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印迹膜-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橙子中噻苯隆和氯吡脲
1
作者 石雨 王建 +6 位作者 豆瑞 祁迎春 董晓 牛志睿 任景俞 黄华 赵怡雪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3,共8页
以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修饰的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膜为基膜,噻苯隆(thidiazuron,TDZ)为模板,甲基丙烯酸(methacrylic acid,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EGDMA)为... 以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修饰的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膜为基膜,噻苯隆(thidiazuron,TDZ)为模板,甲基丙烯酸(methacrylic acid,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EGDMA)为交联剂,合成TDZ分子印迹膜(molecularly imprinted membrane,MIM),并将其应用于橙子中TDZ及其结构类似物氯吡脲(forchlorfenuron,CPPU)的高选择性同时提取。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表明,致密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PDA涂层固定在PDA@PVDF膜的三维网络结构表面;性能测试结果表明,MIM对TDZ和CPPU的吸附容量分别是相应非印迹膜的1.80、1.89倍,分别在20、30 min达到吸附平衡;MIM对干扰物质香豆素和3-叔丁基苯酚的特异性因子分别达到23.2和19.3。以MIM为固相萃取膜片,成功从橙子样品中高选择性同时提取TDZ和CPPU,在加标浓度为2.0、3.0、5.0μmol/L时,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0.3%~99.4%和88.2%~98.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9%~2.5%和1.2%~3.0%(n=3)。该方法能同时快速检测TDZ和CPPU,操作简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精密度及回收率,检测成本低,适用于果蔬中TDZ和CPPU残留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膜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 特异性识别 噻苯隆 氯吡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氟沙星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
2
作者 胡文英 张琪琪 +1 位作者 杨磊 李丹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51-1564,共14页
以氧氟沙星(OFL)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OPD)为功能单体,聚合溶液pH7.0,采用电聚合方法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对OFL具有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通过扫描电镜(SEM)、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和电化学阻抗法(EIS)对该... 以氧氟沙星(OFL)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OPD)为功能单体,聚合溶液pH7.0,采用电聚合方法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对OFL具有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通过扫描电镜(SEM)、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和电化学阻抗法(EIS)对该传感器形貌、电化学性能以及对氧氟沙星的识别机理进行研究.对该印迹电极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OFL与OPD的物质的量比、聚合圈数、洗脱剂及洗脱时间、pH等研究.在最佳条件下,DPV峰电流差值与OFL在1.0—38.0 nmol·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69 nmol·L^(-1).该OFL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将本方法应用于测定莆田市城厢区下磨溪才子大酒店段地表水水体中OFL的含量,回收率为88.5%—9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氟沙星 电聚合 分子印迹膜 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氟哌酸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渗透性质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卢春阳 马向霞 +3 位作者 何锡文 李文友 陈朗星 何海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56-1359,M008,共5页
以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膜,氟哌酸为模板分子,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扫描电镜表征了膜的表面形貌.混合底物渗透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膜中存在着由形状... 以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膜,氟哌酸为模板分子,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扫描电镜表征了膜的表面形貌.混合底物渗透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膜中存在着由形状和功能基团均与模板分子氟哌酸相互补的孔穴组成的通道,该通道可选择性地富集底物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紫外光谱滴定 膜渗透 氟哌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液微悬浮聚合法制备酸性药物吲哚美辛分子印迹微球及其色谱表征 被引量:39
4
作者 赖家平 卢春阳 何锡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175-1179,共5页
以带有羧基的酸性药物吲哚美辛为模板分子、碱性的 4 -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 ,采用水溶液微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用于色谱分离的微米级分子印迹微球 .详细讨论了流动相中缓冲溶液的 p H值对吲哚美辛在MIMs柱上的容量因子 (k′)、分离因子 (... 以带有羧基的酸性药物吲哚美辛为模板分子、碱性的 4 -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 ,采用水溶液微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用于色谱分离的微米级分子印迹微球 .详细讨论了流动相中缓冲溶液的 p H值对吲哚美辛在MIMs柱上的容量因子 (k′)、分离因子 (α)和印迹因子 (β)的影响 .通过 MIMs柱对吲哚美辛和 4 -氨基吡啶(4 -AP)的保留行为的比较 ,证明以 4 -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制得的 MIMs对吲哚美辛的识别作用 ,主要靠吡啶环上氮原子与吲哚美辛羧基之间的离子键相互作用 ,以及吡啶环与模板分子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液微悬浮聚合法 制备 酸性药物 吲哚美辛 分子印迹微球 色谱表征 分子印迹聚合物 消炎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豆素-3-羧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膜对底物的结合及渗透选择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马向霞 何锡文 +2 位作者 张茉 李文友 张玉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37-1241,共5页
在光照和引发剂的作用下,模板分子香豆素-3-羧酸、功能单体丙烯酰胺和交联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或三甲氧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TR IM)在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滤膜表面聚合形成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膜.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了分别以T... 在光照和引发剂的作用下,模板分子香豆素-3-羧酸、功能单体丙烯酰胺和交联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或三甲氧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TR IM)在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滤膜表面聚合形成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膜.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了分别以TR IM和EDMA为交联剂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在不同溶剂中对混合底物的结合和渗透选择性.结果表明,以TR IM为交联剂的印迹膜对模板分子具有更高的结合和渗透选择性.另外,以乙腈或乙腈/水作为溶剂对分子印迹膜所作的实验和讨论有助于为从复杂样品中分离模板分子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 分子印迹技术 复合膜 香豆素-3-羧酸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草醛系列化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渗透特性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茉 卢春阳 +2 位作者 何锡文 李文友 张玉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2-426,共5页
以香草醛(Van)或邻香草醛(o-Van)为模板分子,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分别制备了以尼龙和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材料的分子印迹复合膜,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模板分子及竞争物的混合溶液渗透实验... 以香草醛(Van)或邻香草醛(o-Van)为模板分子,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分别制备了以尼龙和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材料的分子印迹复合膜,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模板分子及竞争物的混合溶液渗透实验结果表明,支撑材料对膜选择性传输趋势基本没有影响,但选用合适的支撑材料会得到更理想的分离效果;当竞争物尺寸小于模板分子时,尺寸效应起主要作用,竞争物优先传输;当模板分子与竞争物尺寸相近时,尺寸效应不起作用,模板分子的选择性识别位点及与其相匹配的孔穴起主要作用,模板分子优先传输;当竞争物尺寸大于模板分子时,则尺寸效应和模板分子的选择性识别位点及与其相匹配的孔穴同时起作用,故模板分子优先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膜分离 香草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壳聚糖膜分离手性苯丙氨酸 被引量:26
7
作者 吴洪 赵艳艳 +1 位作者 喻应霞 姜忠义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2-266,共5页
以L-苯丙氨酸(L-Phe)为印迹分子,采用相转化法制备了分子印迹壳聚糖膜。分别采用碱液处理和硫酸交联两种方法对膜进行处理,降低了壳聚糖膜的溶胀度,印迹膜内识别位点的结构得以保持。采用FT-IR和SEM对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形态进行了表征... 以L-苯丙氨酸(L-Phe)为印迹分子,采用相转化法制备了分子印迹壳聚糖膜。分别采用碱液处理和硫酸交联两种方法对膜进行处理,降低了壳聚糖膜的溶胀度,印迹膜内识别位点的结构得以保持。采用FT-IR和SEM对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形态进行了表征。通过渗透实验考察了分子印迹壳聚糖膜和非印迹空白壳聚糖膜对D,L-苯丙氨酸(D,L-Phe)混合物的手性拆分性能,并与空白膜进行了比较。印迹膜的分离因子达到1.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分子印迹膜 手性拆分 D L-苯丙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溶胶-凝胶包埋法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及渗透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茉 何锡文 +3 位作者 秦磊 李文友 陈朗星 张玉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8-504,共7页
分别以牛血红蛋白、牛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3种蛋白质为模板分子,采用表面涂布的方法制备了在Nylon微孔滤膜表面覆盖有聚丙烯酰胺凝胶层的分子印迹复合膜,并用扫描电镜对制备的分子印迹膜的表面形态和孔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支撑膜的表面... 分别以牛血红蛋白、牛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3种蛋白质为模板分子,采用表面涂布的方法制备了在Nylon微孔滤膜表面覆盖有聚丙烯酰胺凝胶层的分子印迹复合膜,并用扫描电镜对制备的分子印迹膜的表面形态和孔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支撑膜的表面及内部微孔表面均被一层丙烯酰胺凝胶所覆盖.对用不同蛋白为模板制备的分子印迹膜进行了这3种蛋白的单一组分和双组分混合溶液渗透实验.结果表明,各蛋白底物在印迹膜上的渗透规律是特异性的识别位点和尺寸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异性识别位点会选择性地识别模板分子,从而使其渗透速度减慢;尺寸效应主要体现在底物蛋白的体积越小其渗透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膜 膜渗透机理 蛋白质分子印迹 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9
作者 杨座国 许振良 邴乃慈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1-135,共5页
介绍了分子印迹膜的制备方法、表面形态、识别机理、传质模型;评述了分子印迹膜在手性化合物的分离、膜传感器、固相萃取、渗透汽化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 分子印迹膜 手性分离 膜传感器 固相萃取 传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应用 被引量:38
10
作者 姜忠义 喻应霞 吴洪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84,共7页
分子印迹膜兼具分子印迹与膜技术的优点,近年来已成为分子印迹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首先对分子印迹技术及分子印迹膜进行了简介,继而重点对分子印迹膜的主要制备方法,包括原位聚合法、相转化法、表面修饰法和电化学聚合法等进行了评... 分子印迹膜兼具分子印迹与膜技术的优点,近年来已成为分子印迹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首先对分子印迹技术及分子印迹膜进行了简介,继而重点对分子印迹膜的主要制备方法,包括原位聚合法、相转化法、表面修饰法和电化学聚合法等进行了评述,对现有分子印迹膜的分离性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最后对分子印迹膜在手性物质拆分、固相萃取、农药残留检测及仿生传感等领域的应用及其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亲和分离 制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1
作者 王斌 王榕妹 +1 位作者 王俊卿 邓安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35,共7页
本文简要综述了分子印迹的原理、制备技术,着重介绍了与膜材料、磁性材料、纳米材料和复合材料相结合的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膜材料 磁性材料 纳米材料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霉素分子印迹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管萍 胡小玲 郝明燕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2期379-382,共4页
以红霉素(EM)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甲酯(MAA)为功能单体,制备了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系统研究了EM与MAA用量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种类和用量、洗脱时间等因素对印迹位点及膜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AA用量为0.0461mol,EM用... 以红霉素(EM)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甲酯(MAA)为功能单体,制备了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系统研究了EM与MAA用量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种类和用量、洗脱时间等因素对印迹位点及膜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AA用量为0.0461mol,EM用量为0.724mmol,交联剂EDMA与MAA摩尔比为5:1,引发剂AIBN与(NH4)2S2O8用量各为0.12g,超声洗脱40min时,膜中印迹位点数多,对红霉素分子的截留率达到55%以上,水通量达70L/(h·m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 制备 红霉素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金红华 王娟 +3 位作者 张兰 吴希子 张文平 陈增松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5-298,共4页
分子印迹技术(M IT)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技术,它的产生与发展为环境科学打开了又一视角。介绍了M IT的产生与发展及基本原理,综述了M IT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M IT在固相萃取、膜分离、色谱分析、传感器及分子印迹聚合物作... 分子印迹技术(M IT)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技术,它的产生与发展为环境科学打开了又一视角。介绍了M IT的产生与发展及基本原理,综述了M IT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M IT在固相萃取、膜分离、色谱分析、传感器及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催化剂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聚合物 萃取 膜分离 色谱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对氨基酸海因手性化合物的选择性结合和透过性质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辉 张力 +1 位作者 郭洪声 王刚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1-265,共5页
合成了可对氨基酸海因对映异构体选择性分离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利用紫外光谱法比较不同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的作用能力。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在极性溶剂中制备了5R-5氨-基酸海因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通过Scatchard分析法研究膜中结合... 合成了可对氨基酸海因对映异构体选择性分离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利用紫外光谱法比较不同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的作用能力。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在极性溶剂中制备了5R-5氨-基酸海因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通过Scatchard分析法研究膜中结合位点情况。通过膜透过实验研究印迹膜对外消旋体的分离特性。Scatchard分析显示聚合物膜中形成了两类结合位点,其解离常数分别为1.88mmol/L和5.14mmol/L;选择性透过实验表明膜中形成了与5R-5氨-基酸海因分子形状和功能基因位置匹配的孔穴。与非印迹聚合物膜相比,印迹聚合物膜对对映体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R-5-氨基酸海因 分子印迹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对映体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分子印迹膜固相萃取选择性分离氧氟沙星 被引量:11
15
作者 邴乃慈 许振良 +1 位作者 王学军 杨座国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3-166,199,共5页
以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为支撑膜,左氧氟沙星(LVFX)为模板分子,采用热聚合方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并应用于固相萃取选择性分离氧氟沙星外消旋体(OFLX)。通过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了单体α-... 以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为支撑膜,左氧氟沙星(LVFX)为模板分子,采用热聚合方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并应用于固相萃取选择性分离氧氟沙星外消旋体(OFLX)。通过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了单体α-甲基丙烯酸和模板分子LVFX缔合的化学计量数2和结合常数K=3.83×105L2/mol2;用扫描电镜表征膜的表面形貌;固相萃取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膜中存在着空间结构和大小均与模板分子LVFX互补的孔穴组成的通道,该通道可选择性地透过底物分子,得到的LVFX和OFLX的最大分配系数KL和KO分别为2.7和2。该方法为分子印迹膜萃取技术用于手性药物拆分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膜 固相萃取 手性药物 左氧氟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荧光分子印迹膜特异性识别和检测目标蛋白质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鑫 姜锐 +3 位作者 杨戍 孙立权 庞思平 罗爱芹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2-254,共3页
制备了一种新型荧光分子印迹膜(L-半胱氨酸修饰的量子点嵌入的分子印迹膜(QDs@MIM)),并将其作为荧光人工受体用于目标蛋白质(溶菌酶)的特异性识别和检测。QDs@MIM以溶菌酶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L-半胱氨酸修饰的量子点为辅... 制备了一种新型荧光分子印迹膜(L-半胱氨酸修饰的量子点嵌入的分子印迹膜(QDs@MIM)),并将其作为荧光人工受体用于目标蛋白质(溶菌酶)的特异性识别和检测。QDs@MIM以溶菌酶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L-半胱氨酸修饰的量子点为辅助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在预硅烷化的玻璃板上制备而成。在最佳条件下,QDs@MIM对溶菌酶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1~1.0μmol/L,吸附平衡时间为4 min,选择性因子为6.2。该方法操作简单、吸附平衡时间短、选择性高,具备作为生物传感器快速分析样品中目标蛋白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膜 量子点 蛋白质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式白藜芦醇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及其选择性 被引量:7
17
作者 向海艳 张艳芳 +2 位作者 祁超 梅芳 李伟国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86-790,共5页
以反式白藜芦醇为模板分子,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膜,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脂(EDMA)为交联剂,采用热引发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白藜芦醇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研究了分子印迹膜对白藜芦醇及其结构类似物(2-萘酚、白藜芦... 以反式白藜芦醇为模板分子,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膜,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脂(EDMA)为交联剂,采用热引发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白藜芦醇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研究了分子印迹膜对白藜芦醇及其结构类似物(2-萘酚、白藜芦醇甙和双酚A)的结合和透过性,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膜的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印迹复合膜对模板分子白藜芦醇的吸附量远远大于其它结构类似物,其饱和吸附量达1.72μmol/g,为非印迹膜的3倍;尺寸比模板分子小的2-萘酚最先透过,而相对于尺寸接近或大于模板分子的双酚A或白藜芦醇甙,则模板分子优先透过,而且模板分子在印迹膜上的透过量大于非印迹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分子印迹复合膜 选择性 结合透过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单壁碳纳米管修饰分子印迹传感器测定黑茶中槲皮素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蓉 钟桐生 +2 位作者 龙立平 赵纪涛 李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80-1286,共7页
本文以石墨烯(GR)和单壁碳纳米管(SWNTs)为修饰剂,研究其对金电极的增敏效果.并以邻氨基酚为功能单体,槲皮素为模板分子,于金电极表面通过电聚合制备对槲皮素具有特定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膜(MIP).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 本文以石墨烯(GR)和单壁碳纳米管(SWNTs)为修饰剂,研究其对金电极的增敏效果.并以邻氨基酚为功能单体,槲皮素为模板分子,于金电极表面通过电聚合制备对槲皮素具有特定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膜(MIP).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分子印迹膜的形成过程、结构、印迹效果和电化学性能.并用与槲皮素结构相似的化合物芦丁进行干扰实验,结果表明,该印迹膜对槲皮素有较好的选择性.优化了测定槲皮素的条件,绘制了槲皮素的工作曲线,该传感器对槲皮素浓度的线性响应范围3.00×10-7—1.92×10-5mol·L^(-1),线性方程为:I(μA)=^(-1)1.8505+2.6893lgc(mol·L^(-1)),(R=0.9935),检出限为1.00×10-7mol·L^(-1).5次重复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6.8%,放置10 d后,响应值为最初的92.5%,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对黑茶样品中的槲皮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回收率在97.8%—104.0%之间,结果较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膜 金电极 石墨烯 单壁碳纳米管 槲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诺沙星分子印迹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艳玲 刘俊渤 +2 位作者 唐珊珊 常海波 梁大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880-2886,共7页
通过沉淀聚合法制备了恩诺沙星(ENRO)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微球,将其添加到聚乙烯醇(PVA)溶液中,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恩诺沙星分子印迹纳米纤维膜(MINFMs).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纺丝液浓度、纺丝电压及接收距离对MINFMs纤... 通过沉淀聚合法制备了恩诺沙星(ENRO)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微球,将其添加到聚乙烯醇(PVA)溶液中,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恩诺沙星分子印迹纳米纤维膜(MINFMs).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纺丝液浓度、纺丝电压及接收距离对MINFMs纤维直径及表面形貌的影响,从溶胀性、孔隙率、吸附容量及吸附选择性等几个方面对印迹膜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25℃、相对湿度40%~50%、MIPs加入量8%(质量分数)、PVA质量分数7%、纺丝电压15 kV和接收距离25 cm的条件下,得到的MINFMs的纤维形态良好,纤维平均直径为180 nm.MINFMs的溶胀度和孔隙率分别为136.76%和33.42%,均大于非印迹纳米纤维膜(NINFMs).动力学吸附性能结果显示,MINFMs在300 min后吸附基本达到平衡,且明显高于NINFMs的吸附量;Scatchard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MINFMs对模板ENRO的结合位点是等价的,其离解平衡常数(K d)与最大表观结合量(Q max)分别为505.817 mg/L和3.862mg/g.与环丙沙星(CIP)和氧氟沙星(OFL)相比,MINFMs对ENRO表现出更强的特异性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诺沙星 分子印迹纳米纤维膜 静电纺丝 吸附性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色氨酸分子印迹膜的表征、识别性能及识别机理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超丽 胡小玲 +1 位作者 管萍 蒲东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0-75,79,共7页
以L-色氨酸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聚砜为基膜,采用紫外光接枝法制备L-色氨酸手性分子印迹固膜.用扫描电镜和原子力电子显微镜对固膜的形貌进行表征,并对其特异性吸附性能及识别机理进行研究.固膜的手性分离因子高达4.1,由Sca... 以L-色氨酸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聚砜为基膜,采用紫外光接枝法制备L-色氨酸手性分子印迹固膜.用扫描电镜和原子力电子显微镜对固膜的形貌进行表征,并对其特异性吸附性能及识别机理进行研究.固膜的手性分离因子高达4.1,由Scatchard模型分析分子印迹固膜与模板分子之间的结合作用力以氢键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色氨酸 手性拆分 固膜 分子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