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6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analysis on debris cloud in the hypervelocity impact of disk projectile on thin plate 被引量:7
1
作者 Chun-bo Zhang De-ning Di +1 位作者 Xiao-wei Chen Ken We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299-307,共9页
In this paper,the gauge points setting is introduced in the SPH simulation to analyze the debris cloud structure generated by the hypervelocity impact of disk projectile on thin plate.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s,mor... In this paper,the gauge points setting is introduced in the SPH simulation to analyze the debris cloud structure generated by the hypervelocity impact of disk projectile on thin plate.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s,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the debris cloud structure can be classified from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However,due to the solitary dispersion and overlap display of the particles in the SPH simulation,accurate comparison between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is difficult to be performed.To track the veloc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articles in the debris cloud induced from disk and plate,gauge points are locally set in the single-layer profile in the SPH model.By analyzing the gauge points’spatial coordinate and velocity,the location and velocity of characteristic points in the debris cloud are determined.The boundary of debris cloud is achieved,as well as the fragments distribution outside the main structure of debris clou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VELOCITY impact DEBRIS cloud SPH method Particle GAUGE points motion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GIS/GIL金属异物运动特征、抑制及检测方法
2
作者 刘博 苏伟 +5 位作者 张泽皓 公多虎 杨闽 陈庚 何金良 李传扬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8-1051,共14页
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gas-insulated metal enclosed switchgear,GIS)和输电线路(gas-insulated transmissionline,GIL)在制造、安装及运行过程不可避免引入金属异物,导致设备可靠性下降。研究金属异物运动特征,提出金属异物抑制... 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gas-insulated metal enclosed switchgear,GIS)和输电线路(gas-insulated transmissionline,GIL)在制造、安装及运行过程不可避免引入金属异物,导致设备可靠性下降。研究金属异物运动特征,提出金属异物抑制及检测方法,对GIS/GIL设备高可靠运行意义重大。作者团队近5年聚焦直流GIS/GIL内部金属异物问题开展基础理论及技术研究,并在团队自研的±320 kV直流GIL及±550 kV直流GIS上对研究结论进行了验证,该文主要对作者团队研究内容及重要结论进行综述。首先,对金属异物溯源及运动特征进行了综述;其次,概述了团队在金属异物抑制策略方面的工作,并总结了基于光子计数的金属异物检测成果;最后,对下一步直流GIS/GIL金属异物亟待研究的方向及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气体绝缘组合电器 金属异物 运动特征 抑制策略 光子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钻头测量数据的钻柱涡动特性分析
3
作者 张涛 杨振鹏 +3 位作者 李军 王苗瑞 王梦凡 郭子娴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1,共10页
钻井过程中钻柱振动的位移信号较难获取且相关研究较少。为进一步认识钻井过程中井下发生涡动时钻柱的振动特性,利用近钻头测量工具采集某深井旋转钻进过程中的振动加速度,结合误差控制算法在频域上对振动加速度信号进行二次积分,得到... 钻井过程中钻柱振动的位移信号较难获取且相关研究较少。为进一步认识钻井过程中井下发生涡动时钻柱的振动特性,利用近钻头测量工具采集某深井旋转钻进过程中的振动加速度,结合误差控制算法在频域上对振动加速度信号进行二次积分,得到振动的位移信号;通过分析钻柱涡动时的振动位移特征,并结合钻柱自转、公转的耦合作用和钻柱相对于井筒的位置,以实测到的“半频涡动”现象为例,解释了钻柱正向涡动和反向涡动时的振动规律。研究分析发现:对于测得的井下加速度信号,在频域积分过程中引入误差控制方程,通过设置预期目标精度可有效抑制低频分段的积分误差。当发生涡动时,切向和法向振动加速度曲线的振幅为正常钻进时的4倍以上,振动位移曲线的振幅为正常钻进时的10倍左右并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受钻柱自转和公转耦合作用的影响,通常反向涡动时切向位移曲线的波动周期小于正向涡动,反向涡动比正向涡动更加剧烈。但在钻进过程中,受钻头与地层切削作用和钻柱与井壁之间相互摩擦的影响,也会出现正涡与反涡交替出现的情况,并不能仅通过振动位移信号的周期来判断正向涡动和反向涡动。研究结果对描述涡动时的振动特征,判断涡动的发生和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涡动,缓解钻具疲劳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钻头测量 频域积分 涡动 位移重建 振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驱站立式椭圆机的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
4
作者 栗永非 尹周杨 +1 位作者 秦盛伟 刘向辉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49,共7页
为充分锻炼人体上下肢,文中设计了一种前驱站立式椭圆机,采用解析法建立了椭圆机的运动方程,一方面获得脚踏板中心点J和扶手中心点S的轨迹,并据此确定各杆件最优长度;另一方面获得点J和点S的速度和加速度,并通过运动学仿真进行验证,从... 为充分锻炼人体上下肢,文中设计了一种前驱站立式椭圆机,采用解析法建立了椭圆机的运动方程,一方面获得脚踏板中心点J和扶手中心点S的轨迹,并据此确定各杆件最优长度;另一方面获得点J和点S的速度和加速度,并通过运动学仿真进行验证,从而确保椭圆机运动平稳;最后,对运动过程双脚站立时和上下椭圆机单脚站立时的受力情况进行静力学仿真,确保两种情况下满足强度要求。结果表明:点J和点S轨迹、速度和加速度解析值与仿真值吻合,验证了运动方程的准确性;当l_(1)=200 mm,l_(2)=800 mm,l_(3)=265 mm,l_(5)=65 mm,l_(8)=350 mm,l_(J)=360 mm和l_(S)=350 mm时,点J和点S轨迹最优,其速度和加速度波动也较小;两种情况下的最大应力均位于飞轮连接轴处,因此该轴直径须大于26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驱站立式 椭圆机 结构设计 运动特性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湾省强地震引起的浙江地震动预测模型
5
作者 谢旭 庞博 +2 位作者 余刚群 顾泺怡 申永刚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38-1745,共8页
为了预测震级超过M7.0的中国台湾省强地震对浙江的影响,根据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省花莲海域的M7.3地震记录,分析地震引起的地震动特性.基于改进随机格林函数法反演地震波传播的衰减特性,建立中国台湾强地震引起的浙江地震动预测模型.... 为了预测震级超过M7.0的中国台湾省强地震对浙江的影响,根据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省花莲海域的M7.3地震记录,分析地震引起的地震动特性.基于改进随机格林函数法反演地震波传播的衰减特性,建立中国台湾强地震引起的浙江地震动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中国台湾强地震引起的浙江地震动具有长周期卓越的远场地震动特征,且PGA与震中距离的相关性不明显,衰减比较缓慢.根据平均H/V谱比计算得到的经验场地放大与实际场地条件吻合,可以反映场地在低频域的卓越周期和场地放大特性.根据杭绍地区台站的反演计算,得到从中国台湾至浙江的地震波几何衰减均值为1/r0.43,品质因子均值为255.7f0.476.由反演结果建立的预测模型推测可知,即使中国台湾岛东侧发生接近M7.8的强烈地震,浙江陆地一般场地引发Ⅵ度以上地震强度的可能性很小,普通结构物发生破损震害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场地震动 随机格林函数法 地震动模拟 中国台湾地震 地震波衰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运动放大的风力机结构动力特性识别
6
作者 李万润 赵文海 +1 位作者 李清 杜永峰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0-31,共12页
为了有效解决基于视觉监测方法中出现的监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运动放大技术结合视觉监测方法的风力机动力特性识别方法。首先,采用编码器、操控器和解码器构建运动放大深度学习网络框架,实现视频中运动信息的任... 为了有效解决基于视觉监测方法中出现的监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运动放大技术结合视觉监测方法的风力机动力特性识别方法。首先,采用编码器、操控器和解码器构建运动放大深度学习网络框架,实现视频中运动信息的任意放大倍率生成;其次,运用Lucas-Kanade光流法结合Shi-Tomasi角点检测,增强了对放大视频的视觉鲁棒监测能力;最后,采用风力机模型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运动放大技术结合视觉监测方法可以在风力机不同环境下有效识别风力机动力特性,精确度高达98%以上。通过基于深度学习的运动放大技术与视觉监测方法相结合,可以实现小振动、远距离、非接触、低成本的结构健康监测,可为风力机等大型结构状态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健康监测 风力机结构 运动放大 动力特性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并联机器人机构工作空间的优化研究
7
作者 张家祥 刘明东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7-273,共7页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四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模型,具备几何对称、简单运动学特性以及可在直线导轨上无限扩展的平移工作空间。采用投影法进行对并联机器人的位移进行分析,采用闭环向量法分析并联机器人的瞬时运动学特性。在雅可比矩阵的基...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四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模型,具备几何对称、简单运动学特性以及可在直线导轨上无限扩展的平移工作空间。采用投影法进行对并联机器人的位移进行分析,采用闭环向量法分析并联机器人的瞬时运动学特性。在雅可比矩阵的基础上,研究了并联机器人各个典型构型。此外,对带偏置角的并联机器人局部奇异特性进行了分析。基于工作空间分析,建立了以机构最大占用面积为目标函数的优化模型,提出了优化模型的遗传算法,对并联机器人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实现了并联机器人可达的最大工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四自由度 运动特性 特性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式上行管内正四面体颗粒群的运动分布特性
8
作者 彭德其 周靖强 +5 位作者 冯源 黄治中 谭卓伟 唐明成 彭建国 陈莹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138,共9页
液固两相流技术广泛应用于换热器的强化传热设计,其关键在于引导低体积分数颗粒运动至壁面以扰动并破坏附近的热边界层,进而实现强化传热效果。颗粒的运动行为是深入解析传热强化机理的关键因素,其中非球形颗粒因其形状的各向异性而具... 液固两相流技术广泛应用于换热器的强化传热设计,其关键在于引导低体积分数颗粒运动至壁面以扰动并破坏附近的热边界层,进而实现强化传热效果。颗粒的运动行为是深入解析传热强化机理的关键因素,其中非球形颗粒因其形状的各向异性而具有更佳的扰动效果以及更为复杂的运动行为。该文以正四面体颗粒群为研究对象,为分析其在立式上行管内液固两相流中的运动分布规律,基于CFD-DEM(计算流体动力学−离散单元模型)耦合方法模拟研究颗粒进口体积分数(1%、2%、3%、4%、5%)和液相进口流速(1.0、1.2、1.5、1.8、2.0 m/s)对管内颗粒群平均速度和颗粒群相对体积分数分布的影响,并通过PIV(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实验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颗粒群平均速度沿轴向波动,波动幅度随进口流速的增大而加剧,沿径向由中心至管壁递减,分布随流体轴向的充分发展而越发集中;颗粒群相对体积分数沿径向遵循管中心区域和近壁面较高、过渡区域较低的双峰规律;颗粒进口体积分数为1%、液相进口流速为2.0 m/s时,管壁附近的颗粒体积分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两相流 正四面体颗粒 运动特性 速度分布 体积分数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对重力坝地震响应影响研究
9
作者 陈灯红 张心瀚 +3 位作者 林天成 岳梦 王睿楠 曾怡阳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7,共12页
基于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数据库,依据地震台站的断层距离对所收集的地震记录进行划分,研究不同场地条件下地震动的幅值、频谱和持时特性并进行量化分析;以黄登重力坝为研究对象,从上游坝面顺河向位移、上游坝面主拉应力和下游坝面主... 基于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数据库,依据地震台站的断层距离对所收集的地震记录进行划分,研究不同场地条件下地震动的幅值、频谱和持时特性并进行量化分析;以黄登重力坝为研究对象,从上游坝面顺河向位移、上游坝面主拉应力和下游坝面主压应力3个响应量出发,探究近断层地震的脉冲特性对重力坝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脉冲地震下的黄登重力坝坝顶坝趾顺河向相对位移比非脉冲大44%;坝踵处的主拉应力比非脉冲型大30%;坝趾处的主压应力则比非脉冲地震的响应值大31%。相比于非脉冲型地震,脉冲型地震对结构造成的影响不可忽略,结构的各项响应值均明显偏大。因此,在进行抗震设防时需要考虑近断层地震的脉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 地震动 重力坝 脉冲特性 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盘和双线圈复合型电磁斥力机构运动特性分析
10
作者 赵智忠 李天 +1 位作者 陈海 刘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574-4582,共9页
为了满足高压直流断路器对其操动机构快速性驱动的要求,针对40.5 kV真空断路器设计了一种具有较高分合闸速度并适用于快速开断的新型电磁斥力机构,其由线盘式和双线圈式机构串联而成。首先,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电磁场仿真模拟,通过对机... 为了满足高压直流断路器对其操动机构快速性驱动的要求,针对40.5 kV真空断路器设计了一种具有较高分合闸速度并适用于快速开断的新型电磁斥力机构,其由线盘式和双线圈式机构串联而成。首先,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电磁场仿真模拟,通过对机构的电磁斥力、位移/时间特性和速度/时间特性分析,初步验证了其可行性;然后,采用单一变量法对其运动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各参数对运动特性影响的规律,确定了优化参数;最后,为了减小快速电磁斥力机构的分闸弹跳,设计了电磁缓冲器,分析了缓冲电流投入时间和缓冲驱动电路参数对缓冲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新型电磁斥力机构结合了线盘式机构的快速响应和双线圈式机构的较高驱动效率的优点,其响应时间短、运动速度大、全行程时间短,满足快速开断的需求,在驱动电路电容3 500μF、电压1 200 V,缓冲电路电容3 500μF、电压1 300 V的参数条件下,设计的电磁斥力机构全行程时间仅有2.18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断路器 电磁斥力机构 快速开断 运动特性 参数优化 电磁缓冲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式联排光伏动力响应及其连接件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达邵炜 付世晓 +2 位作者 许玉旺 李德江 宋斌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9,共15页
中国海岸线绵长,海上光伏可装机规模巨大,海上浮式光伏平台受到广泛关注。为了发挥规模优势及经济效益,其通常被设计为联排形式。针对浮式联排光伏平台开展了系统性的数值分析,研究了刚性和柔性两种连接件设计形式。针对刚性连接件,研... 中国海岸线绵长,海上光伏可装机规模巨大,海上浮式光伏平台受到广泛关注。为了发挥规模优势及经济效益,其通常被设计为联排形式。针对浮式联排光伏平台开展了系统性的数值分析,研究了刚性和柔性两种连接件设计形式。针对刚性连接件,研究释放不同转角约束下浮体运动响应以及连接件受力情况;对于柔性连接件,考察了拉伸刚度对整个光伏系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此外,研究了不同环境载荷组合下的多浮体响应特性以及连接件承载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刚性连接件转角约束可有效限制浮体纵荡、纵摇运动,柔性缆绳拉伸刚度在一定范围内影响浮体纵荡响应特性;在两种连接方案下,连接件载荷响应与环境载荷组合有关,光伏系统内外侧连接件分别呈现不同承载力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式联排光伏 连接器特性 刚性约束方式 柔性缆绳拉伸刚度 多浮体运动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特征模型的永磁同步电机协调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瑞 吴悠 +1 位作者 杜荣华 唐宏宾 《电气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4,共11页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应用于轨迹跟踪的协调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特征模型的协调控制策略。首先,通过二维坐标变换的方法对双轴运动系统进行了解耦,获得双轴运动系统的轮廓误差和切向误差。然后,利用特征模型方法,在每一轴位置环中设计一...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应用于轨迹跟踪的协调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特征模型的协调控制策略。首先,通过二维坐标变换的方法对双轴运动系统进行了解耦,获得双轴运动系统的轮廓误差和切向误差。然后,利用特征模型方法,在每一轴位置环中设计一种不依赖于模型的黄金分割自适应控制器,同时采用一种逻辑微分控制器以保证系统的轮廓控制精度。针对所设计的控制方案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最后选定两个参数差异较大的电机针对曲率变化大的螺旋线轨迹进行两种不同控制方案对比仿真,并且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方案可以有效保证双轴运动系统的运行精度,该方案控制下的轮廓误差控制效果可以与基于PID控制器的轮廓误差控制效果相媲美,调试比PID控制方便、简单,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成本,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在多轴协调控制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特征模型 双轴运动系统 轮廓误差 协调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圆齿轮驱动的拉拽式胡萝卜收获装置设计与试验
13
作者 曾功俊 陈建能 +1 位作者 夏旭东 何也能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0,18,共6页
针对传统匀速驱动的拉拽式胡萝卜收获装置存在胡萝卜根茎分离效果差等问题,基于拉拽杆改进运动特性,提出非圆齿轮驱动的拉拽式胡萝卜收获装置。以拉拽杆改进运动特性为设计目标,采用逆向分析法建立拉拽杆速度曲线与非圆齿轮节曲线的数... 针对传统匀速驱动的拉拽式胡萝卜收获装置存在胡萝卜根茎分离效果差等问题,基于拉拽杆改进运动特性,提出非圆齿轮驱动的拉拽式胡萝卜收获装置。以拉拽杆改进运动特性为设计目标,采用逆向分析法建立拉拽杆速度曲线与非圆齿轮节曲线的数学关系式,设计非圆齿轮驱动的新型拉拽式胡萝卜根茎分离机构。运用UG三维设计软件进行三维建模与运动仿真,结果显示拉拽杆仿真速度曲线与理论设计速度曲线吻合。研制非圆齿轮驱动的拉拽式胡萝卜根茎离装置试验台,并进行胡萝卜根茎分离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胡萝卜根茎分离的成功率为97.1%,损伤率为4.9%。相比于传统拉拽式胡萝卜根茎分离装置,非圆齿轮驱动的拉拽式胡萝卜根茎分离装置有助于改善胡萝卜根茎分离效果,可为拉拽式胡萝卜收获机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萝卜 拉拽式 收获装置 逆向设计 根茎分离 运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重船加装浮箱水动力研究
14
作者 刘修成 李涛 +2 位作者 赵琦 陈新权 夏利娟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0,共7页
大型起重船吃水大,为满足浅水作业需求,提出在船体两舷加装浮箱以减小吃水的方案。本文针对5 500 t双臂架变幅式起重船加装浮箱水动力问题,建立数值仿真模型,对起重船加装浮箱后的水动力性能和浮箱与船体之间连接处的载荷进行研究,对加... 大型起重船吃水大,为满足浅水作业需求,提出在船体两舷加装浮箱以减小吃水的方案。本文针对5 500 t双臂架变幅式起重船加装浮箱水动力问题,建立数值仿真模型,对起重船加装浮箱后的水动力性能和浮箱与船体之间连接处的载荷进行研究,对加装浮箱前后的浮态稳性、水动力系数进行计算,并通过时域模拟分析作业工况时的运动预报和连接载荷。研究结果可为该型起重船的加装浮箱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重船 浮箱 数值模拟 水动力 运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DEM方法的煤气化渣气流分级提炭模拟研究
15
作者 李向阳 张乾 +2 位作者 李乐 白慧 黄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3,共10页
【目的】煤气化渣提炭分质是实现其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气流分级法因其能够高效处理细粒级物料且无废水、废气排放而具有独特优势。【方法】基于CFD-DEM模拟,研究卧式涡轮气流分级机内气固流动状况,探明进气方向和涡... 【目的】煤气化渣提炭分质是实现其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气流分级法因其能够高效处理细粒级物料且无废水、废气排放而具有独特优势。【方法】基于CFD-DEM模拟,研究卧式涡轮气流分级机内气固流动状况,探明进气方向和涡轮转向的匹配关系,明确炭颗粒和灰颗粒的流动机制。优化涡轮气流分级机中进气口方向,预测入口气速和涡轮转速对气化细渣气流分级提炭效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涡轮气流分级机的进气方向对流场分布和气化细渣提炭效率有显著影响。切向进气口易导致在分级区和淘洗区产生相互干扰的次级漩涡,影响气化渣炭和灰颗粒分离效率。优化切向进气为垂直向上后,避免了淘洗区和分级区相互干扰,消除了涡轮和叶片之间次级漩涡,改善并稳定了分级区内的流场,提高了气化细渣提炭效率。在优化后的涡轮气流分级机中,通过匹配入口气速与涡轮转速,富炭渣产品中的炭含量可达80.95%,炭回收率可达59.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渣 气流分级机 CFD-DEM 流场特性 颗粒运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部凸起对水中射弹运动及空泡形态特性的影响
16
作者 李熙同 黄振贵 +5 位作者 王思源 程博 那晓冬 侯宇 刘想炎 陈志华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6-154,共9页
为给超空泡射弹的头锥和外形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基于k-εRealizable湍流和Mixture多相流模型,耦合六自由度刚体运动方程,模拟了水中高速射弹的运动过程,对比了不同头锥参数下射弹的空泡形态和运动特性,发现适当的局部凸起可以增大超空泡... 为给超空泡射弹的头锥和外形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基于k-εRealizable湍流和Mixture多相流模型,耦合六自由度刚体运动方程,模拟了水中高速射弹的运动过程,对比了不同头锥参数下射弹的空泡形态和运动特性,发现适当的局部凸起可以增大超空泡包裹范围和稳定性,减小射弹沾湿面积和阻力,从而增大射弹的航行距离。射弹航行距离随着凸起高度的减少而显著增加,当H=0 mm时,航行距离最远,具有最好的增程效果。在H=0 mm的条件下,当凸起位置与头部距离l_(R)=22.5 mm时,射弹具有最大航行距离和较好的超空泡稳定形态,相较无凸起射弹,在相同时刻对比航行距离提高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空泡射弹 头部形态 数值模拟 优化设计 空泡形态 运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彻弹引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及响应特性
17
作者 郑卓扬 董恒 +3 位作者 武海军 贾桐庆 杨冠侠 黄风雷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1-254,共14页
为准确揭示和描述弹体-引信系统(简称弹引系统)在侵彻典型目标过程中引信内部核心器件的过载环境及动态响应,基于空腔膨胀理论获得侵彻过程的弹靶相互作用,分析应力波在战斗部壳体内的传播效应,引入弹引螺纹连接的载荷传递特性及缓冲材... 为准确揭示和描述弹体-引信系统(简称弹引系统)在侵彻典型目标过程中引信内部核心器件的过载环境及动态响应,基于空腔膨胀理论获得侵彻过程的弹靶相互作用,分析应力波在战斗部壳体内的传播效应,引入弹引螺纹连接的载荷传递特性及缓冲材料的非线性响应模式,构建高速侵彻下弹引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响应模型,通过理论及实验方法确定模型参数,结合有限元数值仿真研究分析弹引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及弹靶参数对过载信号的影响机理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非线性动力学响应模型在时-频域特征上与数值仿真结果吻合良好,可更准确地描述高速侵彻下弹引系统的过载传递特性及引信内部器件的真实动力学响应,其响应模式主要为刚性过载和高频结构振动的耦合叠加,螺纹连接会进一步放大过载信号,聚氨酯材料在侵彻冲击环境下体现出一定的吸能滤波作用;弹引系统侵彻多层间隔目标相较于单一半无限目标时的过载信号更为复杂剧烈,弹靶参数决定了弹靶相互作用的频率特性,当侵彻多层间隔目标的弹靶作用频率的整数倍与弹引系统固有频率更接近时,加速度过载会出现峰值显著增大、振荡加剧及信号严重粘连等现象;研究成果为快速有效预测不同弹目特性下引信内部关键模块的真实响应和过载特性、评估其安全性及可靠性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引系统 波动 振动 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时频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速器滞回模型及其应用
18
作者 程慧明 石照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3-572,共10页
减速器是典型的滞回系统,滞回影响传动性能。现有减速器滞回模型会忽略几何误差的滞回特性,而将其当成常量,导致模型不能完整反映其滞回特性。为此,探究了减速器滞回的产生机理,从理论上分析了几何误差、摩擦和弹性变形对减速器滞回的影... 减速器是典型的滞回系统,滞回影响传动性能。现有减速器滞回模型会忽略几何误差的滞回特性,而将其当成常量,导致模型不能完整反映其滞回特性。为此,探究了减速器滞回的产生机理,从理论上分析了几何误差、摩擦和弹性变形对减速器滞回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几何误差滞回特性的减速器滞回模型。在模型的实际应用中,发现了减速器回差的动态性,并推导了动态回差公式。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几何误差对减速器滞回的影响,证实了滞回模型的有效性;通过改变回差测试时的加载速率,验证了回差的动态性;发现材质不同,受加载速率的影响不同,加载速率每增加0.05(N·m)/s,模数为0.22 mm的小型金属和塑料齿轮减速器的回差测试结果分别下降约3′和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速器 滞回模型 回差 动态性 加载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涡声理论的方法对兆瓦级风电机组叶片气动噪声的声源分析
19
作者 何瑞荣 刘厚才 +3 位作者 康辉民 张学文 席家乐 沈相君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3-420,共8页
基于涡声理论的分析方法,对兆瓦级风电机组叶片气动噪声的产生机理进行研究。首先,对风电机组叶片和流场区域进行建模和网格划分,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计算的方式对风电机组气动噪声的指向性进行分析,并通过试验验证,得出风电... 基于涡声理论的分析方法,对兆瓦级风电机组叶片气动噪声的产生机理进行研究。首先,对风电机组叶片和流场区域进行建模和网格划分,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计算的方式对风电机组气动噪声的指向性进行分析,并通过试验验证,得出风电机组气动噪声为偶极子特性,以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然后,对数值模拟计算的流场与声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风电机组叶片气动噪声产生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风电机组叶片的气动噪声声源主要分布在叶片展向方向上65%~95%跨段内。同时,风电机组叶片气动噪声的声源主要由流体运动引起的涡旋运动所导致的,在叶片跨段65%~95%的范围内涡旋运动的分布规律与叶片气动噪声的分布规律十分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噪声 风电机组 风电叶片 涡声理论 涡旋运动 偶极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lidWorks Motion的CST动力学仿真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同志学 史丽晨 郭瑞峰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16-1119,共4页
针对一种用于大惯性负载软启动的可控启动传动装置(CST),建立了一套包括电机、周转轮系、离合器和负载在内的完整传动系统三维模型,并根据电机特性和CST运行特点构建了交流异步电机和液粘调速离合器的仿真函数,利用SolidWorks Motion软... 针对一种用于大惯性负载软启动的可控启动传动装置(CST),建立了一套包括电机、周转轮系、离合器和负载在内的完整传动系统三维模型,并根据电机特性和CST运行特点构建了交流异步电机和液粘调速离合器的仿真函数,利用SolidWorks Motion软件对CST的启动、工作和停车全过程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得到了CST启动过程中离合器制动力矩与负载启动曲线、电机转矩、负载转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揭示了CST系统启动过程中功率流、离合器发热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启动传动装置 SOLIDWORKS motion 动力学仿真 交流异步电机 电机特性 周转轮系 软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