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TiB_2 content on resistance to sodium penetration of TiB_2/C cathode composites for aluminium electrolysis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劼 方静 +1 位作者 李庆余 赖延清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4年第4期400-404,共5页
TiB2/C cathode composites with various contents of TiB2 were prepared and their characterization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The expansion of samples due to sodium and bath penetration was tested with a modified labo... TiB2/C cathode composites with various contents of TiB2 were prepared and their characterization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The expansion of samples due to sodium and bath penetration was tested with a modified laboratory Rapoport apparatus and the appearances of the cut sections of specimens after electrolysi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ss of TiB2/C cathode composites with mass fraction of TiB2 less than 70% appreciably increases, but that of the composites with mass fraction of TiB2 more than 70% decreases slightly after being baked. The resistance to sodium and bath penetration of TiB2/C cathode composite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iB2 content, especially in the composites with high TiB2 content. TiB2/C cathode composites have high resistance to the penetration of sodium and bath as well as good wettability by molten aluminum, and keep integrality and have little change of appearance after electrolysis, which indicates that TiB2/C cathode composites can be used as inert wettable cathode for aluminum electro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ium electrolysis TiB_2 cathode composite material sodium penet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baking processes on properties of TiB_2/C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 被引量:1
2
作者 吕晓军 李劼 +1 位作者 赖延清 方钊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3期429-433,共5页
Pitch and TiB2/C green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 were respectively analyzed with simultaneous DSC-TGA, and effects of three baking processes of TiB2/C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 i.e. K25, K5 and M5, on properties of... Pitch and TiB2/C green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 were respectively analyzed with simultaneous DSC-TGA, and effects of three baking processes of TiB2/C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 i.e. K25, K5 and M5, on properties of TiB2/C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mogravimetrie behavior of pitch and TiB2/C green composite cathode is similar, and appears the largest mass loss rate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from 200 to 600 ℃. The bulk density variation of sample K5 before and after baking is the largest (11.9%), that of sample K25 is the second, and that of sample M5 is the smallest (6.7%). The crushing strength of sample M5 is the biggest (51.2 MPa), that of sample K2.5 is the next, and that of sample K5 is the smallest (32.8 MPa). But, the orders of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and electrolysis expansion of samples are just opposite with the order of crushing strength. The heating rate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sample. The faster the heating rate is, the bigger the pore size and porosity of sample are. Compared with the heating rate between 200 and 600℃ of samples K25 and K5, that of sample M5 is slower and suitable for baking process of TiB2/C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um electrolysis TiB2/C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 baking proc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and cycling stability of Ni-rich cathodes by dual modification
3
作者 ZHU Zhen-hua XU Shi-jie +3 位作者 ZHANG Qiang-feng ZHU Hai-peng MEI Lin ZHANG Chun-xi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CD 2024年第12期4460-4471,共12页
The irreversible phase transition and interface side reactions during the cycling process severely limit the large scale application of nickel-rich layered oxides Li[Ni_(x)Co_(y)Mn_(1−x−y)]O_(2)(NCM,x>0.8).Herein,w... The irreversible phase transition and interface side reactions during the cycling process severely limit the large scale application of nickel-rich layered oxides Li[Ni_(x)Co_(y)Mn_(1−x−y)]O_(2)(NCM,x>0.8).Herein,we have designed LiNi_(0.8)Co_(0.1)Mn 0.1 O_(2)cathodes modified by Nb/Al co-doping and LiNbO_(3)/LiAlO_(2)composite coating.Detailed characterization reveals that Nb/Al co-doping can stabilize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athodes and expand the layer spacing of the layered lattice,thereby increasing the diffusion rate and reversibility of Li^(+).And the composite coatings can improve the electrochemical kinetic and inhibit the erosion of acidic substances by hindering direct contact between the cathodes and electrolyte.As a result,the Ni-rich cathodes with dual modification can still exhibit a higher capacity of 184.02 mA·h/g after 100 cycles with a capacity retention of up to 98.1%,and can still release a capacity of 161.6 mA·h/g at a high rate of 7 C,meanwhile,it shows excellent thermal stability compared to bare NCM.This work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enhancing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athodes through integrated strate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rich layered cathode dual element doping composite coating structural stability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Platinum/tantalum Composite Anode for Cathodic Protection
4
作者 WANG Yi JIA Zhihua ZHENG Jing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134-140,共7页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application of Pt/Ta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s for cathodic protection in China. It also introduces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bending properties and 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application of Pt/Ta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s for cathodic protection in China. It also introduces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bending properties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in seawater and freshwater of the Pt/Ta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s for cathodic protection. It points out that compared with other platinum composite anodes, the Pt/Ta composite anode has the advantage of small volume, light weight, big drainage rate, long service life, it possesses superiority to be used in the confluence environment of sea water and fresh water and in the medium condition of resistivity changes at all ti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hodic protection platinum tantalum-composite PERFORMANCE APPL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球壳磷酸-硫酸亚铁钠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
5
作者 王亚平 申志强 +3 位作者 辛娜 姜舟舰 王奎 栗欢欢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16-1426,共11页
针对传统铁基聚阴离子正极材料NaFePO_(4)(能量密度小、电压低)与Na_(2)Fe_(2)(SO_(4))_(3)(稳定性差、成本高)的固有局限性,提出“磷酸盐/硫酸盐复合协同调控”策略,利用磷酸盐的结构稳定特性构筑三维骨架,硫酸盐的高电压特性优化材料... 针对传统铁基聚阴离子正极材料NaFePO_(4)(能量密度小、电压低)与Na_(2)Fe_(2)(SO_(4))_(3)(稳定性差、成本高)的固有局限性,提出“磷酸盐/硫酸盐复合协同调控”策略,利用磷酸盐的结构稳定特性构筑三维骨架,硫酸盐的高电压特性优化材料导电结构,制备了高工作电压的磷酸-硫酸亚铁钠(NFSP)复合正极材料。采用有机膦酸-柠檬酸-碳纳米管三碳源体系,结合配位辅助原位碳包覆技术,创造性地构建出纳米球壳型导电网络复合结构,NFSP-0.2显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0.1 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82.7mAh/g(较纯硫酸盐体系提升19.9%),3.665 V高压平台。1 C倍率100次循环后,容量比纯硫酸盐体系的初始容量高53%。这种复合型聚阴离子正极材料对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复合聚阴离子型 磷酸-硫酸亚铁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掺杂多孔碳正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
6
作者 曹翔宇 张嘉盈 +3 位作者 丰赟 申林坤 张秀玲 闫娟枝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9-520,共12页
利用水热反应制备了葡萄糖缩聚物包覆铁氰化钴晶体的复合前驱体,经过碳化、酸刻蚀和硫负载,最终获得一种双金属(Co、Fe)及氮掺杂的多孔碳/硫复合材料(e-CF@NPC/S,其中CF表示CoFe合金,NPC表示氮掺杂的多孔碳)。进而通过改变形成核壳的原... 利用水热反应制备了葡萄糖缩聚物包覆铁氰化钴晶体的复合前驱体,经过碳化、酸刻蚀和硫负载,最终获得一种双金属(Co、Fe)及氮掺杂的多孔碳/硫复合材料(e-CF@NPC/S,其中CF表示CoFe合金,NPC表示氮掺杂的多孔碳)。进而通过改变形成核壳的原料比例获得系列样品,研究其作为锂硫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该材料的核壳结构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应对电池反应过程中的活性物质负载及体积变化,碳外壳的空间位阻同时起到了抑制穿梭效应的积极作用和阻碍离子扩散的负面作用,而合金纳米粒子提供吸附和催化作用的效果取决于其表面活性位点的数量。在多种作用的协同下,e-CF@NPC-3/S表现出优异的综合电化学性能,在0.2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能保持996.9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和92.35%的容量保持率。在1C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300次后,e-CF@NPC-3/S仍具有684.5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循环衰减率为0.0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掺杂 锂硫电池 正极材料 复合材料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复合材料用作电芬顿阴极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魏一恺 杨俊 +3 位作者 武梦杰 周欣然 游自强 王趁义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8,58,共8页
针对目前电芬顿复合电极原料昂贵及制备工艺复杂等问题,以活性炭和Fe_(3)O_(4)为基础原料,以钛网、不锈钢网、铁网为导电基底制备3种碳基复合阴极材料(CEM),分别记为TBT、SSBT、IBT。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CEM的最佳制备条件,选取性能最优... 针对目前电芬顿复合电极原料昂贵及制备工艺复杂等问题,以活性炭和Fe_(3)O_(4)为基础原料,以钛网、不锈钢网、铁网为导电基底制备3种碳基复合阴极材料(CEM),分别记为TBT、SSBT、IBT。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CEM的最佳制备条件,选取性能最优的CEM用于电芬顿处理垃圾渗滤液,用响应面法得到电芬顿处理的初始pH、外接电压、Fe^(2+)投加量与COD去除率之间的二次多项式模型,优化电芬顿的运行条件。结果表明:3种CEM材料中SSBT的性能最优,其最佳制备条件为黏结剂(Na_(2)SiO_(3)·9H_(2)O)∶基础原料的质量比为4∶10,基础原料中Fe_(3)O_(4)的掺杂量为2%(质量分数),煅烧温度为600℃;SSBT用于电芬顿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最佳运行条件为初始pH 2.6,外接电压10.08 V,Fe^(2+)投加量0.47 mmol/L,在此条件下COD的去除率的实测值与预测值分别为86.10%和86.41%,平均绝对误差为0.36%,说明模型模拟结果符合实际;SSBT表面三维结构丰富,Fe_(3)O_(4)在材料中稳定负载,经15次重复性测试,SSBT的COD去除率仅下降7.81百分点,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电芬顿CEM材料的设计和运行条件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芬顿 碳基复合阴极 制备与表征 垃圾渗滤液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FePO_(4)基热电池阴极材料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8
作者 马士平 李红亮 +2 位作者 徐荣睿 曹勇 崔艳华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4-432,共9页
LiFePO_(4)因具有高电位、热稳定好等优点被作为热电池潜在的候选阴极材料之一。通过微波水热法一步合成纳米片状LiFePO_(4),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X射线光电子光谱法(XPS)、热重分析(TG)对其结构和形貌进... LiFePO_(4)因具有高电位、热稳定好等优点被作为热电池潜在的候选阴极材料之一。通过微波水热法一步合成纳米片状LiFePO_(4),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X射线光电子光谱法(XPS)、热重分析(TG)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并通过镍金属骨架的使用提高其导电性,缺锂相Li_(0.6)FePO_(4)的构建提高了其放电比容量。电流密度为500 mA/cm^(2)时,N-LiFePO_(4)匹配LiCl-KCl熔盐电解质时,不但能够稳定保持2.0 V左右的初始放电电压,而且其放电比容量达294.93 mAh/g;电流密度为500 mA/cm^(2)时,缺锂相N-Li_(0.6)FePO_(4)匹配LiCl-KCl熔盐电解质的放电比容量为311.29 mAh/g。这项工作为LiFePO_(4)作为高比功率阴极材料应用于热电池体系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池 阴极材料 复合材料 LiFePO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孔研磨电镀金刚石刀具的制备工艺及其优化
9
作者 李尾 李文斌 王燕青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9-153,共5页
针对微小孔加工后孔壁粗糙、小孔存在锥度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微小孔研磨金刚石刀具。首先、在铜棒上进行Ni-金刚石复合电沉积试验,选取了阴极转速、电流、温度、搅拌速度、金刚石浓度为影响因子进行了五因素五水平的正交实验,以金刚石附... 针对微小孔加工后孔壁粗糙、小孔存在锥度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微小孔研磨金刚石刀具。首先、在铜棒上进行Ni-金刚石复合电沉积试验,选取了阴极转速、电流、温度、搅拌速度、金刚石浓度为影响因子进行了五因素五水平的正交实验,以金刚石附着量、结合力强度为镀层质量的评价指标,结合阴极转速对镀层质量的影响,选出了更加精确的工艺参数。并在该参数下进行了金刚石的电镀实验并用之进行了微小孔的研磨加工。研究发现:在pH值为4的条件下,较佳的沉积工艺参数为:搅拌速率为180rpm,电流为0.07A,温度50℃,金刚石浓度为20g/L。经检测该参数下的复合电沉积刀具研磨性能明显提高,并且研磨后的孔的粗糙度明显下降,能保证微小孔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孔 复合电沉积 阴极转速 正交实验 镀层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浸-液相硫化法制备高容量硫化锂/石墨复合正极材料
10
作者 施洪勇 杨佳 +4 位作者 夏立新 潘顺伟 崔兆丰 谈仁杰 谈宏磊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5,共11页
硫化锂复合石墨材料的制备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而如何制备高容量的硫化锂复合石墨结构材料则更具有研究意义,目前采用石墨热还原硫酸锂方法进行工业规模生产此材料,该过程需要高温体系,并且属于固相反应,反应速率以及粒径均受限于硫... 硫化锂复合石墨材料的制备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而如何制备高容量的硫化锂复合石墨结构材料则更具有研究意义,目前采用石墨热还原硫酸锂方法进行工业规模生产此材料,该过程需要高温体系,并且属于固相反应,反应速率以及粒径均受限于硫酸锂。本文提出在真空体系下利用高温使锂熔浸浸入廉价石墨层内部,并在同体系下进行硫化制得硫化锂/石墨复合正极材料的思路。研究进行了熔浸-液相硫化试验,并考察了各参数对所制备材料的锂挥发率和锂填充率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最佳熔浸工艺参数为熔浸温度1173 K、时间180 min,最佳硫化工艺参数为硫化温度453 K、时间40 min,该反应过程全程处于真空体系中,既稳定高活性的锂,又提高锂与硫的反应程度,而浸入石墨中的锂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也将锂尺寸限制在微米级;所制备的硫化锂/石墨复合正极材料中锂基本上是处于石墨夹层内,产物中硫化锂含量为78.88%;硫化锂/石墨复合材料的结构更有利于电子传导,将其作为正极进行储能测试,势垒仅为3.0 V,比容量高达921.6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锂复合石墨结构材料 复合正极材料 熔浸-液相硫化 锂填充率 储能 比容量 势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对三元和锰酸锂混合正极体系的影响
11
作者 乔顺攀 彭鸣 +2 位作者 张和平 卢胜娟 孙春胜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0,共7页
电解液添加剂对电池性能起着关键的作用。分析碳酸乙烯亚乙酯(VEC)或碳酸亚乙烯酯(VC)作为添加剂,对三元和锰酸锂混合正极体系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添加剂的成膜性,发现VC具有更好的正极成膜性,而VEC则具有更好... 电解液添加剂对电池性能起着关键的作用。分析碳酸乙烯亚乙酯(VEC)或碳酸亚乙烯酯(VC)作为添加剂,对三元和锰酸锂混合正极体系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添加剂的成膜性,发现VC具有更好的正极成膜性,而VEC则具有更好的负极成膜性。添加质量分数为0.5%的VC的电池具有较小的交流内阻和直流内阻,分别为25.0 mΩ和62.1 mΩ。该体系的Li+迁移数较高,在3.00~4.20 V充放电,常温25℃下3.00 C放电容量与1.00 C充电容量之比为86.4%,高温60℃存储后的容量残余率为96.7%,容量恢复率为99.6%。25℃1.00 C循环65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4%,45℃1.00 C循环5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复合正极 电解液 碳酸乙烯亚乙酯(VEC) 碳酸亚乙烯酯(VC) 三元材料 锰酸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_(2)O_(5)/graphene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锌性能
12
作者 姜吉琼 李延伟 +1 位作者 韦家杯 何丽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2-697,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V_(2)O_(5)·nH_(2)O与石墨烯的复合材料,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循环伏安和充放电测试研究了该复合材料作为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储锌性能... 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V_(2)O_(5)·nH_(2)O与石墨烯的复合材料,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循环伏安和充放电测试研究了该复合材料作为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储锌性能。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结晶性良好,具有二维的片形貌;在不同的放电制度下,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放电比容量,倍率性能更优;复合材料峰电位之差较小,具有赝电容行为,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和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离子电池 V_(2)O_(5) 石墨烯 复合材料 正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载量锂硫电池正极设计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夏银萍 李洲鹏 汪倩倩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375,共12页
高载量硫正极是研发高能量密度锂硫电池的必要先决条件。然而,硫载量的提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正极导电性不良、多硫化物转化动力学缓慢,穿梭效应加剧等问题。本文从化学工程的角度出发,重点关注高载量硫正极中的传质和反应过程,综述了性... 高载量硫正极是研发高能量密度锂硫电池的必要先决条件。然而,硫载量的提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正极导电性不良、多硫化物转化动力学缓慢,穿梭效应加剧等问题。本文从化学工程的角度出发,重点关注高载量硫正极中的传质和反应过程,综述了性能优良的高载量锂硫电池正极设计思路。具体而言,从增强电子传导、改善锂离子传质、优化反应动力学、抑制多硫化物穿梭这四种研究思路出发,对比了不同优化策略之间的优劣性,并提出下一代高硫载量硫正极设计的探索方向。分析表明,基于吸附-催化双重功能的三维高导电正极具有巨大发展前景。从应用层面考虑,本文还关注了高载量正极设计中常被忽视的安全性问题,探讨了削弱正极诱导并从源头降低热失效风险的可行性,旨在为研究人员优化高载量(≥4mg/cm^(2))正极设计方案时提供实用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高硫载量 复合正极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通道整体叶轮套料电解加工过程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群 赵建社 +2 位作者 张昌昊 王忠恒 柳世豪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76-82,共7页
等截面叶片整体叶轮广泛应用在航天及武器装备发动机上,套料电解加工在降低等截面叶片加工成本和提高加工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针对窄通道整体叶轮套料电解加工过程中存在的稳定性问题,创新设计了复合阴极和封闭式流场工装夹具,据此... 等截面叶片整体叶轮广泛应用在航天及武器装备发动机上,套料电解加工在降低等截面叶片加工成本和提高加工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针对窄通道整体叶轮套料电解加工过程中存在的稳定性问题,创新设计了复合阴极和封闭式流场工装夹具,据此开展了电解加工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复合阴极能有效解决叶顶圆和叶根圆叶片间距差异大带来的不稳定问题,封闭式流场改善了加工区域电解液压力及流速分布均匀性,叶片加工表面质量高、加工过程稳定,为窄通道整体叶轮优质高效电解加工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叶轮 套料电解加工 复合阴极 加工稳定性 窄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亚胺/聚丙烯腈复合纤维薄膜的制备及其功能化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浩然 于影 +4 位作者 左雨欣 顾志清 卢海龙 陈洪立 柯俊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32,共7页
针对金属-空气电池阴极易腐蚀的问题,将聚乙烯亚胺(PEI)和聚丙烯腈(PAN)共混,基于静电纺丝方法制备PEI/PAN复合纤维薄膜,抑制CO_(2)对空气阴极的侵蚀。借助计算机模拟方法计算PEI/PAN复合纤维薄膜的最佳成分配比,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针对金属-空气电池阴极易腐蚀的问题,将聚乙烯亚胺(PEI)和聚丙烯腈(PAN)共混,基于静电纺丝方法制备PEI/PAN复合纤维薄膜,抑制CO_(2)对空气阴极的侵蚀。借助计算机模拟方法计算PEI/PAN复合纤维薄膜的最佳成分配比,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等对PEI/PAN复合纤维薄膜的物理特性、CO_(2)吸附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以铝-空气电池为例,通过电池测试系统分析了PEI/PAN复合纤维薄膜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基于静电纺丝技术可成功将PEI嵌入PAN纤维中,所制备的PEI/PAN复合纤维薄膜纤维直径均一且表面光滑;当PEI/PAN复合纤维薄膜中的PEI质量分数为50%时,在100 kPa条件下其CO_(2)吸附量可达1.86 mmol/g;在金属-空气电池阴极添加PEI/PAN复合纤维薄膜,相较于传统铝-空气电池,其比容量提升19.5%,放电时间延长2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纤维薄膜 CO_(2)吸附 聚乙烯亚胺 聚丙烯腈 空气阴极腐蚀 金属-空气电池 静电纺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T/乙炔黑复合导电剂对LiNi_(0.5)Co_(0.2)Mn_(0.3)O_(2)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米红 张骞 +1 位作者 李路成 陈军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8-353,共6页
为解决乙炔黑单一导电剂自身团聚的问题,采用含碳纳米管(CNT)的导电浆料进行改性。复合后,直径80~100 nm的球形乙炔黑颗粒均匀分散在直径20 nm的CNT表面,比表面积提高至107.96 m^(2)/g。与乙炔黑导电剂电池相比,CNT/乙炔黑电池的电化学... 为解决乙炔黑单一导电剂自身团聚的问题,采用含碳纳米管(CNT)的导电浆料进行改性。复合后,直径80~100 nm的球形乙炔黑颗粒均匀分散在直径20 nm的CNT表面,比表面积提高至107.96 m^(2)/g。与乙炔黑导电剂电池相比,CNT/乙炔黑电池的电化学阻抗更小、CV曲线面积更大,氧化峰和还原峰的电位差较小(0.19 V),以200 mA/g在2.75~4.20 V循环,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1.8 mAh/g和155.5 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97.6%。第200次循环的放电比容量为141.9 mAh/g,容量保持率为92.4%。在5.0 C倍率下,CNT/乙炔黑电池的放电比容量为116.9 mAh/g,倍率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三元正极材料 复合导电剂 乙炔黑 碳纳米管(C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效电化学-臭氧耦合工艺的渗滤液深度处理特性
17
作者 郭雨阁 杨超 +1 位作者 金鑫 金鹏康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1-240,共10页
以垃圾渗滤液二级出水非膜法深度处理为目的,构建以复合式阴极和形稳阳极为核心的强效电化学反应单元,其中复合式阴极由磁铁棒、碳毡和铁粉组成,起到Fe2+的析出和渗滤液中硝态氮的还原作用;形稳阳极为商用Ti/RuO2-IrO2电极,起到活化渗... 以垃圾渗滤液二级出水非膜法深度处理为目的,构建以复合式阴极和形稳阳极为核心的强效电化学反应单元,其中复合式阴极由磁铁棒、碳毡和铁粉组成,起到Fe2+的析出和渗滤液中硝态氮的还原作用;形稳阳极为商用Ti/RuO2-IrO2电极,起到活化渗滤液中Cl-、产生活性氯、氧化去除渗滤液中氨氮和有机物的作用,并将二者的强效电化学反应与臭氧氧化作用于同一单元,构建了强效电化学-臭氧耦合工艺,以此强化渗滤液二级出水有机物和总氮的去除。结果表明,耦合工艺在电流强度为1.5 A、初始p H值为7、铁粉吸附密度为0.42 g/cm^(2)、臭氧投加量为4.58 mg/min时,对COD及TN的去除率分别为46.46%和81.70%。通过红外光谱(FT-IR)、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循环伏安曲线(CV)探究工艺对有机物的反去除机理,结果表明,耦合工艺中产生了·OH与·Cl多种活性物质,强化了渗滤液中脂肪族、酯、醚、酚等有机物的去除,提高了渗滤液的可生化性。耦合工艺与SBR小型生化系统联用后出水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深度处理 电化学-臭氧耦合 复合阴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多孔碳应用于锂硫电池正极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泽望 刘志高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8-84,共7页
锂硫电池作为一种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储能技术备受瞩目。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锂硫电池的性能面临着一些重要挑战,包括硫正极的体积膨胀、电极的循环稳定性以及锂负极的安全性问题。生物质多孔碳发达的空隙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以及丰富的... 锂硫电池作为一种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储能技术备受瞩目。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锂硫电池的性能面临着一些重要挑战,包括硫正极的体积膨胀、电极的循环稳定性以及锂负极的安全性问题。生物质多孔碳发达的空隙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以及丰富的官能团,能够有效地吸收正极活性物质,应用在锂硫电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生物质正极碳材料的制备和优化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讨论了生物质碳材料的制备方法,杂原子的修饰,及生物质碳基复合材料应用于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正极 生物质 多孔碳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钙钛矿Sr_(2)CoFeO_(5+δ)阴极材料的制备及其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性能研究
19
作者 陈正鹏 金芳军 +8 位作者 李明飞 董江波 许仁辞 徐韩昭 熊凯 饶睦敏 陈创庭 李晓伟 凌意瀚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7-344,I0011,I0012,共10页
随着操作温度降低,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s)需要更高催化活性的阴极材料来提升电池性能。为此,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双钙钛矿Sr_(2)CoFeO_(5+δ)(SCF)阴极材料,并探讨了SCF阴极与摩尔分数20%Sm_(2)O_(3)掺杂的CeO_(2)(S... 随着操作温度降低,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s)需要更高催化活性的阴极材料来提升电池性能。为此,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双钙钛矿Sr_(2)CoFeO_(5+δ)(SCF)阴极材料,并探讨了SCF阴极与摩尔分数20%Sm_(2)O_(3)掺杂的CeO_(2)(SDC)进行不同比例的复合对电极性能的影响,优化了电极的化学膨胀和面积比电阻(ASR),进而提升了SOFC单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SCF作为SOFC阴极,经950℃退火10 h后与普通电解质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其中,SCF与SDC按照质量比1:1复合的样品可以将纯SCF样品的平均热膨胀系数(TEC)从2.44×10^(−5)K^(−1)显著降到15.4×10^(−5)K^(−1)。此外,SCF-xSDC(x=20,30,40,50,x为SDC的质量分数)复合阴极的ASR在800℃下分别低至0.036、0.034、0.028和0.092Ω·cm^(2),SCF-40SDC在所有温度范围内都表现出更小的ASR。复合SDC可以优化SCF的三相界面且进一步提高SCF阴极的催化活性,以0.3mm厚La_(0.9)Sr_(0.1)Ga_(0.8)Mg_(0.2)O_(3-δ)(LSGM)为电解质的SCF-40SDC单电池(757 mW·cm^(−2))比SCF单电池(684 mW·cm^(−2))的最大功率密度更优,且超过目前大部分的文献报道。本研究制备的SCF−40SDC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复合阴极材料,有望应用于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双钙钛矿 阴极 Sr_(2)CoFeO_(5+δ) 复合电极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在高压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博宇 庞青 +1 位作者 王腾飞 望红玉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84-3795,共12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进步,能源消耗日益增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锂离子电池因具有高的能量密度、长的循环寿命和宽的工作温度范围等优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进步,能源消耗日益增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锂离子电池因具有高的能量密度、长的循环寿命和宽的工作温度范围等优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NCM811)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的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正极材料之一。目前NCM811的充电截止电压限制在4.3V,进一步提升充电截止电压可以提高电极材料的能量密度,然而在高充电截止电压情况下,由于NCM811存在阳离子混排、裂纹的产生和扩展、晶格氧的析出、与电解液接触而产生副反应和晶格畸变等因素使得材料的结构稳定性下降和不可逆相变的产生,导致其严重的容量衰减和循环性能的急剧下降,阻碍了NCM811在高压条件下的大规模应用。本文综述了高压下NCM811改性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阐述了高压条件下NCM811的失效机理,然后介绍了元素掺杂、表面包覆、复合改性策略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改善机理。最后展望了NCM811改善策略的发展方向,并针对不同改性策略提出了面向实际应用的可行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_(0.8)Co_(0.1)Mn_(0.1)O_(2) 正极材料 元素掺杂 表面包覆 复合改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