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lecular Dynamic Simulation of Kindlin F3 Domain with Integrin β3-tail
1
作者 Yan Zhang Ying Fang Jianhua Wu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60-160,共1页
Integrin activation,the transition from a low to a high affinity state,regulates the numerous cellular responses consequent to integrin engagement by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s.Kindlin proteins,play crucial roles i... Integrin activation,the transition from a low to a high affinity state,regulates the numerous cellular responses consequent to integrin engagement by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s.Kindlin proteins,play crucial roles in the integrin-signaling pathway by directly interacting with and activating integrins,which mediate the cell-extracellular matrix adhesion and signaling.As a widely distributed PTB domain protein and a major member of the kindlin family,kindlin2 interacts withβ3-tail,bridges talin-activated integrins to promote integrin aggregation,and enhances talin-induced integrin activation.Thus,kindlin2 is identified as a coactivator of integrins.Unlike talins,kindlin2 cannot directly alter the conformation of the integrin transmembrane helix and fail to activate integrin alone.Nevertheless,although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kindlins and talins synergistically promote integrin activation,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s unclear.Thus,the study of the force dissociation of the kindlin2/β3-tail complex and the conformation stabilization under different mechanical micro-environments should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al basis of its synergistically activation of integrin.To reveal the molecular dynamics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kindlin2 andβ3-tail,we perform molecular dynamics(MD)simulations for this complex with different computing strategies interaction.In MD simulations,the available crystal structures of Kindlin-2/β3-tail complex(Protein Data Bank code 5XQ1)was downloaded from the PDB database.Two software packages,VMD for visualization and modeling and NAMD 2.13 for energy minimizations and MD simulations,were used here.The steadystate conformation of the complex was obtained from the equilibrium simulation.The dissociation event was observed by the constant velocity simulation,and the mechanical stability of the complex was observed by the constant force simulation.Our results showed that,during the equilibrium of the kindlin2-F3/β34ail complex,the residue MET612,LYS613 and TRP615 on the F3 domain of kindlin2 contributed to hydrogen-bonding with the corresponding residues onβ3 integrin.These bonds exhibit moderate or strong stability through steered molecular dynamics(SMD)simulation.During the constant velocity simulation,the complex exhibits a variety of unfolding pathways against tension applications,which are mainly distinguished by the disruption of hydrogen-bonds between the F3 domain a1/a2 helixes andβ1/β2 sheets.During the constant force simulation,the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composite force dissociation have different dissociation probabilities,which shows the biphasic force-dependent characteristics.And,the key residues in the pulling were recognized according not only to the number of interacting residue pairs,but also to their bond strength.Using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we showed the steady state of the kindlin2-F3/β3-tail complex under different tensile forces,and observe the dynamic process of molecular interaction.A possible underlying biophysical mechanism is that,the dissociation of Kindlin2-F3/β3-tail complex is biphasic force-dependent,and the conformations under different stretching states have different binding affinities.This study not only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structural basis and mechanical regulation mechanisms of the kindlin/integrin interaction,in understanding in kindlin/integrin-related signaling in different cellular biological processes,but also provides new ideas for novel drug design and the treatment of related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ndlin2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 MECHANOCHEMICAL coup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MgO/PP热力学性能分子动力学模拟
2
作者 李亚莎 王福达 +3 位作者 王佳敏 王桂斌 周朝威 吴雕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19,共11页
聚丙烯(PP)因具有高击穿强度、低损耗及高耐压等优异性能,被广泛用于金属化薄膜电容器的介电材料。然而在运行过程中,PP薄膜长期承受着高温和机械应力,加剧了薄膜绝缘劣化。因此,为提高PP热力学性能,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构建了纯PP... 聚丙烯(PP)因具有高击穿强度、低损耗及高耐压等优异性能,被广泛用于金属化薄膜电容器的介电材料。然而在运行过程中,PP薄膜长期承受着高温和机械应力,加剧了薄膜绝缘劣化。因此,为提高PP热力学性能,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构建了纯PP、半径0.4 nm与0.6 nm球形纳米MgO/PP复合模型,以及经三种硅烷偶联剂(KH550,KH560,KH570)修饰的MgO/PP的复合模型。通过计算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导率、内聚能密度、相互作用能、自由体积分数、均方位移、拉伸弹性模量和体积模量,从原子尺度探讨纳米MgO颗粒及其表面功能化修饰对PP基体热力学性能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纳米MgO可以改善PP的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半径0.6 nm的MgO的PP复合体系玻璃化转变温度提升54 K,热导率提高8.96%,拉伸弹性模量和体积模量也有小幅增高。纳米MgO以及KH550,KH560,KH570三种硅烷偶联剂修饰的纳米MgO与PP均有良好的相容性,且KH570修饰的纳米MgO相容性最好。热力学方面,MgO-KH570/PP复合材料具有更优异的热力学性能,其玻璃化转变温度相较于纯PP提升73 K,热导率提高了31.84%,同时自由体积分数减小16.1%,分子链的运动得到抑制,拉伸弹性模量和体积模量也有更明显的提升。该工作对改性纳米MgO在金属化薄膜中的应用及提高PP热力学性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纳米MgO 硅烷偶联剂 分子动力学 热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接枝KH550的石墨烯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热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3
作者 李亚莎 田泽 +3 位作者 王璐敏 庞梦昊 曾跃凯 赵光辉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2,共6页
为分析表面接枝有硅烷偶联剂KH550的石墨烯对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性能的影响,本工作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对纯PDMS、未接枝KH550的石墨烯改性PDMS,以及表面接枝KH550的石墨烯(接枝密度分别为6%和12%)改性PDMS进行建模,从微观角度对比... 为分析表面接枝有硅烷偶联剂KH550的石墨烯对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性能的影响,本工作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对纯PDMS、未接枝KH550的石墨烯改性PDMS,以及表面接枝KH550的石墨烯(接枝密度分别为6%和12%)改性PDMS进行建模,从微观角度对比分析改性后PDMS热力学性能的提升。模拟结果表明,在PDMS中掺杂石墨烯或在石墨烯表面接枝KH550后再与PDMS混合,均能改善PDMS热导率、玻璃化转变温度、自由体积、均方位移及水分子的扩散系数和结合能等热力学性能。在含水模型中,接枝密度为6%和12%的表面接枝KH550石墨烯改性PDMS相较于纯PDMS 250 K热导率分别提高25.6%和21.6%,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提高70 K和77 K。对比接枝KH550的石墨烯改性PDMS的含水与不含水的模型可知,水分子能够提高均方位移,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减小自由体积,同时水分子扩散系数及结合能随温度与接枝密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减少冰闪电压对电力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对研发输电线路融冰、疏水性材料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硅烷偶联剂 KH550 热导率 扩散系数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改性SiO_(2)对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性能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
作者 刘煊赫 门汝佳 +3 位作者 姜宛廷 李磊 王伟 雷志鹏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91-2701,共11页
硅烷偶联剂广泛用于改善纳米颗粒与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KH550、KH560和KH7923种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SiO_(2)对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从内聚能密度、结合能、自由体积和旋转半径等角度,探讨了偶联剂... 硅烷偶联剂广泛用于改善纳米颗粒与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KH550、KH560和KH7923种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SiO_(2)对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从内聚能密度、结合能、自由体积和旋转半径等角度,探讨了偶联剂对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学、力学和电学性能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掺入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SiO_(2)后,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学、力学和电学性能均有所提升;硅烷偶联剂不仅改善了纳米颗粒与聚丙烯基体之间的相容性,增大了内聚能密度和界面结合力,还通过改变自由体积,影响分子链的运动状态,进而改变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玻璃化温度、热导率、刚性、韧性、相对介电常数和击穿强度;此外,烷偶偶联剂还改变了纳米SiO_(2)的静电势分布和禁带宽度,进一步改善了电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纳米二氧化硅 硅烷偶联剂 分子动力学模拟 热学性能 力学性能 电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改性聚丙烯薄膜热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长云 范延岐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03-2015,I0033,共14页
为探究纳米SiO_(2)掺杂及其表面修饰对聚丙烯电热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该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建立二氧化硅/聚丙烯复合模型,以SiO_(2)粒径和其表面硅烷偶联剂KH550接枝率作为变量,研究复合模型在不同温度下的微观结构和电热力学性能。... 为探究纳米SiO_(2)掺杂及其表面修饰对聚丙烯电热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该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建立二氧化硅/聚丙烯复合模型,以SiO_(2)粒径和其表面硅烷偶联剂KH550接枝率作为变量,研究复合模型在不同温度下的微观结构和电热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掺杂SiO_(2)后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性能均有所提升,但提升程度不同。相较于其他粒径,0.88 nm的复合体系性能提升效果最明显,在常温下相较于聚丙烯玻璃化转变温度提升39 K、导热率提升27.39%、均方位移和自由体积下降、力学模量和介电性能也有小幅提高;KH550接枝率为10%的复合体系在提升电热力学性能上效果最显著,导热率较聚丙烯提升74.23%,且在力学模量和介电性能提升幅度上更为明显。结果可为提升聚丙烯电热力学性能提供方法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分子动力学 纳米SiO_(2) 硅烷偶联剂KH550 电热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偶联剂接枝改性玄武岩纤维与沥青粘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杨程程 柳力 +2 位作者 刘朝晖 黄优 刘磊鑫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4-280,共7页
为增强玄武岩纤维(BF)与沥青的界面粘附特性,采用接枝KH550型硅烷偶联剂对BF表面进行改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仪对KH550接枝改性BF进行微观表征,并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运用“化学接枝”和“叠加”方式建立沥青-BF_(KH550)界... 为增强玄武岩纤维(BF)与沥青的界面粘附特性,采用接枝KH550型硅烷偶联剂对BF表面进行改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仪对KH550接枝改性BF进行微观表征,并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运用“化学接枝”和“叠加”方式建立沥青-BF_(KH550)界面模型,研究了KH550接枝改性对BF与沥青粘附特性的增强效果及增强机理。结果表明,KH550接枝改性后,BF_(KH550)表面凸起增多、粗糙度增加,增大了BF与沥青的粘结强度;BF表面接枝的KH550个数越多,与沥青的粘附性能越好,25℃时BF表面接枝20个KH550的界面能相比不接枝KH550时增加了26.1%;经KH550接枝改性后,沥青四组分的扩散系数变化规律与不接枝KH550时相同,即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但其扩散系数整体比不接枝KH550时小,说明BF_(KH550)与沥青发生了较强的吸附,从而有效提高了BF与沥青的粘附性能。研究成果可为BF在沥青混合料中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偶联剂(KH550) 玄武岩纤维(BF) 化学接枝 粘附性能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上浆剂与玻璃纤维界面结合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宋嘉祁 汪峰 +4 位作者 王矿 卓炎 孙壮壮 付一政 朱博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3-49,共7页
上浆剂可以有效提高玻璃纤维的织造效率。文章选择阴离子水性聚氨酯作为上浆剂对玻璃纤维进行上浆,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分子尺度解析聚氨酯/玻璃纤维界面作用机制。研究了三种常见硅烷偶联剂对聚氨酯/玻璃纤维界面的影响,并通过... 上浆剂可以有效提高玻璃纤维的织造效率。文章选择阴离子水性聚氨酯作为上浆剂对玻璃纤维进行上浆,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分子尺度解析聚氨酯/玻璃纤维界面作用机制。研究了三种常见硅烷偶联剂对聚氨酯/玻璃纤维界面的影响,并通过玻璃纤维力学性能实验进行了验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界面中硅烷偶联剂能够提升聚氨酯上浆剂在玻璃纤维表面的界面结合能力,其中AWPU/KH570/GF模型的平均界面结合能最大(-191.488 kcal/mol),说明在KH570作用下,聚氨酯分子更容易与玻璃纤维表面形成优良的结合界面。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两种硅烷偶联剂,KH570对提高聚氨酯上浆剂和玻璃纤维的界面结合性最佳,实验结果与模拟结论相符;通过单因素实验发现当AWPU质量分数为20%、KH570质量分数为4%时,玻璃纤维浆纱断裂强力和耐磨性能分别升高了5.6%和14.7%,并且集束性能最好。界面中硅烷偶联剂KH570显著增加了聚氨酯上浆剂/玻璃纤维的结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 聚氨酯 硅烷偶联剂 上浆剂 分子动力学 界面结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链甲烷氧化偶联界面反应路径和晶格氧传递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婉莹 陈良勇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0-830,共11页
本研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计算八种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载氧体CL-OCM反应性能,并对性能最优的Mn_(2)O_(3)开展反应时间和颗粒尺寸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提高C_(2)H_(4)选择性;C/O=1是Mn_(2)O_(3)的理想尺寸。基... 本研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计算八种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载氧体CL-OCM反应性能,并对性能最优的Mn_(2)O_(3)开展反应时间和颗粒尺寸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提高C_(2)H_(4)选择性;C/O=1是Mn_(2)O_(3)的理想尺寸。基于以上结果分析了Mn_(2)O_(3)CL-OCM界面反应路径和晶格氧传递问题,以揭示反应机理。CH_(3)^(*)气相二聚化生成C_(2)H6的是CL-OCM最主要的碳偶联路径。除此之外,还存在两条碳偶联路径,均由CH2^(*)引发。CH_(3)^(*)与OH^(*)表面结合生成甲醇是CL-OCM副反应的先决步骤,抑制甲醇生成是提高CL-OCM反应C_(2)选择性的关键。晶格氧存在转化,表面晶格氧是甲烷活化的活性氧。晶格氧数量差异及体相晶格氧迁移阻力差异是导致CH_(4)转化率和C_(2)选择性不同的主要原因。该研究为CL-OCM催化剂-载氧体的机理探究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甲烷氧化偶联 催化剂-载氧体 分子动力学模拟 界面反应 晶格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硅烷偶联剂对铁尾矿沥青混合料改性的机理 被引量:24
9
作者 曹丽萍 张晓亢 +4 位作者 杨晨 栾海 田知文 张炳涛 董泽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276-2286,共11页
为解决由铁尾矿与沥青黏附性差导致的铁尾矿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不佳问题,提出采用硅烷偶联剂进行改性的方法。首先,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通过“化学接枝”“叠加组合”方式构建沥青-硅烷偶联剂-铁尾矿三相界面体系,以模拟硅烷偶联剂的作... 为解决由铁尾矿与沥青黏附性差导致的铁尾矿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不佳问题,提出采用硅烷偶联剂进行改性的方法。首先,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通过“化学接枝”“叠加组合”方式构建沥青-硅烷偶联剂-铁尾矿三相界面体系,以模拟硅烷偶联剂的作用过程,并基于相互作用能优选硅烷偶联剂种类,验证其改性机理;然后设计铁尾矿沥青混合料,通过室内试验验证硅烷偶联剂对其路用性能的改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中,在同一质量分数下,KH-550型硅烷偶联剂改性体系的相互作用能绝对值最大,表明其对沥青与铁尾矿界面黏附改善作用最强,因此,作为优选材料;KH-550通过亲无机端的乙氧基水解并与铁尾矿表面的羟基发生脱水缩合反应,形成稳定的化学键连接,通过亲有机端与沥青分子交联缠绕,产生较强的物理吸附作用,从而显著提高铁尾矿与沥青的黏附性;使用KH-550改性后,铁尾矿沥青混合料的冻融劈裂强度增加22.8%、冻融劈裂强度比增加21.3%、动稳定度增大16.3%,最大弯拉应变提高96.6%,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以及低温抗裂性均有显著提高。铁尾矿代替传统集料用于沥青路面建设有益于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工程 铁尾矿沥青混合料 分子动力学 硅烷偶联剂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热弹性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0
作者 田晓耕 沈亚鹏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8,共11页
本文总结了广义热弹性问题最近10年的研究进展,包括不同类型广义热弹耦合问题的研究、考虑磁–电多场耦合的广义电磁热弹耦合问题研究以及计及扩散效应和黏弹性效应的广义热弹性理论的发展、广义热弹性问题基本求解方法等,通过总结,使... 本文总结了广义热弹性问题最近10年的研究进展,包括不同类型广义热弹耦合问题的研究、考虑磁–电多场耦合的广义电磁热弹耦合问题研究以及计及扩散效应和黏弹性效应的广义热弹性理论的发展、广义热弹性问题基本求解方法等,通过总结,使读者对广义热弹性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较全面的认识,帮助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展广义热弹性问题更高层次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热弹性理论 有限元 扩散效应 分子动力学 电磁热弹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含水率下电-热耦合应力对油纸绝缘界面小分子气体扩散特性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云鹏 王靖瑞 +2 位作者 李庆民 吴兴旺 吴杰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21,共10页
油纸绝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到电—热耦合应力作用,其内部产生的气体以气泡的形式从界面处析出,造成局部放电甚至绝缘击穿,危害变压器的运行安全。文中通过搭建油纸绝缘电—热耦合实验平台,分别对不同温度、不同电场强度以及不同含水... 油纸绝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到电—热耦合应力作用,其内部产生的气体以气泡的形式从界面处析出,造成局部放电甚至绝缘击穿,危害变压器的运行安全。文中通过搭建油纸绝缘电—热耦合实验平台,分别对不同温度、不同电场强度以及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油纸绝缘模型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场强度以及含水率的提高,气泡析出的起始温度逐渐下降。由此进一步建立油纸绝缘界面分子动力学仿真模型,以绝缘纸老化裂解过程中产生较多的CO_(2)为例,对其在油纸绝缘界面处的聚集状态、相对浓度,扩散系数,氢键作用以及自由体积分数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升温提高了自由体积分数,促进了CO_(2)分子的布朗运动,较多CO_(2)分子扩散至界面处与绝缘油中,扩散系数提高了187.96%。相同温度作用下,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CO_(2)分子与其他分子间形成的氢键数量减少,导致CO_(2)受到的分子间作用力减小,290K时,电场从50kV/m增大到200kV/m时,扩散系数平均提高了90.41%;360K时,提高14.02%。含水率的提高使得CO_(2)分子的扩散系数平均提高了367.17%。结果表明,温度和含水率在油纸界面气体分子扩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研究通过微观分子动力学仿真手段,揭示了电—热耦合应力对气体分子扩散的影响机制,为变压器安全运行提供了新的监测评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纸绝缘 分子动力学模拟 电热耦合 扩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与耗散粒子动力学串行耦合的面心立方金属粗粒化模型(英文) 被引量:1
12
作者 干湧 江山 +2 位作者 苏昱臻 托马斯.D.休厄尔 陈震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21-628,共8页
通过全原子分子动力学(MD)与等温耗散粒子动力学(DPD)的串行耦合,提出了面心立方金属粗粒化模型的建立方法。该方法将一定数量的原子粗粒化为单个介观DPD粒子,假设DPD粒子间作用势的表达式为Sutton-Chen势函数形式,利用遗传算法,以MD和... 通过全原子分子动力学(MD)与等温耗散粒子动力学(DPD)的串行耦合,提出了面心立方金属粗粒化模型的建立方法。该方法将一定数量的原子粗粒化为单个介观DPD粒子,假设DPD粒子间作用势的表达式为Sutton-Chen势函数形式,利用遗传算法,以MD和DPD计算的单晶金属常温(298K)等温线相一致为目标,确定了DPD粒子间作用势函数的参数。对单晶铜纳米棒的轴向拉伸开展MD和DPD对比模拟,发现在纳米棒弹性响应阶段,两者计算结果吻合较好,而屈服应力和屈服应变存在一定差距。建议在优化DPD势函数参数时,引入更多的材料力学响应信息,进一步提高介观DPD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观模型 串行耦合 分子动力学 耗散粒子动力学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2表面改性对间位芳纶绝缘纸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亚莎 孟凡强 +2 位作者 章小彬 周筱 梅益明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2-28,共7页
为了分析SiO2纳米颗粒表面接枝硅烷偶联剂KH550对间位芳纶绝缘纸(PMIA)性能的影响,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建立了表面改性SiO2掺杂PMIA的复合模型。研究了表面接枝率分别为6%和12%的SiO2对PMIA玻璃化转变温度、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为了分析SiO2纳米颗粒表面接枝硅烷偶联剂KH550对间位芳纶绝缘纸(PMIA)性能的影响,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建立了表面改性SiO2掺杂PMIA的复合模型。研究了表面接枝率分别为6%和12%的SiO2对PMIA玻璃化转变温度、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纳米SiO2适当的接枝改性能够进一步提升间位芳纶绝缘纸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与不接枝硅烷偶联剂的SiO2相比,表面接枝率为6%的SiO2对PMIA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提升幅度更大,同时在均方位移方面展现出的减弱分子链运动能力以及在力学性能方面表现出的抗形变、抗剪切能力均更加突出。但当SiO2表面接枝率为12%时,对绝缘纸热稳定性与力学性能的提升幅度和作用效果均不显著,与不接枝时相近。最后,对两种接枝率SiO2的影响效果进行了机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纶绝缘纸 改性二氧化硅 硅烷偶联剂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电场耦合下纳米尺度水输运的MD模拟
14
作者 蒋洁 周宾 郝英立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57-760,共4页
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构建了纳米尺度的输运模型,针对纳米通道内水分子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分析了通道内压-电场耦合下水的速度分布、密度分布、自扩散系数和黏度等流动特性,同时也讨论了温度对通道内热导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速度轮廓从... 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构建了纳米尺度的输运模型,针对纳米通道内水分子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分析了通道内压-电场耦合下水的速度分布、密度分布、自扩散系数和黏度等流动特性,同时也讨论了温度对通道内热导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速度轮廓从单纯电场驱动的电渗流型开始转变,由于压力的影响,速度分布呈抛物线型,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的增加使分子有序度降低,水分子的笼状结构被逐渐破坏;随着温度的升高,热导率总体呈增大趋势;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从3.056 2×10-9 m2/s增大到2.483 6×10-8 m2/s;黏度也从0.131 320 mPa.s增大到0.139 748 mP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多场耦合 纳米尺度 水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蛋白偶联受体81同源建模及其与二羟基苯甲酸对接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玲 何佩勋 +3 位作者 孙磊 吴晚杰 刘京 曹洪玉 《化学研究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1-846,共6页
G蛋白偶联受体81(GPR81)激动剂不仅可以发挥出GPR109A激动剂治疗血脂障碍的功效,还可降低副作用,但GPR81属于膜蛋白且三维结构未知,其与药物作用情况仍难以解析。本文基于已知的GPR81一级序列,采用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GPR81蛋白三维结构... G蛋白偶联受体81(GPR81)激动剂不仅可以发挥出GPR109A激动剂治疗血脂障碍的功效,还可降低副作用,但GPR81属于膜蛋白且三维结构未知,其与药物作用情况仍难以解析。本文基于已知的GPR81一级序列,采用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GPR81蛋白三维结构,运用拉氏图和Profile-3D对模型进行评估,通过分子动力学,加膜,loop环区等方法对模型进行优化,得到蛋白最优模型,模型Verify Score为130.27(预期Verify Score值区间为60.8112~135.136),并计算分析得到8个可能的活性位点。构建GPR81的苯甲酸类激动剂药物小分子,通过最陡下降法和共轭梯度法获得药物分子最低能量构象。用Libdock方法将激动剂对接至蛋白各活性位点,获得二者作用模型。我们分析各活性位点氨基酸分布情况,并以3-羟基-苯甲酸类药物作为参考分子探讨药物与各蛋白活性位点相互作用情况。本实验对设计GPR81苯甲酸类激动剂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偶联蛋白受体81 同源建模 活性位点 分子对接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浓度的变化对其微观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晓琳 韩海波 郭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0-83,共4页
为了提高新型旋转耦合电磁海水淡化技术的效率,优化旋转电磁发生装置的工作参数和选择合适的电子膜与反渗透膜,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详细地研究了海水浓度的变化对其微观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离子间... 为了提高新型旋转耦合电磁海水淡化技术的效率,优化旋转电磁发生装置的工作参数和选择合适的电子膜与反渗透膜,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详细地研究了海水浓度的变化对其微观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离子间相互作用增强,而离子-水分子、水分子-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强度均减弱,海水的短程有序性降低;接触离子对和桥接离子对均增加;溶液中氢键网络逐渐模糊,水分子的自扩散系数减小.因此,海水浓度增大不利于海水淡化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耦合电磁理论 海水淡化 微观结构 浓度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算法耦合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雷博 饶金理 +4 位作者 覃武 何克波 唐玲 霍明 江建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4-286,290,共4页
对比了分子动力学和人工神经网络两种不同模拟算法的主要特点,提出了将这两种算法相互耦合,即将分子动力学的模拟结果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训练后的人工神经网络用来预测。利用分子动力学建立了金刚石表面化学气相沉淀的模型,运... 对比了分子动力学和人工神经网络两种不同模拟算法的主要特点,提出了将这两种算法相互耦合,即将分子动力学的模拟结果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训练后的人工神经网络用来预测。利用分子动力学建立了金刚石表面化学气相沉淀的模型,运用两种算法的耦合计算了碳原子在金刚石表面吸收概率,解吸收概率和散射概率。计算表明,这两种算法的耦合可节省计算资源,同时保证了一定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人工神经网络 算法耦合 薄膜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TiO3铁电体中应变-极化耦合效应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柏年 马颖 周益春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47-1251,共5页
基于一种修正的壳模型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BaTiO_3铁电体的应变-极化耦合效应.采用DL_ POLY软件包,首先模拟了BaTiO_3铁电体的晶格常数和自发极化,取得了与实验较为一致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BaTiO_3的极化翻转过程和场致应变效应进行... 基于一种修正的壳模型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BaTiO_3铁电体的应变-极化耦合效应.采用DL_ POLY软件包,首先模拟了BaTiO_3铁电体的晶格常数和自发极化,取得了与实验较为一致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BaTiO_3的极化翻转过程和场致应变效应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清楚地表明了BaTiO_2铁电体中存在着较强的应变-极化耦合效应.进一步模拟了不同应变条件下的极化强度.结果表明,在压应变条件下,体系的自发极化强度增加,且极化强度与应变量近似地成线性关系.而在拉应变条件下,体系自发极化强度迅速降低.当双轴向拉应变达到0.8%时,体系沿c轴的极化强度消失,同时在a方向出现不为零的极化强度,这表明极化强度发生了90°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BaTiO3铁电体 应变-极化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EMβ-内酰胺酶突变与变构关系分析的抗生素耐药机制 被引量:2
19
作者 白雯静 史彦斌 刘焕香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83-988,共6页
目的基于一系列计算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TEMβ-内酰胺酶突变导致的构象变构与抗生素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首先,采用直接耦合分析方法,预测TEM结构中决定其构象的直接和间接的强耦合残基对;其次,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蛋白质构象阻挫分析方... 目的基于一系列计算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TEMβ-内酰胺酶突变导致的构象变构与抗生素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首先,采用直接耦合分析方法,预测TEM结构中决定其构象的直接和间接的强耦合残基对;其次,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蛋白质构象阻挫分析方法分析耐药性突变残基参与的耦合残基对在蛋白质构象变化中的作用;最后,采用蛋白质成药性结合位点预测方法Fd-DCA,预测TEM表面潜在的成药性变构位点。结果通过共耦合分析方法发现238-环结构域与Ω-环结构域内部或结构域之间,以及TEM-52的突变残基E104K、G238S和M182T之间存在最强的耦合关系,分子动力学证实这些耦合关系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维持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最后,在TEM表面发现了一个成药性变构位点,该位点与Ω-环结构域也强烈的耦合,说明可以通过针对该位点设计药物,间接控制TEM的构象结构,从而减小其对抗生素的识别能力,为抵御TEM引起的耐药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思路。结论耐药性残基突变会通过打破原有的耦合关系,从而大幅度的影响蛋白质构象稳定性,增加TEM结构的柔性,帮助TEM更加容易识别和水解抗生素药物,产生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 Β-内酰胺酶 耐药性机制 直接耦合分析 分子动力学 构象阻挫评估 药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类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功能、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及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2
20
作者 丛肖静 王存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69-1778,共10页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药物靶标蛋白.超过30%的已上市药物以GPCR为靶点.这一重要的跨膜蛋白家族及其分子结构和功能一直是各大制药公司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近年来,GPCR X射线衍射晶体学方...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药物靶标蛋白.超过30%的已上市药物以GPCR为靶点.这一重要的跨膜蛋白家族及其分子结构和功能一直是各大制药公司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近年来,GPCR X射线衍射晶体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已有30多个A类GPCR的高分辨率结构得到了解析.这为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和GPCR功能研究提供了结构依据,以及新的药物靶点和药物设计策略.利用这些结构,计算机模拟方法也在GPCR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这些研究进展深化了对GPCR的动态结构、配体识别和激活机制等方面的理解.简要回顾近年来对A类GPCR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并特别对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分子模拟在这方面的应用进行重点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偶联受体 分子动力学模拟 配体设计 别构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