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7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a Current and Voltage Mixed Control Mode for the New Fast Control Power Supply at EAST 被引量:4
1
作者 黄海宏 晏腾 王海欣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20-423,共4页
A feedback control system is needed to restrain plasma vertical displacement in EAST (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nmak). A fast control power supply excites active feedback coils, which produces a magne... A feedback control system is needed to restrain plasma vertical displacement in EAST (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nmak). A fast control power supply excites active feedback coils, which produces a magnetic field to control the plasma's displace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AST, new demands on the new fast control power supply have led to an enhanced ability of fast response and output current, as well as a new control mode. The structure of cascaded and paralleled H-bridges can meet the demand of extended capacity, and digital control can reMize current and voltage mixed control mode.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scheme is confirmed by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plasma vertical unstable displacement fast control power supply current and voltage mixed control mo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utational Fracture Analysis of an AFM-Specimen under Mixed Mode Loading Conditions
2
作者 朱莉 李庆芬 F.G.Buchholz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2011年第1期105-112,共8页
Fracture processes in ship-building structures are in many cases of a 3-D character. A finite element (FE) model of an all fracture mode (AFM) specimen was built for the study of 3-D mixed mode crack fracture beha... Fracture processes in ship-building structures are in many cases of a 3-D character. A finite element (FE) model of an all fracture mode (AFM) specimen was built for the study of 3-D mixed mode crack fracture behavior including modes Ⅰ,Ⅱ, and Ⅲ.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SIFs) were calculated by the modified virtual crack closure integral (MVCCI) method, and the crack initiation angle assessment was based on a recently developed 3-D fracture criterion--the Richard criterion. It was shown that the FE model of the AFM-specimen is applicable for investigations under general mixed mode loading conditions, and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of crack initiation angles are in agreement with some available experimental findings. Thu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FE model of the AFM-specimen for mixed mode loading conditions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Richard criterion can be demonstr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crack fracture behavior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SIFs) all fracture mode (AFM) specimen crack initiation angle mixed mode loading condi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 on Mode Ⅰ/Ⅱ Mixed Interfacial Fra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Foam Core Sandwich Material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3
作者 WANG Lu YIN Chunxiang SI Qinan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20年第1期83-87,共5页
Foam-cored sandwich material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ivil engineering due to their advantages such as lightweight,high strength,and excellent anti-corrosion ability. However,the interfacial bonding strength of ... Foam-cored sandwich material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ivil engineering due to their advantages such as lightweight,high strength,and excellent anti-corrosion ability. However,the interfacial bonding strength of foamcored sandwich materials is weakened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In practice,the effect of high temperature cannot be ignored,because the composites and foams are sensitive to the change of temperature in the environment. In this study,a series of single-leg bending beams were tes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s of high temperatures on Mode Ⅰ/Ⅱ mixed interfacial fracture of foam core sandwich materials. The temperature was from29 ℃ to 90 ℃,covered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composites and foam core,respectively. The Mode Ⅰ/Ⅱ mixed interfacial crack prorogation and its corresponding interfacial strain energy release rate were summar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am core sandwich materials mode I/II mixed interfacial fracture elevated temperature single-leg bending strain energy release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拉桥钢桥面板挖孔细节群的数字畸变疲劳试验
4
作者 王春生 许璐巍 李璞玉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7,共12页
为研究斜拉桥钢桥面板横隔板挖孔细节群的畸变疲劳机理,考虑疲劳应力、焊接残余应力、焊接缺陷等多场耦合作用,建立了斜拉桥全桥足尺数字疲劳孪生模型,实现了钢桥面板典型细节群的数字畸变疲劳试验与模拟。焊接数字孪生模拟时,采用与单... 为研究斜拉桥钢桥面板横隔板挖孔细节群的畸变疲劳机理,考虑疲劳应力、焊接残余应力、焊接缺陷等多场耦合作用,建立了斜拉桥全桥足尺数字疲劳孪生模型,实现了钢桥面板典型细节群的数字畸变疲劳试验与模拟。焊接数字孪生模拟时,采用与单元温度相关联的热对流参数表达,可显著改善焊接温度场和残余应力场模拟准确度。数字畸变疲劳试验与模拟结果表明,横隔板挖孔细节群的畸变疲劳裂纹尖端等效应力强度因子幅均大于门槛值,该细节群初始裂纹在运营卡车荷载作用下易于扩展。应变能释放率分析结果表明,横隔板挖孔细节群的畸变疲劳裂纹均是以Ⅰ型裂纹为主导的Ⅰ-Ⅱ-Ⅲ型复合型裂纹,扩展全过程3种类型裂纹耦合特征显著。该研究成果可为斜拉桥钢桥面板抗疲劳设计与维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斜拉桥 钢桥面板 畸变疲劳 数字疲劳试验 复合型裂纹 累积应变能释放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动方式对混流泵内主轴振动和压力脉动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曹一征 朱国俊 +2 位作者 宣奕帆 唐振博 王李科 《水电与抽水蓄能》 2025年第1期102-108,共7页
在混流泵的启动过程中,泵内压力脉动会与主轴径向振动相互影响从而引发水力激振现象,这种现象极易导致混流泵启动过程失稳。为了探索新型启动方式以降低混流泵启动过程出现失稳的风险,采集不同启动方式下混流泵内压力脉动和主轴径向振... 在混流泵的启动过程中,泵内压力脉动会与主轴径向振动相互影响从而引发水力激振现象,这种现象极易导致混流泵启动过程失稳。为了探索新型启动方式以降低混流泵启动过程出现失稳的风险,采集不同启动方式下混流泵内压力脉动和主轴径向振动信号,研究不同启动方式对压力脉动与主轴径向振动关联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混流泵启动的中后期,泵内压力脉动对主轴径向振动起引导作用;与线性启动和凸指数函数启动方式相比,凹指数函数启动方式下泵内压力脉动信号及主轴径向振动信号的总能量值最小;在凹指数函数启动时,泵内压力脉动与主轴径向振动耦合引发水力激振的概率最低。本研究可为混流泵启动过程中稳定性的改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流泵 启动方式 水力激振 信号处理 时间滞后互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溶剂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富硒食用油中8种硒形态
6
作者 梁志森 张书迪 +1 位作者 凌逍 陈玉珍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4,共9页
[目的]针对富硒食用油中硒形态检测的现有方法局限性,如硒形态相互转化、酶解时间长和可检测硒形态种类较少等问题,提出一种优化策略。[方法]采用快速溶剂萃取法辅助蛋白酶K进行酶解,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法(HP... [目的]针对富硒食用油中硒形态检测的现有方法局限性,如硒形态相互转化、酶解时间长和可检测硒形态种类较少等问题,提出一种优化策略。[方法]采用快速溶剂萃取法辅助蛋白酶K进行酶解,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法(HPLC-ICP-MS)。[结果]40℃下,当蛋白酶K用量为35 mg、静态萃取时间为5 min时,硒形态提取率最高可达(83.65±2.36)%。8种硒形态目标物在20 min内可被有效分离,在2~1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3),检出限为0.20~0.60μg/kg,定量限为0.60~1.80μg/kg,加标回收率为82.3%~112.3%,相对标准偏差≤5.60%。[结论]该方法提升了硒形态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形态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混合模式色谱 动态反应池 有机进样 快速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PPPS+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汽车维护课程的运用
7
作者 邓峰 向艳玲 宋凯 《时代汽车》 2025年第6期85-87,共3页
在职业教育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中职教育改革中的研究目的之一,在中职汽车课程教学中,选取合适的混合教学模式是实现该目标的直接方法。选取《汽车维护》课程为典型案例,利用“BOP... 在职业教育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中职教育改革中的研究目的之一,在中职汽车课程教学中,选取合适的混合教学模式是实现该目标的直接方法。选取《汽车维护》课程为典型案例,利用“BOPPPS+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用于课程教学,既能有效提升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又能切实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值得推进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 混合教学模式 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混频与宽频阻抗谱结合的电缆绝缘评估技术
8
作者 杨欢 刘乾乾 《通信电源技术》 2025年第4期92-94,共3页
文章旨在探讨10 kV配电网电缆试验中绝缘性能的评估与诊断方法,并提出一种创新的检测技术。通过分析电缆绝缘故障的常见原因,介绍了一种结合多模混频带电普测与宽频阻抗谱停电复测的技术。该技术能够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初步检测电缆的绝... 文章旨在探讨10 kV配电网电缆试验中绝缘性能的评估与诊断方法,并提出一种创新的检测技术。通过分析电缆绝缘故障的常见原因,介绍了一种结合多模混频带电普测与宽频阻抗谱停电复测的技术。该技术能够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初步检测电缆的绝缘状态,并在停电后进行精确复测,有效提升了检测速度、操作便捷性及缺陷定位精确性。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配电网电缆的运维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缆试验 绝缘性能评估 多模混频带电普测 宽频阻抗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光火储系统储能容量优化配置及电力外送模式研究
9
作者 杜洪博 汤宇杨 +1 位作者 李驰 寇彩霞 《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53-65,共13页
随着我国大规模新能源基地建设的不断增加以及特高压直流送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地清洁电力通过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送出实现消纳将是未来的常见形式,协调优化基地储能容量配置与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运行模式是提高系统经济性和清洁性的关... 随着我国大规模新能源基地建设的不断增加以及特高压直流送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地清洁电力通过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送出实现消纳将是未来的常见形式,协调优化基地储能容量配置与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运行模式是提高系统经济性和清洁性的关键.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序生产模拟的新能源基地储能容量配置与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运行模式的优化方法.考虑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新能源利用率、常规火电运行、储能电站运行、直流调节与外送电量等约束条件,以系统净收益最大为目标建立风光火储系统储能容量配置及外送通道运行优化模型,针对模型中的非线性约束进行了线性化处理.最后,以我国西北地区某新能源基地数据验证了所提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优化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 新能源基地 特高压直流 运行模式 时序生产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line Inter-Modal Dispersion Monitoring Based on Four-Wave Mixing
10
作者 Yang Meng Bo Zhu +1 位作者 Fangren Hu Cheng Chen 《China Communications》 SCIE CSCD 2019年第8期185-190,共6页
A novel online Differential Mode Group Delay(DMGD)monitoring method based on four-wave mixing(FWM) in few mode fiber(FMF) transmission system is proposed, and the DMGD monitoring is achieved on the whole range of 15-5... A novel online Differential Mode Group Delay(DMGD)monitoring method based on four-wave mixing(FWM) in few mode fiber(FMF) transmission system is proposed, and the DMGD monitoring is achieved on the whole range of 15-50 ps/km. Detection principle is deduced and relationship of the power of idler waves and DMGD is analyzed. With various chromatic dispersion(CD)values, different line widths and different optical signal noise ratio(OSNR) values, the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is new DMGD monitoring method is less affected by different line widths and has a high tolerance for OSN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w-mode fiber system four-wave mixING Inter-mode DISPER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床路径的多元混合教学法在内分泌住院医规范化培训中的探索 被引量:6
11
作者 卢东晖 连晓芬 +1 位作者 杨文韬 张帆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110-111,共2页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路径(CP)的多元混合教学法在内分泌住院医规范化培训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2020年12月内分泌科轮转的内科及全科住院医规范化培训97学员按照入科时间分为对照组(CPL+PBL+CBL)和观察组(CPL+PBL+改良CBL),通过...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路径(CP)的多元混合教学法在内分泌住院医规范化培训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2020年12月内分泌科轮转的内科及全科住院医规范化培训97学员按照入科时间分为对照组(CPL+PBL+CBL)和观察组(CPL+PBL+改良CBL),通过教学效果、学员岗位胜任力、教学满意度三个维度进行定量研究。结果两组间出科考试理论成绩、教学满意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学员病例分析能力和岗位胜任力(CCMTV住培管理系统中360度评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CP教学法为基础,联合PBL、CBL教学法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适用于内分泌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在此基础上改良CBL教学法有利于学员临床思维和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基于临床路径的混合教学法在内分泌住院医规范化培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混合教学方法 内分泌教学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艳 刘泽军 《高等建筑教育》 2024年第5期70-76,共7页
新工科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逐步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评价机制、课程思政等方... 新工科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逐步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评价机制、课程思政等方面对课程进行多维度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一体化教学助力学生完成了“知识、实践、能力”的转化,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建设中,彰显课程育人新理念,构建了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土木工程 混合式教学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路面等级识别的车辆半主动悬架内外环控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寇发荣 郭杨娟 +1 位作者 刘朋涛 门浩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77,共7页
针对车辆在不同路面等级下对悬架动态性能与馈能特性需求不同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RF-XGBoost路面等级识别算法的半主动悬架内外环控制策略。利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对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 针对车辆在不同路面等级下对悬架动态性能与馈能特性需求不同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RF-XGBoost路面等级识别算法的半主动悬架内外环控制策略。利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对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进行优化,搭建RF-XGBoost算法模型对路面等级进行识别。将路面等级与悬架控制策略相结合,设计外环为天地棚控制,内环为自适应滑模控制的内外环控制,实现非线性悬架的自适应控制。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混合天地棚控制的悬架,内外环控制下的悬架在A级路面下簧载质量加速度降低15.52%,并实现50.4 W的振动能量回收,在B、C级路面下簧载质量加速度分别降低15.09%、16.72%,轮胎动载荷分别降低11.63%、11.42%,在D级路面下轮胎动载荷降低14.12%。台架试验的结果与仿真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所设计的自适应内外环控制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路面识别 随机森林 XGBoost算法 混合天地棚控制 自适应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南不同造林模式对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隆卫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106-109,119,共5页
[目的]摸清不同造林模式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变化规律,为探寻科学、合理的人工林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藤县3种常见造林模式林(纯林、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取样法,对林下灌木层、草本层从植物种... [目的]摸清不同造林模式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变化规律,为探寻科学、合理的人工林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藤县3种常见造林模式林(纯林、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取样法,对林下灌木层、草本层从植物种类、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纯林、混交林和人工-天然混交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数分别为33、36、29种和32、29、9种。3种造林模式灌木层优势植物种为玉叶金花和地稔,混交林和人工-天然混交林草本层优势种为铁芒萁,求米草为纯林优势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以人工-天然混交林最高,纯林最低,除均匀度指数外,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人工-天然混交林和纯林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在不同造林模式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灌木层、草本层物种相似性系数均普遍较低。[结论]混交林和人工-天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高,是未来林地经营培育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模式 混交林 灌草层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eremin模型的国产反应堆压力容器材料断裂韧性模拟及试验表征
15
作者 尹祁伟 Jeremy Hure +3 位作者 罗英 董元元 杨志海 闫萌 《电子技术应用》 2024年第S01期50-54,共5页
为对反应堆压力容器材料的断裂行为进行描述及概率预测,使用0.5英寸厚度CT试样进行了断裂韧性试验,并对韧性试样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将试验结与数值模拟结合,获得材料的Beremin模型参数,并使用获得参数的Beremin模型对材料的... 为对反应堆压力容器材料的断裂行为进行描述及概率预测,使用0.5英寸厚度CT试样进行了断裂韧性试验,并对韧性试样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将试验结与数值模拟结合,获得材料的Beremin模型参数,并使用获得参数的Beremin模型对材料的不同类型的断裂概率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获得的最大张开应力的位置与试验断裂起裂点的位置较为吻合,Beremin模型预测结果对Ⅰ型断裂的符合性较好,对Ⅰ型加Ⅱ型混合断裂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韧性 Beremin模型 混合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MD-TCN-GRU模型的水质预测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项新建 许宏辉 +4 位作者 谢建立 丁祎 胡海斌 郑永平 杨斌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97,共6页
为充分挖掘水质数据在短时震荡中的变化特征,提升预测模型的精度,提出一种基于VMD(变分模态分解)、TCN(卷积时间神经网络)及GRU(门控循环单元)组成的混合水质预测模型,采用VMD-TCN-GRU模型对汾河水库出水口高锰酸盐指数进行预测,并与此... 为充分挖掘水质数据在短时震荡中的变化特征,提升预测模型的精度,提出一种基于VMD(变分模态分解)、TCN(卷积时间神经网络)及GRU(门控循环单元)组成的混合水质预测模型,采用VMD-TCN-GRU模型对汾河水库出水口高锰酸盐指数进行预测,并与此类研究中常见的SVR(支持向量回归)、LSTM(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TCN和CNN-LSTM(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这4种模型预测结果对比表明:VMD-TCN-GRU模型能更好挖掘水质数据在短时震荡过程中的特征信息,提升水质预测精度;VMD-TCN-GRU模型的MAE(平均绝对误差)、RMSE(均方根误差)下降,R^(2)(确定系数)提高,其MAE、RMSE、R^(2)分别为0.0553、0.0717、0.9351;其预测性能优越,预测精度更高且拥有更强的泛化能力,可以应用于汾河水质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预测 混合模型 变分模态分解 卷积时间神经网络 门控循环单元 时间序列 汾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场常数项对Ⅰ型裂纹起裂扩展行为影响
17
作者 黄如旭 谢晓忠 +1 位作者 陈沙古 万正权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8,共8页
对含裂纹材料与结构断裂力学评估中的最大环向应力准则(MTS)、最小应变能密度因子准则(SED)和平均应变能密度准则(ASED)以及在此基础上考虑应力场常数项影响修正的断裂准则进行介绍;基于考虑裂尖应力场奇异项和常数项的修正MTS准则、修... 对含裂纹材料与结构断裂力学评估中的最大环向应力准则(MTS)、最小应变能密度因子准则(SED)和平均应变能密度准则(ASED)以及在此基础上考虑应力场常数项影响修正的断裂准则进行介绍;基于考虑裂尖应力场奇异项和常数项的修正MTS准则、修正SED准则和修正ASED准则,对比分析了裂尖应力场常数项对Ⅰ型裂纹的起裂扩展行为,探究了裂纹尖端应力场常数项以及材料泊松比对Ⅰ型裂纹偏折、断裂极限的影响规律,掌握了应力场常数项对Ⅰ型裂纹偏折、起裂扩展影响阀值。研究结果表明,裂纹尖端应力场常数项T应力对Ⅰ型裂纹起裂扩展偏折角及断裂判据的影响不可忽略,研究结果可为含裂纹材料与结构断裂力学评估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数项 混合型裂纹 Ⅰ型裂纹 裂纹偏折 断裂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模抑制的渐变结构高速差分电路设计
18
作者 钱自富 冯立 +2 位作者 刘松 孙亚平 张湄婕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98,共6页
本文构建了一种拐角分段阻抗控制的渐变结构高速电路差分线,采用了HFSS三维电磁仿真软件对差分信号进行了建模分析。对混模S参数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对比平行结构的差分信号设计方式,所提出的添加GND孔渐变结构差分信号在10 GHz范围内... 本文构建了一种拐角分段阻抗控制的渐变结构高速电路差分线,采用了HFSS三维电磁仿真软件对差分信号进行了建模分析。对混模S参数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对比平行结构的差分信号设计方式,所提出的添加GND孔渐变结构差分信号在10 GHz范围内差模转差模增大了58.7%,差模转共模减小了38.3%。通过对实物测试显示:添加GND孔渐变结构差分线的S_(d2d1)参数和S_(c2d1)仿真结果和实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差分电路差模转共模得到了有效地抑制,对应的差分信号传输效率得到了提升。电场分布表明:渐变结构设计方法极大改善了差分电路转角位置电场分布,避免了差分电路传输线间电场聚集,使差分信号共模噪声和反射损耗减小,实现了高速差分信号传输的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电路 渐变结构 共模噪声 混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19
作者 周波 宋唯维 陈聪聪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0-96,共7页
研究目的:在利用既有铁路资源发展市域(郊)铁路的背景下,本文研究旨在提高市域(郊)铁路的运营效率,以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通过分析不同到达模式下的乘客行为,提出一种适应混合到达模式的市域(郊)客流分配方式。基于“线路国有、国铁与... 研究目的:在利用既有铁路资源发展市域(郊)铁路的背景下,本文研究旨在提高市域(郊)铁路的运营效率,以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通过分析不同到达模式下的乘客行为,提出一种适应混合到达模式的市域(郊)客流分配方式。基于“线路国有、国铁与地方共营”管理模式,构建一个多目标优化模型,综合考虑乘客出行时间、运营成本和地方政府成本,并采用遗传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优化列车开行方案。研究结论:(1)通过对某条市域(郊)铁路线路早高峰时段客流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构建的市域(郊)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能够显著提高运营效率;(2)该模型早高峰时段缩短了乘客总旅行时间34.8%,降低了铁路局运营成本10.2%,减少地方政府成本11.5%,并节省了10%的车辆购置费用;(3)本研究成果可为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的项目规划决策和运营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既有铁路 市域(郊)铁路 混合到达模式 列车开行方案 优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站点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方式选择建模与分析
20
作者 宋成举 范本科 +1 位作者 昝永俊 尹耀君 《交通运输研究》 2024年第5期101-111,共11页
为更精确地揭示出行者对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方式选择的决策机制,将站点类型作为无序多分类变量引入混合Logit模型,以分析出行者接驳方式的选择行为。首先,通过聚类分析获取轨道交通站点类型数据;然后,结合KDTree空间搜索及网络爬虫获得的... 为更精确地揭示出行者对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方式选择的决策机制,将站点类型作为无序多分类变量引入混合Logit模型,以分析出行者接驳方式的选择行为。首先,通过聚类分析获取轨道交通站点类型数据;然后,结合KDTree空间搜索及网络爬虫获得的交通方式特性数据,以及通过RP调查获得的出行者特性数据,建立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方式选择的混合Logit模型;最后,通过敏感性分析探讨不同类型轨道交通站点的接驳特性以及出行者对接驳方式的选择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接驳距离、接驳费用、接驳时长、收入、出行目的、职业、年龄、性别、同行人数、学历以及接驳时间段均与接驳方式的选择显著相关;与中心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相比,出行者在边缘型站点时倾向选择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租车或网约车接驳,在混合型轨道交通站点倾向选择自行车或公交车接驳,不同站点类型的出行者对接驳方式选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由此可见,站点类型对站点接驳方式结构具有一定影响,可采取优化中心型站点接驳设施,提高边缘型站点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并完善混合型站点非机动接驳方式的基础设施等措施,来满足不同类型站点出行者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行方式选择 接驳方式 混合Logit KDTree空间搜索 系统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