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3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ing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evaporative condensing regenerator
1
作者 牛润萍 由世俊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824-828,共5页
A two-dimensional steady state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solved numerically to predict the performance of evaporative condensing regenerator.Two-dimensional parameter distributions of air,solution and refrigerant were c... A two-dimensional steady state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solved numerically to predict the performance of evaporative condensing regenerator.Two-dimensional parameter distributions of air,solution and refrigerant were calculated by the mathematical model.The solution content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along the solution flow direction.At y/Hr=0.98(where Hr is the height of regenerator),air humidity increases from 1.99% to 2.348% firstly and then decrease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used to validate mathematical model.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gree with experimental data well.The results not only show that the mathematical model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performance of regenerator,but also has great value in the design and improvement of evaporative condensing regenera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and mass transfer mathematical model heat of condensation evaporative condensing regenera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method and model for calculating thermal storage time for an annular tube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泛函 徐建新 +1 位作者 王辉涛 王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17-226,共10页
For calculating the thermal storage time for an annular tube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 (PCM), a novel method is proposed. The method is suitable for either low-temperature PCM or high-temperature PCM whose initial ... For calculating the thermal storage time for an annular tube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 (PCM), a novel method is proposed. The method is suitable for either low-temperature PCM or high-temperature PCM whose initial temperature is near the melting point. The deviation fit is smaller than 8% when the time is below 2x104 s.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redictions and the reported experimental data of thermal storage time at same conditions is investigated and good agreements have been got. Based on this metho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hermal storage unit and the role of natural convection are also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a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the maximum amount of stored heat and thermal storage time, and their ratio increases with the height of the thermal storage unit. As the thickness of the cavity increases, natural convec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melting behavior of paraffin. When the thickness of the cavity is small, natural convection restrains the melting behavior of paraff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convection energy storage modeling heat transfer mass transf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furnace temperature and non-uniform heat flux density on direct reduction process of newly designed carbon containing pellet
3
作者 LI Nan WANG Feng PAN Liang-m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期296-312,共17页
In this study,innovative ellipsoid pellet with craters on its surface was designed,and the direct reduction process was compared with ellipsoid(without craters)and sphere pellets.In addition,furnace temperature and un... In this study,innovative ellipsoid pellet with craters on its surface was designed,and the direct reduction process was compared with ellipsoid(without craters)and sphere pellets.In addition,furnace temperature and uneven heat flux density effects on the pellet direct reduction process were also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ellipsoid pelle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spherical pellet on metallization ratio.However,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n-uniform heat flow,the ellipsoid pellet final metallization rate and zinc removal rate were lower.Although the heat transfer effect of ellipsoid pellet with craters was not improved significantly,the metallization rate and zinc removal rate were found improved,which will have a cumulative effect on the pellets direct reduction process in rotary hearth furnace.Under varying furnace temperature conditions,the pellet temperatur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stant furnace temperature.After 1200 s,pellet Fe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to 123.6%,metallization rate and zinc removal rate increased to 113.7%and 102.2%,respectively.These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arbon-containing pellet design used in rotary hearth furn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ary hearth furnaces carbon containing pellets direct reduction process heat and mass transfer mathematical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数字孪生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方法的混凝土水化热温度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殷新锋 李旭辉 +2 位作者 黄胄 陈勉 虞永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3,316,共8页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水化过程的多变性和非线性,为预测混凝土水化热温度的趋势与峰值,提出基于数字孪生(Digital Twin,DT)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度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构建“物理...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水化过程的多变性和非线性,为预测混凝土水化热温度的趋势与峰值,提出基于数字孪生(Digital Twin,DT)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度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构建“物理实体、虚拟实体、孪生数据、服务、链接”五个维度的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数字孪生模型,对混凝土水化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交互,确保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并结合LSTM网络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数字孪生技术能通过数据交互更新出最优参数值,随着交互次数的增加,模型模拟值不断趋近实测结果;LSTM神经网络对混凝土温度变化情况预测较为准确,实测对比发现输出值与实测值最大差值为1.32℃,相差2.8%,训练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均值为0.7624,决定系数最低达到0.97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体积混凝土 水化反应 LSTM 数字孪生五维模型 数据交互 温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MSOL的射频与热风联合干燥条件下枣片质热传递耦合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5
作者 王强 曹帅涛 +4 位作者 杨陈妍 臧永镇 姚雪东 董万城 黄勇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4,共8页
为了揭示射频热处理对热风干燥效果的影响机理和枣片在干燥过程中水分与热量的动态变化。先通过对单一热风干燥(HA)及施加射频热处理的热风干燥(HA+RF)质热传递过程的理论分析,推导和建立了质热传递数学模型,确立了质热传递模型求解所... 为了揭示射频热处理对热风干燥效果的影响机理和枣片在干燥过程中水分与热量的动态变化。先通过对单一热风干燥(HA)及施加射频热处理的热风干燥(HA+RF)质热传递过程的理论分析,推导和建立了质热传递数学模型,确立了质热传递模型求解所需参数的数学表征;然后利用COMSOL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HA和HA+RF条件下枣片的质热传递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仿真与分析,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中心温度模拟值与试验值最大相差6.90℃,最小为0.01℃;表面温度模拟值与试验值最大相差1.77℃,最小相差0.30℃;HA和HA+RF枣片含水率模拟值与试验值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6、0.991,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枣片干燥均匀性的研究及射频施加机制优选提供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片 质热传递 耦合模型 射频热处理 COMS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热力学排气系统的蒸气冷却屏对液氢储罐自增压过程的影响
6
作者 李科 朱顺 +1 位作者 文键 王斯民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53-2965,共13页
为进一步提升液氢储罐的绝热性能,首先,将氢气在热力学排气系统(TVS)释放冷量后,再将其引入真空多层绝热结构中的蒸气冷却屏(VCS),吸收从外部进入绝热结构的热量,从而形成冷遮挡;其次,利用MATLAB构建了真空多层绝热液氢储罐的自增压模型... 为进一步提升液氢储罐的绝热性能,首先,将氢气在热力学排气系统(TVS)释放冷量后,再将其引入真空多层绝热结构中的蒸气冷却屏(VCS),吸收从外部进入绝热结构的热量,从而形成冷遮挡;其次,利用MATLAB构建了真空多层绝热液氢储罐的自增压模型,包括了耦合热力学排气系统冷量源项的流体域传热传质模型和耦合蒸气冷却屏冷量源项的多层绝热结构导热模型;再次,研究了抽液氢或抽气氢时热力学排气系统、蒸气冷却屏、热力学排气系统串联蒸气冷却屏(VCST)对储罐休眠期的影响,休眠期由所定义的量纲一休眠期延长因子η_(d)表征;最后,讨论了储存过程中漏热热流密度以及TVS、VCS和VCST的吸热功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抽液氢时,采用VCS或VCST时,使η_(d)最大化的蒸气冷却屏量纲一位置ld(表征了蒸气冷却屏在多层绝热结构中的位置)分别为0.400和0.489,对应的最大η_(d)分别为0.2237和0.3087;在蒸气冷却屏的基础上引入热力学排气系统,使η_(d)增大了38.00%。但抽气氢时,采用VCST相比于采用VCS时的η_(d)增加幅度非常小,额外添加TVS几乎不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排气系统 蒸气冷却屏 自增压 休眠期 传热传质模型 导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膜制酸碱传质过程的数值模拟
7
作者 曾娟 张玉凤 +1 位作者 刘孟 余侃萍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28,132,共7页
为明晰利用双极膜将盐转化为酸碱过程的传质规律并以此指导工业生产,以Na_(2)SO_(4)为原料,依据Nernst-Planck方程、泊松方程构建双极膜单元模型,采用COMSOLMultiphysics软件计算确定网格数、膜基团容量等关键参数,模拟计算了不同膜单... 为明晰利用双极膜将盐转化为酸碱过程的传质规律并以此指导工业生产,以Na_(2)SO_(4)为原料,依据Nernst-Planck方程、泊松方程构建双极膜单元模型,采用COMSOLMultiphysics软件计算确定网格数、膜基团容量等关键参数,模拟计算了不同膜单元电压、进料浓度条件下盐的转化率,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双极膜单元网格数为30000、阴/阳膜离子膜基团容量为300mol/m^(3)时,获得的传质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度较高;在此基础上,计算获得了双极膜单元中电势分布、离子分布、离子迁移通量分布等传质过程数据,发现利用双极膜将Na_(2)SO_(4)转化为相应酸碱的传质效率及能效主要与跨膜压降、膜单元电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膜 传质 模型 数值模拟 离子交换膜 电渗析 膜分离 酸碱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氢仲正催化转化的蒸气冷却屏对液氢储罐自增压的影响
8
作者 李科 朱顺 文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0-181,共12页
为了有效提升液氢储罐的绝热性能,构建了真空多层绝热液氢储罐的瞬态传热传质模型,并研究了集成氢仲正催化转化的蒸气冷却屏的影响。引入蒸气消耗因子η_(c)、休眠期延长因子η_(d)等无量纲参数分别量化蒸气消耗量和储罐休眠期;定义单... 为了有效提升液氢储罐的绝热性能,构建了真空多层绝热液氢储罐的瞬态传热传质模型,并研究了集成氢仲正催化转化的蒸气冷却屏的影响。引入蒸气消耗因子η_(c)、休眠期延长因子η_(d)等无量纲参数分别量化蒸气消耗量和储罐休眠期;定义单位因子η为η_(d)与η_(c)之比,表征蒸气冷却屏屏蔽漏热的能力。对比分析了有无仲正催化转化时蒸气冷却屏无量纲位置、质量流量和开启时刻等参数对储罐休眠期的影响。结果表明:η_(d)和η均随蒸气冷却屏无量纲位置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当η_(c)为0.012 8且蒸气冷却屏无量纲位置是0.167时,加入仲正催化转化相比未加入时的两个指标的增幅最大,为22.77%;随着蒸气冷却屏质量流量的减小,两个指标均先增大后减小;当蒸气冷却屏无量纲位置和蒸气冷却屏质量流量均较小时,加入仲正催化转化后两个指标的增幅较大;两个指标随着蒸气冷却屏开启时刻的推迟而先增大后减小;在η_(c)和蒸气冷却屏无量纲位置分别为0.025 6和0.233的条件下,蒸气冷却屏开启时刻设置为第40.51 d时,加入仲正催化转化后η的增幅最大为22.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氢储罐 真空多层绝热 蒸气冷却屏 氢仲正催化转化 瞬态传热传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动态质量流的变梯度钻井井筒压力预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锐尧 王文明 +3 位作者 樊鹏 巨江涛 李军 张伟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9,共10页
为了探究注空心球多梯度钻井中被分离的空心球由钻柱内进入环空时所产生的动态质量流对井筒温压场的影响规律,考虑动态质量流动对传热与传质过程影响、井筒与地层间能量交换和多梯度参数对钻井液物性参数影响,建立了多梯度钻井瞬态井筒... 为了探究注空心球多梯度钻井中被分离的空心球由钻柱内进入环空时所产生的动态质量流对井筒温压场的影响规律,考虑动态质量流动对传热与传质过程影响、井筒与地层间能量交换和多梯度参数对钻井液物性参数影响,建立了多梯度钻井瞬态井筒温度压力耦合场模型,结合经典模型和测试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对比分析了传统钻井、双梯度钻井和考虑动态质量流变梯度钻井井筒温压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弥补了以往模型只考虑多梯度参数所导致的预测误差,利用经典模型和测试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模型精度最高可以提升7%;动态质量流会减小分离器处环空温度约5℃,使得分离口处的钻井液密度增大,井底压力升高1.75~3.05 MPa;井筒压力在分离器处存在拐点,整体呈“折线形”分布,分离器位置和数量与拐点的位置数量相同。该研究可以为多梯度钻井井筒压力预测和控压钻井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梯度钻井 动态质量流 传热与传质 井筒温压场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液非均相反应与传递过程强化方法研究进展
10
作者 马韶阳 徐涵卓 +4 位作者 张亮亮 孙宝昌 邹海魁 罗勇 初广文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1-1403,共13页
液-液非均相反应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的各个领域中。由于液-液两相物理化学性质差异以及相界面的存在,其反应过程通常受本征反应动力学和传递过程的共同影响。因此,增强液-液非均相反应传递过程并使之与反应动力学相匹配,实现... 液-液非均相反应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的各个领域中。由于液-液两相物理化学性质差异以及相界面的存在,其反应过程通常受本征反应动力学和传递过程的共同影响。因此,增强液-液非均相反应传递过程并使之与反应动力学相匹配,实现原料、能源高效利用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围绕液-液非均相反应与传递过程强化机理与应用,以硝化反应、脱氯化氢反应等典型非均相反应为例,结合反应动力学、热力学和传递过程基本特征,综述了传递-反应过程耦合影响反应选择性和时空产率机制,阐述了工业化应用面临的挑战及过程强化解决策略,进而从传递过程匹配反应过程出发,展望了液-液非均相反应过程强化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非均相反应 本征动力学 质量传递 热量传递 过程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邱晓红 张丹丹 +4 位作者 韦航 郑德勇 李小晶 林燕萍 叶乃兴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95-1201,共7页
采用质子传递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roton Transfer Reaction-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PTR-TOFMS)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不同品种武夷岩茶(水仙、肉桂)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 采用质子传递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roton Transfer Reaction-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PTR-TOFMS)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不同品种武夷岩茶(水仙、肉桂)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夷水仙以反式橙花叔醇、(E,E)-2,4-庚二烯醛、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为主;武夷肉桂是反式橙花叔醇、α-法尼烯、苯甲醛为主,且在武夷山肉桂中存在高浓度的m/z 207、223、281、291几个未知化合物。2种分析技术所检测到的香气成分和相对含量比例差异显著,两者各有优劣,相互补充,联合分析更加完整,更有利于准确地进行香气分析,同时发现PTR-TOF-MS法更能真实地反映茶叶香气的完整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质子传递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衣服中三手烟污染物的释放特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耿闯 刘璧源 +4 位作者 盖浩南 张家瑞 朱雨晴 黄海保 曹建平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使用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从衣服释放的三手烟(THS)中鉴定出100余种挥发性有机物(含36种致癌物),并发现不同衣服面料释放的THS成分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涤纶释放的THS显著低于棉布).进一步发现,衣服中THS的可释放量随... 使用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从衣服释放的三手烟(THS)中鉴定出100余种挥发性有机物(含36种致癌物),并发现不同衣服面料释放的THS成分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涤纶释放的THS显著低于棉布).进一步发现,衣服中THS的可释放量随时间呈指数衰减趋势,持续释放30min后THS含量可降低80%以上,说明烟民吸烟后在室外停留30min以上有助于降低衣服介导的THS污染.本文为研究衣服介导的THS污染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深化了对衣服中THS释放特性的认识,对降低不吸烟人群的THS暴露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手烟(THS) 衣服 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PTR-Tof-MS) 挥发性有机物(VOCs) 室内空气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地下气化数值模拟技术框架与研究进展及展望
13
作者 东振 孔令峰 +7 位作者 陈艳鹏 张梦媛 薛俊杰 赵宇峰 任博 蔡承政 邓泽 陈浩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97-3817,共21页
煤炭地下气化(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UCG)是一项具有发展潜力的煤原位转化清洁技术,数值模拟是研究复杂气化过程的有效手段。经过近50 a发展,UCG数值模拟技术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但目前仍不成熟,成为制约UCG产业化的主要技术... 煤炭地下气化(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UCG)是一项具有发展潜力的煤原位转化清洁技术,数值模拟是研究复杂气化过程的有效手段。经过近50 a发展,UCG数值模拟技术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但目前仍不成熟,成为制约UCG产业化的主要技术短板之一。为加快国内UCG数值模拟技术发展,更好地服务现场试验,提出了UCG数值模拟技术框架,阐述了气化过程的热物理化学行为,综述了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并指出了存在问题和攻关方向。研究表明:①气化过程涉及的物理化学反应多、时间和空间跨度大、传质传热过程复杂,导致UCG数值模拟技术极具挑战性,从研究时间看,UCG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虽与现场试验相比具有一定滞后性,但气化过程并非不可预测的“黑盒子”。②UCG的科学本质是“变空间的三传一反”问题,气化产物与气化腔扩展预测是数值模拟的主要任务之一,气化腔扩展机制包括化学反应消耗、煤剥落和顶板破坏坍塌,气化腔内流体流动主要由温度差和浓度差引起的双扩散自然对流控制,辐射传热处于热量传递的主导地位,碎石与煤灰的渗透率比值对气化腔形态发育具有较大影响。③填充床模型、通道模型和煤块模型分别在产物预测、气化腔扩展预测和干燥锋面、燃烧锋面跟踪方面具有优势,过程模型将气化涉及的主要物理化学现象通过不同功能模块刻画,是实现复杂气化过程模拟的可行策略,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近年来发展较快,是目前主要的模拟手段。④未来UCG数值模拟技术会向着更精准、更系统、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亟须尽快解决大尺寸块煤化学反应动力学问题、多功能一体化集成问题,离散元方法和连续介质方法的耦合问题,矿场尺度的三维地质建模问题,数值模拟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问题。随着数值模拟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必将在UCG产业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技术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数值模拟 传质传热 化学反应动力学 计算流体动力学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质传递效应的准稳态结霜模型改进及数值验证
14
作者 吴林凯 林志敏 王良璧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04-4016,共13页
基于相变结霜本质为热质传递的原理,进一步考虑霜层孔隙率逐渐降低和热阻增大分别致使水蒸气扩散能力和换热效果下降的实际情况,进而引入有效扩散系数D_(eff)和当量传热系数h_(eq)。同时,修正了传质因子j_(m)和传热因子j_(h)的计算式,... 基于相变结霜本质为热质传递的原理,进一步考虑霜层孔隙率逐渐降低和热阻增大分别致使水蒸气扩散能力和换热效果下降的实际情况,进而引入有效扩散系数D_(eff)和当量传热系数h_(eq)。同时,修正了传质因子j_(m)和传热因子j_(h)的计算式,将无量纲参数J(j_(m)/j_(h))耦合至准稳态结霜模型中,从而对霜层特性参数进行了合理修正。为验证改进模型的预测准确性,与Lee模型、Lenic模型和Wong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7个典型实验工况的38组测量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相较上述模型分别提升了31.81%、64.57%和50.64%。此外,模型预测值与典型工况下的实验数据吻合较好,所有工况下霜层厚度的平均误差小于6.57%,霜层密度的平均误差不足7.10%,霜层表面温度及结霜量的平均误差分别为8.41%和9.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 传热 传质 准稳态结霜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破碎预处理后大孔树脂吸附橙子多酚的传质新机制
15
作者 赵欣宇 韩永斌 +1 位作者 刘东锋 陶阳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2-41,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高强度超声预处理对大孔树脂吸附橙子多酚传质特性的影响,并结合孔隙体积与表面扩散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以揭示大孔树脂吸附传质机制。结果表明,经302.2W/L高强度超声预处理30 min,树脂粒径较未超声预处理树脂缩... 本研究旨在探究高强度超声预处理对大孔树脂吸附橙子多酚传质特性的影响,并结合孔隙体积与表面扩散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以揭示大孔树脂吸附传质机制。结果表明,经302.2W/L高强度超声预处理30 min,树脂粒径较未超声预处理树脂缩小了85.8%,表面积是未超声预处理树脂的24.5倍,但树脂的化学性质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同时,未超声预处理的树脂吸附平衡时间为90 min,超声预处理30 min树脂的吸附平衡时间大幅缩短至2 min,但平衡吸附量均无明显差异。短时间超声破碎预处理增强了多酚在树脂固体骨架内的扩散能力(DS),提高了多酚沿树脂骨架表面扩散的传质通量(NAS),增加了表面扩散贡献率比例(surface diffusion contribution percentage,SDCP),但超声破碎树脂至一定粒径后,其NAS和SDCP均降低,且多酚沿树脂内部孔隙液体扩散传质通量(NAP)有所提高,证实树脂吸附多酚的传质机制随着树脂粒径的减小发生了变化,因此,相较超声破碎提高树脂表面粗糙度,破碎缩减吸附传质距离是提高吸附效率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表明传质距离是影响树脂吸附效率的重要参数,传质距离的缩短可改变树脂吸附的方式,研究结果可为植物多酚高效精准分离纯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破碎 树脂吸附 橙子多酚 扩散模型 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胺溶剂碳捕集过程自扩散系数
16
作者 黄可儿 刘佳豪 +3 位作者 李昊明 周天航 高金森 蓝兴英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52-4364,共13页
化学吸收法是当前广泛应用的CO_(2)捕集方法之一,而采用胺溶剂进行化学吸收的技术较为成熟。胺溶剂碳捕集过程是典型具备“三传一反”特性的化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扩散系数是评估其传质过程的重要参数,同时影响着胺溶剂吸收CO_(2)过... 化学吸收法是当前广泛应用的CO_(2)捕集方法之一,而采用胺溶剂进行化学吸收的技术较为成熟。胺溶剂碳捕集过程是典型具备“三传一反”特性的化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扩散系数是评估其传质过程的重要参数,同时影响着胺溶剂吸收CO_(2)过程中的动力学性能评价和反应性能评价。由于传统的实验方法测量胺溶剂扩散系数较为烦琐,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研究发现通用小分子力场模型(PCFF)在胺溶剂水溶液体系下的模拟精度较低,为确保模拟的准确性,需要针对分子力场模型进行修正。结果表明,修正后的力场模型能准确描述甲基二乙醇胺(MDEA)溶剂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自扩散系数,预测误差小于3%。随后,基于修正模型,本文计算了多种单胺溶剂的自扩散系数,并推导了自扩散系数与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为探明胺溶剂动力学性质受反应进度变化产生的离子的影响,研究构建了不同反应进度下的模拟体系。基于结果,研究发现自扩散系数在反应过程中逐渐减小,且与反应进度呈线性关系。此外,对不同比例混合胺溶剂(如单乙醇胺与甲基二乙醇胺)的模拟显示,自扩散系数与MEA的质量分数近似呈线性关系。通过对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和径向分布函数的进一步分析,本文阐明了胺溶剂自扩散系数的变化规律及其微观机制。综上,本文针对通用小分子力场模型进行了修正,并为优化胺溶剂的CO_(2)捕集性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模拟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胺溶剂 分子动力学 动力学性质 传质 分子模拟 反应进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场格子Boltzmann方法的相间传质模拟
17
作者 崔嘉 秦妍 +3 位作者 董波 周训 张雅瑾 李维仲 《计算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1-277,共7页
相间传质在科学、工程和技术领域广泛存在。为了研究静态和动态情况下不混溶两相之间的相间传质过程,本文将连续组分传输模型与相场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结合,构建了一个适用于模拟具有大密度比两相流系统相间传质过程的格子Boltzmann多相... 相间传质在科学、工程和技术领域广泛存在。为了研究静态和动态情况下不混溶两相之间的相间传质过程,本文将连续组分传输模型与相场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结合,构建了一个适用于模拟具有大密度比两相流系统相间传质过程的格子Boltzmann多相模型。该模型通过在碰撞过程引入源项和相界面处引入传质通量,保证相界面上的通量连续性。随后通过模拟静止相界面传质问题和毛细管驱替与传质过程验证了传质模型的正确性。和现有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模型在模拟相间传质过程中可以保证相界面传质通量具有较高的精度。随后,本文模拟了多孔介质内相间传质过程,并对多孔介质内两相传质通量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相界面传质通量的变化可以将多孔介质中相间传质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相界面总传质通量随界面处浓度梯度迅速减小;第二阶段的总传质通量曲线与单位相界面速度曲线的变化趋势高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间传质 两相流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相场模型 多孔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防服多层织物热质耦合传递模型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杰 卢盈汝 雷颖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260,共8页
为提升火场高温热辐射环境中人体热损伤评估精度,保障救援人员生命安全,建立适用于动态条件的皮肤-微环境-消防服系统热质耦合传递模型;基于多孔介质热湿传递机制,考虑人体活动引起的织物周期运动及其对消防服热湿传递过程的影响,实时... 为提升火场高温热辐射环境中人体热损伤评估精度,保障救援人员生命安全,建立适用于动态条件的皮肤-微环境-消防服系统热质耦合传递模型;基于多孔介质热湿传递机制,考虑人体活动引起的织物周期运动及其对消防服热湿传递过程的影响,实时预测不同热辐射强度下干态和湿态的皮肤温度、烧伤时间、织物层温湿度分布等。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皮肤温度模拟值与文献试验测量值的相对误差仅为3.79%。8.5 kW/m^(2)热辐射暴露工况下,干态条件下发生二度皮肤烧伤的时间比湿态条件下提前33.7 s;消防员以1 m/s的速度靠近20 kW/m^(2)辐射热源时,增加隔热层厚度能更有效地阻挡热量传递,人体发生二度皮肤烧伤的时间延长10.9 s,且皮肤表面吸收的总热能降低20%;当微环境厚度与织物的周期运动振幅相同,导致高温织物周期性地直接接触皮肤表面时,皮肤温度快速上升且发生显著波动,发生二度皮肤烧伤时间提前43.7 s。人体运动和织物中存在的水分均会作用于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过程,对于救援研判精度的影响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防服 多层织物 热质耦合 传递模型 皮肤烧伤 衣下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原子转移反应活化能垒预测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李想 李佳莹 +4 位作者 倪恒 孙浩然 曹家伟 陈宇轩 刘凤娇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36-3344,共9页
氢原子转移(hydrogen atom transfer,HAT)是自然界中的基本化学反应之一,准确预测其反应性和选择性对于合理设计相关化学反应至关重要。其中一种重要方法是通过预测反应的活化能垒来研究其反应性和选择性。本文从经验模型和机器学习模... 氢原子转移(hydrogen atom transfer,HAT)是自然界中的基本化学反应之一,准确预测其反应性和选择性对于合理设计相关化学反应至关重要。其中一种重要方法是通过预测反应的活化能垒来研究其反应性和选择性。本文从经验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两个角度综述了当前预测活化能垒的研究进展。经验模型基于已知反应的实验数据和化学规律,采用经验公式(如线性方程)进行拟合,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但在适用性和准确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而机器学习模型则能够处理更大量级的数据和更复杂的反应机理,在准确预测活化能垒方面更有潜力,但是预测效果依赖于数据的质量,并且可解释性较弱。最后,本文对未来如何开发更准确且可解释的活化能垒预测模型进行了展望,并且期待通过提高活化能垒预测模型的可解释性进而提高人们对反应活性影响因素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原子转移 自由基 计算化学 反应 模型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体鰤湿腌过程中的传质动力学分析
20
作者 陈俊斌 张雅洁 +5 位作者 谢松珍 王敏杰 钟赛意 洪鹏志 朱春华 刘寿春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6-34,共9页
以高体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温度(4、10、20℃)、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5%、10%、15%)对鱼肉湿腌过程中传质动力学的影响,测定鱼肉的质量变化、水分含量变化与盐含量变化,探讨腌制条件和传质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温度... 以高体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温度(4、10、20℃)、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5%、10%、15%)对鱼肉湿腌过程中传质动力学的影响,测定鱼肉的质量变化、水分含量变化与盐含量变化,探讨腌制条件和传质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温度与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可以改变高体鰤湿腌时的传质规律和动力学参数。相同温度下,随着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增加,有效扩散系数(effective diffusion coefficient,De)先增大后减小,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10%时De均最大,4、10、20℃下的De分别为3.69×10^(-10)、4.25×10^(-10)、4.49×10^(-10)m^(2)/s。相同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时,随着温度升高,De增大,10℃下De均位居第二,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5%、10%、15%时的De分别为4.08×10^(-10)、4.25×10^(-10)、3.06×10^(-10)m^(2)/s。因此,综合考虑质量安全、扩散速率、产量与腌制效率,得出高体鰤湿腌时比较适合的腌制条件为温度10℃、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10%、腌制时间6 h。此外,传质预测模型与扩散公式求得的动力学参数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可应用于高体鰤的腌制;经过准确性验证,盐含量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高体鰤盐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体鰤 湿腌 传质动力学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