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层地下水及水文过程对黄土液化流滑场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路富存 刘琨 +3 位作者 徐舜华 张建钰 田文通 郭鼎楠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3-1195,共13页
含水特征是黄土地震液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地下水及其分布条件在黄土液化失稳中通常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基于1 m地温法对永光村地震液化场地的浅层地下水分布及浅层地下水脉流流向进行探测,并结合水文分析、地形趋势分析及地形湿度指数... 含水特征是黄土地震液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地下水及其分布条件在黄土液化失稳中通常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基于1 m地温法对永光村地震液化场地的浅层地下水分布及浅层地下水脉流流向进行探测,并结合水文分析、地形趋势分析及地形湿度指数探讨永光村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浅层地下水分布、降雨汇流之间的关系。通过钻孔数据与高密度电法结果对1 m地温法探测结果进行验证,表明1 m地温法在黄土液化场地可以有效探测浅层地下水脉。研究结果表明永光村的浅层地下水脉流动路径有3条,主要由地势较高的北部流向西南冲沟方向。通过震前地形趋势分析与地形湿度指数(Topographic Wetness Index,TWI)计算发现永光村西滑坡(黄土液化流滑)具有更大的坡面汇流面积,是更易受区域地形影响的蓄积区域,因而导致了此处丰富的地下水。震后TWI值与1 m地温法对比表明:TWI高值大块且集中分布的范围反映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较为丰富的区域。因此,浅层地下水脉发育与降雨产生的径流汇集导致的地下水水位上升是黄土液化致灾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m地温法 黄土液化流滑 浅层地下水分布 水文分析 地形湿度指数(TW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川乡地震前后土壤含水指数变化与泥流灾害关系的探讨
2
作者 石轩 许长军 +1 位作者 杨阳 侯光良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5,共9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6.2级地震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触发了一起典型地震液化型滑坡-泥流,造成了严重的灾害。本研究通过融合哨兵-2遥感数据反演的归一化差值含水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moisture index,...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6.2级地震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触发了一起典型地震液化型滑坡-泥流,造成了严重的灾害。本研究通过融合哨兵-2遥感数据反演的归一化差值含水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moisture index,NDMI)时空演变特征、泥流沉积物组分分析及三维地形建模,揭示了积石山地震诱发金田村-草滩村泥流灾害的链式成灾机制。研究表明:孕震阶段(12月18日12时前)地下水位扰动与流体地球化学异常导致滑源区土壤含水量激增,NDMI指数异常攀升0.685;主震后10 min,泥流滑源区在应力失衡下发生土体崩塌,形成典型黄土地质泥流。该区域NDMI值于震后12月20日11时恢复至基线水平。研究进一步证实,坡度与浅层含水层的空间耦合是泥流灾害产生的核心诱因,而NDMI指数在孕震期的异常波动可提前7~12 h识别地震孕育信号,可以为黄土地区地震链生灾害预警提供量化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泥流 归一化差值含水指数 土壤液化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antitative visualization of Taylor-Couette flow with helical protrusion using optical and ultrasound imaging method
3
作者 KIM S.J. TU X.C. KIM H.B.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29-834,共6页
The simplified flow of drilling process in the soil hardening or oil rig site wa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Two flow models were used. One is the concentric cylinders with helical protrusion at the inner cylinder. ... The simplified flow of drilling process in the soil hardening or oil rig site wa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Two flow models were used. One is the concentric cylinders with helical protrusion at the inner cylinder. The other is the concentric plain wall cylinders with axial flow. The radius ratio and aspect ratio of both models are the same with 0. 65 and 48,respectively. The mud is the typical fluid seen in the soil hardening processes. We used the water and the mud for the working fluid. We used the optical PIV for the water flow measurement and echo PIV for the mud flow. In case of the water study,the dominant vortical structures appeared in both the protrusion and plain model with axial flow.In case of mud flow,the vortices shown in the water model disappeared and the push and pull-up motion by the protrusion is dominant. We believe this information can be useful to understand the flow physics of drilling process in the complex fluid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ylor-Couette flow surface protrusion echo PIV mud fl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流缺氧MBBR-AAO工艺性能优化与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
4
作者 邓傲 赵骥 +3 位作者 陈群 王媛媛 于德爽 王晓霞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5-112,共8页
本研究以实际城镇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缺氧MBBR-AAO(AM-AAO)工艺,并通过联合调控进水C/N比、内回流比、水力停留时间(HRT)、温度等,探究工艺脱氮除磷性能变化及活性污泥与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结果表明,经过263 d的运行调控,工... 本研究以实际城镇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缺氧MBBR-AAO(AM-AAO)工艺,并通过联合调控进水C/N比、内回流比、水力停留时间(HRT)、温度等,探究工艺脱氮除磷性能变化及活性污泥与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结果表明,经过263 d的运行调控,工艺达到稳定状态(HRT=7 h,温度约为25℃,内回流=250%,SRT=40 d,污泥回流=50%和缺氧池填料填充率=30%),厌氧池具有较好的COD去除和磷酸盐释放性能,COD去除量和PO4_(3)^(-)-P释放量(PRA)分别为188.67、74.09 mg,可为后续吸磷反应提供充足的内碳源;缺氧池中主要发生外源反硝化除磷过程,PO4_(3)^(-)-P吸收量和缺氧池出水NO_(3)^(-)-N分别为36.96、8.11 mg/L;好氧池中存在较好的硝化和吸磷性能,可氧化16.34 mg/L的NH_(4)^(+)-N,同时吸收41.78 mg的磷酸盐。另外,NH_(4)^(+)-N去除率最大值为98.57%,TIN和COD去除率分别为83.08%、86.16%,出水NO_(3)^(-)-N、PO4_(3)^(-)-P质量浓度分别为6.64、0.42 mg/L。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氨氧化菌属(Ellin6067和Nitrosomonas,0.04%~0.12%)和亚硝酸盐氧化菌属(Nitrospira,0.02%~0.04%)保证了硝化反应的充分进行;聚糖菌属(Candidatus_Competibacter和Defluviicoccus,3.49%~4.46%)在内源反硝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聚磷菌属(Defluviimonas、Dechloromonas和Comamonadaceae科,3.79%~9.35%)保障了较好的除磷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 脱氮除磷 泥膜复合 连续流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 M_(s)6.2级地震的震害特征与启示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丽丽 王兰民 +5 位作者 卢育霞 许世阳 夏晓雨 盖海龙 池佩红 郭梅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71,共14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35.70°N,102.79°E)发生了6.2级地震,震中烈度为VIII度。地震发生后,通过实地烈度评估与科学考察,对震区VI~VIII度区不同建(构)筑物与生命线工程的震害特...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35.70°N,102.79°E)发生了6.2级地震,震中烈度为VIII度。地震发生后,通过实地烈度评估与科学考察,对震区VI~VIII度区不同建(构)筑物与生命线工程的震害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抗震设计与施工管理、场地放大效应与地震次生灾害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等角度,提出了此次地震的震害启示。结果表明:1)严重破坏和毁坏的建筑结构主要集中在老旧的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和无设防或设防不规范的砖混结构。2)造成建筑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少量自建房抗震设计和施工的不规范、场地放大效应和地震次生灾害。3)优化和改良生土砌筑材料,改进纵横墙间的拉结措施,强化结构整体性是提高土木结构抗震的有效方法;普及“上下圈梁与构造柱”等基本抗震设防措施,规范水泥砂浆强度,提升农村工匠的施工水平,可有效提高砌体结构的整体性,避免房屋出现整体性垮塌;室内洗手间的墙体应该与房顶、纵横墙间建立有效联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4)孤突斜坡、河流高阶地与岸边为抗震不利地带。当建造用地极为匮乏,不得不选址在这些场地之上时,应该综合考虑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水文地质条件、抗震设防目标、建筑结构类型等影响因素,做好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科学设防。灾后重建过程中,应由政府统一规划选址、统一设计,规范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6.2级地震 震害调查 场地放大效应 黄土液化流滑 震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MS6.2级地震同震高速泥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乃昂 李小强 +4 位作者 叶豪 赵力强 赵晓阳 鲁荣珠 王宇晨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15-2028,共14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同时在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祁家沟暴发了泥流次生地质灾害。通过实地调查测量、遥感影像分析、经验公式估算及村民访谈等多种方法,本文研究了祁家沟泥流的地貌特征与发生过程,并...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同时在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祁家沟暴发了泥流次生地质灾害。通过实地调查测量、遥感影像分析、经验公式估算及村民访谈等多种方法,本文研究了祁家沟泥流的地貌特征与发生过程,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第一波黏性泥流瞬时最大流速在10 m/s以上,泥流龙头几乎与地震同时到达中川乡草滩村,后续阵性流流速约7.1、6.0和5.8 m/s;(2)长期灌溉、渠系渗漏和震前冬灌导致泥流形成区黄土层预先饱和、地震动荷载促使地下饱水黄土层发生液化,地震触发超孔隙水压力瞬间骤增可能是高速泥流形成的关键机制;(3)农田冬灌、震后闸板未能及时关闭是后续阵性泥流的主要水动力条件,亦是致灾的人为因素。此种由多因素耦合形成的同震次生泥流在国内外均十分特殊,建议作为地质灾害遗迹进行分区保护,并加强黄河台塬灌区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重点防止黄土滑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S6.2级地震 同震泥流 黄土液化 致灾因素 农田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非达西渗流的泥浆离心脱水分析
7
作者 刘忠玉 刘朝凡 +1 位作者 杨宸宇 汪良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5-93,共9页
为深入探究离心脱水技术在处理主要由黏性土组成的建筑废弃泥浆时的内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分段线性化方法,充分考虑黏性土中渗流的非达西特性以及土体变形的非线性特征,建立在离心作用下能够考虑其非达西渗流特性的泥浆脱水分析模... 为深入探究离心脱水技术在处理主要由黏性土组成的建筑废弃泥浆时的内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分段线性化方法,充分考虑黏性土中渗流的非达西特性以及土体变形的非线性特征,建立在离心作用下能够考虑其非达西渗流特性的泥浆脱水分析模型。通过与已有研究成果及室内试验结果的对比,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模型参数对脱水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脱水速度和最终土水界面位移量随着电机转速的增大而增大;增加泥浆初始厚度会增大最终土水界面位移量,但会降低初期的土水界面移动速度;压缩指数在初期对土水界面位移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其增大会导致最终土水界面位移量的增加;非达西渗流参数的增大会导致土水界面位移的减少,但通过提升电机转速,可以有效地降低非达西渗流对脱水效果的不利影响。研究成果可为离心脱水技术在建筑废弃泥浆处理中的进一步优化与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浆 离心脱水 非达西渗流 土水界面位移 界面移动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石山Ms 6.2级地震区大沙沟泥土流灾害链成因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刘传正 梁宽 王秀英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0-974,共15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最大地面加速度达到1.0 g。距震中20 km的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大沙沟上游台地出现约15×10^(4)m^(2)液化陷落,活动水土体积约60×10^(4)m^(3),约45×10^(4)m^(3)侧流...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最大地面加速度达到1.0 g。距震中20 km的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大沙沟上游台地出现约15×10^(4)m^(2)液化陷落,活动水土体积约60×10^(4)m^(3),约45×10^(4)m^(3)侧流进入沟道,自北向南顺沟冲击形成灾害链,在草滩—金田村堆积约30×10^(4)m^(3),造成20人遇难。笔者等采用现场调查访问、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图像解译、含水量测定、分析描述和量化计算等方法,对泥土流灾害链的形成因素、动力学机理和运动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大沙沟泥土流灾害链分布长度约3.1 km,可以划分为土体液化流失区、泥土流壅堵回淤区、路基堵溃冲击区、泥土堆积压埋区和泥水漫流区五部分,从上游到下游依次造成耕地损毁、电塔倒塌、灌渠破坏、摧毁村路、埋压乡道、压埋人员房屋和淤埋黄河引水灌渠等。泥土流具有过渡性三元分层结构,包括底部的冰水层、中间泥流层和上部的湿土层。液化土体从启动进入沟道到金田村被埋压的运动时间不足10 min,泥土流启动到美一村路基堵溃的时间约为4.38 min,到达到草滩村牌坊的时间约为6.15 min,在随后的3.50 min内酿成了草滩—金田村灾难。泥土流灾害链的形成是地质、水源、动力、地形和承灾体等诸多因素遭遇叠加的结果,包括厚层粉砂土、高位地下水、强烈的地震动、平缓地形倾向沟谷出口、路基阻挡蓄能溃决和沿途遭遇多处承灾体等要素。泥土流在平缓沟道实现远程运动的动力学效应包括启动区土体液化、入沟“闸门”束流、跨沟路基堵溃、沟道冰水润滑、水土“列车”接续入村堆积和灾民地震应激惊恐等多种效应的接续传递、叠加耦合。农村社区建于大沙沟冲积滩地上,无形中增大了成灾风险和自主防范的难度。笔者等提出的防范对策包括开展防灾减灾培训、农田灌溉改为渗灌滴灌、民居选址建设避开河沟洪泛冲积滩地、疏浚河道拓宽过流断面和上游开展水土保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s6.2级地震 大沙沟 砂土液化 侧向流动 壅堵溃决 泥土流灾害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变频和实时过滤技术的泥石流泥位预警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亓星 方敏 曹汝亮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133,共9页
【目的】现有泥位自动化监测设备受制于频率固定和监测误差的影响,难以满足基于泥位变化的泥石流实时精准预警需求,因而需要对现有监测设备的采集与过滤方法进行改进,以提高泥位监测设备获取泥位高度的及时与准确性。【方法】以西藏林... 【目的】现有泥位自动化监测设备受制于频率固定和监测误差的影响,难以满足基于泥位变化的泥石流实时精准预警需求,因而需要对现有监测设备的采集与过滤方法进行改进,以提高泥位监测设备获取泥位高度的及时与准确性。【方法】以西藏林芝市某泥石流沟为例,通过分析常见泥石流泥位监测数据的特点,针对频率固定的难题提出了具备动态变频监测技术的泥位监测方法,并基于最小二乘法改进了基于泥位监测数据的实时误差过滤方法,实现泥石流泥位数据的实时过滤和及时判别。【结果】结果显示,采用动态变频及实时过滤处理后的泥位监测数据误差波动显著减少,对关键数据的获取从时间上优于常规泥位监测设备。【结论】结果表明,采用动态变频技术能更早地发现泥位变化,过滤后关键数据基本能够保留,为提前预警泥石流赢得了时间。研究成果可为泥石流泥位监测预警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泥位监测 动态变频 实时过滤 风险评估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排浆管道内块石流速分析与沉积临界泥浆流速公式推导
10
作者 田公明 田冶平 +2 位作者 向代刚 甘虎 刘炜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31-138,共8页
为了明晰排浆管道内各种块石的流速情况,探讨块石沉积形成的管道堵塞和泥浆流速的关系,首先,根据流体力学基本方程推导出泥浆液动力计算式;然后,从运动力学角度对水平、斜向上、斜向下、垂直向上管道内的石块取最难排出的状态进行受力分... 为了明晰排浆管道内各种块石的流速情况,探讨块石沉积形成的管道堵塞和泥浆流速的关系,首先,根据流体力学基本方程推导出泥浆液动力计算式;然后,从运动力学角度对水平、斜向上、斜向下、垂直向上管道内的石块取最难排出的状态进行受力分析;最后,对不同形状、不同粒径石块,在不同倾斜角度的泥浆通道内随泥浆流动,达到受力平衡时和泥浆流速差值计算公式进行推导,进而分析推导出各种块石沉积临界泥浆流速计算公式,并设定工程数据试算。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尺寸、不同形状、不同密度的块石在不同倾角排浆管道内差速流动、流动速度自动分级、沉积临界泥浆流速不同;2)密度小、体积小的块石运动速度快、沉积临界泥浆流速小;3)相同重量、密度的块石,球形的运动速度最快、沉积临界泥浆流速最小,正方体形的次之,长条形的运动速度最慢、沉积临界泥浆流速最大,长径比越大流速越慢、沉积临界泥浆流速越大;4)同一块石,在向下管道流速最快、沉积临界泥浆流速最小,水平管道次之,在垂直上升管道流速最小、沉积临界泥浆流速最大。重点控制始发井和地面垂直向上管道内的泥浆流速至关重要。通过计算以适用经济的泥浆流速来预防排泥管道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水盾构 排浆管道 泥浆液动力 恒定速率状态 差速流动 流速自动分级 流速差 块石沉积临界泥浆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诱发高速黄土滑坡的运动机理 被引量:41
11
作者 王家鼎 肖树芳 张倬元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241-246,共6页
针对黄土高原灌溉诱发的高速黄土滑坡所出现的各种迹象 ,本文建立了滑坡体的运动模型。利用变分原理推导出了滑坡体的滑动轨迹、滑速、滑距以及黄土泥流 (液化物质 )的流速公式。用这些公式对刘家峡、盐锅峡及八盘峡库区黑方台高速黄土... 针对黄土高原灌溉诱发的高速黄土滑坡所出现的各种迹象 ,本文建立了滑坡体的运动模型。利用变分原理推导出了滑坡体的滑动轨迹、滑速、滑距以及黄土泥流 (液化物质 )的流速公式。用这些公式对刘家峡、盐锅峡及八盘峡库区黑方台高速黄土滑坡群发生的全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 ,其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诱发 黄土滑坡 滑动液化 黄土泥流 滑速 滑距 运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浅海泥流沟谷识别标志、类型及沉积模式——以莺歌海盆地东方1-1气田为例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胜利 于兴河 +2 位作者 谢玉洪 陈志宏 刘力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76-1080,共5页
在滨浅海沉积环境中有一类特殊的重力流水道沉积,名为泥流沟谷(mud flowg ully)。泥流沟谷以泥岩充填为主,呈正韵律,厚度中等,往往切割其下部的砂体。在垂向上表现为泥流沟谷之下多为临滨或滨外的砂坝与滩砂,其上多为滨外泥沉积。泥流... 在滨浅海沉积环境中有一类特殊的重力流水道沉积,名为泥流沟谷(mud flowg ully)。泥流沟谷以泥岩充填为主,呈正韵律,厚度中等,往往切割其下部的砂体。在垂向上表现为泥流沟谷之下多为临滨或滨外的砂坝与滩砂,其上多为滨外泥沉积。泥流沟谷主要形成于滨浅海地形转折之处,由于构造事件的影响,导致塑性的尚未固结成岩的泥质沉积产生滑动,形成一种形态上类似下切河道的沟谷,在地形平缓之处,这些泥流又发生汇聚形成前端连片分布的特征。按泥流冲沟切割砂体的规模,可细分为"深"、"中"、"浅"三种类型,其中"深沟谷"表现为"深而宽"的特征,发育在地形坡折带,下切程度强;而"浅沟谷"呈现"浅而窄"的特点,发育在地形上游平缓带,下切程度弱;"中沟谷"下切深度介于"深"、"浅"两种沟谷之间,下切程度中等。泥流沟谷是储集砂体的侧向渗流屏障,浅沟谷往往分布在砂体中心部位,深沟谷分布在砂体边缘,中沟谷处于二者之间。受泥流沟谷的影响,砂坝砂体呈孤立状分布,同时由于夹层的影响使得砂体横向及垂向连续性与连通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浅海 泥流沟谷 临滨砂坝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叶城“7·6”滑坡泥石流灾害调查与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曾庆利 尚彦军 +4 位作者 胡桂胜 杨长德 李坤 杨鹏 薛鑫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5-1156,共12页
2016年7月6日晨0时40分左右,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柯克亚乡六村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访问和遥感解译方法,从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水文气象条件着手,分析了滑坡特... 2016年7月6日晨0时40分左右,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柯克亚乡六村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访问和遥感解译方法,从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水文气象条件着手,分析了滑坡特征与成因,泥石流形成条件、灾害链过程与致灾机理,并对未来本区滑坡泥石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现场调查表明:(1)位于西昆仑山北坡中高山区的六村与七村毗邻区域,在6日凌晨发生的大暴雨,触发了38处群发性浅层黄土滑坡,属蠕滑-拉裂机制,且部分大滑坡表现为远程滑坡-泥流特征;(2)这些滑坡体堆积在"V"形沟谷中形成堰塞坝,其中六村上游发育15处滑坡和2个滑坡堰塞坝,在持续降水和小型沟谷泥石流的作用下,滑坡坝发生串联式溃决而形成堵溃型泥石流,冲毁六村居民区和道路;(3)同时,该毗邻区域两侧存在超过227处的黄土滑坡变形体,未来在区域气候由暖干转向暖湿条件下,强降雨的极端气候事件会增多,若遭遇强降雨,研究区仍然会爆发滑坡-堰塞坝-溃决泥石流模式的灾害,其规模可能比"7·6"事件还大。建议深化本区浅层黄土滑坡变形机理、临界雨量及泥流运动机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同时加强滑坡泥石流的监测和预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滑坡 堵溃型泥石流 远程滑坡泥流 地质灾害链 西昆仑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泥流的流变试验及强度模型 被引量:7
14
作者 范宁 年廷凯 +3 位作者 赵维 鲁双 宋雷 印萍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195-3202,共8页
海底泥流是海底斜坡发生失稳滑动后,经复杂的水土交换作用演变成的稀式海底滑坡体,表现出土体和流体的双重特征,而现有的测试方法难以获得低剪切应变率下连续变化的强度值,不能很好地揭示其综合强度特性。利用新型全流动贯入仪和RST流变... 海底泥流是海底斜坡发生失稳滑动后,经复杂的水土交换作用演变成的稀式海底滑坡体,表现出土体和流体的双重特征,而现有的测试方法难以获得低剪切应变率下连续变化的强度值,不能很好地揭示其综合强度特性。利用新型全流动贯入仪和RST流变仪,对模拟海底泥流在不同剪切应变率下的流变和强度特性进行了多组试验研究,并基于试验结果分析了不排水剪切强度、屈服应力和表观黏度与含水率的相关性。基于剪切稀化理论,提出分阶段拟合模式来描述海底泥流从低剪切应变率到中高剪切应变率的流变关系;通过多种常规流变模式拟合结果的对比分析,显示出新流变模式的适用性和优势。考虑强度软化的影响,建立了全剪切应变率范围内海底泥流的不排水剪切强度模型,为海底泥流运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灾害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泥流 流变试验 强度模型 不排水剪切强度 海底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测试海底泥流强度的新型全流动贯入仪 被引量:7
15
作者 范宁 赵维 +2 位作者 年廷凯 吴昊 鲁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6-461,共6页
针对当前缺乏低强度、高含水率的海底泥流强度的有效测试技术这一现状,基于全流动的测量机制,开发了一种新型全流动贯入仪;通过对仪器构造和测力元件的全面改进,实现不排水剪切强度、不同扰动程度下残余强度等参数的有效测量.通过在100... 针对当前缺乏低强度、高含水率的海底泥流强度的有效测试技术这一现状,基于全流动的测量机制,开发了一种新型全流动贯入仪;通过对仪器构造和测力元件的全面改进,实现不排水剪切强度、不同扰动程度下残余强度等参数的有效测量.通过在100g离心模型实验和1g常规重力实验条件下的不排水剪切强度测试,验证了新型全流动贯入仪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将开发的新型全流动贯入仪应用于模拟细粒土海底滑坡形成的海底泥流的循环强度测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泥流 全流动测试原理 不排水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及降雨区划研究 被引量:42
16
作者 王仁乔 周月华 +1 位作者 王丽 柯怡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30-334,共5页
统计分析了湖北省历史上327次山洪灾害个例,指出湖北省山洪灾害主要位于鄂西南武陵山及鄂东南幕阜山一带,主要集中在梅雨和盛夏期间,与湖北省主要暴雨区及暴雨集中期相一致。选取1980年以来较典型的80次山洪灾害个例,对气象站和水文站... 统计分析了湖北省历史上327次山洪灾害个例,指出湖北省山洪灾害主要位于鄂西南武陵山及鄂东南幕阜山一带,主要集中在梅雨和盛夏期间,与湖北省主要暴雨区及暴雨集中期相一致。选取1980年以来较典型的80次山洪灾害个例,对气象站和水文站雨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气象站雨量在70 mm以上时,二者比较接近;在30 mm以下时,二者差异非常大。山洪灾害临界雨量综合计算方法能较有效地提高山洪灾害气象站临界雨量精度。对山洪灾害临界雨量与不同频率的设计雨量及其它一些暴雨参数值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湖北省山洪灾害降雨区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临界雨量 降雨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矿山井下泥石流发生机理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永清 宋卫东 +1 位作者 杜翠凤 蔡嗣经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2-67,共6页
针对国内部分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频频发生泥石流事故,在开展较为系统的调查与统计基础上,结合具体矿山,初步分析了井下泥石流的发生机理,指出固体物质、采矿活动及地质因素和降雨是形成泥石流的3个必备条件,对井下泥石流形成过程进行了... 针对国内部分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频频发生泥石流事故,在开展较为系统的调查与统计基础上,结合具体矿山,初步分析了井下泥石流的发生机理,指出固体物质、采矿活动及地质因素和降雨是形成泥石流的3个必备条件,对井下泥石流形成过程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控制措施,并对今后井下泥石流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泥石流 机理分析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断裂宝鸡—武山段活动触发滑坡分布规律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4
18
作者 辛鹏 吴树仁 +3 位作者 张泽林 刘甲美 王涛 石菊松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3-733,共11页
西秦岭北缘断裂沿"一带一路"交通廊道展布,是南北活动构造带强震丛集发育的节点之一,地震地质灾害风险极高。基于地质调查、测绘与数值分析,查明了断裂在天水地区触发的地震滑坡分布特征,探讨了断裂触发滑坡的形成机制。研究... 西秦岭北缘断裂沿"一带一路"交通廊道展布,是南北活动构造带强震丛集发育的节点之一,地震地质灾害风险极高。基于地质调查、测绘与数值分析,查明了断裂在天水地区触发的地震滑坡分布特征,探讨了断裂触发滑坡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西秦岭北缘活动触发的巨、大型滑坡为断裂地貌过程的一部分,易在断裂的阶区聚集发育,其枢纽部位也有零星的分布;(2)巨大型滑坡集中于历史极震区内,断裂破裂过程中的近场惯性滑移、远场地震动是主要触发因素,二者耦合作用导致巨大型滑坡在断裂带两侧具有对称分布特征,活动强度由近及远而逐渐变弱;(3)断裂水平滑移、破裂引起的斜坡滑动变形以结构面贯通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方向效应、近直立断层的区域地震动效应及地震波的山体地形放大效应,这些力学效应在滑坡破坏过程产生断裂结构面、次级羽裂结构面与滑动面,它们协同控制了滑坡的运动;(4)极端降雨触发的泥流是巨大型滑坡堆积体复活运动的主要形式,是现今防灾减灾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滑坡 分布规律 成因机制 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精细地形的尾矿库溃坝外泄泥流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昆 张俊阳 +3 位作者 杨修志 臧传伟 诸利一 张峥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5-101,共7页
为更科学地开展尾矿库风险评价,提升库区下游防减灾能力,首先引入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方法,使用无人机(UAV)遥感技术获取的高分辨率地形数据,研究尾矿库溃坝外泄泥流在下游精细地形上的运移规律;然后以华东某尾矿库为研究案例,分析... 为更科学地开展尾矿库风险评价,提升库区下游防减灾能力,首先引入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方法,使用无人机(UAV)遥感技术获取的高分辨率地形数据,研究尾矿库溃坝外泄泥流在下游精细地形上的运移规律;然后以华东某尾矿库为研究案例,分析泥流流动状态及关键指标。结果表明:案例中,溃坝发生15 s内,泥流覆盖坝脚处,以超12 m/s流速向沟谷内流动,受沟谷地形影响,流速峰值升至15 m/s以上;该尾矿库溃坝模拟结果受地形因素主导,大量高速流动泥流迅速聚集在沟谷,且影响扩散范围较广;流速、冲击力及淹没深度指标分析显示,下游苗圃、厂房面临较高风险。通过UAV遥感技术可获取库区及周边精细地形图片,具备分辨率高、时效性强、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考虑精细地形的SPH溃坝模拟方法具备可行性与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地形 尾矿库 溃坝 外泄泥流 运移规律 无人机(UAV)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泥石流滑坡的雷达监测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栋 郁淑华 江玉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30-133,共4页
青藏高原东部是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多发区, 强降水是产生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主要原因。但是那里的地面雨量站密度过稀, 故缺乏代表性, 很难准确表示任一区域雨量。而雷达却能估计雷达扫描范围内各点的雨强, 从而为实现对泥石流滑坡灾害多发... 青藏高原东部是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多发区, 强降水是产生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主要原因。但是那里的地面雨量站密度过稀, 故缺乏代表性, 很难准确表示任一区域雨量。而雷达却能估计雷达扫描范围内各点的雨强, 从而为实现对泥石流滑坡灾害多发区的监测提供条件。通过对不同雷达属性参数不统一处理技术、主要站点和泥石流多发点的位置信息自动显示技术、当前雷达回波与数据库表中记录信息自动进行对比分析的技术等研究, 建立了青藏高原东侧泥石流滑坡灾害雷达监测系统, 从而实现了对青藏高原东部泥石流滑坡灾害多发区的监测预警。该系统从不同的角度去监测估计降水和预警灾害发生, 改变了过去的主观判断方式, 从一定程度上对降水情况作出定量估计, 不但提高了短时预报的准确性, 也提高了预报方式的自动化水平, 同时也可以配合其它预报方法使灾害预警更加准确,在防灾减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滑坡 雷达 灾害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