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5篇文章
< 1 2 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ed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 for Sheath Circulating Current of Cross-linked Power Cables
1
作者 MENG Yong-peng PENG Fa-dong +3 位作者 YAN Li CHEN Xiao-lin CHENG Yong-hong LIU Jing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3-538,共6页
关键词 供电系统 电缆 信号采集 在线监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age and Benefit of an Overhead Line Monitoring System 被引量:4
2
作者 M. Muhr S. Pack S. Jaufer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648-2654,共7页
Overhead lines are the backbone of the electrical power transmission.Contrary to the distributions networks,the transmission system consists only in exceptional cases of longer cable lines.Typical exceptions are conne... Overhead lines are the backbone of the electrical power transmission.Contrary to the distributions networks,the transmission system consists only in exceptional cases of longer cable lines.Typical exceptions are connections of cavern power plants,approaches to airports or bird sanctuaries and lines in urban centres.In the majority of cases,an overhead line is the most economic and practicable solution for the energy transmission.In tourism regions,an overhead line will be seen as impairment of nature or landscape and so the approval chain and procedure is in most countries long-winded and circumstantial.At the other hand,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 Europe is growing and the volatility of transmitted power is also increasing during the last decade caused by the opening of the electric energy market.This opening process leads to a stopping of the enlargement of the interoperation network and to a minimisation of the maintenance of existing lines.Today the network operates more often at the limit of the equipment and the small and large-areas disturbances and blackouts are increasing.The operators of transmission lines are forced to ensure the electrical power supply and so they have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network.One solution is to monitor the critical(heavy loaded)overhead lines.For example,with the knowledge of the thermal condition,the risk of unexpected outages can be reduced.Today several monitoring systems are available on the market.They differ in the principle and techniques of the condition evaluation.The three most interesting output variables are the line temperature,the capable transmission power and the actual sag of the investigated section.In this paper an overview of existing overhead line monitoring system and also an outline over the usage and benefit for the application will be given.Thermal monitoring is one technique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network and for increasing or optimising the capable transmission pow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架空线路 监测系统 安全问题 热量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ed Method of Power Loss and Electric Field Calculations of HVAC Transmission Lines
3
作者 DU Zhiye RUAN Jiangjun JIN Shuo HUANG Guodong ZHU Lin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365-2371,共7页
An improved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corona power loss and the ground-level electric field on HVAC transmission lines induced by corona is proposed.Based on a charge simulat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a method of succe... An improved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corona power loss and the ground-level electric field on HVAC transmission lines induced by corona is proposed.Based on a charge simulat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a method of successive images,the proposed method has the number and location of the simulated charges not arbitrary.When the surface electric field of a conductor exceeds the onset value,charges are emitted from corona into the space around,and the space ions and the surface charges on each sub-conductor are simulated by using the images of the other sub-conductors.The displacements of the space ions are calculated at every time step during corona periods in both the positive and the negative half cycles.Several examples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proposed method,and the calculated electric field at the ground level and the corona power loss agree well with previous measurem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simulating 12 charges in each conductor during 600 time steps in one cycle takes less time while guarantees the accuracy.The corona discharge from a 220 kV transmission line enhances slightly(less than 2%) the electric field at the ground level,but this effect is little from a 500 kV line.The improved method is a good compromise between the time cost and the accuracy of calc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移计算 表面电场 功率损耗 输电线路 HVAC 模拟电荷法 500千伏线路 电晕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高压输电杆塔在线监测设备的多级无线供电系统设计与一体化绝缘子装置研制
4
作者 张民 张鑫 +3 位作者 刘野然 李勇 何正友 吴宁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4-843,I0115,共11页
感应取电+多中继无线供电为高压输电杆塔在线监测设备提供了一种不受天气影响且安全稳定的新型供电方式。然而,目前多中继无线供电技术还缺少完整的系统设计和高压环境下的运行验证。为此,该文提出了一套面向35kV电压等级的多中继无线... 感应取电+多中继无线供电为高压输电杆塔在线监测设备提供了一种不受天气影响且安全稳定的新型供电方式。然而,目前多中继无线供电技术还缺少完整的系统设计和高压环境下的运行验证。为此,该文提出了一套面向35kV电压等级的多中继无线供电系统方案,并研制了具有无线电能传输功能的一体化绝缘子装置。首先,基于系统电路模型,以实现恒压输出和零相角输入为目标,设计了五线圈-多中继无线供电系统的补偿电容参数,并给出了功率变换电路设计方案;其次,给出了多中继线圈与环氧树脂绝缘子的一体化封装方案和封装流程,并制作了一套一体化绝缘子装置;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多中继无线供电系统的恒压特性,并且通过高压实验验证了融合多中继线圈的一体化绝缘子的绝缘性能以及在高压环境下实现无线能量传输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整套设备输出功率达到44.38W,传输效率达84.5%,一体化绝缘子装置满足35kV电压等级绝缘耐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杆塔在线监测设备 多中继无线供电 一体化绝缘子 恒压输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
5
作者 杨清海 廖成龙 +5 位作者 贾德利 祝英俊 于川 孔令维 于洋 杜凯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6,共13页
针对现有分层采油工艺技术存在的不适应检泵作业、有效工作寿命短、通讯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研制了核心工具及配套工具,并开展了现场试验。采用生产和配产管柱分离的丢手管柱结构,当两管柱在井下对接后,利... 针对现有分层采油工艺技术存在的不适应检泵作业、有效工作寿命短、通讯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研制了核心工具及配套工具,并开展了现场试验。采用生产和配产管柱分离的丢手管柱结构,当两管柱在井下对接后,利用电磁耦合原理实现管柱间电能与信号的近距离无线传输,为井下多个智能配产器供电,并实现双向通讯。研制了适应井下复杂工况的电磁耦合传能与通讯装置、智能配产器、地面控制器等核心工具,以及大通径丢手锚定器、油井过电缆封隔器等配套工具,实现了技术定型。在大庆油田完成10口井现场试验,两管柱井下对接快捷、可靠,电磁耦合传能与通讯装置工作稳定,实现了井下分层流量、压力、温度的实时监测和分层产液量调控,提高了储层认识程度,取得了增油、降含水的生产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采油 电磁耦合 电能无线传输 信号无线传输 井下实时监测 注采协同调控 降水增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动正序分量波形相似度的海上风电低频输电线路保护方法
6
作者 高淑萍 周永宁 +3 位作者 王晨清 陈实 宋国兵 权喆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95-104,共10页
海上风电低频输电线路故障受双侧电力电子换流器控制策略影响,其故障特征以及对传统保护的影响较为复杂。基于双端换流器控制策略和故障复合序网,从理论上分析传统电流差动保护的适应性,得到存在拒动风险的结论。结合故障后电压、电流... 海上风电低频输电线路故障受双侧电力电子换流器控制策略影响,其故障特征以及对传统保护的影响较为复杂。基于双端换流器控制策略和故障复合序网,从理论上分析传统电流差动保护的适应性,得到存在拒动风险的结论。结合故障后电压、电流波形特点,提出基于差动正序分量波形相似度的保护方法。该方法首先提取线路两侧保护安装处电流与电压的故障分量,利用对称分量法得到故障分量所对应差动电流与差动电压的正序分量,对正序差动电压进行修正。然后,利用改进余弦相似度计算差动电流与修正差动电压正序分量的相关程度,通过相关性的差异来识别区内、外故障。最后,在PSCAD中搭建了海上低频输电系统模型,对线路中发生不同故障位置、故障类型、不同过渡电阻和采样频率的故障情况进行分析,验证了所提保护方法的快速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低频输电系统 线路保护 对称分量法 改进余弦相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固有频率的海上风电接入柔直系统的交流送出线路纵联保护原理
7
作者 戴志辉 韩哲宇 李杭泽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46,共12页
当海上风电交流送出线路发生不对称故障时,因线路两侧换流器均采用负序抑制控制策略,负序网络中电容电流影响不可忽略,传统纵联差动保护可靠性降低。为此,首先阐述了海上风电柔直送出系统结构,并通过送出线路两侧电力电子设备控制策略... 当海上风电交流送出线路发生不对称故障时,因线路两侧换流器均采用负序抑制控制策略,负序网络中电容电流影响不可忽略,传统纵联差动保护可靠性降低。为此,首先阐述了海上风电柔直送出系统结构,并通过送出线路两侧电力电子设备控制策略分析其故障特征。其次,考虑电容电流分析纵差保护适应性和固有频率差动保护盲区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海上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侧母线负序电压及线路两侧电流正序分量之和构造出表征位置的变量λ,并利用λ构造保护辅助判据。最后,基于PSCAD/EMTDC搭建海上风电系统模型,分析并验证所提保护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靠性高、动作速度快,能耐受20 dB噪声和100Ω过渡电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交流送出线路 纵联保护 固有频率 负序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压矢量重构的光伏场站送出线路距离保护方案
8
作者 戴志辉 韦舒清 柳梅元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42,共8页
针对大规模新能源经交流联络线送出场景下新能源侧工频变化量距离保护性能劣化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新能源接入的电压矢量重构新型距离保护方案。在电压矢量重构策略的配合下,保护背侧阻抗在故障期间能够表现出恒定阻抗角,使整定电压... 针对大规模新能源经交流联络线送出场景下新能源侧工频变化量距离保护性能劣化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新能源接入的电压矢量重构新型距离保护方案。在电压矢量重构策略的配合下,保护背侧阻抗在故障期间能够表现出恒定阻抗角,使整定电压和故障电压的相对大小始终能正确反映整定点与故障点的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发生区内、外故障时保护动作量的差异形成故障识别判据。所提方案不受新能源出力特性和并网无功支撑要求的影响,相较于现有保护原理具有更优的灵敏性、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保护方案能够在2个工频周期内准确识别区内、外故障,且具有较高耐过渡电阻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场站 弱馈性 交流联络线 距离保护 短路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输电线路覆冰预警研究
9
作者 王帅 徐钦云 林胜海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1-487,共7页
为实现输电线路覆冰状态的定量监测,采用理论建模和模拟实验的方法,基于布里渊散射原理和悬垂线缆的力学分析,推导布里渊频移和覆冰厚度的关系,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该关系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覆冰厚度和布里渊频移呈单调递增关系,在... 为实现输电线路覆冰状态的定量监测,采用理论建模和模拟实验的方法,基于布里渊散射原理和悬垂线缆的力学分析,推导布里渊频移和覆冰厚度的关系,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该关系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覆冰厚度和布里渊频移呈单调递增关系,在实验条件下,覆冰厚度测量误差为12.48%,覆冰预警的应变阈值区间为1.5×10^(-3)ε~2.0×10^(-3)ε,直接观测输电线路的应变值可简化覆冰预警流程。研究结论可为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输电线路覆冰监测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分布式光纤传感 布里渊光时域反射仪 光纤应变 覆冰预警 布里渊频移 定量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巡检+集中监控”在输电线路运检中的应用与实践
10
作者 姚磊 马立博 +3 位作者 杜觉晓 焦政国 莽修伟 孙政樑 《农村电气化》 2025年第7期1-7,共7页
文章深入剖析在能源转型与极端气象灾害频发背景下的输电线路运检工作现状与挑战,通过打造“立体巡检+集中监控”运维新模式破解现状困境。通过构建“天、空、线、人”四位一体的立体巡检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机器人等技术,实现... 文章深入剖析在能源转型与极端气象灾害频发背景下的输电线路运检工作现状与挑战,通过打造“立体巡检+集中监控”运维新模式破解现状困境。通过构建“天、空、线、人”四位一体的立体巡检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机器人等技术,实现对输电线路的全方位监测;强化集中监控体系建设,规模化部署可视化装置,集成智能运检系统,提升运维管控能力;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智能检修作业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赋能 立体巡检 集中监控 输电线路运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设施多模态精细化机器人巡检关键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辉 杜瑞 +2 位作者 钟杭 曹意宏 王耀南 《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共23页
电力设施巡检对于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智能巡检机器人开始在电力巡检中广泛应用,在提高电力设施巡检效率和准确性、提升安全性、降低成本和促进... 电力设施巡检对于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智能巡检机器人开始在电力巡检中广泛应用,在提高电力设施巡检效率和准确性、提升安全性、降低成本和促进电力智能化发展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从电力巡检机器人的智能感知和导航技术出发,重点介绍目标检测、语义分割、自主导航等共性关键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然后以可见光红外双光融合、可见光图像和点云数据融合、声纹和可见光融合为例,阐述电力场景多模态数据融合方式.并进一步介绍电力部件精准分割和异物检测、线路点云杆塔倾斜检测、输电线路覆冰多模态检测和电力架空线路缺陷分析及台账异常检测等电力设施多模态机器人相关案例.最后探讨电力设施多模态精细化机器人巡检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设施巡检 机器人 智能感知 多模态 输电线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光二号加速器全系统准直测量与调节
12
作者 何德雨 呼义翔 +7 位作者 杨实 周亚伟 钟爱旭 董敏 尹佳辉 罗维熙 曾江涛 丛培天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6,共6页
云光二号加速器采用感应电压叠加技术路线,全系统包含12台Marx发生器、24条水线、12级感应腔和1条长磁绝缘传输线,由于装置规模大、级数多、结构复杂,为保证整体装配精度,尤其是感应腔和磁绝缘传输线的同轴度,对准直测量技术提出了很高... 云光二号加速器采用感应电压叠加技术路线,全系统包含12台Marx发生器、24条水线、12级感应腔和1条长磁绝缘传输线,由于装置规模大、级数多、结构复杂,为保证整体装配精度,尤其是感应腔和磁绝缘传输线的同轴度,对准直测量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国外同类装置测量系统复杂、过程繁琐的技术缺陷,提出了以激光跟踪仪为核心测量手段的全系统准直测量技术方案,分别完成了发生器输出法兰、感应腔导轨、磁绝缘传输线及其导轨的准直测量和调节,尤其是设计了能够实现双向内孔定心的靶标座测量机构,高精度、高效率实现了12级感应腔同轴串联的准直测量调节,为更大规模装置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功率 云光二号加速器 准直测量 激光跟踪仪 感应腔 磁绝缘传输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0 MW燃煤发电机组二氧化碳排放在线监测方法对比研究
13
作者 韩金克 吴建群 +4 位作者 夏永俊 张员根 黄赵鑫 郭修文 刘小伟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1,共9页
国内燃煤机组中短期内碳排放量在线监测方法仍以核算法为主,碳排放在线监测方法尚不完善。针对大型燃煤机组碳排放,探索基于机组燃料管理系统常规监测数据的碳排放在线核算方法,形成了燃煤机组碳排放快速核算方法;并针对CO_(2)体积分数... 国内燃煤机组中短期内碳排放量在线监测方法仍以核算法为主,碳排放在线监测方法尚不完善。针对大型燃煤机组碳排放,探索基于机组燃料管理系统常规监测数据的碳排放在线核算方法,形成了燃煤机组碳排放快速核算方法;并针对CO_(2)体积分数、流速、湿度测量方式的不同设计了5种碳排放直接在线监测方法,以快速核算法为基准,对比了不同测算周期内不同碳排放量计算方法的计算偏差。结果显示:随测算周期时间跨度的增大,不同方法的碳排放量计算偏差逐渐稳定,60天内的监测结果显示,系统法、监测法、修正监测法、氧平衡法、修正氧平衡法和热值法的平均计算偏差分别为-11.5%、7.7%、4.6%、9.7%、7.1%和17.0%,经长周期参比修正后均可用于燃煤机组碳排放在线监测,支撑燃煤机组碳排放控制和碳资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机组 碳排放 碳核算 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输电线钢芯腐蚀原位检测方法
14
作者 吴升泽 吴田 +3 位作者 陈龙 邱中华 普子恒 吴凤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58,共7页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提出了一种输电线钢芯腐蚀原位检测方法。首先,通过近红外检测获得4类不同腐蚀状态输电线表面的近红外光谱;然后,对比分析获得最佳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通过潜在投影图(LPG)选择了最佳建模波长,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提出了一种输电线钢芯腐蚀原位检测方法。首先,通过近红外检测获得4类不同腐蚀状态输电线表面的近红外光谱;然后,对比分析获得最佳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通过潜在投影图(LPG)选择了最佳建模波长,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降维数据和鹈鹕优化算法(POA)优化参数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SVR)的腐蚀状态分类识别模型;最后,采用能谱分析数据验证模型对腐蚀状态识别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处理和Savitzky-Golay平滑预处理可以达到99.16%的最大方差解释率,通过LPG筛选出了10个最佳波长,结合最佳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与最佳波长并利用PCA得到4类样本的可视化聚类结果,将PCA二维得分数据输入POA-SVR分类模型,得到最终分类准确率高达96.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钢芯 腐蚀 原位检测 近红外光谱技术 主成分分析(PCA) 支持向量机回归(SV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斗系统在输电线路监测中的应用综述
15
作者 吴海涛 史梦梦 +2 位作者 王鹏 靳苏喆 仲元昌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7-1004,共8页
我国北斗系统已在交通运输、通信系统、电力监测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融入国家核心基础设施。随着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偏远地区和复杂环境下输电线路的监测难题日益凸显,对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 我国北斗系统已在交通运输、通信系统、电力监测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融入国家核心基础设施。随着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偏远地区和复杂环境下输电线路的监测难题日益凸显,对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西电东送的大跨越输电走廊,穿越人迹罕至的无人区,常规的通信网络难以全面覆盖,而北斗系统为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为了准确把握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了北斗系统在输电线路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具体梳理了其在杆塔姿态监测、故障定位与应急通信、智能巡检及覆冰监测等方面的直接应用,深入分析了北斗系统与多传感器数据的融合监测方法,并重点阐述了北斗短报文通信、高精度定位和形变监测等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的技术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指出充分利用北斗通信、差分定位等新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电网的监测水平,降低了监测成本,为确保输电线路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系统(BDS) 输电线路监测 电力线舞动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智能监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传感器数据采集下覆冰输电线路脱冰跳跃检测
16
作者 潘浩 周仿荣 +1 位作者 张厚荣 马仪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6-1532,共7页
输电线路不均匀脱冰会产生不平衡张力,引起线路跳跃,严重威胁到线路安全。提出多传感器数据采集下的覆冰输电线路非线性脱冰跳跃检测方法。利用MEMS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获取输电线路可承受荷重与密度,采用振动传感器分析输电线路脱冰跳跃... 输电线路不均匀脱冰会产生不平衡张力,引起线路跳跃,严重威胁到线路安全。提出多传感器数据采集下的覆冰输电线路非线性脱冰跳跃检测方法。利用MEMS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获取输电线路可承受荷重与密度,采用振动传感器分析输电线路脱冰跳跃动力。通过不同传感器响应数值,得到覆冰输电线路信息,计算非线性脱冰跳跃过程中档内输电线路长度、任意时刻的受力状况以及脱冰状态的变化能量,获得非线性脱冰跳跃检测结果。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冰跳高度最大误差仅为2.31%,说明检测的脱冰跳跃高度公式适用性好,在脱冰速度为5 m/s时,冰跳最大高度为3.5 m,且保持平稳,随着时间的变化,冰跳轴力逐渐趋近于220 MPa,说明脱冰速度响应检测能力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工程 脱冰跳跃检测 多传感器融合 覆冰输电线路 输电线荷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谐振环和矩形软波导性能研究
17
作者 吴峥嵘 施龙波 +4 位作者 江国栋 金珂安 孙列鹏 潘超 黄贵荣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1,共8页
为了解决波导传输线中硬连接问题,部分波导组件将使用软波导,但软波导的使用会带来传输线损耗的增大。为了探究其在真实工作条件下的损耗和电热情况,搭建了基于谐振环的测试平台,谐振环行波功率增益为13.4 dB,通过两个2 kW功率放大器,... 为了解决波导传输线中硬连接问题,部分波导组件将使用软波导,但软波导的使用会带来传输线损耗的增大。为了探究其在真实工作条件下的损耗和电热情况,搭建了基于谐振环的测试平台,谐振环行波功率增益为13.4 dB,通过两个2 kW功率放大器,成功在波腹位置实现了140 kW的等效功率。根据仿真和实验结果,对矩形软波导进行了优化设计,改进其结构和材料,以更好地应对高功率输入下的热形变和应力问题。优化后的软波导电热性能表现优于国外同类型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波导 高功率 传输线 谐振环 加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分支特征分解的输电线路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18
作者 梁铸威 黄智明 +2 位作者 郑日平 谢子轶 许玉格 《广东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6,共9页
在电力系统中,单独依赖红外或可见光图像不足以全面评估输电线路状况,图像融合能够结合两类图像的优势,为后续输电线路目标检测和三维建模等提供便利。为增强输电线路图像融合效果,提出一种基于多分支特征分解的网络用于红外和可见光图... 在电力系统中,单独依赖红外或可见光图像不足以全面评估输电线路状况,图像融合能够结合两类图像的优势,为后续输电线路目标检测和三维建模等提供便利。为增强输电线路图像融合效果,提出一种基于多分支特征分解的网络用于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融合。该网络在编码器部分改进特征图分解结构,在分解基础和细节特征图的基础上,保留原特征图,随后在多分支特征信息融合模块中,结合不同图像信息特点进行图像加权融合,随后在解码器中使用双维注意力增强模块整合特征,生成融合图像。在输电线路数据集以及TNO数据集上,与现有方法在8种客观评价指标上比较,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两个数据集的各项性能指标上取得优异的性能,其中在交叉熵(entropy,EN)、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差异相关和(sum of the correlations of differences,SCD)、结构相似性(structural similarity index measure,SSIM)4个指标上分别为7.26、62.04、1.53和0.93,达到最高值,并且实际融合效果图显示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增强输电线路图像的红外重点信息与可见光细节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融合 输电线路 特征分解 注意力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甘油脉冲形成线和变阻抗传输线的气体主开关后置型脉冲驱动源
19
作者 张仁杰 张瀚文 +5 位作者 陈绒 程新兵 潘子龙 李如培 陈洁 曾刘陆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154,共7页
采用气体主开关后置的结构,研制了一台基于甘油介质脉冲形成线和变阻抗传输线结构的脉冲驱动源。该驱动源由气体开关、Tesla变压器、双螺旋Blumlein线、变阻抗传输线和负载构成。论文就共外筒的双螺旋Blumlein线和变阻抗传输线的绝缘耐... 采用气体主开关后置的结构,研制了一台基于甘油介质脉冲形成线和变阻抗传输线结构的脉冲驱动源。该驱动源由气体开关、Tesla变压器、双螺旋Blumlein线、变阻抗传输线和负载构成。论文就共外筒的双螺旋Blumlein线和变阻抗传输线的绝缘耐压技术设计,以及开关不同位置对驱动源输出波形的影响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仿真模拟、结构优化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对驱动源的结构设计、绝缘耐压和负载匹配等关键性问题进行处理,从而提高了驱动源整体的紧凑化和小型化水平。实验结果表明,该驱动源可在50Ω的负载上输出峰值电压177 kV、脉冲宽度101.4 ns的准方波脉冲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功率技术 变阻抗传输线 气体开关 紧凑化 小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物联网下基于太阳能采集的输电线路MEC服务部署机制
20
作者 杨久勇 吉悦洁 +3 位作者 崔鸣石 陆旭 崔淞 李曦 《高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128,共8页
建设电力物联网是向能源互联网转型的重要环节,而保障偏远地区输电线路监测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偏远地区输电线路具有移动网络覆盖差、距离电力骨干网络接入点远、设备取能困难等特点,考虑该网络存在实时... 建设电力物联网是向能源互联网转型的重要环节,而保障偏远地区输电线路监测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偏远地区输电线路具有移动网络覆盖差、距离电力骨干网络接入点远、设备取能困难等特点,考虑该网络存在实时视频分析等复杂计算任务,传统的“云—端”模式不能满足现有时延和能耗需求。文中考虑偏远地区特点,使用“太阳能采集+电池”方式对设备供能,为了进一步减少传输数据带来的能量消耗,并采用多接入边缘计算(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MEC)技术。文中对输电线路监测系统网络及网络中各节点实体进行建模,根据节点的位置、任务量和能量等信息,在计算任务大小和能量消耗等约束下,提出了一种基于K-means和权重的MEC服务部署方案,为节点提供计算卸载服务。仿真结果表明,该部署方案在保证MEC节点负载均衡的同时,降低了系统时延和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互联网 电力物联网 输电线路 边缘计算 部署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