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azard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deformation estimation of water solution mining area 被引量:3
1
作者 贺跃光 李志伟 杨小礼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6期738-742,共5页
Based on the hazard development mechanism, a water solution are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pporting effect of pressure-bearing water, the relaxing and collapsing effect of orebody interlayer, the collapsing effect o... Based on the hazard development mechanism, a water solution are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pporting effect of pressure-bearing water, the relaxing and collapsing effect of orebody interlayer, the collapsing effect of thawless material in orebody, filling effect caused by cubical expansibility of hydrate crystallization and uplifting effect of hard rock layer over cranny belt. Th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of ground surface caused by underground water solution mining is believed to be much weaker than that caused by well lane mining, which can be predicted by the stochastic medium theory metho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water solution mining, its corresponding parameters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in-site data of the belt water and sand filling mining in engineering analog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solution mining hazard ground surface deformation and movement probability integral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浅埋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变形响应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甘彬霖 张冬梅 +3 位作者 申轶尧 黄忠凯 陈兆庚 朱美恒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284-4291,共8页
施工变形响应规律是保障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基础。尤其是对软土浅埋大直径盾构隧道而言,软土高压缩、低抗剪力学特性和浅埋条件下低覆土压力以及大开挖卸荷效应相互耦合会导致变形响应机制更为复杂。为揭示软土浅埋大直径盾... 施工变形响应规律是保障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基础。尤其是对软土浅埋大直径盾构隧道而言,软土高压缩、低抗剪力学特性和浅埋条件下低覆土压力以及大开挖卸荷效应相互耦合会导致变形响应机制更为复杂。为揭示软土浅埋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变形响应特征规律,以上海市域机场线联络线浅埋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为依托,结合现场动态监测分析施工期隧道结构竖向变形、结构收敛变形和地表变形的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变形类型的历时变化节点时间关联密切,结构竖向变形可分为先期上浮、波动上浮、持续上浮、相对稳定4个阶段,结构收敛变形可分为波动收敛、持续收敛和收敛稳定3个阶段,轴线地表竖向变形分为扰动沉降、快速固结沉降和相对稳定3个阶段;隧道结构轴线附加压力不均匀分布导致结构竖向变形差异显著;隧道轴线地表最大竖向变形量会超过预警值,最终沉降变形量约为最大变形量的84.3%;地表沉降槽宽度和最大沉降位置与埋深比密切相关,但埋深比相对较大时,可能会出现“隆脊”分布特征;掘进施工后21~50 d,结构竖向变形、结构收敛变形和地表竖向变形幅值较大,变形趋势相对明确,是提高变形控制与整治效果的关键阶段。研究成果以期为软土地层浅埋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结构变形控制和环境安全保护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盾构 软土地层 结构变形 地表变形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延深开采诱发边坡地表变形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孙世国 于磊 于云鹤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28,共7页
为明确露天矿延深开采对采空区、高陡边坡及地表的影响,以老虎台矿采区为研究背景,利用MIDAS GTS-NX软件对老虎台矿E5800剖面继续延深开采诱发的边坡变形破坏范围进行了数值模型分析;揭示了露天矿延深开采诱发边坡滑移的机制。研究结果... 为明确露天矿延深开采对采空区、高陡边坡及地表的影响,以老虎台矿采区为研究背景,利用MIDAS GTS-NX软件对老虎台矿E5800剖面继续延深开采诱发的边坡变形破坏范围进行了数值模型分析;揭示了露天矿延深开采诱发边坡滑移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露天开采的延深,边坡地表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大沉降的位置变化逐渐减小,第四次与第一次开采最大下沉点位置对比,向北移动了13 m,下沉值增大了57.5%,且露天临空面的增大和侧向约束减小,使边坡岩体应力逐渐向坑内移动,说明地下采区开采受露天矿开采诱发的活化影响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逐渐增大。考虑到开采过程中会有爆破因素的影响,选取最危险的剖面N900对其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并针对可能产生的危险情况,提出建立相应的监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延深开采 边坡 地表 变形 沉降 稳定性评价 监测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序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沉降监测与时空演化分析中的应用
4
作者 张昱鑫 袁希平 +2 位作者 甘淑 彭翔 王松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0,共6页
针对地表沉降对矿区安全、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及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带来的危害问题,首先获取2021年12月31日至2024年3月2日的63景Sentinel-1A数据,采用SBAS-InSAR(时间序列干涉测量)技术对白草矿区的地表变形进行监测,从而获得该矿区的地... 针对地表沉降对矿区安全、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及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带来的危害问题,首先获取2021年12月31日至2024年3月2日的63景Sentinel-1A数据,采用SBAS-InSAR(时间序列干涉测量)技术对白草矿区的地表变形进行监测,从而获得该矿区的地表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结果;然后利用实测数据对监测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最后基于LSTM模型对矿区进行沉降预测,并详细分析了矿区沉降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演化规律。最终得出结论:①空间上,白草矿区地表沉降主要集中矿区西部,最大沉降量达-316.86 mm,最大平均沉降速率达-148.4 mm/a,总沉降面积为0.6236 km^(2),其中0.2804 km^(2)的重度和极重度沉降区域需要重点监测;②时序上,沉降较严重区域自监测起始点便开始发生沉降,且沉陷速率趋于匀速,若不加以防护,该区域未来将持续沉降,且可能会加剧沉降;③实测数据和监测数据的拟合程度较高,决定系数R 2达到0.994,LSTM预测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预测效果较好,预测值和监测值线性拟合决定系数R 2在0.946以上,表明利用LSTM模型进行地表沉降预测能达到精度要求。该试验结论可为矿区的灾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为更精准的矿区地表形变评估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InSAR SBAS-InSAR 地表形变监测 时空演化 LST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邻工作面隔离注浆充填开采沉陷影响规律研究
5
作者 程永新 徐大龙 +3 位作者 王成真 王全明 姚苏梦 顾伟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39,共10页
覆岩隔离注浆充填开采是实现“三下”压煤开采的重要途径。为明确隔离注浆开采因素对地表沉陷的影响规律,以赵庄二号井2307、2309隔离注浆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地表变形监测等方法,对不同开采影响因素下的沉陷变... 覆岩隔离注浆充填开采是实现“三下”压煤开采的重要途径。为明确隔离注浆开采因素对地表沉陷的影响规律,以赵庄二号井2307、2309隔离注浆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地表变形监测等方法,对不同开采影响因素下的沉陷变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开采宽度与地表下沉、倾斜、水平移动及水平变形呈正相关关系,当采宽超过175 m时不能有效控制地表变形;隔离煤柱宽度与地表下沉、倾斜、水平移动及水平变形呈负相关关系,当煤柱宽度超过35 m时继续增大煤柱宽度对地表沉陷的控制效果不明显;增大注采比能够显著降低地表的沉陷变形。工作面地表变形监测结果表明,相邻工作面开采叠加影响下的变形指标均可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能满足地表建筑物的抗变形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隔离注浆 充填开采 绿色开采 数值模拟 地表沉陷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形变监测与安全稳定性评价
6
作者 董建军 冯晓硕 张莹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11,共9页
为解决老旧城区用地紧张和输电线路建设问题,以修武北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基本地质条件及开采情况的基础上,采用短基线集(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监测开展外送线路地表沉降发展特征... 为解决老旧城区用地紧张和输电线路建设问题,以修武北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基本地质条件及开采情况的基础上,采用短基线集(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监测开展外送线路地表沉降发展特征的研究,量化分析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沉降的演化特征,评判采空区地表沉降、地面倾斜以及地表曲率对变电站外送线路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最大平均沉降速率为-53.6 mm/a,该区域所处位置与古汉山矿位置重合,沉陷与煤矿开采具有一致性;杆塔位置沉降速率处于-16.5~-0.3 mm/a,其中,11号和35号杆塔平均沉降速率明显大于其他位置,平均沉降速率分别为-15.88、-16.21 mm/a,通过形变规律历史追溯,最大累计沉降分别为-104.91、-106.97 mm。根据最不利原则,得出各区域杆塔年际形变速率的最不利点位在服役年限内的实际监测预测沉降量均小于400 mm。杆塔的最大倾斜和曲率为1.2 mm/m、0 mm/m^(2),均在规定的最小容许值内,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处于安全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送线路 穿越矿权区域 地表形变监测 安全稳定性 采空区 短基线集(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站小直径管幕-横梁支护参数优化分析
7
作者 杨旭辉 柏谦 贾鹏蛟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3,共10页
【目的】管幕工法可以显著减少开挖引起的地层扰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地下空间建设中。但当前管幕工法存在管间连接复杂、施工周期长等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管幕支护体系。【方法】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了小直径管幕-横梁暗... 【目的】管幕工法可以显著减少开挖引起的地层扰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地下空间建设中。但当前管幕工法存在管间连接复杂、施工周期长等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管幕支护体系。【方法】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了小直径管幕-横梁暗挖法施工车站的精细化模型,研究了管幕间距、管幕刚度、横梁数量、横梁刚度等支护参数对地表沉降和管幕变形的影响,并对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通过现场监测数据对数值模型进行了验证,并与采用其他工法的类似车站进行了对比。【结果】横梁数量对地表沉降和管幕变形的影响十分显著,随着横梁数量的增加,地表沉降和管幕变形最大值总体上呈现二次函数减小的趋势。管幕间距的增加不会对地表沉降及管幕变形最大值产生明显影响。管幕刚度对地表沉降和管幕变形最大值具有较大的影响,管幕刚度为2K时管幕的承载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抗弯刚度不再是控制变形的关键因素。横梁刚度在0.5D~3D范围时,地表沉降和管幕变形最大值均与横梁刚度呈二次函数关系。当横梁刚度由2D增加至3D时,地表沉降和管幕变形最大值的变化幅度并不明显,减小幅度在3%以内,这说明横梁刚度为2D时,横梁的抗弯性能已经得到充分利用,继续增大抗弯刚度不会对变形值产生明显影响,反而会造成工程材料的浪费。【结论】在既定的控制标准条件下,施工时可根据实际需求和现场条件来选择小直径管幕与横梁的参数组合,本文给出了地表沉降控制标准为30 mm时的小直径管幕和横梁参数的合理匹配关系。与相似的地铁车站对比,小直径管幕-横梁暗挖法在满足地表沉降控制标准的条件下极大地缩短了施工周期,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修建地铁车站的新型管幕支护体系,并对该支护体系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可以为当前地下空间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直径管幕 横梁 数值分析 地表沉降 管幕变形 现场监测 优化分析 施工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的矿山变形监测与参数反演研究进展分析
8
作者 谷海波 李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3-243,共11页
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表沉降和边坡滑动等地质灾害对矿山安全和周边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如何高效监测并准确反演矿山变形机制已成为矿山安全管理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凭借其全天候、大范围、高精度的... 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表沉降和边坡滑动等地质灾害对矿山安全和周边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如何高效监测并准确反演矿山变形机制已成为矿山安全管理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凭借其全天候、大范围、高精度的监测能力,逐渐成为矿山变形监测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系统回顾了InSAR技术在矿山变形监测与参数反演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一维、二维及三维位移监测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实际应用效果;针对矿山变形监测中不同维度位移监测的需求,对现有基于单轨、多轨、多传感器InSAR数据的变形监测方法,以及InSAR与变形模型相融合的位移重建技术进行了探讨;此外,介绍了基于InSAR数据进行矿山开采力学参数反演的相关技术,包括概率积分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在力学参数反演领域的应用,分析了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优化算法在提升参数反演精度方面的作用和发展趋势。提出现有研究缺乏对复杂矿区和长期监测情况下的普适性研究和模型验证的问题,并展望未来多源数据融合、优化算法在提升InSAR监测精度与智能化水平的潜力。本文旨在为矿山变形监测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技术参考与理论支持,以推动InSAR在矿山安全监测管理中的深度应用与技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矿山开采 变形监测 变形预测 地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煤矿矿区的InSAR地表形变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9
作者 郑学召 苏海蛟 +2 位作者 童鑫 熊艳玲 张心怡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0,共7页
针对大规模煤炭开采可能引发的地表形变等环境地质灾害,本文通过对InSAR技术在煤矿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当前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相位失相关严重影响InSAR技术监测矿区地表形... 针对大规模煤炭开采可能引发的地表形变等环境地质灾害,本文通过对InSAR技术在煤矿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当前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相位失相关严重影响InSAR技术监测矿区地表形变、矿区地表形变监测结果的精度验证方法较为单一、矿区地表三维形变监测精度有限、形变监测数据深度分析不足。基于此,提出了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发展趋势:(1)综合使用长波段、短时空基线特征SAR卫星,降低失相关对矿区地表形变监测结果造成的影响;(2)加强DS-InSAR方法在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的研究,以实现更精确的监测;(3)融合多源遥感数据,提高矿区地表形变监测精度;(4)集成InSAR监测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煤矿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INSAR 地表形变 监测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沉陷作用下桃坪隧道结构损伤演化及治理对策
10
作者 陈霄汉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3,共10页
为探明不同采空沉陷作用下隧道结构损伤的演化规律,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根据桃坪隧道周边采空区的类型和分布情况,通过IN-SAR技术对柱式和壁式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进行监测,分析不同类型采空沉陷的地表变形特征。建立隧道结构损伤评... 为探明不同采空沉陷作用下隧道结构损伤的演化规律,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根据桃坪隧道周边采空区的类型和分布情况,通过IN-SAR技术对柱式和壁式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进行监测,分析不同类型采空沉陷的地表变形特征。建立隧道结构损伤评价指标量化表征隧道衬砌结构损伤和发展程度,分析不同类型采空沉陷作用下的地表变形特征与隧道结构损伤的演化规律的关系。通过分析,柱式采空区将在煤矿开采后数十年内产生持续不断的地表沉降位移并长期影响隧道结构安全,壁式采空区在采动后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地表沉降位移,在一定时间后采空沉陷作用明显降低,隧道结构损伤不再发展。因此,对于已产生病害的既有隧道,壁式采空区可在变形放缓后采取定向注浆等治理措施,并根据隧道结构损伤评价指标分级开展隧道整治工作。对于新建铁路工程,柱式采空区应坚持以绕避为主的设计理念,壁式采空区可以根据治理后的效果评价,以新建隧道方式通过壁式采空区,降低线路因绕避采空区增加的长度,节省工程建设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月铁路 桃坪隧道 采空沉陷 地表移动变形 结构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地下水库防水密闭墙面域变形监测研究
11
作者 周爱平 王健 +1 位作者 屈世甲 经名宇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5-140,共6页
针对目前防水密闭墙监测方式简单、效率低、无法体现整体面域变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煤矿地下水库防水密闭墙面域变形监测方案。基于双目定位原理,给出了密闭墙表面单点凸出及凹陷的变形计算公式和面域变形三维云图成像的计算逻辑,选择... 针对目前防水密闭墙监测方式简单、效率低、无法体现整体面域变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煤矿地下水库防水密闭墙面域变形监测方案。基于双目定位原理,给出了密闭墙表面单点凸出及凹陷的变形计算公式和面域变形三维云图成像的计算逻辑,选择三次样条插值法进行插值拟合,形成防水密闭墙全表面变形三维图形。设计了无接触式面域变形监测装置,通过光投射模块产生结构光图像并投射到防水密闭墙表面,2个光接收模块构成双目系统,接收防水密闭墙表面反射的结构光图像,再依据变形计算逻辑进行计算分析。模拟测试结果表明,单点变形监测及三维云图成像效果较优,能够较好地反映监测对象的整体变形程度,便于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其安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库 防水密闭墙 面域变形监测 双目定位 单点变形监测 三次样条插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倾斜变形监测仪器的变电站场站内地表塌陷预警
12
作者 朱天敬 蒋云峰 +1 位作者 马伟 郝谦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1,共6页
变电站场站通常建立在地质结构复杂的地区,存在不同类型的地层和岩土体,如软弱的土层、砂砾等。这种地质环境使得其地表塌陷的预测更加困难。为此,设计一种基于倾斜变形监测仪器的变电站场站内地表塌陷预警方法。运用数据处理控制、无... 变电站场站通常建立在地质结构复杂的地区,存在不同类型的地层和岩土体,如软弱的土层、砂砾等。这种地质环境使得其地表塌陷的预测更加困难。为此,设计一种基于倾斜变形监测仪器的变电站场站内地表塌陷预警方法。运用数据处理控制、无线通信、倾斜传感器、自备电池四个模块组成倾斜变形监测仪器,按照地质特征、规模及地貌等要素,架设变电站地面倾斜变形监测网,利用倾斜传感器输出的灵敏轴信号,结合重力加速度获取地表数据,根据地表变形值,识别地表变形边界轮廓,将预警事件划分成长期预警、中期预警、短期预警和临灾预警,在长短期记忆网络下构建地表塌陷预警模型,并结合麻雀搜索算法进行模型解析,最终输出地表塌陷的预警信息。通过实验结果可知,所提方法可准确获得地表变化情况,预警精准度高,鲁棒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监测仪器 变电站 地表塌陷 沉降预警 边界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松散层条带采空区工后地表变形规律
13
作者 赵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8003-8012,共10页
为研究厚松散层非充分开采采空区工后地表变形规律,评价注浆充填法治理厚松散层条带采空区效果;以济宁岱庄煤矿厚松散层条带采空区为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地表变形观测和深部岩层光纤监测等方法,对注浆治理前后的采空区地表变形... 为研究厚松散层非充分开采采空区工后地表变形规律,评价注浆充填法治理厚松散层条带采空区效果;以济宁岱庄煤矿厚松散层条带采空区为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地表变形观测和深部岩层光纤监测等方法,对注浆治理前后的采空区地表变形规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厚松散层采空区叠加条带式非充分开采影响,地表移动活跃期下沉量减少,后期残余变形占比增大,采用概率积分法和数值计算综合分析采空区地表最大总沉降量为611.8 mm,残余沉降量为157.8~288.1 mm,采空区地表残余变形对场地拟建高层建筑群影响大;②采用注浆充填法治理后的采空区地表在工后观测期间累计下沉量为-5.6~-1.5 mm,采用深部分布式光纤监测和地表水准观测综合得出工后采空区覆岩沉降量小于1 mm/a,分析得出工后地表变形主要由上部厚松散层沉降引起;③采用注浆充填法可显著缩短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稳定时间,有效降低采空区深部岩层变形量,计算分析工后地表变形值趋于稳定,采空区场地处于稳定状态,注浆治理效果良好,满足高强度工程建设需要。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条件采空区地表变形预测、场地稳定性评价及工后治理效果检测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松散层 条带采空区 注浆治理 地表变形 光纤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天津地区地表沉降监测研究
14
作者 仝云霄 胡晓佳 +4 位作者 杨俊泉 王威 孟中玙 段霄龙 曹思琦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5-888,共14页
地表沉降是天津地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严重负面影响,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有必要对其地表沉降进行广域高效监测。本文以2017年1月—2020年12月天津地区的48景升轨Sentinel-1A和48景降轨Sentinel-1B数据为... 地表沉降是天津地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严重负面影响,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有必要对其地表沉降进行广域高效监测。本文以2017年1月—2020年12月天津地区的48景升轨Sentinel-1A和48景降轨Sentinel-1B数据为基础,基于短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InSAR)对地表沉降进行监测,获取天津地区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量,使用内符合精度和已有研究成果验证了监测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分析了沉降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化规律,并结合沉降剖面图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典型沉降区进行了重点研究。升轨和降轨数据监测的沉降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结果显示,天津地区沉降分布较广,且空间分布不均,市内六区相对稳定,市区周边出现了5个典型的沉降漏斗,主要集中在武清区的王庆坨镇、河北省霸州市的胜芳镇、静海区的团泊镇、西青区的王稳庄镇以及津南区的八里台镇,监测期间最大地表沉降速率达到127.35 mm/a,最大累计沉降量达到378.21 mm;分析发现天津地区沉降与地下水过度开采、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大型工程的建设等密切有关。研究表明了InSAR技术在大区域地表沉降监测的可靠性,研究成果可为沉降防治提供数据支撑和重要决策依据,为天津地区城市建设提供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S-InSAR 城市沉降 地表形变监测 天津地区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SI-InSAR技术的清江库区堆积层滑坡隐患早期识别
15
作者 曾斌 彭一桂 +3 位作者 吴志超 艾东 袁晶晶 黄维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1-241,共11页
针对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环清江库区两岸堆积层滑坡多发且隐蔽性强的问题,为克服传统人工监测和光学遥感调查的局限性以及常规PS、SBAS-InSAR技术在山区可获取形变点较少的现状,提出采用相干散射体时序InSAR(CSI-InSAR)技术对库区进行早期... 针对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环清江库区两岸堆积层滑坡多发且隐蔽性强的问题,为克服传统人工监测和光学遥感调查的局限性以及常规PS、SBAS-InSAR技术在山区可获取形变点较少的现状,提出采用相干散射体时序InSAR(CSI-InSAR)技术对库区进行早期滑坡隐患识别。利用2021年10月5日—2022年6月2日时间段的Sentinel-1A升轨数据,使用振幅离差阈值法和BWS(Burrows-Wheeler Similarity)检验方法,提取了PS点和DS点,并根据最大坡度向形变速率转换公式,对形变点进行筛选,最后通过热点分析圈划出了滑坡隐患区。结果表明:清江两岸都以下降形变为主,下降速率在-6~-15 mm/a之间;渔峡口镇至资丘镇沿岸的下降点较多,与历史滑坡灾害点的分布较为吻合;高相干CSI形变点与GNSS数据记录的时序曲线的趋势较为一致;圈划出的33处滑坡隐患区均具备堆积层滑坡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本研究使用的CSI-InSAR技术在山区较为适用,解译结果可靠性高,可为类似山区堆积层滑坡的隐患识别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层滑坡 滑坡隐患识别 CSI-InSAR SBAS-InSAR 地表形变监测 清江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形变遥感监测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曾锴 贺凯凯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206-213,221,共9页
InSAR技术具有精度高、成本低、时间周期覆盖等优点,在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得到了全面的应用。综述了InSAR、D-InSAR、时序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分析了D-InSAR和时序InSAR技术在监测矿区地表形变中的研究现状,探讨其在城市灾害监测... InSAR技术具有精度高、成本低、时间周期覆盖等优点,在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得到了全面的应用。综述了InSAR、D-InSAR、时序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分析了D-InSAR和时序InSAR技术在监测矿区地表形变中的研究现状,探讨其在城市灾害监测、地面沉降监测、矿区地表形变监测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InSAR技术在监测矿区地表形变中的发展与前景。结果表明: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增强监测精度和可靠性、推动多源数据融合等方面,并应在智能矿山、灾害预警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技术 矿区 地表形变 遥感监测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土工程表面变形监测应用技术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被引量:2
17
作者 覃卫民 张燕廷 +1 位作者 范俊松 范轶君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6,共6页
本文从表面变形监测技术现状出发,阐述其技术发展历程,针对建(构)筑物、边(滑)坡、地基基础、地下工程等不同工程类型的特点,结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要求,分析当前表面变形监测方法的适用性、存在问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分析认为:自动化... 本文从表面变形监测技术现状出发,阐述其技术发展历程,针对建(构)筑物、边(滑)坡、地基基础、地下工程等不同工程类型的特点,结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要求,分析当前表面变形监测方法的适用性、存在问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分析认为:自动化监测代表当前表面变形监测发展的主流;面监测为下一阶段表面变形监测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表面变形监测技术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表面变形 自动化监测 面监测 近景摄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晋城矿区地表形变监测及地质灾害风险预警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新龙 车子杰 +1 位作者 马飞 高旭波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79,212,共8页
地表形变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不仅严重影响灾害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危害,尤其在采煤区。针对传统地表沉陷监测方法费时费力、无法获取地表沉降面状信息、难以进行地表沉陷灾害评估的不足,基于高分辨率SAR... 地表形变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不仅严重影响灾害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危害,尤其在采煤区。针对传统地表沉陷监测方法费时费力、无法获取地表沉降面状信息、难以进行地表沉陷灾害评估的不足,基于高分辨率SAR卫星影像,利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对山西省晋城市晋城矿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地表沉陷进行监测,分析获取了该地区地表连续形变情况,并利用该技术获取的海量PS点建立支持向量机(SVM)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预警模型,对晋城矿区周边居民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识别和预测。结果表明:晋城矿区10个煤矿及其周边区域存在较大的地表形变;晋城矿区平均LOS向年平均地表形变速率范围为-37~30.3 mm/a;PS-InSAR技术在晋城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具有可行性,且可以实现矿区地质灾害风险综合识别和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技术 晋城矿区 地表形变监测 地质灾害风险预警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陆探一号SAR卫星的地质灾害普查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于忠海 闫立波 +2 位作者 刘茜 路广博 刘睿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7-101,176,共6页
为提升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摸清城市安全风险的结构特点,济南市自2024年开始引入基于卫星的“天基”监测网络,将SAR卫星用于河堤、大坝、桥梁等重大基础设施、超高层建筑、矿山、地质灾害等的月度形变监测。本文利用Lan... 为提升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摸清城市安全风险的结构特点,济南市自2024年开始引入基于卫星的“天基”监测网络,将SAR卫星用于河堤、大坝、桥梁等重大基础设施、超高层建筑、矿山、地质灾害等的月度形变监测。本文利用LandSAR国产软件,基于陆地探测一号(LT-1)SAR数据对济南市南部地区2800 km^(2)范围区域开展了地表形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LT-1可有效用于地质灾害形变普查监测,济南市地质灾害隐患集中分布的南部地区地表较为稳定、无重大形变变化;同时,还监测到部分露天矿区存在明显沉降,也可为矿区安全生产等监管提供监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探一号 地质灾害 地表形变 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 干涉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移动实验平台研制与矿区房屋实验研究
20
作者 阎跃观 戴华阳 朱元昊 《煤炭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505-517,共13页
煤矿区村庄房屋采动影响状况关系到当地民生和社会稳定,需要深入研究地表移动变形对房屋损坏的影响规律和保护措施,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矿区村庄房屋损坏定量实验研究的有效物理模拟手段。为此,提出了基于支撑柱时序加载与三向移动定量... 煤矿区村庄房屋采动影响状况关系到当地民生和社会稳定,需要深入研究地表移动变形对房屋损坏的影响规律和保护措施,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矿区村庄房屋损坏定量实验研究的有效物理模拟手段。为此,提出了基于支撑柱时序加载与三向移动定量计算的地表移动实验平台设计思路,研制了多点支撑和三向加载控制的地表移动实验平台(SPSM),构建了房屋模型“砖块(点)-砌体墙(面)-房屋(体)”多尺度的几何和力学相似理论,研究了村庄房屋模型制作工艺,并以峰峰矿区A村房屋为例进行模拟实验,制作了有底梁大跨度房屋、无底梁大跨度房屋和小跨度自然间房屋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移动变形作用下3种类型房屋的损坏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石膏粉与水7∶1混合为骨料、酒精胶为黏结剂,可作为房屋最优模拟材料与参数配比;在同等量级地表变形加载条件下,小跨度和有底梁房屋抗变形能力较强,组合变形作用的房屋损坏程度大于单一变形;受水平拉伸变形影响,墙面出现正八字形斜向裂缝,屋顶与墙体连接处水平开裂;地表正曲率变形时,房屋墙面顶部、屋顶和窗角出现裂缝,房顶和门角裂缝易连通;揭示了屋顶裂缝宽度与地表正曲率变形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门窗墙裂缝宽度与地表拉伸变形呈“S”型正相关关系。通过与现场实测对比,房屋裂缝发育形态和位置与模型实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模拟实验平台的可靠性。自动控制的地表移动机械化模拟实验平台的研制、房屋模型制作和变形损坏实验研究成果,可为矿区建(构)筑物采动影响物理模拟和评价提供新的手段,为房屋损坏机理研究与加固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移动实验平台研制 房屋模型制作工艺 房屋变形实验 房屋损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