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Seafloor Synthetic Seismograms Caused by Low Frequency Point Sound Source 被引量:4
1
作者 LU Zaihua ZHANG Zhihong GU Jianno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125-132,共8页
Elastic wave on seafloor caused by low frequency noise radiated from ship is called ship seismic wave which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ship targe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wave components and the propagating properties o... Elastic wave on seafloor caused by low frequency noise radiated from ship is called ship seismic wave which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ship targe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wave components and the propagating properties of ship seismic wave,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synthetic seismograms on seafloor aroused by a low frequency point sound source is carried out using a wave number integration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inverse Fourier transform. According to the numerical example of hard seafloor, the time series of seismic wave on seafloor are mostly composed of interface waves and normal mode waves. Each normal mode wave has a well defined low cut-off frequency, while the interface wave doesn't have. The frequency dispersion of normal mode wave is obvious when frequency is lower than 100Hz, while the interface wave is dispersive only in the infra-sound frequency range. The time series of seismic wave is dominated by the interface wave when the source frequency is less than the minimal cut-off frequency of normal mode wa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time engineering low frequency point sound source seismic wave synthetic seismogram numerical calc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江苏子系统仪器烈度产出分析
2
作者 江昊琳 缪发军 +2 位作者 李子烨 孙小航 何奕成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5-739,共5页
对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部署的烈度速报江苏子系统进行了介绍,简述了2021年12月系统部署以来的系统产出情况,同时以系统部署以来产出的震级最大的事件即2021年12月22日江苏天宁M4.2地震为例,使用f-k方法合成各观测台站上的理论地... 对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部署的烈度速报江苏子系统进行了介绍,简述了2021年12月系统部署以来的系统产出情况,同时以系统部署以来产出的震级最大的事件即2021年12月22日江苏天宁M4.2地震为例,使用f-k方法合成各观测台站上的理论地震图,将实际峰值加速度与理论峰值加速度进行比较,评估烈度速报江苏子系统产出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烈度速报系统产出的各台站峰值加速度随震中距逐渐减小,且和理论地震图的结果较为接近,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烈度速报江苏子系统产出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烈度速报 江苏子系统 产出分析 理论地震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场记录的强震台站场地波速结构反演
3
作者 高凯 刘宇实 师黎静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6-445,共10页
基于近场加速度记录反演场地浅部速度结构,可为补充强震台站场地信息提供一种简便的途径,有利于记录的充分利用。本文详细推导了基于单一台站记录的P波地震图法,分析了其中的反演目标函数;通过数值模拟大量近场场地上的理论地震图,分析... 基于近场加速度记录反演场地浅部速度结构,可为补充强震台站场地信息提供一种简便的途径,有利于记录的充分利用。本文详细推导了基于单一台站记录的P波地震图法,分析了其中的反演目标函数;通过数值模拟大量近场场地上的理论地震图,分析了场地覆盖层剪切波速、厚度等特征参数及震源持时对PS波与P波延时的影响,给出了地震记录的筛选原则;通过增加P波初到时刻径向分量与竖向分量幅值比函数作为反演目标函数,对单台地震图法进行改进;最后,利用汶川地震主震及余震记录,反演了武都强震台的场地波速结构,并与表面波法和钻孔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的单台地震图法搜索能力得到了增强,反演效率和精度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速 P波地震图法 强震台站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技术研究 被引量:46
4
作者 孙振涛 孟宪军 +3 位作者 慎国强 钮学民 季玉新 王玉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0-643,共4页
制作高精度的合成地震记录是精细储层描述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合成地震记录原理的基础上 ,从地震剖面的极性判断、平均速度的选取、反射系数的准确提取、子波的精确估算等方面对制作合成记录的要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提高以上四方面的精度 ... 制作高精度的合成地震记录是精细储层描述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合成地震记录原理的基础上 ,从地震剖面的极性判断、平均速度的选取、反射系数的准确提取、子波的精确估算等方面对制作合成记录的要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提高以上四方面的精度 ,提高了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精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 合成地震记录 制作技术 研究 子波 反射系数 极性 平均速度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资料解释中的极性判别技术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金铎 路慎强 +3 位作者 于建国 王进文 王江红 高飞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1年第2期77-83,共7页
在对地震剖面作出明确规定基础上 ,通过声波合成地震记录、提取子波、剖面波组分析、反求平均速度、模型实验、VSP等方法确定地震剖面的极性 ,以便准确标定。
关键词 极性判别技术 合成地震记录 VSP 地震资料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被引量:58
6
作者 靳玲 苏桂芝 +3 位作者 刘桂兰 朱丕跃 李磊 胡艳萍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4年第3期267-271,共5页
人工合成记录在地震资料的解释和储层预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从5个方面论述了合成记录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即①褶积模型建立;②子波参数选择;③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的匹配;④层位标定与地震记录的极性;⑤反射系数的精确提取等... 人工合成记录在地震资料的解释和储层预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从5个方面论述了合成记录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即①褶积模型建立;②子波参数选择;③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的匹配;④层位标定与地震记录的极性;⑤反射系数的精确提取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合成记录的制作精度,而精确的合成记录又是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的重要前提。提出了用相关系数、声波曲线对比和求剩余记录等方法来检查合成记录制作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地震记录 制作方法 子被 褶积模型 储层精细评价 地震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不规则界面多层介质的地震波方法比较研究:不规则地形问题 被引量:13
7
作者 曹军 盖增喜 +1 位作者 张坚 陈晓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95-503,共9页
通过研究SH波入射时各种地形的散射 ,从计算结果的精确性、稳定性和计算效率三个方面研究Aki Larner方法、Bouchon Campillo方法、以及全局广义反 -透射矩阵方法 (Chen’s方法 ) ,比较这三种计算具有不规则界面多层介质中理论地震图的... 通过研究SH波入射时各种地形的散射 ,从计算结果的精确性、稳定性和计算效率三个方面研究Aki Larner方法、Bouchon Campillo方法、以及全局广义反 -透射矩阵方法 (Chen’s方法 ) ,比较这三种计算具有不规则界面多层介质中理论地震图的离散波数方法 .由于利用了FFT算法 ,Aki Larner方法速度最快 ,但由于方法本身受到Rayleigh假设的限制 ,结果精度最差 .Bouchon Campillo方法非常稳定 ,结果较精确 ;但其计算效率最低 ,并且不能正确地处理非常陡峭的地形问题 .全局广义反 -透射矩阵方法非常稳定 ,结果最精确 ,能够很好地处理非常陡峭的地形问题 ,并具有适中的计算效率 ;因此是三种方法中的最佳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 合成地震图 不规则地形 稳定性 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合成记录的综合层位标定技术 被引量:61
8
作者 张永华 陈萍 +2 位作者 赵雨晴 朱军 刘景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2-96,共5页
地震层位标定是连接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的有效方法。目前实际应用的层位标定方法有很多种 ,而且每一种方法单独应用均存在一定缺陷。为此本文提出了以合成地震记录为基础的地震资料综合层位标定方法 ,其具体思路为 :①建立高精度速度... 地震层位标定是连接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的有效方法。目前实际应用的层位标定方法有很多种 ,而且每一种方法单独应用均存在一定缺陷。为此本文提出了以合成地震记录为基础的地震资料综合层位标定方法 ,其具体思路为 :①建立高精度速度场 ;②以深—时转换为基础 ,确定合成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的波组特征对应关系 ,把相应地质层位标定在地震剖面上 ;③以地震剖面上的标志层和主要目的层为标志 ,对由单井标定的地震层序进行井点、线、面的反复循环对比 ,力求使所有井点的层序与其波组特征有统一的对应关系 ;④通过综合分析 ,建立岩性、电性、物性与井旁地震道及其他地震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位标定 储层预测 层序地层 波组特征 地震勘探 地震资料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图纸数字化及数据库管理系统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政凯 王炜 +3 位作者 张荣 俞能海 张天中 潘坚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4-321,共8页
介绍应用 Delphi3开发的“地震图纸数字化及数据库管理系统”(SDDMS) .该系统功能齐全 ,可方便地完成地震图纸数字化、档案管理和数据分析全过程 ,使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历史上积累下来的地震图纸成为可能 ,对地震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十... 介绍应用 Delphi3开发的“地震图纸数字化及数据库管理系统”(SDDMS) .该系统功能齐全 ,可方便地完成地震图纸数字化、档案管理和数据分析全过程 ,使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历史上积累下来的地震图纸成为可能 ,对地震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十分有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图纸数字化 档案管理 波形自动提取 地震数据库 图纸分析 波谱分析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44
10
作者 李国发 廖前进 +2 位作者 王尚旭 袁淑琴 王守东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2期145-149,共5页
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是连接地震、地质、测井工作的桥梁,是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储层分析和油藏描述的基础工作。对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经时间偏移的地震道信号来自于地层在成像射线轨迹上的反射,... 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是连接地震、地质、测井工作的桥梁,是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储层分析和油藏描述的基础工作。对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经时间偏移的地震道信号来自于地层在成像射线轨迹上的反射,而不是来自地震道正下方地层的反射,合成地震记录上的反射与井旁地震道的反射在横向上存在偏离;基于一维褶积模型的合成地震记录没有考虑多次波和转换纵波的影响,与井旁地震道在地震波场上存在差异;井旁地震道经历了动校正、叠加等由叠前到叠后的处理过程,而合成地震记录由简单的一维褶积模型产生,两者的形成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地震资料解释人员在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方法的同时,应该承认并正视两者的差异,并综合利用其它地质信息对地震反射层位进行标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地震记录 层位标定 成像射线 褶积模型 多次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面波叠前地震记录的合成方法 被引量:14
11
作者 印兴耀 赵剑 +2 位作者 张繁昌 孙成禹 罗焕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32,37,共8页
叠前地震数据的反演需要以某种正演算法为基础。采用反射率法计算层状介质的球面波叠前地震记录,在平面纵波入射和全固态介质假设条件下,推导了水平层状介质中的频率慢度域纵横波反射、透射系数公式,给出了τ-p域的平面波合成记录的实... 叠前地震数据的反演需要以某种正演算法为基础。采用反射率法计算层状介质的球面波叠前地震记录,在平面纵波入射和全固态介质假设条件下,推导了水平层状介质中的频率慢度域纵横波反射、透射系数公式,给出了τ-p域的平面波合成记录的实现方法,并利用广义Filon积分方法对频率慢度域的反射率函数进行了积分变换,同时还对全反射现象和截断效应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计算结果表明,利用反射率法可以得到地震波场的完全解,包括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形成的一次波、多次波和转换波信息。模型试算和实际应用均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面波 叠前地震合成记录 反射率法 正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3
12
作者 郭朝斌 杨小波 +3 位作者 陈红岳 韩福民 朱志国 刘军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6年第4期397-400,共4页
海通集洼陷北部属于复杂断块区,地质建模比较困难,依赖于初始模型的常规反演方法难以获得精确的反演结果。而约束稀疏脉冲反演不依赖模型,其反演的精度取决于原始数据特征。为此,在海通集洼陷北部利用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进行了储层预... 海通集洼陷北部属于复杂断块区,地质建模比较困难,依赖于初始模型的常规反演方法难以获得精确的反演结果。而约束稀疏脉冲反演不依赖模型,其反演的精度取决于原始数据特征。为此,在海通集洼陷北部利用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进行了储层预测。首先简单介绍了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实现方法,着重讨论了通过比较合成地震记录和原始道的吻合程度确定有关参数的原则;然后对砂体的发育情况进行了预测,其反演结果与井的钻探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预测 稀疏脉冲反演 合成记录 波阻抗 海通集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拉东变换的瑞雷面波频散分析与应用 被引量:25
13
作者 潘冬明 胡明顺 +1 位作者 崔若飞 李娟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760-2766,共7页
为克服面波谱分析法(SASW)提取频散曲线抗干扰能力差、不能得到多模式频散曲线等缺点,对拉东变换法进行了改进,不对原始记录进行数字处理,避免了数字处理效应的影响.通过对信号的频谱分析、结合场地的地质条件,选择频散分析的频率、速... 为克服面波谱分析法(SASW)提取频散曲线抗干扰能力差、不能得到多模式频散曲线等缺点,对拉东变换法进行了改进,不对原始记录进行数字处理,避免了数字处理效应的影响.通过对信号的频谱分析、结合场地的地质条件,选择频散分析的频率、速度范围,来达到规避高视速度的直达波、反射波.理论模型合成记录和实际资料的处理表明:研究的频散分析方法是有效的且适应性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雷波 频散分析 面波合成记录 拉东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庙气田盒_8段砂岩AVO正演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潘仁芳 赵玉华 史松群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10,共4页
正演模型研究是采用AVO方法进行气藏检测的基础。选择合适的井在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的基础上 ,研究含气砂岩的地震反射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关系和各种AVO属性参数的特征 ,以及含气砂岩与非含气砂岩在各项特征上的差异和变化。含气砂岩... 正演模型研究是采用AVO方法进行气藏检测的基础。选择合适的井在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的基础上 ,研究含气砂岩的地震反射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关系和各种AVO属性参数的特征 ,以及含气砂岩与非含气砂岩在各项特征上的差异和变化。含气砂岩AVO异常属性特征的确定可以指导利用地震CMP道集的AVO反演结果进行可靠的含气砂岩储层分布预测。正演模拟结果证实 :苏里格庙气田二叠系盒8段含气砂岩主要为第Ⅲ类AVO异常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庙气田 盒8段砂岩 AVO 正演模型 研究 合成地震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在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权锋 王元君 +1 位作者 郭科 苏江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7-369,共3页
兰尕背斜带处于塔河油田南部,具有发育非背斜圈闭的条件,勘探程度较低,依赖于初始模型的常规反演方法难以获得精确的反演结果。而约束稀疏脉冲反演不依赖模型,其反演的精度取决于原始数据特征。为此,在兰尕地区利用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 兰尕背斜带处于塔河油田南部,具有发育非背斜圈闭的条件,勘探程度较低,依赖于初始模型的常规反演方法难以获得精确的反演结果。而约束稀疏脉冲反演不依赖模型,其反演的精度取决于原始数据特征。为此,在兰尕地区利用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进行了储集层预测。介绍了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实现方法;提取了井旁地震道的子波,做了合成记录,对层位进行了标定;用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方法进行了波阻抗反演,得到了绝对波阻抗剖面;并把绝对波阻抗剖面转换成了砂泥岩剖面,其反演结果与井的钻探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预测 脉冲 反演 合成地震记录 波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频散曲线合成面波地震记录的方法 被引量:9
16
作者 胡明顺 潘冬明 +2 位作者 李娟娟 陈涛 夏暖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9-62,67,共5页
准确提取频散曲线是瑞雷波勘探的重要环节,检验各种频散曲线求取方法的正确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基于频散曲线,选择抽样脉冲信号作为子波,推导出了合成单炮面波地震记录的理论公式,并利用该公式,针对不同弹性层状介质模型的频散曲线合... 准确提取频散曲线是瑞雷波勘探的重要环节,检验各种频散曲线求取方法的正确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基于频散曲线,选择抽样脉冲信号作为子波,推导出了合成单炮面波地震记录的理论公式,并利用该公式,针对不同弹性层状介质模型的频散曲线合成了面波地震记录。通过对其波场特征对比和频谱分析,同时采用频率-波数域法反求其频散曲线,结果与模型频散曲线几乎相同,从而充分验证了该面波合成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散曲线 面波记录 脉冲信号 层状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波在双层方位各向异性介质传播中分裂参数的变化特性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希强 周蕙兰 +4 位作者 郑治真 高原 李红 马延路 梁凯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80-690,共11页
以质元运动方程和应力应变关系为基础建立了各向异性介质的波动方程.从数学上对体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进行了严格的数学推导,给出了各向异性介质中三种体波波速与介质弹性常数及波传播方向的数学关系.由此对剪切波在单层和双层... 以质元运动方程和应力应变关系为基础建立了各向异性介质的波动方程.从数学上对体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进行了严格的数学推导,给出了各向异性介质中三种体波波速与介质弹性常数及波传播方向的数学关系.由此对剪切波在单层和双层弱方位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分裂行为进行了系统讨论,给出了合成分裂参数、每一层分裂参数与入射剪切波偏振方向的数学表达式.假定每一层分裂参数之后,得到了合成分裂参数随入射方位角变化的合成地震图.研究表明,剪切波在双层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产生的两对分裂剪切波可用一合成分裂因子来描述.由合成分裂因子确定的分裂参数随入射剪切波偏振方向的变化呈现出π/2的变化周期.其结果可用于双层各向异性介质反演研究,对进一步解释板块运移、地幔对流规模、深源地震成因、浅部地震构造及深部力源问题等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 双层方位 各向异性介质 地震波 分裂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地震记录的改进方法讨论 被引量:16
18
作者 陈裕明 李晶 周亚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95-498,507,共5页
本文首先叙述了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一般方法,并由此出发讨论了合成地震记录的改进方法 ,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进意见:①在做合成记录之前要进行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的基准面校 正和声波时差校正等基础工作;②采用变频的理想子波;③在... 本文首先叙述了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一般方法,并由此出发讨论了合成地震记录的改进方法 ,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进意见:①在做合成记录之前要进行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的基准面校 正和声波时差校正等基础工作;②采用变频的理想子波;③在求取反射系数时摈弃均匀采样 的算法,而改用非均匀采样算法。实际资料实验表明,用改进后的方法合成井旁地震道不但 在精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简单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地震记录 地震资料 反射系数 非均匀采样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震源地震勘探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忠仁 陈祖斌 +1 位作者 姜弓山文 张林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27-630,共4页
用可控震源激发的线性扫频(Chirp)信号模拟了二维地震勘探,采用相关处理技术把反射Chirp地震信号转化为脉冲地震信号形成了相关地震剖面,把相关地震剖面与脉冲震源产生的合成地震记录剖面进行了对比。相关地震剖面同相轴波形的最大绝对... 用可控震源激发的线性扫频(Chirp)信号模拟了二维地震勘探,采用相关处理技术把反射Chirp地震信号转化为脉冲地震信号形成了相关地震剖面,把相关地震剖面与脉冲震源产生的合成地震记录剖面进行了对比。相关地震剖面同相轴波形的最大绝对值出现的位置反映了界面的真实位置信息。相关地震剖面比脉冲震源产生的合成地震记录剖面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对震源扫频信号进行适当地锥化处理可以部分地压制相关地震剖面中反射地震信号的旁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震源 CHIRP信号 数值模拟 相关地震剖面 锥化扫描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凯 高莉萍 +1 位作者 姚振兴 张受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569-580,共12页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CDSN)记录的2°—40°范围内的长周期P波垂直分量波形资料,通过理论地震图拟合的方法,研究了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主震及两个余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主震由三个震源机制不尽相同的子事件组成...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CDSN)记录的2°—40°范围内的长周期P波垂直分量波形资料,通过理论地震图拟合的方法,研究了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主震及两个余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主震由三个震源机制不尽相同的子事件组成.第一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30°W,倾角88°,错动角185°,地震矩为0.55×10^(20)Nm.第二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33°W,倾角90°,错动角209°,地震矩0.24×10^(20)Nm,延迟时间为25s.第三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65°W,倾角82°,错动角172°,地震矩为0.14×10^(20)Nm,延迟时间为70s.这种在空间上相距甚小而在时间上有分离、子事件的震源机制相差较为显著的复杂震源过程,与现场综合考察所见的地表裂缝分布一致,可以解释为单一裂缝的X型共轭剪切破裂,两个余震震源机制均为:走向N10°W,倾角86°,错动角185°,地震矩分别为0.54×10^(18)Nm和4.29×10^(18)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源机制 澜沧-耿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