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的平均垂直环流特征 被引量:68
1
作者 钱正安 吴统文 梁潇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44-454,共11页
为得到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平均垂直环流的图像,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降水气候,利用美国NCEP/NCAR1961~1990年30年平均的w、u、v、z等再分析格点资料,计算分析了该地区的平均垂直运动场和经、纬圈环流图,分析... 为得到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平均垂直环流的图像,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降水气候,利用美国NCEP/NCAR1961~1990年30年平均的w、u、v、z等再分析格点资料,计算分析了该地区的平均垂直运动场和经、纬圈环流图,分析了它们的年变化特征和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该地区冬、夏半年的平均垂直运动场和经、纬圈环流有很大的年变化;揭示了夏季在西北干旱区和华北半干旱区分别存在干旱和半干旱经圈环流,夏季在高原32.5°N以南还存在巨大的向西纬圈环流等事实;也指出高原大气热源强度的年变化与随后高原及周边地区平均垂直环流的年变化联系密切。高原及周围地区的平均垂直环流特征也能较好地解释各地的降水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垂直运动 季风经圈环流 平旱经圈环流 冬季 夏季 降水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环流与ENSO循环的关系 被引量:24
2
作者 陈月娟 周任君 简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6-545,共10页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CAR海温资料 ,对ENSO循环不同阶段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计算了各年夏季风环流的强度系数及其与多年平均夏季风环流的相似系数和差异系数 ,分析它们与海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东亚夏季风环流...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CAR海温资料 ,对ENSO循环不同阶段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计算了各年夏季风环流的强度系数及其与多年平均夏季风环流的相似系数和差异系数 ,分析它们与海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东亚夏季风环流强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 ,且与赤道东太平洋SST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 ,其中又以与三个月前的海温变化关系最好。在春季 (3~4月 )Nino 1+2区为冷、暖水时 ,当年夏季 (6~ 7月 )东亚季风区中 85 0hPa等压面上 >2m·s-1的经向风北伸纬度和东亚季风区的垂直经圈环流都有明显差异 ,在冷水期 >2m·s-1的经向风北伸纬度比暖水期高 ,季风环流圈的上升支北移 ,东亚夏季风环流较暖水期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循环 东亚夏季风 季风经圈环流 厄尔尼诺 海温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暴雨的年代际跃变及其大尺度环流背景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栋 陈际龙 +1 位作者 黄荣辉 刘永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1-590,共10页
本文利用1960-2011年中国东部地面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JRA-55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夏季暴雨分布的年代际跃变及其相关联的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基于暴雨频数和占比(夏季暴雨占比是指5-8月暴雨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百分比)的分析结果表... 本文利用1960-2011年中国东部地面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JRA-55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夏季暴雨分布的年代际跃变及其相关联的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基于暴雨频数和占比(夏季暴雨占比是指5-8月暴雨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百分比)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暴雨分布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经历两次反相的经向"三极子"跃变。中国东部夏季暴雨的年代际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段:1960-1979年为华南和华北暴雨偏多、江淮流域暴雨偏少的经向"三极子"分布;1980-1991年为南方和华北暴雨偏少、江淮流域暴雨偏多的经向"三极子"分布;1992-2011年为南方暴雨显著偏多、华北暴雨持续偏少,逐渐形成经向"偶极子"分布,并导致近十多年我国夏季"南涝北旱"的整体格局。1970年代末(1990年代初)跃变相关联的大尺度环流异常配置: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增强),西太平洋副高的增强西伸但南撤(北抬),南亚高压的减弱南缩(增强东扩),以及蒙古高原中低层的气旋式(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与此同时,低层局地环流也发生调整:华北和黄淮地区以及华南和江南地区均为反气旋式(气旋式)环流异常,而江淮流域和四川盆地受控于风场切变式辐合(辐散)异常;涡度场发生相应变化,南北方大部分地区的负(正)涡度异常不(有)利于低涡的发展,而江淮流域和四川盆地的正(负)涡度异常有(不)利于低涡的发展,进而引发江南和华南暴雨减少(增加)、江淮流域和四川盆地暴雨增加(减少)、黄淮和华北暴雨减少(增加)的经向"三极子"跃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暴雨 年代际跃变 经向“三极子”分布 大尺度环流 东亚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涛动的纬向对称结构 被引量:9
4
作者 杨小怡 郭品文 胡跃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4-409,共6页
运用NCEP/NCAR再分析月资料,分季节研究了北极涛动的纬向结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纬向平均纬向风和经圈环流异常的空间结构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北极涛动的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在水平方向上主要呈纬向对称的环形模态,且这种结构在冬... 运用NCEP/NCAR再分析月资料,分季节研究了北极涛动的纬向结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纬向平均纬向风和经圈环流异常的空间结构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北极涛动的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在水平方向上主要呈纬向对称的环形模态,且这种结构在冬季北极涛动的活跃期表现更为显著;而夏季纬向对称型随季节风带的北移和极涡的减弱,其节点也相应向极地移动。与北极涛动纬向对称型相联系的纬向平均纬向风在冬季表现为明显的偶极型,向上延伸到平流层;而夏季这种形态明显减弱,并只限于对流层中。与冬、夏季北极涛动纬向对称型相对应的平均经圈环流异常均表现为增强的费雷尔环流和哈得来环流,这种形势有利于北极涛动形成正反馈机制,使之得以长期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纬向对称型 经圈环流 费雷尔环流 哈得来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冬季风时期越赤道气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曾中 杨麟美 +1 位作者 周江兴 高曙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90-195,共6页
利用1980-1986年格点风资料,分析了各年北半球冬季风期间(12-2月)东半球对流层低层及高空的越赤道气流通道。在该地区冬季低空具有气候意义的通道是105°L125°E、45°L80°E及150... 利用1980-1986年格点风资料,分析了各年北半球冬季风期间(12-2月)东半球对流层低层及高空的越赤道气流通道。在该地区冬季低空具有气候意义的通道是105°L125°E、45°L80°E及150°E5条,其中以100°一130“E为主要通道。高空则主要集中在80°一120°E区间。在1983一1984、1984一1985年两个冬季,45°E处出现较强的低空北风越赤道气流,这与高纬度大西洋东部上空持续的强阻塞形势有关。这支强越赤道气流与南印度洋及南太平洋多热带风暴也有联系。由平均经圈环流分析指出,冬季风期间在80°一125°E存在着一个较完整的冬季风环流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赤道气流 冬季风 季风 北半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流对全球增暖趋势的调制:基于FGOALS-s2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俞永强 宋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5-410,共16页
在工业革命以来全球长期增暖趋势背景下,全球平均表面气温还同时表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二者叠加在一起使得全球平均气温在某些年份增暖相对停滞(如1999~2008年)或者增暖相对较快(如1980~1998年)。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 在工业革命以来全球长期增暖趋势背景下,全球平均表面气温还同时表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二者叠加在一起使得全球平均气温在某些年份增暖相对停滞(如1999~2008年)或者增暖相对较快(如1980~1998年)。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耦合气候模式FGOALS-s2历史气候和典型路径浓度(RCPs)模拟试验结果研究了可能造成全球增暖的年代际停滞及加速现象的原因,特别是海洋环流对全球变暖趋势的调制作用。该模式模拟的全球平均气温与观测类似,即在长期增暖趋势之上,还叠加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对全球平均能量收支分析表明,模拟的气温年代际变化与大气顶净辐射通量无关,意味着年代际表面气温变化可能与能量在气候系统内部的重新分配有关。通过对全球增暖加速和停滞时期大气和海洋环流变化的合成分析及回归分析,发现全球表面气温与大部分海区海表温度(SST)均表现出几乎一致的变化特征。在增暖停滞时期,SST降低,更多热量进入海洋次表层和深层,使其温度增加;而在增暖加速时期,更多热量停留在表层,使得大部分海区SST显著增加,次表层海水和深海相对冷却。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带太平洋表层和次表层海温年代际变化主要是由于副热带—热带经圈环流(STC)的年代际变化所致,然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可以通过风应力和热通量强迫作用引起印度洋、大西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在此过程中,海洋环流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年代际异常对南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变化起到关键作用,而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AMOC)则能直接影响到北大西洋深层海温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模式 全球增暖 年代际变化 副热带—热带经圈环流(STC)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 大西洋经圈翻转流函数(AM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澳越赤道季风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赵京华 黄菲 李元妮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44-48,共5页
利用1948~2004年美国月平均NCEP/NCAR(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资料,采用谐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的方法,根据经向风的垂直切变定义了亚澳越赤道季风环流指数(IAA... 利用1948~2004年美国月平均NCEP/NCAR(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资料,采用谐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的方法,根据经向风的垂直切变定义了亚澳越赤道季风环流指数(IAAM),分析了亚澳季风(AAM)系统中越赤道季风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AAM的年际变化主要以2~3 a和准5 a周期振荡为主。利用合成分析,探讨了年际尺度上亚澳越赤道季风环流的空间分布特征。环流异常主要表现为整个东亚季风区冬季风环流的异常减弱和热带季风区夏季风跨赤道季风环流的异常加强,以及夏季赤道沃克环流和南亚高压的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澳季风环流 年际变化 越赤道 经向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上层经向翻转环流的冬夏季节对比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雨 徐康 +2 位作者 王卫强 谢强 王玉国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4-1114,共11页
上层经向翻转环流(shallow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SMOC)主导热带-副热带上层海洋水体交换,对海洋物质输运和热量交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7套海洋再分析数据产品,本文主要探讨了印度洋SMOC的冬夏季节变化及其差异的原因。... 上层经向翻转环流(shallow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SMOC)主导热带-副热带上层海洋水体交换,对海洋物质输运和热量交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7套海洋再分析数据产品,本文主要探讨了印度洋SMOC的冬夏季节变化及其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印度洋SMOC主要由南半球副热带环流圈(southern subtropical cell,SSTC)和跨赤道环流(cross-equatorial cell,CEC)组成,并且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夏季风期间,SSTC和CEC均为表层南向输运,表层以下北向输运的逆时针环流结构。冬季风盛行时,SSTC仍维持逆时针结构,但环流中心南移且深度加深,强度弱于夏季;然而,CEC却转向为表层北向输运,表层以下向南输运的顺时针环流结构,其环流中心位置与夏季接近,环流强度与夏季相当。这种印度洋SMOC冬夏结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由风生环流主导,CEC冬夏季节环流方向反转是北印度洋冬夏季风转向的结果,而南印度洋信风的季节性位移和强度变化是SSTC强度和位置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上层经向翻转环流 冬夏季节对比 跨赤道环流 副热带环流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内部副热带-热带经向翻转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
9
作者 韩雪 冯俊乔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8,共11页
太平洋内部副热带-热带经向翻转环流(subtropical-tropical cell,STC)是连接热带和副热带的海洋通道。由于以往海洋观测资料的匮乏,前人多利用海洋模式数据进行研究,且仅限于沿单一纬度上的STC的分析,较少涉及沿不同纬度的STC的季节变... 太平洋内部副热带-热带经向翻转环流(subtropical-tropical cell,STC)是连接热带和副热带的海洋通道。由于以往海洋观测资料的匮乏,前人多利用海洋模式数据进行研究,且仅限于沿单一纬度上的STC的分析,较少涉及沿不同纬度的STC的季节变异规律。利用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array for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Argo)温盐数据、海洋再分析数据GODAS(global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SODA3.4.2(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3.4.2)、ORAS5(ocean reanalysis system5)和大气再分析数据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等研究了沿不同纬度的STC的季节变异规律及其机制。结果显示:沿10°~2°S和2°~6°N,STC春季强,夏秋弱;沿7°~15°N,STC夏季偏强,冬季偏弱;沿15°~11°S,STC冬季偏强,夏季偏弱。STC季节变化主要由表面风场和西传Rossby波驱动,且在不同纬度,二者相对贡献存在差异:在10°S~6°N,STC的季节变化基本与风场季节变化一致,风场直接驱动是STC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在15°~11°S以及7°~10°N,STC变化滞后风场3~4个月,在11°~15°N,STC变化滞后风场9个月,因此,西传Rossby波较局地风场对STC季节变化的贡献更大。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STC的变异规律及其对热带海洋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多源海洋再分析数据的诊断对比分析也为大洋环流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C 季节变化 经向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增暖背景下大气经向热量输送气候变化特征
10
作者 李张瑞 余锦华 +1 位作者 李青青 纪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8,共10页
基于1979—2019年ERA5月平均资料,采用信息流和线性回归分析大气经向热量输送(Atmospheric heat transpont, AHT)线性趋势,并讨论全球增暖和Hadley环流对AHT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AHT在南北半球各纬度带及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 基于1979—2019年ERA5月平均资料,采用信息流和线性回归分析大气经向热量输送(Atmospheric heat transpont, AHT)线性趋势,并讨论全球增暖和Hadley环流对AHT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AHT在南北半球各纬度带及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6—8月,15°N—65°N和35°S—60°S分别呈现向北输送减弱和向南输送增强的趋势,12—2月,5°N—15°S和15°N—40°S分别呈现向北输送增强和向南输送减弱的趋势,表明从夏半球向冬半球的AHT净通量有增加的趋势。信息流显示,经向不均匀增暖是北半球夏季向极AHT减弱的原因。南半球冬季,Hadley环流边界南移导致潜热在副热带的辐散中心南移,感热在副热带的辐散中心南移与环流边界南移相互反馈。北半球春(秋)季,感热向赤道辐合增强(减弱)与Hadley环流增强(减弱)相互反馈。南半球春季,Hadley环流增强导致位能向副热带辐合增强,南半球秋季,Hadley环流增强导致潜热向赤道辐合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向热量输送 全球增暖 HADLEY环流 信息流 热带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