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砾岩油藏CO_(2)吞吐降混剂优选实验研究
1
作者 吴海荣 王立坤 +4 位作者 杨钰龙 宋平 张记刚 谭龙 侯吉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6,共9页
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MMP)是区分CO_(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重要参数,如何有效降低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成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新疆M油田某区块致密砾岩储层无法实现混相驱的问题,通过岩心驱替实验... 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MMP)是区分CO_(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重要参数,如何有效降低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成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新疆M油田某区块致密砾岩储层无法实现混相驱的问题,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法筛选降混效果最佳的降混剂,并评价降混剂的注入对致密砾岩储层岩心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注入柠檬酸异丁酯时,CO_(2)与原油的MMP降幅最大,故选其为最佳降混剂。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随着柠檬酸异丁酯质量分数逐渐增加,原油黏度的降幅逐渐增大,当注入的柠檬酸异丁酯质量分数为0.6%和0.8%时,其对原油的降黏效果相当。结合降混效果和经济性,将柠檬酸异丁酯的注入段塞和质量分数分别优化为0.006 PV和0.6%。柠檬酸异丁酯能够有效降低CO_(2)与原油的MMP的机理主要包括降低原油黏度和促进CO_(2)萃取能力2方面。室内CO_(2)吞吐实验参数优化为:注气时机为压力衰竭程度为10%,注气体积为0.75 PV,焖井时间为15 h。该条件下注入段塞为0.006 PV的质量分数为0.6%的柠檬酸异丁酯后,CO_(2)吞吐采收率由未注入降混剂的12.89%升至19.36%,所优选的柠檬酸异丁酯提高CO_(2)吞吐采收率具有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砾岩 CO_(2)吞吐 降混剂 最小混相压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吞吐提高凝析气藏凝析油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小雨 任皓洁 +3 位作者 广怡初 张娟 殷晓霞 马斌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3,共8页
注CO_(2)提高天然气和凝析油采收率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CO_(2)的注入方式、注入时机以及CO_(2)与储层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尚不明确。通过开展凝析气藏注CO_(2)定容衰竭实验和油气界面张力测定实验,在明确最大反凝析压力及液量和C... 注CO_(2)提高天然气和凝析油采收率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CO_(2)的注入方式、注入时机以及CO_(2)与储层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尚不明确。通过开展凝析气藏注CO_(2)定容衰竭实验和油气界面张力测定实验,在明确最大反凝析压力及液量和CO_(2)-凝析油相互作用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逐轮增量注CO_(2)的吞吐方法,并采用全直径岩心实验评价了吞吐效果及CO_(2)储存比例。研究表明,凝析气藏注入CO_(2)后,其露点压力、最大反凝析压力和凝析油体积均不断降低,临界点向左下角移动,两相包络区向内收缩,流体组分变轻;CO_(2)与凝析油之间需经多次接触,才能逐步混相,CO_(2)压力越高,达到混相所需接触的次数越少;4轮增量CO_(2)吞吐凝析油的采收率分别为1.2%,14.4%,25.8%和3.6%,比自然衰竭凝析油采收率累计提高了45.0百分点;CO_(2)储存比例随吞吐次数增多而降低,分别为82.2%,72.1%,46.4%和9.2%,最优CO_(2)吞吐次数应不超过3次;CO_(2)吞吐效果受CO_(2)注入压力及岩心系统压力的影响,当CO_(2)注入压力低于最小混相压力时,不利于CO_(2)吞吐和储存。研究结果可为凝析气藏高效开发、改善反凝析伤害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凝析油 二氧化碳吞吐 二氧化碳储存 最小混相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效果及复合封窜体系的性能研究
3
作者 牛艳 李鑫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1-878,共8页
特低渗透油藏通常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质性和复杂的裂缝网络,使得CO_(2)驱油过程中极易发生气窜现象,从而制约了驱油效果的提升。为了探究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效果及开发出优异性能的封窜体系,本文通过细管实验在延长油田开展了最小混... 特低渗透油藏通常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质性和复杂的裂缝网络,使得CO_(2)驱油过程中极易发生气窜现象,从而制约了驱油效果的提升。为了探究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效果及开发出优异性能的封窜体系,本文通过细管实验在延长油田开展了最小混相压力实验,通过岩心封堵及驱油实验探究了冻胶、泡沫及泡沫-冻胶复合封窜体系的封堵性能和驱油性能的差异,并对该封窜体系多轮次组合驱油性能的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最小混相压力为31.1 MPa,在此条件下注入CO_(2)可实现与原油的完全混相。泡沫的注入性能最佳,冻胶的注入性能最差,最高注入压差为0.557 MPa,其封堵率最大为94.5%。泡沫-冻胶复合封窜体系的采收率优于单一泡沫体系和冻胶体系,其原油采收率最大可达77.5%。封窜体系多轮次组合驱油性能测试表明二轮调驱后泡沫冻胶-泡沫组合封窜体系的采收率达到了86.8%,采收率高于泡沫冻胶-冻胶体系的78.2%,最高注入压力不超过1 MPa,具有施工便利性和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CO_(2)驱油 最小混相压力 泡沫-冻胶 封窜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关联式预测烃气驱MMP方法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肖波 熊钰 +2 位作者 邓畅 百宗虎 杨浚玮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1年第6期21-24,共4页
最小混相压力的预测是注气可行性评价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一般地说,确定原油与烃气最小混相压力主要采用实验方法。当实验存在困难时,可采用经验法。不同的经验方法其预测精度可能存在较大差别。目前文献中对这些注烃气混相驱MMP预测的... 最小混相压力的预测是注气可行性评价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一般地说,确定原油与烃气最小混相压力主要采用实验方法。当实验存在困难时,可采用经验法。不同的经验方法其预测精度可能存在较大差别。目前文献中对这些注烃气混相驱MMP预测的精度评价较少。在比较了多种方法后,选择了几种主要的经验关联式方法及其适用范围,选取了部分国内油田的MMP实例数据,对比了各经验关联式MMP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在注烃气混相驱MMP预测方面,Firoozabadi-Aziz关联式较为实用,精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气混相驱 最小混相压力 经验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作用条件下烟道气与轻质原油混相规律 被引量:5
5
作者 席长丰 王伯军 +7 位作者 赵芳 花道德 齐宗耀 刘彤 赵泽麒 唐君实 周游 王红庄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3,共7页
通过细长管混相驱替实验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烟道气与不同类型轻质原油的热混相规律研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烟道气可以与轻质原油实现混相驱替;相同温度条件下,烟道气驱油效率与压力呈近线性关系;相同压力条件下,随温度增加驱油效率先平... 通过细长管混相驱替实验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烟道气与不同类型轻质原油的热混相规律研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烟道气可以与轻质原油实现混相驱替;相同温度条件下,烟道气驱油效率与压力呈近线性关系;相同压力条件下,随温度增加驱油效率先平缓增加,然后急速增加,驱油效率快速达到90%以上,实现混相驱,驱油效率急速增加过程与稀油轻质组分随温度增加发生蒸馏相变有着密切关系;相同压力条件下,原油越轻,烟道气与原油的最小混相温度越低,越容易实现混相,注空气热混相驱替开发效果越好;高温高压条件下轻质原油与烟道气的混相更多体现的是超临界状态的高温相变特征,与常规高压条件下CO_(2)的接触抽提混相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原油 烟道气驱 热混相驱 混相规律 蒸馏相变 最小混相压力 最小混相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介质-原油热辅助混相实验 被引量:1
6
作者 席长丰 赵芳 +3 位作者 王伯军 刘彤 齐宗耀 刘鹏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7-1354,共8页
利用“界面消失法”开展高温高压可视化PVT(压力-容积-温度)筒实验,研究不同气介质-原油热混相规律。实验表明:恒压升温过程中CO_(2)-原油混相存在两个混相温度域,实验压力为15 MPa时,温度低于140℃,混相带呈液相特征,温度对混相过程起... 利用“界面消失法”开展高温高压可视化PVT(压力-容积-温度)筒实验,研究不同气介质-原油热混相规律。实验表明:恒压升温过程中CO_(2)-原油混相存在两个混相温度域,实验压力为15 MPa时,温度低于140℃,混相带呈液相特征,温度对混相过程起抑制作用;温度高于230℃,混相带趋向气相特征,提高温度有利于形成混相。恒压条件下,温度足够高时,烟道气、N_(2)与原油可以实现混相;温度较低时,CO_(2)促混效果明显,混相温度以N_(2)最高,烟道气居中,CO_(2)最低;温度较高时,CO_(2)促混效果逐渐下降,N_(2)、烟道气与原油混相温度值逐渐接近,混相过程以原油轻组分蒸馏挥发混相为主,相平衡时气相中存在大量轻烃组分,混相带呈气相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混相驱 混相规律 混相带 PVT实验 蒸馏相变 最小混相压力 最小混相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的致密砂岩储层CO_(2)驱油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余涛 李琦 +2 位作者 谭永胜 陈博文 胡海翔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9,共14页
随着致密砂岩储层CO_(2)-EOR项目的不断增加,亟需对CO_(2)与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但室内实验难以观察到CO_(2)与流体在孔隙通道中的动态过程,而分子动力学模拟则可以弥补传统实验和数值方法的不足。为此... 随着致密砂岩储层CO_(2)-EOR项目的不断增加,亟需对CO_(2)与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但室内实验难以观察到CO_(2)与流体在孔隙通道中的动态过程,而分子动力学模拟则可以弥补传统实验和数值方法的不足。为此,围绕该方法在CO_(2)-EOR研究中的2大重点——界面行为与受限空间运移行为,对包括萃取、溶胀、降黏、降低界面张力、最小混相压力、润湿性等6个方面界面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前人对CO_(2)与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在受限空间中运移行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分子动力学在致密砂岩储层CO_(2)-EOR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分子动力学能够很好地将CO_(2)萃取原油中—轻烃组分的过程进行可视化,建议根据原油实际组分构成分析CO_(2)的萃取能力,从而弄清CO_(2)萃取原油中各组分的优先顺序及效率;②有关CO_(2)分子对原油溶胀降黏作用的研究,大多数成果中的原油组分体系较为单一,建议根据实际储层的原油组分,系统探讨高温高压条件下CO_(2)的溶胀降黏作用;③对于CO_(2)与油水两相之间界面张力的研究更多是在体相中进行展开,而在纳米受限空间界面行为的研究还有待完善;④有关地层水在孔隙壁面的润湿性研究,对不同因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影响润湿性的机理尚不明确。结论认为,随着量子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计算性能的日益强大,该方法可以在更大尺度上进行复杂体系的计算,以其为基础的油藏、页岩油气藏CO_(2)-EOR机理等研究将会取得较大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CO_(2)驱油 致密砂岩储层 溶胀降黏 界面张力 最小混相压力 界面行为 受限空间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混剂对二氧化碳在稠油中的溶解度和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于田田 刘廷峰 +5 位作者 冯海顺 廖毅 盖平原 林吉生 高海杰 杨子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0,共8页
针对CO_(2)驱油过程中,稠油体系与CO_(2)难混相,最小混相压力高于地层破裂压力的问题,对CO_(2)与原油的混合体系进行了分子模拟,考察了降混剂种类和加量、温度、压力的影响。由径向分布函数得到混相过程中CO_(2)分子及沥青质分子的聚集... 针对CO_(2)驱油过程中,稠油体系与CO_(2)难混相,最小混相压力高于地层破裂压力的问题,对CO_(2)与原油的混合体系进行了分子模拟,考察了降混剂种类和加量、温度、压力的影响。由径向分布函数得到混相过程中CO_(2)分子及沥青质分子的聚集程度,进而明确各类分子的分散状态,分析其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展高温高压PVT相态实验,测定CO_(2)与原油混合体系中添加不同降混剂后的体积膨胀系数和CO_(2)溶解度,对分子模拟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对柠檬酸三甲酯、苯甲醇、苯甲酸乙酯3种降混剂进行优选,得到最优复配配方,并通过细管实验评价其降混性能。分子模拟结果表明,柠檬酸三甲酯的降混效果最为显著,可有效增大CO_(2)分子间的聚集程度,降低沥青质分子间的聚集程度;在高压(6.90 MPa)低温(308.15 K)的条件下,降混剂更能发挥其作用。PVT相态实验结果表明,0.23%柠檬酸三甲酯的增溶与增膨作用最佳,与分子模拟结果一致。降混剂最优复配配方为80%柠檬酸三甲酯+20%苯甲酸乙酯。在原油-CO_(2)体系中加入0.23%复配降混剂,最小混相压力降幅为21.47%,CO_(2)溶解度和原油采收率提高。降混剂含有亲油的烃类基团和亲CO_(2)的酯基,不仅能与原油体系中的极性分子结合,拆散各沥青分子的聚集体,同时在双亲性能作用下,能吸附在原油与CO_(2)的界面上,降低原油与CO_(2)的界面张力,进而降低最小混相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稠油 溶解度 最小混相压力 降混剂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烃类气体-原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的改进模型 被引量:9
9
作者 侯大力 罗平亚 +3 位作者 孙雷 汤勇 孙扬 潘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4-688,共5页
根据30组烃类气体-原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细管实验数据(8组贫气驱,22组富气驱),运用修正共轭梯度和全局优化算法,回归拟合了一个新的统一的计算烃类气体-原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经验关联式。该关联式是一个关于油藏温度、原油中C7+相对分... 根据30组烃类气体-原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细管实验数据(8组贫气驱,22组富气驱),运用修正共轭梯度和全局优化算法,回归拟合了一个新的统一的计算烃类气体-原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经验关联式。该关联式是一个关于油藏温度、原油中C7+相对分子质量、原油中挥发组分(CH4)、中间组分(CO2,H2S和C2—C6)和注入气中C2—C5的摩尔百分含量、C2—C5相对分子质量的函数,是一个统一的可以用来计算干气和富气驱油最小混相压力的经验关联式。对比了文献上3种(Kuo、Firoozabadi-Azia和Pedrood)常用的精度较高的烃类气体-原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经验关系式,结果表明,该经验关联式计算结果与文献上的实验数据更为接近,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6.11%,相对误差的绝对值最大为16.39%.为进一步验证新的经验关联式的预测能力,用其他6组最小混相压力组细管实验测试的数据进行检验,新的经验关联式预测精度也相对较高,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1.94%,相对误差的绝对值最大为4.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混相压力 烃类混相驱 优化算法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 被引量:82
10
作者 马涛 汤达祯 +1 位作者 蒋平 齐宁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9-383,共5页
介绍了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室内研究进展以及国内外开展现场试验的情况。在现场应用中二氧化碳吞吐、混相驱和非混相驱都可有效提高采收率,合适的注CO2工艺需根据油藏条件选择。指出了注CO2技术目前面临的腐蚀、气源。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最小混相压力 驱油机理 现场试验 二氧化碳吞吐 二氧化碳气驱 注人工艺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驱储集层堵塞机理实验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周拓 刘学伟 +2 位作者 杨正明 李熙喆 王淑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2-506,共5页
结合细管实验、组分分析实验、微观模拟实验3种实验方法,分析CO2驱油过程中储集层堵塞、原油开采速度降低的现象,研究储集层堵塞机理。细管实验表明,较低驱替压力条件下,CO2驱油效果较差,驱替压力越高,驱油效果越好,在驱替压力超过最小... 结合细管实验、组分分析实验、微观模拟实验3种实验方法,分析CO2驱油过程中储集层堵塞、原油开采速度降低的现象,研究储集层堵塞机理。细管实验表明,较低驱替压力条件下,CO2驱油效果较差,驱替压力越高,驱油效果越好,在驱替压力超过最小混相压力后,储集层会出现堵塞现象,对产能有较大影响。组分分析和微观模拟实验表明,CO2与原油接触后产生组分分异,在较低驱替压力下,组分分异不明显,不会产生堵塞,但驱替压力较高时,原油中芳烃被CO2快速萃取,造成非烃和沥青质快速沉积,从而堵塞喉道。因此,控制驱替压力是防止储集层堵塞的主要措施,CO2驱油最佳压力应在最小混相压力附近,过高或过低的压力都不利于CO2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油 储集层堵塞机理 最小混相压力 驱替压力 原油组分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定CO_2最小混相压力的状态方程法 被引量:27
12
作者 孙业恒 吕广忠 +1 位作者 王延芳 董艾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2-84,共3页
混相压力是确定油藏能否采用混相驱的重要依据,测定混相压力的最好方法是细管实验法,但室内实验法测定费时费力。基于细管实验的结果,结合“混相函数”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利用组分分割和组合的方法,即将C7+组分分割为几种以后,对利用修正... 混相压力是确定油藏能否采用混相驱的重要依据,测定混相压力的最好方法是细管实验法,但室内实验法测定费时费力。基于细管实验的结果,结合“混相函数”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利用组分分割和组合的方法,即将C7+组分分割为几种以后,对利用修正的Redlich-kwong状态方程确定CO2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克服了原方法中重组分临界值难以确定的缺点;同时提高了温度对计算结果的敏感性。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确定的最小混相压力误差小于5%,充分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混相压力 细管实验 组分分割 组分重组 状态方程 混相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油实验研究 被引量:80
13
作者 郝永卯 薄启炜 陈月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0-112,共3页
为研究CO2驱油机理,并为制定开发方案提供基础数据,严格按照规定取样,按拟合泡点压力的配样原则配样,通过室内高压相态实验、CO2减黏效果评价实验和细管驱油实验,测定CO2 原油多组分体系的相行为,评价压力体积关系和CO2减黏效果,认识CO... 为研究CO2驱油机理,并为制定开发方案提供基础数据,严格按照规定取样,按拟合泡点压力的配样原则配样,通过室内高压相态实验、CO2减黏效果评价实验和细管驱油实验,测定CO2 原油多组分体系的相行为,评价压力体积关系和CO2减黏效果,认识CO2驱的机理和规律。细管驱油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采收率随驱替压力曲线的变化规律来确定混相条件最为准确,本次实验油样(胜利油田油样)最小混相压力为26MPa。对比总结国内外大量相关资料,认为对于特定油田的不同油样,相对饱和压力、归一化体积系数、膨胀系数、CO2 溶解度和相对黏度等参数与CO2 注入浓度的关系曲线是一定的,可以用回归的曲线进行有关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泡点压力 细管实验 最小混相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北油田气驱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郭肖 郭平 +1 位作者 杨凯雷 刘滨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26-28,共3页
新疆吐哈葡北油田为一典型的挥发性油藏 ,是我国首先开展混相驱实验的油田。混相压力是决定该油藏能否实现混相驱的重要依据。为了确定葡北油田注气的最小混相压力 (MMP) ,对地层流体PVT数据进行了模拟后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细管模... 新疆吐哈葡北油田为一典型的挥发性油藏 ,是我国首先开展混相驱实验的油田。混相压力是决定该油藏能否实现混相驱的重要依据。为了确定葡北油田注气的最小混相压力 (MMP) ,对地层流体PVT数据进行了模拟后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细管模拟研究 ,计算出多次接触混相的最小混相压力 ,并用拟三元相图对MMP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计算结果与实验室测定的MMP基本吻合 ,模拟计算和实验结果说明了葡北油田在目前地层条件下能达到混相驱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油田 混相驱 最小混相压力 细管实验 挥发性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烃混相驱最小混相压力确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张广东 李祖友 +3 位作者 刘建仪 张旭 徐继菊 高平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9-102,共4页
确定混相压力是混相驱的一项重要工作,核心问题是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它是确定原油与排驱气体是否能达到完全混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方法很多,文章综合分析了实验测定和理论计算的几种常用方法,并进行了相应评价... 确定混相压力是混相驱的一项重要工作,核心问题是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它是确定原油与排驱气体是否能达到完全混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方法很多,文章综合分析了实验测定和理论计算的几种常用方法,并进行了相应评价,给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通用性,最终得出了确定最小混相压力的较好的几种方法,为油田注烃混相驱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混相压力 混相驱 确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预测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郑强 程林松 +1 位作者 黄世军 祝春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0年第5期67-69,共3页
注CO2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研究中,最小混相压力是CO2驱过程中的重要参数。以国内某低渗透油藏流体为研究对象,在室内相态实验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级接触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考虑原油组分和温度,建立适合目标油藏实际的CO2最小混相... 注CO2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研究中,最小混相压力是CO2驱过程中的重要参数。以国内某低渗透油藏流体为研究对象,在室内相态实验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级接触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考虑原油组分和温度,建立适合目标油藏实际的CO2最小混相压力预测公式。与传统经验公式相比,该公式提高了典型区块最小混相压力的预测精度,为现场确定最小混相压力提供了简单、可靠的计算方法,为低渗透油藏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2驱 最小混相压力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樊142块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储层压力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薄其众 戴涛 +1 位作者 杨勇 鞠斌山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98,共6页
为了解胜利油田樊142块特低渗透油藏注CO_2驱油时的油层压力动态和混相前缘推进特征,确定油藏中的相态和驱油效果,进行了储层压力动态变化研究。运用地质资料和生产资料分析、井下压力监测和油藏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区块F142-... 为了解胜利油田樊142块特低渗透油藏注CO_2驱油时的油层压力动态和混相前缘推进特征,确定油藏中的相态和驱油效果,进行了储层压力动态变化研究。运用地质资料和生产资料分析、井下压力监测和油藏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区块F142-7-X4井组自投产以来油层压力的变化规律以及注入CO_2后油层的压力恢复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依靠天然能量开采阶段地层压力衰减迅速;在关闭采油井注CO_2压力恢复阶段,F142-7-X4井组中的F142-7-3井和F142-8-3井地层压力恢复缓慢,其余4口井地层压力恢复较快;实测与数值模拟的油层压力基本一致,可用模拟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基于模拟结果,结合油层剖面和平面上的最小混相压力前缘和CO_2浓度前缘分析,明确了混相区的推进特征,建立了确定CO_2混相区域的方法。研究表明,压力动态跟踪结果可为确定CO_2注入量和开机时机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判断CO_2驱油相态和确定混相区域提供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压力监测 二氧化碳驱 混相前缘 最小混相压力 胜利油田 樊142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控水增油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24
18
作者 李国永 叶盛军 +3 位作者 冯建松 石琼林 冯旭光 王佳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65,115,共4页
水平井是冀东南堡陆地油田浅层复杂断块油藏的主要开采方式,大部分水平井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构造因素、井身轨迹、生产制度和外来入井液是引起水平井含水率非正常上升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二氧化碳最小混相压力预测、产出流体的分析以... 水平井是冀东南堡陆地油田浅层复杂断块油藏的主要开采方式,大部分水平井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构造因素、井身轨迹、生产制度和外来入井液是引起水平井含水率非正常上升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二氧化碳最小混相压力预测、产出流体的分析以及油藏数值模拟研究,认为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控水增油的主要机理包括: 膨胀原油体积、对原油的降粘作用和对轻烃的萃取作用。基于优化的工艺设计方案,确定了单井注入量、注入速度和焖井时间等参数。32井次的现场应用结果证实,产油量由吞吐前的52t/d上升到吞吐后的271t/d,是原来的5.2倍,综合含水率由吞吐前的96.9%降至吞吐后的53.4%,控水增油效果显著。二氧化碳对橡胶的腐蚀性较强,合适的举升方式为抽油泵,井口至井下500m内应尽量避免安装对温度敏感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油藏 水平井 二氧化碳吞吐 最小混相压力 控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测定与预测 被引量:48
19
作者 郝永卯 陈月明 于会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4-66,共3页
在细管驱替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对确定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各种方法进行了评价。对于细管驱替实验,混相条件的判断标准应该是采收率随驱替压力变化曲线上的拐点,而不是高的采收率。经验关联式计算最小混相压力简单、方便,但可靠性较差,且... 在细管驱替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对确定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各种方法进行了评价。对于细管驱替实验,混相条件的判断标准应该是采收率随驱替压力变化曲线上的拐点,而不是高的采收率。经验关联式计算最小混相压力简单、方便,但可靠性较差,且对于高温、高CH4和N2含量、高气油比等比较特殊的原油,须进一步增加关联参数。状态方程能较准确快速地计算最小混相压力,但对混相函数值难以给出一个实用的判断标准,计算时应根据泡点压力变化、温度、CO2浓度和混相函数值综合确定体系的最小混相压力。综合研究对比表明,细管驱替实验仍是最准确的、不可替代的确定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最小混相压力 细管驱替 经验公式 状态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管模拟确定混相压力影响因素评价 被引量:22
20
作者 杨学锋 郭平 +1 位作者 杜志敏 陈军林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41-44,共4页
细管实验是确定混相压力最准确并能实现具有重复性结果的实验方法。以国内某实际油藏注CO2 混相驱替为例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 ,模拟不同细管长度、细管直径、细管孔隙及驱替速度等对混相压力的影响 ,揭示了在细管实验中不同细管参数选取... 细管实验是确定混相压力最准确并能实现具有重复性结果的实验方法。以国内某实际油藏注CO2 混相驱替为例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 ,模拟不同细管长度、细管直径、细管孔隙及驱替速度等对混相压力的影响 ,揭示了在细管实验中不同细管参数选取给实验结果带来的影响 ,从而有助于很好地指导细管实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管实验 最小混相压力 影响因素 细管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