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ltrafast Self-powered Near-infrared Photodetectors and Imaging Array Based on Tin-lead Mixed Perovskites
1
作者 LIU Jingjing YANG Zhichun +7 位作者 BAO Haotian MENG Xinqin QI Minru YANG Changgang ZHANG Guofeng QIN Chengbing XIAO Liantuan JIA Suotang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7-1047,共11页
Tin-lead(Sn-Pb)mixed perovskites are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in near-infrared(NIR)photodetectors(PDs)owing to their excellent photoelectric performance.However,achieving high-performance Sn-Pb mixed PDs remains chall... Tin-lead(Sn-Pb)mixed perovskites are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in near-infrared(NIR)photodetectors(PDs)owing to their excellent photoelectric performance.However,achieving high-performance Sn-Pb mixed PDs remains challenging,primarily because of the rapid crystallization and the susceptibility of Sn^(2+) to oxidation.To ad⁃dress these issues,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multifunctional molecules 2,3-difluorobenzenamine(DBM)to modulat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Sn-Pb mixed perovskites and retard the oxidation of Sn^(2+),thereby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film quality.Compared with the pristine film,Sn-Pb mixed perovskite films modulated by DBM molecules exhibit a high⁃ly homogeneous morphology,reduced roughness and defect density.The self-powered NIR PDs fabricated with the improved films have a spectral response range from 300 nm to 1100 nm,a peak responsivity of 0.51 A·W^(-1),a spe⁃cific detectivity as high as 2.46×10^(11)Jones within the NIR region(780 nm to 1100 nm),a linear dynamic range ex⁃ceeding 152 dB,and ultrafast rise/fall time of 123/464 ns.Thanks to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PDs,the fabri⁃cated 5×5 PDs array demonstrates superior imaging ability in the NIR region up to 980 nm.This work adv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Sn-Pb mixed perovskites for NIR detection and paves the way for their commerci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lead mixed perovskites near-infrared photodetectors imaging array oxidation crystallization mod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nano-Bi_2O_3 powders with mixed crystal structure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卫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3期243-245,共3页
The nano-Bi2O3 powders were prepared by a chemical precipitation method with Bi(NO3)3, HNO3 and NaOH as reactant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rphology of nano-Bi2O3 powders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 The nano-Bi2O3 powders were prepared by a chemical precipitation method with Bi(NO3)3, HNO3 and NaOH as reactant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rphology of nano-Bi2O3 powders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 that 300g/L Bi(NO3)3 reacts at 90℃ for 2h, the Bi2O3 powders with 60nm on the average and 99.5% in purity are obtained. The prepared nano-Bi2O3 powders contain a mixed crystal structure of monoclinic and triclinic instead of traditional structure of monoclinic α-Bi2O3. And the mixed crystal structure is stable in air. The reason for the appearance of the mixed crystal structure may be that the ionic radius ratio of Bi 3+ to O 2- changes easily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nano-Bi2O3 particles by a chemical precipitatio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Bi_2O_3 powders chemical precipitation method mixed crystal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冠果油中神经酸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3
作者 郝一男 任浩 +3 位作者 王硕 姚利宏 任志远 沈洪霞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6-62,共7页
文冠果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木本油料树种,其油中含有2%~3%的神经酸,在医学上有着广泛应用。但对从内蒙古不同地点文冠果油中提取神经酸含量的比较研究有限,因此本文以赤峰和托克托县的文冠果为研究对象,通过低温结晶法从文冠果油中提取神经... 文冠果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木本油料树种,其油中含有2%~3%的神经酸,在医学上有着广泛应用。但对从内蒙古不同地点文冠果油中提取神经酸含量的比较研究有限,因此本文以赤峰和托克托县的文冠果为研究对象,通过低温结晶法从文冠果油中提取神经酸,采用石油醚和95%乙醇混合溶剂溶解皂化后的混合脂肪酸,并对料液比、结晶温度和结晶时间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文冠果油混合脂肪酸与混合溶剂的料液比为1∶4,结晶温度为-24℃,结晶时间为4 h时,赤峰和托克托县的文冠果油中神经酸含量分别为13.69%和13.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油 神经酸 低温结晶 混合脂肪酸 提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作用对不同水含量现场混装乳化炸药基质稳定性的影响
4
作者 刘锋 毕如洁 +3 位作者 汪全 匡照 孟祥帅 黄国强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415,共11页
为研究振动作用对不同水含量现场混装乳化炸药基质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使用调速振荡器模拟基质试样在运输过程中可能经历的振动和颠簸条件,测试受振动前后基质试样的微观结构、硝酸铵析出量、内相粒径和黏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水含量... 为研究振动作用对不同水含量现场混装乳化炸药基质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使用调速振荡器模拟基质试样在运输过程中可能经历的振动和颠簸条件,测试受振动前后基质试样的微观结构、硝酸铵析出量、内相粒径和黏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水含量由16%增长至20%,乳化炸药基质内相粒径由6.431μm减小至4.904μm,乳化炸药基质的抗振动性能呈现先改善后削弱的变化趋势。水含量20%的试样在4个振动周期后出现严重的析晶破乳现象,8个周期后析晶量增大9.72倍,黏度增长161%,抗振动性能最差;水含量18%的试样在4个周期后仍保持较为完整的W/O型结构,8个周期后析晶量增大6.71倍,黏度增长144%,抗振动性能最佳。水含量过高的基质更易受振动作用影响而破乳析晶,当水含量为18%时,该配方制备的现场混装乳化炸药黏度满足泵送要求,在振动作用影响下的析晶量、黏度变化率最小,抗振动能力最优,稳定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混装 乳化炸药基质 振动作用 水含量 析晶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配体构筑的Cd(Ⅱ)基荧光传感有机骨架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5
作者 王馨莹 乔得聪 +2 位作者 潘会宾 高霞 卢久富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2,共7页
在溶剂热条件下,以Cd(NO_(3))_(2)·4H_(2)O为金属源,五甲基间苯二甲酸(H2MIP)配体和1,3-双(2-甲基-1H-咪唑-1-基)丙烷(BMIP)为混合配体,构筑了一例新型Cd(Ⅱ)有机骨架材料{[Cd(MIP)(BMIP)]·2/3DMF}_n(SNUT-47)。X射线单晶衍... 在溶剂热条件下,以Cd(NO_(3))_(2)·4H_(2)O为金属源,五甲基间苯二甲酸(H2MIP)配体和1,3-双(2-甲基-1H-咪唑-1-基)丙烷(BMIP)为混合配体,构筑了一例新型Cd(Ⅱ)有机骨架材料{[Cd(MIP)(BMIP)]·2/3DMF}_n(SNUT-47)。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SNUT-47呈现出二维双层有机骨架结构,并进一步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得到的配合物进行表征,实验值与模拟值的各衍射峰位置吻合良好,表明所合成SNUT-47材料具有优异的相纯度和可重复性。荧光实验结果表明,SNUT-47具有优异的荧光性能,对水溶液中的Na^(+)表现出高度的荧光增强效应,可作为荧光传感器对Na+实现高效检测,检测限可达2.56×10^(-6)mol/L。此外,SNUT-47在循环实验后仅需水洗即可轻松回收,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Ⅱ)有机骨架 混合配体 晶体结构 离子检测 荧光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配体的两个同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和磁性研究
6
作者 李佳 冯婧 苗萌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3-699,共7页
本文以3,6-二-2-吡啶基-1,2,4,5-四嗪(DPTZ)和4,4′-氧化二苯甲酸(H_(2)OBA)作为双配体,分别与Co(Ⅱ)离子和Cd(Ⅱ)离子在溶剂热条件下反应,得到配合物[Co(OBA)(DPTZ)]·(DMF)_(0.5)(1)、[Cd(OBA)(DPTZ)]·(DMF)_(1.5)(2)。通过... 本文以3,6-二-2-吡啶基-1,2,4,5-四嗪(DPTZ)和4,4′-氧化二苯甲酸(H_(2)OBA)作为双配体,分别与Co(Ⅱ)离子和Cd(Ⅱ)离子在溶剂热条件下反应,得到配合物[Co(OBA)(DPTZ)]·(DMF)_(0.5)(1)、[Cd(OBA)(DPTZ)]·(DMF)_(1.5)(2)。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同构,都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1)/c,每个不对称单元由1个金属离子(Co/Cd)、1个3,6-二-2-吡啶基-1,2,4,5-四嗪配体和1个4,4′-氧化二苯甲酸配体组成。每个中心金属离子(Co/Cd)具有扭曲的八面体构型,两个相邻的金属离子(Co/Cd)与羧酸配体连接,形成双核风车次级结构单元。双核风车次级结构单元与OBA配体和DPTZ配体连接构成了具有无限延展的波浪形二维层状结构。由于V型配体OBA作为柔性配体的引入,结构中形成了左手和右手的螺旋链及螺旋孔道。磁性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Ⅱ)配合物 Cd(Ⅱ)配合物 混合配体 溶剂热法 晶体结构 磁性 螺旋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混晶AlP_(1-x)As_(x)(x=0,0.125,0.25,0.375,0.5,0.625,0.75,0.875,1)的电子结构和力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7
作者 白雪 文杜林 +2 位作者 王云杰 苟杰 苏欣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25-229,共5页
为深入研究As取代AlP晶体中P之后体系的电子结构和力学性能,基于密度泛函第一性原理,本工作系统地比较了半导体材料AlP_(1-x)As_(x)(x=0,0.125,0.25,0.375,0.5,0.625,0.75,0.875,1)在不同掺杂浓度下的电子结构和力学性能。对数据的分析... 为深入研究As取代AlP晶体中P之后体系的电子结构和力学性能,基于密度泛函第一性原理,本工作系统地比较了半导体材料AlP_(1-x)As_(x)(x=0,0.125,0.25,0.375,0.5,0.625,0.75,0.875,1)在不同掺杂浓度下的电子结构和力学性能。对数据的分析表明,通过调整As原子浓度可以优化电子结构和力学性能,这有助于新型半导体材料的开发。无论AlP_(1-x)As_(x)(x=0,0.125,0.25,0.375,0.5,0.625,0.75,0.875,1)晶体的浓度如何,化合物内部键的强共价性都极大地促进了结构的稳定性。这对实验化合物合成的理论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 三元混晶 电子结构 力学性质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配体策略合成的镉配合物:晶体结构及其对Ag^(+)的荧光检测
8
作者 江旭滢 任娜娜 +2 位作者 宋合兴 梁杰伦 孙赞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64-4170,共7页
基于混合配体策略,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一种新的Cd配位聚合物{[Cd_(2)(tdc)_(2)(dmbpy)_(2)(H_(2)O)]·2H_(2)O}_(n),(Cd1,H_(2)tdc=2,5-噻吩二羧酸,dmbpy=4,4′-二甲基-2,2′-联吡啶)。采用元素分析(EA)、X射线单晶衍射(SXRD)、X射... 基于混合配体策略,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一种新的Cd配位聚合物{[Cd_(2)(tdc)_(2)(dmbpy)_(2)(H_(2)O)]·2H_(2)O}_(n),(Cd1,H_(2)tdc=2,5-噻吩二羧酸,dmbpy=4,4′-二甲基-2,2′-联吡啶)。采用元素分析(EA)、X射线单晶衍射(SXRD)、X射线粉末衍射(PXRD)、红外光谱(IR)以及热重分析(TGA)等多种技术手段,对Cd1进行了全面的表征。结构分析表明,Cd1属三斜晶系P 1空间群,4,4′-二甲基-2,2′-联吡啶作为螯合配体、Cd中心与2,5-噻吩二羧酸相互作用,构筑了一维环状链状配合物。一维链状结构进一步通过π…π堆积相互作用,构建了立体三维超分子体系。通过Hirshfeld表面分析,研究了分子间的作用力大小及所占比例,结果表明O…H、C…H、H…H占主导作用。荧光光谱数据表明Cd1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在DMSO悬浊液中有较强的荧光发射,Cd1对Ag^(+)表现出高选择性,产生荧光开启效应,是一种潜在的传感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配体策略 Cd配合物 晶体结构 荧光开启 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洪山碱性火山-侵入杂岩成因与构造意义: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约束
9
作者 张乐民 张聚全 +5 位作者 吴晓贺 郭子桤 温雨菁 秦超 白富生 朱伊冰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2-773,共22页
华北克拉通中部南太行邯邢地区发育大量中生代中基性侵入岩,其中的洪山碱性杂岩体具有特殊的岩石组成,是了解早白垩世克拉通构造演化的关键。对洪山岩体及其相关的火山岩中典型岩石类型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分析,并与已... 华北克拉通中部南太行邯邢地区发育大量中生代中基性侵入岩,其中的洪山碱性杂岩体具有特殊的岩石组成,是了解早白垩世克拉通构造演化的关键。对洪山岩体及其相关的火山岩中典型岩石类型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分析,并与已发表的邯邢地区各岩体的全岩数据、锆石U-Pb年龄及Lu-Hf同位素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解析了洪山岩体的成因与演化。本次研究显示洪山碱性火山-侵入杂岩为高硅、富铝、高碱的钾玄岩系列岩石,其La-La/Sm显示出正相关性,其锆石ε_(Hf)(t)值介于富集地幔和古老下地壳的Hf同位素演化线之间(ε_(Hf)(t)=-17~-10,T_(DM2)=1800~2200 Ma),指示其壳幔混合成因。石英正长岩、石英正长斑岩、辉石正长岩和粗面质凝灰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9.6±2.9 Ma、128.6±3.0 Ma、126.5±0.47 Ma和130.6±3.0 Ma,与邯邢地区其它岩体形成时代一致。综合研究认为洪山碱性杂岩是钾玄质岩浆与壳源和幔源岩浆发生混合形成。钾玄质岩浆是地幔中残留的克拉通早期演化时形成的辉石岩发生部分熔融的结果;基性岩浆则是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上述岩浆演化和岩石形成指示了岩石圈减薄引起软流圈上涌的过程,可能是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回撤并导致包括邯邢地区形成弧后伸展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杂岩体 岩浆演化 结晶分异 岩浆混合 南太行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啶二羧酸和邻菲咯啉构筑混价铁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DNA结合属性
10
作者 吕润清 余章龙 +3 位作者 王庆华 郑轩 高凤 汪庆祥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04-2214,共11页
以2,6-吡啶二羧酸(PDC)和1,10-邻菲咯啉(phen)作为配体,合成了一种混价型的铁配合物[Fe^(Ⅱ)(phen)_(3)][Fe^(Ⅲ)(PDC)_(2)]_(2)。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及红外光谱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数据显示该配合物由一个[Fe^... 以2,6-吡啶二羧酸(PDC)和1,10-邻菲咯啉(phen)作为配体,合成了一种混价型的铁配合物[Fe^(Ⅱ)(phen)_(3)][Fe^(Ⅲ)(PDC)_(2)]_(2)。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及红外光谱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数据显示该配合物由一个[Fe^(Ⅱ)(phen)_(3)]^(2+)配阳离子和两个[Fe^(Ⅲ)(PDC)_(2)]-配阴离子构成。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电化学分析方法探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模式,实验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与鲱鱼精子天然DNA之间存在着弱嵌插和静电模式的双重作用。基于表面电化学的动力学实验表明,该配合物与单链DNA(ssDNA)和双链DNA(dsDNA)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亲和力差异,这说明该配合物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电活性DNA构象探针用于核酸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价铁配合物 晶体结构 DNA 电化学 电子吸收光谱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混晶TiO_(2)为钛源合成高耐酸性钛系锂离子筛的研究
11
作者 杨恒宇 莫恒亮 +5 位作者 李天玉 吕龙 陈亦力 王珞聪 赵文芳 刘曼曼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7-63,共7页
为提高钛系锂离子筛β-H_(2)TiO_(3)在工程应用过程中的耐酸性,以不同比例的金红石型和锐钛矿型TiO_(2)为混晶钛源合成高耐酸性β-H_(2)TiO_(3),研究了混晶钛源比例对锂离子筛吸附容量、离子选择性及耐酸性的影响,优化出混晶钛源的最佳... 为提高钛系锂离子筛β-H_(2)TiO_(3)在工程应用过程中的耐酸性,以不同比例的金红石型和锐钛矿型TiO_(2)为混晶钛源合成高耐酸性β-H_(2)TiO_(3),研究了混晶钛源比例对锂离子筛吸附容量、离子选择性及耐酸性的影响,优化出混晶钛源的最佳比例,并对其进行了循环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当钛源中锐钛矿型TiO_(2)的质量分数为0、20%、40%、60%、80%和100%时,提高钛源中锐钛矿型TiO_(2)含量,β-H_(2)TiO_(3)的吸附容量增加,且对离子选择性无明显负面影响。耐酸性结果表明,当钛源中锐钛矿型TiO_(2)质量分数为40%时,能显著提高酸浸后的β-H_(2)TiO_(3)的质量剩余率,此时质量剩余率为65%,且剩余物的吸附性能衰减程度最小。对酸浸后的剩余物进行XRD和SEM表征,结果表明,采用1 mol/L盐酸浸泡β-H_(2)TiO_(3),可使以单一晶型TiO_(2)为钛源合成的β-H_(2)TiO_(3)生成锐钛矿型TiO_(2)新物相;当钛源中锐钛矿型TiO_(2)质量分数为40%时,合成的β-H_(2)TiO_(3)浸酸后无新物相生成。将其循环测试30次,吸附容量稳定在17 mg/g左右,基本无衰减,优于单一晶型TiO_(2)为钛源合成的β-H_(2)TiO_(3)。综上所述,采用混晶TiO_(2)为钛源制备锂离子筛,可提高锂离子筛的耐酸性及循环使用寿命,为工程上制备高稳定性钛系锂离子筛提供了方向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提锂 钛系锂离子筛 混晶TiO_(2) 耐酸性 吸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细晶/混晶交替分布组织特征的AZ31镁合金轧板拉伸变形行为仿真
12
作者 朱必武 胡碧波 +4 位作者 刘筱 魏福安 刘文辉 徐从昌 李落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39-3351,共13页
通过中等应变速率轧制获取细晶区和混晶区交替分布的AZ31镁合金轧制板材,构建不同组织特征的黏塑性自洽(VPSC)模型,预测板材在室温拉伸下的变形机制、织构演变和力学响应,研究细晶区与混晶区对塑性变形的贡献。结果表明:经410℃、平均... 通过中等应变速率轧制获取细晶区和混晶区交替分布的AZ31镁合金轧制板材,构建不同组织特征的黏塑性自洽(VPSC)模型,预测板材在室温拉伸下的变形机制、织构演变和力学响应,研究细晶区与混晶区对塑性变形的贡献。结果表明:经410℃、平均应变速率1.9 s^(-1)、4.8 s^(-1)和7.8 s^(-1)制备的轧制板材中细晶区与混晶区呈现板织构特征,细晶区织构组分相较于混晶区更接近ND方向;随着轧制平均应变速率的增加,板材的细晶区与混晶区的织构组分差异逐渐减小。在室温拉伸塑性变形初期阶段,轧制板材的主要变形机制是基面滑移,次要变形机制是棱柱面滑移和锥面滑移,而拉伸孪生几乎不开启。压缩孪生启动时,部分晶粒向TD方向偏转56°,形成TD方向的织构组分。棱柱面滑移活性的降低,有利于增强锥面滑移的分离效应,促使ND方向织构极密度降低和双峰织构形成。轧制板材在拉伸过程中,由于细晶区的织构组分相较于混晶区更接近ND方向,使得在拉伸过程中细晶区相较于混晶区的基面滑移开启较少,非基面滑移开启较多,促使拉伸变形的过程中细晶区起强化作用,混晶区起弱化作用。织构组分差异逐渐减小,使得细晶区与混晶区的变形机制活性趋于一致,促使其在拉伸过程中对抗拉强度贡献也逐渐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31镁合金 黏塑性自洽模型 细晶 混晶 变形机理 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翼混合相冰晶结冰现象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钟富豪 刘森云 +5 位作者 刘秀芳 代欣波 陈佳军 苗庆硕 易贤 侯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8-177,共10页
为探究冰晶与过冷水滴共存时的混合相结冰特性,基于FENSAP-ICE结冰计算平台,以NACA0012翼型为研究对象,采用阻力系数对非球形冰晶的运动过程进行修正,考虑了冰晶黏附效应和侵蚀效应的影响,建立了欧拉框架下冰晶运动、碰撞、黏附、结冰... 为探究冰晶与过冷水滴共存时的混合相结冰特性,基于FENSAP-ICE结冰计算平台,以NACA0012翼型为研究对象,采用阻力系数对非球形冰晶的运动过程进行修正,考虑了冰晶黏附效应和侵蚀效应的影响,建立了欧拉框架下冰晶运动、碰撞、黏附、结冰和侵蚀全物理过程的混合相结冰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冰晶质量浓度(ice water content,IWC)、液态水质量浓度(liquid water content,LWC)以及冰晶黏附和侵蚀效应对结冰形态和结冰厚度的影响规律,对比了NTI和NRC两种冰晶黏附模型的适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总水含量(total water content,TWC)一定时,随着冰水含量比IWC与LWC之比的增加,结冰覆盖面积逐渐减小,最大结冰厚度先增大后减小,冰形由冠状逐渐变为尖角状,当IWC与LWC分别为0.4 g·m^(-3)和1.0 g·m^(-3)时,驻点处的结冰厚度达到最大值;对于高IWC工况,NRC黏附模型的驻点结冰厚度更接近实验结果,误差为7.2%;对于低IWC工况,NTI模型与NRC模型的驻点结冰厚度接近;侵蚀作用主要影响翼型驻点附近的区域,IWC或LWC的增大均会加剧侵蚀效应。研究可为飞行器高效防除冰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相 冰晶结冰 黏附 侵蚀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状花岗质岩石的成因
14
作者 曹雨霏 李舒婷 +1 位作者 张少兵 黄方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5-645,共11页
球状花岗质岩石具有独特的球状结构,是一种非常稀有的“地质珍品”,为岩浆过程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素材。当高温岩浆与低温岩浆接触或者混合时,在接触界面上,由于黏度、温度的差别,界面张力使得高温岩浆可能在低温岩浆中形成球状体,并快速... 球状花岗质岩石具有独特的球状结构,是一种非常稀有的“地质珍品”,为岩浆过程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素材。当高温岩浆与低温岩浆接触或者混合时,在接触界面上,由于黏度、温度的差别,界面张力使得高温岩浆可能在低温岩浆中形成球状体,并快速冷却到液相线温度之下,形成较高的过冷度,在挥发分出溶等条件下开始结晶,结晶出的矿物可以呈枝状、羽状等形态,较高的结晶速率导致球体内成分变化很大,进而发育出由不同矿物组成的、颜色深浅不一的交替环带。但是,黏度和温度如何影响成球,成球之后如何结晶,结晶的方式、过程和持续时间,这些问题尚不清楚,都是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状花岗质岩石 岩浆混合 过冷 振荡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MPR体系的头孢丙烯连续结晶综合实验设计
15
作者 程晓伟 任静 +4 位作者 杨月怡 陈正威 舒俊宁 刘宝树 孙华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6-84,共9页
该文设计了头孢丙烯在二级MSMPR体系中的稳态连续结晶实验。基于粒数衡算方程,确定了头孢丙烯二级MSMPR连续结晶动力学,构建了该体系的成核速率和生长速率模型,并验证了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进一步考察了不同过程影响因素对头孢丙烯连续... 该文设计了头孢丙烯在二级MSMPR体系中的稳态连续结晶实验。基于粒数衡算方程,确定了头孢丙烯二级MSMPR连续结晶动力学,构建了该体系的成核速率和生长速率模型,并验证了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进一步考察了不同过程影响因素对头孢丙烯连续结晶过程的影响,明确了较佳的连续结晶工艺,且该工艺制得的产品质量实现了较大提升。该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科学前沿相联系,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结晶 头孢丙烯 粒数衡算方程 结晶动力学 MSM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碰撞后钾质火山岩岩浆作用过程--以普鲁和康西瓦火山群为例
16
作者 丁冉 栾鹏 +4 位作者 于红梅 魏费翔 赵波 杨文健 许建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2-335,共24页
西昆仑处于青藏高原西北缘,该地区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多个大小、规模不等的碰撞后钾质火山岩群,但这些钾质火山岩的岩浆作用过程依然不清晰。为了研究西昆仑地区的岩浆作用过程,文中选取了该区域的普鲁和康西瓦火山群作为研究对象,对... 西昆仑处于青藏高原西北缘,该地区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多个大小、规模不等的碰撞后钾质火山岩群,但这些钾质火山岩的岩浆作用过程依然不清晰。为了研究西昆仑地区的岩浆作用过程,文中选取了该区域的普鲁和康西瓦火山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火山岩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含量、斑晶结构和成分分析,以及晶体大小分布(CSD)和岩浆结晶温压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两地的岩浆具有相似的源区,但这2个火山群的岩石类型和矿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普鲁火山岩为一套粗安岩和玄武粗安岩的组合,斑晶由斜长石、橄榄石、单斜辉石和少量斜方辉石构成;康西瓦火山岩主要为响岩质碱玄岩,斑晶矿物为单斜辉石、黑云母和少量橄榄石及斜长石。结合斑晶结构、环带成分和CSD曲线形态分析认为,普鲁火山岩经历了不同演化程度的岩浆混合;而康西瓦火山岩仅发生了岩浆自混,且减压造成了斑晶的大量熔蚀。矿物-熔体平衡温压计计算表明,普鲁火山岩的平衡温度为1036~1218℃,平衡压力为5.1~9.9kbar,对应的深度为19.4~37.3km;康西瓦火山岩的平衡温度为1154~1282℃,平衡压力为1.2~11.6kbar,对应深度为4.3~43.7km。康西瓦地区的平衡压力变化范围较大,可能与所处的断裂带有关。文中定量化研究了西昆仑地区的后碰撞钾质火山岩的岩浆作用过程,补充了以往对该区域火山岩中斑晶CSD的研究,揭示了岩浆在地壳岩浆储库内的运移和演化过程,为青藏高原西北缘及其周边地区的火山活动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结构 晶体大小分布 岩浆混合 普鲁火山群 康西瓦火山群 西昆仑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4Mo4V钢球的淬火混晶组织细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彦文 李臻 +2 位作者 邵家俊 顾家铭 闵永安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30,34,共6页
对出现混晶组织的Cr4Mo4V淬回火钢球分别进行亚临界退火、等温退火处理,然后再经1115℃淬火后观察晶粒改善情况。利用X射线衍射方法分析不同状态Cr4Mo4V试样的微观畸变;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对比分析各试样中的二次碳化物形态与分布特点... 对出现混晶组织的Cr4Mo4V淬回火钢球分别进行亚临界退火、等温退火处理,然后再经1115℃淬火后观察晶粒改善情况。利用X射线衍射方法分析不同状态Cr4Mo4V试样的微观畸变;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对比分析各试样中的二次碳化物形态与分布特点。结果表明,Cr4Mo4V钢球混晶组织有所改善,但晶粒依然粗大;中间退火并没有有效消除淬火粗晶的遗传现象。有迹象显示:粗晶的遗传与淬火未溶碳化物和再次淬火前组织中二次碳化物的方向性分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轴承钢 混晶 退火处理 二次碳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锰混合体系在聚硫密封剂中的应用
18
作者 张立国 陈京帅 吴松华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8-591,共4页
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出3种不同晶型的二氧化锰,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最终分别确定δ-MnO_(2),γ-MnO_(2)和α-MnO_(2)这三种晶型。利用非介入式材料均质机进行物理混合制备了一系列二氧化锰混合体系。探究不同晶型二氧化... 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出3种不同晶型的二氧化锰,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最终分别确定δ-MnO_(2),γ-MnO_(2)和α-MnO_(2)这三种晶型。利用非介入式材料均质机进行物理混合制备了一系列二氧化锰混合体系。探究不同晶型二氧化锰、不同二氧化锰混合体系对聚硫密封剂的硫化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用δ-MnO_(2)作为硫化剂硫化后的聚硫密封剂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在不同混合体系中,δ-MnO_(2)和Mn_(2)O_(3)定量存在有助于聚硫密封剂的硫化,有利于提高聚硫密封剂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锰 聚硫密封剂 混合体系 晶型 硫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聚和单晶型NCM811正极材料应用基础研究
19
作者 于鹏 刘亚飞 +1 位作者 陈彦彬 景燕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0-856,共7页
对比研究了以团聚型、单晶型以及团聚掺混单晶型LiNi_(0.8)Co_(0.1)-Mn_(0.1)O_(2)(NCM811)高镍正极材料制作软包锂电池的加工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团聚掺混单晶型NCM811因大小颗粒相互匹配具有较好的辊压加工性能;团聚型NCM811... 对比研究了以团聚型、单晶型以及团聚掺混单晶型LiNi_(0.8)Co_(0.1)-Mn_(0.1)O_(2)(NCM811)高镍正极材料制作软包锂电池的加工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团聚掺混单晶型NCM811因大小颗粒相互匹配具有较好的辊压加工性能;团聚型NCM811具有最高的容量发挥和最低的阻抗,单晶型NCM811具有最优异的高温存储性能和循环性能,团聚掺混单晶型NCM811具有更均衡的电化学性能。为NCM811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有助于推动材料的进一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型NCM811 团聚型NCM811 团聚掺混单晶型NCM811 压实密度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三环类液晶单体的介晶性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娟利 李建 +2 位作者 杜渭松 邓登 甘宁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4,共6页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显微热分析仪和偏光显微镜(POM)对CCP和CPP两个系列液晶材料中含氟三环类液晶单体的介晶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CPP系列中的2CPPF3和4CPPF3外,其余所有化合物均有介晶性,在液晶态可观察到部分单体的近晶相...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显微热分析仪和偏光显微镜(POM)对CCP和CPP两个系列液晶材料中含氟三环类液晶单体的介晶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CPP系列中的2CPPF3和4CPPF3外,其余所有化合物均有介晶性,在液晶态可观察到部分单体的近晶相和除2CPPF3和4CPPF3外所有单体的向列相的典型织构。探讨了烷基链碳原子数、环骨架结构以及氟原子取代数目对2个系列单体相变温度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 介晶性 近晶相 向列相 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