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池塘圈养模式的气液混合泵的参数优化及增氧试验
1
作者 裴凯 王永江 +3 位作者 黄庆兰 朱明 何绪刚 冯耀泽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6,共7页
为探究气液混合泵能否满足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养殖对象对水体溶氧的需求,基于气液(氧气-水)混合泵搭建溶氧试验平台,在不同水温、不同出水压力和不同气水体积比的条件下,测试气液混合泵溶氧性能,并在池塘圈养桶(直径4 m,高2 m,养殖水体... 为探究气液混合泵能否满足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养殖对象对水体溶氧的需求,基于气液(氧气-水)混合泵搭建溶氧试验平台,在不同水温、不同出水压力和不同气水体积比的条件下,测试气液混合泵溶氧性能,并在池塘圈养桶(直径4 m,高2 m,养殖水体体积20 m^(3))内进行增氧试验。溶氧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当出水压力为0.25 MPa、气水体积比为0.01~0.05时,在不同水温(5.6、13.5、30.3)条件下出水溶解氧与水温成反比,溶解氧在47.93~20.60 mg/L变化;氧气吸收效率与气水体积比呈反比,氧气吸收效率在91%~33.7%变化;动力效率与气水体积比成正比,动力效率在22.32~55.12 kg/(kW·h)变化。基于圈养桶的增氧试验结果显示,在有鱼耗氧的条件下(黄颡鱼,单个桶内养殖密度为13.19~16.49 kg/m^(3)),使用功率3 kW的气液混合泵为4个圈养桶增氧时,每个桶内水体溶解氧在光照时间内可达11 mg/L,夜间稳定保持在8 mg/L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气液混合泵可应用于高密度的水产养殖,并能有效应对夏季高温供氧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溶氧 气液混合 纯氧增氧 池塘圈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氧煤油掺混及燃爆特性试验研究
2
作者 喻闯闯 晏政 +2 位作者 朱良平 罗天培 张家仙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1,共5页
为研究液氧煤油掺混及燃爆特性,建立部分受限空间试验系统以模拟发射场应用场景,开展液氧煤油掺混及燃爆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液氧、煤油同时泄出并掺混时,煤油、氧气浓度均存在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当煤油温度为65℃、点火激励为... 为研究液氧煤油掺混及燃爆特性,建立部分受限空间试验系统以模拟发射场应用场景,开展液氧煤油掺混及燃爆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液氧、煤油同时泄出并掺混时,煤油、氧气浓度均存在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当煤油温度为65℃、点火激励为5.9J时,即使是发生液氧泄漏,液面上方布置的测点处仍未达到燃爆条件;煤油温度提升至80℃时,液氧持续泄出仅约20s时成功起爆,点火时刻煤油蒸气浓度1.31%,氧气浓度40.05%,氮气浓度58.64%,煤油/氧气浓度比值为0.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氧煤油 掺混 燃爆特性 试验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升式反应器气液混合及传质特性的CFD模拟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干禄 韦策 +4 位作者 吴昊 贺仁涛 吴兵 姜岷 欧阳平凯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8-124,共7页
气液混合时间和体积传质系数是气升式反应器设计和放大的重要参数。采用实验与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的气液两相混合和溶氧过程开展研究。以欧拉-欧拉模型为基础,利用标准k-ε及多尺度气泡(MUSIG)... 气液混合时间和体积传质系数是气升式反应器设计和放大的重要参数。采用实验与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的气液两相混合和溶氧过程开展研究。以欧拉-欧拉模型为基础,利用标准k-ε及多尺度气泡(MUSIG)模型耦合Higbie渗透理论进行计算,对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的混合和氧传质进行CFD数值模拟。考察示踪剂进样位置和表观气速对混合时间的影响,并研究表观气速对体积传质系数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示踪剂注射位置越靠近曝气区,气液混合时间越小,在一定表观气速下,混合时间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而减小,体积传质系数则随着表观气速的提高而增大,CFD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较好吻合,进一步验证了CFD数值模拟技术在气升式反应器设计和放大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升式反应器 CFD模拟 气液混合时间 氧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氮冷却FSP对AZ31镁合金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守法 薛飞 +2 位作者 李明珠 李春风 吴松林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8-61,共4页
利用液氮冷却装置减少了搅拌摩擦加工(FSP)过程中的热输入,采用SEM、显微硬度仪和试样拉伸设备对搅拌区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表明:通过液氮冷却作用减小热输入、减小搅拌头转速和增加搅拌摩擦道次均有利于减小搅拌区... 利用液氮冷却装置减少了搅拌摩擦加工(FSP)过程中的热输入,采用SEM、显微硬度仪和试样拉伸设备对搅拌区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表明:通过液氮冷却作用减小热输入、减小搅拌头转速和增加搅拌摩擦道次均有利于减小搅拌区晶粒尺寸。液氮冷却条件下,搅拌头转速和进给速度分别为1000 r/min和37 mm/min时,两道次加工得到的搅拌区晶粒平均尺寸减小至100 nm左右,同时搅拌区硬度提高为原材料的2.7倍。液氮冷却环境FSP试样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是自然冷却环境FSP试样的1.39、1.35和1.31倍。强度最大试样断口处分布着大量微米级韧窝和少量解理面,呈韧性断裂为主的混合断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氮冷却 搅拌摩擦加工 显微硬度 力学性能 混合断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度对直流埋弧焊熔滴阶段电化学致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晓泉 杜则裕 +2 位作者 李云涛 刘鹏飞 王光耀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12,共4页
采用试验室设计各种碱度烧结焊剂在两种极性条件下进行快速焊接提取激冷态熔滴金属,应用LECO氧氮分析仪测定其氧氮含量,以间接分析焊接电弧阴极和阳极熔渣/液态金属界面发生的冶金电化学作用。结果表明,在焊丝末端熔滴生长阶段,直流反... 采用试验室设计各种碱度烧结焊剂在两种极性条件下进行快速焊接提取激冷态熔滴金属,应用LECO氧氮分析仪测定其氧氮含量,以间接分析焊接电弧阴极和阳极熔渣/液态金属界面发生的冶金电化学作用。结果表明,在焊丝末端熔滴生长阶段,直流反极性条件下存在电化学增氧,而直流正极性条件下则存在电化学脱氧。试验揭示出碱度对这种冶金电化学作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随着碱度的增大,受熔渣离子特性电极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其产生的与热化学活性理论相反的电化学致氧效应愈加明显,从而成为有必要加以考虑的冶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度 电化学反应 埋弧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楼煤矿液氮液氧混合降温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辛嵩 张琪 张龙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15,共3页
为了实现深部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分析了我国矿井降温技术的现状,研究了液氧氮混合降温系统的设计原理,论证了赵楼煤矿液氧液氮混合液体巷道汽化降温的可行性。根据赵楼矿井的需冷量,对矿井所需要的液氧液氮混合液体的需求量进行了计算... 为了实现深部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分析了我国矿井降温技术的现状,研究了液氧氮混合降温系统的设计原理,论证了赵楼煤矿液氧液氮混合液体巷道汽化降温的可行性。根据赵楼矿井的需冷量,对矿井所需要的液氧液氮混合液体的需求量进行了计算,并对产生的气体以及所需要的设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将液氮液氧按照1∶6的体积比混合,在巷道中进行汽化降温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矿井降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楼煤矿 液氮液氧混合 降温技术 空浴式汽化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氧/液甲烷低温推进剂深度过冷加注实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马原 高炎 +3 位作者 高强 孙强 谢福寿 厉彦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4-141,共8页
为了提高低温推进剂深度过冷技术成熟度,以充分利用其在降低过冷装置系统质量、延长贮存时间等方面的工程应用优势,针对液氧/液甲烷低温推进剂组合,以70 K/97 K为目标开展深度过冷方案对比与流程设计,并通过搭建中等规模液氧和液甲烷快... 为了提高低温推进剂深度过冷技术成熟度,以充分利用其在降低过冷装置系统质量、延长贮存时间等方面的工程应用优势,针对液氧/液甲烷低温推进剂组合,以70 K/97 K为目标开展深度过冷方案对比与流程设计,并通过搭建中等规模液氧和液甲烷快速深度过冷加注实验系统进行可行性测试验证。结果表明:针对中大规模过冷装置系统,液氧系统采用常压液氮浴+负压液氮浴两级换热过冷方案(换热器均采用铝制板翅式换热芯),液甲烷系统采用常压列管式液氮浴式换热器过冷加注方案;为满足快速过冷加注需求,液氧/液甲烷系统均采用边过冷边加注的系统流程;在加注流量为1.0 L·s^(-1)左右的稳定测试阶段,液氧实验系统中入口温度约108 K的液氧经一级、二级换热器能够分别被冷却至约88 K及70 K以下,液甲烷实验系统也实现了97 K液甲烷的深度过冷与快速加注,成功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工作能够为中国开展过冷低温推进剂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推进剂 液氧/液甲烷 过冷加注方案 液氮浴式换热器 深度过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O摇动床石化废水生物脱氮 被引量:7
8
作者 石利军 荀钰娴 +3 位作者 杨凤林 张兴文 王旭江 古川宪治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4-108,共5页
摇动床反应器是由日本NET株式会社研发的一种新型的附着生长污水处理工艺,本文将A/O法应用到摇动床反应器中,研究了A/O摇动床对石化废水的生物脱氮效果,考察了硝化液回流比和进水负荷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O摇动床... 摇动床反应器是由日本NET株式会社研发的一种新型的附着生长污水处理工艺,本文将A/O法应用到摇动床反应器中,研究了A/O摇动床对石化废水的生物脱氮效果,考察了硝化液回流比和进水负荷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O摇动床对石化废水具有较好的脱氮效果,在进水COD浓度、NH4^+-N浓度、硝化液回流比和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400-600mg·L^-1、20~40mg·L^-1、2.5和26.1h时,出水COD、NH4^+-N和TN浓度小于40mg·L^-1、1.0mg·L^-1、7.0mg·L^-1。COD击除率、硝化率和反硝化率分别达到90%、95%和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法 生物脱氮 摇动床反应器 硝化液回流比 进水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径天然气管道置换规律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丛蕊 刘树林 +1 位作者 唐友福 孟庆武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24期6016-6020,共5页
应用Fluent软件对天然气管道的投产置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得到了氮气置换空气及天然气置换氮气时所需液氮量及置换时间随管道长度、直径、压力的变化规律,该置换规律的研究为大口径天然气管道无隔离器的氮气置换的生产工作提供了... 应用Fluent软件对天然气管道的投产置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得到了氮气置换空气及天然气置换氮气时所需液氮量及置换时间随管道长度、直径、压力的变化规律,该置换规律的研究为大口径天然气管道无隔离器的氮气置换的生产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气管道 液氮量 气体混合 Fluent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循环水产养殖系统中气/液混合装置的增氧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洪新 刘文畅 +2 位作者 孙大川 罗国芝 马念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7-152,共6页
为了研究纯氧气/液混合装置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实际使用效果,对闭合循环水产养殖系统中气/液混合装置的氧气吸收效率(absorption efficiency,AE)及运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液混合比(gas to liquid ratio,G/L)变化在0... 为了研究纯氧气/液混合装置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实际使用效果,对闭合循环水产养殖系统中气/液混合装置的氧气吸收效率(absorption efficiency,AE)及运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液混合比(gas to liquid ratio,G/L)变化在0.333%~3.333%(O2流量0.57~5.70 g/min)之间时,气/液混合装置的平均氧气吸收效率变化在94.001%~36.049%之间。当G/L=0.667%(O2流量1.141 g/min),在30.5℃、26.3℃、22.9℃和19.2℃水温条件下,气/液混合装置的氧气吸收效率别为87.833%、90.451%、93.606%和94.001%;其中,试验水温为19.2℃时, AE达到最大(94.001%),混合器出水溶解氧浓度达13.36 mg/L。当G/L大于或小于0.667%时,AE均随G/L的变化而降低;各温度组AE值的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对AE值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氧气 温度 液混合装置 吸收效率 闭合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笼式通气搅拌桨的流体循环、混合及液体夹带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斯靖 陈因良 +1 位作者 潘厚昌 俞俊棠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437-442,共6页
研究了具有双层笼式通气搅拌桨的Cell Cul-20A生物反应器的流体循环、混合及搅拌桨的液体夹带特性。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表明,适当地增大搅拌桨直径及导流筒内径,有利于增强混合效果。搅拌桨的液体夹带有助于提高氧传递速率,但在实际的... 研究了具有双层笼式通气搅拌桨的Cell Cul-20A生物反应器的流体循环、混合及搅拌桨的液体夹带特性。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表明,适当地增大搅拌桨直径及导流筒内径,有利于增强混合效果。搅拌桨的液体夹带有助于提高氧传递速率,但在实际的培养细胞过程中,丝网内液位下降显著,因此靠增大液体夹带量来提高反应器的传质系数是不现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混合 生物反应器 混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油厂氨氮废水的乳状液膜法处理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强 赵连彪 王小雄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81-485,共5页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首次利用混合表面活性剂,研究了乳状液膜法对炼油厂氨氮液的处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以22 %硫酸为内相,4 %Span-80+2 %T152+煤油+11 %的液体石蜡为液膜组成,pH=11的废水为外相的处理体系,处理效果可达到99...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首次利用混合表面活性剂,研究了乳状液膜法对炼油厂氨氮液的处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以22 %硫酸为内相,4 %Span-80+2 %T152+煤油+11 %的液体石蜡为液膜组成,pH=11的废水为外相的处理体系,处理效果可达到99.8 %,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油厂 乳状液膜 废水处理 混合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低温混合样品状态监测仪
13
作者 孙悦 帅俊卿 孙东 《中国测试技术》 CAS 2007年第6期13-14,41,共3页
设计了一套基于PC的光纤传感-光电检测装置,成功地对液体一氧化碳(CO)-液氮(N2)-石墨碳(C)混合体系的冷凝-混合过程进行了实时监测。响应曲线的波动能准确地对应CO-N2-C混合溶液在临界沸腾搅拌后微粒混均-分层-沉降的过程。结合冷凝标... 设计了一套基于PC的光纤传感-光电检测装置,成功地对液体一氧化碳(CO)-液氮(N2)-石墨碳(C)混合体系的冷凝-混合过程进行了实时监测。响应曲线的波动能准确地对应CO-N2-C混合溶液在临界沸腾搅拌后微粒混均-分层-沉降的过程。结合冷凝标定数据,该装置还能实现半定量均匀度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器 低温液-固体混合 一氧化碳 液氮 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液回流比对膜工艺处理效果影响的研究
14
作者 王素兰 段胜君 +1 位作者 于洁 邢传宏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4-67,共4页
以混合型城市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膜生物反应器强化脱氮除磷集成工艺,探讨了不同混合液回流比对该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液回流比对COD、NH3-N影响不大;随着回流比的增大,TN的平均去除率逐渐提高,当回流比从1.5增加到2.0时,... 以混合型城市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膜生物反应器强化脱氮除磷集成工艺,探讨了不同混合液回流比对该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液回流比对COD、NH3-N影响不大;随着回流比的增大,TN的平均去除率逐渐提高,当回流比从1.5增加到2.0时,随着回流比的增加去除率明显增大,由2.0增加到3.0时,增加幅度有限;TP的平均去除率随回流比先增大后减小,在回流比为2.0时TP平均去除率最大.综合考虑,该工艺的最佳回流比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工艺 脱氮除磷 混合液回流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3.2 K以下的深度过冷液氧制备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春伟 柴栋栋 +2 位作者 马军强 陈静 李山峰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37,85,共9页
采用深度过冷方式对液氧推进剂进行致密化能够显著提升密度并增加显冷量,然而当前国内系统制备的过冷液氧温度均在70 K以上,致密化提升效果有限。鉴于此,设计和搭建了基于减压冷却原理的深度过冷氧制备系统,拟将液氧温度过冷至液氮三相... 采用深度过冷方式对液氧推进剂进行致密化能够显著提升密度并增加显冷量,然而当前国内系统制备的过冷液氧温度均在70 K以上,致密化提升效果有限。鉴于此,设计和搭建了基于减压冷却原理的深度过冷氧制备系统,拟将液氧温度过冷至液氮三相点温度63.2 K以下,并分析采用不同低温介质时的液氧推进剂降温特性。结果表明,当以液氮为低温介质时,液氧推进剂在98 min内就可冷却至65.4 K;当以液氧为低温介质时,液氧推进剂降温速率相对较慢,需要大约350 min才可达到65.4 K,但继续进行抽空减压后,液氧推进剂温度可降至61.8 K;同时,在绝热工况下,致密化液氧能较好地维持过冷状态,方便后续的输运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氧 液氮 致密化 深度过冷 抽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SMBBR工艺处理低C/N比城市污水中试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唐若凯 肖作义 +5 位作者 杨文焕 肖明慧 范荣华 李卫平 敬双怡 康文庆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28-1732,共5页
通过中试试验研究多级SMBBR工艺(S/A/SMBBR)处理包头市某污水处理厂的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的效能,考察SDC-03生物填料的挂膜启动及硝化液回流比、DO浓度和温度对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时,SDC-03填料在30 d左右完成挂膜,出水的CO... 通过中试试验研究多级SMBBR工艺(S/A/SMBBR)处理包头市某污水处理厂的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的效能,考察SDC-03生物填料的挂膜启动及硝化液回流比、DO浓度和温度对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时,SDC-03填料在30 d左右完成挂膜,出水的COD和氨氮去除率70%左右;随硝化液回流比增加,NH_4^+-N平均去除率增加,TN去除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回流比150%时,TN、NH_4^+-N的去除效果最佳;溶解氧(DO)浓度3 mg/L时,SMBBR工艺通过同步硝化反硝化(SND)实现最佳的脱氮效果。温度由15℃增加到30℃,脱氮效能增加,但效果不明显,多级SMBBR工艺对温度变化有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SMBBR工艺 低碳氮比 生活污水 脱氮 硝化液回流比 溶解氧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天机复合循环推进技术新概念研究——液化空气循环在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庆雄 陈辅群 廉小纯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6,共6页
研究了空天机复合循环推进技术中的一个新概念——以液化空气循环为基础的SERJ组合发动机性能。计算了空气液化后分离为液氧和液氮后组合发动机在不同高度、不同飞行马赫数下的性能曲线,并考虑了液化空气量对组合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对... 研究了空天机复合循环推进技术中的一个新概念——以液化空气循环为基础的SERJ组合发动机性能。计算了空气液化后分离为液氧和液氮后组合发动机在不同高度、不同飞行马赫数下的性能曲线,并考虑了液化空气量对组合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液化空气循环虽然使组合发动机推力下降,但能使比冲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液化空气量过大与过小均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比冲性能,而是存在一个最佳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发动机 液体空气 液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泵间管内多股液氧/气氧直接接触冷凝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强 谢福寿 +1 位作者 张淼 厉彦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9-178,共10页
针对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泵间管路中高温氧气再液化回收时的安全问题,建立了高温氧气与高温液氧在低温液氧中掺混冷凝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研究了泵间管内三股流体掺混冷凝的全过程,获得了管内流场、气液相分布、气相冷凝长度等关键信息,... 针对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泵间管路中高温氧气再液化回收时的安全问题,建立了高温氧气与高温液氧在低温液氧中掺混冷凝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研究了泵间管内三股流体掺混冷凝的全过程,获得了管内流场、气液相分布、气相冷凝长度等关键信息,对比了由掺混腔和主管路注入回流高温液氧两种回液方案对氧气冷凝的影响。同时,针对定流速和变流速两种情况,探究了掺混孔数量和孔径的优化方案;此外,对不同管路出口背压下管内气相完全冷凝长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掺混腔回液方案会导致气相流量增加和分布不均,不利于管内气相快速冷凝;主管路回液方案能够避免回流高温液氧对气相冷凝的负面影响,推荐采用此方案回收高温液氧;当流速不变时,适度增大掺混孔有利于避免不同掺混孔的气相融合,采用8个孔径为35 mm的掺混孔可使完全冷凝长度缩短26.5%;通过减小孔径增大流速有利于气相快速冷凝,采用16个孔径为20 mm的掺混孔可使完全冷凝长度缩短38.6%;增大泵间管出口背压有利于气相冷凝,背压由1.6 MPa上升至1.8 MPa时,完全冷凝长度缩短28.9%。该研究结果对液体火箭发动机增压输送管路设计具有理论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间管路 直接接触冷凝 高温氧气 高温液氧 掺混孔 背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推进剂的液位测量 被引量:3
19
作者 于玉绵 叶政学 《低温工程》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4,共4页
在低温贮罐内贮存液氢、液氧、液氮,液住的精确测量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介绍了差压式液位测量方法,经实践应用证明,其结果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关键词 液体推进剂 液位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净化工艺下氧气纯度对合成氨流程能耗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贤聪 江健荣 +1 位作者 冯霄 杨敏博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65-1472,共8页
对于配备纯氧气化的合成氨工艺流程来说,空分单元的能耗巨大,具有较大节能潜力。如果适当降低氧气纯度,可以有效降低整个合成氨流程的能耗。同时,由于流率增大使得后续净化单元的操作费用有所增加,这样就存在一个整个流程能耗最低的最... 对于配备纯氧气化的合成氨工艺流程来说,空分单元的能耗巨大,具有较大节能潜力。如果适当降低氧气纯度,可以有效降低整个合成氨流程的能耗。同时,由于流率增大使得后续净化单元的操作费用有所增加,这样就存在一个整个流程能耗最低的最优纯度。研究应用Aspen Plus软件对甲烷化精制工艺下的工业合成氨全流程进行模拟并与液氮洗精制工艺进行了全面对比分析,着重考虑了空分所产氧气的纯度对于整个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氧气纯度的变化对净化工段的能耗有一定影响,两种净化流程所得能耗与氧气纯度的关系曲线走势十分相似。通过能耗与操作费用的对比,确定了92%氧气纯度的液氮洗工艺流程是合成氨的最优方案,对实际生产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氨 氧气纯度 甲烷化净化 液氮洗净化 Aspen P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