较高,模拟计算时间长,为提高计算效率,基于相似理论提出缩尺模拟方法,并通过对比不同缩尺比例湿涂层的温、湿度变化规律验证其可靠性。结果表明:不同缩尺比例下湿涂层湿度判定系数R^(2)均大于0.99;原尺模型的模拟时间为5 h,缩尺倍数为800的缩尺模型的模拟计算时间为2.77 h,相比原尺模型减少了44.6%,有效提高了数值计算效率。最后,基于缩尺模拟方法对数理模型进行可靠性验证,结果表明,热风-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温、湿度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误差均在±15%以内,仅个别数据点偏大,说明该模型具有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传质 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 多孔介质多场耦合理论 差分计算方法 缩尺模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